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 万能通用篇
  •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 万能通用篇

    发表时间:2022-01-27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也许"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 万能通用篇"就是你要找的,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示例2——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教学重点: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法示例: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此方法针对一般学生.

    一、引入课题

    提问: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二、电子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由此提出了枣糕式原子结构,如图所示.

    本部分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教师总结.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

    1、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大多数粒子仍直线运动;少数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用软件演示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学生看书了解实验装置与实验现象,并记忆实验结

    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有一个很小的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电子在核外巨大的空间绕核运动.

    教师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时离核较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仍沿直线运动;只有极少数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过,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较大,发生明显的偏转.

    四、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一些有关质子和中子发现的物理学史内容.

    Jk251.coM编辑推荐

    二原子核的组成【推荐】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教具

    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接带。(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1961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一盘棋,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

    教师: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实况,其威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紧接着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做完的工作。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实况。

    这是我国试爆第一颗氢弹的情况,与原子弹相比,氢弹所用的燃料更少,而威力则比原子弹大很多。

    (若没有录像设备,就出示挂图,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教师再介绍上述情况)

    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们都利用了核能。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原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为了了解核能,先要知道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2.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

    (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板书:〈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

    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我们先来学习放射性现象。

    板书:〈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2)放射性现象

    ①什么是放射性现象?

    教师边写边说:像铀(U)、钋(Po)、镭(Ra)等元素能自发地放出一些人眼看不见的、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②射线究竟是什么?

    教师: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呢?比如: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为了了解它们的性质,还得通过实验。

    教师: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判断它们带不带电呢?(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若是带电的,射线在磁场中将像通电导体那样发生偏转,由偏转的方向和磁体的N、S极位置还可判断射线带的是什么电。)

    教师: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去探索还不知道的现象和规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把放射性元素装在一个壁很厚的铅盒里(射线穿不透),在盒壁上有一个小孔,放射线可由此孔射出,然后把它们放到两个很强的磁极之间,再用照相底片把射线的轨道记录下来。从照相底片上看到,放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射线带异种电荷;中间一束不偏转,说明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这三种射线有哪些性质呢?它们的实质是什么呢?

    板书:〈射线由两种带异种电荷的粒子和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组成〉

    (3)三种射线

    ①α射线

    根据射线的偏转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可以确定,偏转较小的一束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我们把它叫做α射线,α射线由带正电的α粒子组成。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个α粒子带的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2倍,α粒子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板书:〈α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

    由于α粒子的质量较大,所以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小,我们用一张厚纸就能把它挡住。

    ②β射线

    与α射线偏转方向相反的那束射线带负电荷,我们把它叫做β射线。研究发现β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β粒子)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β粒子就是电子。

    板书:〈β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实验还表明,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很容易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铝板。

    ③γ射线

    中间不发生偏转的那束射线叫做γ射线,研究表明,γ射线的实质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板书:〈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γ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一般薄金属板都挡不住它,它能穿透水泥墙和几厘米厚的铅板。

    (4)γ射线的应用和防护

    由于γ射线穿透性极强,照到动、植物上还能对细胞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因此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都有重要应用。在工业上可用它作金属探伤,或检查金属板的厚度,例如飞机、火车、轮船上的主轴是用钢材锻压而成的,里面有没有砂眼或裂缝呢?以前是用破坏法抽样检查的,可靠性差,又浪费材料,现改用γ射线来探查,准确度高,又不损耗材料;在农业上用γ射线来适当照射种子,能使农作物增产,还能增强某些作物的抗病能力,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在医学上还可用γ射线作“放疗”,医治恶性肿瘤。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γ射线能杀死癌细胞,也能杀死正常细胞,或使正常细胞癌变,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元素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

    (5)原子核的组成

    深入研究表明,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都是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这表明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原子核内究竟还有什么结构?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直到目前原子核内部的细微组成情况仍是科学研究的尖端项目之一。现在我们只是粗浅地、简单地介绍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组成情况。

    ①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9年做核反应实验时发现了质子,经过研究证明,质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核的性质完全相同,所以质子就是氢原子核。

    ②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通过研究证明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在对各种原子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

    板书:〈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氢原子核(H)最简单,它就是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绕着它转;氦原子核(He)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2个电子绕着它转;锂原子核(Li)是由3个质子和4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3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铍原子核(Be)由4个质子和5个中子组成,核外有4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同学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板书:〈各种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核的电荷数)和核外电子的个数都相同,它也等于该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做核的质量数,它等于该元素原子量的整数部分。〉

    ③在某种核反应中,一个中子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这就是原子核内没有电子,又会放出电子,产生β射线的原因。

    3.总结(略)

    4.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了解放射性现象和原子核组成的基本情况。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教案示例 万能通用篇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近,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习:(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

    万能通用篇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教时

    教材:集合的概念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集合的三要素: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例子略)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Î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ÏA(或aÎA)

    例:见P4—5中例

    四、练习P5略

    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

    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1语言描述法:例{不2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

    3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4等式x-3>2的解集是{xÎR|x-3>2}或{x|x-3>2}或{x:x-3>2}再见P6例

    六、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F

    七、用图形表示集合P6略

    八、练习P6

    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

    九、作业P7习题1.1

    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细胞的基本结构 阅读探究 万能通用篇


    【阅读】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净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混杂细胞内其他膜。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内膜,没有细胞核,将其特殊处理后,会造成红细胞破裂而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流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对“血影”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质49%,脂质43%,糖类8%。

    有的科学家将“血影”中的脂质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二倍。

    【探究】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哺乳动物细胞内其他的膜有哪些?。

    (2)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

    (3)红细胞溶血后,溶出细胞外的物质是,这种物质的特性是,因而使红细胞具有的功能。

    (4)“血影”的化学成分中的脂质主要是哪一类?。它是构成细胞膜的。

    (5)脂质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二倍,这说明了。

    光的折射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

    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1、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能解释自然界中出现的现象,如:海市蜃楼、水中观像等.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中大量的折射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并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教学建议

    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概念是重点内容.其中对折射率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要注意这样几点、

    ①折射定律在初中是作为实验的结论提出来的,定律的第二条没有讲正弦比,只是通过实验讲了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在高中教学中应该介绍折射定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上的发现是要经过曲折过程的,培养学生不断树立勇于探索规律的思想、

    ②折射率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要让学生理解中体会这样几个层次;当光由真空射入玻璃时,入射角、折射角以及它们的正弦值是可以改变的,但正弦值之比都是个常数;对于不同介质具有不同的常数;媒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折射角无关,而是跟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v有关.

    ③讲完折射定律应做学生实验,测玻璃的折射率.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是测量式,而折射率反映的是介质的性质、

    对于折射定律的应用,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折射现象,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逐渐让学生认识到规律对现象的分析方法.

    实验建议

    1、现象的演示,可用激光光学演示仪,它的优点是可以不在暗室中进行实验.本实验利用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和光盘上“90°”刻度线重合,圆心和光盘圆心重合,使入射光射向圆心让入射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光从柱面射出,因沿半径方向而不再折射.这样改变入射角,可以从光盘读出几组不同的i、r值,计算正弦比值、加深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2、在讲光的全反射现象时,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以使学生对全反射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用一个直径2cm以上的表面粗糙的金属球悬挂起来,表面用蜡烛燃烧冒出烟将其熏黑.使其浸入水中从量林侧面观察是一个亮亮的银球.提出水后是一个黑球.”学生看后很惊奇,然后引导学生用全反射产生的条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效果较好.

    3、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学生实验,作图时要求精确,本实验要让学生知道:

    (1)处理数据的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测量入射角i和折射角r,还可以通过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上量取等长线段,然后向法线做垂线的方法,如图用刻度尺测量出AD和BP的长度,

    这种方法中,AO=PO且注意AO和PO尽量取得长一些,例如要大于10cm,一般可得到三位有效数字,取不同的入射角得到的n值很接近.

    (2)本实验也可以不用平行板玻璃砖、实验的关键在于用插针法确定射出玻璃砖的出射光线,然后通过连接入射点和出射点找到折射光线.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初步了解,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现在我们讨论.

    (二)教学过程

    光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1、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

    (3).为折射率它是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对于同一介质无论、变化,是不变的.对于不同介质的值是不同的.介质的折射率n与光的其中传播速度有关,.由此可知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光速大小是不同的.必须指出光线入射的介质为真空;另一种介质可是任意的,如此定义的折射率为介质对真空的折射率又叫绝对折射率.如果光线在任意“两种介质中传播,折射率大的介质对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光密介质,反之叫光疏介质.它们是相对的.

    理解和掌握折射率的物理意义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

    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其能量分配成反射和折射两部分,随着入射角的不同,其能量分配的比例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一束光在两个介质的界面上会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的规律与折射率有关.

    对于折射率应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

    A、在现象中,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两角的正弦值之比是个常数.

    B、对于不同的介质,此常数的值是不同的.如光从真空进入水中,这个常数为4/3,光从真空进入玻璃中,该常数为3/2.显然,这个常数能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我们把它定义为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为折射率,用字母n表示.

    C、介质的折射率是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的.它取决于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D、由于不同频率的色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大,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春播速度最小,折射率最大.

    只有掌握了折射率的内涵,才能理解现象,不仅能掌握折射定律,而且为研究全反射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

    1.测定各种透光物质的折射率

    2.研究同种物质对于不同颜色率

    3.利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能源 万能通用篇


    单元练习C组

    一、填空题

    1.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________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2.利用放射线的________能力,可以用来检查金属内部是否存在裂缝。

    3.α粒子就是________原子的原子核,它是由________个质子和________个中子组成的。

    4.重的原子核分裂成几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的变化,叫做________,几个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质量稍大的原子核的变化,叫做________。

    5.太阳灶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________能,硅光电池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________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成________能。

    6.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________变,释放出的核能以________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

    二、选择题

    7.下面各组能源中都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A.煤、石油和潮汐能。

    B.天然气、水能及地热能。

    C.核能、太阳能及水能。

    D.煤、石油及天然气。

    8.原子弹和核电站的根本区别是[]

    A.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B.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

    C.原子弹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速度。

    D.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聚变的链式反应速度。

    9.十分巨大的新能源是[]

    A.核能和太阳能。B.化石燃料与水能。

    C.核能和潮汐能。D.太阳能与地热能。

    三、计算题

    10.地球表面所受太阳辐射热为75600J/dm2,阳光经过一个直径为1m的太阳灶曲面,20min能接受多少太阳能?它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干木柴所产生的热量?

    单元练习C组答案

    1.放射性现象2.穿透3.氢,2,2

    4.裂变,聚变5.内,电,化学6.聚,电磁波

    7.D8.C9.A

    10.1.18×106,0.1kg。

    弹力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的有无和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的概念:

    3、: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越大.弹簧的,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 万能通用篇】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