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我看网络
  • 高中教案我看网络

    发表时间:2022-03-14

    课题

    (教学内容)

    第一课我看网络

    总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网络的基本概念。

    2.网络的分类。

    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计算机网络、画网络结构图,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网络和结构,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

    情感目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了解,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点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分类。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种类、网络设备及连接方式。教法教具

    计算机网络教室。

    若干段网线,一小段光缆,网络交换机等网络设备。

    相关图文资料。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备注

    1、课程引入:

    用投影机投放出我们正在使用的网络教室的拓朴结构图:

    让同学们在头脑中首先对我们正在使用的

    网络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

    2、任务分步:

    第一任务: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

    相关性的网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在屏幕上显示的分别代表着什么样的网络,

    它们的形成对我们有什么具体的帮助?

    (第小组以报表的形式进行总结,并由小组长进行发言汇报)

    注意:要引导学生归纳出“网”的特点,就是资源的融会贯通、相互共享。然后再把思路从广泛的、现实生活中的“网”引申到计算机网络,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大优势就是信息资源的共享。

    (小组成绩比较)

    第二任务:教师通过屏幕和实物展示简单常用的网络设备。

    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网线的内部结构。要求各组回答:你们组所看到的网络在你的大脑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网线内部还有好几种颜色的线,它们有什么作用呢?你们认为交换机有什么用处?

    注意:要让学生认识网线及交换机的作用和网线采用色彩分类的作用。d在此部分可采用学生自先分组理解,教师最后讲解和总结的方式。

    (小组成绩比较)

    第三任务:让学生讨论各种各样的现实网络,让他们分析我们教室里的网络,大家上网时的互联网络,以及我们整个学校的网络,它们这些网络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呢?从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按网络规模分类方法,从而把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并能对不同的网络能进行正确的分类。

    (小组成绩比较)

    随堂综合任务:让学生对现有教室里的计算机网络进行认识,并让大家回忆开始上课时给大家的一张网络分布结构图,提供如下图标,让大家地行联接成为一张正确的网络结构图。

    (小组成绩比较)

    3、学生自评:

    4、评价及成果展示:

    评选本节课最优小组,予以小组表扬。

    展示优秀的网络拓扑图作品,予以个人表扬。

    5、课后讨论:

    a、网络比单机有哪些优势?

    b、你知道有哪些无线网络技术呢?c、你认为网络还会向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继续延伸?教学反思:1、从理论知识上让学生对互联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学期开设的第一节网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internet,认识ie浏览器,怎样打开ie浏览器。由于这节课关于网络的术语比较多,而学生对于这些枯燥的内容不感兴趣,只想上网浏览。新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应该先让学生浏览一些好的网页,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再跟他们说,了解一些上网术语,对他们更好的认识网络有帮助。这样学生知道了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自然就可以集中精力听课了。所以在讲授过程当中,我为学生演示了教学课件,把这些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做到了课件当中。通过课件生动的演示,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互联网,它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同时,还知道了上网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网上信息知道怎样取舍。2、学生自学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达到小组协作学习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先通过自学掌握80%,剩下的老师讲解。可是效果并不好,有的学生只是照着书读,没有进行思索,离开书本让他用自己的话说根本说不出来。显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由于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我设计的自学这一部分并不成功。当然,在教学活动当中,一节课的设计难免不疏漏之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反思。我觉得应该提倡"两个允许,三个一点",即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尝试;允许小进步,不允许原地踏步。"三个一点"即每天实践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通过反思,初步培养了我的反思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反思态度,敢于质疑、提出不同见解、善于探究的良好的反思品质。学校的研究氛围越来越浓厚,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更新,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深化。

    JK251.com延伸阅读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2.学习建议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涉及其他植物激素和植物调节剂应用的事例很多,应结合实例进行学习,深入思考,探讨其理论基础。应将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列表学习。理解植物激素调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理解“植物的激素调节”重在“调节”二字上,尝试以科学辩证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结合上一章知识,总结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区别:(1)植物激素无专门的分泌器官,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动物激素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分泌;(2)植物激素的运输和分布易受重力、光等因素影响,动物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3)植物激素不作用于特定器官,动物激素则作用于特定器官。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的是()。a.向日葵的花盘跟着太阳转b.在光线明暗刺激下酢浆草的叶片昼开夜合c.在几个雨点的刺激下含羞草的小叶合拢起来d.在触摸等刺激下紫薇(痒痒树)的枝条微微抖动2.下列各项中,能促进柿子脱涩变甜的是()。a.生长素b.脱落酸c.细胞分裂素d.乙烯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用赤霉素处理植物,能显著促进茎叶生长b.细胞分裂素可以延长蔬菜的贮藏时间c.脱落酸抑制生长,但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d.乙烯有催熟果实和延迟开花的作用4.在啤酒生产过程中,用于代替大麦芽完成糖化过程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5.恶苗病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6.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7.自然状态下,秋季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激素是()。a.吲哚乙酸b.2,4-d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8.把未成熟的青香蕉和一个成熟的黄香蕉同放于一只封口的塑料袋内,发现青香蕉不久会变黄。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脱落酸d.乙烯9.除根尖以外,下列各项中还可以合成细胞分裂素的是()。a.导管b.筛管c.叶片d.茎尖10.不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③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④由专门的器官分泌⑤对植物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节作用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⑤12.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田除草,其原理是()。a.高浓度促进杂草衰老b.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c.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d.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二、非选择题13.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_________,经鉴定知道这种化合物是_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_实验发现的。此外,目前公认的其他4种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乙烯通常是一种气体,在生产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但可从乙烯利的分解中获得乙烯。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液体化合物,在ph大于4.1时就会分解。当乙烯利的水溶液被植物吸收后,由于植物体内的ph一般大于4.1,这样乙烯利将会分解,释放出乙烯。请你用所给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验证乙烯对香蕉的催熟作用。材料用具:若干尚未完全成熟的香蕉、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蒸馏水、塑料袋。(1)实验步骤:①:②:③:(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人们成功地合成了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们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你能举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吗?(2)这种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上有何应用呢?(3)我们利用这种化学物质的原理是什么?参考答案【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a2.d3.d4.b5.a6.d7.c8.d9.d10.d11.d12.b二、非选择题13.生长素吲哚乙酸胚芽鞘的向光性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14.(1)①将若干尚未完全成熟的香蕉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浸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中,乙组浸在同等体积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1min);②取出香蕉,分别放入两只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置于25℃左右的阴暗处;③每日观察香蕉的颜色和成熟程度的变化(2)甲组比乙组先变黄,成熟得早(3)乙烯对香蕉有催熟作用15.(1)萘乙酸(或2,4-d)(2)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控制性别分化等。(3)这种化学物质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相似,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图文混排网络教学


    单位:琼文中学姓名:文英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图文混排、文字框的概念与作用。

    ②通过动手设计与制作,逐步领悟编排图文并茂作品的基本方法。

    ③初步掌握图文混排作品的整体设计思路与基本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在文稿中插入图像,并能调整图像的大小、位置、边框、阴影、绕排方式等。

    ②能够在文稿中插入文字框,并能够调整文字框的属性。

    ③掌握编排图文并茂作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亲手操作实践,让学生逐步认识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规则,同时领悟到隐藏在基本操作背后的作品整体设计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②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文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文稿中插入图像并调整图像的大小、位置。

    (2)设置图像的边框、阴影、绕排方式的属性。

    (3)插入文字框,设置文字框的属性。

    (4)设计并编排出图文并茂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

    利用校园网络,将图文混排的操作演示放在网络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并参照演示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举一反三,尝试教村中未介绍的编辑方法并观察、比较其效果;发挥团体协作的情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自学、探究、总结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用具

    计算机网络教室、《信息技术》网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准备好的图文混排的作品,供学生欣赏。

    2、指导学生打开《信息技术》网站,进入其中的《板报欣赏》栏目欣赏其中的作品。

    3、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用图文混排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作品。

    (二)目标完成主要过程:

    指导学生进入网站中的《wps中的图文混排》栏目,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文的制作过程为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自主学习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参照网络上的演示,自己动手操作,并将每一步的操作成果上传到网络上。

    1、在wps中插入图像

    ①提出问题:如何在wps中插入图像,如何调整图像的大小和位置。引导学生进入《操作一在wps中插入图像》。

    ②学生观看网络上的演示自主学习,利用网络上提供的素材,仿照演示制作一份作品并上传。

    2、设置图像的属性

    ①提出问题:如何设置图像的边线、阴影等属性,使图像更美观。引导学生进入《操作二设置图像的属性》。

    ②学生观看网络上的演示自主学习,对上一幅作品的图像进行调整。并把调整后的作品上传。

    3、图像的绕排方式

    ①提出问题:如何设置图像的绕排方式,不同的绕排方式之间有何区别。

    ②由学生自己尝试,并观察、比较不同绕排方式的效果。

    4、在wps中使用文字框

    ①讲述文字框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文字框。

    ②学生观看网络上的演示自主学习,用网络上提供的素材,仿照演示制作一份作品并上传。

    (三)综合练习

    学生利用《综合练习》中提供的素材,结合学习到的操作技巧、方法,发挥自身的创意,制作一个电子板报并上传。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师规定任务的前提下创新作品。鼓励学生发现、探索、创新wps丰富的图文混排功能,欣赏别人的作品,启发自己的思维。

    (四)成果总结

    1、教师小结。

    2、鼓励学生在课外寻找题材和素材,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电子板报,并将其发布在《作品展示》栏目下,供大家欣赏。

    高中教案 推荐:高中教案【荐】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教学目标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引入〗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哪里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中的有机物。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燃烧葡萄糖可以观察到放出的热和光,说明葡萄糖中蕴含着能量。但是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均需要温和的条件,那么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问题探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提示〗见p89。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相互传递求偶信号,以便交尾、繁衍后代。2.萤火虫腹部后端细胞内的荧光素,是其特有的发光物质。3.有。萤火虫腹部细胞内一些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只有在转变成光能时,萤火虫才能发光。〖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板书〗一、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讲述〗atp的结构特性atp也叫做腺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腺三磷,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特点是:它的高能磷酸键(也即酸酐键,用“~”表示),水解时释放出的化学能是正常化学键释放化学能的2倍以上(一般>20.92kj/mol)。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化学中使用的“键能”和生物化学中使用的“高能键”,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化学中“键能”的含义是指断裂一个化学键所需要提供的能量;生物化学中所说的“高能键”是指该键水解时能释放出大量能量。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这三个磷酸基团从与分子中腺苷基团连接处算起,依次分别称为α、β、γ磷酸基团。atp的结构式是:分析atp的结构式可以看出,腺嘌呤与核糖结合形成腺苷,腺苷通过核糖中的第5位羟基,与3个相连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atp。atp分子中的γ磷酸基团水解时,能释放30.5kj/mol的能量,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需要指出的是,atp分子既可以水解一个磷酸基团(γ磷酸基团),而形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又可以同时水解两个磷酸基团(β磷酸基团和γ磷酸基团),而形成一磷酸腺苷(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焦磷酸(ppi)。后一种水解方式在某些生物合成中具有特殊意义。amp可以在腺苷酸激酶的作用下,由atp提供一个磷酸基团而酶形成adp,adp又可以迅速地接受另外的磷酸基团而形成atp。

    〖板书〗atp:a—p~p~pa—p~p+30.5kj/molatp也叫做腺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腺三磷,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atp分子既可以水解一个磷酸基团,而形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30.5kj/mol。〖板书〗二、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酶1

    酶2a—p~p~pa—p~p+30.5kj/mol

    (物质可逆,能量和酶不可逆)补充:〖讲述〗atp是活细胞内一种特殊的能量载体,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以及细胞质基质中广泛存在着,并不断与adp相互转化而形成atp系统。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很少的。但是,atp与adp在细胞内的相互转化却是十分迅速的。一般地说,atp在细胞内形成后不到1min的时间就要发生转化。这样累计下来,生物体内atp转化的总量是很大的。例如,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的状态下,24h内竟有40kg的atp发生转化;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总之,在活细胞中,atp末端磷酸基团的周转是极其迅速的,其消耗与再生的速度是相对平衡的,atp的含量因而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的水平。可见,细胞内atp系统处在动态平衡之中,这对于构成细胞内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板书〗三、atp的利用吸能反应:需要消耗能量,是吸能反应。(如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反应,)这一反应所需要的能量是由atp水解为adp时释放能量来提供的。放能反应:能够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如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这一反应所释放的能量除以热能形式散失外,用于adp转化为atp的反应,储存在atp中。〖讲述(黑体字是板书)〗a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转化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这些能量的形式主要有以下6种。①渗透能细胞的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物质跨膜移动所做的功消耗了能量,这些能量叫做渗透能。②机械能细胞内各种结构的运动都是在做机械功,所消耗的就是机械能。例如,肌细胞的收缩,草履虫纤毛的摆动,精子鞭毛的摆动,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的运动,腺细胞对分泌物的分泌等。③电能大脑的思考──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电鳐、电鳗等动物体内产生的生物电等,它们所做的电功消耗的就是电能。④化学能细胞内物质的合成需要化学能,如小分子物质合成为大分子物质时,必须有直接或间接的能量供应。另外,细胞内物质在分解的开始阶段,也需要化学能来活化,成为能量较高的物质(如葡萄糖活化成磷酸葡萄糖)。可以说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中,到处都需要由atp转化而来的化学能做功。⑤光能目前关于生物发光的生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已经知道,生物体用于发光的能量直接来自atp,如萤火虫的发光。⑥热能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转化为热能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环境散发,其中一小部分热能作用于体温。通常情况下,热能的形成往往是细胞能量转化和传递过程中的副产品。此外,atp释放的能量中,一部分能量也能用于动物的体温的提升和维持。〖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提示〗1.1分子葡萄糖所含的能量,约是1分子atp所含能量的94倍(指atp转化为adp时释放的能量)。2.有道理。糖类和脂肪分子中的能量很多而且很稳定,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这些稳定的化学能只有转化成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作业〗练习〖提示〗基础题1.b。2.提示:吸能反应:如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反应,需要消耗能量,是吸能反应。这一反应所需要的能量是由atp水解为adp时释放能量来提供的。放能反应:如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能够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这一反应所释放的能量除以热能形式散失外,用于adp转化为atp的反应,储存在atp中。3.在储存能量方面,atp同葡萄糖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atp分子中含有的化学能比较少,一分子atp转化为adp时释放的化学能大约只是一分子葡萄糖的1/94;二是atp分子中所含的是活跃的化学能,而葡萄糖分子中所含的是稳定的化学能。葡萄糖分子中稳定的化学能只有转化为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细胞利用。拓展题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的细胞内都具有能量“通货”──atp,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也反映种类繁多的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

    高中教案


    地位分析

    唐朝前期虽然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是封建社会固有的社会矛盾依旧存在。唐玄宗后期纵情声色,政治十分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繁荣景象消失。安史之乱虽被平息,但唐朝中央集权体制亦告瓦解,地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大权又为宦官所掌握,因此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加之灾情不断,875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重点分析

    安史之乱是教学的重点。755~763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是唐中期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安史之乱的结果造成了中原的四分五裂、藩镇割据。

    唐末农民战争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唐朝中后期政治的黑暗,苛捐杂税层出不穷,造成了人民生活的极端困苦,终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著名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这次起义后,唐政权再也无力维持,二十多年后被藩镇所灭。

    难点分析

    安史之乱的经过是教学的难点。安史之乱从755~763年,时间长达八年之久,这其中涉及的人物、地点多,发生的事件头绪多。如何运用简练的语言结合地图,叙述清楚这一历史事件的简单经过,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是教学的难点。

    藩镇割据的概念是教学的又一难点。从藩镇产生的由来入手,进而分析藩镇如何从中央政权的保卫力量演变为分裂割据势力,藩镇割据的表现及其所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突破方案

    安史之乱,其中安史之乱的严重影响,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问题。解决办法:,首先对史实的了解,可以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出事件的时间、叛乱的首领、起兵的地点和攻占过的重要地区的地名。平叛的主要将领、叛乱的性质。对于安史之乱的严重影响,应当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注意与前后历史事件的联系。二是要指导学生分清战乱与战争。分析某个朝代的战乱,一般从它对社会的破坏性和对本朝政治的影响两方面去分析。分析战争,尤其是分析农民战争,一般是从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去分析。教给学生这一认识问题的规律,然后,由学生去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一是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形成。

    关于高中教案高中化学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电解的原理,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正确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掌握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能力培养:通过看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实践感悟求知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科学思想: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科学品质:通过分组动手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及团结合作精神。科学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结合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出电解的概念,通过分析过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重点、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离子放电顺序。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电路;4.自发氧化还原反应。【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要求: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思考,回答。观察现象: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复习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及原电池的两极判断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察要点:①电流表指针的变化。②碳棒上有什么变化?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写出电极反应: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为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做对照。【设疑】设计三个实验【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要求:操作规范,注意安全。【提问】三个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如何?【评价】学生实验情况,对好的给予表扬。【讲述】在类似的实验中,规定: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板书】电源负极-阴极电解池正极-阳极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回答: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准确记录实验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投影显示】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总结板书】通电前:CuCl2=Cu2++2Cl-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设疑】在CuCl2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Cu2+、Cl-、H+、OH-,为什么只有Cu2+、Cl-得失电子,而H+、OH-却不能在两极上得失电子呢?【讲述】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在两极上得失电子是有一定顺序的,我们称之为放电顺序,放电顺序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阳离子放电顺序: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越容易得电子。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讲述】CuCl2溶液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在阴阳两极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电解。【板书】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讨论分析,回答: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思考,猜想。整理归纳离子放电顺序:阳离子:Ag+>Cu2+>H+…阴离子:Cl->OH->SO42-。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解概念,并了解什么是电解池,什么是电解槽。调动学生思维,分层次思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加深记忆,培养兴趣。调动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培养思维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及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归纳】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合电路。【设疑】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方向: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正确)回答: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处于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投影显示】复合片(先给出空白表头电离电解条件电解质溶于水或电解质电离受热融化状态后,再通直流电过程电解质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例:CuCl2=Cu2++2Cl-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在两极上失得电子成为原子或分子。如:特点只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联系电解必须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评价】视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表扬或完善。【概括】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它的电解过程,这一过程能够进行的前提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在教学中及时帮学生总结规律,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使它们有整体化清晰认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就是说,先电离,在外加直流电源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电解。【设疑】金属导电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有什么不同?【提示】从做定向移动的微粒有什么不同,和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来比较。【讲述】在电解中我们经常使用的电极有两种,一种是惰性电极,就是电极本身不参加化学变化,如石墨、铂电极等。还有另外一种是金属做电极,它们在电解中本身发生了化学变化,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学习。【小结】电解的概念及电解的原理,理顺知识,要求学生会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写电极反应方程式,判断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思考,回答: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移动过程不发生化学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下节课设疑,使学生产生悬念,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去探疑预习新知识。明确应该掌握的内容。【随堂检测】(投影显示)1.标明下列装置中电解池的阴阳极,写出电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2.用石墨做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CuSO4溶液(2)NaOH溶液作业:1.复习课本第62~65页第一段。2.预习电解原理的应用。3.列表比较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提示:从电极的确定及名称,两极所发生的反应,能量的转换等几项考虑]附:随堂检测答案1.①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②阳极4OH--4e=2H2O+O2↑(氧化反应)阴极2H++2e=H2↑(还原反应)阴极4Ag++4e=4Ag(还原反应)③阳极:2Br--2e=Br2(氧化反应)阴极:2H++2e=H2↑(还原反应)

    关于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其中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唐代诗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诞生得很早,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千锤百炼之后,到唐代,它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佳作竞放,流传下来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而在这光彩夺目的唐代诗坛中,最耀眼的三位大诗人当数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风格迥异,但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和造诣,其作品有很多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令人爱不释手。他们在文学领域的成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更是那种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

    难点分析

    将唐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传奇等庞杂的内容放在一课时中讲解,是本课最大的难点。唐代的时间跨度长,著名的诗人和作品很多,而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角度和风格,虽然学生对有些诗歌比较熟悉,但若要他们系统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背景、内涵及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唐代散文、传奇中的名篇名作,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点上产生混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突破方案

    诗歌的学习:

    (1)鉴于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采用启发式谈话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小结介绍的诗人、作品比较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设表格,把知识按类进行归纳、总结,再用对比的方法,深入了解诗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3)教师可适当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史料,把诗人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他们不仅有高超的诗艺,还有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通过学生在课下的预习、搜集、整理,在课上按阶段向大家讲解某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开阔眼界与活跃思维。

    难点突破方案

    本节课出现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较多,可通过列表归纳、总结唐代诗人及诗歌的特点使知识条理化,让学生一目了然;详略得当,重要的部分,在时间安排上和学法引导上做特别的处理,使学生依据时代特点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名篇佳作的内涵,以此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可采用以下一些记忆方法:

    (1)分类记忆法:本课知识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即文学类和艺术类。文学类主要有诗歌和散文,艺术类主要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2)数字记忆法:本课内容也可用“3、2、2、2、1”这串数字来表示,即本课介绍了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两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两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两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和一项石窟艺术。

    (3)列表记忆法。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7342.html

    【高中教案我看网络】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