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水龙吟课件
  • 水龙吟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29

    最新水龙吟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编写不仅与教学進程相緻,同时也牵连到教程的标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构思自己的教课及课件。 而且,教师编制教案就是对教育教学科学原理的具体体现。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剖析 "水龙吟课件" 这个主题,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在您的研究和学习中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水龙吟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

    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导语】

    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年仅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担任全军书檄文告的掌书记职务,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胸襟。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并以文人的身份跟随诸军提领贾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南归后,年26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辛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只好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对词的贡献: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他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具体表现在:从抒情主人公而言,辛弃疾突破了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拓展出一类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从词境开拓来看,既有表现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的执著,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等,也有对词的心灵世界的深广拓展,这一层面,虽然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但是,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如《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的审美理想。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共同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作品分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偏,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激发情感)

    作品讲析

    这首词作于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当年他满怀报国热情,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不料事与愿违,遭到的是冷遇、闲置,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难以实现。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他郁结在心头的激愤之情终于不可遏止的抒发了出来,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词的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关于对这首词的解读,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言简意赅,深中肯綮,云: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水;“遥岑”三句,分写山。“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皆用倒卷之笔。“落日”三句,写境极悲凉,与屯田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为佳境。“江南游子”,亦倒卷之笔。“把吴钩”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温事,言己之伤感。“倩何人”两句,十三字,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

    总之,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

    郭沫若曾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了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副对联生动地说明了辛弃疾词作的主要风格特征,“铜板铁琶”意为辛词是豪迈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执红牙拍板低吟浅唱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是像关西大汉拿铁板铜琶弹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黍”源于《诗经》,即“黍离之悲”,指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思考与练习】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落日”、“断鸿”、“江南游子”有何寓意,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提示:国运衰败;自身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中用了三个典故,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有家难归;追慕英雄;慨叹虚掷年华。

    水龙吟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三、当堂检测

    高考链接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背诵全词

    水龙吟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要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要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老师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研习全词,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结合注释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1、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板书)。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板书:看、拍、会、登)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7)“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板书)。

    2、分析词的下片。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bull;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bull;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bull;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bull;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

    (八)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水龙吟课件 篇4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师: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水龙吟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

    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

    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

    1、师范读

    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板书

    诗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赏析上片:

    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

    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

    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但是,辛弃疾,他会吗?

    (二)赏析下片

    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2、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词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典故作者态度

    张翰——莼鲈之思乐于归隐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求田问舍钻营私利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雄才大略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木犹如此时光流逝可惜,时不我待

    由“休说、羞见、可惜”可知,词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词的结句,词人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孤寂和对知己的渴求。

    该句是反问句,作者的意思是说,红巾翠袖也搵不去英雄的眼泪。因为英雄流泪,是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四、小结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写尽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达了自己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坚守。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执著坚守。大家在初中时,曾经学过辛弃疾一首破阵子,

    现在我们回顾该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但是,这壮烈的战斗,辉煌的胜利,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只剩下惨淡的灯光下,白发早生的词人。理想与现实,壮烈与悲凉,形成了鲜明的的对照。词人不由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从辛弃疾南归到去世的四十年间,朝廷对他时弃时用,用而又疑。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时局稍稳,又弃他一边去。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进冷水。可是他呢?不学季鹰归隐,不学许汜谋私,始终怀着一颗忠心、一腔壮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泪,等到华发苍颜,等到晚年,终于被韩侂胄任用了,却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终。

    这就是辛弃疾的一生。正如辛弃疾在自嘲诗中所说: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这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词中会有几多沉郁,几多悲愤。

    五、比较苏轼和辛弃疾

    现在,我们就拿《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作比较,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不同:

    苏轼壮志难酬,年华老去,有些感伤,但是最终却能用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驱散所有的叹息感伤,人生态度洒脱。

    辛弃疾则不然,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最后又流下孤寂悲愤的眼泪。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无法排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请同学们朗读以下文段:(多媒体展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辛弃疾比苏轼更不幸。苏轼是一个失意的文学家,但是毕竟没有民族仇、家国恨,犹能潇洒浪漫,把酒问青天;辛弃疾是一个悲剧英雄,江山半壁沦陷,一身本领,一腔热血,却只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同为豪放词人的代表,一个胜在文学造诣,登峰造极。一个胜在国仇家恨,痛入骨髓。

    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苏轼超脱了,他像一只成功蜕变的蝴蝶,翩翩起舞。辛弃疾则更像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蜡炬,成灰泪始干。

    所以,熟悉苏辛的人都说,苏放辛豪,苏平和,辛沉郁。

    六、结束语

    无论是洒脱的苏轼,还是执着的辛弃疾,他们的品格和成就,都令我们高山仰止。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一个

    鲜活的生命,一份真挚的情感。读诗,就是读人。要倾情诵读,用心体会,切不可用漠然藐视了这些思想,

    亵渎了这些灵魂。让我们都来爱诗词,爱这些高尚的灵魂,爱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瑰丽迷人的文化,

    爱我们这片生长过无数古圣先贤,盛开过无数思想之花的沧桑厚重的土地。

    现在,让我们用齐声诵读,向这位流泪的悲剧英雄辛弃疾致敬!

    七、作业

    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请课外自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水龙吟课件 篇6

    人教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课件 篇7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

    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诵读 —— 感知——体会——涵咏。

    一、 激情导入。回顾《清平乐·村居》学生背诵。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闯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请回忆以前所学的登高之作?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师: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南归已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辛弃疾名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1、背诵这首词;

    2、评价辛弃疾的“登临意”;

    3、课外阅读 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附)板书:

    水龙吟课件 篇8

    一、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板书: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水龙吟课件 篇9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词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当他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祖国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初步理解内容。

    2、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课堂学习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诵读理解作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理解典故,品味作者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词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当他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祖国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指导朗读

    1、读准字音

    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gōng)恨玉簪(zān)螺髻(jì)把吴钩看了(liǎo)鲈鱼堪鲙(kuài)求田问舍(shè)揾(wèn)英雄泪

    2、读出节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四、自主学习上阕,合作探究问题。

    1、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这些景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表现出词人的什么情感?

    五、品味下阕语言,精讲点拨。

    词人在下阕中想到了哪些人和事?词人对他们持什么态度?作者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⑴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⑵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

    ⑶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

    ⑸可怜:可惜。

    ⑹愁余:使我发愁。

    ⑺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水龙吟》有哪些相似之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请结合今天所学,展开想象,以“心归大宋”为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水龙吟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三)、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 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叶圣陶先生也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二)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读写结合,陶冶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三)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 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问讨论法: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点拨法: 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

    想象鉴赏法: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讲练结合法: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

    (二)、解题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

    (四)、深入学习

    首先,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

    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合作探究。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五)小结

    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这就是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

    (六)拓展训练

    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体会词人寓情于景的写法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七)、布置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整首词。

    2、 读现代文《郁孤台之魂》并回答相关问题。

    3、以《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为题写不少于500字的抒情散文。

    通过这三个作业,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加深感情领悟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板书直观地体现了本词的内容、结构、作者感情和艺术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背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六、说课后反思

    每堂课上完之后,总是有欣慰也有遗憾。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朗读带动体会,用问题加深感受,借拓展增强领悟。学生能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赏析手法,把握形象,并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得到情操的陶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朗读感情仍不到位,需加强训练,二是有些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还需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三是拓展延伸不够,可再利用学案补充几首不同风格的辛词。

    教学和电影一样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如果再重新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水龙吟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 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三、当堂检测

    水龙吟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苏轼的《水龙吟》。

    2、了解苏轼生平、作品以及他的“豪放词”。

    3、品味文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涵并背诵本词。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盘点:

    1、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关于宋词你了解多少?(从流派上)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恢宏沉雄,气势豪纵,成就颇高。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清新绮丽之美。内容比较窄狭,主要侧重儿女风情。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qí)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于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

    2、我们学过的宋词你还记得哪些?

    3、我所知道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魅力。他的词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绘画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官阶)检校水部员外郎(加号)。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在工作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也无人惜从教(使)坠,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愁思)

    萦(缠绕)损柔肠,困酣(困倦极了),娇眼(以女子的娇眼比拟柳叶)

    落红(花)难缀(连缀)

    2、苏词的题目中提到一个人名,与下一首词有什么联系?

    苏轼的这首词是用章楶原作的韵并且依照原韵的次序填写的。(见课下注解)

    附章质夫《水龙吟》: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译文: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苏轼词的大体意思。

    上阕:人们说她是花,她终究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随她飘落。她依傍着道路,抛别了故家。人们说她无情,细细思量,情思绵长的不正是她!那轻盈的身姿回旋转侧,宛如美人愁断的寸寸柔肠,又如困倦的娇眼欲开还闭。她的梦魂,随风万里,苦苦寻觅梦中的情郎,却无端又被,莺啼惊醒。下阕:我原本不恨杨花飞尽,只恨西园落红满地,愁苦花事就此消歇。清晨,宿雨初停,只见满池细碎的浮萍,哪里还有杨花的踪迹?我不禁暗暗疑心哎!春色原只剩三分了,二分昨夜已零落尘土,一分如今又跟随流水。怎不让人怅然若失!我寻寻觅觅、细细察量,忽然间开始明白了,那飞坠的哪里是杨花,漂浮的又哪里是浮萍!一夜宿雨,飞絮化成萍,那千点万点,全都是离人的眼泪啊!

    三、词作赏析:

    (一)自主学习: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品读诗句,说说你喜欢的句子以及喜欢的理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一个“惜”字,是全篇之“眼”。“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wWw.jk251.cOM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2、春色何以分成几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四、拓展提升:

    苏轼和章楶的两首词都是描写杨花的,相较而言你觉得哪一首在描摹事物方面的技巧更胜一筹?(找出直接描写杨花的句子)

    章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上阕写杨花飘坠轻飞,极富动态神韵,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至为灵动,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下阕仍以摹写杨花物态为主,不惟拟人,且略微渗入人情。

    苏轼的和韵之作在咏杨花方面既不模写差远,也不体认太真,而是在不即不离中,将自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上阙侧重写芳华幽独之悲,下阙侧重写惜春伤逝之感。深寓生命之孤独、漂泊、失落、不能自主、无可奈何之悲伤。

    对于章词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以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就描绘杨花说,做到了曲尽其妙。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苏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苏词能在曲尽事物。

    五、再读本词,体悟词作之美。

    【最新水龙吟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