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汇总
  •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3-03-25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汇总。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引。您可能需要《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是由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感谢您的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1)

    【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学生用具】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谁了? 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

    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

    预设:Cm、m。

    教师谈话: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教师谈话: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教师谈话: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教师谈话: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预设:直尺上0-1的距离是1厘米,1-2的距离是1厘米,4-5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

    二、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谈话:(出示1分硬币)请看我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能用厘米表示,没有1厘米厚,刚好够1小格(即1毫米), 教师谈话:你知道1小格是多少吗?

    教师谈话: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教师引导:请在尺子上找找1毫米

    实物展台出示尺子: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着不同的小格问) 学生认识到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引导:请你用铅笔尖指着小格的中间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数后发现有10个小格。

    教师引导:观察这10个小格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

    预设:一样大,平均分。

    教师引导: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引导: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请和同位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师谈话:毫米可以用小写的mm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教师谈话: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我们再来感受1毫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捏1分钱的厚度,进一步感知1毫米。

    教师谈话: 你能在直尺上找出5毫米吗?并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找一找后画下来。

    教师引导: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金箍棒可以放在耳朵里呢。

    我们周围或生活中的哪些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预设:蚂蚁、米粒、书本厚度、指甲厚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引导:金箍棒还能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1分米有多长呢?

    请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同位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位相互说一说:1分米=10毫米

    10毫米=1分米

    教师引导: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预设: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师引导: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金箍棒当然可以放在手心里。

    请用皮尺量一量同位的手腕一周的长度。

    同位相互量,发现大约12—13厘米。

    教师引导: 大约10厘米。我们手腕一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我们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一拃长。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2)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注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例2

    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2)数一数: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演示刻度:0—10 刻度1—11 刻度2—12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4)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你能用手比划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1)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度为1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塑料管有多长?

    (2)那么大家估计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

    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1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板书:1分米=10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1米=10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认识:

    (1)体验毫米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才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研究关于毫米的知识好不好。

    (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

    (3)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再次用手比划4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

    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

    3、完成游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篇5)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60-61页,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和操作,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准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针、铁钉、一分硬币、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我们以前学过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用什么作单位?(厘米、米)用手势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准确,这就是毫米。(板书:毫米

    的认识)

    2、毫米的认识

    ⑴、教学例1

    ①、学生观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么刻度?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刻度吗?(厘米里有更小的格)

    观察1小格的长度,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吗?

    问:谁知道每1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我们通过厘米认识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从哪个刻度数到哪个刻度的?

    讨论: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答后板书:1厘米=10毫米

    ③、数一数2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厘米、5厘米呢?

    ④、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用手感觉一下,看刚才的手势是否恰当。

    说一说,1毫米的长度是什么样的?

    ⑤、例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

    ⑵、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将结果填在书上。

    ⑶、观察做一做第3题,你能读出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回形针28毫米,铁钉38毫米)

    动手量一量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你能读出来吗?拿出你量的物体,说出长度。(回形针29毫米、铁钉39毫米、52毫米)

    通过回答,指出测量允许有误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认识

    如果测量课桌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方便吗?(不方便)为什么?(课桌的宽较长,毫米较短)因此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长度单位。

    ⑴、教学例2

    ①、拿出米尺,观察还有什么新的长度单位?

    生答后板书:分米

    问:1分米是多长呢?(1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③、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用分米塑料尺检查。

    ④、例举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

    ⑷、你想量出几分米的带子给同学们看,用手举起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再齐读一遍进率。

    四、巩固应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以毫米为单位。(书63页1题)

    左边的同学量三角形,右边的同学量长方形。指名说结果,集体订正。

    2、在横线上填上米、分米、厘米、毫米。(书63页2题)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出结果。

    3、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170厘米

    课桌长40毫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五、拓展创新:

    生活和学习中,你用到了许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吗?请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

    分组进行。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模板汇总】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