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合集9篇
  •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合集9篇

    发表时间:2023-02-01

    教案反思。

    举世敬师,憾道有离。教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您一定也在为写好教案而发愁吧!栏目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谁轻谁重教案反思,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篇1)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2、能力训练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4、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2、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3、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⑴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⑵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⑶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2、学生活动设计:

    ⑴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也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水浒传》,你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你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

    2、《水浒传》中有个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二、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本课写的是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理清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每部分内容相对应的段落。

    (1~4)武松进酒店喝酒,不听劝告要过冈。

    (5~6)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7~11)武松打虎的经过。

    (12)武松打虎后下冈。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小标题:

    ⑴喝酒。

    ⑵上冈。

    ⑶打虎。

    ⑷下冈。

    四、精彩段落讲解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1、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找出具体段落。)

    ⑴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⑵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3、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4、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五、学习第二段

    1、指读提问: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段不是重点段,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形象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六、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理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七、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

    (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过有大虫。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

    (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4、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理解武松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八、总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

    教学反思

    《景阳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必然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打虎部分重点是过程和人物英勇,通过一默读、二对读,激发想象的方法理解了过程,吃酒部分重点是人物性格,通过小组研读,角色对读,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现体会人物性格。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穿插给武松做简介,从而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让学生抓住武松的性格特点,通过小练笔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的领悟,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解、凛冽、升腾”等词语。

    ⑵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2、能力目标:

    ⑴反复朗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语言。

    ⑵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景图。

    ⑶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3、德育目标:

    ⑴品味文章内涵,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⑵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景图。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韵意。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言

    (多媒体播放名曲《塞北的雪》)(歌词内容略)

    同学们,纷纷扬扬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丽美的春天,更催生成一篇凝结情思的华彩美文。1924年岁暮北京的一场落血,鲁迅先生破例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颇富诗情的文字,18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二、题解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收入1924~1926年所写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词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苦闷和现实社会的抗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音感情范读全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要求:疏通字词,体会语气)

    (投影):

    磬脂粉奁朔方灼

    博识:学识丰富。

    消解:消融;融化。

    凛冽:刺骨地寒冷。

    灼灼:形容明亮。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血景和朔方飞雪鲜明景致。

    3、师指名学生诵读课文的两幅画面,思考:

    ⑴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

    ⑵作者是任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

    ⑶落雪使冬天无味的百草园显示出两样,雪地捕描写生动传神。而本文写雪罗汉,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那么其中蕴蓄或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那么它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作者称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的奋飞”。

    ⑵“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富含生命力的比喻,一虚一实,令人产生遐思。

    江南的雪是色彩斑斓,明艳秀丽的。雪野中洁白的背景下,宝珠山茶的雪红,单瓣梅花的百中隐青,磬口腊梅花深黄,杂草的冷绿以及雪罗汉的“洁白”“透明”“闪闪生光”与“博识”人们眼中的单调的暖国的雨相比照。

    ⑶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集中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特质。生动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又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

    ⑷着力从三维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憾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的飞雪,“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不仅自己“升腾”“灿烂的生光”,而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寥寥数笔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文中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4、学生配乐朗读全文。

    四、深层研读,品味全文

    1、集体朗诵全文:

    提示女同学读写江南雪的前三段,尽现其温婉恬静的美感。男同学诵读写北国的后三段,读出雄浑俊伟气势。

    2、合作研讨:

    文章在江南与北方雪景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承接两者《》之间嵌入一个“但是”的意味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供助读资料(略)。

    教师归纳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像江南的雪那样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最为形象的体现了鲁迅看重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妙语句。

    4、延伸拓展:

    请学生阅读选自柯蓝的《朝霞短篇》中的散文诗《雪》,试比较在写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投影)

    雪花来了。漫天遍野的来了。

    从最高的地方落下来。从最纯洁,最洁白的地方落下来,落到每一个角落,落在一切的上面……

    雪花,你总是在一切上面的。你总是最洁白的,谁损害你,把你弄脏了,你就融化了,流着泪走开了。

    雪花啊。我看你有一颗心;

    有一颗把黑暗变白的心。

    有一颗把一切不平都天平的心。

    有一颗把一切都包藏在坏里的心。

    你虽然如此寒冷,也有一颗知道温暖的心……

    学生积极发表个性化见解,教师归结:

    课文的抒情场景围绕南方和北方的雪的对比展开,雪的形象是诗人往昔青年时代和当前的隐喻。升腾着的朔方的雪,也是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而柯蓝的《雪》则让我们看到冰冷的雪也有一颗把黑暗变白,把一切都包藏在怀里的美好,温暖的心灵。

    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展示具有美感的细节,在运动状态的表现中创造一种美的意境,使作品意蕴丰富深远。

    五、课堂练习

    1、“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表现在那些地方?

    2、第二段描写的色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__手法。

    3、对写雪地罗汉的作用是什么?

    六、小结

    阅读了鲁迅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更体察到他那种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所以说《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美景、美情相得益彰。

    七、板书设计

    雪鲁迅

    礼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暖国的雨单调

    江南的雨丰富多彩之美

    (“滋润美艳之至”)雪罗汉(未经磨练,不能长久)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孤独的雪”“死不掉的雪”

    “雨的精魂”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篇3)

    设计理念

    《匆匆》一文是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文章用细腻的笔调叙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已流逝的时间的惋惜,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对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诘问。文章语言优美,尤其适合朗读。

    读这样的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且别说九十岁的读者和十岁的读者理解不同,就是同一年龄段的读者也会因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同或理解能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应该为学生搭建读文、悟文的平台,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得──能读的同学展现自己朗读的魅力;善悟的同学交流自己感悟的心得,在读与悟的交融中,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本文是一篇精品散文,人人都能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好,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可能每个都有相同的理解。因此,课堂上应该怎样读好这篇课文作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个性化感悟与有感情朗读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过程

    一、读题释题,引入情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的名作《匆匆》。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匆”字,引导学生体会“匆匆”的含义。)

    2、大家预习了课文,说说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觉。

    二、交流学法,初读课文

    1、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这样的文章?(板书:美文)

    2、可以说,不同年龄的人都能读这样的文章,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师顺势引导,美在内容、感情、语言。)

    3、对这样一篇美文,大家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它?

    (生交流学习方法,师归纳。)

    ⑴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动自己。

    ⑵也可以通过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来打动听众。

    板书:

    4、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再悟,深入交流

    1、不管是美读的同学还是美谈的同学,都要用心去读,去谈。

    2、默读课文,感悟课文。

    3、交流感悟所得。

    四、拓展感悟,适时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这样一篇精美的文章,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或者对你自己说点什么?或者对同学们,或老师说点什么?

    板书设计

    感动自己

    美文感情美打动别人

    语言读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作者及课文简介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四、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五、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读二、三段

    ⑴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

    ⑵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⑶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①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

    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③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④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2、深层探究:

    ⑴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

    ⑵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⑶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⑷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六、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七、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抄在资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⑵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描写雪的作品或句子。

    2、培养阅读散文诗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江南雪和北国雪的不同特点。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技巧。

    教学设想

    1、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3、鲁迅曾说过他的哲学全部在《野草》里面,让学生目前去理解《野草》还有些困难,但可以挑出《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几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冬日里那纷飞的雪花,飘飘洒洒,无边的天宇,凛冽的北风,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自己积累的有关“雪”的诗句)

    例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陈羽的《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杜甫的《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另有: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正是这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的落雪,让鲁迅先生诗意顿生,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去欣赏美景,更有那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拟人和比如的修辞手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写句子:

    在作者的眼中“雪”就象_________________,你看他是这样写的,这些句子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语句的分析总结出文章描写了两个地方的雪:

    南国的雪和北方的雪

    概括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江南的雪──柔美;北国的雪──壮美。

    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就文章的写作目的和背景看,应该说作者更喜欢北国的雪。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笔调有了微妙的变化。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这时,“朔方的雪花”出场了,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三、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生用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富含深意,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说话。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é。

    ⑵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⑶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4、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3、解决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学生字。

    2、动笔描绘春天的美景。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第一课时使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图意,明确字词的意思。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第二课时学会生字,让学生练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首古诗。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

    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板书:

    春晓(齐读)。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启发想象: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美景?图画中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

    过渡语: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介绍作者

    1、借助拼音,读熟古诗

    “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é”。

    2、教师范读古诗。

    3、介绍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篇7)

    《登楼》诗歌鉴赏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锦江,源出灌县,自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这两个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谓: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三、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手段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图片、视频等主要用于情景创设以增强直观感,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文字材料的展示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播放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2、多媒体课件包括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素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搭脚手架

    1、第一单元我们刚学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谁还记得课文写了什么人和什么事?

    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文字课件进行归纳提示。

    2、小说的三要素及怎样阅读小说的方法简介。

    文字课件展示,教师边展示边讲解。

    二、创设问题情景

    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以初步了解、知道相关社戏的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小说《社戏》,社戏:一种民风民俗,喜闻乐见。它反映着什么?作者怎样认识理解的,通过它要表达什么?我们如何通过阅读来理解和认识作者所写的内容?

    三、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旧知识和背景知识是学习新知识最直接的知识停靠点。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知识才能在整体联系中真正被理解、被掌握。

    学生自读指导:印发《社戏》中删节的前部分,让学生自读,对成年两次看戏经历有所了解。

    《社戏》是一篇小说,小说一定要写到具体的人与事,并在所写的事(故事情节)中描绘人物形象来表达主题。所以小说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阅读小说,要从故事情节入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通过段落划分,概括一下全文内容──把握课文所写的人和事。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并结合下面问题进行(课件展示):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进入自读状态。

    学生自读完成后,汇报。教师归纳明确:

    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1、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4、三个部分:

    一(1~3段)盼看社戏;

    二(4~30段)去看社戏;

    三(30~40段)怀念社戏。

    以上从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教学内容提要及本课时教学要点概述

    二、阅读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2、(协作学习)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找到文字根据并阐述理由。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一段话。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人物用语如下:

    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找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等)

    我也喜欢双喜,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还有他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可补充内容:刚才同学们谈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还有一群没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谁喜欢?

    我喜欢,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

    我也喜欢,因为……(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瘌子”的办法。

    ……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教师对人物分析的归纳:

    小说中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本文中我们从行动描写语言和描写两方面来看:

    行动描写(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语言描写:双喜(找到相关的话语):聪明能干、热情爽直、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小领袖、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其他人物(可组织学生自行阅读分析):

    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无私、善良、天真、活泼;

    六一公公:善良纯朴、宽厚、好客、豪爽风趣;

    桂生:机灵、勤快。正是故乡质朴、淳厚的人情,才让作者一往情深地眷念。

    在小说的阅读分析中,一定要结合人物的行动和语言进行品析。

    三、阅读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1、《社戏》中对江南水乡的优美而又使人感到惬意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少年朋友的兴奋、欢乐。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2、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

    ⑴谁来说一说“我”所见的句子?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但或者也许是渔火。”“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⑵谁来说说“我”所闻的句子?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小艇看着唱采起来。”

    ⑶谁来说说从嗅觉角度来写的句子?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⑷那么从感觉角度来写的,谁来说说?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色里。”“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⑸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⑹谁来将阅读的感受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⑺从色彩的角度,写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舒缓的。”

    好,你来给我们读一下,要音乐吗?(播放江南水乡月色画面及舒缓的音乐,轻缓地感情朗读。)

    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朦胧的月夜,让我们也一起“朦胧”一下。(众生感情朗读)

    4、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如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来品味,谁再来谈谈:

    ⑴“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⑵“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水声美。

    ⑶“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⑷“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⑸“蹿”、“喝采”用得好,好在它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⑹“自失”、“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⑺“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现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师对景物描写分析的归纳:

    1、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文中的景物描写段落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是,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⑴衬托人物心情:写“两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写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把“渔火”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误认,写这两点,既构成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我”急欲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⑵渲染环境气氛:看戏归来小朋友一面议论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这里有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些比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2、总结:这几段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所以,阅读分析小说,一定要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进行品析。

    四、课文朗读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想象一下一个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场精彩的戏正在开演,而你还在看戏的途中,带着这份情感,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朗读一下这部分景物描写的句子,好,请看画面,听音乐,开始!

    (师播放江南水乡月夜画面、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众生齐读)

    五、课文主题的归纳──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所写内容;分析人物,感受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品析景物描写,感受课文所展现的美景。现在是第三步:小说通过这样的故事,描绘了这样一些人物形象,那作者要表达什么呢?

    主题: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淳厚的人们、优美的农村风光、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永久眷念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六、拓展延伸(安排为课外进行)

    1、这篇课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人民爱看社戏的民俗,反映了浙江淳朴的民风。试根据下面提供的链接,阅读相关资料,看看浙江除社戏外还有些什么民俗风情。

    2、你知道“火把节”吗,你知道“马蹄袖”吗,还有西方的圣诞节吗?寻找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一些地方民俗和国外民俗。

    七、写作训练──“从生活中找米”

    1、单项训练:

    ⑴描写一个人物。

    ⑵描写一段景物。

    2、观察生活,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表现生活:

    多媒体作文教学──“美好的童年”。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篇9)

    1、生字注音:

    差使(chāi)狼藉(jí)簌簌(sùsù)

    蹒跚(pánshān)箸(zhù)

    2、词义解释: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停留。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颓唐:精神不振作。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于中: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3、内容简析: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是慈父的形象。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朱自清的《背影》则是另辟蹊径,选择人物背面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歌颂父亲对儿子的慈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结构文章,脉络分明:开篇破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父亲的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四次。开篇点题,点背影,以浓厚的抒情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场送别的场面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是全文描写的重点,也是作者抒情的高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第三次是父亲离去时,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是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完整。

    4、难点解析:

    ⑴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形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⑵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⑶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容写得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形容写得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描写阿长,确是这样,我们拣几个片段来看看。

    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常。

    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

    文中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门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你记得么?你要记着”。且又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的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再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的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可见,有时候,在重点上面也不一定非要大事描写不可,靠铺垫烘托也可以使一两笔描写显得光芒四射。

    总而言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外貌,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⑷作者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

    从总体上说,作者对长妈妈是尊敬、喜爱的,但因为长妈妈有缺点,有许多令人生厌的麻烦规矩,还谋害了“我”的隐鼠,所以难免让童年的作者憎恶和讨厌。这也是为后文的“扬”作铺垫。但当阿长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原本的喜爱和敬佩又增添了“新的敬意”,这几本书虽然粗拙,却一直被“我”当作“最心爱的宝书”;所以,虽然长妈妈死去大约30年,“我”仍然真诚在为她祈祷。

    ⑸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会,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记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境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是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集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⑹关于文章的剪裁:

    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

    【谁轻谁重教案反思合集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