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收藏]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1000字
  • [收藏]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1000字

    发表时间:2022-12-13

    故都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那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收藏]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1000字,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⑵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⑵ 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

    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2、请大家阅读课文

    3、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

    课文分四个部分:

    (1~2)思秋

    (3~18)绘秋

    (11)议秋

    (12~13)恋秋

    三、精读课文,赏析文本

    1、赏析第一部分:

    ⑴ 学生齐读1、2两段。

    ⑵ 提问:文章的1、2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⑶ 提问: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赏析第二部分:

    写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绘表达的?要是同学们写秋,会如何描绘呢?现在,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⑴ 作者为了表现故都的秋味,给我们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五幅故都的秋景图是什么?

    庭院清秋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

    这五幅秋景图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特点的体现,大家能说出是什么特点吗?wwW.jk251.COm

    强调:形散而神不散。

    ⑵ 提问:请问“形”与“神”在文中各指什么,两者的结合点是什么?

    ⑶ 同学们把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与景的呢?

    3、赏析第四部分:

    ⑴ 学生齐读12、13段

    ⑵ 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了作者自己。

    ⑶ 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

    四、讨论探究、理解主旨

    1、提问: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2、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五、总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学罢此文,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七、反思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思秋

    绘秋

    议秋

    恋秋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2

    一、案例由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观念有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师与学生许多时候会处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启发思维,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原理。

    二、教学活动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但由于作家写作此文时正是乱离时代,作家本人又具有忧郁多情的特点,所以本文笼罩着淡淡的哀愁漠漠的感伤。文化底蕴十分淡薄的中学生读起来未免隔膜,难以体味文章的妙处。我在教学此文时,尽量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品味感悟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合作学习,自由讨论:

    本文以写景见长,“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是文章的重要特点。因此,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到第3……11自然段,具体感知景物“清静悲凉”的特点。首先,我把学生分成两大学习组,大组内又以六人为一小组,每组推出中心发言人,接着,明确学习任务:

    第一组,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标出呈现色彩的景物,划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第二组,开动脑筋联想想象,“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看看郁达夫带领我们游览了那些景点?给每幅图景题一个恰切的名字。

    然后,各小组同学对面而坐,一边读一边勾画圈点讨论,我则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交流意见。

    第二步,交流成果,互相促进:

    讨论时间持续了十多分钟,各个小组已完成了学习任务,作好了发言准备。我让各小组依次发言,中心发言人都能以“我们一致认为”或“我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是”等等作为陈词的开头,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与合作的成果。如有一组没有陈述详备,其余各小组马上补充修正,甚至反驳,课堂气氛热烈而民主。小组合作互动探究

    第三步,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学生的感知虽然丰富,但还肤浅,大多停留在写景表层,不能深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之妙。“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一组,准确地勾画出了呈现秋色传递秋声的词语,也感知到了秋雨中的风声,人声里的秋色,甚至还读懂了作家用冷色为主调,以声响衬寂静的手法,可是,对作家纯以主观感觉摄取景物的写作特色,还不能体会到,我让女生以纯净缓慢的语调,轻声朗读“北国的槐树”一段,然后再让学生呈现景物的本色,学生豁然开朗:这故都的秋景是郁达夫先生眼里心里的秋景,并不是故都客观景物的真实描绘,“以情驭景”这一难点迎刃而解。“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一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题画面”,所题的名大多是“秋花图”“秋槐图”“秋果图”等客观景物的再现,未能体现“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我点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给自己住的怡红院题名时颇有深义,园里海棠芭蕉,红绿映衬,别人题‘崇光泛彩’‘蕉鹤’,他却题‘红香绿玉’‘香’与‘玉’历来都用来称指美丽的女子,这个名字就蕴涵着贾宝玉对天下女儿的怜惜与爱护。我们从你们的命名中看得出作家的情感或是品位吗?失去了人的活动,再美的景致也会黯然失色啊”。这时,一个学生马上把秋花图改成了“静对蓝朵”,并解释说:“这个画面以蓝色这种冷色为主,忧郁而悲凉,‘静对’是人的活动,表现对蓝朵的爱,又让人联想到人的孤独与感伤”。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为这个学生的认知与感悟骄傲,同时向大家承认这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一个好题名。

    第四步,教师参与,平等交流:

    以前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活动总是受老师的掌控,教师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设置好的问题中来,步步引诱学生说出与自己一致的答案,似乎只有这样的课才算成功。以板书为例,要是学生与老师意见相左,老说不出老师想要的那个词,老师就会反复诱导,来回纠缠,弄得师生都筋疲力尽,往往收效甚微。

    在这个课堂中,我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我说:“同学们从两种不同的途径,感知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景物特色,体味了本篇‘人景合一’‘主客观一体’的写作技巧。学了本文,也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让我也来发表发表意见,好吗?”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我接着说:“老师用了两副对联来概括故都秋景,供大家参考:

    叶底花间冷冷秋色,墙头屋角寂寂秋声;

    风声雨声蝉声幽静,日影月影柳影冷清。

    ────────

    原载《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年第02期。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阅读有关资料,初步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3、通过简单网页的制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堂知识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

    教学内容

    1、在上节课利用网络自学的基础上,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2、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情怀,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延伸练习:制作相关网页,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自己上网对《故都的秋》这一课进行了学习,大家查阅了不少相关的网页,并对一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内容作了电子笔记,下面咱们进入论坛,将自己上节课学习到的东西制作成帖子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好吗?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找几名同学读自己的帖子,将自己学习到的内容介绍给大家。)

    2、分析:

    ⑴ 看来上节课大家对有关文学常识方面的问题做了很好的笔记,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下面大家先进入论坛制作帖子,对前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① 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或者《北国的秋》?

    ② 故都秋的景物应是丰富多彩的,而作者选取了几种清秋景象进行了描写?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是哪几种?

    ③ 思考作者有没有用时间或空间的顺序组织本文?这正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分别找几个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归纳(看大屏幕):

    落蕊清扫 冷清

    秋蝉残鸣 寂静清、静、悲凉

    桥头秋雨 孤独

    胜日秋果

    ⑵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也体会了它“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下面我们再看几个细节问题。

    请大家进入论坛,开始4~6题的讨论回答。

    ④ 在“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上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⑤ 探讨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有何作用?

    ⑥ 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怀。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请几位同学读自己的帖子交流答案。)

    ⑶ 好了,刚才我们对整体内容和一些具体问题都进行了基本的把握,大家对这一课也有了一个基本的感知,我还有最后两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请回到论坛。

    ⑦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

    ⑧ 你最喜欢作者写的哪一幅秋景?为什么?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找几名同学读自己的或其他人的帖子进行交流。)

    3、延伸练习:

    咱们这两节课对《故都的秋》进行了学习,不少同学通过学习这一课对这一课的内容或作者或其他相关的内容产生了不少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兴致大发,也创作了关于秋天的诗文,那么咱们就利用下面的时间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认为很有价值的内容或者自己创作的和秋天有关的作品等等制作成一个简单的网页,最后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制作网页。)

    交流。(人数视时间而定。)

    4、作业:

    请大家回去之后将这节课的内容和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做一个小结,并将小结通过流言板或者E─mail发给我。另外对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到流言板或者论坛与我交流或者和其他同学交流。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进行欣赏性阅读,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着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教法

    尝试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时数

    1节。

    布置课前搜索

    找出有关描写秋景的诗句,多多益善。

    名句参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 甫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 永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倪 瓒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 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

    授课过程

    师:(导语)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5

    1、提倡朗读:

    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最好是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2、揣摩精警语句:

    从有关资料和文章本身看,本文的写作是一气呵成的。作者没有特意雕琢字句,但优美的、精彩的语句很多,值得认真品味。例如开篇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除作为文眼的意义外,还可以进一步品味其中的深厚意味。不妨试作简省:“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稍作改动,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厚的抒情色调。一些字词也很见功力,如“想饱尝一尝这‘秋’”“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3、消除时代隔阂:

    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困难主要是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也许在学生看来,“清”“静”是“正面”的感受,与之相应的该是“悠闲”“欣喜”之类“正面”情绪、情感,所以“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可以提示学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6

    1、关于本文诵读的教学建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情感。(教师亦可范读)

    例1课文第一段从“可是啊”开始,朗读时语音可加重,略有拖长,“清”“静”二字可读得清脆、响亮,而“悲凉”一词语音要降低,可用浑厚的声色读出,两手中间可稍作停顿。利用此种诵读的语音处理以示文眼所在,恰当表露作者的情感。

    例2课文第3~11自然段是对故都秋景的描绘,读时可稍微加快速度,语音语调可轻巧、柔和,切实让人体会到是在随着作者的情怀去欣赏北平清秋的令人感到惬意的景物。

    例3课文最后一段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郁达夫要将故都的秋苦苦留住的眷眷之情,语音可浓重、淳厚,略带凄婉,以便与作者宁可折去寿命也要换得故都的秋的挚情相吻合。

    总之,通过反复诵读,把郁达夫在文中表露的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向往、喜爱、赞美之情及自身的孤寂、悲伤的情怀体现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的诵读中,是完全有助于阅读功效的。

    2、关于如何理解感悟本文的建议:

    《故都的秋》因其独特而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独特是属于郁达夫的。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想理解感悟《故都的秋》,必须要了解郁达夫,而且这了解必须是感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郁达夫的作品、郁达夫友人的文章来帮助学生认识郁达夫,忌枯燥介绍。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散文的能力,学会鉴赏散文;

    2、品味本文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的一些表达技巧。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

    4、情景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步骤与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情景导入:

    图片(特点:清,静,悲凉)

    碧天,小院,残垣,秋草

    秋蝉残鸣

    秋雨图

    枣树

    释题

    故都北平的秋景(故都的清秋美景)

    2、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8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广泛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的重点

    1、知识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景交融、以情奴景、以景显情的艺术风格。

    2、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策略设计

    1、方法策略:

    参考:作者所选取的景物是清、静、悲凉的,但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赞美故都的秋,歌颂故都的秋的。否则,他怎么会不远千里特意从杭州经青岛来到北平?作者是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是有些悲凉。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用自己的情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

    3、课后作业:请同学以“春”或“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文字或以“春”或“秋”为对象作一幅画。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9

    宁桂芝:《真挚与爱凝成的篇章──〈故都的秋〉教学随笔》 《绥化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肖家芸、胡寅初、曾 鸣:《〈故都的秋〉一课多案》 《学语文》,1994年11期

    张 超:《清静悲凉好个秋 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备课一得》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12期

    卢福东:《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01期

    肖家芸:《〈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03期

    肖家芸:《先进 科学 灵巧 实用──从〈故都的秋〉的教学实践看点拨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03期

    吴天柱:《〈故都的秋〉的韵味美》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07期

    邓淑珍:《〈故都的秋〉教学方案》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17期

    徐玉秀:《从〈故都的秋〉教学实践看点拨教学的运用》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2期

    田美英:《抓住“文眼”教〈故都的秋〉》 《湖南教育》,20xx年05期

    张 奕、张德文:《〈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09期

    刘 青、姚家祥:《〈故都的秋〉教案及评点》 《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20期

    林雪华:《让“问题”从学生中来──〈故都的秋〉教学片段》 《教师之友》,2002年第07期

    魏华中:《〈故都的秋〉微型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Z2期

    彭尚炯:《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故都的秋〉教学随记》 《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07期

    张 悦:《在时间的深度里穿行──我教〈故都的秋〉》 《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0期

    刘胜兰:《〈故都的秋〉探究性教学初探》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Z2期

    徐有三:《〈故都的秋〉教学尝试》 《新课程研究·两岸三地新课程论坛专刊》,2005年7月号

    吴礼明:《枝节蔓芜 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故都的秋〉设计”为例谈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 《建筑生命的课堂·新教育新理念》,长春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黄 琼:《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年第02期

    聂 民:《〈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06年3期

    王闽红:《〈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王 珏、王 穹:《〈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07年第1期

    李 征:《〈故都的秋〉教学思路反思与再设计》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7年第03期

    张俊峰:《〈故都的秋〉备教策略》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07期

    陈其志:《〈故都的秋〉导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7年第10期

    郝成文、苏晓莹:《〈故都的秋〉教学新探》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11期

    王道清:《〈故都的秋〉教学三法》 《语文学刊》,2007年24期

    郝成文、苏晓莹:《〈故都的秋〉教法新探》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31期

    李玉霞:《品读语言之美 领悟写作之功》 《教育时报》,2008年9月24日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习并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理清其“形”,领悟其“神”,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3、掌握本文的文眼。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景状物,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析故都的秋味。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培养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

    2、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篇优秀的散文,往往是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我们学习时主要是品析文章的意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析著名爱国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品位故都的“秋味”(出示课题)

    二、引导学生品“故都的秋”味

    1、师生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写了什么?

    明确:故都之秋:清、静、悲凉。

    2、为什么要不远千里从杭州来到北平?

    明确:想饱尝秋味。

    3、作者通过哪些景物饱尝到了故都的秋味?

    明确:

    通过朗读相关段落,仔细体会词语、句子、景物、画面所表现的“秋味”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庭院秋景: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突出表现清、静、悲凉。)

    秋槐落蕊:脚踏上去、声音没有、气味没有、极细极柔软的触觉、一条条的扫帚丝纹、细腻清闲而又落寞、梧桐一叶天下知秋。(突出表现清、静、悲凉。)梧桐一叶天下知秋: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诗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印证。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深沉。

    秋蝉残声:以闹衬静,突出静,突出悲凉。一个“养”字道尽了其中的闲适、亲切却有隐隐有着说不出的凄寂。

    秋雨话凉:奇、有味、象样,闲人咬着烟管,斜桥影里,桥头树底一立,缓慢悠闲的声调。(闲人、闲散的模样、悠闲的话语,韵味十足,表现“清”和“悲凉”。诗人说“秋雨秋风愁煞人”、“天凉好个秋”就是印证。)

    秋果奇景:淡绿微黄的颜色,清秋的佳日,黄金般的日子。奇景,对故都的热爱又暗含着一种悲凉。俗话说“秋枣话凉”,就是此意。

    明确:秋味清、静、悲凉。

    4、老师简析议秋一段:

    明确:由秋景生情,人之常态,没有国别,没有人种的区别,引起共鸣,自然抒发眷顾故都之情,流露忧思、落寞之感,(引起深沉、幽怨、严厉、萧索的感触,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5、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故都的秋味,但既然是写故都的秋,为何写了两段南国之秋?

    明确:反衬、对比。

    三、总结全文

    作者的这一独特感受,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简介作者的经历:白色恐怖,忧郁落寞的生活,日寇的侵略,千年文化故都的命运,百姓的疾苦,使得作者十分关注和眷念)“故都”的“故”字饱含眷念之情,厚重的历史沧桑之感。

    形:故都秋景。

    神:忧思、落寞之感,热爱、眷顾故都之情。

    结合点:清、静、悲凉。

    【[收藏]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反思1000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