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范文: 《小精灵的魔法汤》教学设计范文
发表时间:2022-09-14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怎样才能写好教案?本站收集了《教案范文: 《小精灵的魔法汤》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参考。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风格,结合图谱了解ABA的曲式结构。
2.大胆想象,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旋律的不同元素。
3.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做汤的过程;听过有关魔法、小精灵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图谱、音乐、矿泉水瓶、颜料盖、魔法布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题,启动情感
师:在大森林里,有一座小木屋,里面住着一位可爱的魔法小精灵,(出示课件小精灵形象)小精灵会调制一种神奇的魔法汤。小精灵把这种神奇的魔法藏在了一首神秘的乐曲里,我们来听一听。
二、初步欣赏,动画结合
1.幼儿完整欣赏。(并配上课件)
重点:了解图谱的意义
三、动作表达,深入乐段
师:我们一段一段的听,听听音乐里的小精灵到底在做什么?她的魔法汤是怎么做出来的?
重点:分段欣赏,了解ABA曲式结构,学习动作并与音乐匹配
四、感悟音乐、集体表演
师:小精灵说,做魔法汤还需要一件道具,(出示矿水瓶)让我们一起做一碗神奇的魔法汤。
集体随音乐表演,教师观察。
重点:能运用肢体动作较好的在线音乐的不同特点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师:魔法师要更换一下道具再变了。(讲解换瓶盖),并请幼儿盖上一块魔法布。
师幼和着音乐表演
重点:在游戏中升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活动延伸:
关于颜色的游戏,可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操作中让幼儿记录颜色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一步体验色彩的变化,感受色彩美。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中班游戏仙女和小精灵教案范文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学习用游戏的方式和特定角色表演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性质和结构。2、能随音乐的变化尽力表现个人独特的创造性。3、体验创造性表演音乐的快乐。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5、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1、录音机、磁带。2、仙女头饰一只。3、钮扣小精灵、小木偶若干。4、道具魔棒一根。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师;钮扣宝宝住在一个很漂亮的地方。那就是钮扣王国。有一天,钮扣王国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小朋友想听吗?二、基本部分1、教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述故事。提问:钮扣王国住着谁?有一天,谁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又怎么了?2、欣赏音乐,启发幼儿边听边想。师:音乐里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小朋友仔细地听一听,什么时候是小精灵出现的音乐。什么时候是小木偶出现的音乐。什么时候又是仙女出现的音乐。幼儿欣赏,教师适当提示,加深幼儿对音乐性质与结构的理解。3、分段欣赏音乐,启发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用动作表现不同的角色。1)前奏:启发幼儿表现小精灵守卫城堡的情形。如:合作搭门、变换成门形状等。2)A段:启发幼儿表现小木偶漫游城堡的动作。如:走路、敲门、钻进城门等。3) B段:启发幼儿表现城堡内优美的景色和小木偶被魔棒点到以后的造型动作。4)A段:启发幼儿表现小精灵逗引小木偶的动作,体现角色间的情绪交流。4、教师扮演仙女,幼儿自己选择做小精灵或小木偶的角色,完整游戏。要求幼儿随音乐的变化做动作,学习与同伴共享空间。游戏可重复3--4次。5、幼儿扮演小仙女、小木偶、小精灵玩游戏。幼儿熟悉玩法后,就可以让幼儿扮演仙女的角色。教师重点鼓励小木偶做出不同的定型动作,并仔细听清音乐。三、结束部分幼儿自由游戏,并结束活动。活动延伸:1、在音乐区提供游戏音乐和游戏所需的头饰、魔棒,鼓励幼儿结伴活动。2、在户外活动或音乐游戏时可继续指导幼儿做游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乐曲的理解。3、日常生活中与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米皮皮的敲敲长》。活动反思:对于初步接触外国作品的我班幼儿来说,要通过乐曲的快慢节奏来分辨小树和精灵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节奏的快与慢,只能意会不能用语言表达,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节奏呢?在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时,我用点头,晃动身体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孩子们通过我的提示,马上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有的用小手做波浪动作来表示慢的节奏,有的用小脚快速踏地表示快的节奏,在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的过程中,孩子意会了乐曲中的快慢不同,分辨出了A段音乐小树生长和B段音乐精灵游戏的不同意境。总之,对于孩子来讲,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大班主题勇救小精灵教案范文
游戏目标:
1、练习蹬脚踏车,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平衡能力.
2、培养幼儿勇敢、爱护小动物的精神。
3、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4、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游戏准备:
脚踏车2辆、变形平衡木2个、大纸箱2只、活动前与幼儿共同收集的小动物玩具若干(为幼儿人数23倍)
游戏玩法:
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2路纵队,站在场地一端;每队之间放置大纸箱一个;场地中间设置;山洞;场地 另一端的变形平衡木两侧放置小精灵玩具若干。 老师发令后,各队第1名幼儿蹬滑跑冰车钻过;山洞、到达;浮桥。上桥救起1个小动物,并带着小动物踩脚踏车原路返回,第2名幼儿再出发。在规定时间内比哪一队救到的 小动物数量多为胜队。
游戏规则:
1、必须双手扶把脚踏车至;浮桥;待上桥后 才能救小精灵。
2、若游戏中途发生意外情况或未带小动物成功返 回应在原地重新通过。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大班幼儿基本能够进行投掷并体验做;小爸爸的自豪,小班幼儿也从中锻炼了钻爬的能力,体会与;爸爸合作的快乐。总体来说,目标基本达成。
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1.由于接触幼儿时间较短,对幼儿的实际个体经验把握得不够充分,个别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不能很好地带入游戏。2.教师语言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救救小动物的环节,教师出现让幼儿排队救动物的现象,显得不够精炼。3.在活动道具的准备上,;工具包的使用反而变成了幼儿的负累,幼儿在过河的过程中始终要带着他的;工具包,幼儿甚至已经丢掉了,教师必须反复强调,可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