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集合7篇
  •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05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集合7篇。

    我所呈现的“牛顿第二定律教案”将展现我的创新思维,希望您会对它产生好感。要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到生动有趣,老师不仅需要精心准备教案,还要花费心血制作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敬请您书签本页面,以免遗失!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我按下列程序展开。首先是本章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属于新课标3-5模块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知识在旧版教材中是紧接机械能之后,而在新课程教材中则是大幅后移。但我认为动量知识在新教材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拓展。3-5模块之前,学生接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属于经典物理,而3-5模块中其余知识则属于微观粒子内容,“碰撞”是粒子性的一个典型特征;比如,原子核结构就是利用粒子碰撞的方法研究得到的,动量知识则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碰撞所必须的。因此,“动量”知识被放在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等内容之前学习。

    可见,新教材中“动量”知识除了巩固了传统意义上在物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之外,还强化了在从经典过渡到量子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动量定理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它比牛顿运动定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的领域,例如微观粒子方面,动量定理仍然适用。此外,在研究碰撞和反冲问题时,利用动量定理要比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方便得多,不必详细研究整个运动过程,只需要比较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即可,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在生活生产中,动量定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程目标的三个领域,即(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我对本节制定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动量的角度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并能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牛顿第二定律到动量定理的推导及例题的求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

    (2)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课本“科学漫步”阅读,对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交通规则介绍,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科学素质。

    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流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流程,二条线相融并进,共同实现学生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意味着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是否准确,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根据教材定重点,根据学生定难点。

    本节的重难点确定如下:新课改精神强调突出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我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和动量定理的应用定为本节教学重点。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涉及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一般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另外动量定理是在恒力条件下推出的,推广至变力可能学生不能马上接受,所以我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和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情况。

    四、说教法:

    虽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定对于确定的教材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本节我准备多种教学方式,主要采取“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完成教学目标。

    1.从教师主导看: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境、启发、导拨、调控”四个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导”环节,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渴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尝试与探索之中取得成功。

    2.从学生主体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质疑、思考、探索、评价”四个学习过程之中。即要求学生以最优化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为终极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断地思考、尝试、探索与评价,挖掘创造潜能,培养科学素质,提高创造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法和尝试教学法。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准备采取以下手段:学生分组实验、包括DISlab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电子白板、演示实验、实物展台。由于采取了学生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本节采取两节课连堂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只有两者均优,方能真正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下面来谈谈本节教学如何具体实施。

    首先是教学引入。

    本节我以电影视频引入(PPT播放《太极张三丰》和《新版守株待兔》两则视频并自配解说)解说词:此为电影《太极张三丰》片段:大反派飞起一脚,应该有千钧之力,只见大师三丰顺势缩肚子,将其化解于无形!太极功夫很神奇吧,其实是大师物理学得好!再看《新版守株待兔》,狮子是语文学的好,活学活用,守株待鹿!言归正传,两个例子都是两物相撞,为何结果大相径庭?

    接着学生带着兴趣与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对于本节第一个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表达式,我准备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比较了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一种是由复习旧知识推出新结论的传统方式,第二种是利用打点计时器作定量研究,第三种是利用传感器作定量研究。这三种方式中我认为第二种是较好的探究方式。因为有直观的数据做支撑,比较具有说服力,并且学生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更为熟悉。当然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如:平衡法找合力。而传感器在验证恒力情况时则没能显示出特别优势。

    在前面探究出F=△P/△t的前提下学生应该很容易得到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再由教师使用讲授法强调新概念──冲量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在这里我采用了讲授法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我认为讲授法并不是落后方法的代名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探究法是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讲授法。一堂成功的课,它不可能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肯定要穿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利用一种方法的长处弥补另一方法的短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讲授法非但不能摒弃,而且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加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该让让讲授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富有新的内涵。高中物理课标组组长廖伯琴教授也这么说嘛:“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该讲授的,还是要讲授。”

    书本上对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只是一带而过,缺乏说服力。我采用数字化实验室增进学生对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的理解。借助于传感器,实验的操作难度降低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究其深层次的意义,其实是要求学生转而关注数据之间的物理关系和数据背后更深入层次上的物理分析,就是说可以引导学生把精力从简单层面上转移到较深入的地方。

    学以致用,动量定理学来是要用的,用来解决定量计算以及定性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先看定量计算:在定量计算的教学中我采取尝试教学法,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当然,这种尝试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学生通过探究和教师讲解,对动量定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之上。

    在定性解释生活现象的教学中,我先给出简单器材,由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且口头解释现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再由学生举出生活生产中应用动量定理的其它例子。

    到这里,这节课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小结也很重要,同样可以培养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这样问:你在本节中学到了什么?答案可以多样,可以说学到的知识点,也同样可以说学到的思想方法等。没有标答!

    该布置作业了。作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把作业分为基本作业,提高作业和超额作业,其中后两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最后是板书设计。虽然使用了电子白板,但是重点知识还是摆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整个脉络清晰可见。黑板板书应该是精华,展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线索。多媒体和黑板是相互补充的。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的理解及教学设计。本节是高中物理相对重点和较难的一节内容。本设计主要特点有:

    (1)根据实际情况,我采取两节课连堂教学,使整个过程显得从容不迫且相对完整。

    (2)F=△P/△t 的得出和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我采取了实验定量研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突破了难点。

    (3)例题教学我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口头解释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活化了对定理的理解。

    我认为教材只是多种教学资源的一种,从教材演变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必须赋予教师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永远是教学的创造者,这是教师职业的光荣!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a=k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m/s2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 ,代入数据可得a=1 m/s2,2 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 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课堂训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答案:ABCD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生: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合力、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体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师:好,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1】 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生1: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2】 某质量为1 000 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72 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20 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 000 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学生讨论解答

    生:物体在减速过程的初速度为72 km/h=20 m/s,末速度为零,根据a= 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1 m/s2,方向向后、物体受到的阻力f=ma=-1 000 N、当物体重新启动时牵引力为2 000 N,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a2= =1 m/s2,方向向车运动的方向、

    师:根据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

    生: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师:牛顿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解决问题、

    【课堂训练】

    如图4-3-1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动,滑到顶点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试分析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图4-3-1

    解析:在物体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在物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平行于斜面向下,但合力的大小比上滑时小,所以物体将平行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要比上滑时小、由此可以看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到的外力决定的,而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仅与受到的外力有关,而且还与物体开始运动时所处的状态有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牛顿第二定律:F=ma、

    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

    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问题与练习、

    [课外训练]

    1、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 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的速度必为零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相同

    3、一个物体正以5 m/s的速度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西、大小为3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2 s末物体的速度、

    4、如图4-3-2所示,底板光滑的小车上用两个量程为20 N、完全相同的弹簧秤甲和乙系住一个质量1 kg的物块、在水平地面上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10 N、当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甲的示数变为8 N、这时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

    图4-3-2

    A、2 m/s2 B、4 m/s2

    C、6 m/s2 D、8 m/s2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分析雨滴的受力情况,发现雨滴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重力的大小方向不变,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物体的加速度a= 应该逐渐变小最终为零,此时雨滴的速度最大,以后雨滴做匀速运动、

    2、答案:D

    3、分析与解答:由于物体受到恒定外力是向西的,因此产生恒定加速度的方向也是向西的,与物体初速度方向相反,故物体应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 = m/s2=0、6 m/s2

    由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可知:2 s末物体速度为

    v2=v0-at=(5-0、6×2) m/s=3、8 m/s

    方向向东、

    4、解析:因弹簧的弹力与其形变量成正比,当弹簧秤甲的示数由10 N变为8 N时,其形变量减少,则弹簧秤乙的形变量一定增大,且甲、乙两弹簧秤形变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所以,弹簧秤乙的示数应为12 N、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到的合外力为F=T乙-T甲=12 N-8 N=4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 m/s2=4 m/s2、

    答案:B

    说明:无论题中的弹簧秤原来处于拉伸状态或压缩状态,其结果相同、同学们可自行通过对两种情况的假设加以验证、

    板书设计

    3 牛顿第二定律

    内 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 F=ma

    说 明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活动与探究

    探究活动的主题:牛顿第二定律发现的过程、

    探究过程:

    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 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牛顿发现牛顿第二定律的书籍 介绍相关书籍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文章主题和内容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文章进行点评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对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第一章第6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过动量守恒定律之后,为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动量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而编写的。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积累,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②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可以使用于变力;

    ③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②通过一维形式动量定理的定量讨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难点: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

    四、说方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分小组讨论,进行推理验证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法: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从而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学程序

    通过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小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鸡蛋落地 让鸡蛋落入垫有海绵桶中(海绵不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推测鸡蛋的“命运”,最后展示结果。

    演示实验2:缓冲装置的模拟 用细线悬和橡皮筋分别挂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释放后重物下落,结果细线断而橡皮筋没断。

    【让学生在惊叹中开始新课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事例: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从高处往下跳,落地后双腿往往要弯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又不希望这样,比如用铁锤钉钉子。这些现象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进行新课

    1.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问题

    v′

    v

    F

    假设一个物体在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时刻初速度为v,在t′时刻的末速度为v′,

    试推导合外力的表达式。

    让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F=ma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自己推导。(同时找一名学生演板)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点拨、提示)

    推导过程:合力F=ma 由于 , 所以,

    结论:上式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式。

    2.动量定理

    教师:将上面的式子进行变形可写成

    让学生分组讨论该式的物理意义,并进行总结:表达式左边是物体从t时刻到t′时刻动量的变化量,右边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这段时间的乘积。说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不仅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 这个量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就此引出冲量的定义。

    物理学中把力F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称为力的冲量,记为I,即 ,单位: “牛顿秒”。

    这样公式将 可写成

    该公式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动量定理。

    讨论:如果物体所受的力不是恒力,对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应该怎样理解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动量定理的过程性。

    让学生讨论总结:尽管动量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有关公式在恒定合外力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可以证明: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并举例分析:铁锤钉钉子,球拍击乒乓球等

    利用动量定理不仅可以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曲线运动中的有关问题,将较难计算的问题转化为较易计算的问题。

    3.动量定理的方向性,根据实例和课堂练习研究动量的方向性,总结动量定理的公式是矢量式,运用时注意正方向的选取,并提醒学生中学阶段我们仅研究一维情况。

    4.应用举例

    再次展示演示实验课件,让学生讨论并应用动量定理来解释有关问题。

    (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六、板书版画设计

    教学中将整块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图、以及公式的推倒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同时用彩色粉笔显示重点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4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教法建议

    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再研究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的保证: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介绍数据处理方法(替代法):根据公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产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本节书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也可利用气垫导轨和计算机,变为定量实验.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小车质量相同时,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小车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与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小车的质量成正比,即.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

    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1.(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3、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达式为:.或

    4、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公式中的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举例: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体

    所受4个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笔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由此在处理问题时,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确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时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举例:静止物体启动时,速度为零,但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物体具有加速度.

    汽车在平直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由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当刹车时,牵引力突然消失,则汽车此时的加速度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两种情况合外力方向相反,对应车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运动关系小结: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以上小结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同时可以让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情况,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

    题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组织:2-3人小组

    方式: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

    评价: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章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式分成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应该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如知道了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就完全确定了。这应该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

    本节内容首先在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从SHAPE MERGEFORMAT到SHAPE MERGEFORMAT,到F=kma,再到最后得出F=ma,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因此,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它是为后面学习单位制的内容准备的。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本节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间的关系的过程并总结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2、通过实例的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用具】

    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小车(两个)、钩码(50g若干)、细线若干、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了吗?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下面先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a—F和EMBED Equation、DSMT4图象。

    教师同时用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演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对同学们上节课实验结论的分析总结,同学们能不能简单的概括一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那我们都学习过,加速度是矢量,那么在牛顿第二定律里加速度方向如何?

    那么我们完整的牛顿第二定律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大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

    EMBED Equation、DSMT4

    或者

    上式是一条比例式,如果写成等式又如何表达?

    表达式: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二、力的单位

    同学们在初中已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但同学们知道一牛顿的力有多大吗?

    由F=kma

    当k=1时,F=ma

    取m=1kg a=1m/s2

    则:F=ma=1kg×1m/s2 =1kg·m/s2

    kg·m/s2就是力的单位。我们规定1kg·m/s2为一个单位的力,为了纪念牛顿,我们就把一个单位力的称为1牛顿,所以1N=1kg·m/s2,意思就是一牛顿的力相当于把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所以当m,a取国际单位时,K=1,牛顿第二定律就表述为:F=ma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与物体所受作用力方向相同。

    因为在这三个因素中,质量是标量,力和加速度是矢量

    同学起来回答:

    F=kma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习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习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教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

    (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略

    六、教学后记

    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的,当然另外还需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着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将活的规律变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比较精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偏僻的城步苗乡来说,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素质,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能用来解答有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体会学习运动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为了引导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教材直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由公式变形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紧接着配一道例题加以巩固.意在简单明了同时要让学生自然的复习旧知识,前后联系起来.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推导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中学阶段通常采用图像法,从速度图像导出位移公式.用图像法导位移公式比较严格,但一般学生接受起来较难,教材没有采用,而是放在阅读材料中了.本教材根据,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并利用速度公式,代入整理后导出了位移公式.这种推导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初学者来讲比较适合.给出的例题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解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今后的参考.

    另外,本节的两个小标题“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体会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了公式就可以预见以后的运动情况.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对速度公式获得具体的认识,也便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可以从某一实例出发,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猜测速度公式,之后再从公式变形角度推出,得出公式后,还应从匀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中,加以再认识.

    对于位移公式的建立,也可以给出一个模型,提出问题,再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

    对于两个例题的处理,要引导同学自己分析已知,未知,画运动过程草图的习惯.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集合7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