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化学教案6篇
  • 初中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24

    初中化学教案6篇。

    教师范文大全以您的需求为出发点呈现了这份有用的“初中化学教案”,请关注本文的内容。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为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

    初中化学教案(篇1)

    初中化学教案教学反思示例如下:

    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教授新化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 增加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可以通过实验、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化学反应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以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实验结果中分析问题,理解知识。

    4. 引导学生探究思维。

    在教授化学知识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元素周期表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探究不同的元素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5. 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在教授化学知识时,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理解程度。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

    初中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 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 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 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 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 s秒内跑完400 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 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 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 kg ,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 g花生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 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点评: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背景资料

    ①22名小学生吃玉米糊中毒,已有一人遇难

    本报讯(记者 刘振雄 特约记者 龙桥 通讯员 杨兴炳)我省郧西县一所小学11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至昨日,22名中毒学生中已有1人遇难,两人紧急转院抢救。

    事情发生在邻近陕西的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该校五、六年级数十名寄宿学生吃了晚餐的玉米糊后不久,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立即被校方送入当地卫生所抢救。

    昨日上午9时50分,该校五年级女生12周岁的何莹莹经抢救无效身亡,12岁的男生孙文林、陈华登被紧急转送至郧西县医院抢救。

    事发后,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郧西县副县长张惠莉等赶到事发地指挥抢救,调查原因。据郧西县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初步怀疑系玉米霉变引起,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②大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健康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曲俊雅)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大多数人认为补充维生素E可以帮助他们延缓衰老。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服用药物大量补充维生素E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研究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加·米勒博士说,大多数复合维生素片一般含35~4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这对健康也许会有些微小的“益处”。但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坚果、食用油、全谷食物和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

    此外,美国心脏学会早已指出,维生素E没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最近研究还表明,维生素E和降胆固醇药互相冲突。

    ③野生珍稀、特殊功效、“生猛”刺激安全饮食必须革除三种陋习

    据新华社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冯丽)专家认为,要确保饮食安全首先要革除三种饮食陋习。

    不少人认为物以稀为贵,放着肉厚味美的畜肉不吃,偏吃肉少味寡的蛇、鼠、猫、虫,以为野生、珍稀的动物更有营养,其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无论从组织结构、化学组成还是消化利用来看,它们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少野生动物还极易引发人类疾病。

    我国传统习惯有一些糟粕和迷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饮食喜好。如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推理,相信吃乌龟肉能长寿;从老虎的雄健敏捷,推理出虎骨酒能治跌打损伤;认为动物生殖器可以滋阴壮阳等等,甚至把“驮峰”“熊掌”“蛇肉”“牛鞭”传得功效神奇,美味无比。这些动物肉不仅保健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即使从味道讲也毫不足取。

    “活猴脑”“蛇胆”“乌龟”“活鱼”“醉虾”等,这些近乎野蛮的吃法,不仅伤害人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而且极不卫生。

    初中化学教案(篇3)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二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氯酸钾(另加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

    (2)反应原理:

    [

    (3)发生装置:给固体加热装置。

    [来

    (4)收集方法: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瓶口向上排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收集氧气时应注意: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撤去酒精灯,目的是防止试管内温度骤然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用瓶口向上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导管在集气瓶内应接近瓶底。

    (5)验满:

    用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要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其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6)实验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末端先入水,手握容器看气泡)。

    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如以KMnO4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KMnO4粉末进入导管)

    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部)

    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给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

    收:收集气体(满水无泡倒立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水中)

    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防止先熄灭酒精灯,引起试管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熄:熄灭酒精灯。

    (7)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B+C,与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8)催化剂、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要理解“改变”的含义,它包括加快和减慢两层含义。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既不是“万能”的,又不是“惟一”的。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的分解中是催化剂,但不是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初中化学教案(篇4)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初中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初中化学教案(篇6)

    1、让生初步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生对化学知识的渴求。

    师:白色的花最多。这个答案我是在某一期《开心辞典》中知道的。可是,多数人喜欢颜色鲜艳的花。现在,师这里有一朵白色的花,我们试试把它变成红色的,你有什么办法吗?生:每片花瓣上都贴上红色的纸、用红墨水浸泡花朵??

    接下来我用喷雾水壶对准白花喷雾。白色的花在同学们的惊呼中摇身变成了红色的。总结引题

    这样神奇的变化还多着呢。我们可以把“白开水”变成“牛奶”、“红酒”,还可以拿玻璃棒当火柴用??,所有这一切,奥秘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中。化学是神奇的,化学是有趣的,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指导阅读从生进行多年的写作训练着手,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完成了选材任务。此时再指导生联系自身生活阅读课题下的三段文字和九幅图片。

    同学们想搜集的也是这样的素材吧。虽然我们没有拿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书上的图片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借一斑可窥全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发展进步过程的方方面面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化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化学是万万不能的。那么,什么是化学呢?

    此时,化学的概念在同学们思想中初步形成了,然后阅读课本中的化学概念。

    学习本课至此,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口头交流。

    精选课题1的内容写成文稿与至少三位同学交流。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口答课本第10页1、2。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

    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学习重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并能够明确地表示探究后所得的结论。

    【初中化学教案6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