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2-01-18一、导入1、师导: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播放课件美丽的春天图景。提问:小朋友,在这美丽的春天里,你会做些什么?
3、春天要做事情真多,你看,这群可爱的小学生们在干什么?他们干得怎么样?
4、引出课题:对了,植树的季节到了。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植树季节》。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题:植树的季节。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生字词待教。(2)讲一讲读懂了什么?、3教师简笔画一棵小树,教师动情地描述:今天我们有来种下一靠小树,希望大家能用心地学习,为小树提供知识养料,让小树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三、品读课文
1、教师提问导读:春天是植树季节,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请大家找一找,再认真地读一读。
(1)指名反馈,读课文第2自然段。
(2)说说,从第2自然段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3)学生自由发言,引导体会:春天里,春雨滋润着大地,阳光温暖着大地,是一个最适合万物生长的美好季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2、教师小结、导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让我们赶快趁着这大好春光去植树吧!(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2)文中对我们进行了哪些动作描写?请用笔画出来。(3)指名反馈。(4)教师小结:文中只用了四个动作词就写出了我们种树的过程能够,这四个动作词用得太准确了,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5)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中的第一、二两句话。(6)教师导言:植树虽然辛苦,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快乐,当风吹动我们的红领巾,仿佛是树上开放了红红的花朵。
(7)学生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出种树的快乐。(8)理解文中的比喻句,将红领巾比作一朵朵红花,表达了我们对小树苗的祝福与期待,有写出了我们愉快的心情。
3、教师设疑导读:我们为什么要种树呢?大家能否从第4自然段中寻找到答案?(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2)交流各自读的阅读理解。①爷爷奶奶在山上植树,大山披上了绿色的外衣。②爸爸妈妈在路旁植树,大陆撑起遮阴的大伞。③我们在郊外植树,这里将是一片青葱翠绿。(3)教师小结:文中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植树可以绿化山林,可以为人们遮阴乘凉,可以美化环境,看来,植树的意义真大呀!(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读出对树木的喜爱、对未来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外查找的资料,说说植树造林还有哪些好处。2、教师小结:植树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们都积极地参加植树造林。在这里,教师要送给大家三句名言警句,请读一读,记一记。(1)十年树木方成材。(2)毁树容易种树难。(3)前人种树,后人乘凉。3、学生回到文中,练习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树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拥有美好生存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每一棵成长的树木,让我们也趁着春天这大好时光,亲手栽下一棵小树,用心地将它培育成一棵参天大树。
六、布置作业1、亲手栽种一棵小树。2、设计提醒人们保护树木的广告语。3、选用课时作用优化设计。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优质例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邓小平爷爷认真植树的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树立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了解小平
春天洋溢着生机,充满了希望,多么值得歌唱的春天啊!上课之前,老师先送小朋友们一首《春天的故事》。(播放视频)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生答)对,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们中国的伟大领袖之一邓小平爷爷。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邓小平爷爷有关的课文《3.邓小平爷爷植树》。(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读小平
1、播放课文视频朗读,要求标出课文自然段。
2、小组内同学轮流分段自由朗读课文,借着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懂的字。
3、老师也圈出了许多生字词,看看大屏幕,同学们找的和老师的一样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
三、以问作导感悟小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件什么事。(邓小平爷爷植树)
2、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
(1)用双横线找出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动作,学一学,演一演。
(2)找出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边读边体会。例如:
(1)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2)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然不休息。
(3)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读第4自然段,提问:邓小平爷爷笑了,你能猜到他心中想些什么吗?把邓小平爷爷绿化祖国的美好愿望印在心中,带着笑容读这段。
3、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植树?
(1)讨论交流,体会绿化的重要意义,读第5自然段。
(2)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3)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尊敬与怀念读第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学习小平
植树是一种绿化行为,它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大事。今天我们种植了一棵小树,不久它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会为我们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要记住邓爷爷的这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五、作业设计延伸主题
1、植树节快到了,利用课余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一棵小树或栽一盆小花吧。
2、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更多有关邓小平爷爷的资料。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上)p16~17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
知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联系、区别。
用字母表示经过一点、两点画直线、数线段(线段有长短)
教学预设:
一、直接引入:
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
二、认识三种线:
(一)认识直线:
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
(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
(2)(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如果我们的视线能看得足够远,这条线还可以继续延长)边说边演示向两边延长
(3)隐去背景(如果屏幕足够大。这条线还可以继续延长、向两边无限延长)边说边演示继续延长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
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二)射线
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
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
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总结: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
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三)线段
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端点)。
2、线段有几个端点?
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
4、揭示特征
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三、分析比较
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分析讨论填写表格。(为了帮助大家梳理刚才所学的知识,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一个表格)出示表格,请生读相关要求
3、反馈交流
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四、尝试练习(猜、认、辩、画、(刚刚不是说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吗?)比、)
五、趣味观察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教育学生要关心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习关心别人。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器材,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模拟情节、导入课文
1、模拟课文情节:
⑴“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⑵“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了呢?”
⑶“‘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⑷“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2、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刚才模拟了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可贵的沉默》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呢?是在什么情况沉默的?
二、初读课文
1、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学习本课生字。(略)
3、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四、再读,交流
再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内容
1、图上画的是哪个场景?
2、从书中找出有关描写他们这时表现的语句,小声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来了?
⑴自由小声地读一读。
⑵体会、感悟。
⑶指导朗读。
二、出示第二幅图,体会“可贵的沉默”的意思
1、这幅图和第一幅图有什么变化?
2、默读课文这部分,从中找找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了?
3、这时,他们的表现又有什么变化?从文中画下来。
⑴小声读一读。
⑵你又有什么体会?
⑶想象这时他们的心里会想什么呢?
⑷假如是你,你知道吗?
4、学到这儿,你想想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如果没有这沉默,旧不会引起大家的思考,不懂得去珍重别人对自己的爱;有了这沉默,同学们才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关心爸爸妈妈,所以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他们的爱。)
【板书】
17、可贵的沉默
父母──孩子
酸的甜的教学设计精选
一、谈话引入新课。
有许多小朋友都喜欢吃葡萄,今天老师请你们摘葡萄,看谁摘得多。(出示生字卡片)那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我们在课文里找到答案。
二、理解课文
1.自由朗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会儿我要请小朋友来讲讲这个故事。
过渡:
(二.学习四自然段)
1)先看看第四自然段,女生读,看看小猴子想干什么?(吃葡萄)
2)我们来看看葡萄长什么样子吧。(出示课件葡萄)谁能来描述一下。(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评价到位)
3)这么香甜的葡萄小猴子特别想吃,读一读这个句子“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句子中哪个词语可以知道小猴子特别的想吃?(迫不及待)
4)比较句子句子:(小猴子爬上葡萄架。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5)谁能读好这个句子?(抽读,点评,师范读)
6)孩子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也会迫不及待呢?谁能用迫不及待说句话?(2,3个)
7)这时小兔来了,它连忙说“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注意后面是感叹号,说明这里的语气十分的强烈,再读。
8)我们一起再齐读4自然段,看谁读得最好。
(三.学习2356段)
1)小兔子是怎么知道葡萄是酸的呢?(生)原来他是听说的。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原来小兔是听小松鼠说的,那小松鼠又是听谁说的呢?读读第2自然段。
3)小兔子和小松鼠还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小猴子,看看他们是这么说的?(分角色读5,6段)
(四.学习7段)
1)原来小兔子和小松鼠都没有亲自去尝过呀,小猴子听了他们的话决定怎么做的呢?(出示: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2)比较句子: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有了大口大口的吃可以说明?(这葡萄很甜)
3)换词:你还能说小猴子怎么样吃起葡萄呀?(可以观察一下图片上小猴的表情,神态。)
4)想象一下小猴子会一边吃一边说什么呢?
5)见小猴子吃得那么开心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吃了一颗,味道怎样?(啊,真甜!)
6)那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感受一下三个小动物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小兔子和小松鼠真不明白,小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我们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
三.小结
原来“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狡猾的狐狸闹的一个天大的笑话。小朋友课文中的四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教室,你想对谁说点什么呀?
小结:是啊,小狐狸又没有亲自去尝过,他怎么知道葡萄是酸的呢?这就告诉了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四、写字
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几个生字朋友。观察“狐狸”相同的地方是?(反犬旁)学写“狐”书写,点评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与偶数的含义,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2.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1.5的倍数的特征
(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4页的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找出5的倍数。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
先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语言不要做统一要求。
(1)验证
(2)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2的倍数
(1)独立学习
(2)汇报交流,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3)验证
3.揭示奇数和偶数
结合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与偶数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猜数游戏。
规则: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2或5的倍数还是奇数、偶数。
2.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具备什么条件?
3.用0、5、8组成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又有因数5
四、全课小结
一、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1课时
预习目标:
1、会读肴、瘾、垢,并从文中标出这几个字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魔力、着迷、上瘾、吸引和诱惑。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一、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一、师生交谈,导入话题
师:良好地开端,等于成功地一半,养成良好地生活、学习习惯能让我们受益终生。还记得本学期中要求我们养成地良好学习习惯吗?
生: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师:报纸是传播时事和知识地重要载体。因此我们要
板书:读报
师:要成读报地好习惯。
生:齐读课题。
二、扶、放结合,有效阅读
1、初步感受读报的益处
(1)出示:课文第6、7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2)指名说说读报的好处。
师板书:乐趣无穷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走向成功
过渡:读报的好处可真不少,我们得好好学习学习。下面请同学们围绕预习目标自学课文一、二两部分。
2、围绕目标,展开阅读
(1)出示:预习目标,指名读。
(2)学生自学课文一、二两部分。
3、检查自学,随机拓展
(1)指名认读词语,随机正音。
出示:佳肴上瘾污垢
齐读词语。
(2)小组交流词语地意思,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报纸对人们产生地重要影响)
出示:魔力着迷上瘾吸引诱惑
过渡:报纸怎么会有这么大得魔力,使成千上万地人着迷、上瘾呢?再次走进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就能感受到报纸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诱惑力。
(3)生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思考:这么大地魔力在文中指什么?
①指名回答,并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感受。(搞笑)
②指导朗读,读出搞笑语气。
(4)出示句子:
报纸竟有这么的魔力吗?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
①指名说说这是什么句子,(疑问设问反问)有何作用。(强调读报的重要性)
板书:重要
谈话: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说明读报地重要性,作者采用两个比喻句。
②生用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过渡: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不可一日不读。是什么让报纸成为人们必不可少、不可不读的精神食粮?
板书:必不可少不可不读
③生读第3自然段,小组交流报纸丰富多彩的内容。
④指名回答,师小结。(新人新事新科技)
⑤集体齐读。
报纸的内容异彩纷呈,而我们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忍痛割爱。因此,读报也要讲究方法,也要注重要求。
板书:方法要求
(5)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二部分(4至5自然段)。
①自己喜欢的方式标出读报的方法和要求。
②指名回答。
板书:扫描细读讲究文明
三、回顾板书,总结全文
指名说,师小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儿,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从小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四、练习巩固,适度延伸
补充习题第89页,第二题和第五题。
附板书设计: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重要必不可少不可不读
方法扫描细读
读报
要求讲究文明
益处乐趣无穷开阔视野
陶冶性情走向成功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000克=()千克5千克=()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习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纳税的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一、激趣引入
板书课题:纳税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指出: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了解纳税的作用.
(1)自主探索.
教师:观察分析下面几组信息,讨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纳税?②为什么要纳税?
屏幕显示:
①某汽车制造厂2001年12月生产小轿车销售额865万元,向国家缴税金70万元.
②某教师去年3月对外讲学收入900元,向国家缴纳税金20元.
③2001年全国财政收入16371亿元,其中税收占15175亿元.
④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养老保险基金补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补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等社会保障投入达982亿元.
⑤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支持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资金42亿元.
⑥2001年,中央财政的教育支出达213亿元.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2)合作交流.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最后教师小结: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你如果是一个应该纳税的人,应怎么办?(主动纳税.)
2.理解税种.
教师:结合课前的调查,在小组上讨论,哪些行业要缴纳哪些种类的税?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情况,教师板书: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
教师:你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理解吗?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运用实例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作适当的解释.
提问:什么叫应缴纳税额?请结合你的理解举例说明.
教师:根据下面一组信息,请说一说应缴纳税额各是多少?
屏幕显示:
①顶天水泥厂2002年7月向国家缴纳增值税81.7万元.
②华胜宾馆2002年8月的营业额是940万元,应向国家缴纳营业税47万元.
③某卷烟厂2002年2月卷烟销售额达3000万元,应纳消费税是1200万元.
④张老师的月工资收入是1400元,超出某标准800元,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20元.
教师:什么叫税率?你能写出计算税率的公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税率=×100%
教师:各种收入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教师:税率的高低由国家统一规定,例如国家规定下面一些税种的税率一般是:
①增值税17%(或13%).
②消费税根据消费品种不同从3%到50%不等.
③营业税分行业从3%至20%不等.如交通行业5%,娱乐行业20%.
④个人所得税按收入的高低从5%到45%不等.
3.教学例6.
教师:根据你对税率的理解,如何计算应纳税款?
出示例6,学生读题.
教师:如何理解按营业额的5%纳税这句话?如何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00×5%=150(万元)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页中“做一做”的题目,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订正.
2.做练习三十二的第1~4题.
第1~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第4题学生读题后提问:应纳所得税额420元是什么意思?应按什么的5%纳个人所得税?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叫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做后交流他们的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实践活动
拟定一个与税收有关的题目,在课外开展一项实践调查活动.并对调查情况作简单分析,写一篇调查报告.(可小组合作完成.)
五、反思体验
教师:请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今后在生活、工作中怎样去尽纳税的义务?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教材培训
《立体图性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察,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搭一搭
1、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什么呢?想知道吗?快打开看看吧。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怎么玩呢?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动动你的小巧手。用这些物体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们能拼搭出什么作品?
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有拼出汽车、有拼出高楼、有的拼出高楼)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刚才拼一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二、分一分
1、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2、小组汇报:为什么这样分?(1、有角的和有角的放在一起,没角的和没角的放在一起;2、能滚动的和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
3、同学们表现的真棒!现在小组合作,把每一类再分成两类
4、小组合作,动手分
三、认识名称
1、每一类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出示物体),你知道吗?
2、教师板书每类物体的名字
四、观察物体的特点
1、小组里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正方体所有的面都一样大,长方体不是所有的面都一样大)
2、拿出一个球和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1、球向各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只能前后滚动;2、球摸起来是圆圆的,圆柱上下的面是平平的)
3、教师出示物体,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名字
五、抽象出物体图形
同学们。这些物体,如果去掉他们漂亮的花外衣,在数学上画出来什么样子呢?
(课件出示)
让学生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
六、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同学们,你能把我们认识的物体和他们对应的图连一连吗?
做课后第一题(注意茶壶)
集体订正
2、摸物体的游戏
教师示范,学生游戏
七、全课小结
回想今天的课堂我们认识了那些形状的物体?这些都是立体图形。回到家找一找,你一定能发现它们的影子。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目标:
1、感情朗读,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3、在字里行间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与人为善、舐犊清深,感受对姥姥的思念之情
4、关注生活,感恩之心
一、读题
1、读题
2、再读,想像姥姥的剪纸作品
用词语形容
相机板书: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意味深长
3、再读,想像这样身心入境地剪着纸的姥姥
用词语形容
相机板书: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舐犊情深
过渡:这些都是初步印象,再走进课文,你会觉得这些剪纸更加栩栩如生、令人赞叹;姥姥更加真实熟悉,仿佛就在身边。
二、学习1——6
自读,圈画批注,思考:是个怎样的姥姥
交流:
1、心灵手巧
(1)第二小节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反衬技艺高超)
神了(夸张,以他人之口衬托技艺高超)
理解“深入人心”(不是一个人这么说,也不是只有现在这么说)
小结:简直就是艺术作品,姥姥是一个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家!
(2)第五至七小节
摸黑都能剪纸
刁难:为难,出难题
无可挑剔:仿佛看到了什么?
(剪得好;我仔细地看,找不出瑕疵)
耍赖
联系上下文理解“熟能生巧”
小结:技艺真的高超,神乎其神了!
再分角色读对话,还体会到什么?
点化:这样的感觉,你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曾发生在你的身边?
2、勤劳善良
(1)左邻右舍
(2)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3)“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什么用场?往哪儿贴?’”这个细节让你想到了什么?
(很忙,忙什么?点化:这样的老人家你是否觉得很熟悉?她是不是就在你的身边?)
(直爽,热情)
(为别人着想,认真负责)
(水平高,仿佛有仓库)
……
再读读
三、学习7——11
读到这里,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都跃然纸上,而字里行间流露着的哝哝的情谊更让我们动容。除了喜鹊登枝、除了家家户户窗户上的窗花,剪得最多的是什么?自己读7——11,剪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剪?
交流
朗读
谈体会:舐犊情深
四、学习12——13
1、引读12
从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中读懂了什么?
(对兔子的希望和爱)
(老牛敦厚淳朴,就像姥姥一样)
(俯首甘为孺子牛)
……
引读
反复读
2、过渡:是啊,从小……姥姥的剪纸已经成为我心中的一个梦境
然而,我上学了,越走越远,但……
期待些什么?
除了期待,你还读除了什么?
姥姥把所有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了剪纸里。就算你远离家乡、远离姥姥,你忘记得掉吗?假如你在外地求学,收到了姥姥寄来的剪纸,你会想对姥姥说点什么?写一两句在空白处
相机朗读,小结,读最后两句话
五、总结
文中的姥姥和姥姥的剪纸以及祖孙之间浓农的情意我想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其实,文章学到这里,有没有令你想到了些什么呢?也许我们的姥姥、奶奶、爷爷并没有这么一手令人惊叹不已的绝活,但是,他也有一个和姥姥一样的永恒的动作,也许只是端着一碗热躺向你走来,也许只是在灯下缝一颗纽扣,也许是将鸡腿小心翼翼地藏起来,夹到你的碗里,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捕捉、记忆和感恩。
记住这篇课文,这位老人家,更要记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