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卖炭翁课件(汇总9篇)
  • 卖炭翁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25

    卖炭翁课件(汇总9篇)。

    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通常会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中。教案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撰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卖炭翁课件”的重要性,欢迎阅读以下内容!

    卖炭翁课件 篇1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1、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古诗。)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1)师:我们先来学习烧炭部分,读一读,看看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老人烧炭的地点和老人的外貌)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发现的?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e、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1)通过想象画面,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与无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吗?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习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古诗的后半部分。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2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板书设计:

    卖炭翁

    读懂意思苍苍、十指黑

    合理想象衣正单、愿天寒}艰苦、可怜

    读出感情・・・・・・

    卖炭翁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

    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

    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

    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

    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课件 篇3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

    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 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 者:把、称、回、叱,系 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 ②薪 ③面 ④鬓 ⑤辙 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 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 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 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上了品读课文的初阶。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 练习设计别出心裁,全是“活”题。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

    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卖炭翁课件 篇4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设想:

    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1、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3、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4、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卖炭翁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十)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卖炭翁课件 篇6

    本文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卖炭翁》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这首叙事诗,仅20句,135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在本诗的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发表议论,揭露和控诉以及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控诉。学习本诗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感悟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八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孩子们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入思考、分析与品味,还要注意把握本篇诗歌的现实主义情怀。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和方法学习,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

    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感知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1.反复诵读,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句式、用韵)。

    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同情的现实主义主题。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白居易写关于底层百姓被称为“新乐府诗歌”,这些诗歌都表现了心系苍生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思考:本文主要为我们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课文围绕“炭”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1.品读诗歌,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哪些细节能体现卖炭翁的.苦?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矛盾,穷苦。

    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梢一丈绫”——炭如此之多,但是值得却如此至少。“红梢、绫”对卖炭翁老说是毫无用处的。

    小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希望成为泡影。宫使夺走的不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卖炭翁全部的希望。

    “惜不得”“充炭直”,卖炭翁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无奈惊恐。这种苦是看不到希望的悲苦。

    3.是谁让卖炭翁过的如此的悲苦?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认真品读诗中宫使抢炭相关句子,比较宫使与卖炭翁的人物刻画上有什么异同,可以看出宫使的什么形象特点。

    讨论后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宫使却强取豪夺,令人不敢相信,

    预设:“翩翩”原指轻快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出宫使骑着高头大马,高高在上、得意扬扬,一副轻慢无礼的样子。

    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饥寒交迫、劳累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预设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灰直。

    追问:通过这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在掠夺啊!

    用声音表现老翁的“苦”和宫使“霸”,可加入动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可怜的卖炭翁遇上蛮横凶恶的宫使,他的命运让我们深深地牵挂,他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的吗?这幕后黑手是谁?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

    2.有着类似遭遇的仅仅是卖炭翁一人吗?宫使为什么敢如此嚣张,能如此嚣张?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尧臣《陶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蚕妇》

    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烧瓦的、养蚕的……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诗人通过卖炭翁这一经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形象,是要揭露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普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对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批判和控诉的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总结:其实自古以来不止有白居易,从诗经的“国风”,到杜甫白居易,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到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家国责任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前赴后继,遥相呼应。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今日之中国确实国富民强,但面对动荡风云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重任在肩,虽然现在不再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时代,但我们依然有责任关注国家大事,做好自己的事情,续写担当故事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1.齐读《卖炭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互相讨论、交流,扫清字词障碍。

    演读“宫使抢炭”部分,体会老翁的“苦”和宫使“霸”

    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以读带品,以品促读。通过多种描写来品味人物形象更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对比的运用更加强了这一色彩,为揭示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展开探讨,利用情境代入勾起学生对老人的同情以及宫市的痛恨,再加上老师及时对写作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处于深度学习中,其对主旨的理解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又深入挖掘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对白居易的深层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热忱的济世情怀!

    作业设计1.请同学们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会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哪些些细节可以体现?根源又是什么?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来都不缺有担当精神的人,大家知道哪些人呢?我们的担当又是什么呢?

    白居易的一组诗歌,新乐府的体现,宫使形象的异同点,(1+X加起来不少于4篇)3-5的整体设计

    山重水复疑无路——谈困境之困(提取信息)四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何困境;哪种困境最绝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品突围之道(语言品味)最触动你的句子,触动点在哪里

    卖炭翁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卖炭翁》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这首叙事诗,仅20句,135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在本诗的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发表议论,揭露和控诉以及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控诉。学习本诗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感悟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八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孩子们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入思考、分析与品味,还要注意把握本篇诗歌的现实主义情怀。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和方法学习,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感知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句式、用韵)。

    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同情的现实主义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白居易写关于底层百姓被称为“新乐府诗歌”,这些诗歌都表现了心系苍生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为我们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课文围绕“炭”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烧炭—运炭—失炭

    【三、品读诗歌,读出形象】

    1.品读诗歌,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苦”

    2.哪些细节能体现卖炭翁的苦?

    回答句式:

    我觉得卖炭翁炭很苦,

    文中可以体现。

    A:烧炭——(辛)苦

    ① “伐薪南山中”——取原材料的路途遥远,偏僻,非常的不容易

    ② “满面尘灰烟满色”——工作环境的恶劣

    ③ “两鬓苍苍”——年岁已高

    ④ “十指黑”——工作时间长

    ⑤ “衣正单”——穷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矛盾,穷苦。

    B:运炭——(艰)苦

    ① “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② “晓”——非常早,很冷

    ③ “碾冰辙”——路滑,很艰难

    ④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⑤ “牛困人饥”——饥寒交迫,疲劳

    C:失炭——(悲)苦

    ① “翩翩”——轻快而趾高气昂

    ② “把、称、叱、牵”——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

    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梢一丈绫”——炭如此之多,但是值得却如此至少。“红梢、绫”对卖炭翁老说是毫无用处的。

    小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希望成为泡影。宫使夺走的不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卖炭翁全部的希望。

    “惜不得”“充炭直”,卖炭翁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无奈惊恐。这种苦是看不到希望的悲苦。

    3.是谁让卖炭翁过的如此的悲苦?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认真品读诗中宫使抢炭相关句子,比较宫使与卖炭翁的人物刻画上有什么异同,可以看出宫使的什么形象特点。

    预设1:(将句中的颜色词重点标出)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讨论后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宫使却强取豪夺,令人不敢相信,

    追问:如何理解“翩翩”?这是褒义词吗?

    预设:“翩翩”原指轻快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出宫使骑着高头大马,高高在上、得意扬扬,一副轻慢无礼的样子。

    预设2: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饥寒交迫、劳累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预设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灰直。

    追问:通过这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在掠夺啊!

    4.演读“宫使抢炭”部分

    用声音表现老翁的“苦”和宫使“霸”,可加入动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悟读诗歌,读出情怀】

    1.可怜的卖炭翁遇上蛮横凶恶的宫使,他的命运让我们深深地牵挂,他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的吗?这幕后黑手是谁?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

    ——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2.有着类似遭遇的仅仅是卖炭翁一人吗?宫使为什么敢如此嚣张,能如此嚣张?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尧臣《陶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蚕妇》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范仲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

    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烧瓦的、养蚕的……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诗人通过卖炭翁这一经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形象,是要揭露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普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对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批判和控诉的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总结:其实自古以来不止有白居易,从诗经的“国风”,到杜甫白居易,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到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家国责任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前赴后继,遥相呼应。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今日之中国确实国富民强,但面对动荡风云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重任在肩,虽然现在不再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时代,但我们依然有责任关注国家大事,做好自己的事情,续写担当故事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1.齐读《卖炭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互相讨论、交流,扫清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讨论

    勾画诗歌细节描写和对比句,并进项赏析。

    划分节奏、加入动作,演读“宫使抢炭”部分,体会老翁的“苦”和宫使“霸”

    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以读带品,以品促读。通过多种描写来品味人物形象更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对比的运用更加强了这一色彩,为揭示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展开探讨,利用情境代入勾起学生对老人的同情以及宫市的痛恨,再加上老师及时对写作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处于深度学习中,其对主旨的理解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又深入挖掘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对白居易的深层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热忱的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烧炭—运炭—失炭

    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会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哪些些细节可以体现?根源又是什么?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来都不缺有担当精神的人,大家知道哪些人呢?我们的担当又是什么呢?

    一组诗歌整体设计

    白居易的一组诗歌,新乐府的体现,宫使形象的异同点,(1+X加起来不少于4篇)3-5的整体设计不是单片带动另一篇,也不是复习课

    例:组合四篇文本,升华部分继续拓展文本

    山重水复疑无路——谈困境之困(提取信息)四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何困境;哪种困境最绝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品突围之道(语言品味)最触动你的句子,触动点在哪里,突围之志真的突围了吗;精神的超越;联系杜甫的很多诗歌

    例:金庸的侠客精神

    先异中求同,再同中求异,贯穿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

    卖炭翁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 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 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 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 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 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 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 学生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 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卖炭翁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白居易)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提问: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无能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把”“称”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回”“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强取豪夺的丑陋面孔。

    提问:卖炭翁伐薪累、烧炭苦,运炭艰辛,还遇到小人作祟,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唉”,如何读出这种悲叹呢?

    明确: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

    提问: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苦上浇油呢?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提问: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罪恶及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顺势补充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文正是揭露当下。

    引导: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卖炭翁课件(汇总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