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古诗画课件(系列9篇)
  • 古诗画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05

    古诗画课件(系列9篇)。

    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主题是“古诗画课件”很有启发性。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学生反应在教学改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自行判断是否可信!

    古诗画课件 篇1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画课件 篇2

    【课前透视】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

    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

    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

    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

    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

    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三、研读

    1、自学诗句:

    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

    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

    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五、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

    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

    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平舌音”,“泊”读“ bo ”不要发成“ be ”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习惯。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

    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

    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习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习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古诗画课件 篇3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学习这首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古诗的语言非常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而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很难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境界中去,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景,深刻地领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秀丽。

    一、交流资料,感受意境。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白及天门山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近顺流而下。)

    (师生共同欣赏。)

    3、师: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地交流。)

    [评: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美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二、自主合作,体验意境。

    1、师:请同学们读读《望天门山》这首诗,看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这一壮观景象的。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至些回”?“相对出”?)

    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

    (1)理解“至此回”。

    (师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动画,指名配音朗读。)

    [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播放课件再现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与课件的形象直观感受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再加之教师播放配乐动画,学生在这种美的情景的熏陶下,大声地配音朗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2)理解“相对出”。

    ①师:记得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也有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是哪两句呢?

    (生齐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师:很对!作者所望见的两处景象都是惊心动魄,极其壮观。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

    ③师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作者分别站在什么地方望的?

    (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而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近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④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

    ⑤再次地播放配乐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

    三、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师配乐诵读诗句,生想象)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3、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点拨: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

    [评: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优美的意境,深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案例评析: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生的味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教师摒弃了以往单纯地理解诗句意思的教学,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感受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古诗画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古诗画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画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 九州同 无忘 告乃翁 北定 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2.不同点:《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四)教师可检查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的情况

    古诗画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画课件 篇8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古诗画课件 篇9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科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

    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

    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

    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

    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

    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

    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

    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

    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

    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

    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

    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

    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示儿》。

    2.背默古诗《示儿》诗、词、句意及中心。

    3.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 定

    悲 告

    【古诗画课件(系列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