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化学第一课教案精华
  • 化学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3-07-04

    化学第一课教案精华。

    作者带来了关于“化学第一课教案”的资讯整理,感兴趣的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教案和课件是老师要用心准备的,因此编写教案不能马虎对待。编写教案时,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化学第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设计意图: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演示]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思考与讨论]:

    1、实验中坩埚钳上的纸条燃烧而坩埚钳上的石块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2、坩埚钳上的纸条很快燃烧而坩埚钳上的木块要时间长点才能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露在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盖上玻片密封的蜡烛熄灭了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学生回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

    3、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4、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设计意图: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小结]灭火的原理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的是()

    (A)木炭(B)铁丝(c)硫磺(D)红磷

    2.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布扑盖

    (B)木柴着火用水浇灭

    (c)少量的汽油起火用沙子盖灭

    (D)电器因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3.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必须粉碎

    (B)可燃物与氧气接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

    (D)可燃物必须放在有限的空间内

    [布置作业]书上习题

    化学第一课教案 篇2

    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与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或,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和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和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化学第一课教案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四)实验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五)我思我获。

    (六)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未知来源于已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直观贴切,新奇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为此我设计2个情境:1、在讲台上喷洒优质香水,由前向后瞬间教室内弥漫着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视频,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闻过、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学习内容自然呈现,顺乎学生学习规律,强烈动机下的探究过程由此展开。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问题: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学生猜想,之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在生活经验上看来二者混合后体积应变为100毫升,而事实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发了疑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达成共识。

    我采用这样一套装置为学生演示,点燃酒精灯后缓慢交替推动活塞,并说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红墨水,加热后体积会如何变?为什么?学生肯定都知道体积增大,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但“为什么”却是一个崭新的疑问。观察思考后,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间隔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或不变等等。通过对猜想的表达和交流,形成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观点可能在碰撞中纠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华。最后,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直接观察,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烧杯和长短不齐的牙签,让学生设计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设计完毕后学生观察对比,同时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模型于学生对比交流,明确构成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水分子的数目和水分子体积没有改变。

    学生在动手制作模型过程中将宏观知识微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复合。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种状态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生小组内交流,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对静止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分子也是静止的,有鉴于此及时追问“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样静止吗?”学生猜想交流,为此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水等,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认知冲突又一次激起,使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做。沿着问题解决的道路,在生动有趣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性展示三种状态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又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在空气中也漂浮弥漫着大量的水分子,让学生体验: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下面的资料:“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通过计算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该长度是多么长,从而体会到分子是多么小。

    完成以上探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进入第三个环节共享归纳分子基本性质。

    学生已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为了验证猜想同样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对器材的选择应用,体会到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表达交流从而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处处有真知,这一实验只是生活场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却是学生在思维动机的驱使下,在团体协作和自我设计中完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探究的喜悦,也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后,通过下面的练习性竞赛让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我思我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我思我获”,发展学生智慧,然后交流,畅谈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课堂即生活,生活亦课堂。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更应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延伸、检验、应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生活课堂”: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个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跃,在阳光下升空,与同伴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思维的大门打开,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化学第一课教案 篇4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导入】

    1.先看一段燃放烟花的视频。

    2.提问:大家知道烟火的五颜六色从何而来吗?原来往烟花里加一些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可以发出不同的颜色,其实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古代开始了,东汉的马踏飞燕体现了青铜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再远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近到中国刚刚发射的神九,都体现了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今天我们就沿着前人的脚步也进行相关性质的一些研究。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归纳】

    了解到了普遍金属的共同物理性质后,即,不透明 导电 传热 延展性后。我们接下来将要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探究实验3-4

    1、观察钠的保存

    2、用镊子取出一小块钠,观察外观。

    3、用滤纸吸尽钠表面的煤油,将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将钠切开。立即观察断面的色泽。

    4、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断面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物理性质

    把钠从煤油中取出来的时候,是什么颜色?{比较灰白}

    当我们用小刀切开的时候,来观察观察,里面的钠是什么颜色?{具有光泽。银白色} 暴漏在空气中一会又变灰暗了,总结: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剩下的钠应该返回到原来的瓶子中}由于我们钠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的,所以是不能随便丢仍的

    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1)观察到,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者是煤油里面,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不保存什么水里,酒精。。等,而是保存在煤油和石蜡油里面呢?{因为钠会和水酒精等会发生反应,在之后的学习当中,我们会慢慢学习到的,} 当我们把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钠由银白色变成了变色?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

    【解释】由于钠与空气接触时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颜色为白色,所以我们发现它的的颜色由银白色变成了白色。光泽度褪掉。

    【板书】

    Na+O2=2Na2O 【总结】可见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在空气中就直接与氧气反应了,所以我们要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里面,使钠与空气隔绝。

    (2)探究实验3-2 步骤、取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坩埚,观察钠受热后的现象。

    现象:钠受热后先

    燃烧,然后开始

    黄色

    ,产生

    黄色

    火焰,坩埚中最后留下

    淡黄色

    色固体。结论: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更

    剧烈

    现象: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最后留下的固体呈淡黄色 结论:钠的熔点较低,钠与O2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板书】

    Na+O2加热====Na2O2 【科学探究】 实验3-6

    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低落

    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3、用滤纸包住铝粉,引燃后放入纯氧气中。现象: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思考讨论】

    一小块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反应?最终生成什么?2Na+O2=2Na2O Na2O+H2O=2NaOH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10H2O= Na2CO3•10H2O Na2CO3•10H2O== Na2CO3+10H2O 【用途】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

    化学第一课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

    2、认识十四个生字(其中包括两个多音字),会写八个生字。能够积累一定的词语。

    3、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同学们在开学时的.喜悦心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会本课的十四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能自主积累赐予。

    一、教学目标:

    1、在课文中识字,体会同学们开学时的喜悦心情。

    2、结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正确认读十四个生字(其中包括两个多音字)。

    同学们,很高兴你们升入了二年级。经过了一个假期,你们又来到了学校,能说说你现在的心情吗?

    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说的吗?

    (二) 助拼音,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问,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汇报,把读不好的词语反复读几遍。

    3、学生之间互相度,各自纠正读音。

    4、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5、读带有词语的句子:

    今天的阳光格外灿烂,校园的花朵格外鲜艳。

    老师在校门口笑脸相迎,同学们见面分外喜欢。

    就像一年前的我,睁着好奇兴奋的大眼。

    看着他们,我仿佛突然长高了。

    6、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开学这一天都看见了什么?

    7、分组读读,从这些句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8、课文中的小作者心情怎样?他又想到了什么呢?想想应该怎样读,小组间互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校园的花朵格外鲜艳。

    应该怎样读?能不能用“格外”说一句话。

    (三) 展开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说你升入二年级时,有什么希望和打算?

    1、继续认读生字、新词,读课文。

    2、会写课后的八个生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出示生词卡片,读一读。

    2、出示生字卡片,说一说你先记住了哪些字?

    指名说,集体评议谁的方法好?

    能不能说说他们怎么读?能给他们找找朋友吗?

    1、指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按照偏旁给他们分分组。还有别的方法给他们分组吗?

    3、词语积累,看谁组的词多。

    4、指导书写。

    (1) 观察字形特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5、巩固练习:

    (1) 完成生字作业,比一比,看谁写得好。

    (2) 背诵课文。

    化学第一课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化学第一课教案 篇7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展示):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9页至13页,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展示)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展示):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展示):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展示):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展示)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展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展示):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自主学习法、启发法、分析归纳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具体教法设计如下(展示): A.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B.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境 → 设计学生实验

    →讨论分析 → 归纳总结

    三、说学法(展示):

    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我特意以生活事例创设情景(展示),用这个生活事例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板书: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温故而知新”教学策略。首先我提出问题(展示),抽生回答之后,课件展示金属镁和铁燃烧的现象,学生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然后,演示实验(展示),再追问:“真金不怕火炼”为什么?最后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展示),从而得出结论(展示)。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还可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活动探究一】金属与酸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法。学生亲自动手做 镁、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镁、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汇报之后,我用课件展示了四种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用动画将反应的微观过程展示出来,同时,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学生对反应的微观过程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提出问题(展示)。这样教材处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结论(展示):

    1、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然后我追问: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

    最合适?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能够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时,我主要采用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板书)。通过实验探究的实验(1)Al浸入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2)Cu浸入AgNO3溶液中、(3)Cu浸入Al2(SO4)3溶液中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这样给学生一定线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结论(展示):

    1、金属活动性:Al > Cu > Ag

    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的结果,以及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展示)。

    (4)置换反应

    在进行置换反应的教学时,我请学生认真观察,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方程式,找出以上方程式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展示)(板书),再让学生说说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板书),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反应类型。这样的设计直观、生动的再现金属活动性,突出规律性,便于学生总结置换的定义和比较学过的反应类型。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展示)?这样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有助于师生双方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练习反馈

    教学最后,我设计了如下三道练习题(展示)。这样的反馈练习,能够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标书设计,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五、自我总结:

    下面我想对我的教学设计作一个自我总结。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能够很好地完成复习与归纳、活动与探究、体验生活与化学、知识规律与应用四大板块的教学设计,抓住了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强弱两条主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加以应用。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材安排与设计的巧妙性,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知识规律应用的发展性”为新课程中教与学带来远大的发展空间。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

    在得知我的说课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我便开始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师用书,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我了解到,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掌握金属的一些性质。初中化学中介绍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本册书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三章,第一章是化学的实验方法,第二章是离子反应和从微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第三章是在学生初步感受金属性质、了解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再进一步的学习。本节课又是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端。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以后把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这一章在化学的知识系统中具有承接旧知识系统,引导新知识系统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掌握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原理,会书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研究我了解到,本节课学生的难点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我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将实验放在学生眼前,带给学生真真切切的反应现象,让学生亲身观察、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我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前我必须将我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准备充分。

    本节课一开始,我会给学生一些金属与水的图片,比如金戒指掉在了杯子里,妈妈洗碗时银镯子接触到水等等与水不反应的金属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属与水不发生反应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质疑。金属与水会发生反应与实际生活经验不相符,所以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所以这节课我将从这两方面导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钠与水的反应过程,分析总结出钠与水反应的5个现象:A、看到钠飘在水面上B、钠在水面上游动C、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D、发出了嘶嘶的声音E、溶液变为红色。从而总结出5个特性:1密度比水小;2有气体产生;3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4反应比较剧烈;5反应中有碱性物质生成。分析这五个特性的同时一定要将其逐个板书出来,板书的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化学现象分析清楚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化学反应的研究,也就是化学方程式的分析。我以“现象中的气体是什么?”为切入口,从上一环节过渡到化学方程式的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出钠作为还原剂,水作为氧化剂,然后放手叫学生自己尝试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研究新课标时知道,现在的教育不在于老师教,而在于学生的学,所以这个环节我准备教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去讨论研究。我负责引导得出最后的化学方程式。

    在本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目的是巩固氢气的验证方法和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更深入认识,掌握离子反方程式。第四部分设计一个钠燃烧不能用水扑灭的实际问题来总结钠的性质。通过教材研究,为了使学生有及时的巩固。我将课后练习的第1小题作为巩固练习题。这道题可以通过练习书写钠与氧气反应和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理解钠的一般性质。

    化学第一课教案 篇8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金属钠和铝与非金属大反应通过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实验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本节重点

    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的现象及产物,铝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现象解释。

    三、本节难点

    从两个实验归纳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鸟巢

    【提问】

    请问图中场景是哪里?知道这座建筑的主要结构材吗?

    图中为国家体育场,被称为鸟巢,这座独具匠心,气势恢宏的额建筑物面积25.83平方米,主体结构有混凝土框架和钢结构两部分构成,设计钢材用量4.25万吨大约有9000多个钢材结构单元和4000多个钢结构节点。【学生回答】钢铁 【正式切题】

    除了钢铁以外,初中阶段还接触过那些金属?首先我们来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我找一位同学回答一下你了解的金属都有哪些共有的物理性质? 【展示图片】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板书】金属的物理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除汞外都以固体形式存在。

    我们再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以铁为例回顾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和氧气反应、和稀硫酸、稀盐酸置换出氢气、和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等。【课件展示方程式】

    根据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金属在这三类反应中都体现出还原性,还原性即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那么如果以第一个反应为例我们知道除了氧原子已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外还有其他如硫、氯等非金属。

    这节课我们选择两种金属来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板书】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

    首先我们来了解金属钠,第一次接触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

    思考金属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在煤油里?可以了解到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

    【板书】固体、密度大于煤油 颜色是否是我们观察到的呢?取金属钠切开观察,同时展示图片对比。补充物理性质,质地软,可以用小刀切,银白色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导热性。【存在形式】

    【过度】切开的金属钠银白色的光泽很快退去,颜色变暗,说明生成了其他物质,空气中含有氧化剂氧气,会和金属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钠在空气中被氧化:4Na+O2=2Na2O

    现象:银白色金属光泽褪去,颜色变暗,生成一层氧化膜。猜想金属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发现金属钠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如果加热会如何? 【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实验。观察到现象明显产物也不同。

    【板书】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现象: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物质过氧化钠。

    (二)铝和氧气的反应

    【回答】铝也是一种活泼金属,为什么不易生锈,二铁比铝不活泼,容易生锈。【板书】铝在空气中被氧化:4Al + 3O2 == 2Al2O3

    现象: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铝箔的燃烧:4Al + 3O2 == 2Al2O3

    现象:铝箔熔化而不滴落(氧化铝的熔点高)。

    (三)金属钠、铝和其它非金属的反应 【板书】2Na+Cl2==2NaCl

    2Na+S==Na2S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以钠和铝为例学习了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开始上课时为大家展示了一张常见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图,我们再来回顾,为什么铝的含量很高但金属的使用为什么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然后才是铝呢?讲述拿破仑时期铝的珍贵之处。决定金属使用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你能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推断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吗?

    【板书】金属盒氧气反应的难易

    【课堂习题巩固】

    【化学第一课教案精华】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