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范文参考]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930字
  • [范文参考]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930字

    发表时间:2022-05-07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范文参考]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930字》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jk251.cOm扩展阅读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案模板


    一、--思路二、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探究实验原理:以mg和盐酸的反应为例,分析、判断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强调fe+hcl生成fecl2(氯化亚铁)。

    问:这种反应跟以前所学的反应类型有什么不同?

    以前我们所学的化学反应中,是否也有置换反应呢?

    演示实验:铁刀变铜刀

    问:怎样比较铝、铜、银的活动性?(提示:银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探究二:铝、铜、银的活动性及常见金属的活动性

    1、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证明ag、cu、al的活动性

    学生得出生成h2和mgcl2

    书写镁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类推其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

    a+bc==b+ac

    联想到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写出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增加新知

    通过置换反应过渡既回忆旧知又引出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加强记忆

    实验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铜丝浸入agno3溶液中

    铜丝浸入al2(so4)3溶液中

    2、教师巡视并指导实验

    3、收集证据

    收集学生的实验用试管,展示给同学们看。

    拿出课前做好的铜树、银树进行展示。并说明效果为什么好一些。

    1、解释与结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带读

    进行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或自己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观察、对比

    分析、解释得出:

    alcuag

    金属活动性由强减弱

    pb(h)cuhgagptau

    自读

    提问:金属活动顺序有那些意义和作用?

    反思与评价

    实践运用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学生上台:谈体验以及收获、启示、发现……

    1、设计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

    2、判断下列反应类型

    h2+cuo△cu+h2o

    2al+6hcl==2alcl3+3h2↑

    2kmno4△k2mno4+mno2+o2↑

    3fe+2o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能跟氧气反应,为什么生活中却有那么多的铝制品?如铝制炊具。

    总结规律,指导应用

    运用知识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板书设计]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

    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 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 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 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

    2Mg + O2 ===== 2MgO

    4Al + 3O2 ===== 2Al2O3

    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

    3Fe + 2O2 ==== Fe3O4 高温 2Cu + O2 ==== 2CuO

    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 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 镁 锌 铁 现象 (A组)稀盐酸属溶解,反应剧烈 有较多气泡产生, 反应较剧烈 有少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稀盐酸 Mg + 2HCl ==== MgCl 2 + H2 Zn + 2HCl ==== ZnCl2+ H2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Fe + 2HCl ====FeCl2+ 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铜

    结论:金属活动性 Mg > Zn > Fe > Cu

    〔活动与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思考: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 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铁 > 铜 > 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NaMgAlZn Fe Sn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四、置换反应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 A +BC ==B +AC

    反应类型的比较

    化合反应 A+B+…… == AB……

    分解反应 AB…… == A+B+……

    置换反应 A+BC == AC+B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

    回答:不是,例如:

    S + 2KNO3 + 3C == K2S + 3CO2 + 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 稀硫酸中的氢

    3、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习:

    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 银和稀盐酸(2) 锌和硫酸铜

    (3) 铜和硫酸锌(4) 铝和硝酸银

    2、黄铜(含锌和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你能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采用两种方法来鉴别它们吗?

    回答:用火烧变黑的为铜,2Cu + O2 ===2CuO

    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

    Zn + 2HCl == ZnCl2 + H2 ↑ 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 Zn(NO3)2+2Ag

    作业:新学案

    教后:

    「教案参考」《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打印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参考」《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打印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通过三个探究过程: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

    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创设情景抢答金属之最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老师可适当引导比较),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Au)的化学活泼性与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Au)排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还可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2)金属与酸的反应

    活动探究一金属与酸的反应

    (改进意图)用塑料片把培养皿隔成四个区域(有间隙连通),先加入少量稀盐酸,再依次向四个区域中加入Cu、Fe、Zn、Mg四种金属,而课本中采用了4只试管来做这个对比实验。相比之下,用改进过的装置来做这个对比探究,更加节省药品、节省时间,更加便于操作。值得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Cu、Fe、Zn、Mg)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有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破重点。还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设置探讨通过该实验探究一的现象分析,能否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

    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设疑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那种金属最合适?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通过实验探究二的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2)、(3),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另一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金属活动性:Al > Cu > Ag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展示事例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事实,强化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以上三个探究过程的结果,以及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4)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生动的再现,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课件展示本节课板书:附录

    (四)练习反馈

    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2 、黄金与黄铜(铜锌合金)的外观很相似,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鉴别黄金与黄铜?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练习,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优质范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金属吗?它们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学习过铁、铜等金属,具有的性质:固体、有金属光泽、不透明,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能够以氧气、酸等反应……

    【教师总结】那么像是钠、铝等金属有没有不同于铁、铜等金属的性质呢?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钠与O2的反应

    【教师指导】学生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提供小刀、滤纸等实验用品。

    【学生实验】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用刀切开,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及变化。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与实验,能够总结出钠的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也说明钠的密度比煤油小;②可以用小刀切开说明柔软;③断面的颜色很快发生改变,说明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说明钠比铁等金属活泼很多;……

    【教师提问】银白色的光泽变暗是为什么呢?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不是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我们可以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回答】有白色物质生成,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

    【多媒体展示】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并加热,请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钠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教师讲解】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条件不同时,生成的物质不同。在加热的情况下,会与O2剧烈反应,生成过氧化钠(Na2O2)。

    【教师提问】能否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时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

    2.铝与O2的反应

    【教师引导】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了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等;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表面的氧化膜。

    【教师提问】在做镁条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时,在点燃镁条之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加容易一些,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教师提问】铝的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分别加热未打磨和已打磨的铝箔,观察有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加热未打磨的铝箔,铝箔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加热已打磨的铝箔,铝箔也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这是因为打磨后的铝箔表面也很快形成氧化膜,因此与未打磨过的铝箔现象一致。

    【教师提问】我们观察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什么原因?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铝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生成氧化铝(Al2O3),形成一层薄膜保护铝,构成薄膜的Al2O3的熔点高于Al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因此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教师总结】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阻止了铝的燃烧,我们平时用的铝制品就是因为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才得以广泛的应用,同时这也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下面大家可以写出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学生回答】

    3.金属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为什么金属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请同学们结合金属的原子结构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的电子容易失去,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讲解】常见的这些金属,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明家中有一只20世纪50年代初的铝锅,至今仍保存完好。该铝锅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不易被氧化

    C.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被氧化,但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答案】D。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①课后习题;②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2024最新: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七)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2024最新: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七)》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你能说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别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 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根据刚才的实验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金属的防护回收沪教化学教案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教学目的:

    1.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2.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3.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金属回收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金属的锈蚀和防护,金属回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金属生锈给国家带来的损失。

    2.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爱国热情。

    过程:

    复习工业炼铁和钢的原理→探究铁生锈的原因→防止铁生锈的办法→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

    内容:金属生锈的原理、防锈的一般方法;废金属回收的一般意义。

    引言:全世界每年被腐蚀的钢铁,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1/10

    一、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

    [探究活动]铁钉的锈蚀:

    试管:①铁钉与酸、水、氧气接触后

    ②铁钉与、水、氧气接触后

    ③铁钉放在有水的试管中

    ④铁钉放在干燥的空气中

    ⑤铁钉放在冷却的沸水中

    讨论:铁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小结:

    铁锈蚀,是铁跟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铁转化为铁的化合物的过程。

    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酸和氧化钠能使铁在o2和水存在环境中加速锈蚀。

    怎样防锈呢?

    在钢铁表面覆盖保护层的方法来防止钢铁生锈。

    防锈的方法:

    1.在钢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沥青、油漆、塑料、橡胶、搪瓷)

    2.在钢铁表面镀上一层能起保护作用的其他金属(如:镀锡、镀锌和镀铬等)

    二、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废金属的回收利用:如果将废钢铁回炉冶炼成钢,跟用铁矿石冶炼钢相比,既可以节约大量的煤和铁矿石,又能减少污染空气的悬浮颗粒物。可见,回收利用废金属,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指导学生阅读p128-129,使学生了解废金属回收的意义,废金属会对环境有哪些危害?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金属锈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减少损失,需要探究金属锈蚀的原因、防护的方法和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钢铁生锈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分析、归纳能力。认识处理废金属,回收金属的价值,提高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高中教案化学教案 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第一课时: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片、水、金属钠、钾、酚酞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酒精灯、装在玻棒上的铂丝,Na2CO3、CuSO4、KCl、BaCl2、CaCl2溶液蓝色钴玻璃。

    共2课时

    第一课时: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第二课时:焰色反应及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碱金属元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做碱金属?

    [引言]本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碱金属元素。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讲解]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师]首先,我们来分析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差异。

    [投影]

    [学生分析总结]

    [板书]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解]根据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进行如下分析: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板书]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9]取Na、K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灼烧。

    [演示实验2—10]Na、K分别与水反应。

    [讲解]实验证明,Na、K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K比Na更容易燃烧,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K的金属性要比Na强。

    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果说K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碱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引起的,那么K比Na性质活泼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元素金属性的强弱,是由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难易程度决定的。碱金属元素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也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因此,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电子层中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也就是说从锂到铯,它们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K与O2及水反应时要比Na剧烈。

    综合上述实验及分析,我们可得出碱金属的以下性质:

    2Na+O2======Na2O2

    [教师]已知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锂,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教师板书]

    4Li+O2======2Li2O

    [讲解]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K、Rb等碱金属与O2反应,会生成比过氧化钠更复杂的氧化物。

    碱金属除了能与O2反应外,还能与Cl2、S等大多数非金属发生反应,表现出很强的金属性,且金属性从锂到铯逐渐增强。

    [过渡]除Na、K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板书]2.与水的反应

    [教师]请大家写出Na、K、Rb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找一个同学上黑板板书]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2Rb+2H2O====2RbOH+H2↑

    [教师]预测它们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证明理由。

    [学生回答]

    [讲解]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说明,碱金属元素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它们的金属性由锂到铯逐渐增强。

    [过渡]由刚才我们所学的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可知,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是否也符合上述规律呢?

    大家分析课本上表2—1,并总结出碱金属元素物理性质的特点和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师]请大家将分析结果填入下表:

    [板书]

    颜色

    硬度

    密度

    熔沸点

    导电导热性

    密度变化

    熔沸点变化

    [学生活动,填表]

    [讲解]因为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因此,不能保存在煤油里,通常保存在石蜡中。

    [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投影练习]

    1.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质是很强的还原剂

    B.碱金属与非金属直接化合后都生成盐

    C.随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增加,单质的熔沸点降低

    D.原子电子层越多,其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

    E.钾是最活泼的金属

    2.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状态存在?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2Na+O2======Na2O

    4Li+O2======2Li2O

    2.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2Rb+2H2O====2RbOH+H2↑

    三、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颜色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硬度

    柔软

    密度

    较小

    熔沸点

    较低

    导电导热性

    密度变化

    逐渐增大(K特殊)

    熔沸点变化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教学说明]本节课从实验对比和理论分析入手,总结出了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教师在讲述本节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结构入手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并逐渐使学生学会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教案化学教案 碱金属元素(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法。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金属钾、滤纸、小刀、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火柴、镊子。

    2.教师用品:除学生实验用品外,还需要蒸馏水、酚酞溶液、锥形瓶、玻璃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板书]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引入]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投影](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讨论]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板书](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讨论]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

    [板书](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讲述]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相似性及递变规律。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呢?

    [讨论]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提问]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的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课堂练习]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讨论]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规律。

    (学生小结):

    ①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②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③从锂到铯,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投影]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M代表碱金属)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投影]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结构性质

    作业教材习题三;习题五、2。

    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目的

    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

    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

    单人单组

    实验过程

    [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

    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

    [注意]: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

    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

    [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范文参考]化学平衡教案(篇七)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这篇《[范文参考]化学平衡教案(篇七)》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 第二节 化学平衡

    [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师]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三维动画演示] 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观看动画效果,进一步理解溶解过程。

    [师]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 1、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ν(溶解)>ν(结晶)。

    平衡时:ν(溶解)=ν(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师]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和H2O (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范文参考]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930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