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范例15篇)
  •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23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范例1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老师的上课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经过栏目小编的精制“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必将让您受益终身,感谢浏览本内容旨在为你提供实用信息!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出示例1情境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

    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合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师: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师: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写出来。

    2、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4、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5、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三、介绍竖式。

    12。。。。。。因数

    ×3。。。。。。因数

    ——

    36。。。。。。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五、小结(略)

    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

    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口算整十、整百乘一位数,并能准确进行乘法估算,说明估算得思路。

    2、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得计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

    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之间的关系,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学法学法:复习法、讨论交流法、分析法

    一、复习口算、估算

    1、师拿着一个导游证: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旅游,想跟着老师一起去吗?(想)想跟老师去旅游得要先通过这一关:口算关,获得资格证才能跟我去旅游。

    2、出示口算题目(要求3分钟内做完)

    20×4= 7×40= 600×7= 9×400=

    20xx×3= 9×1000= 7×0= 0+7=

    0×0= 5000×0= 56÷8= 25÷5=

    4×3+3= 5×6+3= 3×7+4= 7×10+6=

    69×3≈ 309×6≈ 297×3≈ 131×3≈

    (1)学生在3分钟内在练习纸上完成。

    (2)集体评讲,评讲时抽40×7问:你是怎样口算的?(生说)师总结:

    要注意,是几个十就要在后面添一个0,400×9问:你是怎样口算的?(生说)师总结:要注意,是几个百就要在后面添两个0,20xx×3问:你是怎样口算的?(生说)师总结:要注意,是几个千就要在后面添三个0。

    (3)在评讲估算的时候,以69×3≈,497×4≈,131×3≈为例让学生说

    说是怎样估算的,总结出:在估算时一定要注意看成了那一个最接近了整十整百的数。

    4、集体订正完问:全部做对的请举手?恭喜同学们拿到了旅游的资格证。

    【设计意图:复习课容易出现沉闷的状态,针对三年级学生好奇的年龄特

    点,本课以带学生去旅游作为整节课的主线,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口算的题目当中包含了本单元口算和估算的要点,并在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口算(估算)的?”归纳口算和估算的要领。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模块的构建。】

    二、复习笔算乘法

    1、师:同学们都拿到了去旅游的资格证,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去旅游要准备些什么呢?

    2、生:准备水、食物、雨伞、交通工具等等。

    3、同学们说得很对,去旅游我们要乘坐交通工具,这次我们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先坐飞机(出示飞机图片)再坐面包车!(出示面包车的图片)

    4、出示题目:一辆面包车准乘12人,4辆面包车可以坐多少人?

    (1)学生读题。(2)列式计算。(一生板演)(3)评讲时问:为什么要用乘法?我们在列竖式的时候4为什么要对着2来写?(4表示4个1,所以写在各位上)你是从那一位乘起的?

    5、师:当然,我们还要准备食物,出示题目:三(1)班有48人,每人准备2份小蛋糕,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份小蛋糕?

    (1)学生读题。(2)列式计算。(一生板演)(3)评讲时问:在计算这道题目的时候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那里?(生说)师总结:先乘那位?再乘那位?遇到个位上的积满十应该怎么办?(个位上的积满十需要向十位进位)

    6、师:去旅游,水是很重要,我们必须要准备水。出示题目:三(1)班班一共有48人,每人配备7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

    (1)学生读题。(2)列式计算。(一生板演)(3)评讲时问:在计算这道题目的时候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那里?(生说)师总结:个位上的积满十需要向十位进位,十位积加进来的数又满十又要进位。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上,两位数乘一位数体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好了,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计算方法,在本环节的复习中是以为旅游作好准备引出了准备交通工具、食物、水等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并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评讲时用让学生说:计算这题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个地方?的方式帮助学生抓住每种类型计算的要点,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会更加清晰和明朗。】

    三、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师:我们准备好了旅游的东西,请跟着老师出发,今天冯导游带我们班的同学去那游览呢?九寨沟!

    介绍: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这块神奇的仙境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一群伐木工人发现。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78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有“童话世界”的美誉。我们一起走进那童话的世界里!

    2、播放九寨沟的录象!

    3、师:九寨沟里的小朋友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遇到了难题,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帮忙,愿意吗?(愿意)

    4、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分析。

    改错题:

    师:他们不知道这三到题目究竟有没有算错,同学们帮帮检查检查!

    (1)7 0 3 (2) 2 3 6 (3) 2 6 0

    × 4 × 4 × 5

    2 8 5 2 8 9 4 1 0 3 0

    5、游览完九寨的风光,冯导游我呢想请同学们看马戏,想看吗?(想)但在马戏之前,同学们必须要通过以下这个关口哦!

    出示题目:列竖式计算

    (1)127×5= (2)345×3= (3)102×3= (4)1300×7=

    (1)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

    (2)集体评讲,让学生说说每到题要注意的地方。

    6、播放马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复习主要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

    尾有0的乘法。课到这里学生已经感到有点累,因此,以帮助九寨沟的小朋友检查作业和做对了列竖式计算才能去看马戏表演等多种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在让学生说说我们在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的事项达到巩固计算方法目的,并在九寨的介绍、欣赏中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一种热爱的情感!】

    四、选择合适的算法

    1、师:还想看马戏吗?(想)我们这个单元学习了口算、估算和笔算,那究竟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估算合适?又什么时候用笔算合适?看看同学们会不会选择合适的方法。

    出示:

    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希望小学有6个班,每班人数大约是29人。这个希望小学大约共有多少人?

    (2)一盆鲜花4元,学校买来200盆,一共用了多少元?

    (3)学校运动会上,有8个方阵的体操表演。每个方阵有128人,参加体操表演的共有多少人?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并让学生说说选择什么算法是合适的。

    播放马戏给学生看。

    【设计意图:本单元学习了口算、估算和笔算三大块的知识,如何根据实

    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相当重要。为此,在本环节的复习中主要通过学生先自己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方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在交流和辨析中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

    1、师:今天的旅游开心吗?(开心)那你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六、小测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能达到再一次归纳本单元的计算要领。刚刚复习完让学生进行一个小测试能及时检查学生复习的效果和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以便以后的复习中找到方向。】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85977568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略)

    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5】

    一、口算。

    6×20=

    400×5=

    3400×0=

    30×7×0=

    0×48+7=

    28÷7×90=

    53+7=

    22×4=

    42÷6+63=

    7000×4=

    49+6×0=

    500×2=

    70×3=

    (90-50)×4=

    1+99×0=

    18+12÷6=

    二、填空。

    1. 18×5=90,18和5都是( ),90是( )。

    2. 计算30×5就可以想成3个( )乘5,得15个( ),也就是( )。

    4. 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

    5. 2 × 4的积是两位数 , 里最大填( )。

    三、选择正确的序号写在( )里。

    四、解决实际问题。

    1. 奶奶养了273只公鸡,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3倍,小鸡的只数是公鸡的2倍。

    (1) 奶奶养了多少只母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养了多少只小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年宫乐队有女同学18人,男同学17人,合唱队的人数是乐队的3倍,合唱队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试一试。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起住在森林里,小矮人们每天都到山里去挖宝石。他们每天都可以比前一天多挖出一块宝石,周一小矮人们挖出了593块。这一周(7天)它们可以挖到多少块宝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6】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7】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解决问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打下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把握教材例题前后的.联系。

    教学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1课时)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笔算乘法(7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用估算解决问题;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数字编码(1课时)

    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身份证号码蕴涵的信息和编码的含义;给学生编学号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1.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2.掌握连续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3.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激励学生评价与反思,体验解决困惑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0×2=10×6=300×2=40×6=3000×2=500×6=

    小结: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题,可以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乘一位数,再看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2、用竖式计算。

    227×5=603×4=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学生在例题的学习中,能灵活地运用迁移的方法,笔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

    2、教学例7

    1)出示插图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怎样列乘法算式计算?

    3)估算一下结果

    4)用竖式计算,自己试一试

    5)学生板演,对比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谈读书的好处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很好的过度到例题的教学。然后让学生找出条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课堂的开放性》

    三、巩固练习

    1、课本87页的第1题。(要求用竖式计算)

    2、补充练习:算一算

    1200×6=2600×5=1300×9=3200×4=

    3、课本87页的第2题。

    4、课本87页的第3题。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分散难点。通过不同的练习,强化学生对《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理的掌握。书中的练习缺少了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所以就补充了练习2》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板书,说说体会与收获,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五、作业布置5、课本86页的“做一做”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一位数的书写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

    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得末尾添上几个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2、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通过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钉子板、三角尺、各种图形、有一定硬度的纸、剪刀等。

    大家在我们学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了,不知道大家对咱们学校的印象怎么样?咱们的学校很美,是吧?要是请你当设计师,你准备怎样设计我们的学校呢?大家想的真好,要是提高一下要求:让你在设计中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把数学元素体现在你的设计中,你准备怎么办呢?

    (1)请你观察一下这幅图中的数学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校园图,引导观察:数学知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细心的好孩子。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四边形,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板书:四边形)

    师:边还得是直的,你们也没说啊?以后记住说清楚。我明白了,四边形应该是这样的。(板书)

    师:怎么又不对了?还得连起来。哪位同学来连一下?

    师:原来这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谁能用语言来叙述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式四边形?

    师:怎么还不对啊?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啊?

    师:嗯,你们真棒!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边形是有四条直边围起来,有四个角的图形(板书)。同桌两个人互相重复一下。

    (1)(课件出示图形图片)四边形可就藏在这里面,你能把他找出来吗?请给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看谁找得准。(让学生给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呢?其它的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强调:四边形的边必须是直直的。)

    (1)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分组练习,第一组,用剪刀剪四边形;第二组,用笔画四边形;第三组,用钉子板围四边形。(点击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派一位代表,说一说,你所做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1)同学们表现都好极了,我相信以后再出现四边形你们肯都认识它。但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遇到了一点麻烦,它只能沿着四边形走,才能顺利回到家,它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刚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它找到回家的路。

    (1)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四边形。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文具盒,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点击课件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寻找,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2)在我们这小小的教室里已经找到那么多的四边形,那走出课堂,生活2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四边形。请看:(点击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10】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5031421000X5630

    2004500314028006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生口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练习七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11】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和复习笔算乘法。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和复习中的第1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和复习口算乘法

    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50×314×21000X×56×30

    ×4500×3140×2800×6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生口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做和复习中的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和复习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练习七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12】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60页的知识。是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不进位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算理;熟练掌握了口算乘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综合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会用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行计算,并会把该方法运用于更多位数的乘法。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观察、引导演示,动手操作,体会自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获得自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中的成功感。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情景再现,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算理,会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美术课画图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在美术课上绘画吗?

    学生:喜欢。

    教师:三位小朋友们正在做手工,大家看看,小明、小敏、小丽正在做贺卡呢,大家看看他们做卡片时都用到些什么?

    学生:彩笔,纸板,铅笔。

    教师: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会带,教师选择性板书: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二)、合作探究

    1、解决问题

    教师:小精灵呀和大家一样,也是想知道桌子上一共有几支彩笔,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再约学生一起分析情景图,图中一共有三盒彩笔,每盒有12支彩笔。)大家知道了这些,要怎样列式呢?分小组讨论。

    学生1:12+12+12=36,每盒彩笔12支,一共有三盒,就是三个12相加。

    学生2:123=36,因为12=10+2所以123=103+23=36

    学生3:123=36,因为12=9+3,所以123=93+33=36

    教师:大家真了不起,想起这么多的方法,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下子就把小精灵和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除了以上方法大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以前大家学过列竖式使加法变得更简单,那么乘法可不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使计算更简便?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笔算乘法这个问题。

    教师:用竖式计算加法是用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顾:加数加上加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总结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师:在乘法中,规定两个相乘的数叫因数,和加法竖式一样,因数乘以因数,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列出乘法竖式,边列边讲解)。那具体要怎样计算呢?大家分组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学生1:先把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学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教师:大家的想法呢,统一起来就133=30,23=6,30+6=36,和刚才开始时的第二种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竖式表示。

    3、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

    大家来说说今天学到什么?

    学生:多位数乘一位数,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

    (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黑板演示教材60页做一做第一第二题,集体纠错。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同组中组员的表现怎么样?

    3、对全班学生给予表扬。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13】

    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1、师: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条形统计图。出示P、126统计图

    (1)让学生看刚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反映的情况都是学生转圈的情况,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比,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在以这一幅统计图为例,谁能说一说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标题、制图日期……)

    你从这幅统计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师:(画出竖轴)垂直射线也可叫做纵轴或Y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师:(画出X轴)水平射线也可叫做横轴或X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小结: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具体,更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条形统计图?它们的Y轴表示什么?X轴表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还有哪些数据可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可以怎样设计?(讨论后再回答)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2、这些知识和方法你是怎样学会的?(观察对比、自学课本、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76页例2,练习十七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位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口算卡片等。

    二、探讨交流

    1、学生观察情境图。

    ⑴、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

    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教学p26中的例2。

    师: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

    书店有许多书,连环画每套18本,王老师买了3套,一共是多少本?

    ⑵、出示小精灵的问话: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⑷、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⑸、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183=54(本)

    1818

    183

    +18

    54

    54答:王老师一共买了54本。

    三、做一做

    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十七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练习十七题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计算时要注意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篇15】

    教学目的: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能熟练应用乘法口算。

    2、能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亚运浪潮激趣导入:

    刚过去的广州亚运会,一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吧!(师生交流)

    除了国球外,本届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初涉赛场的比赛项目就最引人注目了。

    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其中三个项目。(课件出示:乒乓球、马术、赛龙舟)

    二、教授新课:

    1、结合学生兴趣,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自主发掘问题。

    师:在这三个项目中,有你喜欢的吗?(教师统计人数并板书)

    (课件出示:上面项目的`门票价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票价和各项目喜好的人数来编一道跟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指问,板书列式)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结合反馈情况再引出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让学生认识到以前的加法计算跟今天学习的乘法口算的内在联系。给学生空间去思考,去探索。

    三、巩固练习。

    创设亚运主题“祥和如意乐园”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1、“铺桥过河”即课本71页第一题,点名口述,其余学生评价;

    2、“射击比赛”利用课件呈现题目,学生两两竞赛口算乘法;

    3、“火车对开”男女生对抗赛,比谁先正确口算出车厢上的题目;

    4、“智慧商场”凭口算乘法自由挑选各自心仪的商品。

    四、拓展延伸。

    创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争论”让学生来当裁判“评理”。

    使学生从探讨中弄懂“20×4=40×2”的算理。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1】

    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口算卡片。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已经陪伴我们半个学期了,过几天,他们就要迎来自己7周岁的生日了。所以今天它们一起来到了玩具店,想给对方买生日礼物。(出示实物)

    师:玩具店里的玩具可真多呀!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每个玩具的`价格是多少?

    生介绍。

    师:聪聪说,它有35元,要买个礼物送给明明。(板书:35元)

    师:请大家猜猜,聪聪要买哪个礼物呢?你能根据玩具的价格和聪聪带的钱数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我猜聪聪要买一个恐龙送给明明,我提的数学问题是:聪聪买了一个恐龙后还剩下多少钱?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生:35-5,师板书)——如生说出答案,师也可板书,但不加追问。

    师:谁再来猜猜看?

    生2:35-4;

    生3:35-2;

    生4:35-8;

    生5:35-35;

    生6:35-12;

    生7:35-15;

    生8:35-36。(师:你认为聪聪用35元买一辆遥控赛车够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师:聪聪到底买了什么礼物呢?告诉你吧,它买了一把玩具水枪。那么,聪聪买了一把玩具水枪后,还剩下多少钱呢?请把你的想法告诉给你的同桌好吗?

    生同桌讨论35-2的算法;反馈可能出现的算法如下:

    (1)、先算5-2=3,再算30+3=33

    (2)、用计数器拨;(引导:从哪一位上拨去2?)

    (3)、用小棒摆;(引导:从3捆5根中拿去2根)

    师生小结:不管是用计数器拨也好,用小棒摆也好,我们都是从被减数个位上5里减去2,再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35-4、35-5吗?

    生练习计算、反馈。

    2、师:谢谢小朋友的帮助,使聪聪买到了称心的礼物送给明明。这时,明明在旁边着急了,它说:“我有20元,如果买一个洋娃娃还差多少元?”你愿意帮助明明算一算吗?你认为算式怎么列?

    生说师板书:35-20

    师:35-20该怎么计算呢?先静静地想一想,再说给同桌小朋友听。

    同桌讨论、反馈:

    (1)、先算30-20=10,再算10+5=15;

    (2)、用计数器拨;(引导:从哪一位上减去2?)

    (3)、用小棒摆;(引导:从3捆5根里拿去2捆,也就是20根)

    (4)、先算个位5-0=5,再算十位3-2=1,所以35-20=15。

    3、师揭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三、练习运用,巩固拓展。

    师:聪聪和明明的妈妈也准备了礼物。但是它们只有解决了以下这些问题,才可以得到礼物。你愿意与聪聪、明明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吗?

    1、口算。

    76-457-368-599-6

    76-4057-3068-5099-60

    生逐题口算。(抽取2组请生说算法)

    2、比大小。

    39-4○3646-2○4698-60○2859-20○39

    生逐题练习。

    3、师:小朋友和小精灵一样聪明,都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瞧,小精灵的好朋友小象、小熊、小猴也来了。它们想摘些苹果送给聪聪、明明。(出示苹果图)小猴已经摘了一个苹果放进箩筐,大象、小熊正在思考。小朋友,你们能帮它们摘吗?

    请一生上台摘苹果,其余生口述。

    4、师:大家猜猜小猴摘的第一个苹果可能是什么算式呢?

    生自由猜,师予以充分的肯定。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小精灵买到了称心的礼物,可高兴了。小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师:感谢聪聪和明明给我们带来数学知识。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难点是比较例题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每小组有类似一套口算题,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练习)

    4+6=()20+10=()6+5+30=()

    4+9=()20+13=()9+3+40=()

    2、指名口算,并说口算过程。

    24+5=()

    二、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出示图:星期天,小明、小亮和小红来到野外画画,你知道他们各画了多少张画片吗?谁能根据图中三个小朋友各画画片的张数,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小明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三个人一共有多少张?)

    谁又能帮助解答呢?(指名列式)

    2、师把算式呈现在黑板上:

    9+624+924+69+24+6

    3、问:哪个算式已学过,点名直接说得数解答。9+24+6留到课后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24+6=()24+9=()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1:24+6=?

    1、提问:这道算式,你会算吗?先算什么?发现什么?该怎么办?学生尝试,不会算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想想该怎么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2、小组讨论:6+4满10,该怎么办?

    3、集体交流:

    问:谁是直接通过口算算出得数的?谁是通过小棒得出结果的?各自说说各自的算法和操作过程,并找出共同处。

    ①合操作。归纳思路。

    板书:24+6=30

    204

    ②生自由练说口算步骤。(先算4+6=10,再算20+10=30.)

    ③追问:两位数加一位数要注意应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个位)碰到个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进到十位上)

    ④试一试(补充)

    31+953+7

    教学例2:24+9=?

    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寻究24+9的计算方法,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通过操作后,你想怎样计算?

    3、集体交流:结合操作,理解算理。老师配合学生语言和动作板书算式。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24+9=33

    204

    13

    (2)24+9=33

    23110

    (3)24+9=33

    321

    30

    (4)24+9=33

    63

    30

    4、优选方法,重点:

    (1)小组讨论;以上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简便?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2)闭上眼睛想想:在小组里轻声说说你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3)重点:像这类题,个位相加满10该怎么办?用谁加整十数?

    (4)试一试。(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圈一圈、算一算。

    (2)集体交流:圈与算的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做。

    (2)独立观察,在每一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思考:为什么?

    (3)小组讨论:从每组题中,你悟出了什么?

    (4)集体交流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先把几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满十后,再与几十相加。

    3、“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你能独立解决问题吗?(学生自己独立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小兰:16+4=20(元)

    小青:25+9=34(元)

    小玉:9+38=47(元)

    4、补充题

    (1)下面()里可以填几?46+()=5()

    (2)根据今天学的知识,你能任举一个算式吗?

    ()+()=()

    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进位)

    24+6=30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 30+6 5+20 60+4 9+40

    30+60 50+20 60+40 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 ()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

    5、全班反馈: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

    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

    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53+4 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

    (3)你是怎么算的?

    (4)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

    (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3)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设计

    P63的4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4】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加和减(一)第24~25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它是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打基础的。

    教材通过求两辆汽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个实际问题提出例题,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分三段进行教学的。先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再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最后通过想想做做巩固算法,拓展练习。

    (二)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中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比较例题的计算方法的不同点。

    (三)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口算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与同学合作、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教法学法选用

    从学生熟悉的、心理上乐意接受的事例出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引导学生用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方法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媒体出示三种不同座位的汽车图,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出两道求一共有多少座的加法算式(45+30=,45+3=),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

    我分三段进行教学:

    1、根据算式45+30=,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可以怎样算,然后汇报算法,全班交流,得出算理;

    2、在这个基础上出示45+3=,也让学生合作交流算法,全班汇报,师根据汇报板书计算过程,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算理。

    3、比较45+30和45+3,让学生小组交流,比较两题在方法上的异同,学生根据板书,议一议,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并渗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的思想。

    在每段教学中,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许多算法,大致有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提高有序的数数获得蟓家和;第二个层面是提高物化活动,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获得结果,第三个层面是运用数的组成,把新口算转化成已掌握的口算进行计算。这样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在比较中领悟相同数位相加的原理。

    (三)实践应用

    这部分内容分三个层次教学: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先拨一拨,再说出结果,把形象的动作计算与抽象的思维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内化思路,理解算法。

    2、想想做做第2~6题,让学生再独立做做,再小组比较交流,从而进一步掌握算法,逐渐达到能算对的程度。

    3、最后通过第7题,让学生应用新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同桌交流图意,列式解答,班内集体交流。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的例题和第47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从而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小黑板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10捆小棒(每捆10根),每两人准备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还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这里老师有几道题,看谁在这些方面学得最好。

    2.口答:

    (1)3个十是多少?3个一是多少?

    (2)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3)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5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口算:

    80+2= 30+4= 30+6= 80+20= 30+40= 30+60=你是怎样想的?

    4.教师对复习情况进行小结,以表扬鼓励为主。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最想到哪里去看一看,玩一玩?去这些地方可能要坐车,就让我们一起去停车场看一看吧!1.出示例题图。

    (1)谁来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巴车有30个座位;小汽车有3个座位。)

    (2)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列问题:

    ①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②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③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④三辆汽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4)怎样列算式?

    根据学生口头列出的算式,

    1.45+30 45+3 30+3 45+30+3

    2.引导学生观察这几道算式,提问:在这几道算式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30+3)

    3.指出:45+3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45+3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学会了这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这道连加的算式也就会计算了。

    三、探索算法

    1、探索45+30的计算方法

    (1)提问:你准备怎样算?瞧,你的手边有小棒、计数器,能不能利用它们来帮助你算一算呢?

    (2)方法一:摆小棒

    提问:谁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算的?上台演示。

    教师提问:先摆哪个数?(45)然后呢?

    追问:把30摆在哪一边?

    把3捆小棒摆这一边,你们同意吗?这样摆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它们都是整捆的小棒,这样摆看得很清楚)

    追问: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来的?(4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是7个十,7个十和5个一合成75)

    肯定学生的算法,指出:刚才的算法,是把几个十和几个十合在一起的。(3)方法二:拨计数器

    (a)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是拨计数器的?

    师引导:

    第一个加数是多少?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怎样在计数器上拨珠?

    第二个加数是多少?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怎样在计数器上拨珠?

    提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因为30表示3个十,所以要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

    讲述:瞧,十位上原来有4个十再加上3个十变成几个十?(7个十) 70加上个位上的5就是?(75)

    小结:通过刚才小棒和计数器的演示,我们知道:45是由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要加上的是30,也就是3个十,所以把4个十和3个十先合起来,得7个十,即先算:40+30=70(板书),再把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即再算:70+5=75(板书)

    (b)提问:如果我们现在不摆小棒,也不用计数器拨珠,你准备怎样算45+30呢?

    让学生把计算过程再说一遍。

    2、探索45+3的计算方法

    (a) 45+3会算吗?自我探索45+3的算法,再组织交流。然后用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要加的数是3,也就是3个一,所以要把5个一和3个一先合起来,得8个一,即先算:5+3=8(板书),再把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即再算:40+8=48(板书)。

    (b)提问:如果现在不摆小棒,也不用计数器拨珠,你准备怎样算45+3呢?让学生把计算过程再说一遍。

    3、比较45+30和45+3的算法,领悟算理。

    讨论: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相同的地方是:都把两位数看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如都把45看成4个十和5个一)。不同的地方时:如果要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要加的是3个十,就把3个十和4个十相加);如果要加的是几个一,就和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如要加的是3个一,就把3个一和5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

    4、谈话:刚才我们还有一道连加的算式还没有解决,你有信心完成吗?

    师生交流,共同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学生合作,现在计数器上拨珠,再填出结果。然后指名两人分别交流两组题的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这次我们不用计数器了,有信心算对吗?

    (1)独立完成

    (2)集体核对

    (3)说说2+67你是怎么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这幅图中告诉我们那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看来大家对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牢靠。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继续努力,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6】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计算。

    教具准备:

    学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比一比、填一填:

    足球5个排球2个

    足球比排球————3个,排球比足球———3个

    2、口答下面各题

    88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57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6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 + 20 40+2

    50 + 30 50+3比较以上两组算式的不同点。

    4、计算下面各题

    34=30+( ) 34等于几十加几?

    57=7+( ) 57等于7加多少?

    如果和上面表示方法一样,那么65=( )+( )

    (65等于60加5)

    二、新授:

    1、出示挂图,教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2、学生独立从图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板书:35+3 30+8 35+30 8+3

    请你找一找,哪几个算式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5+3 35+30得多少?先想一想,再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

    用小棒摆:先摆5根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不用小棒直接算

    计算35+30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用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是35,45,55,65

    先计算个位上的30+30=60,再计算60+5

    4、你觉得上面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三、练习:

    1、40+17= 2+36=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2、完成课本第61页的做一做

    3、练习十一第1、2、3、

    四、思维训练

    甲、乙、丙、丁四人赛跑,已知丁不是最快,但比甲快,甲不是最慢的,但比乙慢,请按他们的快慢顺序排出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35+3 30+8

    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 35+30

    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8+3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复习题,再现并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使接下来的新知学习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产生有效的正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交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7】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46和47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辆汽车求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用小棒和计数器操作,再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先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出示例题中三辆汽车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每辆汽车有多少个座位,能坐多少个乘客。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几道算式导入新课。在教学45+30的计算方法时,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小棒和拨一拨计数器,自己探索。然后进行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对那些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师创设问题,如我们不摆小棒或不拨计数器计算时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自觉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在教学45+3的过程和45+30的过程类似。

    接下来,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61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 + 20 40+2

    50 + 30 50+3 比较以上两组算式的不同点。

    二、揭示课题

    三、创设情景 ,自主探究

    1、出示挂图,教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2、学生独立从图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板书:35+3 30+8 35+30 8+3

    请你找一找,哪几个算式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5+3 35+30得多少?先想一想,再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

    用小棒摆:先摆5根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不用小棒直接算

    计算35+30 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用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是35,45,55,65

    先计算个位上的30+30=60,再计算60+5

    四、你觉得上面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五、练习:

    1、书上第61页的做一做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完成课本第61页的做一做

    2、练习十一1—3题

    六、课堂小测与评价:

    练习十一第四题

    20+3= 25+3= 76+3=

    2+30= 20+30= 69+30=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说课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转自数 学吧 )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目标分析:

    1. 学生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认识。

    2. 学习后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 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探究与合作的习惯。

    说教法:

    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合作交流、弄清算理、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样的数学活动长期坚持,一定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说学法: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说教学过程:

    一、 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 5个十是( ),5个一是( ),5个是和5个一是( )。

    2. 20+30 20+3 50+30 50+3

    二、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1.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故事。兔姐妹俩住在小河边,一场大雨,河水冲跨了她们的小屋。猪大哥知道了,帮助她们修好了一间既结实又宽敞的房子。兔姐妹俩为了感谢猪大哥的帮助,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星期天,姐妹俩决定上山去采蘑菇送给猪大哥。她们走啊走啊,终于采到了很多蘑菇,兔姐姐采了35个,她还准备采;兔妹妹采了30个,她已提不动了。请大家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说出解决方法。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问题板书:(1)兔姐姐一共可以采多少个?(2)兔姐妹俩已经采了多少个?让学生说说两个算式35+3,35+30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4. 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5. 集中汇报,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三、 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 师:兔姐妹俩休息了一会儿继续找,她们发现了4个蘑菇,怎么采也采不动。这时候,蘑菇讲话了:要想采到我,就要先找到我的密码,兔姐妹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

    2. 分组接力采蘑菇。(1)对比计算题;(2)两位数加一位数;(3)两位数加整十数;(4)变式题。

    3. 延伸出进位加法。

    师:在大家的帮忙下,兔姐妹又发现了一片草地上有几堆蘑菇,这时候她们只剩下一个筐子空着,能装33个,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哪两堆蘑菇正好装满筐子。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4. 人人采蘑菇。

    师:兔姐妹采了这么多的蘑菇,你们想采吗?请大家到黑板上去采,看谁采得多。

    学生采蘑菇,计算,再放到指定的篮子里。

    四、 课堂小结(根据课堂情况而定)

    教研员评课

    体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新理念。在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之后,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操作、交流、汇报、从而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问题,而不再是把我们所谓的“最简便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1.复习(出示卡片)①数的组成;②一位数加一位数;③整十数加整十数。

    2.(同学们学得这么开心,汽车兄弟也想跟我们一起学。)多媒体演示: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

    提问:观察这场景,你能提出哪些求和的问题,各怎样列式?

    45+3045+330+3

    再问:这三道式中,哪道能算出得数,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擦去30+3。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45+30(两位加整十数)。

    (1)自我探索算法。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计算这道题?(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算法。

    (3)整理算法。(板书)

    45 + 30 = 75

    40 5

    70

    (4)解答问题。

    现在有一辆有35座的客车和一辆20座的客车。(你可以提出一个求和的问题吗?)口答。

    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哪种方法算得快,简便一些?

    2、学习45+3(两位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

    提问:根据这种算法,你能很快地想出45+3该怎样算吗?

    (2)交流算法。(板书)

    45 + 3 = 48

    40 5

    8

    3、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突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讨论,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再交流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开火车。)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出图意。

    各自列出算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学得真不错,很多同学非常积极开动脑筋,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你想出两道题来考考大家吗?

    教学后记:学生学得真不错.学习气氛活跃.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

    25+50= 24+5=

    2.口算:

    34+40= 21+6= 8+81=

    75+2=60+15=70+23=

    二.练习.

    1.想想做做4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5

    先计算,再交流结果,最后比较谁跳得快?

    3、想想做做第6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教育学生检查的习惯.做的全对的给予表扬.

    4.完成第7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复习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先指名说,集体订正。)

    5、完成第8题。

    师读题,生解答。

    三.布置作业:

    四.教学后记:

    让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三课:时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加法实际问题的本领,养成口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60+23=54+40= 4+54= 41+50=

    2+75= 60+35= 3+62= 4+73=

    2.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看着图说说这道已知求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小猴摘桃已经采了23个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组织学生依*观图讨论,帮助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23+5=28)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树上原有28个桃. 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5.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板书:(5+23=28)

    谁来口答一下。

    这两种方法一样吗?为什么会一样的?

    6.小结:这道题已知小猴采了23个和树还剩下5个桃,求树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列成23+5=28,也可以列成5+23=28,计算后口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指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互相说说

    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再指名说.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提问: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求什么?

    (并提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提醒学生在计算完后别忘了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指明说说算法?为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解题过程,要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学生填一填。

    (2)集体交流时提问:公鸡比母鸡多3只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打开学生的思维.

    第四课时:练习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的练习七1~4.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位数两位加整数十或一位数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练习七1

    学生独立口算第1题,在学生口算后,选择几组对比。

    如:34+3 2+2520+25

    34+302+5220+52 先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不同,分别怎样计算?

    2.练习七2

    先出示第一组的两道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分别计算这六道题。计算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做完后要求他们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集体订正,做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练习七3。不计算,比大小。.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不要采用计算的方法比大小。

    (2)集体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思维开拓想出多种思考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

    4.练习七4。

    (1)出示第5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本

    《数学故事》?再指名说怎样求?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学生的交流水平有所提高.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学会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5里有几个和几个一?

    8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口算:

    7040 32206040 4530+5

    60+363+2627+4053+40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大巴有45个座位,已经坐了30人,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要求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怎样列式?(板书:4530=)

    2)4530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借助学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拨摆的情况,及时辅导.

    集体交流摆小棒和拨算珠的过程并集体摆一摆,拨后,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3)老师小结:根据同学的摆法,在计算4530时,可以从4个十里减去3个的一个十,再把1个十和5个一合成15.

    板书:4530 =15

    405

    10

    4)结合老师的板说一说4530怎样算?(同桌互说)

    2.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1)出示图提是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一辆大巴共有45个座位,车上还有3个座位空着,车共坐多少人?)

    求车上共坐了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453)

    (2)453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计算,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集体交流453的计算方法,对想出多种算法的给予表扬。

    (3)老师小结:计算453时,我们可以先从5个一中减去3个一得2个一,再把4个十和2个一合成42。

    (4)请学生结合老师的板书说一说453怎样计算?(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说o)

    3.比较4530和453计算的异同。

    想一想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

    (它们都是先把45分成40和5,4530先算4030=10,再算10+5=15,

    而453先算53=2,再算40+2=42。)

    老师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都是先把两位分成几十和几,然后再算几十减几十或几减几。

    三、教学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l。-

    要求学生先用算珠拨一拨,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拨?再说出结果.

    2. .完成想想做做2.

    独立口算,集体交流说说计算过程,比一比每组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3

    图中告诉我们了那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让学生列式计算。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学生能够动手操作,感兴趣.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10】

    背景分析:

    本课内容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学习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既是前面学习的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求相同意义量的和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习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目标分析:

    1. 学生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认识。

    2. 学习后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 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探究与合作的习惯。

    预设理念:

    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弄清算理、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样的数学活动长期坚持,一定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预设过程:

    一、 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 5个十是,5个一是,5个是和5个一是。

    2. 20+30 20+3 50+30 50+3

    二、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1.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故事。兔姐妹俩住在小河边,一场大雨,河水冲跨了她们的小屋。猪大哥知道了,帮助她们修好了一间既结实又宽敞的房子。兔姐妹俩为了感谢猪大哥的帮助,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星期天,姐妹俩决定上山去采蘑菇送给猪大哥。她们走啊走啊,终于采到了很多蘑菇,兔姐姐采了35个,她还准备采;兔妹妹采了30个,她已提不动了。请大家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说出解决方法。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问题板书:(1)兔姐姐一共可以采多少个?(2)兔姐妹俩已经采了多少个?让学生说说两个算式35+3,35+30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4. 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5. 集中汇报,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数【篇1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2、能用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并与同学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两位书减整十数和两位十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是能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1、口算:

    73+3040+536+2021+5060-3030+836+221+5

    2、指名说硕6+20和36+2这两道题是怎样计算的。

    3、设疑: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那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明白了。

    4、板书课题: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二、学习新知,探索算法

    1、学习例1.

    (1)媒体出示例1情境图。

    师述:春天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美丽,同学们,你们想出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吗?那好,让我们跟随一群小朋友一起上车吧!

    (2)提问:

    ①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已经坐了多少人?

    ②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③用什么方法计算?

    ④指名列出算式,板书45-30=?

    (3)学生探索算法。

    ①师:同学们,45-30=?请你们开动小脑筋,如果喜欢借助学具的话也可以,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你们肯定会有收获的。

    ②学生设想,独立操作。

    ③组织学生交流。估计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第一种:用摆小棒或拨算珠的方法来计算。在学生交流时让他们到投影仪上来摆一摆,拨一拨。着重让学生说说:减30鈥溤跹酢?/p>

    第二种:想30+(15)=45

    第三种:把45分成40和5,40-30=10,10+5=15

    2、学习例2.

    (1)出示例2情境图。师:浏览完了一个景点,想不想再去游乐园乐一乐?那我们赶快上车吧!

    (2)指导看懂图意:一共有45座,还有3个座位空着。

    (3)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4)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45-3=()

    (5)你想怎样算?先考虑考虑,想好了跟好朋友说一说?

    (6)指名交流算发。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板书:

    (先算5-3=2,再算2+40=42)

    3、比较45-30和45-3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呢,请你们仔细观察观察,相信你们肯定会有发现的。

    (2)分组讨论、交流、补充,归纳出两题的异同点。

    (不同点:减整十数要从十位里减,减一位数要从个位里减。)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

    54-20=()86-50=()54-2=()86-5=()

    学生指名交流算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交流算法。

    (3)比较:每组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读懂题意,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列算式解答。(65-40=25(箱))

    交流时,提醒单位名称,让学生尝试口答。

    四、总结评价

    1、同学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2、这堂课,你们积极动脑,勤于思考,收获可真多呀!你们肯定会边的越来越聪明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根据您提出的需求我为您搜集了以下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支撑。为了方便浏览建议您将本页加入书签!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1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选取了青岛东西快速公路的情景,经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利的知识基础。

    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懂得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设计意图】复习三位数成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起到知识迁移作用,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谈话:

    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我们每人都应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青岛市在道路建设方面做了积极的准备。

    指导学生情境图,仔细的观察你看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一共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题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新授内容有选择性地板书。

    找到相关信息,根据信息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发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方法,然后通过全班的交流汇报,进一步总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多种方法。

    4、总结: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可以用估算,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6、板演竖式计算:

    2 1 3 × 2 5 ———— 1 0 6 5 ——————213×5的积 2 1 3 ——————213×10的积 ——————

    7、总结算法: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先用两位数的个位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汇报订正。

    ———— ————

    520 52 260 26 ———— ————

    引导学生队这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讨论,明确第二种算法比较简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梳理、概况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认识,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2 1 3 × 2 5 ———— 1 0 6 5 ——————213×5的积 2 1 3 ——————213×10的积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我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使算法与算理有效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独立试做,互动交流,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课堂气氛活跃;精心设计练习;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

    标。不足之处,缺少变式练习。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拓展延伸环节,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60页内容。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伴随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学生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己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学生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探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如果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的结果:

    a:a种方法计算得很准确,但计算比较麻烦。

    b:本来就是在准备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b种方法计算很简便,但钱带少了有可能会不够。c:本来就是在准备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c种方法计算也比较简便,由于把104估计得大些,那带的钱是肯定够用的,使得准备更充分。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分,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例子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探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表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能)试一试!

    [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法给与肯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给与适当的引导,得出正确的方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表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表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给与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中探讨解决另一种问题所应当用相对应的估算方法。]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己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探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了解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用处。[了解到估算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师:乘法估算到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2、基本练习,书上61页的第1题。

    师:我们就来看看生活中用到的估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回答时要说明是怎样估计的。

    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3、为供水商人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解决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同学们估计得真好。你能为我们学校的供水商人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

    供水商人:全校一个月大约喝多少桶纯净水

    我们班一个月大约喝11桶纯净水。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还要知道全校有多少个班。

    填出条件后,再请学生解决。并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说明理由。(答案相同)

    4、解决燕鸥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燕鸥吗?这里有一段有关它的介绍。

    看课件。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请同学为燕鸥解决问题,并请12位展示。

    5、估计数字

    [使学生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会写作文吗?老师常常看到有的同学写作文,写几句话,就数一下字数。是为了什么呀?

    看来同学们常常都会估计文章的字数,那请你估计下面这篇文章的字数。

    荷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估计好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找到合适的方法。

    (2)师:会打字吗?如果给你15分钟的时间,你能把这篇文章打出来吗?

    首先要了解学生自己每分钟打字的个数,再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及小结。评价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以及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3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范文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课时,对以后的计算和后面乘法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是对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目标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计算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三年级时我们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学们,你还能回忆起是怎么计算的吗?下面为我们看一道应用题(教师出示应用题1):一台面粉机每小时磨面粉58千克,一天有三班工人工作,一天是24小时,那么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学生分析题目提取有用信息:

    1、这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58千克。

    2、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我们平时说的8小时。

    求: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时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列式计算解答:

    58×24=1392(千克)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1392千克.

    教师请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说对意思即可。(对回答较好的同学用掌声鼓励。)

    教师出示应用题2

    一台面粉机每小时磨面粉158千克,一天有三班工人工作,一天是24小时,那么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教师请学生找出与第一题不同之处,很明显是58变成了158.由于上面题已经分析,所以很容易直接列出算式:

    158×24

    算式列出了,那又该如何进行计算哪?

    2、知识教学

    教师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复习的知识自己试着计算,计算完毕可用计算机验算,看自己做对没有。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158×24=3792(千克)

    158

    ×24

    632

    316

    37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3792千克.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地方教师指导。

    好的,同学们非常优秀,我们再看一题:用竖式计算345×76

    (过程同上略)

    好的,通过上面的两道题,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了吗?同学们可以前后桌进行讨论,有答案后可以举手。(同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多名学生向教师汇报方法,教师跟随同学演示方法,必要时予以指导。教师提醒同学注意末尾和那位对齐。

    五、知识的`巩固

    教师出示通告:今天,“数学国”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数学状元”大赛,让我们一起参加吧!也许今年的“数学状元”就是你。

    教师出示初赛试题:六道竖式计算题,六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通过初赛,并予以掌声。(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出示复赛试题:三个改错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两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又通过了复赛,并予以更加热烈的掌声。

    教师出示决赛试题:一道应用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获得了“数学状元”,并予以最热烈的掌声。同时希望获得称号的同学不要骄傲,安慰未获得称号的同学继续努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思考回答。

    七、课后思考

    根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232×211的积吗?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全班28名同学有18名同学习题全部做对。剩下的同学除3名同学没有掌握本节课内容,其余几位同学均是不细心造成的。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的细心能力,多练习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本人方面还要继续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重点知识,才能把一节课完成好。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4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复习为前提让学生通过旧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1、口算:

    15×6=35×2=23×30=36×20=

    42×19≈58×41≈

    学生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板书: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45×12=

    3)、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4)、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6)、教师利用竖式进行讲解。

    7)、小结。

    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学习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学习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学习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信息:

    “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以滞尘32吨。

    1.师:请看屏幕上这两句话,你从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获得的数学信息是某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以滞尘32吨。

    师:这段文字中有一个词“滞尘”,你理解它的意思吗?谁来说说?

    生:尘埃飘(经)过森林时,约有四分之一被树叶树干吸附或者滞留在森林的空间里,最后降落到森林的地面.森林的这一吸尘降尘的作用叫滞尘.

    师:树木能起净化空气的作用,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要爱护它!

    2.师: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你出什么问题?

    生:这个森林公园的森林一年可以滞尘多少吨?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要求“这个森林公园的森林一年可以滞尘多少吨?”怎样列式?

    生:124×32

    师:仔细观察这道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以前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道乘法算式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回答得非常简洁、流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方法。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估算结果。

    ①师:你能估算一下124×32的结果大约会是多少吗?

    生:3600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吗?

    生:我把124看成120,32看成30,120×30=3600,所以124×32≈3600。

    ②师:如果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我们可以怎么算?

    生:笔算。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后面板书:笔算)

    3.探究算理。

    ①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主尝试进行笔算。计算完成后想一想: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应该怎样算?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结果是对的吗?并与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生独立完成后带着问题与同桌交流)

    ②师:哪位同学到黑板前给大家介绍一下笔算124×32的方法?

    生1到黑板前板演

    生1介绍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想问他的吗?

    生:┅┅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一问你,248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是用124×2算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248表示的是124×2的积。那372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结合学生的说板书,课件演示)

    生:是用124×3算出来的。

    师: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了,372的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而不写在个位上呢?

    生:因为3在十位上,代表30,30乘4等于120,2在十位上,所以写的时候要同算式的十位对齐。

    师:老师明白了,这里372代表的是3720,它是124×30的结果。

    (结合学生的说板书,课件演示)

    师继续追问:3968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248+3720=3968

    ③师:有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验证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生1:与我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看差距是否较大,如果较大,说明结果肯定有问题。

    生2:列竖式时交换一下124和32的位置,用32×124算一遍来看一下结果是否正确。

    (与学生一起算32×124,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列竖式时,习惯上把位数多的数写在上面,位数少的数写在下面计算比较简便。)

    ④师:你们认为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怎样算?他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怎么样?

    生:一是,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和个位要对齐,十位数要跟十位数对齐。

    二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

    三是,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结果的个位要与前面结果的十位对齐。

    四是,把乘得的两个结果相加就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47做一做。

    ①生独立计算完成。

    ②选择典型,请其板演,为后面讨论提供素材。

    (素材有三种:一是正确的,二是算法错误的,三是算法正确,答案错误的)

    ③小组讨论板演的试题,找出错误原因。

    ④汇报交流,先说错在哪里,归纳病症。

    2.课件出示以下试题:

    3.不计算,选择答案。

    326×17=( )

    ①3452②5024③5542④36432

    四、回顾过程,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都是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6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争当小老师。

    1、出示书22页例3的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共有238张照片,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问:要插多少页?

    生:列式为2386。

    师:先估算一下2386。

    生:238240,2406=40。

    生:想(四)六二十四,接近238的前两位数23,所以238640。

    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

    试算完毕,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四人小组的成员自找同伴,互教互听。可对你的同伴的想法予以评价,如:我听懂了。听不懂。你好象这个地方说错了。这样说会更好。

    师注意观察,巡视,发现交流好的同伴,予以表扬、鼓励。

    全班交流。请一人当老师,教教班上的同学。可自由辩论,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释,说错的予以反驳,有好的想法可再说明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3个十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小组内评评小老师的作用有多大?你教会了谁?

    3、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以例3为例,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3除以6,等于3,3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三六十八算出商3个十乘除数6等于18个十,写在23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3个十减去18个十等于5个十,5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5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放下来,和余数5个十合起来是58个一。

    ⑦除。用6除58,等于9。

    ⑧乘。(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先判断。②除。③乘。④减。⑤查。⑥放。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4、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如何知道?

    生:可用估算的结果加以比较,初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然后再检查一遍。

    二、问题延伸,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进而解决例3的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242=483924。

    生2:246=144,1442361442。

    所以,一本相册不够,2本可以。

    交流方法,对比出最佳方案。

    三、基本练习,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1、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六步骤,独立完成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注意先估算,再笔算。2、请四个同学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完成书23页第2、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开展小诊所活动,人人争当好医生。师出示一些典型的错题,如:

    ①②③

    1516189

    2)3175)8078)713

    28064

    11773

    10572

    120

    ④⑤⑥

    15745158

    2)3174)1832)317

    2162

    112311

    102010

    17317

    1416

    31

    提出要求:小诊所里来了6个病人,同桌合作,一起当医生,给它们把把脉、找出病根,开出药方。

    师出示标准:一级棒的医生治好所有的病人。

    好医生治好4、5个病人。

    较好医生治好3个病人。

    马虎医生治好1、2个病人。

    学生同桌合作,订正错题。

    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病根在哪里?怎么治?

    引导学生发现:

    1号病人忘了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放下来继续除。

    2号病人则是一次用两个数80去除以5,引导学生发现8够除以5,所以应该先用8个百除以5。

    3号和4号病人都错在余数上。

    5号和6号病人则是数位对齐的问题。

    师:医生们,你们想对这些病人说说今后笔算时,该注意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小结出: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对号入座。师:评评自己是哪一级别的医生。今后希望大家认真钻研医术,争当一级棒的好医生。

    二、商是几位数

    出示书24页第5题,重点分析2766和6403。

    问:商是几位数?为什么?要使6□76的商是两位数,百位上还可以填几?

    要使它的商是三位数,百位上又可以填几?

    引导学生小结出:判断商是几位数,关键是比较除数和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

    三、激发问题,拓宽思路。

    1、出示书24页第6题。先让学生读题,问:你有哪些问题?先自己小声说,再同桌说。交流时,要求不提相类似或重复的问题。交流问题。重点是提出除法的问题,也可提出估算或2步问题。完成在本子上。

    2、完成书24页第7题。

    有些学生能认真观察梨和香蕉每箱都是35千克,从而求出梨和香蕉的总质量是(8+7)35。这样列式比较简便。

    3、重点引导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关键字一种、哪种、各、这些、只买。

    学生独立解题,集体反馈。

    四、课堂总结。

    说说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学会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2、通过辨析错题,找出原因,从而探求出一位数除三、四位数应注意的地方,进而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和质疑的学习品质。

    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策略。

    教学重点:

    1、判断商是几位数。

    2、通过辨析,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学生归纳、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的能力的培养。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初步培养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笔算下面各题。

    14454415

    学生2名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选一题说说计算过程。

    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点明课题

    师:前面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来学习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方法迁移的基础,通过复习,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出示47页例1李叔叔乘火车从某城市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老师列式14512

    2.解决问题

    师:会算出结果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说怎样计算?

    全班交流展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生1:估计约有1500千米,把145估乘150,把12估成10,15010=1500,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500千米。

    生2:我用计算器算出是1740千米。

    生3:我用笔算的方法结果也是1740千米。

    3.探讨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多种方法算出14512的结果。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完善课题)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谁介绍一下笔算的过程?

    生1:2145=290,10145=1450,290+1450=1740

    生2:各位上的2145=290,十位上的1145=145对齐十位,再相加得1740。

    师:重点交流:竖式笔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十位上1乘另一个因数时,积的末位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生1:先算个位上的数乘一个因数,积的个位对齐因数的个位,用十位上的数乘一个因数,积末尾对齐因数的十位,最后再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生2:因为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乘145得145个十,所以用十位上的1乘145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也表示10小时行了1450千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找到不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7页做一做

    先笔算,在用计算器验算。

    师: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注意什么?

    生1:注意抄对题

    生2:注意对齐位

    生3:注意进位时别忘记加上

    2.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49页练习八第2题

    师:从题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应选择哪些信息?

    想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和数据?

    【设计意图】运用新学习的笔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小结

    1.师:我们共同探讨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

    生1:先算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生2:再算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生3: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因数,乘得的积末位要对齐十位,表示几个十。

    2.比较:复习题2和例1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相同: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一样,都是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生:不同:今天研究的例1每次算的都是三位数乘一位数,而复习题2每次算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进一步熟悉笔算过程的基础上,回忆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拓展

    课后完成

    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

    调查: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

    计算:如果按照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实用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制定教案是认真备课的必要手段之一。我们为您精心挑选并整理了与“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相关的几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卫星运行时间》一课,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教学。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之前三年级中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知识,,因此本课内容可以看作是数的运算教学的一次拓展延伸。

    首先教材中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再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其次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环节,组织学生交流估算方法,从而确定积的范围;然后,与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新知与应用新知。

    学习好本课知识,将能为后续除法笔算,小数乘法计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结合情境学会估计积的范围,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②引导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算理与算法,培养与他人交流的习惯;③帮助学生分析与改正计算中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体会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重难点

    竖式计算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学会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重点之二;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才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所以理解算理是教学关键;

    虽然之前学生已遇到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但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习惯,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时,仍会容易出错,所以我将此定为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个难点是“三位数乘十位上数所代表的意义”,这是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中如何对齐的依据;另外一个难点是连续进位的处理与计算。三者合一可归纳为“如何保证计算正确性”。

    说教法

    1、学情

    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作基础,所以在尝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难度不大。不过,由于数的扩大,在计算时出错的机率就会变得更大。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一些疑惑:“中间有0”的乘法时,为什么第一步积中有时可以写0,有时不能写0?(如203×32与208×24)“两位数乘三位数,三位数中带0”的乘法,学生可能会在竖式中写00(如82×403)。这些情况都是受思维定势影响形成的,所以教学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析改正,从而掌握方法。

    2、教法

    《新课标》中强调: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体现计算源于生活的需要,又服务于生活;“引导法、归纳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

    教学目标: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32×2=/23×3=/23×30=

    180×3=/16×30=/240×4=

    2、9月7日—9日,我们学校参加了青爱工程九九公益日“爱的教育”主题活动,我校平均每班筹款145元,平均每位教师筹款45元。

    问题:

    1、四年级8个班共筹款多少元?

    2、四年级16位教师共筹款多少元?

    (生列式解答)

    同桌互相检查,并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大家做的很好,让我们来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出示:

    3、我们学校三四年级16个班共筹款多少元?

    生列式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尝试练习

    (1)列出横式:145×16=

    (2)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给学生留有讨论时间

    2、学生讨论

    (1)小组内讨论算法

    (2)展示学生尝试练习中的几中做法

    (3)说一说:谁做的对?谁做的错,错在哪里?

    生:甲乙两位同学计算正确,丙同学做错了,因数十位上的1乘145,得数的末位5应该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师引导说:为什么与十位对齐?

    2、理清法则

    (1)回顾

    老师带领同学回顾计算过程

    (2)提问

    第一步先算什么?

    第二步再算什么?

    最后再怎样?

    4、对比例题,归纳法则

    (1)观察45×16/145×16

    (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

    (3)归纳法则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课堂小练

    134×16/246×34

    2、教材47页“做一做”

    3、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4、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14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3】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在以前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是对知识的迁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2、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计算过程。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时,由一道应用题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导入,然后将其中的一个两位数改为三位数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结果,教师进行指导。最后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知识的巩固通过数学国“数学状元”的初赛,复赛,决赛的方式体现。通过问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最后通过课后思考问题:“三位数乘三位数,你会计算吗?”拓展提高。

    本节课完成后我认为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知识强调时让学生参与,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教师不要重复。

    2、应给学生更多的激励性评价。

    3、板书基本功需要加强。

    4、学生出现错误后,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之处进行改正。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4】

    【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9页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

    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因为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在把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就不知道积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2×2= 321×2=

    2、笔算:

    24×12= 44×59=

    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但这已经是三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学生已经忘记,所以进行复习非常有必要,且很自然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

    1、创设情境后,先让学生列出算式“145×12”,想:你会算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课本第49页所列举的方法,这时,教师适时优化出用竖式来做。

    2、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145×12”。

    3、挑学生不同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对准了个位。

    ② 当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时不进位。

    ③ 受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忘乘百位上的数。

    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4、归纳算法,着重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的是多少个“十”,乘得的积的末尾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的练习简析。

    第50页第2题:要求绕地球59周的时间和5天比大小,这里要把5天化成以分钟为单位,学生可能已经把天、小时、分钟之间的进率忘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比,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第3题,有的学生在计算54×145这种两位数在前三位数在后的乘法时,不知该如何计算,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可以把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计算。

    第4题,因条件和问题都较多,学生读题时可能会出现读不懂就做或者找不出合适的条件来解决的情况,教师可要求学生读懂题再做。

    第7题:把学生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出现的错误都列举了出来,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计算中的错误再改正过来。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5】

    说教材:

    本课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如:进位和连续进位、因数中间有0等。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教材在安排这一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些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都能在生活找到它的原型。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说教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错误百出。计算本身是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常常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节课在教学法指导上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借助情境窗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帮助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口算:

    14×3 49×220×30 400×20 14×20

    12×5 16×460×40 100×70 21×4

    2、笔算

    43×12 26×17 32×6070×50

    【本环节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

    活动二: 创设人文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作伙伴,将承办帆船项目,因此,迎奥工程建设现在成为了青岛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其中道路建设着墨最多。同学们请看(出示情景图)

    【此环节能使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中蕴含许多数学信息,学习数学能为生活服务,从而自觉的去学习数学。】

    活动三:自主探究-----发现数学问题:

    师: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从情景图及文字提示中可能了解到以下信息:

    1)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

    2)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

    3)二期工程12个月

    4)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

    板上,本节课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数学问题:

    1)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2)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一期工程比二期工程长多少米?

    4)这条高速公路全长多少米?

    活动四:合作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厉害,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面两个问题。先观察第一个问题,你想怎样列式? 你会计算吗?

    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

    全班交流:出现两种算法:

    1)估算:213×15≈200×15=3000

    2)笔算:

    2 1 3

    × 1 5

    1 0 6 5-------------213×5的积

    2 1 3-----------------213×10的积

    3 1 9 5

    (请一生到讲台上讲解)师: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算的?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尾为什么要写在6的下面?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最后算什么?

    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你想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迅速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

    请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同学板演。

    2 6 0 2 6 0

    × 1 2 ×1 2

    5 2 0 5 2

    2 6 0 2 6

    3 1 2 03 1 2 0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明确第二种算法比较简便,从而使学生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3、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笔算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出笔算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活动五:巩固练习

    1、试试身手:

    174×30 348×27308×52180×40

    2、火眼金睛辨对错:教材57页第8题

    【此环节设计了两道有针对性的题目请学生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识。】

    活动六:拓展应用

    “254×36”三个同学算出的答案分别是:9142、9194、9148,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你能用最快的速度说出哪个结果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学生做课本56页第4题。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是怎样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回想如何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出迁移的学习方法,授人以渔。】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开心吃水果。

    31×2= 18×3=200×3=19×5≈21×7≈398×2≈

    2、算一算

    24×12=

    3、观察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24×12与241×12有什么不同?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课件出示例1:李叔叔从银川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银川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1)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写出算式。

    (2)学生小组内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写出算式:145×12=

    1、估算。

    师:怎样计算呢?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结果。

    师:你是如何估算的?谁愿意把你的估算过程和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让学生说说,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估算方法。

    2、笔算。

    师:现在我们已经估算出来了,145×12大约是在1500至1800之间,那么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同学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好不好?

    学生动笔算,教师巡视,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如果有用竖式算的就指名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教师试着提示。)师: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补充板书)

    教师讲解,板书145×1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3、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同学们想一想,两位数乘

    4、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前四道。

    三、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判断正误,找出错因。

    (幻灯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2、用心计算(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四、仔细想想,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师:那现在哪个同学可以来帮我们小结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竖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练习七第3题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乘法

    复习

    24×12=540

    2 4

    × 1 2

    4 8

    2 41 4 52 8 81 7 4 0

    例1145×12=1740(千米)1 4 5 × 1 2 2 9 0 ……2乘145的积……10乘145的积答:从银川到北京有1740千米。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7】

    课题概述: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学情分析: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完全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让学生先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迁移旧知

    1、脱口而出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位我们的老朋友,对他们很熟悉吧,你能快速准确的说出他们得数吗?

    18×4=250×2=

    24×4=150×5=

    6×14=230×3=

    2、出示情境图:王老师来到图书馆,每套书有14本,她买了12套。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

    (1)指名列式:14×12=

    (2)估算: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

    学生估算后(一般估成14×10),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估?(估成整十数,又好算,又比较接近准确答案。)

    (3)讨论:14×10=140这个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了还是小了,为什么?(小了,因为把因数估小了,所以乘积也小了)

    (4)出示点子图:我们把一个点子看成一本书,一套书一共14本,就是14个点子,现在大屏幕上显示12行点子,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指一指14×10=140在图中对应那一部分?

    (5)课件演示,学生对着屏幕指出计算的部分

    (6)我们估出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没有算。到底有多少本呢?你觉得可以怎样做?(用估算的那部分,加上还没有估的那部分)利用点子图直接呈现。

    (7)板书计算过程14×2=28

    14×10=140

    28+140=168

    (8)复习笔算:其实在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发现14×12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题,除了刚才我们分部的计算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列竖式板演)

    (9)复习计算方法: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重点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生总结,课件演示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顾,对已有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复习的同时,为学习新知三位数乘两位数做好铺垫)

    二、内化新知、总结方法

    过渡:看来同学们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说明大家在学知识的时候用心用脑去学,这节课我们继续发扬这样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好不好?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某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每小时行145千米,用了12小时)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呢?

    生:用乘法解决,因为这道题是求12个145,所以用乘法计算(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

    师:我们来看——出示线段图分析,理清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线段图的出示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列出算式)

    (2)列出算式,出示课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45×12=(千米)

    (3)估算: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大约行了多少千米?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把12看成10,150×10得1500

    估算二:把12看成10,145×10得1450

    让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估?

    (设计意图:通过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从而养成习惯在笔算中能够根据估算的结果确定准确值的范围)

    (4)交流计算方法:

    师:那么李叔叔乘坐的火车到底行了多少千米?请你自己尝试根据已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经验去笔算一下好吗?算好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算法

    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找错例

    预设1:如出现错例,先请算错的同学汇报,投影展示

    145

    ×12

    290

    145

    435

    师:他算得对吗?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针对这个答案进行交流

    生1:我认为不对,他的数位对的不对

    生2:290下面不应该用145×1,这个1是十位的1,表示1个十,是145×10,所以5应该和290十位的9对齐。

    交流汇报后展示算对同学的答案,并询问: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写在哪?最后写什么?

    145

    ×12

    290………2乘145的积

    145………10乘145的积

    1740

    预设2:如果没有错例都是正确的。找一名学生投影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阐明自己的算法。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老师适时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写在哪?最后写什么?并重点强调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么写,积的末尾应与第一部分积中的哪一位对齐?

    生:145×1,这个1是十位的1,表示1个十,是145×10,所以5应该和290十位的9对齐。

    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是为了让学生把对原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知中,通过全班共享,交流,自己去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5)验算成果

    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已经得出计算结果,那我们算得到底对不对呢?可以怎样验证呢?

    预设:

    生1:可以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看差距是否大?如果比较大,说明结果有问题。

    生2:可以用计算器来检验是否计算准确。

    (6)巩固归纳

    师:通过计算我们对三位数乘两位数有一定的.认识了,你们能说说计算方法吗?我们再做两道题进一步体验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也为总结方法做好了铺垫)

    142×23214×34f

    算好后指明汇报交流,并针对其中一道题进行计算过程的说明。

    师:通过我们计算这几道题的过程,你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尝试总结,教师归纳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借助以往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法则的经验,并结合自己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自主梳理计算步骤,帮助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有条理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新知

    1、我来算一算:142×23=214×34=

    2、我来改一改

    3、赛一赛,看谁算得快又准

    134×12=225×36=176×47=237×42=

    师:每组选择一道题计算,计时比赛,看哪组同学计算的最快并全部作对,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这些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巩固算法,使计算更加熟练)

    5、知识的应用

    师:咱们能不能帮助我们学校解决问题呢?

    (1)学校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全校共36个班,每套书129元,购买这些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解决问题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可以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进行了练习,第三题让学生自己去提问解答,要在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是一个提升)

    6、动脑筋

    师:你能帮助老师解决这道题吗?

    在竖式的方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本节课的开放题,要在学生数量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计算上去完成,对学生是一种提升)

    7、知识延伸:格子乘法(蒲地锦)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是一样的,注意用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末位对齐十位,不同的就是要乘上百位上的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再次回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自己归纳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看来在学习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会发现很多学习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收获更多成果,加油!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自我进行多位数乘法计算创造了条件,本单元主要资料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光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明白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光、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适宜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光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

    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五、编排特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六、教学推荐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状况灵活选取不一样的计算方式。

    七、课时安排:9课时

    口算……………………2课时

    笔算……………………。7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激情导入

    孩子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请孩子们仔细看大屏幕上的题,你们会计算吗?大屏幕呈现45×12

    谁来列竖式计算出结果呢?你们计算对了吗?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我们让他来说说它的计算过程。说的很清楚,值得表扬!

    你们是这样想的吗?这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现在稍作改动,你还会吗?板书145×12

    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

    这节课,我们就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明确目标

    请看今天的学习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我们找一名同学来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3.预期效果

    通过刚才的表现,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达成今天的目标,你们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请看任务一

    师:根据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如何列算式呢?

    生:145×12

    师:为什么要这么列算式呢?

    生: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从该城市到北京用了12小时,求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你的表达很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谁来说一下145×12大约是多少呢?

    生1:150×12=1800

    生2:150×10=1500

    生3:145×10=1450

    师:看来145×12的积大约在1500至1800之间,更接近于1800.那么145×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现在进行小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准确的算出计算结果来。好,开始吧!

    2.小组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今天的讨论很激烈,小组意识很强,参与的人数很多,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的表现感到骄傲。下面我们先请最先举手的小组来说。

    组1:我们是xx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2拆分成10和2。计算结果如下:

    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师:你们组的创意很独特,把掌声送给你们组。其它组还有吗?

    组2:我们是xx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2写成2×6的形式。计算结果如下:

    145×2=290290×6=1740

    师: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问题。还有吗?

    组3:我们是xx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2写成3×4的形式。计算结果如下:

    145×3=435435×4=1740

    师:你们组的想法很妙,我很佩服你们。

    组4:我们是xx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00拆分成100+45,计算结果如下:

    45×12=540100×12=1xxxx200+540=1740

    师:你们的表述很清楚。还有吗?

    组5:我们是用列竖式的方法写出来的

    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师:同学们挺清楚了吗?哪位同学也看着竖式说说计算过程呢?生说。

    师:你真勇敢。大家看着这道题把计算过程说给同桌听,好吗?

    师:一道题,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你们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么多的算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法2和法3是有局限性的,有的两位数就拆不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比如137×13,这样的算式很多。

    法1实际上和法5是有联系的。

    列竖式的好处是方便,好用。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笔算,通常是列竖式来计算的。

    你听清楚了吗?

    要想知道大家算的结果对不对?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先来算一下。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当正人,用计算器算出结果。

    看来大家笔算的结果都很准确,我们再做较大数的运算时,可用计算器来验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实际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非常多,谁来举个例子。生说。

    列竖式计算以上题目,观察积是几位数?可以找其中的一道算式的计算过程讲给大家听吗?想想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

    现在开始核对答案。我们找一个小组说说他们的结论。

    任务二

    实际上,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在生活中的用处还是蛮多的,大部分同学了解摩天轮,其实摩天轮里也有数学问题,请看任务二。

    大家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掌握的都不错。这节课马上接近尾声了,你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请拿出检测题卡,时间为3分钟。

    2.结果反馈。现在同桌互换,核对答案。全对请举手。错的知道自己哪儿错了吗?不会的请对的同学帮忙。

    3.反思总结。

    课已结束,现在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吧!短短的四十分钟,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大家带着自己的收获去数学王国里追寻属于自己的乐园!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热身

    23×3=134×2=268+1340=

    3×6+5=7×8+5=4×9+6=

    2、竖式笔算:45×12=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说一说计算方法,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1.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口述算式,同时板书:145×12=

    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估算。

    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

    估算一:145×12≈140×10=1400

    估算二:145×12≈150×10=1500

    3、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计算

    (2)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三位数成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②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③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全班交流、共享算法。

    (4)优化算法重点介绍竖式计算。

    同桌间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并集体反馈。

    先算什么?(先算145×2)

    再算什么?(再算145×10)

    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板书竖式

    (5)、你想提醒大家笔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

    (6)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验算

    (8)总结算法:观察归纳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再次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76×47425×36237×82

    结论:仔细观察上面的各道算式,想一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位数或()位数。用计算器验算。

    2、解决问题

    四(2)班有35名学生,每人交旅行费116元,一共交旅行费多少元?

    3、变式练习〔目的:针对易错点进行改错〕课本5页第8题

    说出计算中的错误,并把它改正过来。

    4、检测,小竞赛,看谁算得対又快。(4题)

    164×32=254×36=54×145=217×83=

    四、课堂总结,学法提炼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师:如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课的开始,我通过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75×28,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把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找准,为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新知做铺垫。

    通过比较75×28与145×12的计算过程,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与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在这里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如果把145×12的竖式列成12在前,145在后的话,就得分别乘3次,这也是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同的一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也想到了,但是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时,我们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把三位数写在前,两位数写在后,这样可以使笔算更简单、方便一些,这样既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每次讲课,我都是考虑时间紧,想把后面设计精彩的部分呈现给大家,所以忽略了学生说算理,让学生说的比较少,所以,我以后会在数学中重视学生“说”的技能,学生只有会说,才一定会做,但是会做的不一定会说。

    总之,我要做一个有心人,使自己的教学在每一次的评课议课后都有所改进,首先使自己对自己的课堂满意。

    教学设计

    覃花娘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课文第49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抢答:45×2=45×10=45×12=

    2、笔算45×12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末位对齐。说一说笔算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

    3、出示145×2=290145×10=1450145×12=1740?这两个的和?

    4、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①说一说题目告诉我已知条件?如何列等量关系式?

    ②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③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可以怎么估?要求:请同学们先自己初步估算,然后跟同桌交流,最后汇报。

    在草稿纸上列出来。(145接近150,而150×10得1500,150×2得300,1500+300=1800,150>145,因此145×12的积比1800少一些;把12看作10,145×10=1450,10

    ④用计算器来验算结果是正确的。

    ⑤根据列竖式的式子先自己思考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回答:这个式子是怎么来的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书写?

    145×12=1740

    145×12

    -------

    290

    145

    -------

    1740

    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列竖式时应注意末位对齐,先算2乘145的积,积的末尾跟个位对齐,再算10乘145的积,积的末尾跟十位对齐,把所得的积加起来。145×12表示145×2=290145×10=1450

    ⑥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计算中,哪一位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上的每一位,从个位乘起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三位数,从个位乘起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算一算,填一填134×23=

    2、做一做。176×47

    3、森林医生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乘法。

    145×12=1740

    145×12

    -------

    2902乘145的积,积的末尾跟个位对齐

    145算10乘145的积,积的末尾跟十位对齐

    -------

    1740把所得的积加起来

    答: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这部分内容可以用8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笔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231×4=321×2=

    415×3=298×3=523×3=

    2、笔算

    24×12=44×59=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12

    -------

    290

    145

    -------

    1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176×47425×36

    237×82

    2、练习九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在相互比较中,自主掌握优化的方法。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入

    1、师生谈话:

    老师准备买一些新书,在购书的过程中也隐含着很多的数学问题。

    2、引出新知:(课件出示:一本书23元)

    师: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生提问。

    老师如果买2本书要多少钱?买10本书呢?

    算式怎么列?会计算吗?

    这些算式同学们以前学过,是”旧”知识了.(板书旧)

    3、师提问题:如果要买12本这样的书,要多少元呢?(列式:23×12)

    这是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板书课题)

    环节二:算法探究

    1、估算:

    估一估,23×12大约是多少?比如

    A: 23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

    B: 23估成20,20×12=240。

    C: 12估成10,23×10=230。

    ……

    过渡:到底等于几?以前学过吗?这是个”新”问题(板书新),该怎么办啊?能不能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呢?

    2、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计算23×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部分学困生。

    3、小组交流(学生组内交流)

    4、全班汇报: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23+23+…+23=276(12个23相加)

    (2)23×2×6=276

    (3)23×10+23×2=276

    (4)竖式

    教学调控:每出现一种方法,应该让学生讲明算理与方法,并让下面的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借助图来说说算式的意思)

    5、优化口算的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把12拆成两个数相加,或拆成两个数相乘。使这个新问题,变成了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⑴你觉得把12怎么拆最简便呢?

    ⑵如果现在买13本,23×13你打算怎么算?

    ⑶探讨:为什么不用连乘法?

    ⑷教师指出:看来在计算时,连乘有局限性。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不仅适用范围广,而且好算。

    6、研究笔算

    ⑴(生出现列竖式)刚才还有同学列竖式计算,勇敢的进行了尝试.现在谁愿意把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看.(直接反馈)

    (生没出现)师: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⑵学生尝试列竖式。

    ⑶(投影机)反馈,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

    2 3

    × 1 2

    276

    2 3 2 3 4 6

    ×2 × 1 0 +2 3 0

    4 6 2 3 0 2 7 6

    2 3

    × 1 2

    4 6…………2*23

    2 3 0…………10*23

    2 7 6 …………46+230

    2 3

    ×1 2

    4 6

    2 3

    2 7 6

    请列竖式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学生对他的算法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①46是怎么来的?230呢?276?(根据学生回答,写出)

    (同学们观察一下,有没有发现什么?)(原来口算和笔算是相通的,只不过表达的形式不同而已)

    ②0是否可以省略?

    ③省略后23是否需要往后移?为什么3必须写在十位。

    ⑷师黑板板书完整算法。(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算一算)

    师边写边问:我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注意什么?最后算什么?

    ⑸(同桌交流)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6、刚才我们通过拆数变成旧知识来算,现在又学会了列竖式.方法可真多呀!

    口算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列竖式来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整板书)

    7、你能接着算吗?

    问:两个36,意思一样吗?

    8、选择练习:

    你能列竖式吗?选一道算一算

    出示:21×14= 25×11=

    34×21= 14×21=

    同桌互相检查,出现错误汇报。集体纠正

    你有什么发现?(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乘法验算。

    10、总结梳理

    这节课我们在学习什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

    师:是呀,我们学习数学往往都是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来进行的,今天的新知识,对于后面要学的知识来说又变成了旧知识,因此我们必须今天的知识学好,学扎实。

    现在你能说说应该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吗?

    现在我们就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三:实践应用

    有42个小朋友去游乐场。如果每个人都想玩这两个游乐项目,那么请你帮他们算一算,每个项目的费用是多少?

    游乐项目 价格

    碰碰车 12元/车 每车限坐2人

    丛林探险 14元/船 每船限坐4人

    拓展题:

    12×11= 13×11= 14×11=

    算一算,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热搜课件: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篇三)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热搜课件: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篇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内容:

    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重点:

    因数末尾有0的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1、第55页第3题

    283×19301×27180×50193×40

    216×32103×18650×12408×30

    让学生先估一估,在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订正时注意帮助学生查找错误原因。

    2、第56页第5题学生自己做

    3、第6题是一道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综合练习。

    让学生找准数量关系自己填写。

    4、第7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5、第9题是运用所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6、第10题、让学生自主尝试、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7、第11题、12题学生先自己做,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做错的同学改正做法。

    三、自我展示。

    1、火眼金睛辨对错

    152304360

    ×23×12×50

    356681800

    10434

    1396408

    2、一车间每月加工756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全年加工多少个零件?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分享


    我们很高兴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的文章,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不要忘记收藏。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 教案和课件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回忆一二年级的`加法和乘法,看视频,如果王爸爸把鱼卖到每斤12元,28斤鱼的,能卖到500元吗?[设计意图:本节新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等旧知的基础之上,唤起学生的旧知可有效迁移到新知的探究中。在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并且喜欢的“爸爸去哪儿”的卖鱼片段,立刻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学习兴趣特别高,老师趁机出示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究新知

    如果每人有499元,他们剧组有23人,一共会有多少钱呢?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重在理解题意,弄清条件间的关系。经常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不用除法,回忆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让学生理解求23个499元一共多少前就是求499×23的积,可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学生进行估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笔算

    师:同学们为什么都想起了列竖式,因为我们以前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能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算出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同学们试试吧

    学生尝试,师巡视挑选有代表性的做法之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尝试,教师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而且利于发现学生的困惑,从而为下一步的交流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教后反思:正如事先预设的一样,学生模仿之前的笔算方法较轻松地完成了。提问:

    1、497是几个人的钱,20个499元是多少钱,最后23个人的钱是多少,学生都很容易答出来了,只是朱逢行别出心裁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他解释道:每人500元,23人有500乘23元,最后再减去一个23元,就是所有人的钱。

    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独特,不得不令人佩服。]

    2、练习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出题,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计算题的设计的简单过程,让孩子们做课堂的小主人

    两大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师挑选典型做法全班交流。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讨论归纳,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学生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延伸练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计算、巧算的巩固练习。

    (2)、通过引导,得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并理解掌握此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提出质疑、完善结论,上孩子们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得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并理解掌握此结论。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讲授法、探究法

    四、学习方法

    练习法、探究法、小组交流法、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从画画开始!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对称图形的一半)

    师:如果老师画的是整个图形的一半,谁愿意帮老师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画的对吗?是的,图形当中有这样的对称现象!其实,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

    (老师点击屏幕,出现——好人)

    师:大家想象着:如果在好人的后面也存在着那么一条对称轴的话,根据读音对称应该是:(大家一块说)人好。(点击第二个)我爱你——你爱我

    蓝天——天蓝,喜欢我——我欢喜,老师希望我们整节课都欢欢喜喜!好,上课!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我们今天就来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让老师随手写几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好不好?

    (老师出示21×36、41×28、36×42、96×46),老师写了几个算式,想一想,如果在这几个算式的后面也存在着一条对称轴,和它们对称的算式是什么?(提问)可见,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还真的有这样的对称现象,是不是?是!可是,老师觉得,我们就这样写出几个对称算式,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每一组对称算式之间的一些秘密,那是不是就更棒了?如果我让你们去研究,那你们会试着研究什么问题呢?或者说,你们会有些什么猜想呢?有没有?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两个算式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猜想:每组两对称算式的乘积是否相等?(老师复述)如果让你去研究,你就会研究它们的积是不是一样的,对不对?哦,我觉得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去研究!

    哎,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学过估算吗?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用估算来试试看!

    生1:第一组算式,可以把21看作20,36×20=720;把63看作60,12×60=720,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

    生2:如果把21看作20、36看作40,20×40=800;把63看作60、12看作10,60×10=600,两道算式的得数不相等。

    生3:我想把每个数都往小了估:如果把21看作20、36看作30,20×30=600;把63看作60、12看作10,60×10=600,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奇怪了!用估算方法算出来的每组两道算式的积有时相等,有时却不相等。那么,用估算方法能否判断每组算式的积是否相等呢?(不能)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呢?

    生:笔算。

    那同学们还等什么,拿出你手中的笔和纸,选择其中的一组,算一算,好吗?(学生练习)算好的。可以坐直,心里已经有结论的,我们先把笑藏在心里。

    看到同学们都算的这样认真,我心里非常感动,同学们,我们只有准确的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学生交流计算结果)那通过我们的计算,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孩子们得不出结论,让提出猜想的孩子复述他的猜想)

    (学生得出结论)对称算式的乘积是相等的!(电脑呈现结论):

    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

    (老师反问)同学们现在都相信这个结论吗?相信吗?我再问一问,有没有人怀疑这个结论的?要不,老师再写一个试一试,好不好?(老师又写了一个算式62×39),孩子们写出了对称算式,并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依然正确。

    老师:现在还有没有怀疑的?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结论已经深信不疑了。像刚才那样通过几个例子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老师板书)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那就是华罗庚爷爷讲给他的中学生听的,今天我也想把这个故事将给大家听,好不好?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个结论你是否相信,好吗?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主人买回了一只公鸡,第一天,主人给公鸡为了一把大米,第二天,主人仍然给公鸡为了一把大米,到了第三天,主人依旧给公鸡为一把大米,主人每天都给公鸡一把大米,连续给了九十九天,公鸡每天都会从主人那儿得到一把大米,此时,公鸡想:我每天都会从主人那儿得到一把大米,可是结果却不在美丽,到了第一百天,家里来了客人,公鸡没有再得到那把大米,而是被主人杀了。

    好了,同学们,公鸡通过九十九天的得到的结论居然是错误的,是的,不完全归纳法,有时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有时得到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后来人们把不完全归纳法得到错误结论的那一种情况戏称为“公鸡归纳法”。

    师:好了,现在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对这个结论还深信不疑的请坐直,有怀疑的请举手?

    (大部分孩子都举手)怎么现在个个都怀疑了?为什么都怀疑了?如果你怀疑了,请说出你的理由!

    (一个孩子举例说明14×16不等于61×41)

    师:同学们,某某某不仅提出了质疑,而且他还在举例子,如果他举得例子是特殊的。你们试一试,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反例!(同学们拿出笔试着举例)同学们,你们找到反例了吗?其实。我们只要找到一个反例,是不是就可以推翻刚才的结论,哎呀,我看到同学们兴奋地眼神了,如果你真找到反例了,你可以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了!我看到每个人都在交流,我让几个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问:(一个孩子举例)46×61不等于16×64。

    师:我们都没有计算,只有他在计算,我想问一问大家,如果看到这组对称算式,你能否判断他们的乘积是否相等呢?你看的出吗?

    我看到已经有同学举起了智慧的手!

    (提问)这位同学的发言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想到了估算,46×61他把这两个数都往小里估,把46估成40,61估成60,结果是2400,而16×64,把它们都往大里估,把16估成20,把64估成70,结果是1400,因为40×60=2400,20×70=1400显然这里不是等号,而是一个大于号,好了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反例,但是我们知道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那我现在问一问大家,你们失望吗?费了那么大劲找到的结论居然是错误的,什么不失望,为什么不失望?是的,我们并不失望,因为我们最起码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哎,我想现在有些同学的心里肯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写的算式都符合这个规律,而同学们写的算式却不符合这个规律呢?难道老师写的算式里隐藏着什么秘密吗?有吗?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我发现一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难道老师写的算式里真有一些秘密呀?(学生交流发现的秘密)这位同学说:老师写的算式都符合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等于个位上的数乘个位上的数,真的是这样吗?(老师同学一块验证)

    师:那大家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那你们觉得我们这个结论该怎么改才能完善?(学生补充,老师总结)

    得出结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

    师:现在大家对于这个结论,你们怀疑吗?如果还有怀疑,怎么办?大家商量商量,再举例验证。

    好了,同学们,思考是美丽的,看到同学们都能认真的思考。我很欣慰!我想,同学们心里可能都在想:这个结论到底正确与否?为什么会是这样?在乘法中怎么会有这么有趣的现象?在除法中、加法中、减法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有趣的现象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多少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都能带着这种精神,真正走进我们的数学世界!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0×1

    40×4 400×9 300×3

    12×4 43×2 33×3

    23×13 11×7 15×5

    2、说一说30×4、300×9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例题1

    (1)运用课件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3)教师:大家刚才提了很多问题,那如果邮递员工作了10天,他要送多少份报纸?如果工作了30天呢?

    出示例题1:邮递员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3、出示例题1的后半题:邮递员平均每天送60封信,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封信?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讲评时提问:80×1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12×20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运用

    1、学以致用

    80×10=60×20=50×40=24×10=

    700×20=90×90=40×80=10×200=

    2、火眼金睛

    下面计算正确吗?

    (1)40×50=200

    (2)30×40=700

    3、游戏。

    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4、小试牛刀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5、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2、3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4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1——92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会受到笔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以有必要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大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张老师带大家去体育用品商店看看:

    出示:足球、篮球和排球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我想买两个球,你猜我会买哪两个呢?

    生猜:

    板书:篮球和排球

    足球和篮球

    足球和排球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师:如果买一个篮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你能帮我算一算吗?

    生:能、不能

    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说不能呢?

    生:价格不知道

    随机出示32元和21元钱币

    (2)谁会列出算式?

    生:32+21=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能回答:

    ①2+1=3

    30+20=50

    50+3=53

    他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

    ②32+20=52

    52+1=53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③32+1=33

    33+20=53

    师:他又是怎么算的?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再出示两样:足球和篮球(39+32=)

    师:如果要买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出算式?

    买这两个球,大约多少钱呢,我们来估一估

    生估计

    师: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

    指名三人上前板演:

    反馈:

    ①30+30=60②39+30=69③39+1=40

    9+2=1169+2=7140+31=71

    60+11=71

    小结: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

    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式?

    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

    反馈:

    【设计意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通过出示人民币,问学生:32+21,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4、指着三道题:看看这些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

    生:这些数都是两位数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一道是进位的,一道是不进位的

    三、巩固练习

    导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算式:哪几题是进位的,哪几题是不进位的?

    1、出示:53+36=37+54=32+46=15+65=76+23=54+28=

    指名说:

    挑二道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2、再看这两组题:

    出示:34+56=45+22=

    34+52=45+28=

    挑一组算一算:

    反馈:你算了哪一组?

    为什么都是45加20几,得数却一道等于67,一道等于73呢?

    2、师:用我们的新知识,我们去帮小鸟找家好吗?

    (课件出示小鸟和房子图)算出得数,帮小鸟们找到自己的家。

    43+15=25+39=25+34=37+56=

    (1)挑一题算一算

    (2)反馈:你算了哪一题,是怎么算的?

    (3)还有一只小鸟丢失了身上的题,它家的门牌应该是几号呢?(63)

    你猜小鸟身上可能有哪些算式呢?

    (学生独立写得数是63的算式,然后再同桌小朋友互相检查计算结果。学生汇报后再问谁能有序地把这些算式写出来?可以写0+63、1+62……62+1、63+0)

    3、解决问题

    (1)商店里还有很多的玩具,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

    用这些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指名说

    用算式表示出来

    反馈:你的问题是怎样的?猜猜他的算式是怎样的呢?说说是怎么口算的?

    你的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的问题是怎样的?怎么算的?

    (2)出示:48-23=,你猜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机动:用100元去买小熊猫和小兔,够吗?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新知构建以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练习都有一定的目标,第一、二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两类加法题的认识,并进行算法技能的训练,第三题是在运用新知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第四题是一题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运用新知,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所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为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第一,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二,合作交流,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第三,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第四,课堂总结。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本节课利用了生活资源,把“去商店买球”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又如在练习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买玩具”这一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生活问题。

    2、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因此,本节课我尽力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的形式找出口算的多种算法,“你还有别的算法吗?”,但同时对算法也进行思维提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对比与优化,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扎实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几个强化口算方法的练习,如“帮小鸟找家”等练习。当然,积极地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更在于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32+21,可以分解为:32+20=52,52+1=53。他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一)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这部分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吧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在计算过程中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10进1”的方法;二是在进位加法的笔算过程中领悟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使完整地掌握笔算加法。例题的得数是整十数,“试一试”的得数不是整十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满10进1”的原理,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点: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在100以内)。

    2、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想象、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3、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yu 结果。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爱学数学的好习惯。

    (三)重点

    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算理。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新的算法,问题的解决和算法的得出融合在一起,这样安排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讨论法 讨论、交流,学生易于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创设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机会,使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摆一摆、拨一拨、算一算、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新知,构建新知,从而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学完新知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智慧,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安排20以内的口算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来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二)探索算法

    学生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教具来演示满十进一的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用“满十进一这一步在竖式中怎样表示”来引出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并小结

    学生独立计算“试一试”,熟悉计算过程。通过与之前所学做比较得出课题进位加,并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四)练习与总结

    在小结的基础上完成练习。在练习中有理论作为指导。最后做出全课总结。

    (五)作业

    安排了一道开放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篇6

    【教材简析】

    这个信息窗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万以内数加减计算的基础。运用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借助孩子们喜欢的参观水族馆,使学生在整个信息窗学习中始终感受着大海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有效的解决了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计算法则。同时也突出了本套教材“故事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学生感兴趣的海底世界为题材,创设情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策略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能力目标: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从解决具体的事物抽象到数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数与符号感;

    4、情感目标: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在前面我们在大海边做游戏,捉小虾,捉小蟹,从中还学会了许多数学知识,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青岛新建成的旅游景点看一看,看完了你猜猜这是哪儿?

    2、引导学生说出猜出的地方,并说说自己是否喜欢。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到展厅看看。

    3、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在两个鱼缸里有这么多漂亮的鱼。老师可以紧接着再启发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鱼,都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海底世界的情境,引出教材中的情境图“展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提出的有趣的数学问题。首先解决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2)引导学生列一个算式。(板书14+28=)

    (3)引导学生思考用加法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让学生估计一下鱼缸里的鱼,大约是几十多?(三十多、四十多)

    (5)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做一做,验证一下结果到底是多少。

    2、合作探究,悟算理。

    (1)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学具,(例如:小棒、方块、计数器等)学生可以用,也可以在练习纸上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小组内先商量一下,选择哪种学具帮助问题的解决。

    (2)老师提要求,小组合作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进行交流,还可以把摆的过程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动手实践验证结果到底是几十多,由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3、交流汇报,析算理

    (1)教师引导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把在小组内摆的过程用实物展台摆给大家看看。

    (2)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是怎么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的?单根的小棒满了十根怎么办?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一边摆一边说:摆好1捆4根,在它的下面对应着摆好2捆8根;先把单根和单根的合起来,也就是4根加8根,是12根,满了十,用皮筋捆成一捆放到成捆的那一边(演示捆成一捆的过程),然后还有2根单根的小棒,把4捆和2根合起来(用手演示合的过程),最后是4捆零2根,4个十、2个一,也就是42。

    (3)拨计数器的小组重点指导,个位8个珠子加4个珠子后,即个位满了十个珠子再怎样拨?

    (4)教师引导用竖式计算的同学说一说“1” 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5)教师根据同学说出的写竖式时应注意到什么,一边板书,一边进一步指导。思考刚才是先从个位加起,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动笔算算试试。找一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结果都是42,从哪一位加起比较好?

    4、归纳方法,明算理

    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时候,可以从个位也可以从十位,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进位加法,做这样的题的时候,从个位加起比较好。

    [设计意图: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摆一摆,再抽象到数的计算,其中计数器的演示作为直观到抽象重要过渡过程,循序渐进,既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使学生更好的明确了算理。]

    5、仿例练习,用竖式计算

    (1)教师谈话:刚才通过动手做一做,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我们解决了,还要解决右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打开书,做在书上。

    (2)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以前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6、揭示课题

    (1)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2)在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都要注意什么?

    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7、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过渡语:同学们算的都很好,刚才我们游览了海底世界,参观了展厅,接下来我们到海滩上去玩一玩。

    [评析:仿例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知识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出示右边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1、猜一猜贝壳下面的数是几。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2、判断。

    先独立思考,再举判断卡判断。

    3、猜一猜,小海龟可能是几?

    学生有可能会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于生活情境中,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全课总结,升华知识

    下课铃声响起,老师评价在这节数学课中,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有些贝壳想送给他们,了解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50个贝壳够不够,并试着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三位数加法》教学思考word版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位数加法》教学思考word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原本我以为学生在计算时有了前面的基础,计算的正确率不会差到哪,可是,几次作业做下来,却让我跌破眼镜,那计算的错误率叫相当的高啊!学生是不会吗?不是,让他们说,他们都知道,但为什么一到自己做题,不是这里错一点就是那里不对。比如要求在进位时要有进位的标记,有的孩子不以为然,结果在下一个数位需要加上进来的数时学生就忘记了。有的孩子认为计算很简单,没有重视,草草的看题,审题就更谈不上了。在写竖式时就会把数字写错,如475+126,结果写成了475+162。还有一些孩子写作业时不能集中思想,总是会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还有数位不对齐。一连几天,我辗转反侧,为什么孩子要这么粗心呢?

    我想:粗心与孩子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或者是边讲话边做作业……这些都值得我们老师格外关注。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用一生的,从起点开始就要好好抓,强化训练,并且家校一起配合,对症下药,以使学生获得“免疫力”,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件参考]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思考其四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参考]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思考其四”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反思因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一开始,我就创设同学们一起观赏鱼的情境,这不仅是旧知的复习和回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根捆成一捆;又通过拨计数器,个位满了10个珠子,拨去,在十位上拨1个,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最后通过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竖式计算进位加的方法。

    二、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教学中我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练习中,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改正。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

    一位老师给学生们的毕业寄语(精选好文)


    同学们:2024年9月1日,那是一个值得回忆的日子,我与同学们相遇,从此缘分把我与你们紧紧相连。

    同学们:2024年6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留恋的日子,我与同学们分别,从此记忆让我与你们心心相印。

    同学们:两年来,老师一直喜欢着你们。老师喜欢你们历史课堂上求知的眼神,也欣赏你们无拘无束的慷慨陈词;老师喜欢你们课余时光里的天真浪漫,也欣赏你们成长中表现出来的年轻的深沉;老师喜欢你们运动场上你们像风一样掠过的身影,也欣赏你们舞台上唱出的深情。

    同学们,两年后,老师不会忘记你们。老师忘不了你们像花一样青春而美丽的容颜,也忘不了你们在五中谱写的每一个五彩缤纷的故事;老师忘不了你们在校园里生活的每一个日子,也忘不了陪着你们走过花季、雨季的点点滴滴。老师更忘不了你们对老师两年来莫大的支持与宽容。因为忘不了,所以老师一直快乐着你们的快乐,痛苦着你们的痛苦,成功着你们的成功,幸福着你们的幸福,直到永远。

    同学们:六月是一个鲜花盛开,收获梦想的季节,当凤凰花灿烂盛开的时候,你们的梦想也一定会如期绽放。明天,你们就要走进考场,高考对你们来说,是一场不同寻常的人生考验。老师希望你们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十点十分,因为十点十分是最美丽的姿态:呈上扬姿态,如鸟展翅奋发向上;呈V字形,是胜利的象征,这意味着十全十美,象征着做人做事的至高境界。相信你们自己就是最棒的!

    同学们:有相聚就注定会有分离。尽管相逢时你们的笑容还那么清晰,但离别的时刻还是真实地来临。此时此刻在我们心中还有好多好多的话语没来得及叮咛,还有好多好多的愿望没来得及实现,还有好多好多的祝福没来得及表达,甚至连分别的眼泪还没来得及拥有,就要匆匆别离。但是请同学们相信:老师不只是记住了你们青春灿烂的笑容,老师更会牵挂你们的前行的背影。

    同学们:生活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你们自己的理解,愿你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为人生的精彩在于追求,而不必太在意得失,何况有失必有得!

    同学们: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因为高中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大学新生活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新的征程上脚踏实地,走得更高更远!

    同学们:现代社会诱惑颇多。老师真诚希望同学们淡泊名利,秉持本真,做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阳光;老师真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乐观的人。因为欢喜满心,愉悦映脸,乐观向上,才能走出人生最亮丽的风景!

    同学们: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无论你们走得多远,老师的心总是和你们连在一起。不管将来隔着千山万水,还是茫茫人海,老师相信五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们最美丽的回忆。老师相信:在每一个温馨的夜晚,五中的校园,五中的老师,五中的同学,五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定会穿越岁月的积尘走进你们的梦境,因为这里已成为我们彼此生命的一部分,更因为在这里有你们激情的高中时代。

    同学们:少年振衣,可作千里风幡,少年瞬目,亦是万古清流。年轻的你们,自信的你们,精彩的你们与我的孩子一起就要踏上新的旅程,我全心全意祝愿你们健康、快乐、幸福、成功!因为我们都坚信:青春没什么不可以。美丽的明天是你们的世界,明天的世界因你们而美丽!

    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请君一路走好。。。。

    你们永远的历史老师程老师

    2024-6-1

    [读书心得借鉴] 我喜欢的一位老师500字之一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读书心得借鉴] 我喜欢的一位老师500字之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她,苗条的身段,高挑的个头,一头微黄的长发,有时自然披散,有时扎成高高的马尾,她的眼睛是那样好看:黑亮亮的眼珠,像两颗闪闪发光的黑珍珠,她就是我喜欢的语文老师——王老师,她时而严肃,时而温柔。

    语文课上,她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一起走进雨后的森林,一起领略大草原的风光,一起感叹祖国的繁荣富强……一天语文课上,当我们正沉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时,坐在前排靠窗户旁的一个调皮的男生,趁老师不注意把一个纸团抛向另一个同学,但还是被王老师发现了,走到他的旁边,问他:“你能把我们刚才讲的有趣的内容复述一遍吗?”他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王老师厉声喝道:“上课要认真听讲,才能掌握好文化知识。课堂上,坚决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下不为例!”接着,王老师继续上课,同学们的思绪被王老师拉回语文课上,认真听课……

    当然,作业本上细小的错误逃不过王老师的“火眼金睛”,面对同学们的每一个小错误,王老师都会用红笔仔细地圈出记号,并在旁边打上括号,并要求我们及时订正。每当作文本发下来时,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看,那醒目的符号和评语,如涓涓细雨,给我们信心和力量,鼓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这就是我喜欢的老师,她好像一缕春风,润物细无声,又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她就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

    出塞课件范例15篇


    每位老师在课前都必须准备好教案课件,以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因此,每天老师们都会按时按质地撰写教案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教案课件有序地进行教学。如果您需要,“出塞课件”已经准备就绪,欢迎您品尝本文呦!

    出塞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出塞课件 篇2

    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

    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悲壮美。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思考:

    这首诗里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胡马指什么?阴山又代指什么?教是什么意思?注意:它为什么读,不读。

    出塞课件 篇3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

    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出塞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出塞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 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 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 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 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 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 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人”指的是谁? “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 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10)引读:诗人王昌龄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在大声地呼吁,他希望——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 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 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 学生试背。

    3) 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 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 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出塞》原文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含义。

    2、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望古时话边关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老师找了几句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好吗?PPT出示:

    (1)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阳关、玉门关。

    →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出塞”

    3、塞外远离中原地区,是我国的边疆。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读古诗正字音

    1、同学们,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朗读正字音。注意:教应读jiāo(平仄相对,字义“使、令”)

    2、读诗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可以给它画画节奏读一读?(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一个“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师来读题目!

    5、嗯,读得很有韵味,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咱们全班一起来读吧。

    三、漫步诗歌

    1、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高适瞧见的是黄云白日,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 →明月(月亮)、关(边关)、人(戍边的将士)、阴山(板书)

    2、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秦朝时代的月亮、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亮吗?

    3、是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秦汉的雄关到唐朝,也已经变成荒土。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争

    →提到战争,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 (残酷、荒凉、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从秦汉到唐朝,边疆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明月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此情此景,王昌龄感叹道:秦时明月汉时关。

    4、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他翻阅资料,发现了一段这样的记载:

    2 《资治通鉴·唐纪》载,唐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三”“久戍之役”吗?

    →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同学们,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你们看到玉门关了吗?战士从这些城市去守边关,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多么漫长,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水一程,这些困难造成了什么结果? (人未还) → “未还”是什么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难过,痛苦) →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看着这轮明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思念、想家、想亲人、难过。 (板书:思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战士们回的去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带着这份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乡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 (板书:盼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回来了吗?读......→作为读者,你读出了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 (同情战士)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句。

    5、自秦汉至隋唐,多少战士埋骨青山。读.(1、2句)

    自秦汉至隋唐,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读.(1、2句)

    6、将军百战死,壮士人未还!让我们回到长城边,听听士兵们的呼唤。(播放电影《长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看完这段影像,你们有什么感觉吗?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7、同学们,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吗?它叫孔明灯,咱们中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此时的战士们,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和平.......(板书:渴望和平)

    8、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一个心愿,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结合注释,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如果敌人度过了阴山会怎样? (侵略、战争)

    10、你们知道这个“飞将”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浪涛。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求贤若渴)

    1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愿望。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愿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 (战士、百姓、故乡的亲人、统治者。)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展望未来

    1、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战争未止,听见战士:思乡盼归。他悲天悯人,许下这千古豪情。学完这首诗,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你们读一句,老师读一句。(吟诵)

    3、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我们做到了;他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看到了! (PPT:播放阅兵式视频)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下课!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出塞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5)一边是思归心切的将士,一边是翘首盼归的亲人,读到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能带着自己的心情读一读吗?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参读《塞上曲》,了解李广。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平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三)学习《凉洲曲》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平,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五、拓展文本外延,展示课外积累的边塞诗作。

    板书设计:

    出塞 凉洲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未还——几人回 欲引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盼望和平 古来征战几人回。

    厌恶战争

    出塞课件 篇8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出关,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的人都没有回来。

    但使:只要。龙城:指卢龙城,一作“卢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长城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出塞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

    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

    教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5)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

    (8)引读:

    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10)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探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关

    人未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出塞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3个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两首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面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二、指导朗读

    要根据每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借助字典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季节变换少年宝贵豆子曹植物是人非

    时光流逝珍惜时光豆箕曹丕渴望良将

    出塞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出塞》)

    了解诗人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自由朗读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7.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四、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五、总结

    “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六、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出塞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勇猛无比)

    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5、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边关悲

    思良将建功业壮

    出塞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边关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课件 篇15

    教学目标:

    1、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含义。

    2、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望古时话边关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老师找了几句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好吗?PPT出示:

    (1)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阳关、玉门关。

    →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出塞”

    3、塞外远离中原地区,是我国的边疆。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读古诗正字音

    1、同学们,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朗读正字音。注意:教应读jiāo(平仄相对,字义“使、令”)

    2、读诗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可以给它画画节奏读一读?(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一个“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师来读题目!

    5、嗯,读得很有韵味,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咱们全班一起来读吧。

    三、漫步诗歌

    1、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高适瞧见的是黄云白日,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 →明月(月亮)、关(边关)、人(戍边的将士)、阴山(板书)

    2、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秦朝时代的月亮、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亮吗?

    3、是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秦汉的雄关到唐朝,也已经变成荒土。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争

    →提到战争,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 (残酷、荒凉、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从秦汉到唐朝,边疆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明月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此情此景,王昌龄感叹道:秦时明月汉时关。

    4、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他翻阅资料,发现了一段这样的记载:

    2 《资治通鉴·唐纪》载,唐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三”“久戍之役”吗?

    →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同学们,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你们看到玉门关了吗?战士从这些城市去守边关,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多么漫长,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水一程,这些困难造成了什么结果? (人未还) → “未还”是什么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难过,痛苦) →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看着这轮明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思念、想家、想亲人、难过。 (板书:思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战士们回的去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带着这份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乡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 (板书:盼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回来了吗?读......→作为读者,你读出了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 (同情战士)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句。

    5、自秦汉至隋唐,多少战士埋骨青山。读.(1、2句)

    自秦汉至隋唐,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读.(1、2句)

    6、将军百战死,壮士人未还!让我们回到长城边,听听士兵们的呼唤。(播放电影《长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看完这段影像,你们有什么感觉吗?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7、同学们,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吗?它叫孔明灯,咱们中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此时的战士们,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和平.......(板书:渴望和平)

    8、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一个心愿,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结合注释,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如果敌人度过了阴山会怎样? (侵略、战争)

    10、你们知道这个“飞将”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浪涛。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求贤若渴)

    1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愿望。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愿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 (战士、百姓、故乡的亲人、统治者。)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展望未来

    1、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战争未止,听见战士:思乡盼归。他悲天悯人,许下这千古豪情。学完这首诗,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你们读一句,老师读一句。(吟诵)

    3、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我们做到了;他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看到了! (PPT:播放阅兵式视频)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下课!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赶海课件(范例15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保障,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希望这份“赶海课件”能够帮助您解决问题,感谢您的支持希望您能收藏我们的网站!

    赶海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在海边嬉戏,玩耍的快乐心情。

    2、引导幼儿运用表情、语气等方式自由表达赶海的快乐心情。

    3、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海洋生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了解海洋生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动物、表情、语气表达赶海快乐心情

    活动准备:

    诗歌相关图片,请家长抽时间带孩子去海边玩耍;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谈话,交流趣事

    小朋友们,你们在海边都做过哪些事情?

    二、基本部分

    1、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趣

    赶海时,小朋友都带的什么?沙滩是什么样子的?

    蟹子、蛤蛎在干什么?海星、海蟹长什么样子?

    赶海时小朋友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教师用诗歌语言进行小结)

    2、出示诗歌图片,再次欣赏诗歌

    为什么说就属赶海最稀奇?小朋友赶海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怎样知道的?

    3、播放背景音乐,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境及语言美

    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尝试说一说。

    三、结束部分

    在音乐伴奏下,教师朗诵诗歌,幼儿进行诗歌表演,鼓励幼儿与教师跟诵,引导幼儿用欢快、兴奋的动作表现诗歌。

    赶海课件(篇2)

    教材分析: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围绕关键词“赶海”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和舅舅赶海的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应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语感。其中捉蟹、捏虾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生动。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采用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赶海的乐趣。

    教具准备:

    xxx

    教学过程:

    一、引出“趣”,切入重点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大海的美丽画面,配上海浪的声音)这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海边。看,蓝蓝的海水,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多么令人向往呀!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跟随作者去赶海,享受其中的乐趣。[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2、赶海的乐趣在哪呢?我们去课文中寻找吧!

    二、紧扣“趣”,辐射全篇。

    1、快速的读读课文的

    2、3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写了哪些趣事,圈画下来。

    2、指名交流。(板书:追浪花、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3、这些事情中你认为它最有趣呢?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把你最喜欢或认为有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有趣的原因。同学们可以轻声读课文,可以默读课文。呆会儿大家比一比,谁画得多,读得好。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赶快把你体验到的乐趣读出来或说出来。

    4、交流阅读收获,指导感情朗读。预设一:小伙伴捉螃蟹。结合回答,点击出示句子:“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出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A、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小螃蟹逃跑的样子很可爱)理解“束手就擒” “东逃西窜” “束手就擒”中的“束”有两种解释(课件出示):

    1、捆

    2、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大家想一想,在这个词语里面“束”是哪种解释?谁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束手就擒”。 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面它的意思是不同的,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东逃西窜”:大家知道螃蟹怎么走路吗(出示课件)一只螃蟹在沙滩上横冲直闯,多可爱啊!

    B、这两个词语多形象啊!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要注意用上这些形象的词语。谁能再读这句,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螃蟹的可爱。这句话你还觉得那里有趣?

    C、小伙伴神情很可爱。你从那个词看出来的?(努努嘴、不出声)谁能告诉老师,小伙伴为什么不做声,?(担心把螃蟹吓跑了)所以要读得轻些,谁来做努努嘴儿的动作?你来试试(生读)。

    D、刚才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哎”一声读得特别有味道,同学听出了什么?板书:好奇

    E、“夹手”部分。多媒体出示大螯的图片。螯是螃蟹前面的第一对脚,形状像钳子,非常有力。大家想一下,如果突然被它夹住了手,有什么感觉?(很疼,很快的叫起来)谁再来读一下这句,把感受读出来。

    F、捉螃蟹这件事太有趣了,努着嘴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的疼痛大叫,我们一再品味一下。齐读

    过渡:还有有趣的地方没有?指读预设二:抓海星

    A、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什么感受?(“摸呀摸呀”读得很好,感觉摸了很长时间,不好捉)谁还来摸摸海星?(指名朗读,可以做做动作)B、你摸到海星了吗?说说你的心情。(板书:惊喜)谁也能用朗读把捉到螃蟹的快乐表现出来?你觉得他读好了哪个词让人觉得很惊喜?(突出“嘿”、“抓住了”)向他一样笑着轻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再指名读C、感情齐读。

    预设三:“我”捉大虾。

    A、指名读。(点击出示文字:“咦……逗我呢!”)“咦”和“哦”这两个语气词读得很好,如果捉大虾时再读得轻一点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读好疑问的语气、恍然大悟的神情(板书:恍然大悟)

    B、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出示图片)在这里“武将”是指?(大虾)同学们,把你们的手伸出来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着你们神气的样子,好像要对我说什么呢?

    C、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

    D、这一块太有趣了,还有同学想读吗?(又一生读)有没有那位同学能超过他?(生再读)

    预设四:追浪花

    A、把浪花当作人来写,浪花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点击出示浪花画面)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B、“我”能追上浪花吗?为什追?

    小结:同学们这就叫读书,去琢磨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把隐藏在里面的感情体会出来,再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情趣。

    5、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过渡】:“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我”摸到了小;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我”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呢!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不知不觉间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生读)如果说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追浪花是一幅热闹的赶海图话,那么此时的海滩又是怎么样的呢?(平静)对,你想想落日的余辉照耀大海,海鸥自由自在的飞翔是一幅多么美丽惬意的画面。来让我们再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感受一下那份宁静的美丽。

    三、再品“趣”,感情升华。

    1、播放《大海,我的故乡》,学生在音乐声中重温赶海之趣。

    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在歌声中再次享受赶海的乐趣。(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2、总结全文: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如今,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抓蟹”、“捉虾”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感叹词,“束手就情、东逃西窜、满载而归”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把你自己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共同分享。

    追浪花

    兴奋

    11赶海

    摸海星

    欣喜

    趣味无穷

    战螃蟹

    好奇

    捏大虾

    惊喜

    赶海课件(篇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和“战利品”的借代意义。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看图激趣,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生自由交流)请跟我来!(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自由交流。

    3、海水退潮时,人们就会去捕拾海鱼、海蟹、贝壳之类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赶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导初读,感受其“趣”。

    1、你们想不想去赶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同走进大海,一起去赶海。师范读。

    2、听完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

    3、引导学生感受到赶海的“趣”,(板书:趣)

    三、读文品“趣”,入情入境。

    1、你们想读吗?大声地去读吧。

    2、大胆地去读给你的学习伙伴听一听,相互倾听,相互帮助,并让他给你打打分。

    3、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再带上一支笔,默默地读一读课文,并试着把你认为有趣的地方作上记号,你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4、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1)乐趣一:追赶浪花

    交流、示句:“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渐渐远去的浪花在作者眼里是那么有趣,因此作者忍不住要去?——(追赶浪花)引导学生读出“我”兴奋的语气。

    小结:浪花回头,有趣;追赶浪花,更有趣。(板书:追浪花)

    (2)乐趣二:捉螃蟹

    交流、示句:“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创设情境“摸呀摸呀”引导抓住“嘿”体会其兴奋,。指名读,互评。

    (3)乐趣三:抓大虾

    交流、示句:“咦,怎么我的脚也――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抓住“咦”、“哦”来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武将”和“俘虏”的对比,及“伸”、“捏”、“只一……就……”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成就感。想象说话,如果是你,看到这只可爱的大虾,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4)乐趣四:小伙伴捉螃蟹。

    交流、示句:“那边一个小伙伴――夹住了他的手!”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有趣的,最后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件事的有趣表达出来。

    (5)乐趣五:满载而归。

    理解“满载而归”。想象:人们会带着哪些东西回家?这时的“我”也提着?——(“战利品”跟着舅舅往回走。)让我们来看看,他手中提着什么?(引导想象说话)

    3、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同来感受清凉的海风、一同来回味赶海的无穷乐趣吧。(《大海啊,故乡》、海浪声)

    四、美文拓展,激发感情。

    今天,我们跟随小作者来到沙滩上,追赶了浪花、捉了螃蟹、抓了大虾,感受了赶海的乐趣。大海一直就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出示诗歌《大海啊,大海!》师配乐读。你爱海吗?带着浓浓的爱和向往来读一读。

    《赶海》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儿童化,自然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课文将赶海的经历描写的生动而具体,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捉大虾”、“抓螃蟹”、“摸海星”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感触较深

    一、创设情景一开课,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再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进行短语训练∶〔 〕的大海,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上课的第一环节就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体验感知我在教学“闹着”这个词语时,让学生先联系平时自己会怎样闹着要爸爸妈妈去某个地方或买某个东西,再想想当时“我”会怎样闹呢?学生由于有生活经验的链接,把当时“我”怎么闹着去赶海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感悟出来了,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获得比教材本身更丰富的知识。另外,在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趣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领悟了“嘿”“哎”“咦”“哦”等语气词的表达效果。

    三、读中领悟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以读代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比如在朗读第3自然段:“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着什么。”“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等语句中。我采用小组读、个人读、表演读等形式来感悟小作者的喜悦和好奇,感受语言的魅力。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四、合作学习我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请学生们以四人为一组,将赶海中你们组认为最有趣的内容读一读,并且读后说说自己的想象的情景。当这个任务布置下去后,发现了学生没有合作意识,各自独立。当这种现象出现后,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的我并没有对此进行必要的指导,教会学生们合作的技巧,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课后的我对这堂课进行了深刻的思索,觉得对课堂要采取调控手段,在进行巡视时,应时时关注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掌握小组合作的技巧,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运转。另外,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有所侧重,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合作的共同成果,用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和认可的依据,引导小组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

    赶海课件(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赶海》,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板书及课后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作者“我”的赶海经历。全文围绕“趣”字展开,语言富有童趣,深为学生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实际认知水平及课文本身的特点。我确定的目标: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仿写一件趣事。2、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因为《新课标》强调“阅读要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3、我把“体会赶海的乐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作为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说话能力,把“仿写”定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我将围绕“趣”字展开,采取以趣引读,以读激趣,以形助读,以读显形,由读入情,以读悟文,读中感悟,美读欣赏的方法进行教学。

    采取“以读代讲法”“情境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在读中感知,感悟,使其能目视气温,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上一条自主,合作,探究,和谐,愉快,发展的学习之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能否完成,教学程序的安排是关键。本课我计划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中生字词的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乐趣,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小练笔,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我重点来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我想围绕“趣”分三大块进行:

    第一步:激趣

    上课伊始,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配以赶海的图片,加上老师的叙述:同学们,大海退潮啦!海水哗哗往下退,金色的沙滩上留下了无数海洋里的宝贝,有海星、海鱼、海蟹、海虾……还等什么,就让我们迎着腥咸的海风踏着海浪一起和作者去领略赶海的乐趣吧!(板书:赶海)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聆听美的歌声,欣赏美妙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从而打开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赶海形成表象,激起学生强烈阅读课文的欲望。)

    第二步:找趣

    师过渡: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画下来。

    第三步:读趣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分三小步进行。

    1、学生放声朗读自己划的句子,要让人听了觉得真的有趣。边儿提醒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2、交流:主要是课文的二、三两小节。让学生自由读画的句子,相机通过各种手段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趣味。

    第2小节:抓住“闹”字,师生合演、体会,然后在浪花声中一起读一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赶海的“趣”。

    第3小节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住语气词指导朗读,读出趣味,带动课堂气氛:“嘿”——惊喜;“哎”——好奇;“哎哟”——疼,但疼得高兴;“咦”——惊奇;“哦”——恍然大悟。

    二、是抓住“摸、捏”,带动作读,感受趣味。

    三、是通过比较“武将”——“俘虏”,感受趣。

    四、是多媒体显示活动的虾、小伙伴被螃蟹钳住的动画,再现“趣”。

    五、是整体演读,体验“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部分内容不做繁琐的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看、听、说、读、演的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感受阅读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显示黄昏海景的美: ,老师叙述第4、5小节,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孩子们,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满载而归,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带着什么东西回家?(学生畅所欲言)

    趁机将学生带入情境:“我提着一大堆海鲜,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晚霞的余晖,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最爱唱的歌曲。(播放《大海啊,故乡》音乐)学生在音乐下读4、5段。同时回读第一段,找到相同之处,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最后,围绕“趣”,课外延伸。

    总结在升华,我设计这样的结束语:今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赶海,如果去我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感受赶海的乐趣。把你童年趣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五、说板书: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以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赶海的童年趣事,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附:板书设计:

    追赶浪花

    摸海星

    11. 赶 海 “趣” 抓螃蟹

    捏大虾

    六、说教学反思:

    文章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赶海的情景,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少见过这样的场景,所以我在讲本课时先以歌声《大海啊,故乡》入手,把孩子带入美好的想象中。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将赶海的经历描写的生动而具体,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捉大虾”、“抓螃蟹”、“摸海星”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学生很喜欢读,读得津津有味,最后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把自己参加过的活动玩得最开心的活动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但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但写起来就有问题了,还应多加强练习。

    赶海课件(篇5)

    一、引出“趣”,切入重点.

    回忆:赶海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海边赶海。通过描写浪花的句子去品读“追浪花”的场景,快读全文,找出具体写赶海趣事的自然段。

    二、紧扣“趣”,辐射全篇。

    1、仔细读第三,找出赶海的有趣场景,分别加上小标题,理清脉络。

    2、自由读第三,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捉螃蟹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从“摸呀摸呀”,“嘿…!中体会到抓小蟹给我带来的乐趣。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幼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导读“捏大虾”时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4、自读感悟这两个场景的“趣”。

    5、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学生想象赶海还有那些趣事,引出文中“有的……有的……”句式。

    6、学生自由读4、5节。结合前文,插图,理解“满载而归”和“战利品”的意思。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提着“战利品”,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战利品、武将”借代词,“束手就情、东逃西窜、满载而归”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活动。

    赶海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和表演,感受歌曲的情绪,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步体验在音乐中“赶海”的情趣,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

    2、能以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甜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3、通过歌表演,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联想音乐所表达的境。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更好的把握音乐情绪,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赶海”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第四乐句的八分休止符。

    2、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甜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

    师:今天有一位住在海边的小姑娘想邀请大家去美丽的大海边看看,你们想不想去?

    师:那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出发吧!(播放音乐先让学生聆听一遍。带领学生做律动,通过动作把乐句区分开来。)随音乐律动划分乐句(播放音乐2遍)

    生:模仿老师一起随音乐律动

    师:大家动作真美,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很大海边,咱们先看看小姑娘在海边的生活怎么样?(播放课件)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

    师:大家看的很认真,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大海的图片中还藏着一首歌曲呢?仔细的听一听,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师:你觉的这首歌曲(的情绪)怎么样,给你什么感受?

    生:很欢快、活泼

    师:小姑娘在海边都做了些什么呢?谁听清了?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听,(播放音乐)

    生:仔细聆听,捡海螺和虾,跳舞、唱歌

    师:小姑娘在海边又捡海螺又抓对虾,那小姑娘的心情怎么样?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就是住在大海边的小姑娘专门为迎接你们的到来演唱的,名字就叫做《赶海的小姑娘》,出示歌谱,小姑娘也特别的开心,她想邀请你们一起唱着歌去海滩捡贝壳、海螺,好不好?

    2、发声练习

    师:嗯,咱们先来跟着录音用“哩”轻声的唱一唱,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小姑娘的快乐情绪,身体坐直,小胸脯抬起来,声音要柔和,用上气。(提示学生像吹螺号发出的声音一样,并出示图片”螺号”让学生观看)

    生:随音乐用“哩”轻声的唱一唱。

    师:同学们的声音很美,好像让老师看到了大海一样,大家感情再投入一些,声音再轻柔一些,再用“哩”跟着老师的琴唱一唱,行不行?注意,我们一边唱还要一边听,你的声音要跟钢琴的声音一样高。小胸脯抬起来,小嘴要拢起来,气息均匀一些。

    生:用“哩”跟琴演唱

    3、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我们用刚才歌唱的状态有感情地读一读歌词好吗?(要求学生咬字要清楚,声音要集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生:按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读得真是太感人了,老师也特想把这首歌曲给大家唱一唱,行吗?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轻轻的唱一唱。(自弹自唱)

    师:好听吗,特想唱了吧?下面跟着老师的琴我们轻声唱一唱,同学们要注意,我们一边唱还要一边听,你的声音要跟钢琴的声音一样高。(老师以稍慢的速度弹琴,请学生轻声跟唱。先让学生们完整的唱一遍第一段歌词,如果出现问题就及时解决,如果问题不是很大,就让他们把第一段完整唱完后再次唱时再提要求、纠正音准、节奏、咬字、吐字、情绪等。)

    生:好听,跟琴轻声演唱

    5、解决难点

    师:这第

    三、第四乐句表现了小姑娘欢活泼、俏皮可爱的性格以及在海边赶海时高兴的情绪,我们在演唱时一定要用轻巧、活拨的声音来演唱,尤其这句“珊瑚礁上捡起了一枚海螺”你们听一听老师是怎么唱的?(用肢体语言把八分休止符表示出来)

    生:聆听、模仿,用轻巧、活拨的声音来演唱

    师:后三乐句节奏舒展,表现小姑娘从小就生活在大海边,对大海充满了热爱之情,因此演唱时要用很深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你们听听老师这两句“找呀找呀找呀找呀找,挖呀挖呀挖呀挖呀挖。”是怎么唱的,(示范:力度上第一句强,第二句弱,用手势给学生们表现出来)

    生:聆听、模唱

    师:最后一句“哎啰啰哎”(激发学生联想,小姑娘越走越远,声音也越来越小,用手势或肢体引导学生去演唱)

    生:看老师手势用轻轻的的声音来演唱

    6、完整演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我们再完整的跟琴唱一唱,注意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弹琴伴奏。

    生:按照教师的不同要求来完整演唱《赶海的小姑娘》,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

    师:同学们进步真快,多好听的声音啊,我们用什么样的速度更能体现出小姑娘赶海时的快乐、高兴的心情呢?(提示学生稍快还是稍慢的速度)

    生:稍快的速度。

    师:那我们再用稍快的速度由感情的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吧(教师指导演唱)

    生:用稍快的速度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7、歌表演

    师:同学们的声音又有进步了(及时表扬)。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海边捡贝壳、见海螺的情景,能不能把我们赶海时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来。(跟录音演唱,老师用手势提醒学生们演唱))

    生:用高兴的心情、轻巧欢快的声音演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我们唱着歌和小姑娘一起去赶海喽。(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表演)

    师:同学们做的真美,下面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随着音乐动一动,去捡更多的海螺和贝壳吧。(播放音乐)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做的真美,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今天我们和海边的小姑娘玩开心吗?我们不光观看了大海边的美丽景色而且还学习了一首好听的什么歌曲?天色已晚,我们和在座的老师们说声再见一起坐着小火车回家吧!(播放歌曲)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海。

    1、播放海浪声。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2、提问:“你们看到过大海吗?谁来说说对大海的印象?”“那么没看见过大海的同学,你们心目中大海是怎样的呢?”

    3、请学生欣赏海景。师:“提起大海,同学们的脑海里就出现了蔚蓝的海水、汹涌澎湃的海浪、金色的沙滩、神奇的海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海,好吗?”课件展示海景图片,“这里有这么多美丽的海景,你想去看哪个海?”

    (通过听、说、看几个环节,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好奇和热爱之情。)

    二、去赶海

    1、师:“看到这么美的大海,大家一定很想去海边玩一玩。”(课件点击出示海滩景色)“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赶海的小姑娘》一起出发吧!”

    2、播放《赶海的小姑娘》录音带,师生一起做律动。

    (在《赶海的小姑娘》的律动中,创设去海边捉对虾、捡海螺和贝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3、师:“刚才歌曲中那个赶海的小姑娘在海边找到了许多美丽的海螺和贝壳(课件点击在原先的海滩景色上添上海螺和贝壳),看,漂亮吗?

    4、播放歌曲《赶海的小姑娘》,请学生仔细观察海螺或贝壳的外形、花纹和颜色。(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培养了其观察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师:“老师手中也有一个美丽的海螺,你们想看吗?”(出示海螺)师介绍手中海螺的外形特征。

    三、学唱歌曲

    1、再听歌曲,轻声哼唱。

    2、按节奏念歌词,。(反复的地方讲一讲)

    3、跟着琴声,填歌词。

    4、找难句,生提出难句,师提出难点。

    5、解决难点后,完整的唱一遍。

    (通过找难句的环节激化难点,更好的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6、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分男女声对唱。

    7、请几个同学上台唱,其他同学给他们打拍子。 小结:学唱歌曲,解决难点,听唱,学唱,表演唱

    四:创编舞蹈,情感爆发

    (1)欣赏一些关于表现大海的舞蹈图片,说说她们跳的怎么样。

    (2)老师创编一段舞蹈,请学生跟着一起跳一跳。

    (3)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舞蹈,请几个同学上台演一演,下面的同学伴唱。

    (小结:先欣赏图片仔细观察她们是怎么跳的,动作优美,表情甜美。从而可以模仿,接下来跟老师学跳舞蹈再根据歌词续编舞蹈动作上台表演。)

    赶海课件(篇7)

    11赶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评、悟,体会赶海的乐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和阅读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从读中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1课《赶海》。

    过渡:在预习课文,有不少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从没见过大海,我多想去看看啊。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这一要求,带你们去看看海,好不好?

    2播放课件,同时配上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欣赏。

    3生谈感受。(大海真美.真壮观等)

    过渡:同学们都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大海真美啊。今天我们就在这么美的海边来赶海。

    二初步感受赶海的趣

    1回忆课文,想想赶海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趣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在海边做了哪几件有趣的事?

    4生边读边思考问题。教师巡视。

    5读后交流,老师相机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写了小作者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四件事。在这四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有趣在哪选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慢一些,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然后再把你想到的、觉得有趣的地方讲给你的同桌听。

    6学生读、想、说。教师巡视。

    三精读感悟

    1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读得都非常认真。现在看谁想第一个给大家读他喜欢的句子。

    2指名交流汇报。(按学生汇报的顺序来讲)

    A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看到这可爱的浪花,作者心情怎样怎样才能把这种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呢

    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B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师: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得这么慢呢(不好摸,摸得认真,摸得仔细)

    抓住一只小海星,作者心情怎样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高兴的心情怎么读呢

    指名读,相机评价,齐读。

    C、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呢。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的大螯抓住了他的手。

    (1)、师:谁愿意当个小演员,给这段文字配上动作?老师告诉你呀,要想演好,先得把课文读好。意思读明白了,才能演得更出色。大家先自己把这一段读一读,揣摩揣摩该这样来演。呆会儿我要找三个小演员,一个小作者,一个小伙伴,还有一个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

    (3)、指名上台表演。

    (4)、老师扮演记者采访三个小演员,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同学每,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痛叫,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捉螃蟹的有趣,你能通过朗读让所有人感到其中的乐趣吗?

    (5)、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齐读。

    D、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象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出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这段文中有两个语气次,你发现了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好奇、恍然大悟)

    (2)、琢磨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把隐藏在里面的情感体会出来,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就叫读书。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3)、指名读,相机指导评价。

    (4)、师: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大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大虾图片)看,这只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威武吗?作者把它比做什么?

    (5)、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读到这里,同学们的手里和心里一定也痒痒的,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来捏大虾吧。

    (6)、生边读边做动作。

    3、师:我们可别光顾着自己玩,看看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

    (1)、生读相关句子。

    (2)、还有些人在干什么呢?

    过渡:刚才我们同小作者一起摸海星、捏大虾、捉螃蟹,感受了其中了乐趣。那么,让我们共同把体会到的乐趣用最动听的读书声表达出来吧。

    4、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境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出示夕阳下的大海画面)如果这时你就站在大海边,吹着凉爽的海风,看着夕阳笼罩的海面,你想说什么?

    4、指名说,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开头和结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

    3、师总结:开头和结尾内容相近,互相照应,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把作者对大海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爱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如果也能用上这种写法,一定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完美。

    六、总结全文

    1、心情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追赶了浪花,摸了海星,捉了螃蟹,捏了大虾,还欣赏了美丽的海景,真是谁来帮老师想了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心情。

    2、指名汇报。

    3、(出示《大海啊故乡》歌词,同时配上音乐)这是作者最爱唱的歌《大海啊故乡》,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不会唱的,我们可以在音乐声中,把我们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用最美的声音读出来。

    4、生唱歌、读歌词。

    七、作业自助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唱一唱和大海有关的歌曲。

    3、读一读跟大海有关的美文。

    4、画一画心中的大海。

    5、写一写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至两项,课后完成)

    赶海课件(篇8)

    教材分析

    《赶海》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贴近儿童、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全文分为3段。第一段,以歌词开头,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巧妙地引出下文。第2段,按“追赶浪花——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3段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其中第二段是重点。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人们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贝壳、海藻之类的东西。对于住在海边的人来说,“赶海”是很平常的事,但对于生活在内陆的孩子来说,对大海并不了解,要激发起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体会赶海的“乐趣”。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这一课,我设计了两课时,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首先出示大海波涛澎湃的背景图、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人情景。(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背景图和乐曲所营造的氛围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2、在自然地揭示课题后,紧接着我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思考、讨论:什么叫赶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此时,我出示了一组图片,学生看着生动直观的图片,听着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就理解了赶海就是大海退潮后,人们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之类的东西。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我是先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然后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句话,体会赶海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再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浪人相互依恋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作者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我采取的是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去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先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然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最后,老师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

    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抓住文中的“武将”、“俘虏”等重点词语的理解,来帮助学生体会赶海的乐趣。在理解“武将”一词时,我出示了一张穆桂英的武将图,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片把武将头上插着的两根翎毛与大虾摇摆的两条长须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十分相像,更突出了大虾的威武神气。同时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这里,我顺势向学生提出要向作者学习,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

    3、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抓住了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发散学生的思维。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如果说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更多的表现赶海的热闹有趣、充满动感,那么,课文第四自然段则重在突出大海的平和,优美,展示赶海有趣的另一面。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又向

    学生展示了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为了凸显文章结构的圆合之美,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再次播放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作者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板书 赶海

    追赶浪花

    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满载而归

    赶海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入情入境,感受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2.学会10个生字,会读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

    2.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放音乐《大海啊故乡》,我们刚才听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对于许多生长在海边的人来说,大海是一份美好的回忆,而到海边赶海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想了解赶海有什么乐趣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11课赶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字读准,句子读通顺,尤其要注意里面的生字和新词。

    咱们班的同学都是挑战高手,从没被难倒过,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出示生字)

    暑假 舅舅 抓住 夹住 长须 一捏 俘虏 这支歌 东逃西窜

    指名读,(读的这么熟练,肯定做足了预习。)连起来指名读,齐读。

    (出示第二关)

    努努嘴儿 痒痒的 束手就擒 螃蟹 喧闹 哎呦 恢复 哩 嘿 似的

    指名读,这么难的生字你们都能读正确,真了不起,你用的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你聪明,想到了这么妙的方法。)这里所有的红色字都是形声字,所以我们可以读它的声旁,很容易就记住了。不过要注意有的读音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字,词语我们会读了,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里作者赶海时有哪些趣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这么多趣事,你最喜欢哪件,拿起笔划下来,细细读读,体会其中的乐趣。注意读时,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也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一写。

    四、精读重点部分

    谁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成果。

    a、(指名读)我画的是“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出示大屏幕)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词语句子说

    你还体会出什么?追浪花多趣啊,调皮的小浪花就在我们眼前,快追啊,你听到什么—哗哗声,像大海在—唱歌,你能读出大海的歌声吗?(这歌声多动听啊。)你看到了什么---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小浪花真爱捉迷藏,我一定要干什么------追赶上你。

    呵呵,追上了,此时我心情怎样?-兴奋,为什么兴奋?因为追赶浪花太有趣了。谁能再读一下这句。追浪花真有趣,可是

    过渡:调皮可爱的小浪花离我们远了,还有什么好玩的呢?

    b、(指名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大屏幕出示句子)

    从这句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你把“摸呀摸呀”读得那么慢啊?(我在认真仔细地摸。我摸了很长时间)能加上动作读读吗?摸到了,摸到了,高兴吧,哪个字看出高兴?再读一读。

    看你兴奋的,肯定觉得摸海星特有趣!同学们想不想加入其中?伸出你的小手,我们一起边读边做动作,感受一下摸海星的乐趣!边读边做动作。齐读

    赶海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评、悟,体会赶海的乐趣。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和阅读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从读中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练习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趣”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欣赏。

    2、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师:这是一首赞美大海的歌,这动听的歌声放佛把我们带到了海边。那蓝蓝的海水,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多么令人向往啊!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初步学习了第十一课《赶海》,谁来说说赶海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板书:趣)

    二、初读全文,紧扣“趣”

    1、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赶海一共几件趣事?(生答四件)是哪些趣事呢?(指名交流,教师课件出示: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3、师: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

    二、三小节,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有趣的,动笔做做记号写写体会。

    4、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可认真啦!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读书成果?

    三、精读品悟,体验“趣”(按学生的选择进行学习)

    “追浪花”

    1、生回答。(出示描写追浪花的句子)

    2、你觉得追浪花哪里有趣?

    3、如果这样写:只有浪花还翻卷着,然后慢慢退去。怎样?

    4、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浪花当作人来写,只有人才会回头、不忍心,让人感觉浪花很可爱,所以说这里很有趣。看到这可爱的浪花,作者心情怎样?(生:兴奋极了。)

    5、谁能读出作者的兴奋?(指名读)

    6、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样就会读的更好了。 “摸海星”

    1、生回答。(出示描写“摸海星”的句子)

    2、师:摸海星哪儿有趣?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3、师: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的这么慢呢?在大海里摸海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要小心翼翼,慢慢地摸。谁来摸一摸。指名读。

    4、师:就在你们摸呀摸的时候,一只小海星被抓住了!(出示海星图)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高兴、激动、喜悦??)那个字最能体现你的心情?带着你的心情来读。

    5、师:你读的真高兴,读书就是要读出感情。

    6、师:这只小海星很狡猾,趁你不注意,身子一扭,又滑进海水里了。我们全班同学伸出手来比赛摸一摸,看谁能把这只海星摸到。(齐读)

    7、师:摸海星真是乐趣多多呀!还有哪件事儿你觉得最有趣,接着交流。

    “捏大虾”

    1、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师:你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老师也觉得捏大虾太有趣啦!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捏大虾这部分。听清要求:把这只大虾读进你的脑海里。边读边想,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虾?(生自由读)

    出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的大虾。(此处随机,“顽皮”与“神气”)顽皮:

    3、师:你从哪个字中体会出这是一只顽皮的大虾?一个“逗”字把大虾的顽皮写出来了,真妙。大虾在逗我玩呢,多有意思呀!谁来读一读。

    4、分别出示两句话分别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个读: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一个同学读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5、师: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把“咦”,“哦”这两个语气词读的这么好呀?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6、师:同学们,这就叫读书,揣摩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它隐藏在里面的感情,然后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让我们也来读读体会体会。(齐读)神气:

    1、师: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找一找,这还是一只______的大虾。(生回)

    2、师: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点击出示大虾画面)(出示:比较大虾和戏台上的武将)他们有什么地方相像呢?(舞台上的武将常常插着两根翎毛,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还真与武将相像)

    看上去真威武呀,真神气。读出大虾的神气威武。(指名读)

    3、师:如果你一边读,一边想像大虾和武将的模样,那你的朗读一定会更逼真,感受也会更深刻,不信,大家试一试。(自读后齐读)

    4、原来这只大虾看似神气威武,其实我只要轻轻一捏就把它捉住了。(只一捏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5、师:对!捏就是这样,又轻又快。还有谁也想来俘虏这只大虾。(生读)

    6、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里和手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捏一捏这只大虾。 “捉螃蟹”

    1、生回答。(出示捉螃蟹的句子)

    2、你觉得这儿哪里有趣?

    3、师质疑:那个低着头的小伙伴在寻找什么?———捉螃蟹

    4、同学们,螃蟹好捉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来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好对付?———东逃西窜

    5、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东逃西窜。

    6、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顺势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7、想象此时螃蟹的心理———慌张惶恐恐慌紧张引导读出螃蟹的内心,指名读。

    8、小伙伴为什么只努努嘴儿,不作声?————怕螃蟹跑了

    9、捉到了吗?被螃蟹夹疼吗?那以后还敢不敢捉了?

    四、回归大海,回味“趣”

    1、海滩上不仅留下了我和小伙伴的欢声笑语还留下好多人的足迹呢!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他们还会做哪些趣事?出示图片。

    3、如果说热闹是一种别样的美,那么现在就是一种宁静的美。谁能够通过你的朗读展现这种美(指名读)

    4、去赶海,欣赏宁静和谐的景致,也是一件有趣快乐的事情。让我们把这种美记在心里。(齐读)

    师:文章以歌词开头又以歌词结尾,这样的写作方式就叫首尾呼应。男生读开头女生读结尾

    (二)精读第三段,体会摸海星、抓蟹、捉虾的乐趣A、总写

    过渡:我听出来了,你们真的好兴奋!兴奋的我来到了沙滩上,看到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引读)

    出示: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1、想象赶海人还有哪些活动?

    师:大家发现没有,在这句话后面用了————(省略号)还有很多趣事藏在这省略号里,请大家边看左边这幅图,边想像:他们还可能在干什么?

    2、指导朗读。沙滩上真热闹,你们能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吗?B、摸海星

    A、“你这样摸,会把海星吓跑的,”谁能再读读前半句?

    B、“这样摸,海星应该会被抓住的,”海星被抓住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笑着读后半句。 C、抓海星可真有趣,让我们再读读整句话。 C、抓蟹

    过渡:我抓住了海星,心里美滋滋的,那小伙伴在干什么呢?出示: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1、指名读

    2、这句话讲的又是什么趣事啊?(捉螃蟹)

    3、小伙伴捉螃蟹可有趣了。现在老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情景。

    4、谁能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情景?

    (1)小伙伴低头在寻找螃蟹很有趣,谁能读读,注意读出语气词:“哎”(评)(2)小伙伴努努嘴的样子很有趣,

    A什么叫努努嘴?你们能做做看吗?B为什么小伙伴只努努嘴,不做声?

    C小伙伴努努嘴,怕把螃蟹吓跑的样子很有趣,谁来读读?(3)还仿佛看到了哪些有趣的地方?

    A什么叫“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捉虾

    过渡:真开心!真有趣!老师已经听出来,还有更有趣的事等着我呢!接下来,我又去干什么了呢?

    1、指名读

    2、我去干什么了?谁来说?(捉大虾)

    3、指导朗读前两句(咦,疑问语气;哦,恍然大悟的明了语气)我去捉大虾了,谁愿意先来读前两句?

    (1)读得真不错!现在老师有个新问题问大家: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虾?(威武、神气)(2)谁能用书上的话说说?

    (3)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戏台上的武将头上插着两根翎毛,很威武、很神气,这里的武将指什么?

    (4)伸出你们的双手,当作长须,一边读一边威武的摇摆吧!

    9、读到这里,相信大家手里也痒痒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亲手捉捉这只大虾吧!大虾被你们亲手捉住了,真开心!让我们再开心的读这部分吧!(可以带上动作)

    三、学习第四节

    1、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你们个个都亲手捉住了一只大虾了、开心的笑着。

    2、同学们!赶海是多么的有趣啊!你们看,我不仅摸到了海星,还亲手捉住了一只大虾,小伙伴还捉住了一只螃蟹,赶海的趣事真是说也说不完。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谁愿意读读第四段话?出示: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赶海课件(篇11)

    教学内容: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2.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来表现儿时的喜悦。

    3.练习节奏,经过节奏练习更好的掌握歌曲节奏。

    4.在“视,听,唱,动”的音乐活动中感受海的美丽,体验踏浪的喜悦,表达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来演唱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集体舞创编技巧创编表演简单的集体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1.分乐句教唱歌曲一遍。

    2.用琴声伴奏较唱歌曲两遍。

    3.重点讲解休止符和延音的唱法。

    三、同学和老师一起把《赶海的小姑娘》完整地演唱两遍。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学生学会唱本首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赶海课件(篇1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四年级上册第1课《赶海的小姑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仅选择了一个简单的侧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本课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赶海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歌词形象生动,有捡海螺、抓对虾的具体描写,也有如松软的海滩、金黄的沙、渔歌盖上了一抹晚霞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歌曲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工整,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个乐句四小节,节奏紧凑,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节奏都不相同,又富于变化,但一气呵成,显得非常流畅。第二乐段有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较为舒展,节奏与第一乐段紧凑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模进,节奏基本相同。第三乐句是一个扩展的乐句,六个小节,变化再现了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材料,使歌曲前后呼应,融为一体。最后一模仿螺号的长音结束。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其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有所增强,所以在音乐学习中会更加的有所期望。而四年级同时也是童声发展的黄金时期,要求教师在正确引导与科学训练下,能唱出非常优美的声音来。

    一:课前预设

    本课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多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让学生通过听自己去感受音乐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要注意结合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打开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多让学生自己尝试演唱和表演,大胆的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得到解决,对表现能力、想象理解能力好的学生给予肯定,从而促进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并创造性地创编舞蹈动作,为同学们表演。

    2、通过演唱及欣赏歌曲,感知音乐的要素,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联想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用不同的情感来感受大海的内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创编舞蹈为大家演出。有创造性地运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海螺、贝壳、鹅卵石、小竹筐等

    五、教法和学法

    1、情景导入法:播放两幅画面来进行对比,以此来导入()这一主题。

    2、旋律摸唱法:引出难点之后,先让学生跟教师朗读歌词,再通过教师准确的范唱解决,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3、自由创编,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指导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歌曲的音准和节奏去演唱,解决较难乐句,分析试唱,化难为易,从而完整表现歌曲。

    4、群体合作法:全体师生表演,参加音乐舞会/让学生上来自由表演的情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其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想象。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你们去过海滨,到过大海吗?谁来说说对大海的印象?

    提起大海,同学们的脑海里就出现了蔚蓝的海水、汹涌澎湃的海浪、金色的沙滩、神奇的海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海,好吗?(播放课件,边欣赏图画,边聆听《赶海的小姑娘》)

    2、出示题目。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提要求,认真聆听。注意坐姿。

    3、认真听歌词的内容,看看你都听到了些什么?

    有捡海螺、抓对虾的具体描写,也有松软的海滩、金黄的沙、抹晚霞等景物的描写。

    4、教师范唱

    5、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6、让学生认歌谱

    7、跟着钢琴伴奏,随老师一起轻声唱歌曲

    8、处理歌曲的重点、难点

    9、解决完重难点后,完整的唱一遍歌曲

    10、感情处理

    歌曲通过对一个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赶海小姑娘欢快的

    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

    11、齐唱歌曲

    12、结束课堂教学。

    四、总结全课,结束教学。

    通过本节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歌曲的演唱能够用生动活泼的情感来表达歌曲所表现的内容。通过创编表演,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歌曲的加深理解。但是,学生的想象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发掘,学生的声音和行为的表现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赶海课件(篇13)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下面就针对第一教时的教学谈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赶海课件(篇14)

    说教材:

    《赶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课文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说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说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跟随作者去赶海,享受其中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找"趣"

    1、我们轻轻打开课文,读读2-4自然段,你觉得什么很有趣,可以动动笔,在旁边作上记号。

    2、交流

    什么很有趣呢?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3、出示句子和插图

    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插图:人们赶海的情景图

    (1)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2)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我们来边看图边想像,把它们找出来。

    (3)趣事真多啊!谁来在横线上填上你最感兴趣的。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有的,有的……

    三、精读课文2-4自然段,体验"趣"

    1、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哪儿最有趣就多读读。

    2、把你体验到的乐趣读出来或说出来。

    △捉螃蟹很有趣

    (1)自己捉

    △捏大虾很有趣

    (1)指名读

    (2)指导读好"咦"和"噢"两个语气词

    (3)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虾呢?谁来介绍一下。

    这只大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威武、神气,像一员武将)

    (4)我们来看看戏台上的武将,观察大虾与武将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出示京剧中武将的插图)

    (5)如果你一边读,一边想像出大虾和武将的模样,那你的朗读一定会更逼真,感受也会更深,不信,大家试一试。(自读后指名读) (6)这大虾呀神气不了多久了,请大家读读下面一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

    (1)指名读

    (2)(满载而归)读正确了,谁也来读一读。(收获真多!)

    (3)小组合作讨论"战利品"的意思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生接读,抒发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五、小组合作朗读全文。

    先指名说说分工,再读

    六、看图写话

    1、比比谁赶海的收获大

    在前两次分步练习说话的基础上,出示整幅插图,播放海浪的声音,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创设情境,看图写话。

    赶海课件(篇15)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应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语感。其中捉蟹、捏虾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生动。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采用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具体设置如下程序教学:

    一、引出“趣”,切入重点.

    伴乐引读感受赶海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件有趣的事。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让学生说说赶海有哪些趣事,体会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海边赶海。快读全文,找出具体写赶海趣事的自然段。

    二、紧扣“趣”,辐射全篇。

    1、仔细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赶海的有趣场景,分别加上小标题,理清脉络。

    2、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读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捉螃蟹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过表演体会捉螃蟹给我带来的乐趣。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忍俊不禁的情形。导读“捏大虾”时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4、 自读感悟这两个场景的“趣”。

    5、 学生自由读4、5节。结合前文,插图,体会大海的宁静美。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我”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细心的同学最会发现问题,仔细把第一、第五自然段读一读,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这样写更加突出了赶海的 乐趣和难忘。同学们以后可以把这种方法试着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相信一定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完美!

    四、 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武将”借代词,“束手就擒、东逃西窜、自由自在”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活动。

    [实用]初二写人: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篇一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实用]初二写人: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篇一,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总会遇见一些贵人,而我已经遇见我职场上的第一位贵人了。

    记得那是春节临近,我们一家人在外地过春节,而我也是找兼职做,我意外地进了一家中型超市工作。算是初入职场吧,心里面充满了各种恐惧,可在那边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也是我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超市的主管。

    主管教会了我许多,这是我做这种类型的工作,温和的你使我没有那么紧张,你先大概跟我讲了一下工作的流程,讲得很慢,你给我介绍超市的每一位员工,就这样子开始了我的兼职生活。

    可能是看我工作吧,每次你有空的时候你都会去帮我,就算很忙你也要抽时间帮我,每次看到你忙碌的身影,我就想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让你少操心。你教我如何把工作做好,你说每份工作只要有心做都能做好,你说越要忙的时候越要慢慢地做好,什么事情都是急不来的,在我还还没有真正进入职场的时候,你已经教会了我许多,让我对未来的职场没有那么害怕。

    你不仅关心员工的工作,也会关注员工本身,记得那次我的手受伤了,旁边的同事看到,就跟你说了吧,看到你急忙地去帮我去找创可贴,我才发现原来职场可以这么这么有人情味。我在工作中犯错了,你也从来都没骂过我,你能够放心地把饮料区交给我一个人管,是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你总是能够给我信心,总是鼓励我,也许你已经记不得你说过的话,可你每句话都印在我心中!我前两天的时候没戴眼镜的时候,明明反应很慢,你却说我反应还行,我当时受到了鼓励!超市里面的人说你对我偏心,说你对我很好,也许真的偏心对我好吧,因为你真的很帮我!他们看到你帮我拉货、加货。可是他们却忽略我是个女生,是需要体力的活!所以你不是偏心,但是我们两个之间的秘密算不算是偏心(你给我多算一天的工资哈)。

    谢谢你让我一个女生去管饮料,让我的到了锻炼,不仅仅是能力的锻炼还有身体上的锻炼!主管,你给了我好多的感动,我都记在心里了,你算是我工作上的贵人吧!我会按照你说的,以后无论从事任何工作,我都将会用心。

    数星星课件(范例11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今天分享一篇题为“数星星课件”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教案课件是老师在上课前准备的,我们需要花时间仔细制作好教案课件。制作精良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数星星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识字,读通课文。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情趣和蕴含的道理。

    3、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学习重点:品读感悟,体会故事的情趣和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解“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白天无人下种,晴夜处处开花,过了五更一夜,天明就不见它。(谜底:星星)天上一把斗,星宿里边有,宗师它为尊,文才它为首。(谜底:北斗星)千颗星,万颗星,满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人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谜底:北极星)不行船,却叫河,没有水,闪银波,河身长长连广宇,嵌满星斗亿万颗。(谜底:银河)

    是啊,天上星,亮晶晶,就像同学们忽闪忽闪的小眼睛。古时候就有个爱数星星的孩子,你们知道他的名字吗?(张衡)昨天,布置同学们了解张衡,看来收获不小啊,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分享你们的成果了。谁先来?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张衡,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情绪)

    生:我听爸爸说,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是啊,一个博学多才的张衡!】

    生:我通过上网,知道了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他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一个会创造、发明的张衡!】

    生:我从书上看到,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这台地动仪,相当灵敏准确。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精确的测知距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陇西发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欧洲在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地震仪,距张衡已经晚了一千七百多年。【是啊,张衡可真了不起!】

    ……

    师:同学们真不错,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你们和张衡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写张衡小时候的一篇课文——《数星星的孩子》。(板书课题)指名读,生评价:他读得好吗?好在哪里?(轻声读得好)听得真仔细,你愿意读读吗?(生读),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

    师:上节课咱们认识了不少生字,还让它们和星星交了朋友,瞧,他们手牵手出来了!快和他们打招呼吧!(齐读词语)拼音没有了,还能认识他们吗?男女生赛读。星星想回家了,咱们送送他们,要读准词语才能安全到家哦!(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星星回家了,词语宝宝也该回到课文中了,请同学们打开书13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张衡一件什么事?他取得了什么成绩?

    生:课文讲了张衡小时候在院子里数星星的事。(真是个会概括的孩子)(师将课题中“数星星”做记号)

    生:张衡后来成了一名天文学家。(板书)

    四、研读课文

    师:是啊,小张衡特别爱数星星,数着数着,就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多神奇啊。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800年前的那个夜晚,一起走进张衡家的院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星空的璀璨……(播放配乐朗读)

    师:睁开眼睛,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1、无数星星挂在天上,照亮了美丽的夜空。(老师也看到了)

    2、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地好像在向我眨眼睛,我真想和他们交朋友。(相信,你会和他们玩得很开心。)

    师:你们想得太美了,作者是怎样描写夜空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师:找出来了吗?谁来读读?(读得真好)(课件出示句子——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师:谁再来读读?

    师:夜空美吗?(美)我也同意。

    (课件出示句子比较)1、天空中有无数颗星星。

    2、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我们将第2句换成第1句好吗?

    生:不好。第二句是比喻句,把星星比作珍珠,把天空比作碧玉盘,既形象又生动。(你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星星和珍珠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都很亮,一闪一闪的。(真聪明)

    师:是啊,蓝蓝的天空像碧玉盘,无数的星星像撒在碧玉盘里的珍珠,多美的夜色啊!谁来读读,读出美美的感觉。(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把老师带到了那个美丽的夜晚。这么美的夜空,你们喜欢吗?谁再来读,读出美美的感觉,读出你的喜欢。(老师感受到了你的喜悦)还有谁想读读?都想读吗?那举手的同学都站起来美美的读读。

    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繁星点点的美丽夜空,小张衡也很喜欢,他在干什么呢?(数星星)[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他是怎样数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指名读)

    师:谁愿意上台来表演张衡数星星的样子?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读句子,好吗?

    师:你简直就是当年的小张衡啊!谢谢。(师手指天花板)看,天上好多星星啊,咱们和小张衡一起数数吧!(时间为一分钟)

    师:时间到,你数得最起劲,数了多少颗?(120)感觉怎样?

    师:你呢?(40)怎么那么少?(眼花缭乱的,数着数着,乱了,只好重新数。)【你很诚实也很认真】感觉怎样?(头仰疼了,脖子也酸了……)

    师:可是,小张衡数了几百颗,他的手会更(酸),脖子会更(疼),他会更(累),说明他数星星是多么地(认真)。多少个夜晚,小张衡就是这样细心、耐心、认真地数星星。同学们,他可不光是计算星星的数量呢,请同桌分角色读第2、3自然段奶奶和张衡的对话,边读边想,看看张衡发现了什么?

    生:1、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

    2、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

    3、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师: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我们一起读读——

    师:张衡小小年纪,没人教就知道这么多,你们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1、聪明【对,你也很聪明】

    2、不光聪明,他还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师:是啊,光聪明,不观察,不思考,怎么能发现星星不是乱动的呢?又怎么能发现星星之间的距离总是隔那么远呢?说得多好啊,看来你们也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孩子。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小张衡还发现了什么?

    生:他还发现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师:为什么要用“果然”,小张衡看到的和谁说的一样吗?

    生(齐):爷爷。爷爷说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师:张衡听了爷爷的话,是怎样做的?老师起个头,同学们接一接。“听了爷爷的话,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花了一夜的功夫来观察,小张衡是多么有恒心啊。孩子们,让我们和小张衡一起数星星吧,边数边听听爷爷的教导,谁来扮演爷爷?孩子们,找到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了吗?怎样找到的?【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叫北极星】

    【边说边演示】:我们看,这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是(北极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瞧,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它转动一圈需一天一夜。同学们,今天天气晴朗,晚上咱们也去观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好吗?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你们知道张衡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吗?因为——

    生:1、因为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星星,所以……

    师:仅仅喜欢就能成为天文学家吗?

    生:因为他从小就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长大后刻苦钻研,所以……

    师:说得好,怎么知道的?(生读最后一段)

    师:喜欢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吗?咱们再来听听他数星星的故事——欣赏全文

    五、拓展,延伸

    满天的星星,寄托着小张衡天文学家的梦想,同学们,你们想让美丽的星星把自己的心愿挂在夜空,闪耀在浩瀚的宇宙空间吗?小星星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快在抽屉里找找,向它倾诉你的心声吧!写好了的同学请上台来大声宣读你的理想,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你觉得最合适的地方。【生写“星星愿望卡”,上台贴卡。课件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

    六、激情结课

    同学们,老师也有个愿望,我并不想做天上的明星,只想做一个数星星的老师。在每一个晴朗的夜晚,数着美丽的星空。“数学家星座”中有“××星”;“文学家星座”中有××星;“医学家星座”中有××星;“舞蹈家星座”中……;“音乐家星座”中……;“艺术家星座”中……满天的星星让我怎么也数不清。你们说,老师的愿望能实现吗?(能)真是一群自信的孩子,老师真诚地祝同学们梦想成真!希望再见面时,同学们都是天上璀璨的明星!

    数星星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衡其人,知道他从小爱科学,喜欢钻研,长大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2、学会本堂课的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数”和“撒”,理解“无数、珍珠、碧玉盘、钻研、天文学家”等词语。

    3、能用“著名”说话、写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第一段的第一句话,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数过星星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数一数天上的星星,看看天上的星星有什么奥秘。

    展示星空的图片:

    让学生边看边数星星,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2、师:在我国汉朝,有一个爱数星星的孩子,他说,天上的星星,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他数星星发现了什么秘密呢?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

    出示张衡的图片

    张衡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张衡的故事。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张衡。

    中的

    师:当你知道了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时,你想说些什么?

    3、师:我们知道了张衡是古时候一个非常著名的天文学家,这节课,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张衡小时候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板书:数星星的孩子。

    领全体学生朗读课题。

    指导:多音字:数(shǔ、shù)。

    正音:数shǔ。“星星、孩子”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自读、正音。

    2、借助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识字动画,学生小组自学下列字词:勺、斗、组、睡、玉、数、珍珠、钻研、距离。(重点是读准音,记住形)

    4、教师指导:

    本课要认的字中,“仰、衡”是后鼻音,“撒、组”是平舌音,“傻、楚”是翘舌音,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数”是多音字,在本课中shǔ和shù两个音都出现了,要注意这个字在词中的正确读音。

    5、玩字卡游戏。

    (1).老师随意说字音,学生按老师所读的顺序用字卡搭一座拱桥。

    (2)小组合作,玩字卡组词接龙游戏。

    三、指导写字

    1、字形分析、范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识字动画,教师指导:

    (1)组、睡、珍珠、钻研、距:都是左窄右宽的字。“珍”字右边的最后一撇长。“研”字右边的第二横落在横中线上。“钻”字右边的口字第一笔竖落在竖中线上。

    (2)数:左右结构,左右均等。

    (3)睡:右边的“垂”字,中间宽,两头窄,注意提示笔顺。离:上窄下宽。这两个字笔画多,要重点指导。

    (4)衡:指名读,说结构、偏旁。教师故意板书一个极差的“衡”字,请学生说说该怎么写,并上台板书。

    师:三部分要紧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才好看,也就是说大家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写字如此,学习也应该互相帮助才能学好。希望大家团结一条心搞好学习。

    (5)汉:指名读,比较:汉——汗。给“汉”组词。

    (6)研:指名读,换偏旁:研——形(研——妍、刑)

    2、学生先书写,再临摹。

    三、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初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各人画出自己所喜爱的句子反复朗读,再读给小组的伙伴听,请小组成员评价。

    (3)朗读展示。选你最喜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的同学如果觉得他读得准确优美,可模仿他的语气读一遍。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纠正学生的发音,让学生在动画中理解课文。

    三、.再读入情。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当读到这一句话时,让学生想象夜空的美丽和星星之多)

    (2)“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让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3)“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让学生通过读“一夜”“几次”“果然”等词语体会张衡是怎样认真观察星空的)

    四、小结。

    师:正因为张衡从小爱好天文,长大后又刻苦钻研天文,所以在天文方面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创造了世界上瞩目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五、拓展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更多地了解张衡吗?你们想了解更多的科学家吗?请读读课后的“我知道”,还可以到书中或网上查找资料。

    六、作业

    课外阅读科普方面的文章,了解身边的科学常识。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张手抄报。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了《数星星的孩子》讲的是张衡小时候善于观察、肯于动脑,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指名学生朗读

    2、师:某某小朋友读的真好,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的词语。

    (1)让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词卡。

    (2)学生齐读词语

    二、品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的范读视频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我们又看了动画,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赏析课文。

    1、赏析课文最后一段。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1)师:刚才大家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谁?

    板书:张衡

    (2)师:讲他干吗?

    板书:数星星

    (3)指名读最后一段,问:张衡是什么时候的人?

    板书:汉朝

    (4)张衡取得了什么成绩呢?请找出有关词句读读。

    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板书:天文学家

    a. 学习“著名”:闻名、有名。并用“著名”说话、写话。

    b. 简要讨论“天文学家”。

    c. 谁知道他怎么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

    板书:刻苦钻研。(讨论)

    (5)齐读最后一段。

    2、赏析课文第一段。

    师:张衡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小时候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课文。

    (1)自由读此段,先说有几句话,再上台来标序号。

    (2)指名读第一句: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的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a. 师:大家晚上去看过星星吗?像什么?

    让学生讨论“满天”和“无数”。

    学习此句的比喻含义:

    板书:

    满天的星星——晴天的夜空

    ↓ 撒 ↓

    无数的珍珠——碧玉盘

    可拿涂了黑底的托盘撒上粉笔头以作简单演示,加深理解。

    b. 学习这个句中多音字:

    数shǔ 数星星 撒sǎ 撒珍珠

    数shù 无数 撒sā 撒网

    c. 指名学生填空:

    张衡把看到的星星写得这么美,说明他心里对星星的()之情。

    据回答板书“喜爱”或“喜欢”

    d. 用“喜爱”的语气齐读此句。

    (3)学习第二句: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师:看到星星这么美,张衡是怎么做的呢?

    a. 请多生读此句:

    b. 请圈出数星星的动作的词:坐、靠、仰、指、数。(板书)

    c. 学生表演数星星的动作。同座互演或上台表演。

    (老师或其他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d. 从这些动作当中可以看出张衡数星星的时候做得怎么样?

    (据回答板书“认真”或“仔细”)

    e. 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

    (4)学习第三句: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a. 喜欢读的都读此句。

    b. 数星星要仰着头,多累呀!回去睡觉好了,张衡这样做了吗?

    他“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这说明什么呢?(他不怕烦、不怕累。)

    c. 比较句子: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数到了几百颗。

    (让学生自由阐述,讨论。)

    d. 齐读第三句。

    e. 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小结本堂课。

    四、当堂练习: 1、猜字谜:

    ①天真热,一连三杯水,我喝了又喝。(汉)

    ②我不断地用力,终于推开了一块石头!(研)

    ③这事太有趣了,我非告诉你不可。(靠)

    ④白娘子被一根扁担压住了。(百)

    2、改错字:

    一个孩子座在院子里,造着奶奶,仰着头,只着天空书星星。

    ( )

    3、补句子:

    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彩虹

    五、拓展活动

    1、合作交流。学生把查找的资料在组内交流。

    2、各组选派代表展示。

    3、班级可开展一次手抄报评比活动。

    数星星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数星星的孩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走进科技世界”的首篇讲读课文。课文记述了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依偎着奶奶数星星的故事,课文中的“数星星”包含着以下三方面:一是通过张衡数星星的样子和奶奶的话表现他的仔细、认真、痴迷,二是写张衡在数星星的过程中发现了星星的运动规律,三是写张衡通过观察验证了前人的说法。小张衡的性格特点都在人物的言行中充分展现。因为要用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教学二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除了本课已有的生字之外,还有“乱”、“绕”两个字学生没学过,所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准教学起点非常重要,教学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学法渗透。根据年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预设本课教学目标,将识字、学词和指导读书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张衡的品质特点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

    2.学习并积累词语。如,无数、珍珠、汉朝、天文学家、距离、清楚、钻研等。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4.学习张衡从小细心观察、乐于探究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观察星空。

    教师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cai课件。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要清晰,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星空图,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2.初识张衡,读准后鼻音“衡”。

    (1)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出示卡片“张衡”认读,读准后鼻音。

    (2)他是——汉朝人,出示卡片“汉朝”认读。

    (3)那时的小张衡是怎么数星星的呢?

    (二)充分朗读,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自主识字。

    学生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书,老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2.检查预习,找准起点。

    初识张衡,读准后鼻音“衡”,了解“汉朝”。

    出示生字“撒、玉、衡、汉、仰、傻、距、组、楚”,了解学情。

    3.指导读句,学习字词。

    在句子中认读生字,学习读长句子。

    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生字变红)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读第一句,指导读准多音字“数”

    (3)指导读好句子,无数的星星像珍珠撒在夜空中,多美呀!谁来读?

    学法指导:读长句子,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多读几遍就读好了。

    (4)就像这样再读读这两句话,注意生词。

    (5)读第二句,学习“距离”。

    (6)读第三句,学习“清楚”。

    (三)指导读文,读通读顺。

    1.读第一自然段,随文识字,指导读句。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导读好“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体会逗号后面停顿要稍长。

    2.读第二自然段。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指导抓住奶奶的表情,读出奶奶亲切的说话语气。

    3.读第三自然段。

    通过“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理解词语“距离”。

    4.指导读第四自然段中爷爷的话。

    (1)自由读一读爷爷说的话。

    (2)出示爷爷说的后三句话: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3)指导读爷爷的话,在朗读过程中识记“勺”字,写“勺”字。结合星空,理解“一组一组的”,与“祖”对比识记“组”。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伊始,我心甘情愿地让学生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感受语言,熟悉语言。在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识字、学词、感悟、积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中释词、析句,实现了教学功能的综合化。

    (四)示范引领,学习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认真看。

    学生自由练读,展示朗读。

    (五)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1.积累词语,巩固识字。

    2.指导书写“数”“睡”“距离”,提醒偏旁写法与字义的关系,重视重点笔画的指导,教会学生读贴、描红、临帖,在巡视指导过程中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

    3.展示点评。

    计意图:二年级写字教学是重头戏,指导要扎实到位,讲究实效。设计中注意指导学生读贴、描红、临帖,习得写字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相关链接:切磋琢磨乃成宝器——《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宁夏会堂赛区

    数星星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

    2、 学习并积累词语。如:无数、珍珠、汉朝、天文学家、距离、清楚、钻研等。 3、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

    生读好人物对话。

    4、 学习张衡从小细心观察,乐于探究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星空 教师: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字谜:太阳底下过生日。(星)

    IQ题:过年时放烟花,为什么射不到星星?(因为星星会闪)

    2、知道你们很喜欢星星,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坐上飞船,一起去看看美丽的星星。(课件出示月夜星空图)

    3、喜欢吗?数过星星吗?1800多年前,一个孩子很喜欢星星,还数过星星,一起来认识一下(生齐读)——数星星的孩子。

    4、板书课题,范写“数”, 题目中有个多音字——数。谁会组词?要求再读课题。

    二、充分朗读,整体感知

    1、课题读得好,课文一定读得更棒。

    2、读好课文的小窍门:难读的字,课文下面的小卡片可以帮助你;遇到难读的

    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出示生字:撒、玉、衡、汉、仰、傻、距、组、楚

    这些字没在课文中出现之前,你在生活中认识它们吗?怎么认识的?指名说。

    了解学情,指生读,互帮互助识生字。

    4、 生字藏到句子里面,你还认不认得它?快点自己读一读吧。(课件出示三个

    句子。)变红句子中的生字,指名读句子。

    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他看清除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1) 自读句子

    2) 谁来读第一句,“无数”,指导读准多音字“数”;撒的动作;范读,生读。 3) 指导读好句子,无数的星星像珍珠撒在夜空中,多美呀!(学法指导:读长

    句子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多读几遍就读好了。)

    4) 就像这样再读读这两句话,注意生词。

    5) 读第二句,学习“距离”(请距离我近的孩子先读,距离远的再读,一起读。) 6) 读第三句话,学习“清楚”(轻声的词语读法指导:前面一个字读重一点,轻声的那个字读起来就容易读了!),“清清楚楚”不用轻声哦。

    5、 课文就是这样由一句句话组成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读通读顺吧。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里面出现几个人物?主要讲了关于谁的什么事情?

    2、你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这个小朋友叫张衡?

    3、全班齐读第五自然段。

    4、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5、师顺着学生的汇报板书:数星星的孩子——〉张衡——〉天文学家。张衡是怎样成为天文学家的?让我们坐上时空飞船,回到他的小时候去看一看。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6、想不想读这一段?生自由读。

    7、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生:一直数,数了几百颗,想数完天上的星星。师:非常认真、有耐心。读——

    8、 让我们放下书本,仰起头,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啦,我们一起仰起头来数星星吧!(指导读好“仰起头”、“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体会逗号后面停顿要稍长。)

    9、你还感受到什么?觉得哪句很美?

    10、老师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句子)指导读好句子。理解比喻用法。

    第二自然段,纠正读音。

    师:奶奶笑着说,请你渎课文——(生读)

    第三自然段,理解“距离”,识记“距”字。

    师:孩子说——你接着读。(生读全段)

    师:你读得声音响亮,语句通顺。小张衡发现,这颗星和那颗星总是隔那么远,就是它们之间的什么没有变?

    生:距离。

    师:是呀!咱们看这个“距”字,它是个形声字。左边是——(生:足字旁)。右边是——(生:巨)。哪个巨—— (生:巨人的巨)。

    师:对!右边的笔顺可不好写了,伸出小手跟老师书空:横,横折,横,最后一笔是—— (生:竖折)。再读这个词。

    第四自然段,识记“勺”“组”,理解“一组一组的”。

    师:爷爷听了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他又说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爷爷的话,看爷爷说了什么。(生自由读)

    (课件出示: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

    师:谁来读读爷爷说的这三句话?(生读)

    师:这北斗七星就在你们书上呢,找一找,连一连—— (生动手画)。

    师:老师也连了起来,(课件出示:北斗图)仔细看,这北斗七星多像一把勺子啊!

    (课件出示:那七颗星,连起来( ),叫()。

    师:这样你还会读吗?(生读)

    这是什么句子?你会说比喻句吗?

    让我们记住爷爷说的话——学生齐读。

    四、分角色朗读二、三、四自然段,作者的话其他同学齐读。

    1、 配乐,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认真看。

    2、 自由练读,展示朗读:(如果你笑着读,你能读得更棒!看清楚了,奶奶可是笑着读的。指导奶奶的话,练读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师生练读;生读对话,师旁白。

    五、 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1、 积累词语,巩固识字:课文读到这儿,我相信这些词语肯定难不倒你们,一组一组词语读。

    2、 指导书写“睡”“距离”:这两个字可不好写啦,让我们仔细观察,眼皮垂下来就要睡觉啦,把手伸出来跟电脑老师一起写一遍,再跟老师写一遍。写“距离”,注意:距字左窄右宽,离字上窄下宽。(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数星星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关于数星星方法的文字。

    3、启发学生质疑,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学习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解词语,通过朗读和默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除让学生学会字词句和掌握课文内容外,还要让学生获得观察方面的知识,受到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学习张衡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张衡及他发明的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自主识字

    1、在晴朗的夜晚,你们仰望蓝天,会看到些什么呢?

    2、过渡: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孩子也喜欢观察夜空,还数过星星。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3、板书课题。请学生坐端正,齐读课题。

    4、请同学打开课本,大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谁来提醒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5、师提出读书要求:一是遇到你觉得难读的字,一定要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了。二是读书时身子坐正,左手压住书本,右手拿笔,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它。

    1、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星空景色。

    2、齐读课题。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读课题时不拖音。

    3、坐端正,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让学生借助以前的生活体验,把看到过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对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做一定的了解,并对仔细观察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二合作交流

    1、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现在轻轻地把课本反扣在桌上!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读(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2、开火车读。

    3、齐读。

    4、指名接读课文,随时纠正读音。

    1、学生举手指认卡片上的字的读音。

    2、学生用开火车的方xx流读生字。

    3、学生齐读生字。

    4、按要求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别人朗读。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读通课文。以读为主,变换方式,让生字词在学生的眼前多次再现,寓教于乐,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数星星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钻研”两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蕴涵的道理。

    3、细读课文开头和末尾的段落,体会张衡从小爱好天文,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正确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比喻句的妙处所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边拍手边唱歌曲《闪烁的星星》

    2、小结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星星吗?你们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吗?古代有一个小孩和我们一样喜爱星星,他还曾经认真地数过天上的星星,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

    3、指导读课题

    指名读课题,注意多音字“数”(shǔ),并给不同的读音口头组词。

    过渡导入: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自由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组织自由读课文,完成两个要求。

    (1)圈圈课文中的生字,想想办法记住他们。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交流

    (1)指名读课文后面带拼音的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3)出示词语个别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

    1、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最后一段)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我们去看看。

    出示: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1)指名读,说说明白了什么?

    (2)简介“张衡”,知道他不仅是个天文学家,还是个文学家,思想家,而且画画也很好,是个全才。

    (3)他怎么才能成为“天文学家”呢?组织学生在这段话中圈出有关词语。

    理解“刻苦、钻研”:

    a怎么才叫“刻苦钻研”?(组织同桌讨论,再说说)

    b指导书写“钻研“。

    (4)带着崇敬的语气齐读这段的第二句

    过渡:张衡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小时候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课文。

    2、品读第一段

    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1)自由读读,争取一次把它读通顺。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学习第一句

    a出示句式说说:这句把——比作——,还把——比作——。

    b给“撒“换换词读读,说说哪个用得好,为什么?

    c指名有感情地读这句

    (4)学习第二句

    过渡:看到夜空这么美,张衡怎么做呢?

    a指名读第二句,要求学生圈出张衡看星星的动词。

    b指名表演读,思考:从这些动词中,你明白了什么?(数星星很认真,很仔细)

    (5)学习第三句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a对比读,说说两句有什么不同?课文中为什么用逗号?(张衡数星星一边数,一边想,很认真)

    b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让你面对着无数的星星数,数到20颗会怎样?50颗呢?上百颗呢?那从几百颗你能体会到什么?(不怕烦,不怕累,很刻苦)

    c这么刻苦认真的孩子,一直数到几百颗,让我们来夸一夸他吧!指名读,男生齐读第一段。

    (6)女生齐读这一段。

    数星星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张衡其人,知道他从小爱科学,喜欢钻研,长大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2、学会本堂课的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数和撒,理解无数、珍珠、碧玉盘、钻研、天文学家等词语。

    3、能用著名说话、写话。

    二、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第一段的第一句话,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四、教学准备:幻灯片或课件或小黑板(课文句子、比较音节、当堂练习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切题。

    1、唱《小小的船》。

    2、从歌中月儿引出星星。(板书课题)

    3、读课题,正音:数shǔ。星星、孩子读轻声。

    (二)、初知。

    1、比较拼读音节:

    zhēn héng sǎ shǎ kào rào zǔ chǔ yáng yán màn hàn

    珍---衡 撒---傻 靠---绕 组---楚 仰---研 慢---汉

    2、分组分段读通课文。

    (三)、赏析课文最后一段。

    (出示此段: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1、刚才大家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谁?(板书:张衡)

    讲他干吗?(数星星板书)

    2、指名读最后一段,问:张衡是什么时候的人?(板书:汉朝)简介张衡。

    3、衡取得了什么成绩呢?请找出有关词句读读。

    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板书:天文学家)

    (1)、学习著名:闻名、有名。并用著名说话、写话。

    (2)、简要讨论天文学家。

    (3)、谁知道他怎么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

    刻苦钻研。(板书之并讨论)

    4、学习生字:

    (1)、衡:指名读,说结构、偏旁。教师故意板书一个极差的衡字,请学生说说该怎么写,并上台板书。

    (师述:三部分要紧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才好看,也就是说大家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写字如此,学习也应该互相帮助才能学好。希望大家团结一条心搞好学习。)

    (2)、汉:指名读,比较:汉汗。给汉组词。

    (3)、研:指名读,换偏旁:研形(研妍、刑)

    5、齐读最后一段。

    (四)、赏析课文一段。

    过渡:张衡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小时候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课文。

    1、自由读此段,先说有几句话,再上台来标序号。

    2、指名读第一句: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的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1)、大家晚上去看过星星吗?像什么?

    (2)、讨论满天和无数。

    (3)、学习此句的比喻含义:

    满天的星星晴天的夜空

    ↓ 撒 ↓

    无数的珍珠碧玉盘

    (可拿涂了黑底的托盘撒上粉笔头以作简单演示,有条件的可放星空的课件以加深理解。)

    (4)、学习这个句中多音字:

    数shǔ 数星星 撒sǎ 撒珍珠

    数shù 无数 撒sā 撒网

    (5)、张衡把看到的星星写得这么美,说明他心里对星星的()之情。

    (据回答板书喜爱或喜欢)

    (6)、用喜爱的语气齐读此句。

    3、学习第二句: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过渡:看到星星这么美,张衡是怎么做的呢?

    (1)、请多生读此句:

    (2)、请圈出数星星的动作的词:坐、靠、仰、指、数。(板书)

    (3)、学生表演数星星的动作。同座互演或上台表演。

    (老师或其他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4)、从这些动作当中可以看出张衡数星星的时候做得怎么样?

    (据回答板书认真或仔细)

    (5)、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

    4、学习第三句: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1)、喜欢读的都读此句。

    (2)、数星星要仰着头,多累呀!回去睡觉好了,张衡这样做了吗?

    他一直数到了几百课,这说明什么呢?(他不怕烦、不怕累。)

    (3)、比较句子: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数到了几百颗。

    (让学生自由阐述,讨论。)

    (4)、齐读第三句。

    5、教学生字:

    珍:提醒右下部三撇的写法。同音字比较:真、针、珍。

    靠:告+非。用靠组词。

    仰:换偏旁迎。仰卵柳比较。

    百:独体字。给百组词。

    6、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小结本堂课。

    (六)、当堂练习:

    1、猜字谜:

    ①天真热,一连三杯水,我喝了又喝。(汉)

    ②我不断地用力,终于推开了一块石头!(研)

    ③这事太有趣了,我非告诉你不可。(靠)

    ④白娘子被一根扁担压住了。(百)

    2、改错字:

    一个孩子座在院子里,造着奶奶,仰着头,只着天空书星星。

    ( )

    3、补句子:

    弯弯的月儿 像 小小的船。

    彩虹

    (七)、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3次。

    2、每位同学夜里去看看星星,下堂课我们一起交流一下看到的情景。

    数星星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长大以后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结果。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2、激起学生对宇宙奥妙的幻想,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星空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抬起头,就看见蓝天上有许许多多的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天上的星多极了。我们平常说天上的星星多,用哪些词语?

    生:很多很多

    生:无数

    生:多的数不清

    师:对呀,天上的星星多的数都数不清,有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星星真的数不清吗?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数过?

    生:没有

    师:古时候就有个小孩子,最喜欢数星星,他经常注意观察天上的'星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星星的孩子》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师:现在看谁能把这篇课文读了以后,知道写的是谁。生字要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师:现在谁能说说这个故事写的是谁?张衡是个什么人呢?

    生:这个故事写的是张衡,张衡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

    师:回答的真不错,你是从哪个自然段中找到的呢?请你读一读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张衡是汉朝人。他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师:汉朝是中国古时候的一个朝代,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七八百年!谁知道天文学家是做什么的?

    生:研究太阳,星星的,月亮的

    生:就是研究天上的东西的

    师:对呀,研究天上的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分布在哪儿,怎么运行的专家叫天文学家。下面齐读一下最后这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

    四、分段学习

    师:这篇课文就是写张衡小时候怎么数星星的故事。他怎么数呢,听老师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

    师:(出示星空图)夜晚,满天的星星象无数的珍珠,蓝蓝的天空象碧玉盘,真美!!(学生惊叹不已,好美)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一美景呢?

    生:第一自然段

    师:自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满天的星星象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师:那珍珠指的是什么呢?和星星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生:都是很亮的,会一闪一闪的。

    师:对,回答的真不错,很有想像力!碧玉盘又指的是什么呢?

    生:蓝蓝的天空。

    师:你们还能用什么比喻星星和蓝天吗?

    生:闪闪的星星象妈妈的眼睛。

    生:蓝蓝的天空象海洋。

    数星星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本单元是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的课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插图,可谓是图文并茂,篇篇文章引人入胜,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与学生一起走进科学世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在本课所讲的是我国汉朝的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认真钻研的精神,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故事。

    全文共有6段。前五段具体写出张衡小时候如何爱好天文、细心观察天象,琢磨星星的运行规律。第六段主要讲张衡长大经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课文紧扣题目用五段写张衡小时候的故事,重点突出,同时也告诉人们,张衡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除了长大以后刻苦钻研以外,跟从小爱好天文是分不开的。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等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活动所吸引,我们知道,那是孩子们探求未知世界的天性,使孩子懂得自然科学常识的好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电教演示法”和“朗读法”来教学本课,引导学生采用说说、读读、议议、写写、操作等学习方法,用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刻苦钻研的精神,从小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让孩子感到学习是多么的轻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从小爱好天文,喜欢研究,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3、情感目标:学习张衡从小爱好天文,刻苦钻研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五、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阅、收集天文知识、图片。

    2、学生观察星空,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数星星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星星的孩子》。

    2、学生齐读课题。

    3、老师: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什么?是什么时候的人?长大以后成为怎样的人?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一段,找找老师刚才的问题好吗?

    4、学生回答后,教师随即板书。过渡语:长大后的张衡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这跟他小时候数星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数星星的孩子》。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1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第1句,体会夜空的美丽:

    2、老师:(课件出示星空图):

    3、老师:请小朋友看,你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5、⑴这星空真美啊!请小朋友读读课文,找找描写美丽星空的句子,用“──”划下来。

    ⑵请一生反馈,(课件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⑶谁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先试试看。

    ⑷逐个请学生站起来读一读。师评价。(你读得真美;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样;我听出来了,你的星星真多;你的星星很美;你的星星最亮了。)小朋友个个是朗读高手,真棒!

    ①是的,这里的星星就象──珍珠一样美/亮。珍珠是什么样儿的?(珍珠是一颗颗的,很有光泽)所以这里是把星星比作──珍珠。

    老师:你觉得这句话还美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②这里的星星不但美丽,而且也很多,从哪几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星星比较多呢?(满天,无数)请学生来读读这句话。

    ③不仅是星星很美,夜晚的天空也很美,就象碧玉盘一样。星星在碧玉盘一样的夜空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了。让我们大家一起美美地读读这句话。

    ⑸那么美的星空,那么美的句子,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带有感情的朗读此句,“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掉在碧玉盘里。”

    ⑹学生听完老师朗读,自己也带感情的朗读这两句,体会句子的优美。

    ⑺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星星“撒”满天空的样子。(课件出示:星星撒满夜空)。

    2、张衡看到这么美的夜空他会怎么样呢?

    ⑴请学生自己读读

    二、三两句。

    ⑵他又是怎么去数星星的?边读边把他数星星的动词圈出来,(板书:坐、靠、仰、指、数),读一读,做一做。

    ⑶看来你们已经能够理解这几个词语了,好,保持这个姿势,让我们也学着张衡的样子一起来数一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约20多颗)

    ⑷你们数了多少颗?觉得怎么样啊?小张衡呢?这“一直”是什么意思?(板书;一直)你们数了几十颗就觉得眼花缭乱,手酸了,脖子酸了,头也仰疼了,可小张衡却连续数了几百颗,他会更加怎样?(课件出示: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说明张衡数星星是多么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认真)谁来学学张衡的耐心和认真,来读读这句话。

    ⑸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2、3自然段:

    ⑴这么多的星星,你觉得能数清吗?(学生:不能,能)

    ⑵多少个夜晚,张衡就是这样仔细、耐心,不厌其烦地数星星,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⑶(课件出示第

    2、3自然段)请你读读第

    2、3自然段。老师:你读完后觉的张衡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学生:认真、执着、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等,学生各抒己见,答案可以不唯一。奶奶跟你的'想法一样吗?奶奶是怎么想的呢?(不一样,奶奶认为他很傻)那么张衡到底傻不傻?奶奶为什么说他傻?你为什么认为他不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你们跟张衡一样聪明,我相信你们的朗读会更棒。

    请同桌两人一个学奶奶,一个学张衡,合作朗读对话,指名分角色读奶奶和张衡的话。男女生分角色读一读。

    ⑸说说奶奶和张衡对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奶奶认为那么多星星乱动,根本数不清。张衡认为星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数得清。)

    (三)、学习4、5自然段

    1、学习第5自然段:

    ⑴这么多星星到底有没有规律?张衡有没有发现?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来张衡发现了?

    ⑵张衡听了爷爷的话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

    ⑶张衡观察的结果是什么?理解“果然”。“果然”说明了什么?(事实观察到的与爷爷说的一样。)

    ⑷学生用“果然”联系说话。 ⑸齐读第5段。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那爷爷说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第4段)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看看爷爷一共说了几次话?

    ⑵指名读爷爷的第一次话,其他同学思考爷爷同意谁的观点,他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指名说,齐读。

    ⑶爷爷还告诉了张衡什么?张衡听了爷爷的话,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指名读第二次话。让学生根据爷爷的话找出北斗星和北极星。(课件演示北斗星、北极星运转的情况)。

    ⑷(课件出示两句子)说说这组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二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北斗星比作勺子,使句子更生动、具体了。)

    ⑸齐读第4、5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1、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说说看:张衡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这跟他小时候数星星有什么关系呢?

    2、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应该学习张衡什么样的精神吗?

    3、扩展:你认识北极星和织女星吗?你还知道哪些星座?(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说。)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张衡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跟他从小爱好天文,善于观察和思考,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象他一样刻苦钻研,认真学习。

    五、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

    六、板书设计:

    数星星的孩子

    张衡

    坐、靠、仰、指、数

    (傻?)

    一直,认真

    天文学家

    数星星,果然

    七、教学反思:

    老师们,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这节课的目标明确、难,易适度、内容具体、方法得当、思路清晰、组织严格、过程完整、密度合理、手段多样、负担合理、效果显著。在规定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本课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且不同程序的学生都能受到训练,有所收获。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撤在碧玉盘里。”许多人习惯地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星星的美,引起小张衡极大的兴趣,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通过“无数、满天、撤”等词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星星之多,星星的一闪一闪,星星分布的不规则。这给张衡数星星带来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为表现人物形象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张衡小时候如何喜欢、认真、刻苦地观察星星,难点是比喻句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思路时,我从概括到具体,从最后一段着手,先展示结果,再推导原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教学有起有伏。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课堂内有限的时间与课文内容丰富之间的矛盾,课堂由于时间短,或许我还没有充分地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星星课件 篇10

    《数星星的孩子》是新课改教材中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练习熟读成诵。《数星星的孩子》是一篇孩子喜欢的文章,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师在黑板上画了许多的小星星,还画上了奶奶和孩子这两个人物,整个版面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仿佛让学生置身于夏天的晚上,便于学生情感的投入。文章的第一段,教师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加上恰当的动作给学生范读。(其实教师是背着朗诵下来的。)让学生模仿,激起学生的情感。关于“晚上,满天的星星象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中的“珍珠”的解释,教师又出示了真的珍珠,让学生观察想象。最后,教师出示一些提示语,让学生边演示,边背诵,最终达到教学要求。

    二、在教学其它自然段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一环紧扣一环。这篇文章较长,内容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教师给学生出示一条情感线:“夏天的晚上,一个孩子靠者奶奶数星星,奶奶的看法是什么?孩子怎么认为?当奶奶的看法与孩子产生分歧时,爷爷又是怎么说的?对于爷爷的看法,孩子又是怎么认为?怎么做的?”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文章穿成一串,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张衡成了天文学家,这与他从小喜欢观察星星是分不开的。教师利用这个契机培养学生从小有各种爱好,长大后刻苦钻研,就一定能成功。

    四、知识的延伸。这篇文章内容涉及到“北斗星、北极星、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等知识。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星象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关于张衡这个人物,文章介绍较少,教师也补充了一些知识,便于学生更深的理解文章内容。

    附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11个生字,认读3个字。认识“皿字底”。

    2、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自然段。

    4、了解张衡从小喜欢观察星星,长大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天文学家的故事。产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

    1、看到老师黑板上这么多的小星星,同学们就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板书:10 数星星的孩子)

    2、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或你们有什么问题?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逐段默读,找出答案。(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

    二 逐段学习

    1、老师范读第一段,听后你知道了什么?(夜空很美,孩子在数星星。)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这句话中的“满天”和“无数”各说明什么?

    “珍珠”是什么?

    什么像“珍珠”?“碧玉盘”指的是什么?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句话的景象。然后读一读。

    “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中的“一直”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边想象边朗读第一段。

    根据提示练习背诵:晚上,()撒在()。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 ),(),()。一颗,两颗,()。

    2、孩子不停的数,可把奶奶逗坏了,奶奶是怎么说的?读第二自然段。

    通过奶奶的话,有谁明白奶奶的意思?(那么多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是数不清的。)

    3、那我们看看孩子是怎么认为的?谁能读读第3自然段?

    孩子认为星星数的清,不是乱动,它们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4、奶奶的看法和孩子的看法产生了分歧,怎么办呢?正在这时候,爷爷走过来了,看看爷爷是怎么认为的?(爷爷肯定孩子的看法,还告诉孩子一些新的知识――北斗星 北极星 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数星星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并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回答课后练习1的三个问题。

    3.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2,能说出课后练习3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张衡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长大以后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自己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

    2.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二)能正确认读本课生词并理解词意。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

    三、教学过程

    (一)写出课题。提示数(sh()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标出自然段。

    2.指名三人读课文,分别读1~3自然段,4~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说说这课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这课讲了张衡数星星的事。)

    3.老师简介张衡生平事迹。

    张衡(公元78年~139年),是我国汉朝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学方面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的观测天体的浑天仪和观测气象的候风仪。他创制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由于张衡在天文、地理、历法、地震、器械等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家,政府于1956年重修了他的坟墓,科学院院长为墓碑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张衡小时候的一件事。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了解音形义。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数:它是一个多音字,在无数中读sh),在数星星中读sh(。

    斗:它是一个多音字,在北斗星中读d%u,在斗争中读d^u。

    (2)字形:

    最后一横略短些。

    楚:上半部分是一个林,注意两个捺都改成点,下边的笔顺是:

    (3)词意:

    一闪一闪:本课形容星星的光,忽明忽暗。

    之间:表示在两个事物或时间的中间。

    距离: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隔。在本课是指两颗星相隔。

    北斗星:由七颗明亮的星星组成的,分布呈勺子的形状。

    无数:难计算出数,形容非常多。

    清楚:事物容易让人辨认、了解。在本课中是明白的意思。

    3.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然后再读字词,记忆字音、字形、词意。

    4.指导书写,让学生写字头。

    (四)作业。

    1.写生字各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回答课后练习1中的三个问题。

    (二)了解张衡从小爱好天文,喜欢研究,长大以后才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张衡在小时候是怎样爱好天文,喜欢研究的。

    (二)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先学第6自然段,知道这段主要内容。

    1.课文的哪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第6自然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

    2.读了这段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张衡是汉朝人,后来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3.齐读第6自然段。

    (二)学习1、2、3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夜空的美丽。

    (1)出示投影。(课文第一幅插图,即夜空的美景。)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夜空的美丽。然后再读书里写夜空的话。

    (3)出投影,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样,但第二句更具体、生动,因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星星比作了珍珠那么美丽。)

    (4)范读这句,自己练读,齐读。

    2.出示投影。(课文第二幅图。)

    (1)找书上有关的句子,说说谁在干什么?

    (2)指名有语气地读第1自然段。

    3.学习2、3自然段。

    (1)指名读奶奶的话,说说为什么奶奶叫张衡傻孩子,又说明了什么?

    (傻孩子说明奶奶对张衡很疼爱,又说明了张衡是经常数星星的,他从小就对天体现象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不止一次这样做。)

    (2)指名读张衡的话,说说他说了几句话。再指三人每人读一句并说出句意。(共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说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第二句说星星不是乱动。第三句说两颗星之间总隔那么远。)

    问:从张衡说的这三句话中,你看出什么?(张衡不仅数星星,也注意到了星星的运行规律。)

    (3)指名分角色读奶奶和张衡的话,说说奶奶和张衡对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奶奶认为那么多星星乱动,根本数不清。张衡认为星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数得清。)

    (三)学习4、5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爷爷说了几次话。

    2.指名读爷爷的第一次话,说说爷爷同意谁的观点,他告诉了张衡什么知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3.指名读爷爷的第二次话,出示北极星和北斗星的投影。

    让学生根据爷爷的话找出北斗星和北极星。

    4.出示投影,说说这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北斗星比作勺子,使句子更生动、具体了。)

    5.齐读第4自然段,再说说北斗星和北极星的运行规律。

    6.张衡听了爷爷的话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

    7.张衡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果然说明了什么?

    8.如有条件,用投影演示北斗星、北极星运转的情况。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分角色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张衡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2.总结:

    张衡长大以后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刻苦钻研精神。我们要学习张衡这种精神,提高自己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长大才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五)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抄写课后作业(3)的句子。

    3.读课文两遍。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并听写本课生字词。

    (二)完成课后练习(2)。

    (三)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本课所学生字新词,能看拼音填词语,完成课后练习2。

    三、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按小组读,全班读)

    再说说张衡为什么能成为天文学家。

    (二)巩固字词的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出示小黑板,指名一人到前边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

    做完检查对一对这些词,再齐读两遍。

    2.给下面的宇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语。

    锤()________祖()________

    棵()________炬()________

    3.用多音字组词语。

    4.选字填空。

    棵颗组祖斗抖

    一()星星小()发()

    一()树苗()国一()米

    一()小草()合北()星

    一()珠子()传烟()

    一()红豆()先()动

    (填空之前,老师先带领学生查字典,说说每组字的字意,区别一下用法的不同。)

    (三)进行句子训练的设计。

    1.照样子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例:蜜蜂采了蜜。蜜蜂飞进了蜂房。

    蜜蜂采了蜜飞进了蜂房。

    (1)张衡坐在院子里。

    张衡指着天空数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课文原句填空。

    (1)满天的星星像()撒在()里。

    一年级课件(范例15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一年级课件(范例15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年级课件 篇1

    教学内容:6和7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进行10以内加减计算。

    2、初步感觉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6、7的加减法正确迅速的计算

    教学准备:小棒图,小黑板,水果图

    一、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颗智慧星打算奖给同学,同学们看一看,有几颗星星?

    出示5颗星星还有一颗忘了拿出来,看看现在有几颗?

    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说板书算式:5+1=6

    将展示图倒过来还能怎样列式?生说1+5=6

    二、新授

    1、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来摆学具,然后看着图写出算式(拿出6个)

    谁来说说你们组写出了几个加法算式?

    老师这里有7朵小红花,发给同学们,(师板书虚线,虚线表示从中去掉,你能看图写出减法算式吗?)

    独立写算式,谁来说说你的算式,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2、分组活动

    分组摆学具并写算式

    3、课后练习45页看图写出算式

    4、师出示图看图想一想,你能怎样列式?

    三、练习

    1、在田字格里写算式

    只写半格注意书写整洁

    2、46页做一做,49页5、6、7

    四、语言练习

    说出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数字?

    在上6、7的加、减法时我跟同学们讨论一道看图列式,一幅图上左边画着1朵花,右边画着4朵花,问怎么列算式,同学们回答了很多种方法,我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

    下来我仔细的反思了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这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吗?经过跟有经验的老教师讨论,我最终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比如:“左边的花+右边的花”或是“总共的花-左边的花”等等都很难说孰优孰劣,儿童完全可随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

    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如:第一步,先让学生把想法说出来,说明理由。第二步,由学生评价。第三步,找出比较符合题意的方法。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 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一年级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画图、表演、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数字间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规律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贴画、水彩笔、作业设计纸等

    教学过程:

    1、师生2人玩,明确输赢规则。

    2、指定一人与电脑玩,小裁判定输赢。

    游戏一:猜拳

    3、指定一小组依次与电脑玩。

    4、全班与电脑玩,获取胜利。

    问:每次都赢,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游戏二:猜糖

    1、依次出示棒棒糖、牛奶糖、棒棒糖,猜:下一个会是什么糖?

    问:为什么每次都错?怎样才算有规律?

    2、板书:规律

    游戏三:找规律

    1、师:我们明白了有规律、无规律,现在老师邀请大家欣赏一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彩旗、灯笼、花,孩子们都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2、启发说出:××和××为一组,一组组重复下去。

    3、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游戏四:运用规律

    出示密码箱:1号箱密码:123123123()23,你能猜出空缺的这个数字吗?为什么是1?

    2号箱密码:192837()(),这两个空缺的数字是几呢?你是怎样想的?

    游戏五:设计规律

    1、按一定的规律给小牛涂上颜色。

    2、利用手中的贴画,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

    3、设计一列有规律的数字。

    展示汇报,发现问题,及时评价。

    游戏六:通过移动和取走等办法,使无规律的图形变得有规律。

    一年级课件 篇3

    管弦乐《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动物狂欢节》,又称《动物园狂想曲》。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这部乐曲常采用两架钢琴和小型管弦乐队的形式演奏。1886年2月,圣-桑曾先后到布拉格和维也纳等地旅行演出。途中在奥地利小城库普拉哈休养,在休养期间,他应巴黎的好友夏尔·勒布克(大提琴家)的请求,为狂欢节的音乐会写了这部组曲,并亲自指挥演奏,由于在这部作品中糅合了某些名家作品的主题旋律,并加以夸张和变形,含有善意的戏谑成分和明显的讽刺色彩,因此作者禁止在他生前出版和继续演出,但其中的第十三首《天鹅》例外。直到作者死后的第二年(19xx年),这部作品才公开出版,同年2月25日正式公开演出。

    在这部新颖奇特的组曲中,作者以漫画式的笔调,运用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情特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动物们滑稽的动作和可爱的情态。

    《大象》这首乐曲取材于柏辽兹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中《风妖之舞》圆舞曲的片断。圣-桑改为低音提琴演奏,表现大象沉重笨拙的步伐的滑稽可笑的舞姿。

    乐曲采用降E大调,3/8拍。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在钢琴奏出几小节的圆舞曲节奏后,低音提琴奏出圆舞曲主题,表现大象愉快地迈着笨重的脚步,费力地旋转舞蹈,给人以幽默可笑的感觉。

    中段比较抒情,舒展而优美的旋律自由地在各调上模进、重复,犹如大象伸着鼻子在舒心地歌唱。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在这个喜剧性的乐曲中,还穿插了门德尔松的歌剧《仲夏夜之梦》中“诙谐曲”的片断,乐曲的戏谑成分更为突出。

    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初听前,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2.复听音乐做动作。

    提示:大象有哪些习性?它怎样走路?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对比的感受中,加深印象。

    一年级课件 篇4

    教学内容分析:

    器乐曲《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2/4拍,羽调式,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忙碌着挤奶的情景。学生边听乐曲边学做挤奶舞。这个舞蹈主要由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硬肩"、"笑肩"和"挤奶"等动作组成。

    《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2/4拍,徵调式,复乐段结构。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小松树》这首歌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样","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的精神。歌曲起伏的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音域不宽,仅有八度,适宜低年级学生演唱。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聆听乐曲感受蒙古族民歌和乐曲的特点,进一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想象,结合歌乐曲编创简单动作,能边唱边表演,边听边表演。

    教学内容:

    一、聆听《挤奶舞》

    二、表演《小松树》

    教学重难点:

    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表演

    二、听辨出音高。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学唱《小松树》

    1、通过听录音的范唱和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轻声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读歌词。

    3、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能正确地演唱时,可合着录音伴奏。

    5、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

    6、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聆听并表演《挤奶舞》

    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不错,热情好客的蒙古妈妈看到我们可高兴了握着小朋友的手说:"塔赛奴、塔赛奴"还拿出了最好的奶茶、炒米、奶皮、黄油等好多好东西来招待我们。让我们一起听着音

    乐品尝美味的食品吧!"

    1、生边品尝奶茶边欣赏《挤奶舞》音乐听老师简介

    "这个奶茶呀是蒙古人民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是用砖茶熬成紫红色后在加如鲜奶做成的,营养丰富,既解渴用开胃还可提神呢!"

    2、表演《挤奶舞》

    "哎,蒙古小骑兵去哪了?哦,原来他看到小朋友这么喜欢吃这些食品他正拿着桶给我们去挤奶了,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吧!(拿着桶转一圈,到挤奶场)

    你觉得挤奶该注意什么?"

    (1)单膝跪(2)卷袖 (3)创编挤奶动作

    师生一起表演"挤奶舞"

    四、 了解蒙古人民喜爱的活动。

    "在美丽的蒙古大草原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盛大聚会,比如说每年7-8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那里呢会进行一些蒙古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比如射箭、骑马、摔跤等等。"射箭:蒙古族古老的竞赛项目,有骑在马上射和不骑马射两种。模仿射箭摔跤:摔跤时选手身穿铜钉牛皮

    五、课堂总结,下课!

    一年级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习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一年级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前后、上下、左右方位。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高兴的说:喜欢。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做个有趣的游戏好吗?(好)

    (板书: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听口令做动作”,老师说你们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先把你的手放在鼻子上,老师说哪你就指哪,请注意听。

    准备:指耳朵(大家手不要放下来,相互看一下,谁错了帮助改正过来。)

    指眼睛、鼻子、头发、脸蛋

    (同学们真棒,都指对了,反映很快。)

    二、游戏中,体验左右

    1.谁还想继续玩?现在,老师要增加点难度,仔细听:指左耳(你指的是左耳吗?想一想,应该是哪只耳朵。)

    指右眼(手不要放下来,同桌相互看看,有没有错误,应如何改正。)指左眼,指右耳我发现小朋友们这次速度慢了,而且还有出错的地方,那大家想一下,我们这次的游戏比上次难在什么地方?增加了左右(板书:左右)

    (真是认真听讲的好孩子)

    师:看来,要想玩好这个游戏,首先我们要很快地分清左右,谁能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怎样才能分清左右呢?

    2.师小结:这个方法真好。请小朋友们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打个招呼,再伸出你的左手来,摸摸你可爱的小鼻子。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们再来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这样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吗?

    学生会发现:左腿、右腿;左胳膊、右胳膊;左眼、右眼等。可以引导他们边找边做动作:踢踢左腿,再踢踢右腿;伸伸左胳膊,再伸伸右胳膊。)

    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刚才说的这几对好朋友,都是一左一右的。这次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右手的这边就是右边,左手的这边就是左边。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左右”的知识。你能说说吗?

    3.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师:听老师的口令,我们一起来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双手拍拍放下来;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摸摸右耳朵,右手摸摸左耳朵,双手拍拍放下来;左脚跺两下,右脚跺两下,双脚一起跺两下。

    5.听口令,摆文具。(师生同时摆)

    数学书摆中间,橡皮摆在书的左边,文具盒摆在书的右边。

    师:怎么我的文具盒在这边,而你们的在那边?

    师举例说明,师生同时举起右手,问:你们举的右手和我举的右手怎么不在同一个方向?教师转过身去,这样就和小朋友们的右手方面一致了。(生也向后转,体会相对性。)

    三、利用左右,认识同学

    1.师: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呢?(生介绍)

    2.师:在我们的教室里,坐在最左边的同学举起左手,坐在最右边的同学举起右手。从左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从右边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师指着说)下面我们来玩“猜同学”的游戏。从左边数第二排,从前边数的第5个同学。从右边数第三排,从后边数的第2个同学。请学生上前说。

    四、做韵律操起立,大家把座位放好,立正!(放音乐师生一起做)小朋友们,大家跟我一起做:拍拍右肩膀拍拍右肩膀右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

    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请坐。小朋友们做得真棒,反应很快。)

    五、认识前后、上下

    1、认识前后

    小朋友们有没注意听,我们刚才的活动中除了左右之外还用到了什么方位?

    生:前、后你们听得真仔细!(板书:前后)来,我们一起来指一下前后,再指一遍。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的前后坐的是谁呀?谁能把你的前后、左右坐的是谁都说出来?

    2、认识上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除了前后、左右之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什么方位?(做出指上指下的动作)生:上、下(板书:上下)

    (真是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孩子)我们再一起指一下上,再指一下下;指上、下、前、后、左、右。

    六、游戏巩固新知

    1.现在,上下、前后、左右你都能分清吗?好,试试看。

    师找一名同学示范一下(师生面对面站,师先说。拍手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反反正正、石头、剪刀、布”然后生说。)

    师:大家学会了吗?同桌之间试一试。

    2.小红住在( )家的楼上,( )住在小兰家的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中间?谁在最下面?

    3.小动物排队:

    4、水果排排坐

    5、住在最下面,是第__层。第2层住的是_____,它在_____的上面,____的下面。第3层呢?___

    6、森林运动会:加油!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我的前面有谁?我的后面有谁?谁得了第一?

    7、1号车在( )号车的前面,在( )号车的后面。1号车排第( );5号车在( )号车的后面,在( )号的前面。

    8、上山时,谁在前?谁在后?结果呢?

    9、从左数是第( )个。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10、练一练: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

    一共有( )辆车。

    11、涂一涂

    将最左边的圆涂上红色

    将最右边的圆涂上蓝色

    将最中间的圆涂上绿色

    将从左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黄色

    将从右边数第二个圆涂上黑色

    12、贴一贴:指出上下左右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礼物(一棵大树)。大家看,大树爷爷自己站在这儿太孤单了,咱们给它找一些朋友吧!刚才,老师

    奖给大家好多的奖品,有小鹿、小兔、小鸟、小蘑菇的卡片,得到奖品的同学把奖品举给大家看。我们让这些奖品去陪大树爷爷好吗?

    师:你们瞧,4只小鸟已经飞来了。请小鸟说说在大树爷爷的哪边?3只小兔也蹦蹦跳跳跑来了,下面的小同学,你能说说它们在大树爷爷的哪边吗?还有5只小鹿和6个蘑菇呢,你想让它们贴在哪儿?(学生指挥贴。)

    七、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玩的开心吗?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下课以后你可以接着玩有趣的游戏。

    板书设计:认识左右、上下、前后左右上下前后

    一年级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司马光》说课稿: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年级课件 篇8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版)》在第一学段关于 “数与代数”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课标的相关陈述为教学设计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教材分析

    教材在编排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性的经验,把数位概念和写数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对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操作、探讨、讨论等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数感。

    3.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会数、会读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已经会书写20以内各数,但对数位的认识及表示的意义还是第一次接触。

    学习目标

    1.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

    2.并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评价任务

    1.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写数的方法步骤,观察计数器说出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不同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写数,检测目标2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2捆一捆加三根一捆加一根

    同学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环节二

    教学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观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写两个数,四个人一组,一人摆小棒,另一人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通过共同探索,让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环节三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二十十七十四十九十一十六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201617151112

    3、给小马虎错误

    二十写成2十八写成81十一写成101

    4、做练习十四的第3―5题。

    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写法

    13

    我们把3所在的位置叫做各位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

    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一年级课件 篇9

    一、用常识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

    一年级的孩子尽管刚开始学数学,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出发,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到亲切,思维很快被激活,从而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如,在[片段一]中,这些食品都是学生每天能吃到或看到的,,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样的题材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身边的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是符合学生年龄持点和认识规律的,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但数学又是十分现实的。抽象的内容需要以生动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学的内容。如[片段二]让同学们根据佳倩家中的餐厅的大小,为她筹措餐桌,椅的选购与配套方案。其间,涉及餐厅桌椅合理布置,实用与美观,敬老与来客诸因素、多角度、多方案,既有教学直觉估算的知识,更激活学生道德、审美、统筹等的综合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大思维开放的空间和创造性进行问题解决的机会。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展开讨论,让每个同学均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有人说、有人听、有人反对、有人补充、有人质疑、有人解释……此时教师也完全以一个合作者,引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往,形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学生没有了解到佳倩家几口人的信息,少购了椅子,造成“有人站着吃饭”害得全班人哄堂大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生活问题来体验数学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自身价值,但不同的数学对学生来说其价值不同。比如:[片段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所接触,但一般都是无意的,通过学习“分类”以后,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的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知识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并在应用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应用价值。

    又如:[片段二]在学习“估算”之后,上了一堂数学活动课,设置了为一间餐厅配置了一套合适的餐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配套较合理想及一些综合的思维过程,由于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挑战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和学好数学的价值。

    教学的实验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与生动丰富的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以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意识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思维感情,也便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本文中的两个题材,引发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激情,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

    一年级课件 篇10

    1.学会9个生字,掌握“下雨、小白兔、身子、捉虫子、水面、消息、加快、大雨”答词语。认识“翅、膀、味、忆、连、搬、雷”7个字。

    2.朗读课文,了解小白兔怎样从小燕子、小鱼、小蚂蚁那里知道要下雨的,认识夏季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3、本文图文并茂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朗读能力的最好载体。

    4、在认识一些能预示下雨的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小燕子、小鱼和蚂蚁回答小白兔的话,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认识下雨前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将要下雨时的一些自然现象吗?

    (让学生说一说)好,那么我们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

    1.题目讲什么时候的事?(要下雨。)

    2.“下雨了”和“要下雨了”意思相同不相同?

    为什么?(讨论)

    “要下雨了”是说雨没有下,快要下了。

    “下雨了”表示已经下雨了。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小声拼读之后再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前鼻音:闷、身、伸、群等。

    多音字:着(忙着、淋着雨。)

    3.用“/”标出长句子的停顿。如: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

    4.注意带有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要读出疑问和感叹的语气。问号的句子3个,感叹号的句子4个。“呢、呀、吗”要读得轻些,读出语气。

     四、听录音,指导朗读

    注意“得、呀”应读轻声,“往”应读三声。

    本课对话较多,因此朗读指导的重点是读好对话,特别是读好带有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句子。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指导方法。

    一是根据提示语及标点符号来指导朗读。如小白兔大声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二是结合词句理解来对比朗读。如第四段开头:“是要下雨了吗?”与大蚂蚁说的“是要下雨了……”对比小白兔听了燕子的话后半信半疑,正在思索,要轻轻地读出疑问的语气。大蚂蚁确认小白兔告诉他的消息,要突出“是”,表达肯定的语气。又如燕子、小鱼说的“要下雨了”,和小兔往家跑时喊的“要下雨了”,是两种不同的语气,前句是回答问话,陈述的语气,后句是获得知识后的兴奋,要表现出小兔的心情。

    三是通过表演指导朗读。可以让学生看看插图、联系书上有关词语,想象文中小动物们的神态、动作及说话腔调,再让同学们戴上头饰表演朗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篇童话里都有谁?(用“这篇童话里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句式说话。)

    2.这篇童话主要讲了谁?

    3.“要下雨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都是谁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观察图画

    1.课文中共几幅图?

    2.小白兔在下雨前看到了什么?

    过讨论边板书:燕子飞得很低;

    小鱼游到水面上来;

    蚂蚁往高处搬家。

     三、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1.哪几个自然段是说明第一幅图内容的?(指名读)

    2.图上画了谁和谁,它们在干什么?

    3.从课文中读出小白兔在干什么?(第一自然段)

    “闷”是什么意思?(空气潮湿或不流通时,引起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让学生回忆下雨前关紧窗户时的感受。)

    板书:天气很闷。

    4.从课文中读出描写小燕子的段落。(二、三自然段)

    (1)小白兔看见燕子从他头上飞过就大声喊。(指导朗读)

    为什么大声喊?(小白兔知道燕子飞得快,平时飞提高,今天看见燕子低飞,不理解,又想知道。原因:怕燕子一闪而过,失去问的机会。)

    (2)读出小燕子的话。

    (3)读后说出燕子低飞的原因有几个?①要下雨了。②燕子翅膀沾了水珠飞不高。③忙着捉虫。

    (4)这三个低飞原因能调整一下吗?为什么?

    5.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兔在前边的池子里又看到了什么呢?

    朗读第四、五、六段。

    看第二幅图

    1.“是要下雨了吗?”说明什么意思。(小白兔对燕子的话半信半疑。)

    2.小白兔是怎样问小鱼的?(跑过去问。)

    为什么跑过去问?(小白兔知道平日小鱼都在水面下游动,今天怎么“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它觉得奇怪;同时,它对燕子的话半信半疑,一见到小鱼,就想让小鱼给它证实一下,走慢了,害怕小鱼又游到水面下去失掉问的机会。)

    3.还从哪儿可以看出小白兔心情的急切?(用了两个“小鱼”。)

    4.读出小鱼回答小兔的话。

    5.从小鱼的话中你知道它为什么游到水面上来了吗?

    6.听了小鱼的话小白兔怎么做的?

    朗读第七自然段。

    看第三幅图,蚂蚁在干什么?(忙着搬家呢!)

    从大蚂蚁的话里,你们想一想:大蚂蚁是早知道要下雨的消息呢,还是刚知道的?

    朗读第八自然段。

    小白兔从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听了小鱼和蚂蚁的话后态度有了转变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加快步子往家跑”,“一边跑一边喊”。

    朗读最后一段。

    看第四幅图,齐读最后一段。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

    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

     五、小结

    课文通过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讲述了下雨前常见的一些动物的活动现象,你能总结一下吗?边议答边总结板书:

    空气潮湿 虫子飞得低

    水里闷

    窝会进水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蜻蜓低飞,水泥地潮湿,蛇过道。)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词的音。

    下雨、小白兔、身子、捉虫子、水面、消息、加快、大雨

    二、自己识记本课生字

    1.同桌互相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互相考一考。

    下雨、小白兔、身子、捉虫子、水面、消息、加快、大雨

    三、班内交流,教师指导重点字。

    “直、真”两个生字,可用进行比较的方法来识记。应注意里边是三横。

    “弯”可用歌诀“一点一横长,两竖在中央。一边一个点,弓字在下边”帮助识记。

    “兔”要进行笔顺指导: 。兔,最后一点不要丢掉。

    “呢”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的笔顺是: 。

    “往”左边叫双人旁。

    “算”在“直”的下面加上“八”。

     四、指导书写

    “兔”的“ ”写在田字格上半部分,扁口最后一横压在横中线上,最后一小点对准扁口的右下角起笔;“弯”是“ 口”形,第二笔“一”要长些,上半部分稍扁宽,下面“弓”略瘦长些;“直”是“ 口”形,最后一笔长,中间三短横间距要匀称,右端不能抵住边框;“息”上面“自”要写得扁短些,下面“心”要写得宽些,“得、低、往、消”都是在窄右宽的字,左右要靠拢。

    布置作业

    1.把音节补充完整。

    2.看拼音写词语。

    3.比一比,组成词语。

    4.连线,把合适的词语搭配起来。

    一只 蚂蚁 游 回家

    一阵 白兔 挎 到水面上来

    一群 雷声 跑 起篮子

    5.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并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例1: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例2: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6.填上意思相反的词。

    直??( ) 低??( )

    假??( ) 远??( )

    一年级课件 篇11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的一部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找规律》主要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的变化规律,又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下一课时学习数字的变化规律以及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变化规律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但是学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本课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色彩鲜明的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事物的规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并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工具:ppt 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规律

    (一)生活引入

    1.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精心的准备,大家想去看看吗?

    2.师: (呈现例1的情境图中的上半部),你们看,教室布置得漂亮吗?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小组内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彩旗、灯笼和花朵的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彩旗、灯笼和花朵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排列的。并指出:这样的排列就叫有规律的排列。

    4.教师总结:一般来说,一组实物依次不断重复地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我们就可以称为有规律的排列。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并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一)寻找彩旗的排列规律

    课件出示彩旗图

    1.学生自己观察,找一找彩旗的排列规律,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2.说一说:

    (1)让学生说出彩旗的排列规律,让学生表述清楚明白,彩旗的颜色是如何排列的。

    (2)教师提问:

    ①彩旗是每排几面就出现重复的?引导学生说出:每两面出现重复。

    ②老师总结:这两面看成一组,所有的这些彩旗都是这样一组一组的重复排列的。

    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彩旗重复的部分。

    4.大家一起告诉老师这面旗的颜色。

    (二) 课件出示小花排列图

    1.教室里还有小花,它的排列是怎样的,你发现了什么?是否也有规律? 圈出重复的部分。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排列的规律,把话说完整。

    2.我们发现小花是按照1朵红,1朵紫这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三)寻找灯笼与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1.圈出重复的部分;

    2.说一说: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老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指名说一说,让学生老师评价。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板书:重复排列)

    (四)反馈练习

    1、动手操作

    小朋友,拿出手中的小棒,自己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

    学生展示作品,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动手练习:拿出准备好的作业纸,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形成一定的规律,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吧!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赞美!

    三、数形结合,认知规律

    (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

    1.说一说: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和前面的规律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所学的是颜色的变化规律,这个是数量上有变化。

    2.填一填:请大家将碗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观察一下数字的变化规律和碗的变化规律一样吗?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二)呈现例2的第(2)题:

    可爱的鸡妈妈领着她的小鸡也来到了,你们能帮他们找出规律填出数来吗?出示课件。

    1.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完成填空。

    2.说一说:图形与数字有什么排列规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6“做一做”第1、2题。

    2.做动作,猜规律:

    老师做三组动作,学生观察,下一个动作会是什么呢?做一做,说一说这些动作的规律。

    3.做练习二十的第1.2小题,并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五.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特别出色,那你有什么收获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全课小结: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规律,从颜色或者是数字上我们都能有所发现,这些规律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一个有心人,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七、板书设计:

    找规律

    有规律的排列:一般来说,一组实物依次不断重复地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

    重复排列: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

    规律的形式:颜色、数字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出发,遵循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让学生先从生活中颜色的规律入手,再过度到数字的规律,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这个学习不但面向全体学生,而且也让思维活跃的同学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在“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形成一定的规律”一题中,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有的同学用三个颜色来重复循环,有的同学用两个黄色、两个红色为一组进行循环,这让没有想到的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印象也比较深刻。

    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所以我在整堂课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是我的教学语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缺乏调动性和吸引力,在这方面我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年级课件 篇12

    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又因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

    计的重点。

    3.教材处理:基于学情的分析,我将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以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层次的练习,而将学生动手创造规律、展示规律、表达规律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教学的难度提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探索、领悟、创造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乐趣。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找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6.教学难点: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学会用“重复的一组”来表达规律,并会创造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本节课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

    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然后能准确清楚的表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我创设多元情景,如读规律、演规律,听规律,画规律,欣赏规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圈一圈、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圈、摆、画,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对比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学会归纳总结,同时锤炼学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3.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4.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一年级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要求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熟练地读带调韵母。

    3、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i在标调时头上去点,ü在标调时头上有点。

    教学准备

    1、本课的教学挂图。2、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学会了iuü的读音和写法,我们还要学会它的四声。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大家先来复习一下ɑoe的四声。

    二、复习三个单韵母的四声

    1、有序地读四声。

    2、无序地读四声,特别注意二声的读法。

    三、学习iuü的四声

    板书:ī í ǐ ì

    ū ú ǔ ù

    ǖ ǘ ǚ ǜ

    讲:i在标调的时候要去掉头上的小点。

    ü在标调的时候不能去掉点,因为ü去掉点就和u一样,所以不能去点。

    练习读:

    1、按顺序读iuü的四声。

    2、给合日常生活的一些音和字进行练习。

    衣服的“衣”(yī)阿姨的“姨”(yí)

    椅子的“椅”(yǐ)容易的“易”(yì)

    乌鸦的“乌”(wū)姓吴的“吴”(wú)

    五个的“五”(wǔ)耽误的“误”(wù)

    小鱼的“鱼”(yǘ)下雨的“雨”(yǚ)

    3、打乱顺序读四声。

    4、加进aoe的四声进行练习。

    5、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课中休息:

    把拼音卡片发到同学们手里。

    四、指导iuü四声的写法

    注意:当字母的书写需占一、二格时,不要把上格占的`顶了一线上。

    一年级课件 篇14

    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的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知道口算时“要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同时也较熟练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学的这些都为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说学生

    一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且会用多种方法计算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本班孩子在学习中对自己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积极参与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正确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理解进位原理,提高计算能力。

    五、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情景教学法、操作实验法、发现法成为了我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说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加学习活动的热情,孩子们在本节课中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因素,让孩子明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此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情景图

    课本中例1的情景图呈现的是带孩子们游玩的情景,接着带孩子摘苹果,我认为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孩子在情景中,自然地复习旧知。接着让学生说出243,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游乐场两位小朋友为大家准备矿泉水这个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尝试计算,询问孩子:249到底是不是等于33,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能很快算出249等于多少。然后板书课题,引出了新知。这样的设计既为今天的学习作了铺垫,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年级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这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而教学手段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孩子们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在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的活动中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小朋友们,你们想去游乐场吗?(想)那就跟我来吧。你们看,这是游乐场。这里有魔天轮,这里有跷跷板乐园,还有划船乐园呢。咦,一群小朋友在树下干什么?我们去看看吧。原来树上挂了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摘吗?(想)那好吧。先来摘这个苹果。(挑学生口算,摘苹果)师:对不对呢?(对)全班来,好真棒!(对了)

    谁能告诉老师243,你是怎么算的呢?(先算43=7,7再加20等于27)对不对?(对)真好!在游乐场里,有两位小朋友正在为大家准备矿泉水。

    箱子里有24瓶矿泉水,又买来了9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非常好!谁会列算式?(249=33)你们

    说等于几?(33)到底249是不是等于3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能很快地算出249等于多少?你们有信心吗?(有)

    (二)操作实践探索算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3个教学活动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摆小棒

    左边摆上24根小棒,右边摆上9根小棒,你能用小棒算出得数吗?

    孩子遇到了249个位相加满十这个新问题,该怎么处理?接着同桌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然后请孩子说说自己的摆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摆小棒的方法

    (1)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从13根里拿出10根捆成一捆,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

    展示算法

    249=33

    204

    13

    (2)从9根里抽出6根放在4根那里,捆成一捆,20加10,再加3就是33根

    展示算法

    249=33

    63

    30

    (3)把24分成23和1,1和9凑成十

    展示算法

    249=33

    231

    10

    (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接着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这一环节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好机会,并且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快捷的优势。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孩子在知识的建构中,理解并形成数学的思考,这种数学化的思想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2、总结

    好,下面同学们把小棒收进袋子里,动作快一些。同学们,24加9,刚才大家想了几种算法?(3种)

    教师归纳第一种算法。我们看第二种算法是把几凑成十(真棒,把24凑成十)第三种算法是把几凑成十?(9)在这3种算法里,你觉得哪一种算得很快?(第3种,因为……)(我喜欢第1种)有没有人喜欢第2种?(我喜欢第二种)

    在这3种算法里,有先算出整十,也有先凑成整十的,为什么都有整十?(因为用整十加起来好计算)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1)出示课件:游乐场有一些蘑菇,左边有35朵蘑菇,右边有7朵蘑菇。你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谁会列算式?(357=42)对不对?(对)真棒!谁能

    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我是把35分成30和5)很好,还有其它的算法吗?(――)还有吗?(——)哦,非常好。掌声表扬。

    (2)出示课件:下面我们去跷跷板乐园。有18人在跷跷板乐园里玩,又来了8人,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188=26)对吗?表扬一下。

    (3)出示课件:下面我们去划船乐园。划船乐园里有手划船9条,天鹅船56条,一共有几条船?谁会列式?(569=65)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

    (4)好,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书上的62页,大家打开书看一看例2。好,请拿出笔,认真地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做好的同学请坐正!做好了吗?(做好了)我们对一下答案。(对)全班同学鼓掌,祝贺自己。真好!

    (5)好,小朋友们赶快合上书,游乐场里还有更好玩的地方等着大家,你们想去吗?(想)

    看,这是水陆岛,你们想到岛上玩吗?(想)水陆岛上可好玩啦!你们必须选好路线,算对口算,才能安全地到达岛上。否则,就会掉进河里,撞到大鲨鱼,准备好吗?我们从1号开始,全班一齐读(428=50)正确!接下去你会选择几号?(2号)我们一齐读(446=50)二号卡片为什么没有变成绿色?(因为后面没路了)可见我们上当了。好,赶快回来走3号呀。接下去走几号呀?(4号、5号)接下去走几号呢?(走6号、7号、8号)真好!10号草地填或-,你们猜应该填什么?(加号)564=60,60大于57,祝贺大家!我们勇敢地闯到了水陆岛。我们上岛玩去了。

    通过以上的练习,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什么叫进位?找一个学生说。

    请大家仔细观察243、249一个等于二十九,一个为什么等于三十几呢?(因为4加9等于13,超过10,以要进位。)对,4加9等于13,超过十,应该向哪里进位?(向十位进位)243=27,43=7,4加3不满十,所以不向十位进一。4加9已经满十了,所以要向十位进一。

    四、自主尝试,发散思维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孩子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今天我们学习了进位加法,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处呢?

    老师有20个苹果,要分给大家吃。其中男生有15人,女生有6人,够不够分?(不够)为什么?

    现在是春天,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同学们看,老师准备带大家去春游,其中大车要坐28人,中巴车要坐19人,小车要坐3人。那大车和小车一共要做多少人呢?(283=31,是31人)那中巴车和小车一共要做多少人呢?(193=22,是22人)

    (这样的教学巩固了今天所学知识,提高孩子计算兴趣,形成课堂高潮)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进位原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一年级课件 篇15

    教具准备:

    生字卡、皮影故事画。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汉字宝宝了。你能认出它们吗?很多出示生字卡片:鱼、羊、小、土、尖、手、目、一、火、田、力(将卡片分发给答对的同学)。

    2.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些字是什么字啊?(板书:象形字)

    3.大家学得真好,还有两个象形字宝宝也认不出要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看看大家能不能认出它们来!出示“日、月”的甲骨文图片(配插图)。小朋友们学习得多扎实呀!日和月从来也见不到面,今天他们终于有机会走到一起。大家看一看,日和月加在一起,这个字念什么?(生:明)

    4.像这样,把几个象形字加一加,通过领会字的含义得到一个新的字,这个字就叫会意字。大家想不想认识其他的会意字呢?还等什么?跟老师一起学习《日月明》吧!(贴挂图)

    二、发现探究、新课精讲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看课文生字卡①里面的生字,找同学拼读并组词。

    (拉火车拼读并组词,例:m-íng-míng,明天的明。口诀:小火车、开开开、火车头***)

    2.同学们认识得这么熟练,那么,当我们的生字宝宝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这么熟练得认出它来吗?我们找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

    3.下面大家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哪里读错了,看看谁能挑出老师的错误!(平舌音与翘舌音弄混,提示学生注意二者的区别)

    4.找同学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第一小节交给我们几个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1)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月亮也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和月亮成了好朋友,我们白天和晚上就有了光明。

    (2)鱼肉鲜美不鲜美?羊肉好吃不好吃?古代人认为鱼肉和羊肉是最鲜美的食物了,于是,把“鱼”和“羊”放在一起,就成了鲜美的“鲜”。把口水擦擦干净!

    (3)出示土块,怎样把这个土块变小?(做动作:捏碎)看看最后土块变成了什么?(尘)尘是最小的土。

    (4)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尖尖的?(铅笔尖)看看铅笔尖长得怎样?(上面小下面大)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就念“尖”。

    5.同学们又认识了这么多会意字,真是了不起!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在一片宽阔的农田里,有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在劳动,于是就有了“男”。他劳动了很久,想要歇一会,于是他来到了一棵树旁边,“休”息一下。突然,远处冒起了烟。男人把手放在眼睛上(做动作),向远处看,看到远处着了火,他连忙拿起树枝扑打火苗,把火扑“灭”了。(边讲故事边板书,让学生看皮影画,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咱们刚刚的小故事就在课文第二小节中,同桌互相读一读,边读边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同学们读得这么好,会不会写呢?指导书写“力”和“手”。

    6.刚刚的小故事还没讲完呢,大家想不想听?

    农民伯伯看到自己田地里差点失火,非常担心,于是,在田边种了一棵树(木),他担心一棵小树抵挡不住大火,于是又种了一棵(林),再种一棵就成了什么?(森)

    种这么多树,一个人可忙不过来啊,于是他找来了自己的好朋友们。先来了一个人(人),又跟着来了一个人(从,跟从的从),又来了一个人(众,众人的众)

    7.课前发给大家的生字卡,他们中间也有很多的好朋友,你能认出来吗?

    做找朋友的游戏(一组“好朋友”用相同颜色的生字卡)。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1.加一加

    (1)不+正=(歪)歪歪扭扭

    (2)日+光=(晃)晃眼睛

    (3)口+口+口=(品)品茶

    (4)日+日+日=(晶)亮晶晶

    2.减一减

    (1)鸡-(又)=鸟

    (2)地-(土)=也

    (3)秋-(禾)=火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会意字?你还知道其他的会意字吗?

    2024心得: 一位老师写的读学生自我反省有感之二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24心得: 一位老师写的读学生自我反省有感之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坐在回家的车上,利用车上的两三个小时,把同学们的检讨书一篇篇的来细细阅读,有许多同学第一句话都是:今天我怀着愧疚和懊悔的心情写下这份检讨书。。。。。。呵呵,这群又可爱又可气的孩子们。

    但是也有很多令人意外的收获,比方说六班的学习委员李维,就总结了她在工作中的不足;八班的张翔单独打来电话,承认了自己逃课的悔过之心以及改过的诚意;也有同学检讨书写得非常的优美、诚恳,这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有理由相信同学们能够打起精神,说到做到。好好利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老师也是人,我也想家,我也想回家过节,但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负有很多的责任。。。。。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的自由人,都有一定的约束,都要清楚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它将要产生的后果是什么,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

    这是一位同学的检讨书,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份检讨书,优美而深刻。。。。。。

    自从那一天起,我的天灰蒙蒙的,似乎胧罩着我所有;

    自从那一天起,整个假期就没有停止过思考与反省;

    自从那一天起,不负责任与逃避是那样的不可行与不彻实际;

    6月3日过后,我明白旷课是那样的可耻与不负责任。原本6月2号上完英语课就想家了,好想回家过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正是这种情感使我有一种回家的冲动。。。。

    冲动是魔鬼记得这是高三时常听的一句话吧!可是我却丢弃了,在懵懂之间彻底忘记了,我并不认为这种外界的干扰,而是出自于内心的挣扎与徘徊,挣扎在轻松和压力之间,徘徊于冲动与冷静之间。。。。。。

    错误,终究是个错误,不是过客亦是归人,当错误犯下的时候就注定会背负所有的惩罚与压力,来自学院,来自老师,来自班级,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惩罚,就算过了,也不能迈过心里的那个坎儿,是一个疙瘩深深地驻扎在我的内心世界,我不能在乎所有的渴望与诱惑,不能在乎放在面前的诱惑,况且这种诱惑还没能浸噬我的大脑。还来得及,今后的社会,今后的人生,我们会碰到更大更多的诱惑,但我不能动摇,就象每天坚持上课以后坚持上班,不通过学习任何的捷径,只靠自己,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儿,如果连这点儿诱惑都不能接受,都不能无视,那以后该怎么做好会计,该怎么履行好会计的职能,所以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时一个错误,不能弥补,不能遗忘的过错。

    。。。。。。

    为了不让这个过错继续延续,为了不让这个过错根深蒂固,我决定彻底摒弃,彻底摒弃逃课的观点。

    希望老师给我一个认错的机会,从今以后,我会好好珍惜周五的课程,不再逃课。

    【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件(范例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