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精选
  •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26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那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精选,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分数应用题是六年级下期的内容,它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

    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在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又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JK251.com延伸阅读

    分数乘法数学教学反思优秀模板


    分数乘法数学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教学是六年级下期的一个教学内容之一,其实整数乘法对于同学们来说,已经不是很陌生的问题了,所以,在传授分数乘法这一知识点时,让同学们做一做整数乘整数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自习的方式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在交流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基本上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及与整数乘法的异同。可是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⑴每节课的内容不易过多,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学生不易一下全掌握。要分的稍微细致一些,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⑵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本册中的中心,是重点。本册所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⑶在教学中要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在后来的混合计算这一章中进行应用题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的内容是: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⑷利用分数化单位,如:2/5时=()分1/5吨=()千克

    分数的教学对于本册来说,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要在实际的练习中加以理解和应用。

    小学数学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精选教案)


    小学数学《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214.515=14.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直接写出21.451.5、2.1450.15、0.21450.015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二、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完全没有必要计算时在小数点的问题上过多纠缠,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中,抓住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本质,不在竖式计算上设置人为的障碍,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才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更明显地体现了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算法的本质。计算方法,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思考中完成新知与旧知同化,更新知识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新知,更新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出示214.515=14.3,要求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说出21.451.5、2.1450.15、0.21450.015的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再让学生通过思考、观察、比较2.0523.6、20520.36、2.0520.036的转化过程来发现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转化方法。最后通过计算来总结计算方法,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思考中完成新知与旧知同化,更新知识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巧用儿歌教学,帮助学生总结算法,突破难点

    在计算的过程中,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是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适时引用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零要牢记;上下点点要对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注重预设,更应注重动态生成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学预设,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偏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学设计,这能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但不能适应动态的真实的教学过程。为此,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数,,利用自己发现的分数解决问题。

    2、放弃经典,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会将一些所谓的经典练习、经典算法,迫不及待的教给学生,还自以为效果很好,其实不然。《新课标》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的学习往往是与天真、童趣联系在一起的,成人精妙的想法却不一定适合他们的胃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应该少一些经典,多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去动脑思考。这里我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学具去探究,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动手画、折等,感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就会有机会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而且创新往往就是从这一点一滴开始的。

    3、创设问题,引发更多问题的问题我们设计学习活动,加工改造教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应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把创设问题不协调探究问题解决满足引发新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来做,这里我制造了问题:那我们也学学整数。我们知道整数可以相加减,那分数可以吗?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这种成功的愉悦感将激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4、巧用生活,随机取出生活实例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分数,要让学生明白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此,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一看似简单地谈话、随意地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

    5、制造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说出+=时,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没有作答,教师便提出:我认为+=,你们说呢?学生纷纷摇头,教师紧接着提出:那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说服我+=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矛盾的冲突,使课堂出现了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始验证:有画图的、有折纸的、有2人合作研究的、有4人合作交流的、还有学生把生活中的情境分蛋糕作为了他们思维的拐杖。课堂俨然是一个实验研究室,学生在此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又如在学生提出+=时,同学有意见,提出应该得。

    针对再一次的矛盾冲突,教师并不回避而是面对未学的假分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说出各自的理由。并让学生思考,你知道等于不可能的原因吗?教师善于制造矛盾的冲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最新教案: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word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你不妨看看最新教案: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word版,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本课主要学习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的实际问题,并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中提供了一个主题图,这个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分数除法应用题这个在小学阶段历来的教学难点提供了学习的方法与帮助。特别是在解决分数乘除混合问题时,学生是难以判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除法的问题,我充分利用这幅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以分数乘法的知识进行新旧知的学习迁移。反馈时,学生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做了适时的引导,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但也有学生选择用除法计算,我及时引导学生做好分析,并借助线段图的功能理清思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提出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虽然题目并不难,但要加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鼓励学生找出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清数量关系,避免学生机械套用题型的情况,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的含义解决问题。

    办法想了很多,但一些学困生还是不理解如何解题,还得想办法!

    约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教案)


    《约分》数学教学反思

    设计好课眼,让课活起来

    一堂课就如同一个生命体,如何使这个生命体活力四射,使师生双方都能全身心投入,设计好课眼非常重要。

    约分这堂课,内容比较浅显和枯燥,如果遵照教材的脉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也能掌握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数的含义,但这样一来,难免把课上的沉闷。我非常重视新授课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只有把新授课上有意思,让学生乐于听,乐于想,才能上出效果,为后面的练习课铺好奠基石,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于是我课前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把这节课上得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反复思量,觉得有了点灵感:不如把最简分数作为这堂课的课眼?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把最简分数提前教学,用最简分数带出约分。

    我先出示几组数:3和7,5和18,8和9,4和9,让学生回答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很多孩子通过前面的学习都能马上口答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我问他们不用计算只观察就能回答的原因,学生自然就回答因为每组数都是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我接着问:你能用每组的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和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学生自由发言我板书,然后我问: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学生踊跃的给出了很多答案。从互质分数分子和分母很小的分数简单的分数一直到最后最简分数就诞生了。

    学生觉得很新奇有成就感,而且通过发现、命名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最简分数,他们自然地认识到最简分数既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这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最简分数外延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图片给出了一个故事情境:老爷爷要吃块饼,如果你是小智多星,你知道应该怎么分这块饼给他吗?孩子们通过图片能够很直观的回答出分一半或者说分个饼给老爷爷就可以了。于是引导:这说明和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如果我不给你图片,用哪一个分数能让我们更直观的知道怎么分饼呢?学生自然回答:,是一个最简分数。

    由此感受到了最简分数的优点,和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的必要性。接着我再问你能把分子和分母比较大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根据什么?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于是就顺理成章的转入了约分环节的教学。

    总体来说,这节课除了给出的几组数以及故事情境是预设,其他的都是由学生随机生成,这样的调整,让这节课活了起来,生机盎然,教学线条自然而流畅。

    分数除法优秀模板


    (一)确定谁是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4/7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4/7;

    3、白兔只数的4/7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4/7相当于黄花的朵数;

    5、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3/5,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6、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5,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二)练习

    1、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1/2,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1/2,一件上衣多少钱?

    3、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1/2,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4、幼儿园买来2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1/2,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5、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1/2,今年去年共植树多棵?

    6、一桶水,用去它的1/2,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7、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1/2,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7、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1/2,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教案范文精选)


    通分数学教学反思

    新教材的通分是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在由特殊到一般地解决分数大小比较的同时,教学通分的。而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安排了例3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而难点是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教材中没有安排例题,因此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应的例题来充实本课新授内容。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不用直观图,仅凭借已掌握的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就完全能理解掌握。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理解起来则明显难度较大,今天的教学中,我借助折纸涂色的活动直观展现分数大小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应用生活中常见的切生日蛋糕作为教学原型,帮助启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了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道理。

    折纸的操作活动和切蛋糕的形象比喻,对今天新知的掌握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学生作业正确率较高。在教学通分之前,复习了求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学生在解决例4中,有化成同分子再比较大小的,有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的,也有化成同分母的。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多样。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公分母的现象比较普遍。教材并未要求学生必须用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而直接用分母相乘的积做公分母找得既快,又正确。但用这种方法通分,将会导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数据大,给计算结果化简带来麻烦,且十分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并且例4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刚好是互质数关系,有些学生受其影响。

    2、当其中一个分数分子正好是1时,学生更亲睐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练习十八中,第2题中1/3和3/7、第4题1/2和3/5、第5题1/4和3/8、第6题1/5和3/25、第7题3/5和1/4许多学生都采取了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的方法,这体现了学生解题策略的灵活性,同时也巩固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

    但在《课堂作业》中有这样一题,题目要求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3/8和5/12,班级许多同学仍旧习惯性地将化成与分子相同的分数。殊不知这并不是通分。

    例题的教学只关注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却忽视了概念通分的理解。由教材可知,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子分数显然不是通分。虽然,它也要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但不符合通分的内涵。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强化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数,才叫通分。

    在练习中增加一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变成同分子分数是否是通分,为什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将其中部分习题的数据适当进行调整,重点巩固通分的方法,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好铺垫。

    分数除法教案12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制定的计划书。根据您的需求,编辑为您搜集了《分数除法教案》,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分数除法教案(篇1)

    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28页例2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分数单位,每个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倒数。

    1/5、3/4、7/16、9/9

    2、口算下面各题。

    1/6÷3、4/5÷2、3/8÷6、6/7÷2

    提问: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3、解答应用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28页的准备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的是哪个数量?(求速度。)根据已学的数量关系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指定一名学生列式解答。

    二、新课

    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过分数除以整数,如果除数是分数,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题。

    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提问:这道题要求哪一个数量?根据已学过的数量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8÷。

    2、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然后提问:在图上怎样表示“小时行驶18千米”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画出。)先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表示小时行的;在这样的两份下面注明“小时行驶18千米”。

    提问:“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图上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画。)因为1小时是5个小时,在这条线段的5份上面注明“1小时行驶?千米”。

    提问: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根据线段图该怎样推想呢?可以先求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求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提问:图上哪一段表示小时行驶的路程?(教师在图上左边的一份上面注明“小时行驶?千米”。)

    提问:怎样求出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说出小时里有2个小时,2个小时行驶18千米,用18÷2就可以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提问:18÷2也就是求18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写?(学生回答后教师写出“18”。)

    提问:现在已经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怎样求出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启发学生说出,1小时里有5个小时,要用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乘上5。)然后教师在“18”后面再写“5”。

    提问:想一想,根据乘法结合律,185还可以怎样写?(启发学生说出,先把和5相乘。)教师板书:18(5)=185=18。

    提问:“由上面的推想过程,18÷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学生回答后,教师边重复学生的回答,边写出下面的计算过程:

    18÷==45(千米)

    写出答案“答:汽车1小时行驶45千米。”

    3、引导学生小结。

    “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上除数的倒数。”

    三、看教科书中新课内容后试算

    全体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12÷ 24÷

    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及结果,并提问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

    四、课堂练习

    在练习本上计算练习八第1、2题,然后订正计算结果。

    五、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应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

    2、在练习本上做练习八第3、4题。

    分数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准确解答应用题.

    2.加深学生对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会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每一类应用题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一组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1.课件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4.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一)应用题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240150240240150

    (四)思考题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对比练习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4(只)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12(只)

    分数除法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一节课起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三、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引出新知。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2、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 =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 除数=被除数/ 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 13/15= ()÷( )

    12/7= ()÷() 100/6 = ()÷( )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 2 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三、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分数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平台,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板书3÷4

    引导: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研究

    师: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1)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块)

    师: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板书:3÷5

    师:想想该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3÷5=3/5(块)

    师: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a÷b=a/b

    师: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为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0。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师:第二个呢?

    生:23÷60=23/60(时)

    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完成“练习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教师追问: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第二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来观察和理解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当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该把这块饼干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就可以得到1块饼干中的1/4,也就是1/4块,现在有三个同样的饼干,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分,每人就可以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在边展示边讲解后,我继续提问,除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你还可以怎么分?有一个成绩较好,思维较敏锐的学生说,我们还可以把这块饼干平均分成8份,每人取其中的2份,就是2/8块,共有3个2/8块,就是6/8块也就是3/4块。我注意到了,我只是点了一下,这样也是可以的,6/8就是3/4,这是我们以后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后,在其余老师的点拨下,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未尝不可,的确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际上,我还是觉得该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题目中已经很明显地给出了。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那应该平均分成4份,而他却想到了平均分成了8份,这是思维跳跃的一种形式,但也是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将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分数除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能用解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

    3、选择用除法计算借助线段图的动能理清思路

    板书:

    二、尝试解决

    1、试一试第1题

    板书:

    解:设踢足球的有x人。

    4/9x=4x=9

    或4÷4/9=9

    2、试一试,第1题(2)板书: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后,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用方程和除法计算两种方法,板演在黑板上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

    集体纠正

    学生独立解方程

    捐名板演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集体纠正

    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做好分析理清思路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讲清解题的思路

    巩固学生用方程计算的方法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9×1/3=3(人)

    三、练一练

    1、解方程:

    1/5x=73/4x=4

    5/8x=1/123/8x=1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先弄清“八折8/10,可利用方程法解,术法作基本要求”

    3、解决练一练,第3、题

    板书:

    解:设妈妈的身高是xcm15/16x=150

    X=160或

    150×15/16x=160

    解:设鹅的孵化期是x天

    14/15x=28或x=30

    28÷14/15或x=30天

    的意思,即现价是原价也可用算术法解,算术法作基本要求

    学生独立解决

    或用算术法解决问题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纠正

    引导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字信息

    结合鸡、鸭、鹅孵化期的长短为学生创设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二)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2/9=6

    x=6÷2/9

    x=6×9/2

    x=27

    分数除法教案(篇6)

    一、 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的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在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混合练习中,难以判断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教学这类应用题,要紧密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先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用分数除法来解答,这样不但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同时也加强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特别是判断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量,分析它是已知还是未知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另外,还加强了方程解法与用除法解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掌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切实学会用除法来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二、 说教学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运用直观性原则,采用线段图展示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在师生共同分析、教师主导基础上,紧扣学生已有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再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做到扶放适度,促进学生在半独立、独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过程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通过形式多样的复习做铺垫,面向全体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充分准备。主要设计三道复习题:1、找单位“1”的量;2、根据分率句写数量关系式;3、分数乘法应用题。

    第二、探究新知教学。首先例1的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逐步图示和引导,着重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这种题型的分析思路与乘法应用题是一致的,再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练习,明确解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异同,让学生感知乘、除法的内在联系,最后进行口述检验,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在教学例2时,与例1不同之处,只是涉及到两种量,教学画图时要画两条线段,再放手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作图,数量关系的分析,放手让他们自己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是巩固提高阶段。练习安排上做到循序渐进,第1题基本上同例题一样叙述数量间关系,第2题在叙述上稍做变化,第3道增加一步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同时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练习中基本上采用全部放手的做法,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在引导、鼓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练习后,师生共同进行课的,老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分数除法教案(篇7)

    一、复习

    1、同学们,你能口算95930÷362等于多少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数据太大,不好口算)

    如果已知265×362=95930,你能说出答案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2/7 ×( )=1,括号内填几分之几?为什么?

    2、根据这道乘法算式,你能说两道除法算式吗?根据是什么?

    (引导说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3、完成p25做一做

    三、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除法

    2、同学们已经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你还想学习关于分数除法的什么知识?

    3、事实上,有一些分数除法同学们是会计算的。下面口算几题:

    3/8÷3/8 0÷4/9 1÷2/5 3/4÷1

    你是根据什么知识口算这几道题的?

    4、上面这四道题是一些特殊的分数除法,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分数除法。

    出示例题: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图略)

    怎样列式? 你能根据图说出算式的结果吗?怎样证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证明结果的正确性 )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3 = 3÷34 = 1/4

    你能归纳这种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5、用这种方法口算:

    3/4÷3 4/9÷4 10/9÷5 6/7÷2

    6、质疑

    你认为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分数除以整数吗?能举例说明吗?

    7、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用学生所举的例子作为教学例题(例如 1/5÷3),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新问题,这时需要考虑如何将新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现在看一看,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分数除法的知识:

    (1)分数除以整数,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

    (2) 1除以一个分数,结果是该分数的倒数。

    (3)一个分数除以1,结果是原分数。

    你能将1/5 ÷3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分数除法吗?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8、小组汇报

    (1)1/5 ÷3=3/15 ÷3=1/15

    (2)1/5 ÷3=(1/5 ×5)÷(3×5)=1÷15=

    (3)1/5 ÷3=(1/5 ×1/3 )÷(3×1/3 )= 1/5×1/3 ÷1=1/15

    (4) ……

    你能归纳自己小组讨论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1)先将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能整除分子,再用前面的方法计算。

    (2)利用商不变性质,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1除以一个数,再计算。

    (3)利用商不变性质,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一个分数除以1,再计算。

    (4)……

    9、观察第三种方法:

    1/5 ÷3=(1/5 ×1/3 )÷(3×1/3 )= 1/5×1/3 ÷1=1/15

    这个计算过程还可以更简洁些,你能看出来吗?

    化简得: 1/5 ÷3=( 1/5×1/3 )÷(3×1/3 )= 1/5×1/3 =1/15

    观察 1/5÷3== 1/5×1/3 ,你能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10、计算方法的优化

    刚才小组讨论时,每组用一种方法计算了 1/5÷3,现在你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一下吗?

    学生计算后提问:你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11、对其他的方法,你又有什么要说的吗?

    (引导说出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以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四、课堂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2/3÷3 2/11÷2 3/8÷6 5/4÷2

    2、练习七第1题

    3、讨论题

    1/3÷a和 1/a÷3(a≠0),那道题的结果大?为什么?

    分数除法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猜一猜:有4个苹果,每人得到2个,1个,1/2个,你知道这三 次分别是几个人分苹果吗?

    2.引入并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二)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 明确目标。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1.分一分,引导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2.画一画:引导完成27页的画一画,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完成28页的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归纳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总结归纳计算法则。

    三、反馈矫正

    出示P28的试一试。

    1.统一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指导完成P28练一练的1~4题。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预习: P29 分数除法(三)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二)

    4÷1/2=4×2=8 ;4÷1/4=4×4=16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教案(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65-66例1、例2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4张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

    《分蛋糕》老师口述题学生拍手回答。

    1)8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4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2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4)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在老师口述第4)题后学生无法拍手回答,则抢答半个或个,师板书:个。老师问:怎样列式?学生答后老师板书:1÷2,此时老师指着板书1÷2=个。由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1)学生口答老师板书个。

    2)怎样列式?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3=(个)

    3)等号左右两边为什么相等呢?(老师引导分别说出1÷3和个表示的意义,并根据图示使学生明白: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涂色部分,所以相等)

    4)练习: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5人,每人得几个?老师逐次口述,将划线部分变为平均分给10人、15人……全班同学呢?

    2、学习例2:把3块蛋糕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1)列式:生答师书:3÷4

    (2)动手分一分: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3张相同的圆形纸片,小组合作分一分,每人分得3块蛋糕的,就是1块蛋糕的,就是块。

    (3)汇报:怎么分?每人分得多少块?

    (4)同桌互说分法,重点理解:3块的=1块的

    (5)练习:

    把2块大蛋糕平均分给现在教室里所有的人,每人能分得几块?

    把3块大蛋糕平均分给现在教室里所有的人,每人能分得几块?

    把5块大蛋糕平均分给现在教室里所有的人,每人能分得几块?

    把10块大蛋糕平均分给现在教室里所有的人,每人能分得几块?

    3、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观察板书;1÷3=(块)3÷4=(块)我们发现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讨论: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生答师强调用“相当于”描述,并板书)

    (2)练习:

    5÷8==()÷()

    11÷9==()÷()

    (3)判断对错,并说说为什么。

    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

    (4)用字母表示关系。(学生试写并板演)

    a÷b=(b≠0)

    三、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四、作业:

    P67(1-3)

    五、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

    被除数÷除数=_________________(除数不为0)

    除数

    a÷b=(b≠0)

    分数除法教案(篇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以及解简易方程,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教材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口算或笔算的方法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学分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点

    1、分数除法的计算;

    2、分数除法问题的解答;

    3、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算理;

    2、比的应用.

    1、分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指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并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4、掌握分数除法的统一法则。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推导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

    3、对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理解。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掌握了它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用它解决了相应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逐步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还要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先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二、新知探究: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观察图意,指名口答图意和应该怎样列式.

    2、你能把上面的问题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口答问题和列式)

    3、100g=1/10kg,你能将上面的问题改成用kg作单位的吗(引导学生将整数乘除法应用题改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分析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除法的意义.

    5、练习: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小组学习活动:

    问题⑴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问题⑵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活动要求]

    ①先独立动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

    ②讨论:通过折纸操作和计算,你发现了几种折纸方式,每种方式应怎样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学习结果:

    3、学生独立阅读教材

    4、归纳总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出: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与提高

    ①把7/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3/17?

    ②如果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1/3÷a等于多少?1/a÷3等于多少?你能用一个具体的数检验上面的结果吗

    四、课后作业

    练习八第1、2、3题

    五、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例1.100×3=300(ɡ)1/10×3=3/10(㎏)

    300÷3=100(ɡ)3/10÷3=1/10(㎏)

    300÷100=3(盒)3/10÷1/10=3(盒)

    例2.4/5÷2=4÷2/5=2/54/5÷2=4/5×1/2=2/5

    4/5÷3=4/5×1/3=4/15

    分数除法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找出单位1。

    2.出示第88页的复习题。

    (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

    (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3.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

    1.出示例6。

    千克?

    2.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这袋大米的

    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找单位

    (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成8份,吃了的占其中的5份。)

    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生在黑板上画出: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

    (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

    (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总重量-它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

    (10)试着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

    (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口述:

    解 设买来大米x千克。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数量关系相同。)

    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4.出示例7。

    烧煤多少吨?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画图分析解答。

    ①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为什么?(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1。)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的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板演线段图: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解 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答:四月份原计划烧煤135吨。

    (1)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反馈提问:

    ②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91页的第2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91页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由于新旧知识联系很密,因此本节课在教案设计上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数量关系相同,只是已知和问题发生了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除法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单位1,正确地解答分数应用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板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是哪三种?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判断单位1.

    1.鹅的只数是鸭的 .

    2.甲的 是乙.

    3.乙是甲的 .

    4.男生人数的 相当于女生.

    5.小齿轮的齿数占大齿轮的 .

    (三)列式计算.

    1.4是12的几分之几?

    2.12的 是多少?

    3.一个数的 是4,求这个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第(1)题

    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1.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应把谁看作单位1?是根据题中哪句话判断的?

    3.画图.

    4.列式解答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二)教学例3第(2)、(3)题.

    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1.画图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关键是什么?

    1.结构上

    相同点:都有3个数量,即鸭的只数,鹅的只数,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已知和未知不一样.

    2.解题思路上

    相同点:都要首先弄清谁作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

    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

    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谁作单位1.

    教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结构、解题思路及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解

    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样才能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进行了比较.解答时,要正确地判断单位1,从而确定解答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几分之几?

    (二)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运来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 .商店运来蓝毛衣多少包?

    (三)商店运来蓝毛衣15包,正好是运来红毛衣包数的 .商店运来红毛衣多少包?

    五、课后作业

    (一)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二)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三)农场有小牛40头,是大牛头数的 .农场有大牛多少头?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答:池塘里有4只鹅.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答:池塘里有12只鸭.

    分数除法教案15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分数除法教案”,热烈欢迎您参阅这个网站我们期待您的回访。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桥梁。

    分数除法教案【篇1】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解决问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解决问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解决问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掌握这类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解方程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1)的2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数除法教案【篇2】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是进一步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也是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以及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等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

    2.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安排4个环节完成。

    一、复习铺垫。出示情境图:把8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每人可以分得多少块?如何列式,为什么?

    二、探索新知:分成以下6个层次完成。

    第1层,分析问题,列出算式。我首先把刚才的情境图变为:把3块饼平均分4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多少块?学生很容易将复习题的解题方法迁移过来,列出算式3 4,老师适时板书出来。

    第2层,动手操作,探究结果。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每人分到的饼不满1块时,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个分数是多少呢?接着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圆形卡片,在小组内动手做一做。

    第3层,组织交流分法,得出答案。可能会出现两种分法。一种是一块一块地分,每人每次分到1/4块,3个1/4块是3/4块。第2种分法,3块一起分,每人分得3块的1/4,即3/4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两种分法用电脑动画逐个演示。并相机完成板书:3 4=3/4.

    第4层,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让学生将探索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在组织交流时适时板书:3 5=3/5.

    第5层,归纳总结。这时,我指着板书内容提出问题: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同时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小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然后板书:被除数 除数=被除数/除数。最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字母表达式,并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a b=a/b.

    第6层,尝试练习。先试做“试一试”的题目。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接着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的两组题。第一题要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组继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新知。这一环节共安排5组习题。

    1、做练习八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做练习八的第二题。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八的第三题。让部分学生说说是怎么向的。

    4、做练习八的第四题。要让学生说出题中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5、做练习八的第五题。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先让学生说一说,老师在适时补充: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其实数学上很多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同学们不但要会做题,更要思考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你就会越来越聪明。

    分数除法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 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 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 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 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

    这样的图式训练对正确掌握分数除法的一般化算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图式的强化将促使学生在理解算法时有一个直观的支撑,这样的理解也就愈深刻。

    形式训练。

    7/15÷4=7/15×( )

    5/16÷6=5/16 1/8

    3/10÷5=( )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1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2小红3天看了一本书的1/5,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要多少天?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分数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三、综合练习

    四、课堂。

    五、作业

    1、复习法则。

    问:分数除法要怎样计算?

    2、计算:

    5/7÷1014÷4/512/13÷8/9

    三人板演。

    3、练习八17

    上下练习,说说是怎样想的。

    问:分数加减法要怎样算?分数乘法怎样算?分数除法呢?

    4、练习八18

    学生口答,选择说怎样算的?

    1、练习八19第一行

    四人板演;计算时说明要注意的约分等问题。

    2、练习八20

    说说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

    练习计算。

    口答算式与结果,让学生说说各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

    3、练习八21

    问:解答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解答。口答算式。

    为什么3/4×2/5来计算?

    3、口答。

    根据下面的条件,先说出哪个是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桃树占果树总棵数的2/5。

    (2)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20。

    (3)修好了一条路的3/7。

    (4)一堆煤的1/4已经运走。

    (5)这批布的2/3是花布。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

    练习八19第二、三

    课后感受

    本节课上下来,分数计算学生们掌握得都不错。在分数乘法应用题如21题的第三小题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题型方面下功夫。

    分数除法教案【篇5】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五、说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例3: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运走了剩下240吨? 吨

    (一)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 (二) 240÷(9-5)×9

    X — X = 240 =

    X = 240 =

    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数除法教案【篇6】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所以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难点: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复习:76是()数,它表示()。10/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观察:5÷8=4÷9=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决“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

    (4)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教学例2、

    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1)平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

    (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

    (3)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

    三、拓展应用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cm,它的边长是周长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

    分数除法教案【篇8】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法(二)。

    一、说教材:

    分数除法(二)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它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后继性学习,为分数除以分数及后面的分数混合运算提供认知和学习基础。

    教材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从中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称这为倒数计算法。然而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困生并不能正确运用倒数计算法,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并能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我引进了通分计算法。

    为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条: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三、教、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平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习题1:“把 1/2 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 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 ÷4 = 1/2 ×1/4 =1/8 (张)或者用通分法:1/2 ÷4 = 1×4/2×4 ÷4= 1/8 (张)通过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

    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 ÷ 1/2 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 ×1/2= 1/8 ,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地验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基础,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验证猜想,理解计算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题意,我把书中情境图改成具有生活气息的题目: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个小朋友吃 1/2 张,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平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理解计算的过程。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计算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会认为1张饼里有2个1/2 ,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吃,4张饼就能分别8个小朋友吃,列式为:4÷1/2 =4×2=8(个)。但这个过程并不能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倒数法解题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4÷1/2 =4×2=8(个)并不能理解4 ÷1/2可以用4×1/2的倒数来计算。这时我引进了通分法来计算: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4 ÷1/2 就是求4里面含有几个1/2。而4就是8/2 ,根据学生以前知识结构,学生易于知道 里有8个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方法, 4÷ 1/2 = 8 ÷ 1/2 = 8; 追问: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再次从计算的角度去思考: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要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就能求出商。

    由于通分法计算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而倒数法的意义很难被学生理解,但它简洁的计算过程又是今后学习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渗透,力求使让通分法成为理解倒数法的基石。

    这个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大量练习,使用计算方法。

    数学的归纳过程不是把一个单一的数学现象,而是把一系列有相同特点的数学现象抽象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特征,这就是建模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我先出示了两道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 1/3 张、1/4 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让学生模仿前面的例题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中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由于前面几个除数的分子都是1,学生还不会去有意识地总结计算方法,仍会去想:只要看看一张饼里有几个这个分数,然后再用4去乘个数就行了。所以此时让学生归纳倒数法计算的方法还为时过早,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思维的束缚,真正从倒数的角度去观察和体会除数的变化,我又引进了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2/3 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这时学生通过画图不再能看出一张饼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吃了,引起学生认知经验的冲突。教师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去解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由于倒数法计算很难说清算理,反馈时学生大多会借用通分法来说明:4÷ 2/3 = 12/3 ÷2/3 = 6。根据教学目标对通分法运用的定位(是为了使学生相信倒数法计算结果是正确的。),此时一定要让学生再次进行尝试:你们能用倒数法进行计算吗?边计算边观察:什么在变?什么不变?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果他们把被除数变成了倒数,肯定与通分法计算的结果不同,这时会自行修正,并体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接着出示书中“画一画”的练习,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用图形来理解计算的优势,认识数形结合对数学解题的帮助,从而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4、观察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用通分法与倒数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倒数法在计算中简洁优美。但让学生体会:如果觉得通分法更适合,也可以使用通分法进行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数学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允许他选择并不优化的方法,等知识水平有了进步再来运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学习。

    5、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法则。

    通过前面多次的叙述和大量的计算,计算法则已是呼之欲出了,但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扼要。这时我提出:看谁说的计算方法与数学家说的方法最接近?并说出前一部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让学生接着完成后面的部分。最后出示书中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提出鼓励性评价——太棒了,你们大多数都有数学家的天份。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较多,从学生的猜测到验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分数除法教案【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这一领域,是在学过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分数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认识了倒数,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解决问题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二、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收集信息、独立思考、发现关系、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变“教师教”为“引导学”。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分析,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引入新课、收集信息——比较发现、得出结论——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全课小节、达成共识。

    (一)引入新课、收集信息: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法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伊始我先播放一段轻松、欢快歌曲。(播放视频)

    在这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孩子们愿意把他们喜欢的课间活动讲给我听?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随即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场景引入,获取基本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

    信息:图上有(20)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有(6)人;

    踢毽子的有(3)人;打篮球的有(4)人;

    跑步的有(3)人;踢足球的有(4)人。

    问题:跑步的人数是踢球的几分之几?

    踢毽子的是跳绳的几分之几?

    (二)比较发现、得出结论:

    1、引导发现问题: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操场上是有20人在活动吗?学生一定会发现这幅图只呈现了操场的一部分,显然答案20人是错误的。

    请同学猜一猜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沉思片刻后会汇报许多数据。

    教师进一步引导: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2、给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跳绳的小朋友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小组中交流并汇报。

    学生在试做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借助线段图用除法计算、数份数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无论是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与鼓励。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由学习者成为研究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再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最简便的方法。

    在比较过程中,学生一定也许会说:前两种方法书写少、计算快、用起来顺手也很简便呀!教师不要立即否定,扼杀孩子们的思考意识;也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往下进行。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实我也很欣赏你的方法,谁能把你认为简便的方法的思路说给我们听?

    通过讨论的平台,让大家发现用方程解决就是旧知识的综合运用,属于顺向思维,虽然写起来麻烦,但思考起来会更加容易。

    最终得出结论: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比较简便。

    4、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为了巩固这种方法,我把教材中的试一试,设计成两个板块:一是口答,二是笔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

    口答:说出他们的数量关系:

    ①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

    ②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

    ③某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

    笔练:通过上述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并解答。

    I、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II、某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

    有多少天?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练习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基本练习、对比练习、拓展练习。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第一题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弄清什么是打折,及八折的意思,再进行解答。

    后面的两道题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基本练习:解方程:

    х/5=7 3х/4=4 5х/8= 8х=4/7 2х3=6 3х/8=1

    二、对比练习:

    1、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操场上有9人在踢足球,占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三、拓展练习:

    1、原价是多少元?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商场内物品打折的情况,你知道

    打折是什么意思吗?

    通过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图片信息,让学生弄清八折的意思,再进行解答。

    2、李健的身高是150厘米。

    (1)李健的身高是妈妈身高的5/16,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2)妈妈的身高是爸爸身高的8/9,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厘米?3、鸡、鹅的孵化期分别是多少天?

    鸭的孵化期是28天;

    鸡的孵化期是鸭的3/4;

    鸭的孵化期是鹅的14/15;

    (四)全课小节,让学生谈一谈在本节课里的收获,总结在学习中的不足。

    分数除法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课前准备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第四部分:是教学有关单位名称之间的转化。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材料准备:一米长的绳子一条,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水彩笔、直尺等文具。

    分数除法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

    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比较例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投影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五、总结全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来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分数除法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在教学的进行中,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针对以上的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想,我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自主建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1)学生独立完成课前练习,引入新课。

    (2)出示例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3)当他们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引导他们讨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结果。

    (4)介绍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由来。

    板书课题 —— 分数与除法

    二、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1)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首先,请他们思考,列出算式。

    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一种是一个一个分,一种是重叠起来一块分。

    (2)课件展示完整的二种分法,引导总结3块饼的实际上是一块饼的,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

    (3)在教授完例1和例2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 1÷3 =和3÷4=两个算式的比较,体会当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除数,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字母公式后,通过两项不同的练习进一步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分数除法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 ,每份就是2个 。

    B、 ÷2= × = ,每份就是 的 。

    (4)如果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 ÷2和 ÷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分数除法教案【篇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 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激趣导入——十兄弟的故事

    大虾夫妻生活窘迫,突然有一天,从天上降下来十颗晶石。无恶不作的大帅得知后,欲抢夺晶石。怎么办呢?,大虾夫妻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它是吃了吧。妻子将十颗晶石分为两次吃,她每次吃多少呢?

    创设这一情境,是因为《十兄弟》这个电影,大家都看都过。富有神话色彩,学生会感兴趣。在兴趣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为了使故事和所学知识连贯起来,所以我又利用故事来引出新知。展示多媒体:几天后,神奇的事发生了,大虾妻子怀孕还生下10个孩子。十个孩子一夜长大,而且各有本领,由于家里穷没有东西吃,所以大虾的妻子就把一张饼的4/7分给大口九和飞天五,他们每人分多少呢?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告诉学生把饼看作成长方形,这样就回归到我们熟悉的图形中了。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2、比较归纳,初探算法

    我继续给学生讲故事,从而引出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大虾妻看看大口九,他一人能吃两个人的饭,又想想,最后决定把这张饼的4/7分给高脚七、飞天五和大喊十,每个人分到多少?

    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课件出示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巩固应用

    我们知道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巩固练习:

    1、算一算

    在分饼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十兄弟想考一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教师出示算式,提出要求: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选两道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此过程我要时刻提醒学生计算的结果,能化简一定要化简。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试一试。

    集体订正。

    从简单的问题要逐渐加深,从填一填的题中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充分。

    3、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带分数怎么办?有的学生会想到化假分数,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

    4、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分担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分担区的卫生,

    老师想把分担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分担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六、作业

    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再巩固,同时还要联系实际,制定作业是: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回家编几道生活中的问题,明天我们再一起解决。

    七、说教学预测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体会分数除法转化的方法,并会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教研组相信学生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而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分数除法教案【篇1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及上一单元数的整除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等知识打基础。本课时内容,教材安排了例1、例2两个例题,以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安排了5道练习题(可说说各题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初步地应用这个关系进行相应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是学生进行除法计算中,商从整数向分数拓展的转折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方面确定了以下三点:

    1、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这个关系。

    2、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基本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发现归纳的探究能力以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课堂作业题纸。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以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分除法的意义为基点,以直观图(数形结合)为手段,在学生对两个例题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这个关系的掌握,发展学生的计算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可以出示分数,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这里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主要目的是为下面的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了知识上铺垫准备。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学习。本环节的复习可以起到唤起记忆,思维定向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发现关系。

    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的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五步来完成。

    第一步

    设计了一个准备题“把6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列式的依据——总米数÷段数=每段米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个数量关系也是本课中两个例题的列式依据),搭起解题的框架,以实现解法迁移。

    第二步

    是教学例1(1),通过改题出示例1(1)“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上两题的异同,得出除法计算的结果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画图使学生1米的3(1)就是3(1)米即1÷3=3(1)(米)。然后追问:如果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10段,每段长多少米?这里使学生认识到1÷m=m(1),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步

    再改题出示例1⑵“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请学生动手画一画,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第四步

    是教学例2“把3块蛋糕平均切成4份,每份是多少块?”,可以通过学具折剪,移拼展示,力求直观形象,使学生理解3块的4(1),有3个4(1)块,就是4(3)块,即3÷4=4(3)(块)。

    第五步

    是引导发现,得出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板书,相一想刚才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从而得出并完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以上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得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前面两例的教学其实是为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表象,准备素材。所以前面两例的教学不要消耗过多的时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也要适当的调控。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体现多向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形成需要通过练习,通过对所学新知的应用,才能内化和掌握。巩固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准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等要求。本课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一组除法算式的商。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填空。如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不能为零。()÷()=。这里是直接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出示例如:

    ①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

    ②小华15分钟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用分数表示)

    ③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用分数表示)

    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要求:比较本题两问的区别,明确第一问是根据“总米数÷段数”得到每段数,即3÷7=7(3)米,所求结果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是带单位名称的;第二问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把单位“1”7等份中取1份,即1÷7=7(1),所求结果表示部分与总数的分数关系,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结果不带单位名称。通过本题使学生辨析清楚分数表示具体数量、表示份数关系的两种意义。)

    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