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采薇教案汇总
  • 采薇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17

    采薇教案汇总。

    编辑的推荐不言而喻,“采薇教案”的名声当之无愧。希望这些资料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取得成功。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工具,老师应该认真制作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

    采薇教案【篇1】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指名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结合注释初步理解。

    4、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象画面。

    2、出示《清平乐・村居》,诵读,想象画面。面对此情此景,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

    3、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N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4、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5、出示《长相思》体会战士在外征战的情感。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6、(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我们的古诗文不仅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声音的意义。尝试练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吟诵的时候将“依依――”声音延长,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与亲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1、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2、学生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送别诗文写到“柳”3、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统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流水――一定会和时光流逝有关;浮云――基本与游子有关……这些意象都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经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于《诗经》,“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还有一层意思,柳树好种易活,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相送之中有对亲人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像柳树一样快速适应环境。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凯旋而归,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吟诵《木兰辞(节选)》感受战士凯旋而归的心情。

    5、出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吟诵感知战争的悲壮凄凉。

    6、出示《十五从军征》,吟诵感知战争带来的苦难。

    7、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填空练习:昔日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这“雨雪!霏霏――”中“雪”是入声字,要做到短促急收藏,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霏霏――”延长,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出示《采薇》,教师吟诵整首诗。

    11、集体练习吟诵全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N狁之故。不遑启居,N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W,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YY。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N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采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采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三、问题探究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第 二 课 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二、诗歌回顾渲染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三、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2、参考赏析:

    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里,微风吹拂,杨柳轻柔飞扬。——依依惜别之情

    寒冬时节,雨雪飘飞,纷纷扬扬。——伤感哀痛之情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⑶、对比

    时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背诵比拼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齐背诗歌。

    五、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六、有感而发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采薇教案【篇4】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请听题: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

    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N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N狁之故”。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1、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YY。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N狁孔棘。”

    翻译:

    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N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N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2、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

    “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呢?

    老师:大家理解的都很好,那么现在来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我来解答一下。

    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

    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悲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

    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为何而壮: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2、借景抒情―意象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朗读6节:悲身处何时:冬季身在何方:归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老师:在我们中国浩瀚的诗歌世界里,想采薇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十五从军行》

    无论是采薇,或是十五从军行,都把战士那种思乡的急迫心情写得动人婉转,但是他们却没有写到战士们具体是在思些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战士,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古战场,眺望远方的家乡,你会想些什么?请大家把自己会想到的用三百字来描述一下,语言请尽量的优美。

    采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耐心引导,细细分析。

    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

    活动5:全班分为六个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你所选段落用口语化诗歌的语言把他翻译出来,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讲解每节的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归途中的戍卒对战争的回顾,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

    第一部分(第1—3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部分(第4—5章)直接描写战事。

    1、诗歌流露出戍边士兵复杂的内心情感,试结合诗句赏析。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争的不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

    2、本诗前三章写采薇用了什么手法? 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何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A 、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暗示时间的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流露出痛苦无奈的心情。

    B 、重章叠句,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3、主题: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比兴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注重细节:通过对战车、战马,象弭、鱼 服,劳累奔波,饥渴难当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残酷。

    3、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4、反衬手法: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衬手法。

    5、重章复唱: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

    采薇教案【篇6】

    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玁狁(xiǎnyǔn) 不遑(huáng) 孔疚(jiù) 靡盬(mígǔ )

    四牡(mǔ) 骙骙( kuí )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

    雨(yù)雪 霏(fēi)霏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分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将士,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艺术手法提问:学生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学生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学生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的是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将士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队伍,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的是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队伍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将士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采薇教案【篇7】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采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采薇教案【篇9】

    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引导学生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1、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独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人类历史的车轮,并不都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首诗,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苦难的体味,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的复杂的人生百味。

    1.学生自由诵读、翻译。

    重点理解的句子:(1)岁亦莫止(2)我心孔疚(3)载饥载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来(6)彼路斯何(7)四牡骙骙(8)小人所腓(9)象弭鱼服(10)雨雪霏霏。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问题:你觉得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

    要点提示:

    第一、二、三、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以及军旅生活之劳苦。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1、观察本诗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从4-5章来看,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3、诗歌小结:这首诗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重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采用了起兴、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起到了强化画面、音韵、情感的作用。

    播放余光中的《乡愁》,为诗歌情境作铺垫。

    学生通过齐声诵读,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品读,把全诗的内容梳理分为三个阶段,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重新回顾全诗内容。

    引用渲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赏析佳句: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钱钟书

    ⑵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焦虑不堪的家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

    时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来”

    活动小结,画面再现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齐读诗歌。

    教师提示要点,鼓励学生个人背诵。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赏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相点评。

    采薇教案【篇10】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将“古诗词鉴赏”题改为文字表述,《考试说明》提出的考点要求是: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风格: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诗人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诗歌的流派在盛唐最为典型: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代最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诗人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则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诗人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同为豪放派,苏词旷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采薇教案【篇11】

    了解家园之思得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得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得能力,并能表达自己得体验感受。

    进一步认识诗歌得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得基础上,能读出诗歌得节奏、韵味。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得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得乡思情结得内涵,体验这一美好得感情。

    鉴赏诗歌,从诗歌得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得成长得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得感情。

    在更广阔得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异同,提高自己得文学修养。

    1、了解家园之思得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得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得能力,表达自己得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得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得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得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得正统思想。

    《诗经》得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得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得绝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得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得作品,或揭露当时得社会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得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得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得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图景。

    《诗经》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得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得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得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得起点。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得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得效果。增强了诗歌得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得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得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得形象性,获得了良好得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得手法。“兴”字得本义是“起”。

    《诗经》中得“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得开头。大约最原始得“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得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得岁月里得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得不满和对故乡得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得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得悲伤、厌战和对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得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得怨敌、思家与盼归得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得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得战士得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得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得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得。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得强烈得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得对战争场面得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得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得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得心情。有了前面得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得战斗之后,战争得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得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得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场景,写得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得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得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得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得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得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得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得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长暗示时间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得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得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得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得悲伤、厌战和对外族得仇恨。

    采薇教案【篇12】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采薇教案汇总】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