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重力课件(精选13篇)
  • 重力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5

    重力课件(精选13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重力课件(精选13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重力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橡皮泥,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光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四、教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22分钟)

    2、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科学猜想: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4)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演示实验:物体自由下落,用细线把小重物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先根据教材插图13.2-6进行讲解,再让每组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从而得出重锤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教师做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分别悬挂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两条重锤线方向是否相同?与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让学生观察“想想议议”中插图,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对重力的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锤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的学习,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力求突破难点。)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再向学生说明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棒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同时向学生展示光盘,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

    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比较困难,利用悬挂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较薄物体的重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不倒翁”“高空走钢丝”“交通部门为何规定不允许运输车辆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约10分钟)

    自我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约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A组:教材59页,1、2、3、4题

    B组: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和实验等物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力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树立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重力课件 篇2

    【课 题】

    【教 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教材

    【授课教师】徐泽心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1.认知特征:热爱物理,思维敏捷。

    2.背景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对重力有感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 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 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老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中途进行必要的实验论证。

    2. 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理解内容慨念,进行交流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人教版课本,重力ppt课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新课引入重力定义,重力的大小: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发展空间,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2

    3

    4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重力课件 篇3

    我说课的题目《重力》,是新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1、教材、学情分析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之后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时非常重要,同时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个方面来认识重力。

    在授课中本人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对于重力的现象较为生疏。乡村孩子,大多基础较差,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当然在课堂上还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到重力的存在及有其产生的效果。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本节课中最担心学生难已掌握下列两个问题:

    1、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2、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重点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2、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重力

    播放PPT,观察图片:建在斜坡上的房子、比萨斜塔等,通过观察图片来发现问题,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下落,扔东西时,物体的下落轨迹等,通过以上现象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同时让学生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重力的大小

    生活中我们提起不同的物体用的力也不相同由此并根据科学实验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书中表格。

    根据表格数据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重力的方向、重心

    P11,先阅读,分析总结;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并引导学生去发现,“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同时联系生活中一些物体下落的轨迹来加以巩固。再进一步由力的三要素引出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要求学生掌握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4)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2)重力大小G=mg,g=10N/kg

    (3)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五)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6)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体上(如图)。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2)解题思路:把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则大圆板质量,小圆板质量,再以O点为原点,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其质心在C点左侧处。

    2 、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 、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和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长度,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 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重力课件 篇5

    《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稳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演示实验——锥体爬坡,给学生一种与他们认为不一样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锥体会从低往高处滚动呢?)让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说,学完了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新课教学

    力的描述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以及力的三个要素,在这里只是为学习新的内容——而准备的知识基础的,由于我们对力的学习都从三个要素来学习的,所以,对重力的学习也要从三个要素开始,而力的学习已经是初中,经过了暑假,学生会生疏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复习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的重力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与一个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及其测量

    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的测量,同时也知道了G和m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讲授法给学生讲清楚重力和物重两个概念,并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正比,比值为g),同是也让学生测量重力是用什么仪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有一点与初中不一样的是初中时没讲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方向,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学生清楚的理解竖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区分开来。

    重心与稳定

    由于重力与稳定比较抽象,因此将此定为我讲课的重点,由于用交点来测重心所在直线很容易让学生误解,而且中心是应用很广泛的针对,因此我才用实验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在初中学生已经有学了,在这里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重心,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悬挂法来测量物体的重心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原理。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在上课时的引入,这时,可以让学生领悟重心的奥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另外一难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稳定问题,通过让学生摆放物件进行探究。

    课堂练习:课本P62:1、2

    三、小结

    1、力的描述是通过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4、对于物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5、物体的稳定与物体的重心高度、物体的支面面积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四、作业P62:3、5

    五、板书设计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纬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测量)

    重心和稳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

    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六、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了解到g的取值情况,知道用悬挂法来测量重心,能把物体抽象成一质点,这对于后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与稳定相关的因素。

    重力课件 篇6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同学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学们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同学们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同学们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同学们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同学们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同学们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同学们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同学们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同学们活动:

    同学们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同学们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同学们活动:

    同学们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同学们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同学们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同学们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同学们活动:

    同学们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同学们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同学们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同学们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同学们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同学们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同学们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重力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说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理解重力产生、大小、方向,物体的重心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画出力的图示。本节课具有预备性,基础性,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尽量铺得平缓些。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知道重力的概念及其测量,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应用

    知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

    过程方法

    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

    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各种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和了解重力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说重点难点:

    1.“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3.“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二、说学情、活动:

    说学情:

    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初中已粗略学习了力的知识:

    1、“力的描述”

    2、重力的三要素

    说活动:

    通过让学生画力的图示、找一薄纸片的重心、用实验悬挂法找薄纸片的重心。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熟了的苹果总是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总是落到地面上;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引起学生对力现象的兴趣。

    演示实验:绳使钩码上升,磁铁吸引铁块,手推粉笔盒,不倒翁。

    生活中到处是力的现象,请同学举例说明: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力的现象,感受一下力的有趣现象,感受下大自然的奥秘,首先了解一下重力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初中我们就初步学习过力了,那什么是力呢?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力的性质(物质性、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A使物体发生形变、B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会力和图示。)

    2、[学生活动]请各小组推荐一同学上黑板来做有关力的图示的题目。

    说明: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3、[引出问题]

    我们每天都要运动,有时做操,有时跑步,有时走路,无论我们怎么用力跳

    跃,最后都会落回地面,为什么?平常留意会注意到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最终会落下来,为什么呢?一般上我们近似认为地球是圆的,海水为什么不会洒向天空?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物理情景,引入这些力现象与重力有关,接下来要研究重力。)

    4、[复习提问与学生活动]

    问:重力是什么样的力呢?

    答: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课件展示)

    问:重力的大小是多少?

    答:学生讨论,归纳并总结:

    重力的大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测量,也可以用G=mg求解

    教师说明:因为公式中的g的大小与纬度、高度有关,所以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课件展示)

    问:物重跟质量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

    问:你知道重力的方向怎样?请举实例作为你的依据。

    答:物体自由下落时,落向地面的物体总是竖直向下。

    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是竖直下垂的。(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归纳并总结: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注意不是垂直向下。

    教师演示:演示生活中应用到重力竖直向下的例子:

    一、重力方向应用一:用铅垂线检查墙面是否竖直

    二、重力方向应用二 :用水平仪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问: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教师说明: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当研究重力对一物体的作用效果时,也可以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到一点上,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任何物体都有重心,且只有一重心。类比质点,这也是种等效法,重心也是种理想化模型。(课件展示)

    问:如何找物体重心呢?

    教师说明:

    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球的重心在球心

    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圆心上.(课件展示)

    说明: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如果物体的形状是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就是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的分布情况有关;重心的分布有可能在物体上,也有可能在物体外。

    举例说明如空木桶、光盘、运动员在跳高时采用的跨越式、背越式时的重心位置。

    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形状不规则,质量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可以用悬挂法,或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得出用ppt课件演示:

    指出一般只有薄板状物体才能用悬挂法测量出物体的重心。

    [学生活动]

    用手指把块硬纸板稳稳顶起,则手指所在处就是纸板的重心。

    演示实验:把粉笔盒绕其一条棱翻转,直到倒下。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

    重心的高低会影响物体的稳定。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举例:走钢丝的杂技演员,赛车等。

    实际上物体的稳定除了跟重心有关外,还跟支持面有关。

    不倒翁是什么原理呢?

    想想议议:(课件展示)

    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脚朝上的,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

    (设计意图:重力的大小、方向采用复习的方式、主要说明重心的位置用重心的应用、多举些与重心应用有关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也是板书设计)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A、使物体发生形变

    B、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速度大小、运动方向

    3、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二、重力

    1、重力的产生:

    2、重力的三要素:

    三、重心与稳定

    重心的高低会影响物体的稳定。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布置作业:作业纸(交)------教材P62的1、2、6

    导学大课堂的本节的习题

    重力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及航天资料片探究万有引力的存在、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观看航天资料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破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于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4、重心

    教师: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份。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象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重力

    一、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大小:G=mg

    方向:坚直向下

    作用点: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在它的几何中心

    三、应用:重垂线、水平仪

    重力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橡皮泥,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光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四、教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22分钟)

    2、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科学猜想: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4)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重力课件 篇10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4.培养探究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习起点】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重点是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对重力势能的应用。

    2.本节课难点是如何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教具

    铁球和橡胶球各一个,白纸若干张,CAI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20xx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可见,有些重力势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过渡语: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人类可以将之加以利用。

    这是一幅水力发电站图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势能来发电的。这些重力势能正在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己举些例子)

    过渡语:当然,万事万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势能也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灾难。

    这幅图片说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请同学们自己举些例子)

    由以上资料可知,重力势能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主动的改造自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学习重力势能知识及其应用。

    (二)启导互动、主体探究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即: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而且对外做功越多,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就越多。

    重力课件 篇11

    【教材分析】

    “重力加速度”同学们在高一的力学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相关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本节课是在前置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如何测量出重力加速度,通过上一节课《单摆》中惠更斯确定的单摆周期公式,启发同学们利用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探究等来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测量实验。本节课侧重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亲自动手开展探究实验,通过自主实验测量出本地重力加速度,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实验原理,会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观念来分析单摆的运动。

    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论证,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科学有效,会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科学探究能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够基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反思。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为祖国做贡献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原理及周期、摆长的测量;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

    【引入新课】

    1.重力“偷”鱼的故事

    1911年4月,利比里亚商人哈桑在挪威买了12000吨鲜鱼,运回利比里亚首府后,一过称,鱼竟一下少了47吨!哈桑回想购鱼时他是亲眼看着鱼老板过称的,一点儿也没有少啊,归途上平平安安,无人动过鱼。那么这47吨鱼的重量上哪儿去了呢?哈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这桩奇案终于大白于天下。原来这是地球重力“偷”走了鱼的重量。地球重力是地球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重力值会随着地球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赤道处最小,两级最大。挪威所处纬度高,靠近北极;利比里亚的纬度低,靠近赤道,地球的重力值也随之减少。哈桑的鱼丢失了分量,就是因不同地区的重力不同造成的。

    2.实际原因:

    物体质量没有变化,由G=mg可知,重力加速度g在改变,它的变化规律就是随地球纬度的增加,g增大。下表是我们在高一学习重力时,各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

    附:各地重力加速度

    3.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即便是在同一纬度上,g的值也会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这与地球该处的内部物质成分有关系,我们根据这个特点,可以探测地面下的矿产物质等,除此以外,了解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对地球物理学、航空航天技术及大地测量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就需要了解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4.如何来测量重力加速度呢?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平衡法

    (2)自由落体运动法

    (3)单摆法

    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对单摆运动的研究,知道了单摆做简谐运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沿着科学家惠更斯的研究思路,利用单摆来测重力加速度。

    【新课教学】

    一、实验思路

    惠更斯在推导出单摆的周期公式后,用一个单摆测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测量我们深圳市的重力加速度数值。

    当摆角较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根据其周期公式可得

    想一想,要根据上式测量重力加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应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选择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减小实验误差?

    二、实验装置

    单摆装置的制作

    1.将细线的一端穿过小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孔径稍大一些的结,把细线的另外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面,制成一个单摆。

    2.把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并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由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放上一支笔作标记。

    3.将小球拉起一个很小的摆角,由静止释放小球,该小球将做简谐运动,这便是一个单摆装置。

    思考与讨论:

    1.线有粗细、长短的不同,伸缩性也有区别。不同的小球,质量和体积有差异。想一想,应如何选择摆线和摆球?为什么?

    2.右图画出了细线上端的两种不同的悬挂方式。应该选用哪种方式?为什么?

    三、物理量的测量

    1.测摆长

    方法一:

    用米尺量出从悬点到小球上端的悬线长l0,

    再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摆球的直径d,

    则摆长l=l0+。

    方法二:

    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小球球心与悬挂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所示。

    思考与讨论:

    那种方法误差会更小呢?

    2.测周期

    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让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当单摆摆动稳定后,从小球某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计算出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T。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不是测量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而是要测量多次全振动的时间?

    ——测50次全振动会比测30次误差更小

    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周期吗?

    ——手机、秒表、光电计时器等

    3.改变摆长重测周期

    改变单摆的摆长,重复实验多次,测出相应的摆长l和周期T。

    四、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数据处理包含两种方法:

    方法一:平均值法

    实验次数1 2 3

    摆长l(m)

    周期T(s)

    加速度g(m/s2)

    加速度g平均值

    每改变一次摆长,将相应的l和T代入公式中求出g值,最后利用求出g的平均值。设计如右表格记录数据:

    方法二:图像法

    由得,作出T2-l图像,即以T2为纵轴,以l为横轴。将测得的多组数据在坐标中描点,用平滑的直线拟合这些点,其斜率,由图像的斜率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误差分析

    1.测摆长l时,应该是测量出悬挂点到球心的距离;

    2.测单摆周期时,应测多次全振动的时间来计算周期,以减小误差,建议50次以上;

    3.实验时,摆角要尽可能小,这样单摆的运动才可以看做是简谐运动,建议小于5°;

    4.处理数据时,多次改变摆长测量多组数据,利用T2-l图像来算出重力加速度,以减小误差。

    五、实验拓展

    利用手机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六、课堂小结

    1.实验思路

    惠更斯周期公式推导出

    2.实验步骤

    安装好单摆装置,测量摆长l和单摆周期T.

    3.数据处理与分析

    (1)公式法:,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

    (2)图象法:作出T2-l图像求g值。

    4.误差分析

    测摆长l时,应该是测量出悬挂点到球心的距离;

    测单摆周期时,应测多次全振动的时间来计算周期,以减小误差;

    实验时,摆角要小于5°,这样单摆的运动才可以看做是简谐运动;

    处理数据时,多次改变摆长测量多组数据,利用T2-l图像来计算重力加速度,以减小误差。

    七、课后作业(实践体验)

    请同学们用手机在官方网站下载手机物理工坊(phyphox)APP软件,安装好后,按照今天学习的内容,在家里利用智能手机测出本地重力加速度,并与其他同学交流结果。

    附:改变摆长测得多组数据

    1 2 3 4 5 6

    摆长l(m)0.98855 0.88955 0.79755 0.72655 0.61155 0.52955

    周期T(s)1.998 1.892 1.794 1.714 1.57 1.46

    周期平方T2(s2)3.992 3.5797 3.2184 2.9378 2.4649 2.1316

    斜率K 4.0305

    重力加速度g 9.7949

    大地测量

    航空航天技术

    地球物理学

    细线上端的两种悬挂方式

    测摆球的直径

    测摆线长度

    秒表测单摆的周期

    重力课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得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得一种力,重力得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得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得基础。“重力”是“力学”中得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得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得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得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得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得概念比较符合知识得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得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得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得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得探索问题得能力。

    根据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得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得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得。

    2、了解重力得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得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得大小与质量得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得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得原因得探究,了解牛顿得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得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得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得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得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得“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得计算。

    难点: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得实际情况,我采用得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得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得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得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得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得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得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得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得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得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得目得。

    为此,我选择以下得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得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得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得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得钩码,感受它对手得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得钩码对手得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得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得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得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得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得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得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得?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相同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得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体得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得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得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得“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得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得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得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得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理解又可以在学生得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得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得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得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得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重力课件 篇1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重力》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对实验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重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够科学认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难点】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五、说教学方法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我会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苹果落地”、“瀑布”的动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同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产生?学生回答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导入新课。

    【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是因为重力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从这种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定量研究重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环节2:新课讲授

    本环节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讲解重力的概念。由导入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的吸引作用,进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并给学生强调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问学生重力有没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交流讨论不难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则重力越大。但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正确选取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出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记录数据。接着逐次增加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准确记录数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要求注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之后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线,并观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和斜面的关系,以此来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于接触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从数学角度强调竖直也是一种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况,是与水平面垂直。

    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

    我会先让学生尝试将钢笔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能让它们静止不动。学生完成小实验之后,我会提问学生是不是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做到静止不动。学生会答出只有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才可以。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重心。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是与它的形状以及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学生通过寻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实验会总结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最后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力的由来。先让学生用细线牵着橡皮做一个“模拟”引力的小实验,然后通过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引力,才会出现多媒体上那些一系列物体在下落的现象。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环节3:拓展提升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还需要哪些物品?应该怎样操作?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得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学活用。】

    环节4:小结作业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意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写一篇“如果没有重力,生活将会怎样”的短文。

    【意图: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重力课件(精选1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