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加速度课件精华
  • 加速度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05

    最新加速度课件精华。

    每一位教师在授课之前都会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样可以确保教师在上课时能够精心安排每一个教案和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本文将重点研究和应用于“加速度课件”的领域,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自行判断和把握!

    加速度课件 篇1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物理1》(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这是第二课时加速度的概念学习,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他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方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视频及多媒体课件对生活实例中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感受,用类比的方法探究推理,强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即运动物体具有速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

    [学情预设]

    (2)轿车启动所用的时间短。

    (3)轿车的速度改变得更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肯定,经过提示、点拨,得出轿车与火车启动过程中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教师问:物体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如何来定量描述物体的速度改变的快慢呢?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所采集的熟悉的4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视频。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的速度改变快,谁的速度改变慢(表1)。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来概括总结规律,锻炼分析能力,让学生联想类比前节课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变化(运动)快慢的,实现物理学方法的迁移,学习体会物理学的思想与方法。

    学生分析:甲乙两物体经历的时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3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20m/s,得到乙速度变化快的结论。

    学生分析:乙、丙两物体的速度变化量都为20m/s,但所用时间不同,乙用时2s,丙用时100s,乙所用时间少,速度变化快。

    教师问:甲、丙两物体速度变化不同,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如何比较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呢?

    学生分析:可以用速度变化除以时间,得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并指出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4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1.5、10、0.2、0,由此来看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①定义:

    物体的速度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比值,叫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利用英文单词词性变化帮助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西方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500g(g=10m/)这一数值,以警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因为,一般车辆碰撞时间极短,大多为毫秒级。例如,两辆摩托车时速20km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毫秒级,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和动手计算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理解骑摩托车要戴安全头盔,乘坐轿车要系安全带的道理。

    例,A车在2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感受,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然后从公式角度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关系。最后让学生分别做出A、B两物体的初、末速度图示,通过图示法确定出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总结出加速运动和减速运

    “加速度”教学设计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关系: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a.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b.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c.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d.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e.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f: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课件:火箭发射升空过程)WWW.jk251.Com

    例,在表2中任选一组数据用描点法画出运动物体的v-t图像。

    [设计意图]给出一个匀变速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及对应时刻表格,让学生用描点法动手画此物体的v-t图像,锻炼运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说明速度图像中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倾斜程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建立并理解加速度概念,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时低台阶,然后步步登高,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可以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速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3、指导学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4、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课时。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得到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第二课时提出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本节中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和用图像处理数据,这两种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本节不论是从知识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重点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保持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_,与_____有关,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_____.

    活动2【活动】实验探究

    情景:用电吹风吹乒乓球

    实验1:用两个相同电吹风分别调节在不同的风力档上吹两个相同的乒乓球(在轨道上),现象为_____ 。

    实验2:用一个电吹风,通过装置得到两股相同风力的风,吹两个质量不一样的乒乓球,现象为_____。

    问题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数有关?

    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

    问题3:能否就以上关系,从数学的角度做出函数关系的假设呢?

    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a∝F,a∝F2,a∝F3?

    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a∝,a∝,a∝ ?

    活动3【活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1:研究一个量与多个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问题2: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步骤?

    问题3:在实验中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问题4:你能想出那些方案来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问题1:实验对象是?

    问题1:如何得出小车的加速度?

    问题2:如何改变并测出小车的质量?

    问题3:如何提供并测出小车所受的外力?

    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钩码的重力近似等于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即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理由以后再做说明)

    2、绳拉小车的力是小车受的合力吗?

    3、我们必须要使绳拉小车的力成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否则还要计算滑动摩擦力,使问题复杂化,那么怎样抵消摩擦力的影响呢?

    活动4【活动】分组实验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个数,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保持钩码的个数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的关系

    注意实验中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如谁扶住板,谁控制纸带释放,谁负责更换砝码和保证绳在滑轮内并负责保护仪器,谁负责测量记录等。

    加速度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2.难点: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2和a=v2/r

    四、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

    六、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

    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播放“小孩拿着带绳子的玩具抡圈圈”的画面和“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定的向心力,否则物体将脱离圆轨道。然后设问:质量为m的物体以角速度ω做半径为r的匀速周运动时,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

    2.思维发散,科学猜想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加以猜想,总结出:向心力F可能与m、ω、r有关系。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展示思考题:

    ①用什么方法研究向心力F与m、r、ω的关系?

    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需观察、记录什么?

    ③列出实验原理、所用的器材和具体步骤。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经过讨论,决定利用弹簧秤、细绳、圆珠笔杆套、不同质量的带孔小球若干,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加速度课件 篇4

    例1试举出下列实例:(1)速度很大而加速度较小,甚至为0;(2)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3)加速度为0而速度不为0;(4)速度为0而加速度不为0。

    (5)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解析:(1)高速飞行的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不一定也很大,甚至可能为0(当飞机高速匀速飞行时);

    (2)子弹在枪膛里刚被激发时,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3)一切匀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0而速度不为0;

    (4)刚启动时刻的汽车、火车,速度为0而加速度不为0,竖直向上抛出的石子在最高点时速度为0而加速度不为0。

    (5)汽车刹车后停止运动前作减速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拓展:由例1可知,速度和加速度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大小不成比例,方向不一定相同。

    例2.篮球以6m/s的速度竖直向下碰地面,然后以4m/s速度竖直向上反弹,碰地的时间为0.2秒。

    (1)求篮球在这0.2秒内的速度变化Δv。

    (2)有的同学这样计算球的加速度:a =(v2-v1)/ t=(4-6)/0.2m/s2=-10m/s2。他的方法对吗?为什么?正确的是多少?

    (2)不对。他没有注意速度的方向。正确解法为:

    a =(v2-v1)/ t=(-4-6)/0.2m/s2=-50m/s2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向上。

    拓展:加速度的定义式为矢量式,只要规定正方向,速度和加速度均可以用带有正负号的代数量表示,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各个量正负号的确定。已知量代入公式时必须冠以符号,未知量一般可先假设为正,求解后再作出判断说明。

    例3 .如图1-5-1所示,是一电梯由底楼上升到顶楼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电梯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的?各段时间内电梯的加速度各是多大?

    解析: 电梯从底楼到顶楼总的运动时间为10s,这10s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到4s末,速度由0增大到8m/s,是一个加速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从4s末到8s末,速度保持8m/s不变,是一个匀速运动阶段。

    第三阶段:从8s末到10s末,速度由8m/s减小到0,是一个减速运动阶段。

    a1=(8-0)/(8-4)m/s2=2m/s2,第二阶段的加速度a2=(8-8)/(8-4)m/s2=0,第三阶段

    的加速度a3=(0-8)/(10-8)m/s2=-4m/s2,—号表示电梯在做减速运动,表示加速

    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拓展:第三阶段的加速度与第一阶段的加速度哪个大呢?很多同学可能会说,当然是a1大了!因为a3是负的,a1是正的。但是这个看法却是错的。

    加速度是矢量,要比较矢量的大小,只要看其绝对值的大小,负号只是表示其方向。所以是a3比a1(的绝对值)大。

    加速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 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T 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

    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

    加速度课件 篇6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3、指导学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4、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课时。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得到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第二课时提出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本节中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和用图像处理数据,这两种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本节不论是从知识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保持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_,与_____有关,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_____.

    实验1:用两个相同电吹风分别调节在不同的风力档上吹两个相同的乒乓球(在轨道上),现象为_____ 。

    实验2:用一个电吹风,通过装置得到两股相同风力的风,吹两个质量不一样的乒乓球,现象为_____。

    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

    问题3:能否就以上关系,从数学的角度做出函数关系的假设呢?

    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a∝F,a∝F2,a∝F3?

    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a∝,a∝,a∝ ?

    问题1:研究一个量与多个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问题3:在实验中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1、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钩码的重力近似等于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即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理由以后再做说明)

    2、绳拉小车的力是小车受的合力吗?

    3、我们必须要使绳拉小车的力成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否则还要计算滑动摩擦力,使问题复杂化,那么怎样抵消摩擦力的影响呢?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个数,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保持钩码的个数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的关系

    注意实验中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如谁扶住板,谁控制纸带释放,谁负责更换砝码和保证绳在滑轮内并负责保护仪器,谁负责测量记录等。

    加速度课件 篇7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2.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常用单位还有:km/h(或km·h)、cm/s(或cm·s)。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那么他在1s内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关于平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5).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理解:(1)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某一位置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该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以前我们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生:??

    师:不是。例如,沿闭合圆周运动一圈,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但平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表示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

    师:速率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 生:标量,因为它表示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师:还要注意平均速率并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让学生阅读16页“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强调要注意括号中的单位。

    让学生阅读17页“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理解比值定义法。

    让学生自己阅读17页——18页“速度与现代社会”,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联系。

    【本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精确描述了物体处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式以及与时间的联系。

    课堂巩固练习: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C D)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C. 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 v是指瞬时速度 D. 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中射出,v是平均速度

    【例3】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例4】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从A经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平均速度为2m/s,从B到C的平均速度为4m/s,从C返回到B的平均速度为4m/s,则:(1) AC这段的平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平均速度?

    【例5】物体由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前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若物体前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s=120m

    【最新加速度课件精华】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