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雷雨的课件(汇集4篇)
  • 雷雨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09

    雷雨的课件(汇集4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雷雨的课件(汇集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雷雨的课件【篇1】

    本人说课的题目是《雷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4。这是本教材阅读鉴赏4个单元中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将自己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介绍如下,望请诸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戏剧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二、戏剧单元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雷雨》这一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赏评戏剧的方法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设想定位:

    赏读评析篇目。

    四、总体教学思路:

    我读我评我写。

    以演读评析为主,以演读促赏评,以赏评促演读。写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

    五、设计原因:

    1、戏剧教学应以分角色演读(有条件可表演)为主,而本单元的戏剧篇目有两篇为元代杂剧,高一学生不易把握。本篇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戏剧,若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则其学习兴趣不浓,收获甚微。而让学生去演读赏评则有望改观。

    2、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可利用这一剧本为范本,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学写剧本,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这一环节的设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赏评本剧的热情,因为只有懂了剧本,方有可能写好剧本。

    六、本课教学目标:

    1 学习戏剧有关知识,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了解剧中矛盾冲突及其实质,分析、品读戏剧的语言,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主题。

    3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怀。

    七、重点难点:

    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八、教学媒体的运用:

    这一篇目的教学以分角色演读、评析为主,通过演读评析来解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读与把握,也实非易事。更何况课本虽是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较长。为了方便教学,故引进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借助多媒体展示剧本中的重要台词,方便学生反复品读,促使学生对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心理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能较准确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剧本,评析各角色。

    九、课件特点:

    1、多为文本课件,方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明确教学中的内容要点,进行巩固练习。

    2、三个图表课件,有助于梳理剧情,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

    3、图片课件为精选剧照。选取原因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表演朗读的热情,通过观看剧照促其入情入境。

    十、教学课时安排

    三课时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戏剧知识。速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分角色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演读,品读人物语言,评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了解戏剧语言,学写剧本。

    十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说明(附教法):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剧情,认清矛盾冲突。

    1、由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窦娥冤》,文学常识方面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元杂剧的知识,所以本课时有必要总体介绍一下戏剧知识,以进一步完成戏剧知识上的积累。这一点可利用文字课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师讲解)

    2、介绍作者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崇敬作者并从整体上把握剧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动——渴望学习本剧。此环节难点在于了解全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借助图表来完成。(师讲解)

    3、速读课文,熟悉节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本质。此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能力。这里仍需借助图表来完成,一目了然。(提问总结)

    4、分角色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之前,先观看精彩剧照,激发学生演读热情,为第二课时演读评析做好准备。(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演读赏评,品读人物语言,评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把握剧本能力。(演读)

    2、评析演读(自评,生评,师评)以锻炼培养学生赏评分析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因为唯有品读把握得好,才能评析得到位。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剧中第二场周、鲁的形象较易把握,难点在于分析第一场戏,其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这一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定来突破。

    ①体会周朴园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讨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③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④三十年后,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其中①的设定是引导学生细品文本,培养学生精读钻研的品质 ② 的设定是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关键,而③ ④的设定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提问启发讨论)通过上述环节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演读角色了。

    3、重新演读品味。让学生在演读中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塑造丰富的情感世界。(演读)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品味戏剧的语言艺术,学写剧本。

    1、回顾第二课时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一安排,一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演读赏评即第二课时以充足的时间;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戏剧中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以促使学生明确剧本写作要点,实现不同课时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问总结)

    2、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品读戏剧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戏剧知识与品读能力上都有所巩固与提高。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课件:展示知识要点、典型例句,练习巩固。(朗读、提问)

    3、激发学生学写剧本。此环节是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戏剧知识、赏评剧本的能力,方有可能写好。而写也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这一作业的安排要注意科学性。

    十三、教学反思:

    1、教授戏剧应以学生分角色诵读(有条件可表演)、赏评为主,以演读促赏析,以赏析促演读。唯有有丰富情感并对剧本有深刻感悟的人,方能演读得好。若每位学生都能把握好剧中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则又何愁其领悟能力差,情感匮乏呢?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但教学课件要精当,如若滥而不精,华而不实,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3、教学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雷雨的课件【篇2】

    教学准备:

    课件、图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天气变化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看图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扩词练习

    5、说记字方法

    6、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拓展训练

    1、感情朗读

    2、观察天气,写日记。

    雷雨的课件【篇3】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小学二年级学生

    2、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3学生课前准备:

    (1)在生活中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2)利用百度搜索雷雨的相关知识、视频,加深对雷雨的认识。

    二、教学课题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这一篇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在火热的夏日,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雨后的景色更是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确、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极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雷雨》 内容分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书写“压、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感悟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物是怎样变化的。

    2、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准备:

    课前利用百度搜索《雷雨》相关的音频、视频,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雷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方法

    1、信息收集法: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利用百度搜索的音频、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的情境,加深学生对雷雨前中后景色的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并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播放:刮风下雨闪电雷声的旋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书写生字,出示课件,重点指导“压”、“垂”的书写。

    4、让学生配合课件思考:为什么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用“垂”字,而不用掉、落等其它动词?

    5、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6、开火车读生字。

    7、把词语放入句子中,指名读句子。

    三、朗读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看画面,认真听,认真看,想想课文围绕雷雨写了哪几个时候的景象?(播放课文情境朗读的画面)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让同学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初感“雷雨前”:

    1、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雷雨到来方前我们会看到什么景象?生汇报。(播放画面)

    雷雨的课件【篇4】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时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现象。

    (四)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wWW.jk251.CoM

    3、朗读自己喜欢段落。你喜欢课文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景象?两幅图分别写是什么时候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景象。)

    3.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写下来。

    jk251.coM小编推荐

    雷雨的课件(收藏7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点,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如果您正在寻找高质量的文章,不妨来看看“雷雨的课件”网站,欢迎将我们收藏,并持续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雷雨的课件【篇1】

    1教学目标

    1.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2学情分析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犹如亲身看到,听到,感觉到雷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3重点难点

    1.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评论(0)

    学时重点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听声音,猜这是什么自然现象?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板书)

    3、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来跟我们的生字宝宝打个招呼吧!

    活动2【导入】回顾前文,引人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雷雨的。雷雨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的自然现象,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自然现象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视频范读)

    活动3【讲授】

    三、精读课文,感悟景象

    (一)感悟雷雨前景象(1——3自然段)

    1、品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1)出示:满天乌云的照片。

    ①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有的说:云很厚,有的说:云很黑,还有的说:云很低……)

    ②课文用了哪个词语来写乌云的?(黑沉沉)把这个词语去掉行不行?

    ③ 同学们,如果这么多这么厚的乌云向你压过来(师做压的动作),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呢?(很闷很热、很不舒服)

    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名读)

    过渡:是呀,真不舒服呀!太闷热了,就连树上的叶子——,蝉——。(师引生说)

    2、品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①这一句话说明这个时候的天气怎么样?(闷热。因为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一点儿风也没有。)

    ②该怎么度好这句话呢?(指名读)

    3、品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①理解“乱摆”

    同学们,你们听听,什么来了?(出示大风录音) 一阵大风,树枝会怎样呢?(乱摆) 什么是乱摆?谁来做做树枝乱摆的样子?树枝这样乱摆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一场狂风啊!)

    ②理解“忽然”

    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叶子动也不动,”加上“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你能读出这种天气的变化吗?(指名读、小组齐读)

    4、品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引言:大风吹得树枝是乱摆了,那树上那只可爱的蜘蛛会怎么样了呢?(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②理解“垂”

    什么叫做“垂”?

    师做小实验:用绳子绑住一块硬物,做“垂下”动作

    为什么要逃呢?为什么不呆在树上了?(蜘蛛知道风很大,雨要来了)多聪明的蜘蛛啊。你们想想蜘蛛要逃走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害怕)你能读出蜘蛛这种害怕的感觉吗?(指名)

    过渡语:是啊,真是令人害怕的天气啊。大风过后还会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瞧瞧。

    5、品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①播放闪电由暗到亮,雷声由小到大的录像,让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越来越”,读好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闪电是——雷声是——

    ③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吧!(齐)

    ④引读:闪电……雷声……

    ⑤积累词语: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越来越______

    A你能用照样子说说词语吗?(生讲)

    B请你用“越来越______”说一句完整的话。

    师小结:同学们,夏天的雷雨前,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天气的变化太快了,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让我们感觉到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再来边读边想象吧!

    (二)感悟雷雨中景象(4――6自然段)

    1、出示课件(雷雨中的景象):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这时你听见了什么?

    2、雨一下起来就怎么样呢?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自读、指名读)

    3、你觉得应该如何读好这两段话?(指名读)

    4、雷雨下着也在不断变化着,雨是一下子就小了吗?从哪个词能看出来?(渐渐地)。“渐渐地”是什么意思?(一点一点地,慢慢地)。

    (1)你能用“渐渐地”来说说句子吗?

    (2)你能把雨这种渐渐地变小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小结:雷雨中的天气不断地变化,让我们在朗读中来体会雷雨中的景象吧。(齐读雷雨中部分)

    (三)感悟雷雨后景象(7——8自然段)

    1、出示雷雨后课件

    师:渐渐地,雷声、雨声都小了,一场雷雨很快结束了。雷雨后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课文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请你画出来。你觉得哪个景物写得最美?多读几次。

    生汇报

    当生说到第八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哪些词语用得很准确?(生读、练习填空)

    雨后的空气多么清新,你们想还可能有什么会出来活动?

    2、是呀,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小青蛙欢快地唱着歌,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

    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这雨后的美景谁还想来读?

    (个别读、男女生读)

    活动4【活动】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大自然多么神奇啊。刚开始是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忽然间来了一阵大风,电闪雷鸣。很快就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又渐渐地变小。一场大雨很快结束了,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空了。多神奇的自然现象啊,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雷雨的变化吧。

    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因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

    老师希望同学们后也能像作者这样,细心观察身边的一切。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在日记里。

    雷雨的课件【篇2】

    【教学理念】:

    紧扣单元教学的主题——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开展教学;本单元围绕着导语的“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句话来体会感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堂教学,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和价值观的引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随文认识巩固需要认识的四个生字:压、乱、垂、虹

    3、给课文分自然段,明确1-3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前景象;4-6自然段是描写雨中景象;7-8是自然段描写雨后景象。

    4、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雨,问:“你们知道多少种雨?”(微雨、烟雨、细雨、阵雨、春雨、雷雨、秋雨……)

    2、对,有一种雨,是大自然中的杀菌清新剂,也就是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板书“雷”。

    3、齐读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一些引起人家思考兴趣的问题吗?

    2、很好,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一种懂得学习的表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能不能帮助我们回答刚才的问题。打开课本80页。

    3、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4、检查生字读音,先同桌互相检查再全班交流。

    三、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1、自由默读课文,想想:哪些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前的现象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雷雨中的现象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后的现象的?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雷雨前:1-3

    雷雨中:4-6

    雷雨后:7-8

    3、指名分段读。

    四、学习生字。

    1、生字卡片:压、乱、垂、虹

    2、你知道这个字藏在课文哪个词语里?哪里句子里?

    3、进行认读: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第二课时(推荐课)

    【教学目标】:

    1、随文学习巩固会写的字:彩虹、蜘蛛、垂

    2、默读课文,读懂“雷雨”这本“书”,并能通过朗读,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感受。

    3、体会动词“压、垂、挂、坐”的用法,学习用“渐渐地,渐渐地,……了,……也……了”来描述雷雨后其他的景象。

    4、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课后写观察日记。

    【教学准备】:

    1、学完第一课时后,布置一项作业:读填“雷雨书”。

    2、“雷雨书”道具,词语条和写字卡片。

    3、雷雨的声效。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从早上到现在,窗外一直下着一场?(学生畅所欲言)是呀,那是雨家族里温柔的一员,今天我们来学习雨家族最威猛的——齐读课题。

    二、围绕学生自学自填“雷雨书”的情况进行初步学习。

    1、检查读书:请三个小朋友分别读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片断。

    2、学生点评。

    3、他们读得不错,但是要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还需要努力。你们想不想达到最高的境界?那老师送给你们四个字,你们按照这四个字去做就行了,板书:读懂+想像

    4、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雷雨书”,看看我们班小朋友是否读懂了这本“书”?进行评点。

    三、全班汇报,感受想像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一)感受想像雷雨前的景象。

    1、展现学生的填写的第一页“书”——雷雨前,随机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你们组是根据课文哪句话概括这个词的呢?你能读读这句话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一只蜘蛛从网上掉下来,逃走了。(故意写成“掉”字,引导学生发现,进行品词,体会动词“垂”的妙处)

    3、叫两个学生比赛读雷雨前的片断,看看谁更能读出雨来临的那种紧张的气氛。

    4、全班齐读雷雨前的片断。

    (二)感受想像雷雨中的景象。

    1、大家的朗读把雷雨引来了,雷雨来到我们面前了,请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播放雷雨声。

    2、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展示学生的雷雨书第二页——雷雨中,大家都概括得很好,我们来看看课文具体怎么样写的,你能用你刚才的感受来读读这一个片断吗?

    4、女同学男同学连接读,展示雷雨从大到小的声音层次。

    5、出示句子: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谁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呢?

    6、全班齐读雷雨中的片断。

    (三)感受想像雷雨后的景象。

    1、展示学生“雷雨书”最后一页——雨后。

    2、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样写的?指名读,点评,引导学生读出轻快愉悦的心情。

    3、品句品词:

    (蜘蛛)又坐在网上。——A、空出“蜘蛛”这个词,让学生写,指导写。B、我们回到雷雨前看看蜘蛛是怎么样的?你从这个“坐”字感受到什么?

    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A、读完这个句子,你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3、你能用“渐渐地,渐渐地,……了,……也……了。”来说说雨后的`其他景象吗?

    4、全班齐读雷雨后的景象。

    四、总结。

    1、雷雨像个严厉的家长,脾气很大,但是它对大自然的帮助还是挺大的,雷雨把所有的细菌和污染都杀掉了,这段时间广州的空气真糟糕,很多小朋友都生病了。真想雷雨再来一遍,让我们再来呼唤一下雷雨好吗?——全班齐读全文。

    2、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让我们向他学习,我们也来写写天气日记。

    【作业超市】:(除必做题外,可自选其他一项)

    1、回家有感情朗读课文给家长听,让家长评价。(必做)

    2、积累课外有关天气的好词好句,写“雨后”的美丽画卷。

    3、观察天气,写天气日记。

    【课堂上的生成】:

    一、导语的改变

    因为上课的那天早上,一直下着微雨,所以,我就抛弃了原来的设计,从身边的雨引入课文,设计了一个句子:从一早到现在,窗外下着一场(怎么样)的雨?给学生展示说话和运用积累好词的机会。跟着我说:“在雨的家族里,既有像外面那么斯文的牛毛细雨,又有威猛的雨,就是我们今天课堂上要学的——”全班齐读”板书封面。”

    雷雨的课件【篇3】

    学习要点:

    1.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剧本台词的基本技巧

    3.了解剧情,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戏剧主题

    4.能尝试评价周朴园、侍萍、繁漪等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

    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进入戏剧单元,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对照《雷雨》(选场)简析戏剧与小说两种文学样式的主要异同。例:

    1.相同点:

    ①小说主要通过作者的正面描述直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生活和主题;戏剧则是以人物对话(角色对白)的形式展开剧情。(台词)

    ②戏剧(剧本)除台词外,人物的动作、神情、衣着服饰、身份经历、舞台布景等相对较少,且用小字集中介绍或用括号文字在台词中插入;而小说则是完全融于文中,难于分离。

    ③小说(主要指长篇小说)常常有广阔的背景和较长的时间跨度;戏剧则缩天地为一隅,变古今为一瞬,使空间、时间高度集中。

    ④剧本的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利于舞台演出;小说则需要通过改编,才能搬上舞台或银幕。

    2.相同点:

    ①都是通过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矛盾,表现重大的生活及社会主题。

    ②小说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戏剧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都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参与。

    二、进入本课,板书课题:雷雨(曹禺)。介绍相关作家作品知识。

    【参考资料】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曹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曹禺和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一起,均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三、分析剧中人物关系

    1.结合剧本选场,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清人物关系

    周朴园(矿主,资本家) 鲁侍萍(鲁贵之妻,曾经为周朴园生过两个儿子)

    周萍(鲁侍萍长子,周家大少爷) 鲁大海(周朴园、鲁侍萍之少子,工人代表)

    周冲(繁漪之子,周家二少爷) 鲁四凤(鲁贵、鲁侍萍之女,在周家作使女)

    繁漪(周冲的母亲,周朴园续娶之妻) 鲁贵(鲁侍萍现任丈夫,在周公馆当男仆)

    2.教师结合全剧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及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

    一、对白。以周朴园、鲁侍萍台词为主要对白内容。

    1.抽男、女生五组,扮演角色对白。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舞台说明和语境理解角色的语气、语调,学会较为准确地把握情感。教师在朗读和理解上作必要的点拨。

    第一组:开头至“我姓鲁”。(鲁侍萍在周公馆与周朴园的正面接触)

    第二组:“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至“说不定,也许记得的。”(回忆三十年前的事,艺术处理剧本中的时间跨度,并有力推动剧情发展。)

    第三组:“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至“我姓鲁,老爷”。(回忆中的生活,一明一暗的心理攻防,二人的关系愈来愈明显)

    第四组:“侍萍,侍萍,对了”至“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一个急于星火,一个镇定自若。)

    第五组:“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至“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关系明朗,从记忆走进现实。剧情中的高潮之一)

    2.男女生集中对白。男生读周朴园,女生读鲁侍萍。

    从“你来干什么”至“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二、作业。进一步熟悉本部分台词,理解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听话剧《雷雨》录音剪辑一:鲁侍萍被繁漪所召进入周公馆,感受到了这屋子里熟悉的环境氛围,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也明白了繁漪召她前来的意图。她决定带着女儿四凤离开周公馆。

    思考以下几句台词的潜台词:

    1.可是我(低声)刚才瞧见太太跟大少爷说话,所以就没敢惊动您。(鲁贵)

    2.我也是一直不愿意她出来服侍人。(鲁侍萍)

    3.以后不会再见周家的人了。(鲁侍萍)

    4.有你这样的母亲教育她,这一定比待在这儿好的。

    二、听话剧《雷雨》录音剪辑二:课文选场部分。感受明星演员们对台词情感的把握。

    第四课时

    一、探究:

    1.鲁侍萍一开始是要带着四凤急于离开周家,并发誓再也不到周家来;可当与周朴园再见面时,她为什么又那么希望自己被周朴园认出来,甚至最后是自报身份?

    2.当周朴园知道面前所站的就是日思夜念的梅侍萍时,他却一反常态,忽然变得严厉起来,你认为这符合生活的真实吗?

    3.这部剧本在整体上是一段情缘、两个家庭、三大斗争,它是纯粹的爱情悲剧,还是表现了一定社会主题?

    答案:有较强的社会主题,反映历史变革时期极深层的阶段矛盾和新旧思想的冲突。

    三大斗争:

    夫妻之斗(等级、门第的封建思想观念)

    父子之斗(资本家和工人阶段之间的斗争)

    兄弟之斗(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4.作者为什么要用“雷雨”作标题,这个标题有没有别的含义?

    从自然的雷雨到社会的斗争。

    5.你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感情?

    【参考资料】:

    资料一:

    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

    周蘩漪 (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阿,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周蘩漪 (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周蘩漪 萍,过来!当着你的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

    周 萍 (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周蘩漪 (惊)什么?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周蘩漪 (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 嗯。(烦厌地)蘩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周蘩漪 天哪!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 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 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尊重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鲁四凤 (向母)哦,妈!(痛苦地)

    周朴园 (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周 萍 (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 (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

    周朴园 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鲁四凤 (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 (不语,抽咽)

    周蘩漪 (笑向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以上选自第四幕。

    资料二:《序幕》中的相关内容。(略)

    二、曹禺《雷雨》中的瑕疵

    1.关于周萍、鲁大海、鲁贵的年龄问题

    2.周朴园第一个太太的缺少必要的交代

    谅解的理由:本部剧作完成于曹禺学生时代,是处女作和成名作,时年仅23岁。

    雷雨的课件【篇4】

    一、导入《窦娥冤》、《长亭送别》:古典戏曲(抒情性和音乐性)——>现当代戏剧:话剧《雷雨》(口语化)回顾古典戏曲既歌且念的特点,理解古典戏曲与现当代戏剧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与前面所学2个古典戏曲形成对比,初步把握古典戏曲与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区别,从而感受学习方法的差异

    二、自读剧本,整体把握戏剧内容一、速读剧本,完成下面习题:

    1.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

    2.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画一张人物关系图

    3.填空(越多越好):一个()的周朴园

    二、明确上面习题

    三、简介《雷雨》: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把握“封建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理解周朴园的双重身份)自读课文,完成习题

    针对自读情况作答

    思考既是封建阶级的又是资产阶级的周朴园的双重表现:残忍冷酷的剥削工人积累原始资本,专制的对待家人培养速读以及整体感知长文内容的能力,熟悉剧本情节

    从评价的矛盾中初步认识周朴园的特点

    三、分节欣赏第一场(上)(一)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鲁侍萍表明身份以前的内容,其他同学准备点评他们的朗读——>读后请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二)依次提问并引导学生明确相关内容:

    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2、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

    3、对三十年前侍萍的身份,周朴园、鲁侍萍各有什么说法,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理及性格?

    4、周朴园的虚伪在此节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5、周朴园对侍萍的身份有几次怀疑?品味其语言及动作神态

    引导学生理解后归纳:周朴园极富于动作性与戏剧性的几次问话以及他那每一次都有的不同的声音姿态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禺在运用语言时经过了反复的推敲。这段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6、对应周朴园的怀疑,侍萍怎样回答?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三)指导学生针对这4个回合的问与答进行表演性朗读

    (一)2人朗读,其他学生倾听并准备评价

    评价

    (二)依次思考1——5题并作答

    参考答案: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2.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的举止。

    3.周朴园——梅家一位小姐(好似大家闺秀),很贤惠,很规矩——抬高侍萍身份,虚伪

    鲁侍萍——梅妈的女儿,既不贤惠,听说也不规矩——不满,愤恨,悔恨,揭穿对方的假面具

    4.侍萍问要“帮帮她吗”时,他连忙说“不”以及“好了”

    5.①“你──你贵姓?”——有怀疑,但还较为平静,说话也客气(潜台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②(抬起头)“你姓什么?”——疑惑,不安加重(潜台词:你跟她什么关系,怎么这么了解她的情况)

    ③(忽然立起)“你是谁?”——坐立不安,惊惧(潜台词:你到底叫什么名字,在这场变故中你是什么角色?)

    ④(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几乎认定却不敢相信不愿接受

    (比较动作,体会潜台词,感受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6.“我姓鲁。”“我姓鲁,老爷。”“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我是从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

    心理: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但三十年前的感情、三十年来的苦难生活、三十年后周朴园的虚伪让她难以控制自己

    (三)表演性朗读周朴园与鲁侍萍有关眼前人身份怀疑的四个回合的对话具体感知人物语言及性格

    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初步体会周朴园的虚伪与鲁侍萍的怨愤

    通过四个回合对话的深度探究,深刻体会剧本丰富的潜台词,体会曹禺朴素生活化的语言底下深厚的语言功底

    在分析人物潜台词、说话时的心理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加强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把握

    时一、分节欣赏第一场(下)(一)指导学生研读分析以下问题:

    1.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

    2.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万状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而侍萍的态度又如何?

    3.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教师总结归纳:周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二)引导学生分析下列语句中的潜台词:1.鲁贵象是个不大老实的人

    2.(侍萍)什么?

    3.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加入潜台词并比较与“鲁大海就是我的儿子”表达效果的差异)

    (三)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朗读(一)研习问题并作答

    1.感觉名誉地位家庭受到威胁,是内心虚伪又害怕的表现

    2.周朴园:厉声责问〔(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用缓和的语调稳住〔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用感情软化〔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想用金钱收买打发〔(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鲁侍萍:悲愤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听说周朴园怀念自己后心软了→撕毁支票以示蔑视抗议(骨气与尊严)

    3.对年轻漂亮的梅侍萍有过真情,加上现在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更怀念过去的情人以得到精神的慰藉,但他的怀疑又是廉价与自私的,必须以丝毫不会影响自己为基础。

    (二)补充潜台词,在对比中体会不同语言表达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分角色朗读,深刻体会人物语言表现出来的性格心理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深刻体会周朴园的虚伪、伪善以及侍萍在三十年苦难中磨砺出来的刚强、骨气与尊严

    深刻体会剧本丰富的潜台词,通过对比分析认识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

    通过朗读更进一步把握人物语言反映的性格和心理

    二、分节欣赏第二场(一)指导学生研究以下问题:

    1.周朴园对一般工人、鲁大海以及周萍周冲的态度如何?(特别引导分析对鲁大海这个兼有儿子与对立的工人阶级代表两种身份的人物的态度)

    2.鲁大海又有什么特点?

    3.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一)研习问题并明确:

    1.对一般工人:残忍、冷酷、卑劣;对鲁大海:傲慢、无情、挖苦、教训;对周萍周冲:专制

    2.坚定、勇敢、无私,又显幼稚、鲁莽、缺乏斗争经验

    3.资本家←→下层劳动人民

    资本家←→工人阶级

    (二)分角色朗读,深刻把握体会不同人物语言下的性格心理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深入的感受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对待工人阶级的无情与冷酷

    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三、总结归纳1.引导学生归纳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人物性格与形象

    2.引导学生归纳戏剧特色:

    三十年前后两个家庭甚至牵连到矿上的事情集中在午后至夜晚发生,是怎样做到的?表明了戏剧的什么特色?剧中随意挑出一句台词都能清楚的知道是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又表明戏剧的什么特色?

    3.引导学生分析“雷雨”为题的用意1、归纳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人物性格与形象:

    周朴园——封建家长+资本家:残忍、冷酷、自私、虚伪但又有多面性

    鲁侍萍——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女子: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鲁大海——觉醒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坚定、勇敢、无私又缺乏斗争经验

    2、归纳戏剧特色:结构高度集中;人物语言个性化

    3、分析标题的含义:《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革命的大雷雨即将来临,此时中国的社会酝酿着一场大变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与提升的能力,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主要任务,形成整体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本剧的结构与人物语言特点

    四、延伸体悟

    1、引导学生比较周鲁两家的第二代

    2、教师归纳:从作者给第二代安排的三死一生的结局看,作者在呼唤一场革命的暴风雨,意图借此洗涤一切罪恶与腐朽,成就一种新生的气象比较周鲁两家第二代的情况,明确:

    周萍:周朴园第二,自私、懦弱、对待工人冷酷

    四凤:梅侍萍第二,善良、受侮辱受损害

    周冲:有繁漪新思想的影响,但比他的母亲要善良单纯得多

    大海:觉醒的工人阶级的代表,雷雨洗涤一切黑暗腐朽后的希望引导学生从出场的不同人物理解作者的立场态度

    学习迁移的目的,实现学生学习的完全自觉化

    雷雨的课件【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点: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描写。

    一.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1.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板书雨)(学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

    4.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八十页,自由地朗读课文。

    读之前,老师有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的同桌,可以问问我这个新朋友,也可以请这里的小鹦鹉们帮助你。(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压,乱,垂,虹)

    (2)标段落序号。

    二.学习生字

    1 读准生字音:

    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谁来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这儿的生字。

    小老师带读(提示垂是翘舌音)同桌检查读(请同桌互相检查着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开火车读

    2.读准了字音,那么,它们的样子你们都记住了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小朋友记字的方法可真多。

    3.书写一个生字:

    (1)这四个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需要提醒小朋友注意?

    是啊,垂不但难读,而且特难写,

    (2)师范写生跟着书空生观察说(你会提醒小朋友注意哪个笔画?)师再范写(边写边提醒:老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垂的笔顺,先写千(用彩色笔写),一横比一横长,最后一横却要最短。)

    (3)生练写(把这个字写两次。)

    三.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请同学拿起书看课文,谁来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

    (1)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音都读准了。)

    读得真流利,字也读准了,谁也能像他一样把雷雨前的景色读流利,读正确。

    (2)自由练读。--(你们也喜欢这样读吗)齐读

    (3)默读。

    师:很好,都会读了,接着,老师请你们默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色。

    3.读出感情。

    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随生回答出示句子)

    (1)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你能带着这种(要根据学生说的心情)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吗?

    a.如果该学生读的好,你可以让学生评评,他读出这种感受了吗?

    b.也可以自己说:黑沉沉你读的特别好,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乌云的象我们压下来,大地一下子变暗了。

    谁也能向他一样读读。

    C 师问: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学生做动作后,

    师问:(出示图乌云图)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

    谁能再读读?---齐读

    (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出示句子)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

    学生说后读大家一起做动作读。

    (4)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是啊,蜘蛛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逃走了。

    (播放蛛蛛垂下来逃走的动画)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你还从那句中感受到害怕?

    (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评:你不光看到了闪电,还听到了雷声,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播放雷雨前闪电雷声的动画)再朗读。

    (句式训练,出示句子)

    用_____越来越______说句子。(充分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

    4.说话训练。

    师动情的说: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

    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出示:要下雨了,)

    5.是啊,要下雨了,(出示)满天的乌云齐读

    四.感受4-6雷雨中的情景。

    1.雷雨来了,你们看(出示文中图1,配上雷雨声音)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生充分说)

    2.雨下得真大。

    出示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谁想读读这句话。读的让大家好象看到了这么大的雨?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只要读好三个字,就能读好这句话。(点出哗,哗,哗)还可以怎么读?(哗,哗,哗)

    谁再来读。

    3.引读。出示: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什么了?)树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房子啊,

    6.都看不

    7.清了。

    8.看着窗外雨在哗哗地下着。我也想跟你们一起读一读。(读上面两句)

    9.再出示:渐渐地,

    10.渐渐地,

    11.雷声小了,

    12.雨声也小了。

    雷声雨声是一下子变小的吗?(生:不是的,是慢慢地)

    哪个词告诉我们了。(是啊,渐渐地就是慢慢地意思)

    你们读一读。齐读。(提示:轻轻地,慢慢地读)

    五.感受雨后美景

    1.雨很快就停了,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赶快看课文默读7 8自然段雷雨后的景象。

    2.读完了,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雨后美丽的景色。

    生闭眼。师范读7 8。

    好了,可以睁开眼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生自由说。

    4.(播放雨后动画).

    5.配乐读。

    同学们,雨后美丽的景色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把雨后这么美丽的景色读一读。(出示7 8 文字,音乐)

    雷雨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通过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呈现板书,回忆梳理

    师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一课,知道课文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并且重点感受了雷雨中的景象。

    2、全班表演,激趣导入

    (1)激趣: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表演雷雨时的景象吗?

    (2)全班在教师引领下表演

    (首先,生把小手放在桌子上敲打表演打雷,师说“打雷喽。”生把纸拿起来抖动表演下雨,师说“下雨喽。”接着,两组敲桌,两组抖纸,表演雷雨交加,师说“大风来了”,生一边抖动一边吹纸。)

    三、研读课文,多元感悟

    1、感受雷雨前景象

    (1)生自由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

    (2)交流,预设:

    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①想象说话:是啊,为什么蝉都不叫了呢?蝉儿们,你们怎么了?(闷)

    ②比较句子

    A、出示: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B、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C、想象,这样闷热的天气中,你会有什么感觉,还有别的动物呢?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用上“一……也……”练习说话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情境模拟,学生表演“树枝乱摆”

    ②体会“风大”

    ③用朗读展现“风大”

    ④一阵大风吹来,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

    想象说话:

    A、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来,。

    B、同桌交流

    C、指名说

    ⑤想象说话:蜘蛛是怎么逃的?

    ⑥情境理解为什么不用“逃”“跳”等,而用“垂”?

    ⑦指导书写:垂逃

    ⑧同桌讨论:它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地逃走啊?

    ⑨指导朗读,读出蜘蛛的害怕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①课件演示雷声越来越响

    ②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比较句子

    A、出示:

    闪电亮,雷声响,雨下大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了。

    B、用“越……越……”练习说

    ④齐读

    (3)有感情地齐读第1—3自然段。

    2、感受雷雨后景象

    (1)出示雷雨后的图

    (2)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雨停了,一切都这么美,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心情来朗读描写雷雨后的第7、8自然段呢?

    (4)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

    (5)句式练习

    ①出示: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雨也停了

    ②指名说,评议

    ③完成作业本28页第四题

    (6)知识拓展

    ①多媒体出示几组美丽的彩虹,学生欣赏.

    ②了解彩虹形成的原因

    四、总结谈话,拓展阅读

    1、教师小结

    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板书设计:

    前越、、、、越、、、、、

    15、雷雨中渐渐地,渐渐地

    后、、、、、也、、、、

    雷雨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2、有条件的可课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指导书写:垂

    2.读通课文,清楚写作思路。

    3.通过朗读体会雷雨前后的不同变化,随机推敲用词的准确性。

    一、读通,理“序”

    (一)导入

    1.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板书雨)(学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夏天午后下的。小朋友们不仅见过,还写过呢?

    3.读周记,写得不错,如果认真学一学《雷雨》,林煜瀚会写得更好了。

    (二)读通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3、检查自学

    (1)读句子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句子难不倒大家,一起来挑战老师刚才提的问题吧。)

    (2)理思路

    板书: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二、敲词,研“序”

    (一)雷雨前: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雷雨课件合集


    “雷雨课件”真是一篇罕见的优秀文章,本文仅供参考。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只要在上课之前准备充分,就能够顺利地进行授课。教案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终身教育所必须的工具。

    雷雨课件 篇1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感悟雷雨

    雷雨是夏天的一个自然现象,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体会和感受可能不是很深,尤其是对于雷雨前天气的体会,就显得更加薄弱。这在我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有孩子竟然说到:“我感受到了这里很冷。”可见刚刚过去的冬天在孩子们心里面留下的印象更为鲜活,而雷雨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实在是比较模糊。所以创设一个雷雨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争对孩子们的特点,我设计了这几个主要的情境,第一个是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乌云压下来了,天气非常闷热。第二个创设得比较成功的情节是“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时的情境,通过雷声,雨声,雨这样一个动画展现了雷雨下下来时那个特有的情境,不仅将学生震憾了,连老师们可能也吓到了。而这正是我要的效果,让学生们体会到雷雨下起来时的快,大和令人害怕的气势。所以孩子们在体会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时也体会得相当好,是课堂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的高潮。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雨后,彩虹出来了。孩子们被雨后的美景吸引住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把雨后的景色说得很美。

    这三个主要情景的创设,串联起了整个课堂,将课堂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他又将课文的各个部份非常明晰地展现了出来。

    二、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给学生想像的空间

    这篇课文写了雨前,雨时,雨后的不同景色。初读文本感觉这三个部份虽然主线很明晰,但是如何设计不一样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每个部份不同的内在联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开始试讲的时候,组内的老师对我说,感觉每一个部份的设计都是一样的,课堂显得没有变化,对学生的提升也不是最大。于是争对这一点,我又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决定把这三个方面通过三种不同的设计来引领学生。

    对雨前的设计,我主要注重于对文本的理解,挖掘文本的内在资源,将雷雨前天气变化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份理解,体会到雷雨前天气的闷热,以及变化之快,先是闷,再是风,接着是闪电和雷声。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对雨中的设计,我更注重于对学生想象说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雨下得非常的欢快,还有谁也很高兴?要是你在雨中,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让学生去感受雨,体会雨,喜欢雨。在这样的想象说话中,最后又回到了文本,体会下雨时天气的变化,越来越大,最近雨停了。

    对于雨后的设计,我采用的是看图说话,体会雨后美景的方法。并且把文本的内容也溶入到了说话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雨后的美景,并且加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包括雷雨前后的不同天气情况,小动物们的感受,植物的感受等等。文本已经在学生的说话过程中讲出来了,也就不需要再去细细地咀嚼。通过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指在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想通过雷雨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对雷雨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体会到了这真是一场及时雨。

    雷雨课件 篇2

    课文分析: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段每句的意思,弄清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发展性目标:

    1、培养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2、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 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 时

    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课外延伸

    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

    《雷雨》的语言短小精悍,将雷雨前后繁多的景物勾勒得惟妙惟肖:雷雨前压抑的让人不敢喘息的宁静;雷雨中风的急速,电的闪亮,雷的咆哮,雨的骤降,让人心潮起伏;雷雨后的五彩缤纷,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在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较好:

    1、让学生听雷雨录音,看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景象,这样创设雷雨交及的情景,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时,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2、尊重学生主体,读中整体感悟。引导学生自读感知课文,练读深化感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3、雷雨前“交流自读自悟情况”,雷雨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想象说话”,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雷雨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点: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描写。

    一、课前谈话:

    猜一猜,甲骨文“雨”字。(板书:雨)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给雨组词。顺势而导: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雨家族里最神奇的成员——板书完整:“雷雨”,齐读课题。

    2、你们见过雷雨吗?你所见到的雷雨是怎样的?指名说。顺势引“雷雨”这两个字写法要点。

    3、导入课文

    二、初读“雷雨”,理清脉络

    1、提出读书要求:打开课文到80页,放声朗读,争取把把生字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朗读。

    ▲第一段:

    压下来 下起来 亮起来 叫起来

    自由读——指名读——跟读

    ▲第二段: 这个词你会读吗?(课件:乱摆)指名读,组词

    ▲第一、二段:课件点红:蝉 蜘蛛 指名读。

    你发现了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虫字旁的小动物呢?

    出示图片、文字(课件:蜜蜂 蜻蜓 蝴蝶 蚂蚁)

    ▲第三段

    ▲第四、五、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课件:彩虹)指名读。出示:虹,看到虹字的部首,质疑、释疑,师讲述虹为什么是虫字旁

    4、书写“蝉、蜘、蛛、虹”

    当虫变成了偏旁以后,它有什么变化吗?

    教师范写“虫”字旁。再范写词组:蜘蛛。学生接着书写:蜘蛛。

    提醒: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写好的小朋友再去默读一下课文,在心里和自己说说,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5、交流初读感受,看图理清层次。

    ①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3幅图片)——(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②图片对应找段落

    ③交流并板书。

    三、研读“雷雨前”。

    读1-3自然段,想想雷雨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课件出示1——3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交流,雷雨来临之前天气有了哪些变化?

    2、品味词句,感受变化

    句子一: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指名读。

    ①抓“满天”、“黑沉沉”,感受乌云的多。

    ②紧扣“压”,感受心情。

    压向我们的是什么呀?你会有什么感觉?指名读。

    总结 这样可怕的乌云,你想送给它一个什么词呢?——乌云密布

    句子二: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①指名读

    ②说话训练

    ③齐读。

    ③这样的风,你想送给它什么词呢?——狂风大作。

    句子三: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指名读。

    ①(课件: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你还能用上这样的形式自己也来说一说吗?课件:——越——越——。自由说,指名说。

    ②情境读

    这越来越亮的闪电和越来越响的雷声交织在一起,就叫做——电闪雷鸣

    过渡:在这样的天气变化下,小动物们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表现呢?赶紧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句子一: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①感受闷热。

    指名读。

    句子二: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指名读。

    ②辨析比较:在这里,垂下来可以换成哪些词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比较。

    小结:

    总结:采访蜘蛛,读!

    ②垂、讲解字理:读得这么好,接下来让我们来写一写这个垂字吧!

    交流提醒

    师板书、生书空

    除了蝉和小蜘蛛,看看前面的这些小动物,再联系一下生活中尼所知道的一些小动物,看看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接到雷雨公公的通知单呢?你能用上这样的形式说说吗?自由说,指名说。随机采访。

    小结:,齐读。

    3、总结:孩子们,炎热的夏天里,天空中先是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多么可怕的气氛啊!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我们——要下雷雨了!

    齐读第一——三自然段。

    4存疑结课:雷雨前是这样的神奇,雷雨中、雷雨后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雷雨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重难点简析】

    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 作者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板书】

    雷雨

    【投影】

    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 ——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 ——田本相

    雷雨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2、有条件的可课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指导书写:垂

    2.读通课文,清楚写作思路。

    3.通过朗读体会雷雨前后的不同变化,随机推敲用词的准确性。

    一、读通,理“序”

    (一)导入

    1.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板书雨)(学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夏天午后下的。小朋友们不仅见过,还写过呢?

    3.读周记,写得不错,如果认真学一学《雷雨》,林煜瀚会写得更好了。

    (二)读通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3、检查自学

    (1)读句子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句子难不倒大家,一起来挑战老师刚才提的问题吧。)

    (2)理思路

    板书: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二、敲词,研“序”

    (一)雷雨前: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雷雨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经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同学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⑴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⑵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⑶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⑷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让同学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同学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局部,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像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同学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同学向同学介绍自身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纳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同学。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同学。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常识性,在教学时要让同学弄清雷雷雨前后的一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抓住蜘蛛不同动作的对比让同学充沛感受雷雨前后的变化。

    雷雨课件 篇7

    教材依据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前后景色的优美小文。雨前“黑沉沉的乌云”那凝重的美;雨中大雨倾盆,涤荡万物的美;雨后彩虹高挂,清新隽永的美,无疑是大自然所给予孩子们的伟大的恩赐。这堂课通过形状生动的录像,逼真的雷雨录音,真实的照片,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地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美景。

    设计思想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犹如亲身看到,听到,感觉到雷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进行图文对照,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景物特点的办法。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

    2、通过看课件与学文的结合,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特点的。

    教学准备

    录像、录音、图片、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魔术嘴巴”。

    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有着各种本领,相信平时仔细观察的你们一定能学各种动物叫。(老师讲出多种动物的名称让学生们自愿叫,学生们兴趣非常浓。)

    2、出示课件“蝉”的图片,问:那同学们是否认识这种动物呢?有什么特点?(喜欢在夏天叫)这是夏天的现象,我们今天来学习夏天的另一个现象。(板书:18雷雨)

    3、你知道雷雨有哪些特点吗?

    二、初读课文

    1、想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出示从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这样变化的录像。)

    2、(看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吗?(有的说:雷雨前周围的景物变化得真快。有的说:这场场雨下得可大呢!有的说:雷雨过后的景色实在迷人。)

    3、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是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4、同学们仔细看看,认真想想,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前周围的景色特点的?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中所看到的景色?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后周围的景色变化的?(板书:1—3,4—6,7—8)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好生字,而且边读边想象雷雨变化的情景。

    三、学习会认字、词

    1、读准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连生字宝宝也被吸引住,要出来和你们见面了,跟他打招呼吧!(自读──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

    2、记字形

    生字宝宝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谁有好办法把它们给记住了?(压:一间工厂把泥土给压碎了。垂:减一减,睡觉的睡减去目。乱:舌头在嘴巴里乱摇。虹:换一换,红换走部首加虫……学生各抒已见)

    四、感悟课文

    想不想欣赏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

    1、学习雷雨前部分(1—3自然段)

    (1)出示雷雨前录像: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

    (2)学习“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出示满天乌云的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有的说:无数的乌云,有的说:很厚的乌云,有的说:黑沉沉的乌云,还有的说:云很低……)

    同学们这么多这么厚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哦,很使劲的往下按,是吧)如果换成了满天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呢?(很闷很热)同学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闷热的特点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3)你还能从哪里找到闷闷的感觉呢?(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对比句子:a、叶子不动,蝉不叫。b、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同学们,通过对比,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哪个句子程度更深些?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闷热的感觉?

    为什么天气那么闷热呢?(因为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一点儿风也没有。)

    (4)同学们听听,什么来了?是怎样来的?(出示大风录音)忽然一阵大风,树枝会怎样呢?(乱摆)什么是乱摆?谁来做做树枝乱摆的样子?那平时春风吹过时,树枝是怎么样的呢?(跳舞)可是现在树枝不再跳舞,而是乱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一场狂风啊!)(小组内个人读----评议----小组齐读)

    练习说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

    (5)这一阵大风刮得蜘蛛怎么样了呢?你为什么要逃呢?你为什么不呆在树上了?(风实在太大了)

    小实验,亲身体验“垂”。同学们分小组,用一根绳子绑住一件小物品,做快速下垂的工作,表示蜘蛛在生死关头时如何垂下就逃走的匆忙。这一句该读出怎样的感情?(蜘蛛的害怕)

    (6)播放闪电由暗到亮,雷声由小到大的录像,让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越来越”,读好句子。

    积累词语: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来越__

    小结:同学们,夏天的雷雨前,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天气的变化太快了,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让我们感觉到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再来边读边想象吧!

    2、学习雷雨中部分(4—6自然段)

    (1)播放雷雨由小到大的动画,思考:这场雨下得怎样?(板书:大、急)从哪里看出来?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划出来。(“哗,哗,哗,”“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如何读好“哗,哗,哗,”呢?(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该读得快一点,表现雨下得很急;有的认为应该读得慢一点,把“哗”字拖长一点来读,表示雨声很大;还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当由慢到快,以体现雨下得越来越大……)

    练习说话:___哇,___啊,都看不清了。

    (2)播放雨声雷声从大到小录音,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变化可以吗?(渐渐)该如何读好两个“渐渐”呢?现在老师有两种读法,看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一种声音从大到小,另一种声音从

    小到大。)为什么?因为现在雷声雨声都是从原来的大声到现在的声音小了,所以两个“渐渐”也应该从大到小声来读。

    小结:夏天的雨来得快,来得急,来得大,去得也快,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学习雷雨后部分(7—8自然段)

    (1)雨停了,雨后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去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儿让你觉得最美?

    (2)学生交流:(一条彩虹挂在天空,你的挂字读得真好,同学们觉得彩虹像什么呢?读好了挂字,让我看到了那条彩虹就像五颜六色的丝带。哦,小青蛙,在叫什么呢?蜘蛛坐在网上干啥呢?)

    (3)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欣赏图片)瞧,花儿草儿喝足了水,也开心的笑了,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呢,这雨后的美景谁还想来读?

    (个别读、男女生读)嗯,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就置身在这个雨后的美丽景色中一样。

    4、总结:

    多么真实的雷雨啊!作者运用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把一幅夏日雷雨图描绘出来。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这雷雨的变化。(学生齐读)

    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因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板书:仔细观察)

    五、拓展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相信这神奇的大自然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雨这么神奇,春雨、秋雨、冬雨又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

    2.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六、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要想学生有文中所描绘的那种感知体验,我们必须要创设一定意境和氛围,才能让学生有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节课里,我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尽量做到先让学生直观感知后再理解其含义,让学生如同跟作者所看到的景色一样: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雷雨前满天乌云,一场大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感觉真实,不虚假,印象十分深刻。此外,我重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品读句子和词语的能力,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雷雨课件 篇8

    一、导入《窦娥冤》、《长亭送别》:古典戏曲(抒情性和音乐性)——>现当代戏剧:话剧《雷雨》(口语化)回顾古典戏曲既歌且念的特点,理解古典戏曲与现当代戏剧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与前面所学2个古典戏曲形成对比,初步把握古典戏曲与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区别,从而感受学习方法的差异

    二、自读剧本,整体把握戏剧内容一、速读剧本,完成下面习题:

    1.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

    2.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画一张人物关系图

    3.填空(越多越好):一个()的周朴园

    二、明确上面习题

    三、简介《雷雨》: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把握“封建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理解周朴园的双重身份)自读课文,完成习题

    针对自读情况作答

    思考既是封建阶级的又是资产阶级的周朴园的双重表现:残忍冷酷的剥削工人积累原始资本,专制的对待家人培养速读以及整体感知长文内容的能力,熟悉剧本情节

    从评价的矛盾中初步认识周朴园的特点

    三、分节欣赏第一场(上)(一)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鲁侍萍表明身份以前的内容,其他同学准备点评他们的朗读——>读后请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二)依次提问并引导学生明确相关内容:

    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2、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

    3、对三十年前侍萍的身份,周朴园、鲁侍萍各有什么说法,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理及性格?

    4、周朴园的虚伪在此节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5、周朴园对侍萍的身份有几次怀疑?品味其语言及动作神态

    引导学生理解后归纳:周朴园极富于动作性与戏剧性的几次问话以及他那每一次都有的不同的声音姿态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禺在运用语言时经过了反复的推敲。这段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6、对应周朴园的怀疑,侍萍怎样回答?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三)指导学生针对这4个回合的问与答进行表演性朗读

    (一)2人朗读,其他学生倾听并准备评价

    评价

    (二)依次思考1——5题并作答

    参考答案: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2.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的举止。

    3.周朴园——梅家一位小姐(好似大家闺秀),很贤惠,很规矩——抬高侍萍身份,虚伪

    鲁侍萍——梅妈的女儿,既不贤惠,听说也不规矩——不满,愤恨,悔恨,揭穿对方的假面具

    4.侍萍问要“帮帮她吗”时,他连忙说“不”以及“好了”

    5.①“你──你贵姓?”——有怀疑,但还较为平静,说话也客气(潜台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②(抬起头)“你姓什么?”——疑惑,不安加重(潜台词:你跟她什么关系,怎么这么了解她的情况)

    ③(忽然立起)“你是谁?”——坐立不安,惊惧(潜台词:你到底叫什么名字,在这场变故中你是什么角色?)

    ④(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几乎认定却不敢相信不愿接受

    (比较动作,体会潜台词,感受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6.“我姓鲁。”“我姓鲁,老爷。”“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我是从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

    心理: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但三十年前的感情、三十年来的苦难生活、三十年后周朴园的虚伪让她难以控制自己

    (三)表演性朗读周朴园与鲁侍萍有关眼前人身份怀疑的四个回合的对话具体感知人物语言及性格

    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初步体会周朴园的虚伪与鲁侍萍的怨愤

    通过四个回合对话的深度探究,深刻体会剧本丰富的潜台词,体会曹禺朴素生活化的语言底下深厚的语言功底

    在分析人物潜台词、说话时的心理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加强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把握

    时一、分节欣赏第一场(下)(一)指导学生研读分析以下问题:

    1.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

    2.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万状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而侍萍的态度又如何?

    3.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教师总结归纳:周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二)引导学生分析下列语句中的潜台词:1.鲁贵象是个不大老实的人

    2.(侍萍)什么?

    3.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加入潜台词并比较与“鲁大海就是我的儿子”表达效果的差异)

    (三)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点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朗读(一)研习问题并作答

    1.感觉名誉地位家庭受到威胁,是内心虚伪又害怕的表现

    2.周朴园:厉声责问〔(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用缓和的语调稳住〔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用感情软化〔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想用金钱收买打发〔(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并开出支票〕

    鲁侍萍:悲愤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听说周朴园怀念自己后心软了→撕毁支票以示蔑视抗议(骨气与尊严)

    3.对年轻漂亮的梅侍萍有过真情,加上现在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更怀念过去的情人以得到精神的慰藉,但他的怀疑又是廉价与自私的,必须以丝毫不会影响自己为基础。

    (二)补充潜台词,在对比中体会不同语言表达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分角色朗读,深刻体会人物语言表现出来的性格心理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深刻体会周朴园的虚伪、伪善以及侍萍在三十年苦难中磨砺出来的刚强、骨气与尊严

    深刻体会剧本丰富的潜台词,通过对比分析认识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

    通过朗读更进一步把握人物语言反映的性格和心理

    二、分节欣赏第二场(一)指导学生研究以下问题:

    1.周朴园对一般工人、鲁大海以及周萍周冲的态度如何?(特别引导分析对鲁大海这个兼有儿子与对立的工人阶级代表两种身份的人物的态度)

    2.鲁大海又有什么特点?

    3.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一)研习问题并明确:

    1.对一般工人:残忍、冷酷、卑劣;对鲁大海:傲慢、无情、挖苦、教训;对周萍周冲:专制

    2.坚定、勇敢、无私,又显幼稚、鲁莽、缺乏斗争经验

    3.资本家←→下层劳动人民

    资本家←→工人阶级

    (二)分角色朗读,深刻把握体会不同人物语言下的性格心理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深入的感受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对待工人阶级的无情与冷酷

    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三、总结归纳1.引导学生归纳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人物性格与形象

    2.引导学生归纳戏剧特色:

    三十年前后两个家庭甚至牵连到矿上的事情集中在午后至夜晚发生,是怎样做到的?表明了戏剧的什么特色?剧中随意挑出一句台词都能清楚的知道是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又表明戏剧的什么特色?

    3.引导学生分析“雷雨”为题的用意1、归纳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人物性格与形象:

    周朴园——封建家长+资本家:残忍、冷酷、自私、虚伪但又有多面性

    鲁侍萍——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女子: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鲁大海——觉醒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坚定、勇敢、无私又缺乏斗争经验

    2、归纳戏剧特色:结构高度集中;人物语言个性化

    3、分析标题的含义:《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革命的大雷雨即将来临,此时中国的社会酝酿着一场大变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与提升的能力,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主要任务,形成整体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本剧的结构与人物语言特点

    四、延伸体悟

    1、引导学生比较周鲁两家的第二代

    2、教师归纳:从作者给第二代安排的三死一生的结局看,作者在呼唤一场革命的暴风雨,意图借此洗涤一切罪恶与腐朽,成就一种新生的气象比较周鲁两家第二代的情况,明确:

    周萍:周朴园第二,自私、懦弱、对待工人冷酷

    四凤:梅侍萍第二,善良、受侮辱受损害

    周冲:有繁漪新思想的影响,但比他的母亲要善良单纯得多

    大海:觉醒的工人阶级的代表,雷雨洗涤一切黑暗腐朽后的希望引导学生从出场的不同人物理解作者的立场态度

    学习迁移的目的,实现学生学习的完全自觉化

    雷雨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三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点: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脾气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成串泪珠伴着下。”打一自然现象。(雷雨)

    师: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这雨可真不小啊,下这场大雨之前应该还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吧,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

    2、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平常一定喜欢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关于雷雨的图画大家来看看吧。(师出示课件,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注意生字,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读顺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注意生字,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读顺课文。

    2、8个自然段指名三个同学读,读中注意生字正音。

    3、想一想:为什么8个自然段只请3个同学来读呢?谁知道老师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

    (在课题旁边板书:前、中、后)

    【到了第三学段,会有给长课文分段的练习。在第一学段里,我们不点明,但这种含蓄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有一种感悟:即文章是有几个部分组成的,它们有自己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顺序。这篇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样的顺序写的】

    4、初步体验:夏天的这场雷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说你刚才“看到”或是“听到”的。

    (交流朗读)

    引语:如果说,春雨是——(蒙蒙细雨),那么,你可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这场雷雨?(倾盆大雨 雷鸣电闪)

    【读一读这三个词,一为积累,二为在对比中突显雷雨情境。】

    引导:现在,我们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场雷雨吧!

    三、研读雨前

    1、自由轻声读1-3段,反反复复地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要点:

    句一: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聚焦:“压”

    (1)学习生字“压”,出示卡片,指名多人读。

    (2)再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乌云向你压来?

    【抓住“满天、黑沉沉”品读句子。感受乌云的多、密、沉】

    (3)你认为怎样算“压”?

    (以手掌示云,双手演示)动作辅助品读句子。

    (4)如果你就站在这乌云之下,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怪不得,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仿佛也被这乌云吓坏了。再读课文。

    (5)比较句子

    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说说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句二: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出示生字:乱、垂,读一读。

    (2)聚焦“乱”,感受风之大。

    听!大风来了!(课件播放声音,感受中想象)

    听后反复读句子,以“乱摆”为基点想象,完成练笔。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仿佛 (扭断了腰) ,

    吹得树枝仿佛 (甩掉了叶) ,

    吹得树枝仿佛 …… ,

    引导:吹得这只蜘蛛——从树上垂下来,逃走了。

    (3)聚焦“垂”

    请你想象蜘蛛从树上垂下的情景,你觉得该怎么读,才能读好这个“垂”字?

    【给学生时间充分自读自悟,在指名展示朗读中,在多元解读里形成语言意象。预设:你为什么这样读?我读得快是想逃得快一点;我读得重是因为我被大风吓坏了,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我读得轻是因为我下树的动作很轻巧,这都归功于我口中的丝;我读得慢是因为,我对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有经验了,我懂得该怎样去逃生。】

    句三: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生合作反复读:你看到闪电——(越来越亮)

    你听到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

    ……

    句式训练:用“_____越来越______”说句子。

    【句子简单,不必作过多讲解。始终以读为本,在师生合作朗读中,在几次的反复里,依靠音量的加增,营造一种气势。从而进入雷雨前的情景。】

    小结:师动情的说: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

    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是啊,要下雨了,(出示)满天的乌云——齐读

    四、我会写“乱”

    雷雨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二、学情分析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和书写四个生字,重点教学“垂”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朗读体会雷雨前景物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边读边想象,具体感受并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难点:识记和正确书写“垂”。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雨”,导入新课

    1.小朋友,雨有很多种,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自由说。

    今天我们要感受的是哪一种雨?

    2.师板书课题,强调雨字头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重点突破“垂”

    1.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2.在认读和书写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3.教学“垂”:字的创造;字的演变;字的笔顺;读记笔顺的顺口溜;书写、展示;字在文中的意思(图)。

    (三)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 指名三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老师为什么把课文的段落这样分?

    2. 师生交流,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四)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1.生自由读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句子描写的景物名称圈出来。 生说,师出示。

    2. 这些景物在雷雨前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读课文。 1号读“乌云”的句子;2号读“叶子、蝉”的句子;3号读“大风、蜘蛛”的句子;4号读“闪电、雷声”的句子。

    读完句子,四人一小组讨论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3.读句子,集体交流。

    老师请一个小组来接读1~3段,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全班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关键词:“黑沉沉”“压”

    ①出示词卡“黑沉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②你能说一个你积累的“ABB”式词语吗?绿油油、红艳艳、金灿灿??什么东西会沉到水里面?大石头、铁??那乌云就像这大石头一样快要从高空沉了下来。说明乌云很黑、很重、又很厚。

    ③认读生字卡“压”:点生读,开火车读。

    ④谁能用做动作帮我们记住这个字啊!生做动作。看来从上面加重力就是压,你能用压组词吗?压住、压碎,积压、压制、压岁钱??

    ⑤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图片。你们瞧,这就是满天的乌云,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很闷、很难受、喘不过气。

    ⑥能把你的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句子。读得怎样?乌云厚吗?多吗?重吗?请你来试试,大家一块来读。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关键词:“一动不动”“一声不叫”

    ①认读词卡一动不动,一声不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语,“一动不动”“一声不叫”。

    ②为什么叶子“一动不动”呢?很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③那蝉为什么“一声也不叫”了呢?害怕、雷雨前的自然现象。(采访) 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话?

    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是一动不动,一声不响?

    (3)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关键词:“乱”

    ①认读生字“乱”,强调注音,开火车读。

    ②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被用到,仔细地想想,我们都在哪儿用到呢?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

    ③这里的“乱摆”说明了什么?风大。课件出示狂风图──指名读。

    这雷雨前的天气实在是变化莫测。刚刚树上的叶子还一动不动的,现在却忽然狂风大作,吹得树枝乱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关键词:“垂”

    这个句子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好,看谁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发现它。 ①认读生字“垂”,强调翘舌音,开火车读。

    ② 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东西一头挂下来。在生活中,你看到的什么东西也是垂下来的?头发,垂柳。

    ③比较感受“垂”的妙处: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如果把这里的“垂”换成“爬”好不好?

    垂字更能说明蜘蛛逃得快。追问:为什么要逃得这么快呢?──害怕。 ④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读,齐读。

    (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关键词:“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①指名读。你认为这里用得好的词语是?越来越??为什么呢?老师动手拍桌声音越来越大,学生来体会,闪电一次比一次更亮,雷声也一次比一次更响。

    ②大家同意吗?是的,小朋友们,这越来越亮的闪电,肯定吓得小动物们都??这越来越响的雷声也一定吓得小朋友们都??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③ 说话练习:想象一下,此时天上的乌云越来越(黑),天空越来越(暗),风刮得越来越(大)。填后全班齐读。

    小结:雷雨前,首先是乌云密布,接着狂风大作,最后又是电闪雷鸣。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消息──要下雨了!对啊,要下雨了。

    反思:

    《雷雨》是一篇描写得非常优美的小散文,同时又是一篇很浅显的科普文。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这一现象已不陌生,所以课前我采用学习单的形式布置了学生自学,课堂中我直接以检查预习引入新课。

    整堂课,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思路比较清晰,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自己领悟。对于“垂”字的教学,我采用字的创造;字的演变;字的笔顺;读记笔顺的顺口溜;书写、展示;字在文中的意思(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我自己也较为满意。

    这堂课的缺点也比较多。首先,1---3自然段没有教学完,使课堂显得不完整,比较遗憾。其次,在“垂”的教学中,“垂”在句中的理解,本是放在书写后,因为紧张而把这一环节遗漏了,后在指名三位同学读课文时补上,就显得有些生硬。然后在小组合作时,因为多媒体的座位和班里有些微差别,我没有再次确认学生的号码,所以在合作时,有的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属于几号,该干什么。

    我校这次的课堂改革,主题是“先学后导,当堂巩固”。我通过这次的公开课,与这样的模式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尽管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但这是尝试的开始,同时也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最新长城的课件(汇集9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每天进行编写。好的教案课件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需要特别重视。我们特别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长城的课件”文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请注意,本网页内容仅供参考。

    长城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长城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你们当中都有谁去过长城?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呢?

    (二)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

    1.观察图画

    (1)让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到长城东起山海关和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跨越了哪几个省份。

    (2)书上的两幅画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明确:第一幅是远看;第二幅是近看。

    (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明确: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说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等。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明确:结合图画理解垛子、望口、射口、城台

    (5)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为什么不同?

    明确:一是远看的景象;二是近看的景象,角度不同,景象就不同。

    2.欣赏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边思考所描写的内容。

    3.练习朗读。

    分节练读,思考:

    (1)第一节,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从文中找出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并体会这一比喻句的好处(突出其“长”)

    (2)第二节,长城的近景又怎样?围墙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说出垛口、?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并知道这段城墙在八达岭上,已成为游览景区。)

    (3)第三节,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

    (4)最后一节写什么?

    明确: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4.视频欣赏

    (播放长城风光片,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三)课堂练习

    1.指读生字,重点指导“蜿蜒”的写法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陡。山高而陡。形容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

    蜿蜒盘旋: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盘旋,回绕曲折。长而曲折地延伸。形容远望长城的样子。

    气魄:魄,精神。气魄,精神,气势。课文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的气势。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3.熟读课文。

    4.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指读课文。

    (二)图文对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精读课文,深思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画,说一说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望口、射口、方形城台的位置、构造及作用。

    (2)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明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付出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

    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明确:结合插图,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4)指导感情朗读第三段,想象当时修筑长城的劳动场面。

    (5)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明确: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③这样艰巨的任务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智慧,绝无仅有。

    (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赞扬和敬佩之情。

    2.讨论构思,品味妙法。

    回顾课文,讨论作者怎样构思,为什么能在这不足四百字的课文里,把一个闻名世界的古代宏伟工程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呢?

    (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有顺序、记叙有条理、联想丰富、巧用比喻等写作特色。)

    3.讲述故事,训练语言

    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大家听。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延伸拓展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明确:作者由“站”“踏”“扶”,很自然地过渡到“想”,说明作者的联想是在观察到长城的雄伟坚固之后产生的,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明确:“多少”一词说明修筑万里长城,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是无法估计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更直观地让人们感受到万里长城的工程之浩大;“才”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当一次小导游,向别人介绍万里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练习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继上一篇课文后,这又是一篇看图学文,该教学设计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就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同学们认识到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观察插图,图文结合,理解作者站在长城上的那一段联想所表达的感情。

    探究活动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及传说故事,召开“我爱长城”专题演讲会或故事会。

    1.介绍长城建筑的各个朝代。

    2.说说长城都经过了哪些省市。

    3.讲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讲讲“八达岭长城”。

    5.介绍“山海关”、“嘉峪关”。

    6.讲讲关于长城探险的故事。

    长城的课件(篇2)

    设计思想: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学习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除了认识长城是我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学习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即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让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重点是图文结合,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重点围绕“伟大的奇迹”,展开联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难点是学习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进行表达。第二课时难点是想象建造长城的艰难,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搜集长城相关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题。

    1、谈话,激发兴趣

    幻灯片:“世界遗产”

    提问: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交流后提出学习任务:阅读语文书第81页,把答案画上横线。

    2、主题导入

    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学习我国的“世界遗产”。第一篇文章介绍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长城。

    3、齐读课题。长城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会被列入“世界遗产”?观察课文插图寻找答案。

    二、观察插图,学文。

    1、学习观察顺序

    提问:书中的两幅插图,为什么拍出的效果不同?拍摄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内容也不同。

    教师板书:按顺序。

    2、补充问题。

    幻灯片出示:远看长城,你看到了什么?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主要事物,有重点去观察,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预计学生观察结果:(长、弯弯曲曲、崇山峻岭)

    3、文中第几段对这幅图进行了描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明确写文章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4、男女生分别朗读第一段。思考:课文是如何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写出来的?作者写清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不仅写出了长城很长,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弯弯曲曲的样子,还写出了长城的起止点,具体长度。

    教师可通过幻灯片出示地图上长城跨越各个省市的图片,加深理解。也可以通过换把13000里换算成650万米,联系学生课间操跑过的路程1000米,用时4分钟,告知学生跑完长城需要我们连续不断奔跑47小时。

    5、再次默读第一段,思考: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打比方列数字长气势雄伟

    6、小结后过渡:语言的魅力来自于表达的技巧。咱们的汉语,简简单单一个字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这个建筑之所以被成为“长城”,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引导学生名字的由来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长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城墙。

    7、从“墙”字入手,了解长城的设计巧妙。

    提问: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墙?在纸上用简单的图形表示。长城的墙是什么样的?观察第二幅图,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并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抓住事物的特点,画出长城与我们家的围墙的不同点来。

    8、课文哪个段落对长城的设计做了具体介绍?请读一读,比较自己的描述,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文章不仅按顺序写清了长城的构造,还把设计的好处也写了出来。

    9、小结:要求学生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思考:这课的学习让你们对长城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请用上“不仅------还-----”这对关联词语练习说话。

    10、设置悬念:长城被评为世界遗产,不仅仅是因为它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设计巧妙,还因为什么?下一节课揭示谜底。

    三、布置作业,练习表达。

    1、谈话导入:回顾课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长城的特点介绍给我们的?

    2、学生小结:由远到近、打比方、列数字(按顺序抓特点)

    3、创设情景:文明校园申报需要大家说说我们的校园,我们选一个校园中的景观——升旗台,进行介绍。

    4、范文呈现。

    校园的升旗台

    进入学校大门,就看到庄严,肃穆的升旗台。

    远看升旗台,在阳光照射下,旗杆闪闪发光。有风的时候,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顶端迎风招展,这让我到国家那革命烈士们付出了生命,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近看升旗台,往上走四个楼梯,就到了升旗台上,升旗台呈长方形,大约长十米,宽四米,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显得严肃、庄重。在升旗台正中间有一个正方形台子,也是大理石做的,旗杆就矗立在上面。旗杆是用不锈钢做的,比四层教学楼还要高。旗杆下面是粗的,越到上面越细。

    升旗台的两边镶嵌着美丽的花坛,花坛成“S”形,花坛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花坛里面种着六棵笔直的桂花树,桂花树旁边种着几棵无名的紫色小树。花坛的外围种着一行四季青,春天来了比盆栽的映山红更有精神。每到八月,桂花开了,香气扑鼻,整个升旗台被香味包围着。花坛中的花都开了,让升旗台显得更加美丽。

    这就是我们校园的升旗台,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昌河小学。

    长城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4、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难点: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介绍景点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这篇课文,说到长城,你首先想到了什么?你对长城的了解有多少。

    2、板出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

    3、观看教学录像(课件出示)。教师现场配上文字介绍,学生认真欣赏并谈感受,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1) 文字介绍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不到长城非好汉”,无数中外游人远道而来,均以能登上长城、目睹这一天下奇观为快慰。登临长城不但可以饱览长城的宏伟雄姿,古战场的壮丽图景等,同时,还可深切体察与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去为振兴中华、谋求全人类的和平幸福事业而努力奋斗。

    登上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人叹止。望关山,无限古今情,却不解,今古何所别。万里长城万里长,两千历史不尽言;欲要看尽数千古,长城不登好汉无。

    (2) 教师读完,学生谈感受,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如何。教师适当引导其说出“骄傲、自豪”等感受。

    (3) 顺势提问: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自豪?请你带着这种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要注意把这种自豪感表现在脸上。

    三、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文章最后两个句子,指名读,读出感情,全班读。

    2、提问: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请学生谈一谈。

    3、全班再来齐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文中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你从哪里可以知道?

    四、再读课文,学习具体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3、提问: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的心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座落在南宁市的地王大厦共有59层,多么壮观啊!长城长一万三千多里,你能感受到这种雄伟的气势了吗?)

    五、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生字,教师纠正读音;

    开火车读、分小组读、指名读,从多方面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教师随机板书

    3、继续学生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继续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第二段,概括主要内容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或者课件展示的图画,说一说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长城的具体构造,突出了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2、重点介绍垛子、瞭望口和射口,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找出它们的具体位置,说说他们的作用。在读课文最后两个句子,引导学生情感升华。这是再谈体会。

    3、这篇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学生找一找(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长城的呢?(从远到近)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

    4、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找找中心句(除了最后一句以外)。

    中心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一句话连续使用了几个动词,请把它们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好处:使句子更加连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此刻自己“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这时你会想起什么呢?(古代劳动人民辛苦、伟大、智慧)

    5、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再读读课文最后两个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这个句子用了一组关联词,“多少···才”,请学生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说说在这里使用组这组关联词语的好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建造长城不容易,饱含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过渡)是啊,建造长城真的很不容易,作者忍不住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早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气魄雄伟的意思是?去掉这个词语再读这个句子,学生谈感受。

    (过渡)啊!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有那么气魄雄伟的建筑,你自豪吗?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来读读课文最后这两个句子吧。

    6、课件出示外国友人的评价。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把握情感主线,疏通全文

    根据板书,回顾课文。

    四、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写导游词

    1、假设现在许多外国游人纷纷游览长城,你会怎样给游客们介绍长城呢?

    2、学生写导游词

    3、请部分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导游词,然后请同学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练习写导游词

    长城的课件(篇4)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仍然给大家带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来欣赏一下(歌曲:长城长)

    2、能告诉老师这是一首歌颂什么的歌儿吗?(长城)

    3、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组关于长城的图片呢!(板贴)看后你想到了什么?

    生:……

    4.是啊,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巨龙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同学们,你可知道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关于长城背后的故事和知识实在是太多了,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亲近长城--(板书)

    二.组内交流

    1.请你迅速的打开书,告诉老师这是一节什么课?综合学习活动--(板书)

    2.提出要求:本节综合学习活动主要是提高大家搜集、整理、运用材料的能力.

    3.老师知道你们搜集到了很多关于长城的资料,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将一类的资料汇总到一起,对于重复的资料进行删改,不足的可以互相补充,汇报时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以任意一种方式,书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

    三.汇报(点评并总结)

    1.关于修建长城的历史性资料,旅游名胜-八达岭长城(学生间不同材料互相补充)

    2.关于修建长城时的民间故事.(师生共同参与点评)

    3.小结: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对长城有了更多的了解,你们所讲的这些故事中最有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被人千古传唱,这些故事只是当时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的灾难.但是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还记得我们学习了两首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吗?就是当时战争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能不能背给老师听一听?(学生齐背)

    4.一小组为大家齐背<清平乐.六盘山>

    5.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行至六盘山时毛主席做的诗词,最后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是说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也就意味着没有胜利.

    6.在写出征的战士与家人离别的情景除了这些古诗词还有一首歌也写出了离别者的伤感,知道是哪首歌吗?<送别>生唱.这首歌是著名词作者李叔同填的词,正因为它道出了离者的伤痛,曲调舒缓凄凉,才被人传唱了近乎一个世纪.

    7.其这材料的汇报:关于长城的近期新闻进而宣传环保知识.

    三.长城知识问答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自觉加入保护长城的志愿者的行列中的!由于时间关系,其它的资料我们课下可以再继续交流.老师知道你们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了解了许多长城的知识,那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长城的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a、万里长城万里长,万里长城到底有多长?

    b、长城的东西起点分别在哪儿?

    c、长城是哪个朝代最先开始修建的?

    d、起初统治者修长城是为何用意?

    e、 长城是一种特殊的防御工程,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修筑过长城,下面没有修过长城的是哪个朝代?(A.汉朝 B.北周 C.明朝 D.清朝)

    f、美国阿波罗2号宇宙飞船宇航员登月球时在月球上可以看见地球的两项工程,一项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另一项,你知道吗?

    g、万里长城在古代主要是起防御作用,现在它的价值还体现在军事方面吗?

    h、万城长城已被列入八大奇迹之一,这八大奇迹中其它几大奇迹分别是什么?(也可以做为课后搜集内容)

    四.总结

    1.在今天的综合学习活动中,你们都能够积极搜集大量资料,并能合理分类整理,有选择性地向大家介绍,小组合作意识也很强.老师看到了你们的进步.

    2.孩子们.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蕴含着统治者的心机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长城如果会说话,它一定会讲述其万世沧桑,千载沉浮.宇航员登临月球时可望见地球上最壮观的人造工程就是我们中国人建造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身为一个中国人你最想说什么呢?

    3.生……

    4.老师听到了你们的心声,也仿佛听到了中华民族郁积了几千年的心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最让我们在这雄壮的国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吧!(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长城的课件(篇5)

    导入:

    师: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师: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

    授新:

    1、齐读课题:《长城》

    2、出示两幅挂图: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描绘长城的景象。

    不同点:观察点不同,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所以观察到的景物就不同。

    3、观察第一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象了吗?

    生回答,师引导生观察和描述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由近到远、由主体到周围景物。

    再说说第二幅图上画了什么。

    4、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想想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图中所描绘的。

    生自读课文。回答:第一自然段与图一相对应,第二自然段与图二相对应。

    5、书中这两个自然段是怎样写长城的?

    “远看长城,……”用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蜿蜒盘旋的长龙,可以看出长城很长、气魄宏伟。

    齐读。

    “……”写了长城的构造,从“”可以看出长城高大坚固;

    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此段,用画简笔图的形式,弄懂长城的构造:垛子、瞭望口、射口;

    对照图二说说长城的构造,尽量运用书中的语言。

    师对这两段进行写法上的引导: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了长城的整体景象,再局部描写长城。

    6、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联想到了什么呢?读读下一段,批划你有感受的语句,多读几遍,再和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生自读批划,交流感受。师巡视指导。

    7、生汇报,师引导,适时结合课后第三题。

    师注意训练学生抓重点句、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同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课外阅读;训练学生从内容情感及写法等多角度理解分析课文,读写结合;通过多种形式指导有感情朗读,训练学生通过读的形式理解体会并表达情感。

    8、除了这些,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生展开想象,比如: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9、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结:

    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了这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不能不让我们中华儿女为之自豪和骄傲。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把这篇课文读一读,然后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不但从内容上、情感上谈,还应该注重写法上的收获。

    长城的课件(篇6)

    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出示两幅彩图,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了解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围绕写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3、其中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上的训练,通过你观察到的,把你联想到的写出来。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有感受的地方再有感情地读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全文内容、感情、写法。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

    高大坚固

    ——

    气魄雄伟

    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长城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

    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

    b、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

    (1)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5、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由长城想到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教师小结: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4、朗读最后两段。

    三、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练习册。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长城》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顺序介绍。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学生看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然后自读课文探讨问题,品味语言。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在课的结尾,我通过引用名人在登上长城之后发出的感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等词让学生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

    长城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俺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同学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长城》,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介绍长城的短片。 (播放短片)

    2、过度: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记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在,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3、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一)质疑:

    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随机板书:伟大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过度:我们回忆一下其它的段落是从什么角度写的长城(随机板书:远望、近观、联想)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好,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过渡: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从更近的角度去认识长城。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成的。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暸望台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a、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句子或词语令你感到很新奇吗?

    (1)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垛口、嘹望口、射口

    (2)听了老师说的后,你们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垛子、瞭望口、射口吧!

    (同桌讨论学习)

    (3)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当士兵从嘹望口发现敌情时,便迅速来到城台顶上燃烟放炮,远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听到,这样一座传给一座,几千里外的敌情在几个时辰内就可以传到朝廷。]

    b、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重新感受一下长城的巧妙设计和高大坚固。

    3、现在,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过渡:长城作为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不仅建得高大坚固,而且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对长城了解了这么多后,你想到什么?

    (四 )披文入情,倾情长城——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随机:理解很自然

    2、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你是怎么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的呢?

    a、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会遇到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建长城的材料: 一块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我想问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斤?(50斤)两三千斤重的条石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60个)

    (2)建长城的工具: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长城的长度:一万三千里、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多少:许许多多,无数)能想象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了吗?让我们再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

    4、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 的“ 智慧 ”? 智慧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设施齐全,能防御敌人又能进攻敌人。)

    5从“多少”“才”字体会到什么?( )

    6、此刻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什么?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转变成一种崇敬之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

    4、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了吗?( 联系前文,从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来谈。)

    5、写话寄情

    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

    话。(学生写,汇报)

    四、总结板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长城的课件(篇9)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遗迹《长城赞》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上课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不错而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精妙的回答。

    【教学内容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课堂练习】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作业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学生课本。

    2、多媒体课件。

    倒数的认识课件汇集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搜集了大量材料终于完成了这篇“倒数的认识课件”。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学生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教案和课件的改进。请将此页收藏方便未来的发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1

    1.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会对倒数的正确表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等。

    1.出示例7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核对。

    教师板书: ×=1× =1× =1

    2.你能模仿着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观察板书,揭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让学生模仿着说另外两个算式,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

    4.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学生同桌讨论找法,指名交流。

    5.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学生讨论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指名交流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合作练习:同桌两位同学一位说出一个分数,请另一位同学说这个分数的倒数,并交换练习。

    1.电脑出示:5的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呢?

    学生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方法一:求5的倒数时,可以先把5看作,所以它的倒数是;

    方法二:想5×( )=1,再得出结果。

    2.那1的倒数是多少?(1)

    3.0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一个数与零相乘的积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 分数和整数(0除外)都有它的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0.25 0.1 的倒数是多少?如何求的?

    5.练一练 示范写 的倒数: 的倒数是 ,明确不能写成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说说思路及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2.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一找,再交流想法,注意说完整话。例:与4互为倒数。

    3.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订正。

    4.练习十第4题

    写出每组数的倒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1组中都是真分数,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第2组中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倒数都是真分数。

    第3组中都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倒数都是整数。

    第4组中都是非0的自然数,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5.练习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6.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辨析。

    两题中分数的不同意义:

    第一题中的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要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中的表示用去的吨数,求还剩多少吨,要用减法计算。

    7.思考题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按钢管的长度分三种情况考虑:

    (1)如果钢管的长度都是1米,那么两根钢管用去的一样多;

    (2)如果钢管的长度小于1米,那么第一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3)如果钢管的长度大于1米,那么第二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数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倒数关系,谁再来说一说倒数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24页中的例1、例2 ,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在众多的数中说出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能用完整、正确的语言表达倒数。

    (2)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2)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概括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以及0、1的倒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合作交流、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理解“互为”的含义。

    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朋友,看到这个词你有什么想法说的?能告诉大家你最好的朋友是谁吗?指名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们之间的关系吗?(×××和我互为朋友,我是×××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板书:互为)另外找一名同学,你能再描述一下他

    们二人的关系吗?(略)那我们能说×××是朋友吗?(不能,因为朋友是相互的,互相是朋友,互为朋友)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朋友一样必须是一起出现,相互依存的知识呢?请举例——

    (父子关系、母女关系等)

    2、简单理解“倒”。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精神面貌真是好极了,老师有点惊呆了,板书“呆”,呆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你们喜欢文字游戏吗?板书:“呆”的上下颠倒就成了“杏”,语文中的文字有这样的构字规律,比如(杏——呆;吞——吴;音——昱;士——干……)那么数学中的数也有这种规律吗?先来计算几道题目,计算之后相信自然会找到答案。

    板书:

    3

    8× 8

    3= 1 7

    15×15

    7=15×= 151112 ×12= 1

    二、新课教学。

    (一)引导质疑。

    学生算完后,观察并思考:这些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得数是1 生2:乘积是1

    除了乘积是一,因数还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再举例如: 5/4×4/5 7/10×10/73×1/3

    进一步明确并(板书):乘积是1

    生3:都是两个数相乘. 〈 板书 〉:两个数

    1、 你们还能写出两个数乘积是1的算式吗?

    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大家准备好课堂练习本,我给大家30秒的时间,请你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而且能写出不同的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错。 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无数个)

    出示课题: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倒数的认识 师指着板书说:我们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那么倒数的相互关系在具体算式中怎么说呢,谁和谁互为倒数呢?

    比如4/5和5/4的乘积是1 ,我们就说4/5和5/4互为倒数。(师板书4/5和5/4互为倒数) 还可以说4/5的倒数是5/4;5/4的倒数是4/5。

    生:①模仿说 ②同桌互说

    2、理解意义:

    (1)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互为”一词的?

    (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以前我们学过这种两数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知识吗?

    (3)2/5和5/2的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7/10和10/7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

    (5)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A:2/3 是倒数。( )

    B: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C、

    D、12712和×43712乘积是1 ,所以32127和32712互为倒数。( ) ×=1,所以12、43、互为倒数。 ( )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二) 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 (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

    根据这一特点你能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吗? 试一试!

    2、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3/5 7/2 5 13

    (1)先写3/5的倒数。教师查看学生书写的情况。

    (2)教师板书学生错误书写方法:3/5=5/3这样写对吗?为什么错了?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出示

    3/5 的倒数是( ) 7/2 的倒数是( )

    5 的倒数是( ) 13 的倒数是( )

    师生一起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师:那5的倒数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把5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3、1和0的倒数

    师:那1 的倒数是几呢?为什么?

    0的倒数呢?

    师:为什么?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生齐: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4、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就行了。

    三、练习巩固。

    1、判断题:

    ①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 ( )

    ②任何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 )

    ③因为3×1/3=1,所以3是倒数。 ( )

    ④1的倒数是1。 ( )

    2、思考题:

    3/8×( )=( )×=( )×6=1

    3、找出马小虎的日记错误并改正。

    今天,我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倒数。我知道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比如3×1/3=1,那么3是倒数,1/3是倒数,你知道了吗?我还知道了所有的数都有倒数(小数除外),比如整数2的倒数是1/2。我还学会了求任何数的倒数只要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

    瞧!我学的怎么样!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别人的合作,认识了倒数,学会了求倒数的方法,大家的表现很精彩,老师由衷的祝贺你们。

    五、作业

    课本26页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若是整数,先划成分母是1的分数。

    1的倒数还是1,0没有的倒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会对倒数的正确表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课前研究:自学课本P50:

    (1)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概念中哪几个字比较重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说说他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3)0有倒数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作业错例分析。

    二、学习分数的倒数:

    1.出示例7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核对。

    教师板书: ×=1× =1× =1

    2.你能模仿着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观察板书,揭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让学生模仿着说另外两个算式,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

    4.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学生同桌讨论找法,指名交流。

    5.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学生讨论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指名交流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合作练习:同桌两位同学一位说出一个分数,请另一位同学说这个分数的倒数,并交换练习。

    三、学习整数的倒数:

    1.电脑出示:5的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呢?

    学生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方法一:求5的倒数时,可以先把5看作,所以它的倒数是;

    方法二:想5×( )=1,再得出结果。

    2.那1的倒数是多少?

    3.0有倒数吗?为什么?

    4. 分数和整数(0除外)都有它的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吗?0.25 0.1 的倒数是多少?如何求的?

    5.练一练 示范写 的倒数: 的倒数是 ,明确不能写成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说说思路及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2.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一找,再交流想法,注意说完整话。例:与4互为倒数。

    3.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订正。

    4.练习十第4题

    写出每组数的倒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1组中都是真分数,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第2组中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倒数都是真分数。

    第3组中都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倒数都是整数。

    第4组中都是非0的自然数,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5.练习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6.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辨析。

    两题中分数的不同意义:

    第一题中的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要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中的表示用去的吨数,求还剩多少吨,要用减法计算。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数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倒数关系,谁再来说一说倒数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4

    一、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一)、意义——从学生比赛中引出。

    1、同桌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第一组:(左边学生)x、x第二组:(右边学生)x、x

    2、思考:为什么左边学生做得又对又快?师:观察第一组中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乘积是1)归纳总结:同学们我想刚才比赛的输赢是次要的,但发现这组算式的特点却是重要的。

    3、像这样乘积是1的数你还能写出几组吗?()x()=1、()x()=1

    4、归纳总结、揭示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板书)加深理解“互为”

    5、选一组算式说一说

    1谁是谁的倒数?

    2、谁是谁的倒数?

    3谁和谁互为倒数?

    (二)、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提问: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教案《倒数的认识教案》。

    2、师生一起小结: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3、提问:那1的倒数是几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并说明了理由)0的倒数呢?

    4、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1、试着写出3/5、7/2的倒数

    2、试着写出6的倒数

    3、试着写出二又三分之一的倒数

    4、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2/57/11130.5

    三、拓展延伸

    1、填空:

    (1)1/9的倒数是(),7的倒数是(),0.7的倒数是。

    (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8x=10.75x=1x0.5=12、

    判断:

    (1)因为0.25x4=1,所以0.25和4互为倒数。

    (2)a的倒数是1/a。

    (3)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4)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5)1/3是倒数。()

    (6)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必做题:在作业本上完成学习之友对应练习的第1、4两小题.

    2、选做题:3/4x()=()x7/11=()x6

    五、总结反思,回顾梳理。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倒数的有关知识,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

    3、学了倒数有什么用呢?大家课后可去思考一下。

    六、欣赏生活中倒着的现象。

    板书设计倒数的认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历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通过两个例题,主要教学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课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让学生先学后教,激发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探索中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突破难点

    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

    师:老师也愿和六(1)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那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指板书:互为)

    二、导入揭题,引导质疑

    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揭题——(板书:倒数的认识)

    师: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

    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

    师: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

    ①5/8×8/5

    ②0.25×4

    ③3/4+1/4

    ④1.6—3/5

    ⑤13/7×7/13

    ⑥3/2×6/5×5/9

    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

    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

    归纳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预设:乘积是1。

    2、举例感悟“怎么做”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

    归纳总结: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乘积是1)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5/8×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25×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

    ⑤13/7×7/13

    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

    师:能说3/4和1/4互为倒数吗?为什么?

    师:能说3/2、6/5和5/9互为倒数吗?为什么?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第二小学的王国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一课时倒数的认识。

    下面我从七方面进行研说。

    一、说教材

    《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也为后面比和百分数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为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两部分。

    《倒数的认识》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内容。它是分数乘法的后继内容,同时又是分数除法的准备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材首先安排了几组有代表性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并用实例突出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为例1的学习做好铺垫。例1首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接着总结找倒数的方法。具体分三种情况讨论: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的问题。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六单元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本册学习了分数乘法。这些知识为倒数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对倒数的知识接触较少,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更好地理解。课前我安排了学生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对倒数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说目标

    倒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课标中对这一领域的具体要求是:

    知识技能: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数学思考: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问题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与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根据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问题解决:通过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4)情感与态度: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0为什么没有倒数。

    四、说模式

    我校进行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活动。此课题研究,主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获取经验,发展能力。我校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情境导入——出示目标——探究新知——-强化双基——达标总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五、说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教学内容特点,在理解“互为倒数”时,我运用了谈话法。为了让学生对倒数是互相依存的特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理解,我举例向学生讲解“互相成为好朋友”就是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朋友必须建立在两个人的基础上的。又让学生列举具体分数说明,进一步加深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例1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学生运用自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先参考自学提示自学,再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此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每小组的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在全班汇报。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六、说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和我校的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4分钟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分钟

    (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5分钟

    (四)强化双基,应用拓展。14分钟

    (五)达成目标,总结梳理。5分钟

    (六)布置作业,时间合理。1分钟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新课之前设计了一个猜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字,请同学们把这个字的上下两部分颠倒位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字?其实不仅在汉字中有这种奇妙的现象,而在数学知识的领域里也有类似的现象。从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字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感知“倒”的含义。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所以我给学生呈现简洁明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此环节分两部分完成。

    1.教学倒数的意义

    教材先出示四个乘法算式,我让学生直接口算,再细心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他们的乘积都是1。于是引导学生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再让学生找关键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理解“互为”时,我先以互为朋友举例,再让学生例举具体分数说明。进一步理解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最后让学生总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交流、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倒数的意义,体会到数学语言即简洁又严谨。

    2.教学例1这部分内容我先给出自学提示,学生参照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对于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这两个问题学生先猜测,再验证:1×(1)=10×(任何数)≠1,从而归纳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学生知道了求分数和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我安排了“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倒数的方法。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拓2展,怎样找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呢?以1和0.6为例。学生讨论交

    3流后得出把带分数和小数先化成假分数或真分数后再调换分子和分母位置。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怎样求一个非0数的倒数的方法。学完新知后学生看书质疑,如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后在进行交流解决。

    此环节的设计,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新知。

    (四)强化双基,应用拓展。

    为了新知能得以巩固,我设计了达标练习。其中填一填、判一判、选一选是基础题,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想一想为拓展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力得到提升。这些练习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练习题目由易到难,形成梯度。使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达成目标,总结梳理。

    教学基本结束进行课堂总结时,再次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通过梳理一方面学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经历了自我总结、评价的过程,更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六)布置作业,时间合理。

    基于我校把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这一作业要求。我设计了两项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六第5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2.和家长一起进行倒数的游戏。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复习了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

    完整的板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提纲,是学生复习的依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而我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的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的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的攀登。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钓鱼的启示课件汇集


    小编强烈推荐一篇非常实用的“钓鱼的启示课件”给大家参考,建议您将本页加入收藏方便随时阅读。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教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1)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 不放

    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 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 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 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

    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鱼好大

    难? 鱼难钓

    不放──非 无人知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钓鱼的启示》。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作者从钓鱼、放鱼的过程中获得了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两个疑问自由的读一读3-9自然段,从中找出理由。

    (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自由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过度语:“我”为什么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师:请你将课文中描写钓鱼的句子读出来。

    生读:“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师:从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这条鱼是作者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师:从他的读中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钓到这条鱼真是太不容易了。

    齐读这段话,体会体会。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生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师: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吗?(得意)

    生:我体会到作者钓到这条鱼时很得意。

    师: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你得意的心情,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师:钓到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是多么地高兴、多么地得意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读——

    师:钓到这条又大又美的鲈鱼,我当然很得意,齐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过度语:还有其他原因使“我”舍不得放掉这条鱼吗?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看到。

    师:请你将课文中描写的相关句子读出来。

    生读:“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当我看到四周没有人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想一想,我会对父亲怎样说?

    生:爸爸,求求你,把这条鲈鱼留下吧!

    师:孩子,还没到捞捕鲈鱼的开放时间,不能留下。

    生:反正又没有人看见,还是留下吧!

    师:天知地知,你必须把鱼放了。

    (4)师:父亲喜欢这条鱼吗?何以见得?

    生读: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师:从哪个词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鲈鱼的喜爱?(得意)

    师:除此之外,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对鲈鱼的喜爱?

    生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师:从“得意”一词我们便可看出父亲对鲈鱼的喜爱,那么“好一会儿”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师:虽然父亲也很喜欢那条鲈鱼,也在进行着道德抉择,但他的态度却是不容争辩的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他的语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他的声音那么的坚决,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父亲坚决而又不容争辩的态度?(得)谁能换个词来读一读这句话?(一定、必须)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

    师: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

    生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还是一位以身作则、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父亲。

    师:请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就是父亲的爱,严格的爱、负责的爱,齐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5)父亲既然那么喜欢这条鱼,为什么又一定要我放掉呢?

    生: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找到文中的话读一读。生读:“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这就是父亲一定要我放掉这条鲈鱼原因,齐读——“父亲划着一根火柴,……还有两个小时。”

    过渡语: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呢?(爸爸)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请大家默读3-9自然段,看看“我”的心理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完成这道补充填空。

    2、汇报交流,补充填空。

    师:在这个钓鱼、放鱼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 );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 )和( );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 )。

    板书:得意——委屈——沮丧——感激

    3、师: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放了大鲈鱼是对,不放,就是错,但真正要舍弃时却又很舍不得,这就是钓鱼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师: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2、出示句子:

    a.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b.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两句话,这两个“鱼”意思一样吗?第一个“鱼”指的是什么?(大鲈鱼)

    (2)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放弃、拒绝)

    4、小结:正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师:经历了三十四年光阴的洗礼,作者已经完全理解父亲,并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1说,师评价:不用谢,你的成功是父亲最大的骄傲。

    生2说,师评价:别人都很羡慕我,因为我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

    生3说,师评价:孩子,你能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爸爸最大的快乐。

    6、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引读——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从:考试分数、买东西、公共汽车让座、卫生、过马路……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说)

    2、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师;这是父亲送给我最为珍贵的礼物,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这就是钓鱼给我们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希望孩子们将钓鱼的启示铭记于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3)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情让终身受益。这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但不一定读得懂。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可以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处理利益和道德的关系。

    三、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抵制各种“鱼”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变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并恰当的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入境动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情感。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六、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说教学过程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发现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幻灯片播放月夜图,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欣赏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画。让画面定格在一幅和课文内容吻合的幻灯片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这种情景的句子吗?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读出来?”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同样

    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学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充分展示出来了。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月夜的故事里去了

    (二)以读为本感受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钓鱼部分),边读边想:“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

    (2)、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放鱼部分),“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态度。(教师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语气坚决肯定)孩子:“爸爸!为什么?”(急切)

    爸爸:“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委屈)

    通过以上朗读,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中的“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3、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小组讨论,归纳出“钓鱼—放鱼”时“我”的心里变化过程:惊喜——惊讶——委屈——无可奈何

    (得意)(急切)(难受)(依依不舍)(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品析重点句(10——11自然段启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金钱、地位等吸引人的、让人追逐的利益。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会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升华美

    当学生还沉浸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在个人利益和道德之间,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

    道德。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最后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八、说板书

    钓鱼的启示钓鱼得意兴奋

    放鱼着急委屈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实践道德难)

    启示感激(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放弃“鱼”的诱惑,实践道德)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4)

    (一)整体感知,初知文意。

    1.请浏览全文,把预习中发现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和词语找出来。

    2.(出示幻灯片3),这些字词得记住了。抽读。

    哪些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

    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汇报后,教师提炼板书:钓,放,悟。

    (二)走进“依依不舍”。

    “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课文哪一句在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1.学生找、读,(出示幻灯片)“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到“我”的依依不舍?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过渡:“我”为什么如此的依依不舍?

    (三)追溯“依依不舍”的原因。

    浏览课文,为“我”的依依不舍找出理由。

    1.这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鲈鱼。

    “过了好长时间”:结合“晚霞辉映”“晚上十点”,大概推断过了三四个小时。

    “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耐着性子地遛鱼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

    2.这是一条难得一见的大鱼。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3.天知地知。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

    4.小结。

    (四)理解“依依不舍”却不得不舍。

    纵有百般理由,却不得不舍。为什么呢?

    1.这是规则要求,不得不舍。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

    资料引入“禁渔期”:为了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在鱼类产卵、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特定时期,规定禁止捕捞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时间。

    “中国的禁渔期”:5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青鱼禁渔期,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hān)禁渔期, 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讨论:禁渔期这么长,这最后短短的两个小时有那么重要吗?

    小结:自觉遵守规则的需要,这条鲈鱼不得不舍。

    2.不得不舍是父亲强硬要求的结果。

    哪些句子可以读出父亲的坚决态度?找读句子,谈体会,再读句子。

    一方面是“我”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是父亲不容商量的坚决。分角色体会。

    3.父亲如此坚决,难道他不喜欢这条鲈鱼吗?

    “欣赏”“盯着看了好一会儿”。 “一看一盯一转”,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斗争。

    同样喜爱,同样欣赏,同样不舍,但在规则面前,不得不舍。

    (五)品味“舍得”。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我”得到了什么?

    1.有舍有得,“我”最根本的获得,是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幻灯片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段话吗?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

    (2)从哪里看出“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不止一次遇到”、“当我一次次……就会想起……”,

    结合“我”和我的生活理解“鱼”。

    (3)这些就是道德实践,你能改写这个句子吗?“____________,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发现,这就是我们的阅读启示。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值得品读。

    (4)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文中父亲的告诫吧!齐读。

    2.父亲的告诫伴我度过了三十四年,“我”终生难忘。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月光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让我们找出来标出序号。

    抽生读句子。师:月光如水水如天,多么美丽的垂钓环境啊;皎洁的月光,见证了“我”曾经多么了不起地钓起一条漂亮的大鲈鱼;只有月亮知道“我”违反了规则;这如水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心灵,照亮了“我”的人生旅程,让“我”受益终生。

    所以,“我”在结尾这样写道──

    (六)“生活启示”结课。

    三十四年前,皎洁的月光下,(出示幻灯片,齐读)“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三十四年后,月光如水的记忆里,“我”的依依不舍换来了父亲的告诫(幻灯片):“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生活就是一本书,善于读它的人,不仅可以从中有所发现,获得启示,还能为这本书增添新的、美丽的篇章。让我们学会用心去品读吧!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放鱼——“鱼”

    悟生活是书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5)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俺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绩,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俺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俺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俺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身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支配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同学学习。

    2、局部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俺们还必需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同学可能说不出来。在同学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俺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俺”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俺”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俺”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俺”的情感变化?

    (同学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俺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俺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俺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俺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俺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俺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俺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俺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俺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俺”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俺:“小朋友,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俺们,更无人知道俺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俺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俺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扮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俺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俺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俺的生长?俺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俺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局部,提出疑难问题。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俺 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沮、践、戒、钩、翼、鳃”等生字

    2、能通过课题了解文章内容,能初步了解“启示”结构

    3、能明白课文“启示”的过程及含义

    4、能领悟以小见大的"技巧

    教学重点:

    明白课文获得“启示”的过程及含义

    教学难点:

    能领悟以小见大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初探“启示”含义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先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位同学知道的最多。(出示幻灯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启示)

    3、什么叫启示呢?(出示幻灯片)(出示幻灯片: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2、引出课题:《钓鱼的启示》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的是——《钓鱼的启示》,请大家一起看到这个字,它读“钓”(出示幻灯片),和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很相识“钩”(出示幻灯片),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请在草稿纸上写钓鱼,鱼钩,写对了的请举手。

    (2)读课题:很好!请同学们抬起头,看到课题,让我们把钓字还到课题中读一读,请字正腔圆的读,请干脆利落的读

    二、初读课文,初探启示结构

    1、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翻到课文,轻声细读课文,注意做到两点。(幻灯片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刚才同学们已经读完了,我从课文中选了几个句子,看看你们会不会读。(幻灯片)

    (1)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zòng)着。(很流利,谁来第二句?)

    (2)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lú)鱼,看着鱼鳃(sāi)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xī)动着。

    (了不起,三个生字全读对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还有第三句)

    (3)当年那个沮(jǔ)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这个词读?什么时候我们会沮丧呢?你已经完全领悟了它的意思。第四句特别长,谁敢来读一读呢?)

    (4)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jué)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jiè)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jiàn)起来却很难。

    (太厉害了,这么长的句子,你竟然读得准确无误。父亲告诫我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

    3、如果我把生字提出来,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生字合理的填进去呢?(出示)

    鲈鱼大,诱饵鲜,熟练操纵拖上岸;(填得好)

    鳃翕动,月皎洁,心情沮丧难抉择;(填得对)

    是非易,实践难,父亲告诫记心间。(填得准)

    4、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这其实是课文的什么?(浓缩)

    6、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第一句,告诉我们他们在干什么?(板书:钓鱼)第二句,告诉我们他们决定干什么?(板书:放鱼)第三句,告诉我们什么?能不能用这几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呢?很好,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启示)(出示幻灯片)

    7、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词,先写“钓鱼”、再写“放鱼”、最后写“启示”这其实是课文的什么呢?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的思路非常清晰。

    三、细读课文,感悟“以小见大”写作手法

    1、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我当时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

    啊,好大的鱼,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鱼大吗?你们来读一读?不够大?再来,有点大?再来,这么大?不仅大,而且?(漂亮)哪里写到了?(生汇报)

    2、钓这条鱼容易吗?(不容易)花了多久的时间?(晚霞辉映到晚上十点)钓到这样的鱼时,父亲高兴吗?我高兴吗?你高兴吗?(其实我也跟着高兴)可是,父亲却要我干什么?(放鱼)连续叫三个人

    3、父亲怎么说的?(出示)

    父亲: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4、我是怎么争辩的?让我们找找“我”说的话

    “我”:爸爸,为什么?(我怎样的问?)急切

    读出我的急切,再急一点。

    “我”: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怎样的说)大声

    请读出我的大声,又急又大,又急又大又快哭。

    5、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请男同学来读一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一读“我”的话。

    6、他们在干什么?(放与不放的问题,也就是舍与不舍的问题)板书:画“舍”,)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鱼放了?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捕捞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5、也就是说,捕鱼的时间还没有到。为什么捕鱼还要规定时间呢?我这里有一个资料。禁渔期。

    5月1日至翌年1月31日为青鱼(鲱)禁渔期。(看看谁的数学好)

    (半年多的时间啊!)

    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禁渔期。

    (多久,整整两个月。)

    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这又有多久呢?一个半月)

    最短也是一个多月。禁渔期这么长,这深更半夜,不就差短短两个小时吗,我不放又会怎样?

    6、在父亲眼里如果不放回去意味着什么呢?

    诚实、信用、道德。

    7、可我当时为什么不肯放呢?

    鱼大,鱼美,鱼钓起来难,关键是放了鱼别人也看不到。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学生读句子)所以我把乞求的目光再一次投向父亲,但有用吗?为什么?

    8、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

    9、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这位名人是怎么说的?(出示幻灯片,无人看到而舍才是道德)父亲是怎么解释道德的呢?(出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看来,钓鱼事小,放鱼事大,舍弃事小,得到是大,这叫以小见大!(板书)

    10、放与不放是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难不难?(难)艰难的选择叫什么呢?(抉择)我的抉择是什么?(放鱼)(道德)谁来读一读我放鱼的句子。

    11、在我的人生中,仅仅这一次(放鱼吗?)文中怎么说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2、相似诱惑人的“鱼”,对一个三十四年过后,也就是一个中年人来说可能是什么?可能是带来方便的、带来好处的、带来利益的。面对这些,我都选择了?(“舍弃”)为什么我会这样做?(出示)

    13、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鱼”呢?)

    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过红灯。能不能?为什么?你很善于思考,他告诉我们(过马路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捡到钱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不占位己有?他告诉我们捡钱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没人发觉的情况下抄作业。他告诉我们能不能?为什么?(做作业事情小,但诚信大。)

    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乱扔垃圾。你有没有扔过,你的做法是文明的。(他告诉我们扔垃圾事情小但文明大。)

    四、联单元课文,拓“以小见大”手法

    1、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告诉我们的都是大道理。这也是“以小见大”(指板书),我很高兴,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出示幻灯片)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你们知道这段话哪里有吗?(单元导读)你很会观察,也很善于读书。看单元导读能给我们指明学习方向。

    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启示,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篇课文,从钓鱼和放鱼这件生活小事中明白做人的大道理,这就叫“以小见大”,这是写好启示的方法。(指板书)

    2、这一单元的课文其实都是这样的,比如这篇课文,我们来看看。(出示《落花生》片段)

    作者从父亲与我们谈花生的好处,从而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启示,这种写法也叫?(以小见大)

    你们有没有发现,启示都是从什么事情中得到的?(平凡小事)

    3、以“小”悟“大”写启示。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平凡小事,我这也搜集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事,看看你们能不能悟出大道理。(出示)

    我去海滩游泳,大浪向我冲来时,我吓得赶忙往岸上退缩,可反而呛到海水,但如果我站直身子,鼓足勇气,勇敢地迎着浪涛向上跳,浪涛就在我的身下过去了。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五、课后设疑,思考“小”字写法

    同学们很聪明,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舍大取小,以小见大!如何抓住“小”字来写呢?把“小”字写具体,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小见

    以钓鱼大

    放鱼

    启示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7)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它讲述了作者30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一起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情让我受益终身。它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钓鱼的启示》这节课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但不一定读得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再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处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三、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标示出发,制定了以下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的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自觉抵制各种“鱼”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变化。感悟文章中做人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并恰当的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入境动情。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情感。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六、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说教学过程

    《钓鱼的启示》一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发现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幻灯片播放月夜图,伴着优美的乐曲,学生欣赏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画。让画面定格在一幅和课文内容吻合的幻灯片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这种情景的句子吗?这么美的月色,谁能将这种美妙读出来?”学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起来。给学生个性化朗读创设了一个展示平台。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学生把意境美和文字美,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充分展示出来了。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月夜的故事里去了

    (二)以读为本感受美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样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故事有了初步的理解。

    2、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幻灯片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钓鱼部分),边读边想:“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

    (2)、自由朗读课文4——9自然段(放鱼部分),“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面临着一个什么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态度。(教师也扮演角色参与其中。)

    爸爸:“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语气坚决肯定)

    孩子:“爸爸!为什么?”(急切)

    爸爸:“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平静)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大声争辩委屈)

    通过以上朗读,从“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中的“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3、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小组讨论,归纳出“钓鱼—放鱼”时“我”的心里变化过程:惊喜——惊讶——委屈——无可奈何

    (得意)(急切)(难受)(依依不舍)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品析重点句(10——11自然段启示部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是指什么?作者最后对父亲的行为会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理解“诱惑人的鱼”的特殊的含义:荣誉、权利、金钱、地位等吸引人的、让人追逐的利益。体会到父亲的管教让“我”有了抵制诱惑的能力,作者对父亲会心存感激。)

    (三)、理解感悟升华美

    当学生还沉浸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在个人利益和道德之间,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道德。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会做人。

    最后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此时,文字静静地定格在屏幕之上,字大而鲜明。教室里是那么的静,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悟“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启发,明白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启发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感悟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准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这个人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被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并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钓鱼

    得意,放鱼,依依不舍,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道德,实践勇气和力量

    延伸阅读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通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感悟情境。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进措施: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案

    教材内容:《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2、能力目标:学习,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2)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钓鱼的启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兴奋

    放鱼回湖沮丧

    受到启示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东莞市师范学校沈诗平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9)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学会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小结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弄懂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能表现得更出色。

    二、抓住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黑板: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⑴ 师: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① 生汇报句子,看出鱼大,哪些地方能看出鱼的大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 钓到这样大的鱼,我和父亲肯定很高兴,书上有个词就能看出。结合文中的词语谈一谈。读出作者钓到鲈鱼后的惊喜、得意。

    板书:

    得意洋洋

    还可以怎样读呢?

    ③ 除了看出这条鲈鱼大,还能看出什么?说说:

    (鲈鱼鲜美,营养丰富。《江上渔者》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引导:带着轻松愉快的语气再来读读。谁再过过钓鱼的瘾。

    ④ 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得轻短、活泼。

    ⑵ 面对着到手的这条诱人的大鲈鱼,父亲和我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什么难题?

    ① 生说难题。

    ② 爸爸和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爸爸:坚定,从哪儿看出?

    我:依依不舍,从哪儿看出?

    乞求的目光扩展理解。

    放鱼动作,从慢慢地看出他想干什么?朗读指导。

    ③ 分角色朗读。

    ⑶ 父亲要我放回去,而我舍不得放回去,同学们,我到底该不该放回去呢?讨论:

    要求:小组内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不要空谈,结合实际或者自己的经历,或者结合自己听说过的小故事,要说真心话,不要说大话,空话,假话。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待会儿还要在班级里发言。

    ⑷ 小结升华:

    尽管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

    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2、再出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⑴ 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

    (特殊的含义。)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

    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⑵ 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⑶ 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板书】

    钓鱼的启示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严格教育 有道德的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10)

    【知识技能】: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的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的启示。抄写文中描写美丽夜色语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我与父亲的心理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理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和父亲在捕捞鲈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鱼,可就在此时,父亲却做了一个令我感到万分意外的决定,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幻灯片出示父亲的决定是什么?)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读课文原句(幻灯出示人物对话)。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坚持从中体会“得”的境界。

    不容置疑,不容争辩,必须

    盯:父亲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也在经受道德的考验。

    2、此时,父亲和我一样都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那为什么还要我把它放回湖里。(板书:放)。读课文从中找出答案。(离捕捞鲈鱼开放日还差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意味着什么?

    不能捕捞,如果捕捞,就是不守规则、不道德。没人看见,任何时候都要守规则、讲道德。

    3、再次读文。这是怎样一位父亲?

    读文、分角色读文人物对话。生:读“我”。师:读“父亲”。

    严父,慈母。读两次、升华两次

    4、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走进父亲的内心之后,老师想问大家这条鱼放吗?(板书放)。

    二、悟道理。

    1、从父亲不容争辩的语气中,我依依不舍的把大鲈鱼放回了湖中,俗话舍得舍得,我舍掉了大鲈鱼但得到的是什么呢?

    2、幻灯片出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

    3、边说边美化板书,是啊!,同学们,在34年前的那个夜晚,在父亲的教导下,我持平了道德的这把天平,使他终究没有被这条诱惑的鱼而压倒。

    34年的人生旅途,作者不仅一次遇到了34年以前一样的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诱惑的鱼。想一想这些鱼都是什么呢。师自由说。

    34年的漫漫人生路,我始终一如既往的将这把道德的天平是因为什么呢?

    幻灯片出示:道德是个简单。

    即使时间起来很难但在34年前的那个夜晚,我在父亲不容争辩的严格要求下把那条漂亮的大鲈鱼放回了湖中的那刻起,我就已经获得了实践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遇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诱惑的鱼,但只要每个人心上一把道德的尺子就会在生活这本书是获得无穷无尽的财富。

    最后送大家一个词,板书:德者得也。

    读:想想课文内容以及父亲的告诫德者得也,

    让我轻轻的告诉别人:德者得也。

    默默而坚定的告诉自己:德者得也。

    板书:

    放放!

    德者得也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戒、实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前准备

    1、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2、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3、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理清课文条理。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戒、实践、不容争辩”等词语,理解了小心翼翼、不容争辩、诱惑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解决了一些课后的思考题或每课一练中的题目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的读,说或写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我”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的启示。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理清课文条理

    按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回忆11岁时和父亲去钓鱼,按规定将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去。(1—9自然段)

    第二部分:34年过去了,作者牢记着钓鱼的事,在生活中严格实践道德的是与非。(10—11自然段)

    (3)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朗读展示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说说自己读完以后的感受。

    3、朗读了《钓鱼的启示》,你有哪些收获?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4、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尝试自己或小组内创作。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为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2、提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并说说体会。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1)深入体验“我”的情感。(小组展示,互相补充)

    A、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2)体会父亲的情感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从中得到启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融入感情,注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部分,通过朗读来展示每一个人的思想。)

    4、小结写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句子和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3、展示搜集到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4、展示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5、展示搜集的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此环节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钓鱼的启示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语和重点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我”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培养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读故事,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次上课是出省接班上课,对于山西太原三附小的学生的认识、表达、朗读、感悟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等不够了解,所以我在备课中设计了学情预设和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词语积累,质疑引入

    1、读题目:《钓鱼的启示》。

    2、读词语:晚霞辉映、银光闪闪、月光皎洁、月光如水

    3、读句子:三十四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师板书:什么事?启示?

    设计理念:丰富积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概括故事,找出启示

    1、那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钓鱼、放鱼

    2、那个夜晚,给我留下的终生启示是什么?学生回答时,板书:启示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故事,初悟启示。

    三、品读故事,体会心情

    1、体会钓鱼时的“得意”

    A、读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翕动着。

    B、体会我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得意之情。

    2、体会放鱼时的“沮丧”

    抓住我和父亲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语句,弄清父亲放鱼的理由、我不愿意放鱼的理由。

    4、品读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A、读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B、同桌讨论:此时,父亲的心里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我钓鱼、放鱼的不同心情,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诵读涵泳、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四、品读“启示”,深化感悟

    1、结合故事内容,生活经验,理解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父亲的做法。

    3、理解“鱼”的含义。

    4、写自己的启示,全班交流。

    5、。

    设计意图:理解启示,突破难点,写启示,深化感悟。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得意

    什么事?

    放鱼沮丧

    启示?自律诚信

    电子课件汇集10篇


    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编写教案课件,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案是老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总结,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时按质地编写好教案课件。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下面是我从网络上找到的一篇“电子课件”的文章,建议您收藏本页,以免遗忘。

    电子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行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使学生能与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并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9,再算20+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电子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准确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甘肃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模块二第8课,主要内容是电子邮件的概念、申请免费邮箱的方式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的操作步骤。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如何从网上查找信息,在生活中对于QQ邮箱也略有耳闻,这都为教师顺利展开本节内容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二、说学情

    了解完教材,再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我所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且对于信息技术这类科技含量较高的学科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同时活泼好动,又有很强的操作欲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活动环节,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因此,设置好教学目标尤为重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什么是电子邮件,能够自己申请邮箱并独立收发电子邮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并总结收发电子邮件的步骤,提升归纳总结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堂好课要详略得当、张弛有度,因此在本课中,我将申请免费邮箱的步骤设置为教学重点;将信息技术发展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设置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演示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提问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给朋友写封信,并将上节课做好的‘桥的研究’演示文稿发给朋友”。预设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会说出“可以利用QQ、微信等方式将作品发送给朋友”,此时我会顺势提出“其实我们也可以用电子邮件实现这一过程”,接着向学生演示一遍发送电子邮件的操作,顺势引入本节课——《电子邮件》。

    通过向学生演示发送电子邮件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电子邮件相较于传统发信方式而言更加快捷方便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而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顺利展开本课打好基础。

    (二)任务驱动,讲授新知

    在新课教学环节,通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我将从以下四个任务进行讲授:

    任务一:电子邮件

    任务一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首先请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独立归纳出电子邮件的概念、用途、特点并提问,在学生回答后作出相应的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对于电子邮件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待学生明白什么是电子邮件以及电子邮件的特点之后,我会进一步提问学生“对比传统写信的方式,电子邮件有哪些优势”,相信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于传统写信方式的认识,准确地说出电子邮件“更加方便快捷”。

    请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归纳总结电子邮件的概念,是因为这一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操作性不强,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这一任务,通过归纳总结还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提炼知识点、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请学生对比分析电子邮件和传统邮件并说出电子邮件的优势,能加强学生对比分析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任务二:申请免费邮箱

    在这一部分,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首先在多媒体上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收费邮箱和免费邮箱的实际事例,请学生自己阅读,阅读完毕后,请学生以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并总结收费邮箱和免费邮箱在安全性和信箱容量方面的区别。学生通过对比事例并结合教材内容,能够归纳出:收费邮箱在安全性和信箱容量方面均比免费邮箱更加出色,我从而向学生介绍两种邮箱的区别,并提醒学生养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学生了解了两种邮箱的区别之后,我会提问学生“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该怎样给朋友发邮件”,学生能够回答出“需要先申请一个自己的电子邮箱”,进而过渡到对于申请免费邮箱的操作步骤的讲解。讲解前,我将先向学生介绍邮件地址的格式、输入时的注意事项和特殊符号的使用。对于申请免费邮箱的操作步骤,我会带领学生一起,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结合教材分析申请免费邮箱的操作步骤:1.在IE浏览器中输入网易免费邮箱的网址并进入;2.在126首页单击“注册免费邮箱”按钮,进入注册界面;3.输入用户名;4.输入其他相关信息;5.注册成功并登陆邮箱。将操作步骤分析完成之后,我再将操作整体示范一遍,然后请学生自己模仿操作一遍。学生操作时,我将在组间巡视指导。

    以实例引出收费邮箱和免费邮箱并请学生小组讨论说出二者的区别,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两种邮箱的区别,初步形成一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保护个人信息意识。以一问一答、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的方式得出申请免费邮箱的操作步骤,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来说更具引导性和趣味性,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

    任务三:发送邮件

    这里我会使用演示法,先进行一次整体的操作,请学生观察并回答“老师在刚才发送电子邮件时进行了哪些操作?整个操作是在邮箱的哪个模块下进行的?”相信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说出整个操作是在“写信”模块下进行的,并能描述出发送电子邮件的大致步骤为:1.打开126页面,登陆网易免费邮箱;2.在“写信”模块中输入收件人电子邮箱地址、电子邮箱正文内容;3.在“附件”按钮下添加名为“桥的研究.PPT”的附件;4.单击“发送”,成功发送电子邮件。待学生回答完成后,我会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并且简单补充两点:1.将同一封邮件同时发给多个人,可以在收件人后继续添加其他收信人地址,也可以采用抄送的方式;2.在发送电子邮件时,可以同时添加多个附件。之后由学生进行操作。

    采用先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再由学生说出操作步骤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操作步骤上,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任务四:接收邮件

    这里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法,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接收电子邮件的操作,之后请一位学生分享其操作步骤。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说出接收电子邮件的操作步骤为:1.单击“收信”按钮,选择需要打开的邮件并打开;2.单击“下载附件”按钮下载附件;3.将附件保存到特定的位置。待学生明确操作步骤之后,请学生进行操作。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操作步骤较少,且前面已经学习了接收电子邮件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因此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展开这一部分的教学,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巩固提升

    请学生给同组的同学发送电子邮件并交流学习心得。

    既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整体回顾一遍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一列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从第一个人开始,说出收发电子邮件的第一步,第二个人说第二步,直到复述完整个操作流程。

    采用这样的小结方式,既充满了趣味性,学生也乐于参与到这样的小游戏中,又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作业:找一找邮箱自带的电子贺卡功能,并给朋友或亲人发送图文并茂的电子贺卡。

    现在许多免费邮箱都带有电子贺卡的功能,通过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寻找该功能的位置,并运用该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加深对于126免费邮箱的界面和功能的记忆,自行寻找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里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新功能,可以加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电子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

    电子课件 篇4

    本课内容为电子邮件部分的第一课时,本册教材的第三课,前二课内容介绍因特网和局域网,学生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电子邮件是Internet除万维网应该之外应用比较广的一项服务,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用户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以非常快速的方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这些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电子邮件的收发,使其方便、快捷的进行信息交流,无疑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带来了很好的途径,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从指导纲要的角度出发,在课的设计中,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精心提炼学习目标,充分营造和谐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抓重点,破难点,做到在情境中创设任务,在情境中触动学生主动探究,在情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我考虑任务设计的重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并保持这一兴趣。如果学生对信息技术保持浓厚的兴趣,始终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自觉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这就是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所以,我在设计任务时,以唐僧师徒4人在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拍了大量的数码照片,到了西天唐僧叫悟空和八戒把这些照片寄给唐太宗,悟空去了邮局,猪八戒向如来借了台电脑……第二天唐太宗打来电话说收到邮件,谢谢他们。以这个故事作为本课的一个情景,通过比较悟空和八戒发信的不同方式,了解电子邮件相关传统邮局的优缺点,以学生完成注册电子邮件,给唐太宗发电子邮件作为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想完成这一任务。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效果,我觉得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学生选择喜欢的对象来设计,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创作热情。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通过组内交流、协作学习。增强了互助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其次,通过作品展示,进行自评和他评,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品质,使学生的个性、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考虑学生对于电子邮箱并不陌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使用过电子邮箱的经历。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注册电子邮箱的信息,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我的做法是新课的知识是由学生经过思考自己动手“试”出来的,或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提示,再实践得来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让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都申请到了免费电子邮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本节课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准备不够充分。课前尽量准备充分,考虑周全。本课素材准备不够,缺少西域一带风景照;课件的设计不够吸引学生,少了一些动态和声音的渲染,作用有限。我设计课件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观看课件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上课时候,学生不懂操作的问题,基本上是通过同学帮忙来完成。

    另外在教学设计中可增识以下内容,在填写注册表单的过程中,为了使用户名不重复,一些学生往往会把用户名设置得过于复杂,难于记忆,过后又常常连自己的用户名都不记得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准备,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纸质表单。表单中包括自己的姓名、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密码、自己完整的电子邮箱地址,同时成果栏中还列出了几个空白栏,供学生填写同学或老师的电子邮箱地址。以上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不忘记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包括密码),这样就为下一节的课题《网络信使》——Foxmail的账号设置及邮件管理奠定基础;同时其他几个电子邮箱地址也可为学生认识电子邮箱地址的格式打下了基础。

    二、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介绍电子邮件的优缺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在完成申请免费电子邮件时间不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三、对某一网站,在同一时间、同一IP地址申请电子邮件有限制估计不足,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注册。再一同课时,教学设计中增设这个现实因特网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计。

    四、小组合作有些留于形式,还有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虽然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与激情,但是有一种包办的感觉,小老师在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看,从而限制了部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小老师”作为指导者,而不是替代其操作。

    五、我们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在这节中,这方面我体现不够。

    电子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电子邮件的概念,电子邮件的特点及与传统邮件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会申请免费电子邮箱,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

    教学重点:申请电子邮箱的步骤

    教学难点:理解电子邮件地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有没有写过信?

    生:有。

    师:平时你们都寄些什么东西?

    生:书信,贺卡。

    师:如果我们想给远方的朋友寄一些声音、视频等,可以用书信来寄吗?

    生:不能。

    师:很显然,传统的书信功能有限,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可以弥补普通书信的不足,它就是E-mail。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认识电子邮件

    生:自学69页活动一,互相交流。

    师:电子邮件就是在因特网上写的信。E-mail的地址由三个部分组成:用户名、分隔符、域名。采用的是“用户名@域名”的方式。用户名:一般是账号所有者姓名的某种缩写形式,是你可以任意选择的,但是要符合用户名的命名规则。

    分隔符:“@”该符号用来将用户名和域名分开,表示用户命名的邮箱建立在“@”后的服务器上。域名:提供E-mail服务的邮件服务器的名称。如果说“用户名”就是“收件人”名字的话,“@”后面的域名则像是从邮局寄信的时候所写的地址。

    活动二:申请一个电子邮箱

    师:认识了E-mail后,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电子邮件,要写电子邮件之前我们还必须永远自己的电子邮箱,下面我们就学习如何申请电子邮箱。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活动二,并动手试试申请一个属于自己的邮箱。

    生:实践操作。

    师;很多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邮箱了,请大家把你们的邮箱地址告诉同桌,并把它记录在课本73页。

    活动三:打开自己的邮箱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邮箱,现在我们就来打开自己的邮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73页的做一做,并按步骤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

    生:实践操作。

    师:进入邮箱后,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邮箱,找找邮箱的页面有什么内容,把看到的和同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收集其他同学的电子邮箱。

    2、回家后给你的同学尝试着发一封电子邮件或给老师发一份电子邮件。

    电子课件 篇6

    1-1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本质,

    2.理解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概念

    3.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2.PN结的单向导电性

    难点

    1.半导体的导电本质

    2.PN结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列举法,启发法

    教具

    二极管,三角尺

    小结

    半导体中载流子有扩散运动和漂移运动两种运动方式。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运动称为漂移运动。在半导体中,如果载流子浓度分布不均匀,因为浓度差,载流子将会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扩散运动。多数载流子因浓度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运动称为扩散运动PN结的单向导电性是指PN结外加正向电压时处于导通状态,外加反向电压时处于截止状态。

    布置作业

    1.什么叫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1-1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自然界中的物质,按其导电能力可分为三大类: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半导体的特点:

    ①热敏性

    ②光敏性

    ③掺杂性

    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原理:了解简介。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Si)、锗(ge)。硅和锗是4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有4个价电子。

    1.热激发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

    每个原子周围有四个相邻的原子,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紧密结合在一起。两个相邻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室温下,由于热运动少数价电子挣脱共价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同时在共价键中留下一个空位这个空位称为空穴。失去价电子的原子成为正离子,就好象空穴带正电荷一样。

    在电子技术中,将空穴看成带正电荷的载流子。

    2.空穴的运动(与自由电子的运动不同)

    有了空穴,邻近共价键中的价电子很容易过来填补这个空穴,这样空穴便转移到邻近共价键中。新的空穴又会被邻近的价电子填补。带负电荷的价电子依次填补空穴的运动,从效果上看,相当于带正电荷的空穴作相反方向的运动。

    3.结论

    (1)半导体中存在两种载流子,一种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另一种是带正电的空穴,它们都可以运载电荷形成电流。

    (2)本征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相伴产生,数目相同。

    (3)一定温度下,本征半导体中电子空穴对的产生与复合相对平衡,电子空穴对的数目相对稳定。

    (4)温度升高,激发的电子空穴对数目增加,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增强。空穴的出现是半导体导电区别导体导电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本征半导体

    完全纯净的、结构完整的半导体材料称为本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加入微量杂质,可使其导电性能显著改变。根据掺入杂质的性质不同,杂质半导体分为两类:电子型(N型)半导体和空穴型(P型)半导体。

    1.N型半导体

    在硅(或锗)半导体晶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如磷(P)、砷(As)等,则构成N型半导体。

    在纯净半导体硅或锗中掺入磷、砷等5价元素,由于这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5个价电子,故在构成的共价键结构中,由于存在多余的价电子而产生大量自由电子,这种半导体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称为电子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其中自由电子为多数载流子,热激发形成的空穴为少数载流子。

    2.P型半导体

    在硅(或锗)半导体晶体中,掺入微量的三价元素,如硼(B)、铟(In)等,则构成P型半导体。

    在纯净半导体硅或锗中掺入硼、铝等3价元素,由于这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3个价电子,故在构成的共价键结构中,由于缺少价电子而形成大量空穴,这类掺杂后的半导体其导电作用主要靠空穴运动,称为空穴半导体或P型半导体,其中空穴为多数载流子,热激发形成的自由电子是少数载流子。

    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

    三、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1.PN结的形成

    半导体中载流子有扩散运动和漂移运动两种运动方式。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运动称为漂移运动。在半导体中,如果载流子浓度分布不均匀,因为浓度差,载流子将会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扩散运动。

    多数载流子因浓度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运动称为扩散运动,如图1.6所示。

    图1.7PN结的形成(1)

    由于空穴和自由电子均是带电的粒子,所以扩散的结果使P区和N区原来的电中性被破坏,在交界面的两侧形成一个不能移动的带异性电荷的离子层,称此离子层为空间电荷区,这就是所谓的PN结,如图1.7所示。在空间电荷区,多数载流子已经扩散到对方并复合掉了,或者说消耗尽了,因此又称空间电荷区为耗尽层。

    空间电荷区出现后,因为正负电荷的作用,将产生一个从N区指向P区的内电场。内电场的方向,会对多数载流子的扩散运动起阻碍作用。同时,内电场则可推动少数载流子(P区的自由电子和N区的空穴)越过空间电荷区,进入对方。少数载流子在内电场作用下有规则的运动称为漂移运动。漂移运动和扩散运动的方向相反。无外加电场时,通过PN结的扩散电流等于漂移电流,PN结中无电流流过,PN结的宽度保持一定而处于稳定状态。

    图1.8PN结的形成(2)

    2.PN结的单向导电性

    如果在PN结两端加上不同极性的电压,PN结会呈现出不同的导电性能。

    电子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媒体、诞生、迅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弄清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同学们,有人说:“学会英语和电脑,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新世纪已经到了,你了解电子计算机吗?你知道多媒体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在文中批注,哪些内容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内容是通过学习本课知道的?

    3.把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三、指名朗读课文。

    提示:文中有一些像“史密森博物馆”等一些音译词要读通。

    四、再读课文:

    思考:文中介绍了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哪些知识?

    什么是多媒体?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文中画一画、注一注,再和同学们议一议。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

    五、释疑、交流:

    1.课文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哪些知识?

    要点: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诞生的埃尼阿克;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繁衍了好几代;计算机像人脑一样,把外界传来的信息进行迅速的判断和处理,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电脑”。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表后引导他们概括起来说。

    2.练习说话: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作“电脑”,是因为____________。

    3.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举例说明?

    出示:把句子补充完整:

    媒体就是____________,像电话能____________,电报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我们都叫它媒体或媒介物。

    多媒体就是____________,它的功能非常丰富,既能像____________,又能像____________,还能像____________……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哪一段集中写电脑和多媒体的关系?(第四自然段)

    抽读课文,边听边思考:电脑和多媒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4.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教师介绍引入:其实现在很多电脑本身就装备了多媒体系统,我们就称它为多媒体电脑。根据你的了解,能说说多媒体电脑的功能吗?

    (2)多媒体电脑的这些功能你尝试过吗?效果怎样?

    六、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媒体、诞生、繁衍、迅猛、埃尼阿克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延伸激情:

    大家想一下:十年、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会“神”到什么程度呢?或者你想发明什么样的计算机呢?请模仿课文第三自然段后半段的写法,用“过去……现在(将来)……既能……又能……还能……”说话。

    三、理清课文脉络,总结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可分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给每一部分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可分三部分:(1)电脑发展史;(2)多媒体功能丰富;(3)多媒体电脑越来越神。

    2.电子计算机那么神奇,但作者的介绍都浅显易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我们很多熟知的事物来说明,这是一种很有用说明方法,我们今后可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四、置作业布:

    根据你的想象写一写十年、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电子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为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小学版第五册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网冲浪的基本技巧和学会申请免费电子邮箱、了解了电子邮件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新授课。本课内容丰富,灵活有趣,实用性强,既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利用网络与他人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大纲对小学阶段的目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积极自主探索,初步掌握收发电子邮件以及删除电子邮件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电子邮件与他人沟通、获取、交流信息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B、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讨的能力及协作的能力;

    C、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A、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B、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争做文明的网络小公民。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2、重、难点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撰写、发送以及接收和阅读邮件,难点是带有附件的电子邮件的收发。可适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窗口教学”功能进行演示,给出及时、直观的指导,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同步跟进,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和巡堂辅导法

    为了比较好的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据不同的要求,我分别采用了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和巡堂辅导法去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和掌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演示,在任务驱动下,在老师的巡堂辅导下,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2、教学环境:连接因特网的电脑网络教室

    本节课的具体实施是在连接因特网的电脑网络教室。借助“屏幕广播”教学控制系统,能很好的对全体学生进行演示和布置任务,也能及时地接受到学生反馈的各种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比较方便地对学生进行主导,也能非常好地让学生及时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本节是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一节课,因此,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我允许邻桌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活跃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习。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通过相互协作扩展知识面和发现更多的操作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电子邮件,并成功的申请了个人免费电子邮箱,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朋友们《联系的电子邮件》,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亲身体验到电子邮件所带给我们的神速便捷的传递功能。

    (二)学习新知。

    1、自主进入网易126网站,登录邮箱。

    2、学习写信。

    熟悉自己的邮箱:学生仔细观察邮箱的页面。

    讨论:

    (1)按照平时写信的常识,你必须在邮件的开头填写哪些内容?

    (2)信件的正文内容写在什么位置?

    (3)怎样把信发送出去?

    给老师发一封信,主题是:某某的邮件,同时把信件抄送给自己,教师讲解抄送。

    (根据大纲的要求,新编教材强调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相互整合,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采用了任务驱动法,通过组织学生联系平常写信的格式和方法,让学生讨论如何运用电子邮件写信,并按照提出的要求给老师发一封邮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给老师发一封邮件,老师通过标题就可知道哪位同学完成了任务。)

    3、接收电子邮件。

    想一想,议一议:刚才同学们已经将信件发送出去了,你是怎样知道邮件发送成功的?

    师:点击“收信”按钮,点击“主题”就可查看信件的内容。

    4、发带附件的邮件。

    刚才同学们发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邮件,教师节那天,老师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同学们一起来看吧,教师打开带有贺卡的邮件。

    师:原来,它是一封附带有卡片的邮件,同学们,想不想发一封这样的邮件呢?这就要运用到邮箱的“附件”功能了。

    (让学生看以上的邮件,为学生学习带附件的邮件创设了情境,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一些带有图片或声音的文件。)

    操作示范:

    (1)单击“附件”按钮。

    讲解:附件——是随邮件附带出去的文件,如要给好友发一封带图片(照片)的邮件。

    (2)选择要发送的照片,然后单击“打开”按钮。

    (3)显示要发送的照片文件名,就可以单击“发送”按钮了。

    让学生试发带图片或照片的邮件(同桌互发)。让已经学会成功发送的同学帮助你周围需要帮组的同学。

    (由于收发带附件的邮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演示法,演示完毕,学生要完成老师的第二个任务,就是给邻桌发一封带附件的邮件,目的是为下面的收取邮件和回复邮件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同桌互相帮助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进一步的动手能力。)

    师:请大家单击“收信”按钮,看看所收到的信件有什么特点,和刚才的一般信件有什么区别?

    学生收看带附件的邮件,让打开的学生说说怎样收看带附件的邮件。

    5、回信。

    收到邮件开心吗?如果你想要回信,只要选中所收到的信件,单击“回复”按钮就可以给对方回信了。

    同学们,试一试,单击回复按钮,看看发现了什么?(生答)

    学生给收到的来信进行回复,要简单一些,回信的内容要健康,文明。

    6、删除信件

    讲解删信:

    (1)暂时删。

    (2)永久删除。(清空)

    7、强化练习:给这个月份过生日的同学发封贺信。

    让过生日的同学展示邮箱地址。

    (此部分的练习,是属于个性化的设计,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水平,可以上网下载一些生日卡片,也可以在网上发贺卡,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总结:电子邮箱确实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它是目前最迅速,最便捷,而且收费最低廉的全球通讯工具,相信处在信息时代的人们一定离不开它。最后老师还要提两点建议:

    (1)发邮件前最好要经过对方的同意,不要发送一些不健康的和不安全的信件。

    (2)不要随意打开一些来历不明的邮件,因为许多计算机病毒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的。

    (以上的总结是对该节课的一点补充和延伸,也是对(大纲)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的一种贯彻。目的是让在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

    五、板书设计: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板书应该充分利用到多媒体中去,因此,我是通过幻灯片进行板书的,板书的设计力求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看就清楚的知道了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和朋友们联系的电子邮件》。

    一、写信。

    二、回信。

    三、删除邮件。

    电子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理解电动势、电位、电功率的概念;

    3.掌握电压、电流的概念;理解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电压、电流和电功率的定义、方向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分析】

    难点: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学情分析】

    电路的组成比较简单,学生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接触较多,选择实际画面进行多媒体投影讲解,但电压和电动势的形成、方向等比较抽象,单纯从理论上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从实验入手,以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能降低其理论难度,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解决其关键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资源】

    多媒体课件 、直流电源、电阻、开关、导线若干

    【课时安排】

    2学时(8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们说出电路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实际电路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 电路的基本结构

    (一)电路的组成和功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出实际生活中的电路例子,多媒体演示实际电路;

    学生活动: 联系实际总结一般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电路的状态和电路图

    教师活动:实验演示照明电路的各种状态后多媒体动画分析;

    学生活动: 联系实际和实验总结电路的三种状态,练习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环节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一)电流

    教师活动:实验演示,辅助投影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电流的形成和参考方向,总结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二)电压

    教师活动:实验演示,辅助投影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启发学生采用类比法对比电流,分组讨论、总结电压定义和参考方向的意义。

    (三)电动势

    教师活动:多媒体动画演示电源的作用本质,引出电动势的概念;

    学生活动: 参考多媒体演示分析、总结电动势的定义、公式和方向。

    (四)电位

    教师活动:用高度类比,借助与电压的联系讲解;

    学生活动: 分析总结电位的定义和电位与电压的关系。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五)电功率和电能

    教师活动: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衡量用电器耗能的物理量,辅助投影多媒体动画分析;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总结电功率、电能的的定义和单位。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棵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为便于学生记忆,教师总结出顺口溜,用多媒体投影,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掌握知识。

    电压电位电动势,单位相同意不同

    电压电位有联系,电压就是电位差

    电压电流因和果,参考方向很重要

    电功率名牌上标,度是电能的单位

    四、课堂练习

    有一“220V、40W”的白炽灯,接在220V的供电线路上,求取用的电流。若平均每天使用5h(小时),电价是每千瓦时0.4元,求每月(以30天计)应付的电费。

    五、课后作业。

    电子课件 篇10

    比赛的目的:

    本次比赛是为了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提高电子备课水平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学习、熟练掌握电子备课的基本技能。

    比赛内容:

    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下操作:

    1、现场抽签选择自己备课的题目

    2、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课程教案

    3、使用woRd文档编辑加工该教案,完成自己的设计

    4、将设计好的教案发送到指定的电子邮箱中和上传到课题管理系统中。

    评奖办法:

    1、规定时间内完成者加10分

    2、在word中使用了表格者加5分

    3、在教案中插入了图片者加5分

    4、排版标准、美观者加5分

    6、插入了页码、页眉页脚者加5分

    奖项设置:

    25分到30分为一等奖,15分到25分为二等奖,其余为三等奖。

    词语课件(汇集8篇)


    教师范文大全不遗余力地制作出了这份让您满意的“词语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在学生反应中得出结论。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团队协作和员工管理方案!

    词语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及尝试操作,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幼儿的词汇。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2、大小皮球各1个。

    3、糖、药、木块、海绵、沙子、图片若干份(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尝试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要请你们用耳朵听听,嘴巴尝尝,手捏捏、拎拎,还要仔细观察观察,你们就会发现许多小秘密,看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利用实物,通过各种器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1、(出示大、小皮球)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皮球大,一个皮球小),老师(揭示要学习的内容):对,一个皮球大,一个皮球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就叫它反义词。

    2、请幼儿听教师两次拍手的速度,尝糖和苦药的味道,捏木块和海绵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试着说出快和慢、甜和苦、软和硬、轻和重四对反义词。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利用投影片,引导幼儿观察尝试说出相反的词

    1、图片上有什么?

    2、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观察、尝试、并说了相应的反义词(冷—热,厚—薄,方—圆,粗—细,高—矮,上—下,胖—瘦,黑—白,哭—笑)。

    四、游戏,巩固掌握反义词,加深尝试印象

    1、介绍游戏玩法:教师说出一个词,请小朋友说出它的反义词。如果教师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请小朋友不仅说出正确的反义词,而且也要配上相应的动作。

    2、教师先演示一遍大和小的动作,再引导幼儿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的方式巩固掌握所学反义词。

    五、启发幼儿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1、教师说一些新的词语,请幼儿试着说出它们的反义词。(如:好—坏,前—后,里—外,远—近,多—少,香—臭)

    2、引导幼儿通过平时的观察,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说出老师没有说过的一些反义词。

    六、活动延伸:游戏“找朋友”

    1、玩法:全班小朋友手拿图片围成圆圈,在音乐声中边跳边唱边找与自己手拿图片意思相反的小朋友做成好朋友。

    2、请一对对好朋友告诉大家自己图片中的反义词。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捷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我设计了这节学习“反义词”的语言活动。

    怎样在这节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呢?我大胆地运用了尝试教学,把以往教师单纯地教换成幼儿在亲自感受与操作尝试中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因为,实践活动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人的智力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实践活动就是这种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这节尝试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幼儿尝试的愿望;

    2、动手尝试操作,了解反义词;

    3、看投影片,进一步尝试掌握一些反义词;

    4、游戏“和我说的做的不一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来巩固掌握所学反义词;

    5、通过形象思维,让幼儿动脑筋,尝试发现一些新的反义词;

    词语课件【篇2】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词语王国去做客,快看看餐桌有什么?(出示复习例题:新年到了,冬冬脱下旧衣服,高高兴兴地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围上了一条红围巾,穿上一双白皮靴,大家都夸她真好看,她心里美滋滋的。)

    学生猜测,师相机板书并用不同符号表示:近义词、反义词、AABB、ABB、数量词、词语搭配。

    [通过设计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找出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类型,直入主题,目的明确。]

    二、分组进行复习。

    1、选择你们小组最喜欢的词语类型进行复习。

    出示学习方法:

    A、我们组复习的词语类型是 四字词。AABB.ABB.BBA.又-又-。-了-、近义词、反义词 ,(在短文中找出)。

    B、我们组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可从书上找)

    C、我们组出题考大家!大家出题考我们组!

    D、让我们练一练、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E、总结方法或谈感想。

    [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地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地发展。通过相互出题等活动,更易达到复习目的。

    2、小组内复习。

    3、各小组交流、反馈复习结果。

    三、教师适时小结:

    例:

    近义词:找近义词时,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找近义词;可以造一个句子,换一个词;还可以用其中一个字组词,例如:仍旧的近义词是“照旧、仍然”

    反义词:同找近义词的意思相反,但是用其中一个字组词不行。

    ABB式:后一个字重复。绿油油、亮晶晶、------这里可以让生用各种词或词组造句来进行实际运用。

    AABB:同样的字重复。

    地 加动词: 的 加名词

    AA地:轻轻地 慢慢地 深深地 悄悄地 AA的:浓浓的 厚厚的 红红的

    四、全课总结。

    1、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谈谈你的新收获。

    第二课时 (词语练习大比拼)

    一、近义词

    你能加点的词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变吗?

    1、上课铃响了,我马上走进教室。( )

    2、精卫仍旧日日夜夜填海。( )

    3、上课要认真听讲。( )

    4、这是一次特殊的考试。( )( )

    二、反义词。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诚实 撒谎 依赖 自立 胆小 勇敢 认真 马虎

    1、我们要做一个( )的孩子,不要像皮诺曹一样经常( )。

    2、小狮子终于不再( )爸爸、妈妈,变得( )、懂事了。

    3、( )的孩子永远得不到锻炼,只有( )的孩子才能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4、考试时一定要( ),不能( )。

    三、按要求写词。

    (1)AABB:

    干净( ) 仔细( ) 认真( ) 马虎( ) 子孙( ) ( )

    (2)ABB:

    白( ) 黑( ) 红( )

    黄( ) 绿( ) ( )

    (3)数量词

    一匹( ) 一支( ) 一头( ) 一座( ) 一( )花 一( )云 一( )衣服 一( )水 一( )笔 一条 ( ) 一只( ) 一片片( )

    (4)照样子写词。

    又大又红 ______ ______ _____

    看了看 ______ ______ ______

    跳来跳去 _____ ______ _____

    立刻叫起来 _________ _________

    高兴极了 ______ ______ _____

    一个比一个好 ________ ________

    高兴—难过 危险—( ) 美丽—( ) 虚心—( )

    喜欢—喜爱 中心—( ) 著名—( ) 感激—( )

    (5)请写几个数字成语。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6)写有关团结合作的词。

    ______ _______ _______

    (7)写秋天的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写冬天的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四、你能填上适当的词吗?

    1、( )的树叶 飞翔的( )

    ( )的云朵 闪闪烁烁的( )

    ( ) 的春天 ( )的秋天

    碧绿的( ) 火红的( )

    2、( 抽 )陀螺 ( )花环 ( )雪仗

    ( )皮筋 ( )皮球 ( )雪人

    3、( )地跳舞 ( )地回答 ( )地唱歌

    甜甜地( ) 兴奋地( ) 顺利地( )

    红红的( ) 浓浓的( ) 厚厚的( )

    五、我会补充词语,还会用词语说句子。

    ( )形( )状 无( )无( ) ( )苗( )长

    ( )长( )短 春( )秋( ) ( )流不( )

    引( )( )目 ( )有( )长 瓜( )飘( )

    徒( )无( ) 一( )障( ) ( )胜( )迹

    景色( )人 秋高( )爽 闻名( )外

    ( )边( )际 坐井( )天 百花( )放

    雪中( )炭 助人( )乐 ( )影 ( )踪

    秀丽( )奇

    六、选词填空。

    欢快 欢乐

    1、河水( )地流着。

    2、下课了,校园里到处是( )的笑声。

    悄悄 慢慢 轻轻

    1、秋天到了,树叶( )地变黄了。

    2、妈妈在午睡,我( )地关门。

    3、春天( )地来了。

    用心 小心 关心

    1、王老师很( )同学。

    2、李华在教室里( )地写字。

    3、我( )地走过去,怕把小鸟吓飞了。

    眼睛 眼光

    1王芳芳穿了一件新裙子走进学校,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 )。

    荡来荡去 过来过去

    2、小猴子抓住藤条在树上( )。

    词语课件【篇3】

    【形近字组词】

    抚(抚摸)介(介绍)茫(苍茫)洪(洪水)

    扶(搀扶)价(评价)芒(光芒)烘(烘托)

    疆(边疆)辨(辨析)埋(埋怨)晣(清晣)

    缰(缰绳)辩(辩论)理(道理)析(分析)

    挺(挺拨)

    廷(宫廷)

    【近义词】

    清晣──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反义词】

    清晣──模糊软弱──坚强动遥──坚定消失──出现

    精壮──细小

    词语解释: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为戈壁,这种地区尽是沙子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卫士】担任警卫工作的士兵。

    【抚摸】用手轻轻地按着来回移动。

    【介绍】使双方相识或发生关系,引进、带入(新的人或事物)。

    【浑黄一体】指天和地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这里讲风沙大,天地间分是黄色。

    【表白】对别人说明自己的思想。

    【挺秀】(树木、身材等)挺拔而秀丽。

    【思路】思考的线索。

    【分辨】辩白,向别人说出自己不同意见。

    【界限】本课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清晣】清楚。

    【沉思】深入地思考。

    词语造句:

    【浑黄一体】⑴在戈壁浑黄一体的世界里,白杨树是唯一的风景。

    【高大挺秀】⑴虽然柳树婀娜多姿,但是我却更喜欢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词语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幼儿的词汇。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演示课件。

    2、大小皮球各1个。

    3、木块、海绵、沙子、棉花、图片若干(每组2-3份)。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尝试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要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一摸、拎一拎,还要仔细地观察,看谁最聪明发现得秘密最多。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利用实物,通过多种器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1.(出示大、小皮球)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2.教师:对了,一个皮球大,一个皮球小,大和小是一对儿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叫它反义词。(请幼儿随老师说一遍‘反义词’)

    3.请幼儿听教师两次拍手的速度,捏木块和海绵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试着说出快慢、软和硬、轻和重三对反义词。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利用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尝试说出相反的词。

    1.教师:刚才我们用手摸、拎的办法知道不同了,这次不用手,只用眼睛看,我要出示都是反义词图片,能不能猜出另一张图片的内容。

    2.出示课件图片,请幼儿猜另外一张是什么样的。

    幼儿观察说出相应的反义词(长—短,薄—厚,粗—细,高—矮,上—下,胖—瘦,黑—白,哭—笑)。

    四、游戏,巩固掌握反义词,加深尝试印象。

    1.介绍游戏玩法:教师说出一个词,请小朋友不仅要说出反义词,还要配上相应的动作。

    2.教师先演示一遍大和小的动作,再请幼儿听教师口令说反义词并做动作,然后再请幼儿说词语,其他幼儿听口令说反义词并做动作。

    五、启发幼儿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1.教师说一些新的词语,幼儿试着说出它们的反义词。

    (好—坏,直—弯,前—后,里—外,远—近,多—少,香—臭)

    2.请小朋友想一想,说出刚才咱们没有说过的反义词,看谁说的和别人不一样。(光滑—粗糙,明亮—黑暗)

    六、活动延伸:游戏“找朋友”

    1.教师介绍玩法:全班小朋友手拿图片围成圆圈,在音乐声中边跳边唱边找与自己手拿图片意思相反的小朋友做好朋友。

    2.请幼儿找朋友。

    3.请几对好朋友告诉大家自己图片中的反义词。

    词语课件【篇5】

    自己:自身,本人。造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几天:表示大概天数。造句:我和小明好几天没见面了。

    小溪:指小河沟。造句:小溪里有许多小鱼。

    学会:通过学习而掌握。造句:我学会了使用电脑。

    游泳:人或动物在水里游。造句:今年暑假我学会了游泳。

    风景:指可以供人观赏的景象。造句:黄山的风景很美。

    飞翔:在空中盘旋地飞。造句:鸽子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自己】(zjǐ)

    指本人。△自己的事自己做。

    【几天】(jǐtiān)

    指有几个日子的时间。

    【学会】(xuhu)

    通过学习、练习,掌握了某种技能。

    【飞翔】(fēixing)

    盘旋地飞。△鸽子在天空飞翔。

    【游泳】(yuyǒng)

    是指人或动物在水里游动。

    【风景】(fēngjǐng)

    是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自然现象(如雨、雪等)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美丽景象。

    词语课件【篇6】

    【房子】

    1、这间房子是爸爸的书房。

    2、三峡移民住进了新房子。

    【这些】

    1、这些学生都是一(2)班的。

    2、我会背的诗还不止这些。

    【都】

    1、这些书都是爸爸的。

    2、我们都喜欢踢足球。

    【还有】

    1、菜地里有青菜,有萝卜,还有黄瓜。

    2、我们家不仅有电话、电视,还有电脑。

    【没有】

    1、星期一,我生病了,没有去上学。

    2、这是绿色食品,没有受到任何污染。

    【很多】

    1、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有很多书。

    2、很多同学都把自己的物品捐给灾区儿童。

    【形近字】

    平(平凡、和平)住(住户、入住)

    伞(伞兵、雨伞)往(往事、来往)

    【同音字】

    平(平台、和平)很(很大、很多)

    评(评比、评分)狠(狠心、狠毒)

    【多音字】

    都:dōu(都好、人都到齐)间:jiān(车间、中间)

    dū(都市、首都)jin(间谍、间接)

    没:mi(没趣、没关系)

    m(没收、沉没)

    词语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进一步学习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变迁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教学准备:

    查找李白“天长水阔厌远涉”及杜甫“浩劫因王造”诗句意思及出处。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词语的变迁。

    2.读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针对课题提问题,结合板块题目谈谈你对文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式学习本课生字。

    3.进行写字指导。“萝”“媒”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

    重点学习“攀”字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四、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二、切入文章重点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段。

    理解“从汉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这句话的含义。

    积累词语:丰富多彩、历尽沧桑、充满朝气、新生儿

    三、自主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内容,在课文中寻找汉语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找一找,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有哪些特点?

    3.从“平台”一词入手,讨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时期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4.寻找汉语家园中出现的“舶来客”,交流汇报。

    四、拓展:

    1.“天长水阔厌远涉”出自李白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

    五、指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新名词”,列举“新名词”,并探讨这些新名词背后折射出来的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区分网络非正式词语和词语变迁的关系:

    如:mm:妹妹gg:哥哥dd:弟弟jj:姐姐

    恐龙:相貌难看的女孩青蛙:相貌难看的男孩

    菜鸟:就是初级水平的新人大虾:高手或是大侠

    倒:晕倒,厥倒东东:东西偶:我

    六、作业:收集新名词,办一张以“词语”为主题的手抄报。

    七、配题:

    1.正音字:烙lào甫fǔ枇杷pípá

    2.近义词:走俏—热销宽泛—广泛

    3.形近字:萝--罗媒—煤

    4.积累词语:

    攀谈媒体浩劫变迁

    丰富多彩摇身一变脱口而出侧耳倾听

    板书设计:

    词语的变迁

    丰富多彩摇身一变脱口而出侧耳倾听

    课后小结:

    词语课件【篇8】

    复习目标

    课后出现的词组练习,如换位、搭配、填空等。

    重难点

    课后出现的词组练习,如换位、搭配、填空等。

    教学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闭—()里—()笑—()马虎—()远—()胖—()

    进—()快—()白—()少—()高—()明—()

    有—()粗—()热—()松—()忙—()美—()

    (二)填上合适的字。

    一()白云一()瓜地一()井一()红旗一()桥

    一()房子一()石头一()乌鸦一()瓶子一()大雁

    (三)照样子写词。

    例:蹦跳(蹦蹦跳跳)

    风雨()高低()

    前后()来往()

    (四)写出同类词。

    水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蔬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面的词语怎样搭配合适,用线连起来。

    非常笑语有力的草地天气精彩花儿弯弯

    春暖高兴绿色的小路眼睛闷热鸟儿奔跑

    欢歌花开弯弯的大手球赛明亮马儿歌唱

    (六)选词填空。

    1、乌鸦想出()来了。(用法做法办法)

    2、这个书包是用()做成的呢?(什么怎么)

    鼠标课件汇集7篇


    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课件,而教师们对于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仔细编写教案课件,可以避免教师遗漏课堂重要内容。为了方便您的教学工作,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鼠标课件”,希望您能够将本网页地址收藏起来,以免忘记。

    鼠标课件(篇1)

    第5课 编排文档 教学目的 1、学会查找与替换的编辑方法 2、段落间距的设置方法 3、文字段落的对齐方式 4、段落行距的设置方法 教学过程 一、查找与替换 替换方法: (1) 打开“编辑”菜单,单击“替换”命令, (2)出现“替换”对话框,在“查找内容”文本框中输入要替换的内容 (3)在下面输入要替换成的内容 (4)单击“查找下一处”按钮,Word就自动在文档中找到下一处使用这个词的地方 (5)单击“替换”按钮,Word会把选中的词替换掉并自动选中下一个词。 (6)如果确定了文档中这个词肯定都要被替换掉,那就直接单击“全部替换”按钮,完成后Word会告诉替换的结果  查找方法 (1) 使用“查找”项。 (2)单击“查找”选项卡,在“查找内容”输入框中输入要查找的内容 (3)单击“查找下一处”按钮,就可以找到文档中下一处使用这个字的位置了 二 、撤消和恢复 (1)撤消和恢复是相对应的,撤消是取消上一步的'操作 (2)恢复就是把撤消操作再重复回来。 (3)一次撤消多次的操作。单击“撤消”按钮上的向下小箭头,会弹出一个列表框,这个列表框中列出了目前你能撤消的所有操作,从中选择多步操作来撤消。 (4)“编辑”菜单中的“撤消”和“恢复”命令也可以实现撤消和恢复操作; (5) 相对应的快捷键是:撤消:Ctrl+Z键, 恢复:Alt+Shift+Backspace键 三、段落间距 (1)打开“格式”菜单,选择“段落”命令, (2)打开“段落”对话框,在“间距”选择区中,单击“段后”设置框中向上的箭头,把间距设置为“6磅”, (3)单击“确定”按钮,这样这个段落和后面的段落之间的距离就拉开了 四、对齐方式 在Word里我们通常用的段落的对齐方式有四种 (1)两端对齐 (2)居中对齐 (3)右对齐 (4)分散对齐 五、段落行距 (1)选中全文,打开“格式”菜单 (2)单击“段落”命令 (3)单击对话框中“行距”下拉列表框中的下拉箭头,选择“1.5倍行距” (4)单击“确定”按钮 小结: 巩固:P46练习

    鼠标课件(篇2)

    活动设计意图:

    大人学电脑的时候,都要看一本本砖头一样又硬又枯燥的电脑书,可是让孩子看这些书学电脑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是个电脑天才。所以,想要带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初级宝宝”走进电脑的世界,只有不断动脑筋把电脑知识“包装”得有趣、生动!另一方面由于手部小肌肉群发展还不完善,很多孩子刚接触鼠标时,玩了一会就会觉得累,而且不能很好地控制鼠标,反复操作几次后就会烦躁不安,没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对此,我在此活动中把鼠标亲切地称为“鼠宝宝”, 让孩子用这些充满童话色彩的名字去称呼电脑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在童话世界里认识电脑,并产生想了解电脑的.兴趣。让孩子把操作鼠标看作是一场有趣的游戏,积极投入其中。

    活动目标:

    1、知道鼠标是电脑的许多部件组成之一。

    2、培养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

    活动过程:

    1、 示多媒体电脑,播放多媒体动画和音乐《我爱我家》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的家里都有些谁呀?

    2、向幼儿介绍多媒体电脑。

    今天老师要带你去认识电脑爷爷一家,看看电脑爷爷一家都有哪些家庭成员。

    3、 鼠标。

    (1)“鼠宝宝”的左右键就是“鼠宝宝”的“红耳朵”和“绿耳朵”,今天我们一起来做“鼠宝宝”的小爸爸小妈妈,教“鼠宝宝”走路好吗?

    (2)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儿歌,儿歌学会了你的鼠宝宝也就会走路了。

    鼠宝宝,学走路,

    跟着手儿动一动。

    慢慢推,轻轻走,上下左右都可以。

    要说话,按耳朵,

    红绿耳朵不一样。

    红耳朵,按一下,

    找个朋友说说话。

    红耳朵,按二下,

    “请‘鼠宝宝’往上(下)走好吗?”

    “请‘鼠宝宝’往左(右)走好吗?”

    鼠标课件(篇3)

    为什么面膜会起泡?

    这要从从制作原理说起,泡泡面膜之所以能起泡,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一、利用脂肪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也就是类似于肥皂泡的原理,再加上专用的慕斯瓶,制作出绵密的泡泡,这种产品从本质上说,和我们家里常用的泡沫洁面奶无甚区别。难怪雅诗兰黛的BA会理直气壮的告诉消费者,用它家的红石榴洗面奶,可以打出泡泡在脸上敷几分钟,然后洗掉,这根本就是泡泡面膜的用法嘛。

    二、在产品中添加易溶于水的挥发性物质,当其被释放到空气中时,就会快速挥发,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自然会膨大,于是便出现了不断向外冒出的泡泡。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产品,大多采用此类工艺。

    三、在产品中添加酵素,也就是酶,这在某些日系产品中比较常见。密封在袋子中的酵素接触空气,与之反应产生泡泡。此类产品无需灌装和特殊喷头,携带方便,同时某些酵素还有去角质的作用,可以增加面膜的清洁效果。

    不是都说要抗氧化么,为什么泡泡面膜却宣传可以给肌肤“补充活氧”?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抗氧化”和“补氧”这两个概念。

    科学研究表明,细胞经呼吸获取氧,其中98%与细胞器内的葡萄糖和脂肪相结合,转化为能量,满足细胞活动的需要,另外2%的氧则转化成氧自由基。氧自由基的化学性质非常活跃,几乎可以与各种物质发生作用,引起一系列对细胞具有破坏性的连锁反应。

    “抗氧化”针对的是氧自由基,而“补氧”却是要补充氧气。氧自由基是肌肤健康的杀手,而氧气却是维持肌肤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所以说,此氧非彼氧,MM们看到类似的宣传大可不必紧张,但需要提醒的是,抗氧化的物质具有极高的还原性,会和氧气发生反应,所以泡泡面膜还是要和“抗氧化”产品分开使用的。

    泡泡面膜到底有何优劣?

    泡泡面膜的优点是清洁力强,绵密的泡泡可以深入毛孔带走油脂和污垢,同时面膜中的某些成分还能分解老化角质,让皮肤变得光滑细腻。说到这儿,难免要想到泥膏面膜。没错,它们都是以清洁能力见长。然而,和泥膏面膜不同的是,泡泡面膜的使用和清洗都非常方便,而且它含水量高,避免了过于干燥引发皱纹的危险,更受年轻女性的欢迎。

    既然如此,为何泡泡面膜的市场占有率始终低于泥膏面膜呢?这是因为它本身还存在很多“硬伤”。首先,由于起泡成分的限制,泡泡面膜多为弱碱性,对皮肤有刺激,因而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多在3-5分钟以内。其次,使用时间短了,某些护肤成分的效果,比如美白保湿改善循环什么的就很难发挥出来,所以除了清洁以外不要指望它能还有其他的“附加价值”。最后,由于工艺的特殊性,泡泡面膜多被灌装在密封的瓶子中,体积过大不说,还要避免高温避免碰撞,相当的不方便。难怪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鼠标课件(篇4)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9.19

    北京版小学信息技术P13-14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鼠标的用法。

    教学重点:鼠标的各个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鼠标的双击操作及拖动。

    课前准备:计算机、网络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看到过老鼠吗?那么老鼠长得是怎样的呢?

    那么我们看一看电脑上的哪个东西最像老鼠?哪些地方像?

    那我们知道鼠标有什么用吗?鼠标可以操作电脑,那么鼠标到底怎么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

    二、 新课教学

    (一)教师讲解

    大家来看,鼠标上有两个长得有点像小老鼠耳朵的两个键:左边的一个我们把它叫做鼠标左键;那么右边的一个我们把它叫做鼠标的右键。能记住吗?

    1、握鼠标的基本姿势

    手握鼠标,不要太紧,就像把手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一样,使鼠标的后半部分恰好在掌下,食指和中指分别轻放在左右按键上,拇指和无名指轻夹两侧。(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再请另外一个同学也试一下)。

    2、用鼠标移动光标

    在桌面上移动鼠标,您会看到,显示屏上有个箭头也在移动,你把鼠标往左移动,箭头就往左移动;你把鼠标往右移动,箭头就会往右移动;你把箭头往前移动,箭头就会往上移动;你把箭头往后移动,箭头就会往下移动,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通过鼠标来控制显示屏上箭头的位置。

    3、鼠标单击动作

    4、鼠标双击动作

    5、鼠标拖动动作

    先移动光标到对准对象,按下左键不要松开,通过移动鼠标将对象移到预定位置,然后松开左键,这样您可以将一个对象由一处移动到另一处。

    二)学生自由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9.21

    教学内容:P14-15

    教学目标:1.学会进入纸牌游戏

    2.了解纸牌游戏规则

    3.在游戏中锻炼操作鼠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纸牌的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你们喜欢游戏吗?(喜欢)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游戏____纸牌.

    二、 新课

    1、 走进纸牌游戏

    师讲生做

    单击“开始”按钮,选择“程序”,再选择“附件”,再选择“游戏”,最后单击“纸牌”就进入了纸牌游戏。

    2、 纸牌游戏规则

    游戏目标:最终将纸牌叠和发牌叠中的牌按照同一花色从小到大(从A——K)的顺序移到右上角的四个空位中去,形成四个花色堆。

    游戏方法:

    开局时,如果看见七摞纸牌叠的上面有A,就用鼠标双击或用鼠标拖动移到右上角的空位中去,然后移动面板上其他可移动的牌。

    纸牌叠中的牌应按从大到小,黑红相间的方法排序。

    当下面的牌无法再进行排序时,可用鼠标单击窗口左上角背面朝上的发牌叠,一次翻三张牌或一张牌,翻到可用的牌将其移到下面参与排序。

    移动牌时用鼠标拖动,要移到花色堆双击该纸牌。

    当下面纸牌叠的牌无法移动到花色堆,也无法移动排序,左上角的发牌叠的牌也没法缓解牌局时,你就输了。

    要想重开一局,可打开“游戏”菜单,单击“发牌”命令。

    学生练习

    3、 游戏比赛

    三、 练习

    看看你能赢多少次?

    四、 板书设计

    五、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14-15

    教学目标:1.学会选择纸牌背面的图案

    2.学会改变游戏的选项

    3.在游戏中锻炼操作鼠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改变游戏的选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进入纸牌游戏

    师:大家在平时玩扑克时,注意到没有扑克背面的图案各式各样,再看看我们的纸牌游戏,是不是也有不同的样式呢?

    当然可以!

    二、 讲授与讨论

    1、 选择纸牌背面的图案

    师讲生做

    用鼠标单击“游戏”菜单,再单击“背面图案”,将打开“选择纸牌背面图案”窗口,用鼠标单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再单击“确定”按钮,图案就选择好了。

    学生练习

    2、改变游戏选项

    用鼠标单击“游戏”菜单,再单击“选项”,将打开“选项”窗口,可以在“翻牌 ”选项中将“翻三张牌”改成“翻一张牌”等等。

    三、 学生练习

    四、 游戏比赛

    五、 板书设计

    六、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P15-16

    教学目标:1.了解扫雷游戏的规则

    2.学会使用鼠标右键

    3.在游戏中锻炼操作鼠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游戏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纸牌游戏我们已经玩的很熟悉了,今天又有一个新游戏向我们挑战——扫雷

    还记得进入纸牌游戏的方法吗?扫雷游戏的进入方法和它一样。

    学生操作进入“扫雷”游戏。

    二、讲授与讨论

    1、扫雷游戏的规则

    介绍扫雷方法 [师边演示边讲解]

    用鼠标单击某个小方块,被单击处若没有雷,则显示数字,该数字表示与它相邻的方块内有几颗雷,即以该数字为中心的九个小方块内有雷的个数,在你认为有雷的地方单击右键插上小红旗,表示将雷排除。如果拿不定主意或认为红旗插错了,在小红旗上再单击一下右键,这时小方块上出现问号,当第三次用鼠标右键单击,问号消失,小方块恢复到原始状态。直到把所有的地雷都挖出来,这是计时器将告诉你取得本局胜利所用时间。

    学生练习

    2、 改变游戏的级别

    如果初级玩的很好了,还可以升级。单击“游戏”菜单,单击“中级”或“高级”,就进入了“中级”或“高级”的扫雷游戏。

    学生练习

    三、 游戏比赛

    看谁最先排完所有的雷(初级)

    四、 板书设计

    五、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P15-16

    教学目标:1.学会用右键打开快捷菜单

    2.学会排列屏幕上的图标

    教学重点难点:快捷菜单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在扫雷游戏中我们以向大家介绍了鼠标右键的使用,但使用右键不仅仅只是为了挖地雷,利用它还可以打开快捷菜单,提高操作效率。

    二、 讲授与讨论:

    师讲生做

    1、 打开快捷菜单

    当我们把鼠标指针移到屏幕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鼠标指针的下方出现一个下拉菜单,这个用右键打开的菜单被称为快捷菜单。

    学生练习打开快捷菜单

    2、 排列图标

    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排列图标”,再选择一种排列方式,然后单击鼠标左键,观察屏幕上图标的排列变化。

    三、 练习

    试着将五种排列图标的方式都做一遍,观察屏幕上图标排列的变化

    四、 板书设计

    五、

    六、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时间:9.28

    教学目标;1、全面了解鼠标指针的含义。

    2、深入初步掌握鼠标器的五种操作方法(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

    教学过程:

    一、小结认识鼠标器

    常见的鼠标器有左右两个键,底部有滚球。指导学生观察鼠标器。

    使用鼠标器时,通常将右手食指放在左键上、中指放在右键上,手指自然弯曲握鼠标器。当我们移动右手时,鼠标指针也随之移动。

    [试一试]

    右手食指放在左键上、中指放在右键上,手指自然弯曲握鼠标器轻轻的移动右手,观察鼠标指针的变化。

    我们还要知道在不同的任务时,鼠标指针会出现不同的形状。同学们可以查看课本中相关内容做一定的了解。

    二、小结鼠标器的5种操作

    (板书鼠标器的操作)

    我们怎样使用鼠标器呢?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有5种(板书:指向、单击、拖动、双击、右击)

    (讲解,学生动手试一试)

    指向:移动鼠标器,使指针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我的文档上。

    单击:指针指向对象以后,食指单击一下鼠标左键。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开始”按钮上单击鼠标左键,看效果。

    双击:指针指向对象以后,食指连续击两下鼠标器左键。学生反复练习双击;指针指向“我的电脑”双击鼠标左键,打开“我的电脑”。

    右击:指针指向对象以后,中指击一下鼠标器的右键。学生将指针指向桌面的空白处练习右击,打开快捷菜单。

    拖动:指针指向对象以后,食指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强调按住不放),移动鼠标器,将对象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再放开鼠标器左键。练习拖动“我的电脑”,移动鼠标指向单击鼠标左键不放,再移动鼠标,可以发现我的电脑跟着鼠标指针一起移动,移动到桌面的空白处放开鼠标左键。

    三、你能说说鼠标的基本操作要领吗?

    课堂小结

    频道小编推荐: |

    鼠标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钢笔工具以及直接选择工具合理选区,能综合完成概念车的制作。

    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鼠标车的设计,初步体会Photoshop的妙用,感受信息技术实现生活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区工具的使用。

    【难点】构造主体工具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课堂设问:同学们对于未来汽车有什么构想?学生积极思考能够给出部分答案:会飞、没有方向盘、由电脑操作、鼠标车身等等。结合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顺势引导:要想将自己的构想实现,可以利用Photoshop来进行设计。引入课堂内容。

    (二)新课讲授

    1.选取素材

    教师利用大屏幕呈现Photoshop工作界面,并标注几个选取工具,提出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总结有哪些可以选取区域的工具。学生可以给出答案【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钢笔工具、选择工具】。教师进一步解释:魔术棒工具可以根据颜色的深浅来选取,钢笔可以根据图案的轮廓选取。教师演示使用钢笔工具选取鼠标图案的操作过程,提示学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并进行总结操作环节。【(1)选择钢笔工具;(2)依次点选鼠标轮廓;(3)右键鼠标,点击建立选区;(4)将其复制到鼠标概念车的空白图片上,完成车身的制作】教师适时点评学生总结能力很强。之后给予学生自由操作的时间,完成鼠标图案的选取。

    2.主体造型

    完成鼠标区域获取之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鼠标概念车还缺少什么,如何获取?学生异口同声能答出车轮,运用选取工具获取汽车的轮胎即可。教师布置任务:10分钟内,以同桌2人为单位,完成汽车轮胎的获取并尝试将轮胎与鼠标结合在一起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找出完成最快的小组。活动完成后由完成最快的小组进行上台分享操作。【(1)利用钢笔重复鼠标图案获取操作步骤;(2)执行变换缩放命令完成形状匹配】教师可以对此环节表现出色的学生评价操作流畅,步骤总结很到位。教师进一步解释变换命令下的缩放与斜切效果,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完成概念车的设计。

    (三)巩固提高

    学生完成基本的操作之后,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开展设计竞赛:构想自己想象的未来车,并进行设计。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将学生作品进行展览,与学生一起评选出最具创意奖以及最优设计奖。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忆总结制作概念车的过程,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总结选取工具以及变换的操作。

    作业:构思如何使得鼠标概念车更具未来感、美感,下节课一起来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鼠标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鼠标小老鼠”,并能积极地投入扮演小老鼠进行演唱。

    2、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老鼠滚落的样子,并学习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小老鼠滚落的轨迹。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体验表演活动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故事鼠标小老鼠);胸饰(小老鼠)、鼠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场景中。

    1)师:有只小老鼠,名字叫鼠标,今天它带我们小朋友去一个地方,我们去看看是什么地方!

    来跟着鼠标小老鼠爬过山坡,穿过树林,钻过山洞。

    幼儿跟着老师的指导语做律动。

    师:到了,这儿有什么?

    幼:一台电脑。

    师:鼠标小老鼠呢,它到哪儿了?

    幼:在桌上呢。

    师:鼠标小老鼠怎么跑电脑台上去了?我们先坐下来看看它到底要干什么?

    幼儿围坐在台前。

    2)教师操纵电脑,讲故事《鼠标小老鼠》后提问。

    师:鼠标小老鼠去了哪儿?

    幼:电脑桌上。

    师:它想吃什么?

    幼:它要吃面包、香肠。

    师:吃到了吗?发生了什么事?

    幼:没有吃到,因为来了一只大黑猫,小老鼠吓得滚下来了。

    师:原来贪吃的鼠标小老鼠想吃面包,被大黑猫吓跑了。

    (评析: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使幼儿的兴奋点马上转移过来,激发了幼儿思考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老鼠滚落的样子。

    1)师:小老鼠怎样从电脑台上滚下来呢?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一做。

    2)幼儿用身体创编小老鼠滚落的动作。

    3)师:你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做的?请你来试一试。

    幼甲:(表演后回答)我用双手来做的。

    幼乙:我是用腰扭的。

    幼丙:我用手指做的。

    4)师:那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试一试。

    让幼儿跟着下行的音乐做滚落的动作。

    (评析:幼儿对于小老鼠的形象、动作、体态非常熟悉,所以在让幼儿做动作时幼儿的情绪高涨,每个人都在很投入地做,做出来的动作形态各异)

    3、熟悉歌词,并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老鼠爬的样子。

    1)师:我们也来学鼠标小老鼠做一做这个游戏。(贴上小老鼠的胸饰)

    请你想一想用身体的什么地方做小老鼠呢?怎么爬呢?老师想用胳膊来做。(教师示范用胳膊交替往上移动)

    幼:可以用手指、拳头来做小老鼠。

    师: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幼儿学小老鼠爬。)

    2)师:小老鼠爬到哪里?电脑台在什么地方?

    幼:肩膀是电脑台,头上也是电脑台。

    师:老师用手掌做电脑台,两个手指做小老鼠,你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师:小老鼠,上电脑台,吃面包,吃不了,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师:我的'电脑台到了头上,拳头是小老鼠,你的呢?我们再来一遍。

    (换一个动作做)

    (评析:在做做说说的过程中,自然掌握了歌词)

    4、扮演小老鼠进行演唱。

    1)师:听鼠标小老鼠在唱歌呢,我们也来唱一唱。

    幼儿边做动作边演唱。(分胸饰的颜色来演唱)

    2)师:我们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吧。幼儿分角色游戏。

    (评析:在扮演小老鼠的活动中,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5、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小老鼠滚落的轨迹。

    1)师:鼠标小老鼠说小朋友都看到了它滚落的样子,可它自己还没看见呢,怎么办呢?请你们想一个办法。

    幼:给它拍张照片,把它 滚下来的样子拍下来。

    师: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幼儿作画。

    3)师:小老鼠说请你们先把照片送给客人老师看看,然后再让它保存起来。

    (评析:结尾部分的设计,让幼儿从肢体动作表现小老鼠形象,扩展到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小老鼠滚落的轨迹,拓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鼠标课件(篇7)

    第6课 精彩课件助我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课件的作用。 2.掌握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方法。 3.增强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件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A导入: B新课: 一、辅助学习语文 1.打开第6课配套资源所在窗口。 2.双击窗口中“四季的脚步”图标,显示课件画面。 3.单击“课文朗读”按钮,单击“开始朗诵课文” 4.按需要操作,可以听到朗诵课文声音,也可以中断朗诵,返回主界面。 5.朗诵结束后单击“返回”按钮,回到主界面。 6.选择其它学习项目继续学习。 二、辅助学习数学 1.安装软件。 2.单击桌面上的图标“童话数学教学软件III”,启动。 3.单击主界面――课程学习4.选择其中一课如“太空星战”,开始学习万以内加减法。 5.界面操作:单击输入答案/删除错误答案――确定 6.单击“返回”按钮,回到主界面学习其它项目。 三、拓展:P37 计算机与学习C小结 D巩固:P37思考与练习

    对称课件(汇集5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案。出于您的需求我们编辑了“对称课件”,记得将本文保存随时查看参考!

    对称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第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对称轴。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图片、剪刀、彩纸、课件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件出示动画呈现: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对称的房子、蝴蝶、蜻蜓、树叶、花朵……,一片迷人的景色。

    师:谁来说说蝴蝶和蜻蜓怎么说?

    蜻蜓说:“:蝴蝶姐姐,你为什么总是绕着我飞呀? ”

    蝴蝶说:“你不知道吧!在图形王国里我们都是对称图形呢!”

    蜻蜓说:“我才不信呢!”

    师:你们想知道对称图形的那些知识?

    生1: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生2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提出问题。]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教学对称图形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形(出示对称和不对称图形,如下图),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年年有鱼的纸花的左右两边是不一样的。

    生3:我发现京剧脸谱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共同的特点。

    [设计理念: 教学对称图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图形左右两边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说一说、找一找

    1.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2.请你归归类。

    小组讨论: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为什么?

    3.小组反馈交流。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

    (三)教学轴对称

    1.出示剪纸作品,如下图:

    师: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是的

    师:剪纸有对称轴,你能把它画出来吗?说说画对称轴时要注意什么?

    2.向学生提出任务:“你可以剪出一个对称的图形吗?”

    ①请学生动手剪纸花,在小组内交流剪法。

    ②让学生试剪课本第68页的上衣图,并让学生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对称?

    生:我是先把纸对折,在右上角处用笔画出小半圆,左下角画出小长方形,然后照着画的线剪,剪好后把对折的纸打开形成上衣对称图形。

    3.请学生画出京剧脸谱的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

    4.小结: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设计理念: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四 巩固应用

    (1)第68页的“做一做”

    ①你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② 交流找对称轴的方法。

    (2)第70页的第2题,让学生先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折一折,再画出来。

    (3)第70页的第3题

    ①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

    ②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称轴画出另一半。

    五 拓展应用

    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也找了许多图形的对称轴,接下来要请你们自己在方格纸上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② 学生展开设计想象的空间

    ③ 小组交流,你画了图形?对称轴在哪里

    对称课件(篇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二小节p68页《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如观察、剪一剪、画一画等,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3、教学目的: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能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对称。让学生欣赏蜻蜓、蝴蝶、脸谱等常见的对称图形。并动画演示对称,初步对称。

    第二个活动,设计的是动手折一折,在折一折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知道对称图形的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第三个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第四个活动, 设计的是让学生“找一找”、“画一 画”,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同时画出对称轴。

    第五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让学生找对称轴,由于可找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三、说学法指导。

    本课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创设操作、实验、探究的机会,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自主活动中求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一)引趣激情,导入新课。(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三)综合练习,加深认识。(四)拓展知识,发展思维。

    五、有待探讨之处

    第一个困惑:关于对称轴是用虚线还是实线?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争论比较大,本册教材上是用虚线,而到了高段,两种线都可以。于是我请教了几个在小数教学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论坛上的朋友,想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家意见并不统一,但都认为对称轴不是真实的线,是人们为了方便找出对称点以便作出图形虚拟的,而初中八年级的教科书上也是以虚线的形式出现的。当然,论坛上的交流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但也是一种思路的启示。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虚线,因此在教学时还是以教材为准,认为是虚线。

    第二个困惑的是,人民币中的一元硬币,是不是对称图形?

    这个争论也比较大,我在这节课上正好没碰到,但在练习和检测中还是碰到了。如果只看外形,它是一个标准的圆,那么它就是对称图形,但若看里面的图案,则又不对称了。很困惑,请各位同事指点!

    对称课件(篇3)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操作、讨论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课件、剪纸艺术作品、电脑课件、剪刀、油画棒、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对称图片,并展示动画)。

    师: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尤其是苏州的小桥流水和园林里别具风味的花窗、亭台常常为世人所赞叹。(边介绍边投影相应的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这些建筑、工艺品之所以有独特的美,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对称的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交流共享

    1.认识物体的对称。

    师: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几个物体,(出示例3主题图)它们分别是什么?找找这些物体的特点,再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交流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观察这些物体的两边,经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样的物体是对称的。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把蝴蝶、天坛和飞机沿着轮廓画下来,可以得到这样的3个图形。(出示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的这几个图形,对折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提问:图中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两部分是以什么为界线的?

    揭示:像这样的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操作深化。

    出示例4,明确要求。

    (1)让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再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再剪一个对称图形,先想好准备剪什么,再剪一剪。

    三、反馈完善

    1.教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看图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教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

    3.教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在教材上连一连,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初次以数学的眼光接触对称,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对称现象。要理解什么是对称,必须先发现“两边完全一样”,学生通过对折,对称的特点就在眼前的图片中体现出来,进而接受轴对称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直观又形象。有了感知、体验的过程,学生就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对称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说明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蜻蜓、树叶、蝴蝶、京剧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提供了一个剪衣服的活动(例2),再让学生先仿照书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使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例3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

    课题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认知性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技能性学习目标1、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图片、纸和答题卡等。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2、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引导观察图形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交流。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3、教学“对称”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师出示一只蝴蝶(课件同时展示)通过对折,让学生发现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教师出示几张对称图形粘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动手画出对称轴。(其他学生评价)5、练习巩固:出示课件(课本68页“做一做”)让学生独自完成,教师讲解。

    6、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自由讨论)教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7、猜字游戏:出示八个字的一半,学生猜猜它是什么字?(分别是:日,由,木,里,m,y,t,u)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课件(镜面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认识镜面现象

    2、课后探究:让学生自己拿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和其他一些事物,把所发现的跟老师和同学说说。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对称课件(篇5)

    一.课前韵律:

    1师说口令,生做动作。(学生面对面)

    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师可以把准备好的音乐播放出来。)

    2猴子捞月的故事:(课件展示)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

    为什么小猴捞不到月亮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第一个游戏。

    二、创设情境,学习镜面对称:

    1、照镜子:

    老师摆出自己的大镜子,请同学上来做动作,照镜子。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镜中人的动作和镜子外面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情。同时此时镜子是竖着放的,和后面的湖面对称有所不同)。

    2、组织游戏活动——做“镜中人”。(体会左右相反)

    (1)、师讲明游戏的要求:请一位同学上讲台面向大家做出一个动作,保持不动,再请一位同学上台,面对他做出“镜中人”的动作。

    (2)、同学们判断扮演“镜中人”的那位同学动作对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汇报。

    (3)、让“镜中人”面向大家,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验证刚才的发现是否正确。

    小结:镜子里的人和镜子外的人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显示练习题,师让学生选择)

    3、游戏:照镜子。

    每人写“白天”这两个字,然后让这两个字“照镜子”,(镜中的摆放方式是与纸平行)把镜子里的字样子描在纸上,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互相交流。镜中的字变得不认识了,它左右颠倒了。

    4、湖面对称

    (1)、我们知道“水平如镜”,这个词,当水面很平静时,它就像一个大镜子,将岸上的风景全部倒映在水中,现在老师就把这面大镜子放在地上当做湖面,请一个同学站到镜子旁边来,看看你在镜中里看到了什么?(头在下,脚在上)

    请欣赏一组图片(有湖面倒影的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上下相反)

    (2)、把“白天”那两个字,在另一张纸上重新写一遍,再让它们照镜子,(这次要让镜中与纸垂直)。描出现在镜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

    (3)和之前所描出的那张纸相比,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是左右相反,上下一致,“湖面对称”是左右一致,上下相反。

    老师把课前写好的“白天”两个字的和两种影像对折。演示对折的方法将所描出的词和白天重合,感受“镜面对称”,就好像有一条竖着的对称轴,镜外物体和镜中的物体,左右相反,上下一致;“湖面对称”就像有一条横着的对称轴,物和像是上下相反,左右一致。

    今天我们玩的“照镜子”游戏中,镜子外面和镜子里面的物体(或者人)是对称的,我们把它叫做“镜面对称”(板书“镜面对称”)

    三、想想课前猴子捞月亮的故事里面,为什么猴子捞不到月亮呢?

    四、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第一题。

    拓展性练习。

    2.看镜子写时间。(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做)

    教师出示p71思考题第二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

    钟面上的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3、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收获?

    光学课件汇集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制定好教案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反映。这篇关于“光学课件”的文章将让您重新认识它,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

    光学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平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

    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据字形理解“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3)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应的地方。上台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墙。总结: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它。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3、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己试试看。

    4、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回教室写。

    作业布置: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继续学习

    1.回顾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回顾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那你也太镇定了,人都掉水里去了。你怕吗?真的不怕吗?我可是很害怕的。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是呀,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组织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开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交流:在这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自己讲一讲,将给同桌听一听,全班展示。

    四、补充资料,推荐阅读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交流:聪慧,爱读书。

    2.推荐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光学课件 篇2

    22.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光学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光学课件 篇4

    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

    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自然引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司马光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在救小伙伴的过程中,他是怎样表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阅读课文。

    读议(通过读书,想像讨论。)

    1、自由读文,引导学生体会那口水缸在哪?是什么样的水缸?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的语句,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2、观察插图,认真读书,想像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小朋友?教师相机引志学生想像:小孩子落水的情景和他落水后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面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读演(读书体会,表演,感悟司马光的勇敢。)

    1、引导学生阅读怎样救的段落,画出相关的句子及重点词语,如:没有慌使劲砸几下子等。重点体会读一读。

    2、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也可组织学生在读4、5节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掉进缸的小孩、其他小伙伴、司马光),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体会。

    (阅读与表演的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最阅读能力,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及人物品质的感悟。)

    背诵(练习背诵,促进积累。)

    1、采用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师生共背等形式,练习背诵。

    2、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检查背诵情况。互相评议。

    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想像,深化认识,拓展思维。)

    1、从司马光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吗?组织学生讨论表达。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如:一家长到校想要把一名同学带走,而老师不在怎么办?在热闹的大街上和家人走散了,你会怎么办?)

    (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的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

    光学课件 篇5

    通过《司马光砸缸》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拓展阅读:《司马光砸缸》课文

    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大缸。有一回,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光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通过观看微课,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文本特点

    1.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童年,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课件出示——图1:孔融让梨;图2彦博灌水取球;图3曹冲称象;图4司马光破瓮救友。)

    2.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说。(板书:司马光)司马是姓,光是名。亲切地叫一叫。大声喊喊他。生读课题。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你还知道吗?生说。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3.如果把刚才同学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那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吗?翻开课本102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4.读过了吗?和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说。

    5.师小结:你们发现得真好,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那什么是文言文呢?让我们简单了解下。生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细读,把握停顿节奏

    1.朗读生字。小老师带读。“瓮”字的读音强调,“瓮”长什么样子?图片出示瓮和缸,让学生来猜,说出理由。(板书:插图)补充和瓮有关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之鳖。

    2.一读,意在正音。

    要求: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速度,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师相机引导正音。

    3.二读,重在停顿。

    引言:读古文讲究“断句”。我们知道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请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的慢一点,拖音也放长一些,明白吗?师范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生校对修正。

    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男女生读。

    2.三读,贵在节奏。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自由读。齐读。

    第三板块:品读,理解文本含义

    1.课文读通读顺了,那你是否读懂了呢?我来考考大家?出示电子课文。

    老师刚才读了课文内容,发现没有司马光这个名字啊?(生说)光就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板书: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借助注释,我们还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课件出示注释)

    文中就只有司马光一个孩子吗?还有哪些人,用横线划一划。(群儿、一儿、众、儿)生说,并理解意思。

    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用笔圈出文中人物的动作。(戏、登、跌、去、持、破)指名说。师圈画。

    2.品读句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是什么意思?生说。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古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叫——(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叫——(戏于林),在池塘里嬉戏呢?原来,这“戏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戏、玩耍!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读——群儿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呯——”地一声,掉进了瓮中,水很深,一下没过了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工夫哪!所以,“跌没/水中”你不妨读得快、急。

    3.品读句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猜猜看这一句大致是什么意思?生说。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有的孩子……有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小朋友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XX,一儿XX……”的句式说一说。(一儿呼救,一儿大叫,一儿惊走,一儿狂叫,一儿大哭……)

    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在干什么?生说。这“持石击瓮”要读得迅速有力,才能显得司马光做事果断、利落!“破之”呢?你就长舒一口气吧,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所以读地慢些——破——之——,结局皆大欢喜,所以要缓,语气上扬,儿——得活——。

    4.师生合作带着语气读课文。

    5.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说。生说师板书。

    6.司马光真了不起,想记住这个故事吗?自己先试着背一背。生自由背诵。填空形式集体尝试背诵。

    小结延伸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司马光》这篇课文,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孩子;我们还第一次学习了文言文,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延伸:还记得以前学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老师这儿有一篇用文言文写的《曹冲称象》,想不想读一读?(下发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曹冲称象》)喜欢的话课后去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文言文

    机智勇敢插图

    冷静沉着注释

    光学课件 篇7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根据文本我定下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本课的重难点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设计理念: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了让古代的司马光超越时空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今天,并准备了司马光自我介绍的录音,来拉近古今间的距离,使其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听司马光自我介绍录音,其实一方面也在培养学生学会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在“复姓“这一陌生的姓氏上进行了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化难为简,设计了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来看懂图片,然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这个故事主要讲谁?哪个是司马光?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学生图文结合,主动地会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说说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以此来打开,清理阅读的思路。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让他们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举”、“砸”、”使劲”“几下子”等词的意思。在小朋友“砸”得不亦乐乎时,我又设计了:“这么漂亮的一口大缸司马光为何要把它砸破?”来引出故事的原因,指导学生读出别的小朋友焦急,慌张的语气,让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别的小朋友会怎样叫喊,学一学,喊一喊。体会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我让学生讨论:这些表现对解决问题有用吗?得出结论:哭一点也没用,喊比哭好,但周围没有人在的话也没用,跑去找大人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有人来也怕晚了,总之,都不是可行之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司马光遇到这件事是如何做的,与别的小朋友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司马光的聪明。在感知司马光的表现之后,我让学生发散想像:假如当时你在场,会想什么办法来救人?学生有的说:“把水缸扳倒过来, 让水流出来,让小朋友爬出来。”有的说:“伸手去拉,把小朋友给拉出来。”我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是否可行,得出结论:都不如司马光的办法好。从而使学生再次感受司马光的聪明。在教到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发散想像:“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脱险后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说些感谢之类的话,我再问:“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之一,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这是就会想到说些夸奖之类的话,我再发问:“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就会说出一些感谢兼夸奖的话。这样层层深入,就再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教学目的。

    最后通过朗读来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在教学中我把朗读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过程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并从中认识生字“司”)跟新朋友打打招呼,亲切地叫叫他的名字。

    2.光知道名字还不行,我们还是听听司马光的自我介绍吧!放录音:小朋友们好,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好几百年呢!

    (1) 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当学生说司马光姓“司马”时,随机问:那你们姓什么?你呢?他呢?大家都是一个字的姓,而司马光他是两个字的姓叫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教师补充几个如:皇甫、使徒、东方、欧阳。让学生认读。)

    (2)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打开书找找课文哪句话也是介绍司马光的。(出示第一段读一读)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在读第一段时,小眼睛忍不住看书上的插图,这样吧,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大家可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不过,老师讲完了,要考考你们听的能力。

    1.教师范读。

    2.大家听得那么认真,那么你知道故事主要讲谁?(学生回答)

    3.插图中,哪个孩子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节:这是一个益智小故事,让我们来读懂它好吗?

    5.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7、快速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已经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说说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愿意做的站起来做一做。

    (4)这么漂亮的一口缸司马光这样用力把它砸破,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快来人啊!救命啊!有人掉进水缸里了!)

    ③学着喊一喊,感受事情的紧急。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小朋友慌张的样子来。小组讨论:这些表现能解决问题吗?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求异思维)

    假如你是得救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落水小朋友的父母,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4.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5.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课文,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勇敢。

    四、延伸走进人物,教师讲解总结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五、指导写字:

    光学课件 篇8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习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习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习和同步练习。

    【雷雨的课件(汇集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