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教案(汇编13篇)
  • 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09

    小学教案(汇编13篇)。

    常常,教师在开始教课之前会携带教学案例与讲义,他们都会尽职尽责地精心制定。同时,把教学案例和讲义做好,也有助于提升自我教学的质量。编者付出了心血制作了这份"小学教案",敬请细品。以下的信息只能作为您在工作与学习之中的参考,不宜作为决策的依据!

    小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强百分数的应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现在来看看遇到这些问题,你会不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二、基础练习

    1、P31练习二和第1题

    让学生先填表,然后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2、第2题

    解方程,挑选几题有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一起探讨解题的方法。

    3、练习二第3题

    (1)10月份比9月份节约用水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需要知道什么量?

    4、练习二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师:什么叫孵化率?

    孵化率是95%是什么意思?

    不能孵出的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

    1-95%=5%

    24005%=120(只)

    5、练习二第5题

    (1)先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三、提高练习。

    1、(自主学习天地)

    请学生完成智慧树的题。

    再分题集体订正,并说出解题思路。

    2、课本练习二第11题

    (1)先让学生看统计表

    (2)分小组讨论完成题目

    (3)指名小组代表解答。

    3、P33思考题

    师:要想知道哪个超市买更合算,先得求出分别到甲、乙超市买5瓶油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甲:124=48(元)

    买四送一,只需花4瓶的价格就可以买到5瓶油。

    乙:1250.85=51(元)

    每瓶12元,八五折

    师: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比较:4851

    所以选择去甲超市

    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再选择去哪个超市合算。

    4、练习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小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材92~93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里,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郊外去春游,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快乐的队日活动吧!

    (板书课题:快乐的假日活动)

    二、新授。

    1、观察:

    (1)出示快乐的队日活动图,观察图中画了哪些活动?

    (搭帐篷、烧烤食物、钓鱼、洗菜。)

    除了这些活动外,图中还画了什么?

    (背景的树上还有许多鸟窝,每个帐篷外还摆了毛巾架。)

    (2)仔细观测各中活动,搭了几个帐篷,每个帐篷有几个在搭?

    烧烤的有几组,每组几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几人?每组有几只篮子?

    明明钓了几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几倍?

    附近有几棵树,每棵树上有几个鸟窝?

    有几个毛巾架,每个架子上挂了几条毛巾?

    2、提问题:

    (1)根据刚才我们观察的情况,想想,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活动、讨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搭了3个帐篷,每个帐篷有3个人搭,一共有多少人搭帐篷?

    烧烤的有4组,每组4人,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3组,每组2人,每组有4只篮子,洗菜的多少人?一共有多少篮子?

    附近有2棵树,每棵树上有2个鸟窝,一共有多少个鸟窝?

    有6个毛巾架,每个架上挂了5条毛巾,一共有多少条毛巾?

    明明钓了4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2倍,小华钓了几条鱼?)

    (4)独自解答螦提的问题,汇报解答结果。

    3、想一想在我们班的队日活动中,开展过哪些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集体交流)

    三、小结。

    快乐的队日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不仅玩得愉快,而且还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有趣!希望下次我们班里也能开展一个比他们更有趣的度日活动,到时候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解决的数学问题多,好吗?

    四、教学后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好。

    八、统计

    小学教案【篇3】

    分与和

    (一)2—5的分与和

    一、 教学目标:

    1、 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 培养初步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动手的能力。

    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铺垫:1、设疑——提问——讲述(教师拿3朵花拿在一只手上,如果用两只手来拿,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办?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讲述:通过自己动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自己动手拿一拿、摆一摆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与合

    (二) 实践操作:1、教学4的分与合:

    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操作: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他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4有不同的分法。

    提问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

    2、 教学5的分与合,让学生自己发现。

    提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一共又几种分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可以一个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1) 通过摆圆形,探究5得分合。

    (2) 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得出的`结论。

    (3) 小组内推荐一名组长说出探索结果。

    (4) 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记住5的分合。

    (三)想想做做:1—5题。

    三、 总结评价。

    教后记:1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的分合,但是对于按顺序的分合有些学生比较难掌握。

    2 小组之间的讨论效果不太好,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显得有点乱。

    (二)6、7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1、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发展动手能力。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32页例题中的空格。

    2、 动手操作尝试练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3、 活动游戏:想想做做1—5题。①连一连。②说一说。③对口令。④吃螃蟹。

    4、 小结: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5、 独立完成6—8题。

    (三)10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己得出并掌握10的组成。

    二、 教学过程:

    1、 学具操作:10个玻璃球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

    2、 教学例题:

    ①观察上面画了几串珠子,数一数每串有几颗?

    ②检查涂色情况。

    ③小结。

    3、 巩固深化:

    ①做一做第1题,接受鲜花,谁对把花送给谁?

    ②做游戏,火车钻山洞。

    ③找朋友。(同桌之间开展活动)

    4、 练习一独立完成。

    教后记:

    1 10是在5、6的分合继续深入,因为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能很快掌握这个内容。

    2 但是对于10的分合有些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

    小学教案【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分类》。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8的内容。

    2、教学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认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来进行分类的。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对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会分类不仅是今后学习统计等内容的重要基础,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超市实物的摆放情况,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感知分类的意义。

    (2)通过操作学会按单一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按单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5、教学准备

    录像(大润发超市和文具柜台)、课件、教具、学具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还要会学。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

    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棋子若干、转盘、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出示两盒棋子,1号盒有6个蓝棋子,2号盒有1个蓝棋子,5个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生:1号盒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师: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1号盒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生: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2、导入

    师:现在老师如果从2号盒内摸一个棋子,同学们猜一下会是什么颜色?(生大部分猜红棋子)

    师:为什么猜红棋子的多,猜蓝棋子的少呢?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二)(板书课题:可能性二)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复习了旧知,而且还生成了新的数学问题,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第一幅图)

    师:下面请各小组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让我们通过摸棋子游戏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吧。(盒里装着5红1蓝6个棋子)

    (生跃跃欲试)

    1、小组合作验证猜测结果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看一下活动要求

    (1)出示活动要求:

    A:组长分好工有摸棋子的,有记录的,组员按顺序轮流摸棋子。

    B:每次摸棋子前先将棋子摇匀,摸棋子时不能偷看。

    C: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好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D:在摸棋子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组摸到棋子的情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将活动要求展示出来加以强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小组活动

    A:学生摸棋子并记录结果。(师巡视,随机指导)

    B:组内交流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讨论中让学生明确:每次摸棋子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到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3)集体汇报交流

    A:小组汇报

    师:你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情况展示给大家吗?(生:愿意)

    师:你是第一个上来的,真勇敢!

    生1:我们摸到的棋子,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因为盒内既有红棋子也有蓝棋子。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2:我发现我们组有时摸出红棋子有时摸出蓝棋子,但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因为盒内的红棋子比蓝棋子多。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3:我发现我们组摸出的棋子既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红棋子多所以摸到红棋子的机会大。

    生……

    师:说得真不错!其他小组也是这种结果吗?(生:是)

    B: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通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思考)

    生1:虽然各小组摸到红棋子与白棋子的次数不一定相同,但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得好!

    生2: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比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的很详细!还有要说的吗?

    生3:各小组摸棋子的情况都说明,红棋子多所以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

    师:嗯,简单明了。

    生……

    师强调:同学们说的“摸出红棋子次数多摸出蓝棋子次数少”,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大小”(板书:可能性大小)

    师小结:每一个棋子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红棋子和蓝棋子的数量不一样,所以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与摸出蓝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就不一样。多次试验证明红棋子的数量多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大;相反,蓝棋子的数量少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就小。(随机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根据结论推测

    师:如果现在让你再摸一次,你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吗?

    生:不一定。

    师:下面请同学们实际摸摸看(生每人摸一次)

    (可能既有摸到红棋子的,也有摸到蓝棋子的)

    师:虽然我们知道了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我们并不能确定会摸出红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摸一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体会概率虽然能帮我们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规律,但并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结论。)

    3、应用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A:(课件出示p106做一做左题)

    师:你知道每种颜色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吗?生答

    师:那么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呢?生答

    B:独立解决右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明确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联系,也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作铺垫。)

    (二)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插图)

    师:请同学们看例4,刚才我们解决了两种颜色的问题,现在是三种颜色的了,你敢挑战吗?(生:敢)

    师:很好!如果让你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交流)

    指名汇报:如果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红色的,可能是蓝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

    小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7、例8和想想算算,练习十七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进一步巩固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出减法中的未知数x,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练习十七第5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提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减数 = 被减数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25 ( ) = 15 ( ) 34 = 62

    说出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如果把题目里的( )换成x,就是怎样的两题?(板书:25 - x = 15 x - 34 = 62)

    说明:这样的题就是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2、学生试做。

    (1)提问:这两道题里的x 你会求吗?请大家试一试。指名板演。提问;第一题怎样算的?为什么用减法?

    指出:求减法算式里的x,也要先看x是减法里的什么数,再根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这个数等于什么。这里x 是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所以先得出x = 25 15 ,再算出 x = 10。把 x =10放到原来的式子中算一算,看一看25 10 是不是等于15。

    (2)提问:第二题怎样算的?为什么这道题要用减法算?请你用原来的式子算一算, x = 96对不对?

    (3)随能再说一说,都是求减法算式里的x,为什么第一题要用减法,第二题要用加法?(看清 x在减法中是什么数,如果x是减数,就要用被减数减差来求结果;如果x是被减数,就要用减数加差来求结果。)

    3.巩固练习。

    (1) 说出x是什么数,x等于怎样的式子。

    X - 50 = 30 x - 38 = 12 x - 46 = 15

    50 -x = 30 38 -x = 12 46 - x = 15

    (2) 做想想算算第1题。

    4.教学例8

    (1) 出示例8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哪个数用x表示?这道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请大家做一做,求出这个数。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

    5.做想想算算第2题。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七第6题第(1)小题。

    2. 做练习十七第6题第(2)小题。

    3. 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小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复习巩固小数的读、写及其大小比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正确的加减算式。

    3.能够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在练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其计算,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看学生是否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应注意学生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计算的策略。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基本上来源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但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孩子又因为父母的“忙”而缺乏家庭所给予的学习上的必要辅导。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从20xx年开始课改实验,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生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师:新的学期我们又拥有了许多新的课本,又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学期学校又发了哪些新书呢?拿出来看一看。

    2.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多少元?也就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其余书的单价你知道吗?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3.老师手中有一本科技书,它的价钱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书中找一本比科技书贵的书吗?再找一本比科技书便宜的书。(让学生说明比较的理由。)

    4.小组合作:一名同学拿出一本书,其余同学分别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贵的书。

    (二)活动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师:在这些新书中,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2)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根据这些新书的价格,你还能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

    (三)活动三:综合练习

    1.写一写、读一读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决问题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妈妈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米?

    (2)一本《数学伴你成长》3.20元,老师带10元钱准备买两本《数学伴你成长》,钱够吗?

    4.实践活动

    跟爸爸妈妈一起经历一次购物活动,保留收银小票,看一看收银小票,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收银小票的每一项表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是在新学期的第二周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对新书还有强烈的兴趣这一资源,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复习小数的意义、读、写、大小比较及计算,而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参与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能清晰地表达出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是在综合练习中,我感到有些平淡,学生也比较安静,我想如果能够在这里设计一道综合性的或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也许会更感兴趣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点评

    本节课为第一单元的练习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比较书的价格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教案【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向”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操作演示。回顾操作过程,出示完整示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了现在每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优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例2。

    (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达出来?

    (2)解决问题。

    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示意图。你能根据示意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你能仿照示意图的样四,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尝试画倒推的示意图。展示作业。根据示意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推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

    (3)归纳。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一练。

    理解题意。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展示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手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回列式解答吗?说说推想的'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你能通过列表的方法题目中的信息吗?你会列式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你能画图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示意图吗?学生根据示意图列式解答。交流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习十六第3~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

    用什么策略?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你能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吗?可以运用什么策略解决呢?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

    2、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你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倒过来想呢?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所填的数据是否正确?

    4、完成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午6时的气温是18℃,根据比中午下降了7℃,你能推算出中午12时的气温吗?你是怎样推算上午8时是多少℃的?

    5、完成第7题。理解每幅图中显示的相等关系:5个桃子的重量=2个梨子的重量3个梨子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1个菠萝重600克小组中交流思路。说说是怎样想的?

    6、完成第8题。你能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吗?根据的条件列式解答。应该怎样倒过来推想呢?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第9、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9题。

    理解对帐单每一栏的含义。4月份的结单余额和上月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可以算出张阿姨信用卡3月份的结单余额是多少元?小组讨论方法。汇报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要知道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可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逆推法)根据第四幅图,你能知道第三幅图中的牌是什么顺序吗?(10、9、7、8)原来的牌是什么顺序呢?(7、9、10、8)分组活动:拿出四张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小组活动。

    3、完成思考题。

    理解题意及关键词的意思。“遇店加1倍”,遇到店将加成壶中酒的2倍。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原有?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喝完)逆推为:0→1斗→0.5斗→1.5斗→0.75斗→1.75斗→1.75斗→0.875斗

    三、课堂

    你觉得“逆推法”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

    小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

    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

    1.衣柜高约2-----------

    黄瓜长约20----------

    房子高约3------------

    2.练一练 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

    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

    4. 拓展训练

    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

    四、课堂总结(略)

    小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4、提出问题

    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

    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反思:

    小学教案【篇1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因为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回顾与整理

    1.简单应用题。

    (1)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正确解答并标明单位名称)

    ③检验。(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引导明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解决复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逆推,寻找解题条件,直至所需条件都已知。

    ②综合法。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求问题。

    ③图解法。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表示出来,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

    (3)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及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②“归一”问题。文字中常带有“照这样计算”的字样或暗含着单一量不变。

    ③“归总”问题。题中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④“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

    ⑤“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⑥“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⑦“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4)明确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和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总数÷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

    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③“归总”问题。

    解题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总数。

    解法:单一量×份数=总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这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这个单一量

    ④“行程”问题。

    关键要先弄清速度、时间、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解答。

    [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弄清行程问题的一些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小学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小学教案【篇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铅笔在多长》教学反思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WWW.jK251.COm

    三、本节课的不足

    《铅笔有多长》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并能进行估计、测量。除了让学生说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深他们的感受。本节课就在这方面忽视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致学生建立的观念不够扎实,两个单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学以致用。

    四、困惑

    本节课没有能够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最主要因为让学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练习的时间就无法达到充分。那么,如何处理好探索交流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呢?

    【小学教案(汇编13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