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说 小学教案范例
发表时间:2022-02-03一、说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九年义务教育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版块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虽然浅显,但耐人寻味。
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第二句说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只在说明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这首是语言精练,第一句以问开头,后两句省略了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句十分巧妙。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并学会写2个生字,正确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
过程和方法:借助书中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四、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图文结合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二)板题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生认字、组词
2、指导书写禺
3、练习给禺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四)学习古诗
1、回顾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晓诗情
2、读诗:要求读的准确。
师范读,指名读
3、按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4、有感情的读诗并背诵。
(五)想象诗境
1、想象一下,诗人是怎样与童子对话的?
2、表演对话
(六)讲故事
(七)师小结:按这样的方法学习,你觉得怎样?谈谈看法。
(八)作业:学习《江雪》
jK251.COm精选阅读
大自然的文字说稿 小学教案范例
一、说教材: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作者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我为本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设计理念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去读懂教师脸上的文字,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1、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的情感体验。
2、渗透课堂活动中的人文性
现代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在拓展延伸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教学中,对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读,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努力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课堂中小练笔的设计: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试着把这种文字介绍的生动、具体、形象!这一环节,大多数学生不拘一格地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父亲鸟说课范例
这是课改实验人教板第三册第七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课。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本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课后的“我会读”是一个词语积累的练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知鸟和爱鸟,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体会父亲因为爱鸟所以懂鸟的情感,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这是二年级的课文,面对的学生已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中我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指导。
一、媒体导课,激发兴趣。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课始出现树林,播放鸟的叫声,唤醒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然后揭示课题《父亲和鸟》。
二、自读课文,感悟体验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
反馈学生读的情况时,指导学生感悟出父亲“喃喃地说”该怎么读,在学习词语时,先指导学生理解“喃喃”的意思为朗读做铺垫。父亲怕惊动幼鸟时,说话很轻,指导学生读得轻些,学生读不到位时,可通过教师的范读来引导。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师提问:朗读了课文,你觉得父亲对鸟怎样?从哪里看出?通过讨论深入体会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
2、读最后一句话,与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