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历史教案15篇
  • 初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4

    初中历史教案15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根本。经过教师范文大全编辑长期的筛选和精心编辑我们呈现了最新的“初中历史教案”,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初中历史教案 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的民族关系。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导入: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宋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岳飞抗金的评价:“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在朝廷下令班师回朝时,如果你是岳飞你会怎么办?”“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思?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初中历史教案 篇2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初中历史教案 篇3

    活动1。走近祖先——黄帝和炎帝:

    [方式:全班分两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分别介绍炎帝和黄帝贡献,完为止]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活动2.民族溯源——华夏族的形成:

    [探究填空]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部落联盟,为扩张势力争夺地盘他们发生了战争。和联合打败以为首的部落;后来为争夺中原地区,炎帝和黄帝又在展开大战,结果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最终形成后来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我们也自称为子孙。

    活动3.激情认同——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了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他体现了和谐,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

    [设问2]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今天和谐奋进又续写了哪些辉煌的历史,请你说一说吧?

    [教材过渡]我们学习知道了我们是“龙的传人”,下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验中华民族是怎样和谐统一构建的,怎样传承和谐中华民族美德?

    初中历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光武中兴”的内容,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现状。

    2.东汉衰亡原因及黄巾起义。

    1.阅读资料(幻灯片)东汉,刘秀,光武帝。

    (2).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现状(材料见课本)(课件,学生齐读,归纳)图片展示(学生观看,计算,归纳),材料归纳。

    二:小结:“光武中兴”内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引导归纳)

    本课教案,为我原创教案。因为教材变动后,没有配套的教案及教参。我出示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参照了练习册上的提示。

    依据学校要求,采用一体机上课,上网下载了课件,依我校学情做了大面积的压缩和修改,力争适合学生实际。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图片多,学生感兴趣。事实证明,学生对直观教学有很大兴趣,这可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完整的,有新课的传授,有课堂的练习。课堂上,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学会历史归纳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史可使人明智,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今天。上课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历史现象,对比今天,将历史学习纵深化,是历史学习的追求。

    因为我们要完成考试,所以,上课还要加强背诵,加大抽查力度。

    初教历史,本人学识很浅。希望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我定虚心接受,采纳运做,为提高历史教学课堂的“高”和“效”而努力奋斗!

    初中历史教案 篇5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xx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 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中历史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初中历史教案 篇7

    教学准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一、教法选择:

    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二、学法引导: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

    三、课堂组织形式:

    面向全体学生,以四人小组为活动主体,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具媒体组合应用:

    利用图片资料、创设情景活动辅助教学。

    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

    人自来有喜欢寻根的天性。“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初中历史教案 篇8

    公元前11世纪中期 武王伐纣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东周开始

    2.理解下列问题:

    (1)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2)分封制、宗法制使西周奴隶主统治得到加强和巩固。

    (3)奴隶的辛勤劳动,使西周奴隶制经济得到发展。

    3.培养下列能力:

    (1)分析武王伐纣的战争性质及其原因。

    (2)综合西周发展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讲述〕通过对第四课《夏商奴隶制王国》的学习,我们对夏商奴隶制国家已经有了了解。

    “禹传子,家天下”。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本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西周的历史。

    〔讲述〕纣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据说商纣王是一个动作矫健、见闻广博、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人。可是他又是一个自恃聪明、穷奢极侈、为所欲为、喜淫乐、性残忍、刚愎自用的人。相传,他在沙丘(今属河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狂欢滥饮。在朝歌(今属河南)修了一座长三里、高百丈的鹿台,专门堆积搜刮来的无数财富。他荒淫无度,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讲述〕商纣王为了钳制人民的舆论,镇压人民的反抗,创造了种.种惨无人道的严酷刑法,令人发指。以铜为柱,置于火上,让“罪人”在铜柱上爬行,叫作“炮烙”(páo luò).。把人剁成肉酱,叫作“醢(hài)刑”。将人割成肉条晒干,叫作“脯刑”……不一而足。

    对于纣王的倒行逆施,许多大臣都对他忠言劝告,然而多数遭到残害,就连他的叔父比干也因劝说他而被剖腹挖心。纣王的所作所为,使商朝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处在分崩离析、风雨飘摇之中。商朝统治的灭亡已为期不远了。就在此时,陕西渭水以北的黄土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周族正在日益兴盛。周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灭商的主要力量。

    〔讲述〕(教师结合《周文王》图和《周武王和周公旦》图,向学生讲解)

    三四千年前,陕西扶风、歧山一带的黄土高原,便是周人的发祥地。人们把这片黄土地叫作“周原”。传说,周人是禅让时代农官后稷的子孙。传到第十三世时,周人才由其他地方迁居到周原。这里土肥水美,经过周人的辛勤开发和建设,逐步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家。到了周文王时期,他为周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师指导同学讲课文小字,然后小结归纳。)周文王求贤若渴,任用姜尚为军师,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使周国兵强民富,做好了灭商的政治、经济、军事准备。

    (教师结合《武王伐纣路线》图和《牧野之战ciha》图向学生讲述)

    〔讲述〕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带兵联合西北、西南的部落,浩浩荡荡地从镐京出发直捣商都殷。当武王军队兵临朝歌城下时,纣王才得知消息,慌忙派兵70万在牧野迎战。战争一开始,商军中不堪压迫的奴隶兵们,就纷纷在阵前倒戈,愤然起义。商军顿时大乱,不战而溃,土崩瓦解,纣王闻讯后,大惊失色,逃往鹿台纵火自焚。武王赶到后,在纣王尸体上连射三箭并列举了纣王的罪行后,剖下纣王脑袋。自汤灭夏到纣王自焚,商朝近6的历史结束了。

    〔归纳〕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事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初中历史教案 篇9

    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难点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这是什么战争?

    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

    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

    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

    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的统帅是谁?

    师:瓦德西是德国陆军元帅。他特许侵略者公开抢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们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圆明园第二次被毁。看插图《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上面写着什么?齐化门就是今天的朝阳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看P24导入框。

    师:19,农历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奥、比、西、荷11国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看插图,左边是11国公使,右边是清政府代表庆亲王奕劻(前)、李鸿章(后。)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生: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师: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赔款(约3000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只有8千多万两,这相当于清政府的总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赔款4亿5千万两,用意在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这是侵略者要通过赔款来惩罚、污辱所有的中国人。②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生:便利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师:《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案 篇10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以后,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还有152枚牙齿、10多块上、下肢骨。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多个个体。

    2、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猎和采集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当年,北京人就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动物的皮和肉。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个人在烧火取暖,一个人两手抱着双肩,似乎身子还在发冷,洞口一人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搂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远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师提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类活动,让我们继续去学习去探索。

    初中历史教案 篇11

    一、课程目标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对比学习: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和科举制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设计:科举制发展线索图

    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方案一:讨论:在此之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现今的选官制度对比

    方案二:课堂小论文:科举制度之我见

    方案三: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以后,请你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能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历史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初中历史教案 篇13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它的所作所为,为它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凡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剥削阶级或阶层,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淘汰。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析南朝的政治、经济特点,使学生明了南朝在动荡中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士族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重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苻坚伐晋,上下反对,军心不齐,恃强骄傲,临阵胆怯,指挥失当。东晋军队作战勇敢,指挥得当。)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乘机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2.导入 新课淝水之战为东晋恢复中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乘胜逐北、收复中原的大志。他们满足于偏安局面,热衷于内部斗争,结果使得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失地先后丢失。此后,政治更加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东晋政权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3.讲授新课

    1.刘裕建宋,南朝开始(板书)4xx,东晋大将刘裕代晋称帝,建国号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2.宋齐梁陈的更替(板书)自4xx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历总称南朝。同学们看课本第148页上的《南朝表》,讲出南朝开始和结束的年代、开国皇帝、国号和都城。(4xx至589年。宋朝刘裕;齐朝萧道成;梁朝萧衍;陈朝陈霸先。各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现在再请同学们看“宋齐梁陈更替”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

    ③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

    ④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终至灭亡。看到这些相同处后,请同学们说,南朝政治上的特点是什么?(政治是动荡的。)很对,南朝的政治特点是动荡,但南朝的社会经济确有所发展,特别是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豪门贵族的势力在南朝时仍然很大。豪门贵族自魏晋以来叫士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士族的由来、演变和特点。

    3.江南经济的开发(板书)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现在请同学们看“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节,对比孙吴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挂出小黑板,上有《南朝经济发展简表》)。

    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解后,教师再作讲解。

    4.复习巩固

    先由教师简述本课主要内容,再请三位同学简述下面三个问题。

    (1).齐梁陈更替的概况。

    (2).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以及开发简况。

    课后小结:

    初中历史教案 篇14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初中历史的第一课,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历史教学,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历史都学些什么,历史该怎么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因为“历史”这个字眼总能让人感觉到枯燥,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基于本课的内容,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导学案与多媒体完美结合,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和谐发展意识。课堂上采取多样式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在直观地感觉历史基础上,了解历史。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经过精心准备,这节课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谈谈对本节课的体会。

    好的导入,要犹如有利的鹰爪,抓住学生的兴趣神经,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课的设计上,我首先通过人类起源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亚当和夏娃》导入新课,故事由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进行讲述。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导入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得到了科学的解释,人是由猿一步步转化而来的。我在此处还穿插了中央十套的热门节目《探索发现》,既拉近了学生与远古历史的距离,又引出了本课的主线,借助探索发现的'节目特点,增强本课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进行了很好的情景创设。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或是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而且也体现了历史的严谨性,一切以史实、史料、考古发现或是化石为依据,做到论从史出,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独有的特色。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我在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了反应远古居民生活的代表图片和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远古居民的相关信息,并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更有科学探究的味道。在学生探究前,我进行学法的指导,给学生指引,让学生清晰的了解了远古居民的相关信息,而且脱离了枯燥的文字表述,科学报告也以交流的方式得到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有看,有读,有想,有说,气氛也十分活。

    初中历史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及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知道幕府统治面临的各方面危机和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及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两次改革的资本主义性质,以及改革对俄日两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

    1、原因: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②农奴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缓和阶级矛盾。

    3、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4、影响: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合作探究:

    1.结合教材P121“活动与探究”对比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2.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1837年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大阪农民起义就是一个典型。 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资本家接近,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而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加之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C、民族危机严重,幕府引狼入室,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②、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相同点: ①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③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

    四、自我检测:

    1、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下列属于这次改革内容的是( A )

    A、废除农奴制 B、废除君主制度 C、废除贵族世袭制 D、废藩置县

    C、 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D、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五、拓展探究:

    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仍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明治维新使它绝处逢生。19世纪末期,中国民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结果却失败了。

    (1)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了哪些危机?

    (2)为了摆脱危机,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寻一措施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3)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人类留下了很多成功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4)明治维新使日本绝处逢生,戊戌变法在中国为什么失败?

    【初中历史教案1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