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再见了亲人课件12篇
  • 再见了亲人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3

    再见了亲人课件12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再见了亲人课件12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

    3、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激发情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教师引读: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讨论: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轮读或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2】

    既定目标

    1、通读课文,扫清读文障碍,建立整体印象。

    2、依托矛盾反诘,有根有据体悟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流露。

    预设流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入情

    引导读题策略: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

    列车已经开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的呼唤──

    二、范读引领,整体感知

    引领策略一:

    课前读了课文没有?读了几遍?还想读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大家在听我读课文的时候,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有一点,就是希望我读完课文之后,你们能够想办法说点什么?什么都可以说,听懂的,听不懂的,好吗?

    引领策略二:

    各位同学,除了收获和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时,他们之间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为什么他们在分别的时候,会依依不舍呢?

    三、矛盾反诘,深入感悟

    引领策略一:

    大家说他们是亲人,我也同意,但似乎你们说得还不对,我为什么说你们说的还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引领策略二:

    有血缘关系的,是一个家属的,是亲属,是亲人;那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么也就是从这一点说,他们是亲人吗?

    引领策略三:

    既然不是亲人,哪儿来的“再见了,亲人”?我看出来了,有些同学想和我辩论,但我现在还不希望和你们辩论,我想请你们再好好的读读课文,怎么读,这回要求可高了,一边读,一步抓住依据,并想些理由来说服我;第二,边读边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情感来写的,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体现出来,以此来感动我。

    板书:

    抓住依据──说服体会情感──感动

    引领策略四:

    看样子你们是准备的差不得了,你们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不那么容易被感动,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行了吗?那好,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候!

    你们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可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道并肩作战,从1950年一直到1958年,整整8年的时间,为什么到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前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呢?

    引领策略五:

    既然你们说只写他们三人,是因为文章的篇幅,写作的典型代表的需要,我都同意,那这三个人到底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如此值得大家铭记?请大家用上“为……而……”的句型来说一说他们的事迹。

    四、研读故事,品读感怀

    各位同学,课文中的依据你们已经找出来了,但你们还没有真正的说服我,你们能从这三个故事中挑选最能感动你自己的一个,用心读读,来感动感动我,并真正来说服我吗?

    引领策略一:大娘为送打糕而昏倒在路旁(重点预设)

    1、读好,试问:明明是送打糕,为什么说是送炭?

    2、读好,引领发现大娘的一对安全相反的举动词?进而挖掘:丢下的是谁?背进的是谁?

    3、引导学生入情朗读。

    引领策略二: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而失去了妈妈。

    引领策略三:大嫂为挖野菜而失去了走路的能力。

    五、重回争论,深情读题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3】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乘机、曾经、雪中送炭、深情厚意”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知亲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板书课题,指出“亲人”的“亲”字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生1:感情深厚的。

    生2:关系密切的。

    生3:有血缘关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学习全文,感受亲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想想课文中谁把谁称做亲人?

    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回答。)(志愿军把大娘、小金华、大嫂称为亲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轻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生1: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好。

    生2: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情谊深厚。

    师: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体会深的语句。

    师:指名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中,让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多好的妈妈呀!八年来,她那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多少战士,她对我们的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哪句话能表现出中朝人民的情谊深厚呢?

    生: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师:“你能再读读这句吗?”、“同学们认真听,并想想,这句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句子。

    生1:依依不舍

    生2: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离别的时候,老妈妈不顾身体的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爱的小金花紧紧地拉住叔叔的手泣不成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指名读。范读。评价、并指导。

    设计意图:稍加指导,放手自学。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了救我们的伤员,妈妈牺牲了。她们又为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忘记,怎舍得离开?在送别的人群中何只小金花一人?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分小组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应该怎样读。

    生:小组读,并进行讨论。

    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汇报、补充。

    生1:应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应该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自学。

    师:“为了我们的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为了我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朝鲜人民为什么对我们有这样深厚的情谊呢?”自由读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然后汇报。

    生1: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生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生3:志愿军战士很勇敢。

    师:“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患难与共,亲如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让我们放声朗读4~6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本”,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

    教学本课,要通过整体读、引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显著的特点是: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最后三个自然段在前面三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集中抒情。这种写法的揣摩,也应该在教学中重视。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4】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侦察、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刚强、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重点语句、图片、音乐。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补充抗美援朝资料,指导书写“噩”。

    二、质疑,理解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和谁是亲人?

    2、生活中我们把什么样的人称作是自己的亲人?再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3、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是亲人。可以画出有关语句,标出重点词语。

    4、咱们先来看看志愿军和大娘之间为什么称为亲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大娘”部分

    重点句一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

    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学生谈感受。

    指导朗读:什么是“雪中送炭”?本课指什么?那是怎样的三天三夜?

    小结:读书时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揣摩,是理解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重点句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学生谈感受。

    要更好的理解这段文字,你觉得应该抓住那个重点词语呢?为什么?带着感受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重点句三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总结学法:在学习这一自然段史,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

    “小金花”“大嫂”部分

    大嫂,小金花和志愿军之间为什么也称作亲人呢?采用咱们学习大娘部分的方法,结合你刚才画出的句子,尝试解决。

    总结:通过读这三部分,我们知道朝鲜人民与志愿军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却用鲜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

    5、梳理写作方法:课文前三自然段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那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作者又是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表达清楚的呢?这三个自然段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6、文中有没有写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付出呢?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7、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刚才我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事,讲上三天三夜也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何时再相见。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更不舍得离开。

    但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满含热泪地呼唤——(第一遍)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渐渐远去,消失在铁路的尽头,但那声音依旧在天空回荡——(第二遍)

    三、课后作业

    1、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身份,把他们想对志愿军说的话写下来。可以仿照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

    ⑴学习生字新词。

    ⑵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技能:

    ⑴继续练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

    ⑵训练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

    3、情感: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用具

    图片、多媒体等。

    教学课时

    2学时。

    第一学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介绍抗美援朝。

    2、关于作者。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其中的词语

    1、战役、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代价等。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试着理清课文的线索。

    三、再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

    1、先讲送行路上的情景(1~3)。

    2、再讲车开动时依依惜别的情景(4~6)。

    3、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能力。

    四、根据写作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什么时间,谁干什么?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小组里交流。

    4、汇报、小结。

    五、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仔细阅读,体会其中的感情

    六、小组互相交流心得

    七、拓展练习

    第二学时

    一、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1、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复习课文的写作思路。

    二、填空,从整体上回忆课文的重点部分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课文选举三个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这是因为这三个人代表着______、_____和____。

    三、学习课文的第1段

    1、老师示范读,让学生思考大娘做了哪件事情。

    2、自己归纳。

    3、小组里交流,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汇报、小结:

    洗补衣服、送打糕、失去小孙孙。

    5、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用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几个自然段

    1、第2段:体会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2、第3段:通过挖野菜一事说明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采用多种方式训练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朗读“依依惜别”的一部分

    读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胜似亲人,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多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升华中心。)

    六、拓展练习

    1、本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叙述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怎样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试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同样以《再见了,亲人》为题目,把朝鲜人民的心声写下来。

    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小金花大嫂

    送打糕失去妈妈挖野菜

    救伤员十分刚强倒在血泊

    失去小孙孙分别时流泪失去双腿

    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耗(h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8】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再见了,亲人》。

    二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上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用常态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具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封锁、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这份伟大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无比真挚与坚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

    五媒体设计思想:

    信息技术手段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显示出了它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再见了,亲人》一课一直是小学语文高年级中的经典课文,被无数的优秀教师以自己不同的诠释演绎过无数次。对于这样一篇已经被成功演绎过了的老经典,还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重新设计吗?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模糊而空白的。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此外,要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也需要给他们创设一个离别的氛围和环境。

    以前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了解背景一般采用课下学生自由搜集资料,课上互相交流,教师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弊端是,学生了解的途径比较单一,课上交流时受年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往往效率较低,费时耗力。同时,作为信息时代的孩子,他们接触的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单凭教师的语言引导和简单的图片展示等等手段,已很难激发他们的热情。此时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就显得不可或缺。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背景资料以录像、图片、文字等不同的方式重组后呈现给学生们,同时还可以一并纳入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的练习等内容,在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大课堂的容量,本课媒体的使用在达到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两点实效的基础上,还原给学生们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文的题目再见了,亲人,是整篇文章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的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的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伊始,请学生先谈一谈对亲人这个词语的理解,初步理解普通意义上亲人的含义,为深入领悟本课中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带着这种初步的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的情感经验,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题,体会突出重点字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为后面情感升华后真情的诵读打基础

    (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介绍写作背景。

    学习一篇课文,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结合理解志愿军这一特殊名称,插入了对文章的背景的介绍。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空白。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在上课伊始,他们甚至分不清解放军和志愿军的区别。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我们运用一段录像资料(播放第一段录像),给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的道理,并且在学习中真地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向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第二层境界读出问题。请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拿不准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恰当的处理和评价。在教学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问题: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还称为亲人?我立即抓住了这个突破口,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寻找答案。这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充分发言,谈出自己的感悟。

    (四)交流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当时的教学录像(播放录像:与大娘话别的一段朗读录像)在这一个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出示,补充了文章描写的空白:战士与大娘相拥而泣,那份依依不舍通过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立即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恳求饱含深情。他们此时的感动溢于言表,接下来画面的感染和音乐的烘托,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依依不舍的离别情境,使得最后那个女孩的朗诵充满激情,感动了每一个人。这种激情的涌动和真情的迸发是以往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而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自己多媒体化的优势将画面和音乐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才使课堂上学生的朗诵激情荡漾,极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五)情感升华,激情诵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再现了离别时的真实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也请大家一起回到半个世纪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两国人们那依依不舍的深情。(播放第三段录像)这段录像资料再一次填补了文章描写的空白场面的描写。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这样动人场面的感染下的表现。(播放录像: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都知道,朗读课文时,齐读容易限制学生个性的展示,因为要顾及其他同学,所以语气语速的把握都受到限制,很难读出感情。可是我们看到,在刚才的齐读中,学生的感情表达非但没有受到限制,还更加的淋漓尽致,这说明此时的学生在情感上已经产生了共鸣,他们的诵读是情感交融后的合鸣,既真挚又感人。教学的重点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六)补充资料,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这节课上,除了很好的帮助我们突破了教学重点之外,在解决教学难点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课文中更多地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就难免会困惑及片面。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单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体会,很难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因此我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份战后的统计资料,为了使这份统计的资料生动并有说服力,我再一次选用了视频的方式。让我们也来一起看看这份触目惊心的数字吧。(播放第二段录像)我相信这一串英雄的数字,这一串英雄的名字,也一定触动了大家,那么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看当时课上的情景(播放课堂录像录像)我想不用我再说明什么,孩子们的朗读证明了一切,信息技术手段不但使教师突破了难点问题,而且使学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学重点,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高潮。

    七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时间研究之前,我校已经在不断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在这一课题的引领下,确立了我们学校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进行了几次整合课的实践。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阅读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在确定实验内容时,要选择适合整合的文章,才能使我们的实践研究有成效。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适合进行整合呢?通过与同事们的研究讨论,我自己在心里有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标准写景以及说明性的文章更加适合整合。可是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又认识到,如果只把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应用,那么信息技术手段的众多优势在语文学科中岂不是无用武之地?我认为,拥有众多优势的信息技术手段应该在语文学科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在本次教学研究中,我选择了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文章来进行尝试。

    教学实践表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和它的多媒体化的特点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供了足够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展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朝鲜人民之所以为志愿军战士不惜牺牲生命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为他们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提供了有利的情感线索。此外,离别时刻的画面,深沉压抑的音乐背景等媒体的运用,很好地为学生们创设了离别的模拟情境,对于烘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达到普通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

    这次教学尝试,改变了我保守的教学观念,那就是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有着广阔的空间。我们的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还处在初始的阶段,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给我们注入了极大的研究活力,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完善,力求找到一条完美的途径。

    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没有哪一节课能称得上是完美的教学。同样,我的这节课还存在着值得探讨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力求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有实效。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0】

    《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

    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具体步骤是:

    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三、读讲结合,丰富感情

    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是加深感受的有效途径。课文作者用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用赞美、感激的语句勾画了几位朝鲜妇女的高大形像。教学时,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课文,体味课文中包含的深情,在头脑中再现朝鲜人民高大鲜明的形像。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解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所悟而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大娘的事迹后,我追问到:“大娘为志愿军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一句后,我进一步引导:“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学生接下去)“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通过巧言利导,读讲结合,学生对“大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朗读体会,这种感情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又如,在学完志愿军跟“大嫂”告别的一段后,我作了概括性的解说:“大嫂为了使志愿军多吃蔬菜跑到前沿阵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又架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送了程又一程,志愿军十分感激,深表敬意,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一段……”。再如,课文最后一段集中抒发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时,我先要求小组诵读,讨论理解意思后继续动情地说:“列车开动了,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了,志愿军心情十分沉重。跟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土地的无比眷念之情达到了最高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稍加点拨,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能把学生的感情自然推向高潮。

    四、激发想像,升华感情

    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的话。这给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带来一定了难度。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想像: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回顾课文有关情节,学生不难想象:在挥泪道别时,朝鲜人民也一定回忆起了许多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的鲜血。进而认识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了强烈的情绪熏染,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班诵读,在诵读中倾吐对朝鲜人民崇敬感激之情。以便让这种浓烈的感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得到升华。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再见了亲人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抓事例及事例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3、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你从题目发现了什么?

    2、自学生字,书写难字:

    妮、硝、谣、噩、嫂。

    3、读通读顺课文:

    思考批注:课文分别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4、自读第一自然段:

    勾画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词句,(思考批注),大娘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5、自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小金花最感人的言行,小金花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6、自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大嫂最感人的举动,大嫂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7、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有XX的情谊。

    8、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

    从“雪中送炭、唯一、代价”中选一个词造句。

    2、课文仿写《志愿军×××,我想对你说》(或《再见了,新人》)。

    3、阅读迁移练习:

    同步阅读156页《馒头的故事》。

    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这件事反映了军民之间XX的情谊。

    一、审题,发现题目的特点(lIuxuE86.cOM 出国留学网)

    1、某人对某人分别时说的话。

    2、“亲人”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3、课文写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归纳人物事例

    大娘:

    1、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2、冒着炮火送打糕。

    3、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

    1、为救老王牺牲了妈妈。

    2、大嫂挖野菜双腿被炸伤。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大娘:

    1、送打糕。

    (带、顶、冒、穿、送)雪中送炭。

    2、救老王失去唯一的小孙孙。

    3、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小金花:

    1、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2、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双腿被炸伤。

    (用鲜血写成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四、回读课文,抓住文中志愿军为朝鲜人民而流血牺牲的事体会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深情

    1、五次战役的时候……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侦察,被敌人抓住了……

    3、……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五、创设情境,激情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1、激情引读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话。(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创设情境,写作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告别的话,并指导深情话别。

    六、回顾全文,探讨写法特点

    1、前三节叙事抒情:

    请求→回忆→反问

    叙事 抒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直接抒情。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再见了亲人课件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