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热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精选11篇)
  • [热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精选11篇)

    发表时间:2023-01-14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案是为课程的内容用心写下的,1教案就像是老师上课的脚本,你想写出一篇好的教案嘛?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别编辑了“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交流)

    (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

    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王维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会。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义重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将去往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2】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并在习作中能加以运用,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2.了解古诗词中借他物来表达志向、情感的写法托物言志,并加以运用。

    3.学习课文中主人公外貌描写跟文章主题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2)《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3.如何写好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开头和结尾。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细细品味诗句,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课件展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后思考:诗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诗人托竹言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和品质。)

    2.品味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其他诗句,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诗句的主要意思。

    3.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傲霜斗寒。诗人苏轼借用傲霜枝来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4.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第二题。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教师展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教师展示: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扁鼻子军官凶神龌龊的丑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由衷开始担心雨来的命运。删去,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健硕和无限的活力。外貌描写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点。如果删去,就没这种表达效果了。)

    4.学生齐读这三段话,体会人物的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全班交流。

    5.拓展练习。

    (1)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写的段落。

    (2)一位学生描述另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说的是谁。互相交流,教师点拨。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栽柳逆等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个句子出自《孔子家语》。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第三个句子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第四个句子出自《名贤集》。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时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第五个句子出自《警世贤文》。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对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教学反思

    1.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2.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3)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为什么用印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4)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在家,不能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来更显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满园春色

    看一枝红杏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和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要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诵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简介: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因所赋《清平乐》词而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自由交流。

    2.结合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假如您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与春光同住。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眉眼盈盈处。)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2)师小结上片:上片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师: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着伤春之愁。)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再添了别恨,心情更加惆怅。)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有)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

    (3)师小结下片:下片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能够和春天相聚。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和春住生汇报交流。

    (2)师: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这种感情驱散了离别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下注意搜集相关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片:写景依依惜别

    下片:抒情祝福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未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了解科幻小说,理解课文构思特点。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方法。

    3.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说说你推测的理由。(唤起学生对未来学校的无限遐想)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走进未来的学校,感受未来学校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现在我们的学校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鄙夷不屑(xi)憎恶(w)

    3.了解课文中四个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憎恶(喜爱厌恶)失望(希望绝望)鄙夷(崇拜鄙视)高傲(谦虚

    傲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通过对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学校教育模式的假想和反思。文章新颖生动,引人深思。)

    2.通读课文,思考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质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了哪些了解

    (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老师是真人。)

    3.默读课文思考: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表格。

    现在

    未来

    学习地点

    专门的学校

    家里

    授课老师

    真人

    机器人

    学习模式

    学习同样的课程,一起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单独学习,人机对话;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进度

    学习氛围

    和谐、开心、有趣

    讨厌、让人憎恶

    四、交流探讨,拓展延伸。

    1.玛琪到底喜不喜欢未来教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玛琪不喜欢未来教育。她厌恶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拉近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这样写也能暴露出教育中那些持续性、本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而消失。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线索。)

    2.你对未来学校有什么期待发挥想象,描写一下吧!

    (未来的学校足够安全。陌生人不能轻易进入。当我单独走进,或者和一群小伙伴走进时,系统会自动快速识别,经过认证后唰的一声,门就自动打开。等走进了学校,门会自动关上。)

    五、领悟这篇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生动。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严谨,层次清晰,情节发展中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板书设计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反思

    1.文章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的孤独;因为没有同伴在笑啊、喊啊,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没有同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以至于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孩子需要同伴,需要交流。

    2.文章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的倾向: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小说深刻流露出作者对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

    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后就可概括。其他五个自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比如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3.聚焦“奇迹”,感受艰辛与伟大。

    (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xx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①抓数字,出示文本。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文本。

    预设:学生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悉,教师可简单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00棵树,xx平均每天栽种45棵。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

    (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xx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①抓“险恶”。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影像资料。

    预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学生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学生若理解不了,教师可加以解释。

    ②抓“绿洲”。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对比学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过渡:这景色美吗?句中有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

    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对比。环境这样恶劣,老人竟然创造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

    (3)从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xx创造的奇迹”。

    ①抓细节,走进生活。

    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第二,老人与七位老人xx前开始种树,其中五人已离世,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第四,老人的女儿求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学生可结合其中触动自己的事情来说,体会老人执着、坚韧的精神。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这里列举的都是典型事例,写出来却很简单,这就是采访性文章的特点。作者只用三言两语便叙述了老人以树为友、以青山为伴的平凡朴素的生活。

    ②抓“选择”,感悟心灵。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明确:面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青山。

    ③教师出示一组句子,学生读一读,感悟老人的精神。

    老人xx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4.聚焦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①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谈感受。

    ②听:听一听老人说的话,感受他对土地的热爱。

    ③找:找一找作者的评价,理解“另一种东西”。

    ④议:议一议作者的领悟,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①找出描写树的词句:如臂如股、劲挺、勇敢、顶。

    预设:提示学生注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农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②老人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预设:让学生结合实际感知“两米”的厚度,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持水土,再结合“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来说一说老人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

    ③作者的评价:“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预设: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可能会有难度,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结合老农创造的奇迹来看,这另一种东西,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二是要深入思考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信念:开辟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所以,这另一种东西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与情怀,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并没有标准答案。

    ④作者的领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明确: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老的。这就是课题“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小结: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永远不会!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文中的老农用xx的时间播种了绿色的希望,创造了一片绿洲,大家是不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呢?其实,老农并不孤单,他有共同奋战的老友,还有如他一样把植树造林当成毕生使命的追随者。我们接下来要认识一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也是一位植树造林的英雄。同学们读一读相关资料,然后也试着为课文中的老农写一段颁奖词吧,因为他也是一位感动我们每个人的英雄!

    1.课件出示xx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颁奖词和个人简介。

    感动中国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1927—xx)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xx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2.学生仿写颁奖词,写完后互评。

    示例:(1)他用xx的岁月让荒山变为青山;他用双手创造了绿洲,青山不老,他的生命更是永垂不朽。希望的绿海,生命的归宿,xx的岁月,谱写绿色的诗篇!

    (2)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一位81岁的老人,用整整xx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奇迹。阵阵林涛,驱赶了漫天的黄沙;青山绿水,代替了不毛之地。他将生命化为一片片绿洲,他用佝偻的背书写了青山不老的传奇!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大家很好地运用了一些自学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表现得很不错!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透过一个个数字,透过一幕幕景色,透过一个个小事例去感知人物精神的伟大。还有就是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去,比如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爱护好我们身边的绿色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像老农那样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感动欣喜若狂归心似箭激动盼望欣慰

    惧怕愤怒难过追悔莫及忐忑不安愧疚沮丧

    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示好与不好)

    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写作方法指导:(1)精描细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2)万事求实显真情。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第一人称描写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

    2.学生独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六、互读评议。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觉得写得好的原因。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习作供全班欣赏。

    七、欣赏佳作,点石成金。

    1.欣赏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同学们交流:习作的优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

    3.学生拿出练习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心得。

    板书设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讲评课,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培养了习作表达能力,学会了表达情感的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9】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簸]颠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③[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②[苔]青苔。

    ③[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④[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次作文要写的是科幻类题材的作文,展现的是新异神奇的未来世界。

    2.科幻作文既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又可以培养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轻松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学的《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吗(科幻类)

    2.文中玛琪的机器人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玛琪做地理测试,玛琪非常痛苦,但是机器人老师知道吗(不知道,它是一台机器,只能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去教学生。)

    3.请同学们再思考下,托米的机器人老师为什么被搬走一个月(因为历史那部分内容完全显示不出图像。)

    4.我们来想象一下,假如现在让你在一个机器人老师和一个真人老师中选择一个,你更希望是哪个老师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机器人老师的优点是可以就同一内容反复讲解,不知疲倦;而真人老师的优点是针对同学们的问题,个别辅导。缺点也各不相同)

    5.未来的学校是这样教学的,未来的工厂是怎样生产的呢未来的农场又是怎样种植的呢未来的

    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想象,让想象插上科技的翅膀,带领我们奔向未来的世界吧。(板书: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二、自由讨论,启发思路。

    1.各位小科学家们,请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方面的内容去写。(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所描写的领域、范围或者方向等。

    (2)同学们,我们勾画的未来蓝图如此美好、如此神奇,那么,要怎样把这些美好详略得当地描写出来呢(此处可作重点描写部分的探讨和简略描写部分的探讨。)

    (3)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想象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典型事例可以体现。选择一两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写下来。(注意:事件必须能够突出想象的特点。)

    三、整理思路,解析题目,自由习作。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什么内容,想想神奇在哪里。学生先把思路整理出来。

    2.老师讲解标题的重点,给学生讲解如何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起来。

    (1)特点(学生归纳):

    ①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②翅膀:翅膀(或翼)是生物的一种飞行器官。翅膀的作用主要是飞行时提供前进动力和维持身体平衡。

    ③飞:字面意思是非常迅速地快跑,像飞起来一样,有风驰电掣的意思。

    (2)事例(学生思考):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就是插上先进技术飞起来。

    3.结构安排:选出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飞起来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必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三个事例可安排一个详写,两个略写。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未来的某某领域的神奇,事例能体现神奇的特点,语言通顺流畅,等等。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个领域作为出发点,运用典型的事例来描写未来某个领域的形象特点,掌握刻画未来的技巧。

    六、拓展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画出未来神奇的画面。(看看是否刻画到位)

    板书设计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大胆想象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同学们缺少想象力,缺少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注意词句积累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不够重视,学生的文章缺乏文采,语言不够丰富多彩。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篇1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澄明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鉴赏]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

    三、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条理地说明理由、表达观点,原来只需用上简简单单的“一是……二是……三是……四是……”就行了,当然前提是要整理好要说的内容,每一点内容都要简洁、清楚。我们也学习了一首古诗,从表面上看是一首吟咏春天美景的诗,但是如果结合时代背景,却又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但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作者的生活经历,却是我们想深刻解读一首诗不可缺少的步骤。

    【[热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精选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