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平面镜教案汇总
  • 平面镜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24

    平面镜教案汇总。

    为了让课堂更富有活力,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认真编写教案和课件。这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顺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本文的主题涉及“平面镜教案”,经过搜索和收集,我们为您呈现。希望您喜欢我们的分享,并且与朋友分享本页内容。

    平面镜教案(篇1)

    1、认识平面镜让学生结合P51的图3-26阅读课文,认识平面镜。

    2、活动1:镜前观像结合P52的图3-27,认真观察,并回答文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当走近时,像变大;当远离时,像变小。

    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进行实验:按P53的步骤进行。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根据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完成文中的填空。现在,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请学生阅读文中方框中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应用。结合P54的图3-31,认识潜望镜工作原理。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WWw.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三)各种面镜让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做本节的基础训练。五、反思本节教学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同学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得不够细致,考虑得不够全面,导致操作过程及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另,在习题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平面镜成像作图存在意识不强,细节把握不到位,粗枝大叶的现象。这些在下节课要予以补充,纠正。

    平面镜教案(篇2)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具与教法:

    平面镜、平板玻璃、支架一副、蜡烛、橫格纸、刻度尺等。演示法、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 这么美的景象里就应用了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

    教师问: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小聪和小明的对提示。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设计好探究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探究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A.像与物大小相等; 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教师问: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到像的事实,使学生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形成。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 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 结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 拿出潜望镜模型给同学观看,并让学生讨论、猜测潜望镜中光的传播路径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望镜对光路的改变。

    同学们,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学生活动:

    就桂林山水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纷纷拿起镜子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得出

    结论:

    (1) 我看到的像和我长得一样。

    (2) 我靠近镜子,像也靠近。

    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意见产生分歧。

    学生答:拿一只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蜡烛像的位置。

    可由学生进行叙述,教师再加以总结。

    学生立即被这一奇怪情景吸引,议论纷纷。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教后反思记:

    平面镜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四、学习内容与过程:

    2、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

    (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平面镜教案(篇4)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能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

    ①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物、镜和镜面三者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③通过铜镜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

    施教策略: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1、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2、验证平面镜成像与距离有无关系及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3、思考题:某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钟上显示的时间是3:15,其实际时间是多少?做一做,并思考为什么?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三、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平面镜教案(篇5)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3、能积极参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研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共两部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各种面镜。文中共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信息链接。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1、重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

    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让学生回答。

    平面镜教案(篇6)

    这节课是实验探究课,我以学生“动”起来为主线设计教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适时引导,自主构建获得知识,这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境,以支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从根本上达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任何具备新颖性、冲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的现象都能够有效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持久而强大的力量,促使其自觉的探索和研究。

    师:出示图片,这个景色熟悉吗?

    生:这不是刘玲广场的廊桥吗?

    师:对,映楼台倒影增添了景色之美,别有风味。看到这个场景,同学们一定猜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了吧!出示标题:平面镜成像!

    2、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师:上一周路过咱们学校的小竹林,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并思考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一起来看大屏幕。视频中的我在找镜子、照镜子,咱们也行动起来。

    生:学生活动。(学生上台表演)

    师:同学们选两位同学上台一个人当物体,一个人当像。同学们会选谁?学生选了两个个子、体型、脸型有点像的两个同学上台,我发口令这两位同学做,举起你的左手,眨一下你的右眼,往前走两步。这两位同学的动作有失误,其他同学逗乐了!(学生情绪高涨)

    师:结合这两个场景,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生2:老师为什么照镜子?

    生3: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思维真活跃,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如果让你们选一个大家都想知道,和这节课题目有关,很具有概括性的、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你会选哪个?

    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师:这也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录制生活中常见的视频的呈现和学生经常照镜子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始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不包办代替提问。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意义不大,针对性不强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尽可能指出其合理之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更合理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初识器材,提出问题

    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刚才大家所提出的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个问题,我们能否将问题叙述的更具体一些?比如: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吗?等等。思考一分钟,尝试着提出来。

    生:思考提出问题,同时做出猜想。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都简写在黑板上了,刚才这些同学猜想的和其他同学猜想的完全一样吗?那结果到底是什么呢?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探究。探究之前,我们还需要准备什么器材呢?

    生:说出自己需要的器材。

    〖设计意图〗

    经历真实情境激发兴趣,学生肯定能生成疑问,老师不代替提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动”起来,对大框架的问题具体描述,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描述生活现象的意识和用物理视野发现研究问题的习惯。

    师:我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几样器材两个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两个没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一个平面镜、一张方格纸、一把直尺,又特意给你们准备了玻璃板,每组一共7个实验器材,每四个同学一组,做好分工,有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围绕黑板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现在开始行动吧!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的具体化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同学们有思路,有想法进行探究,顺口就能说出自己想要的器材,让他们“动”起来,然后统一器材。

    4、阅读课本,明晰步骤

    生:这时同学们第一次做实验。大概3分钟时间

    师:巡视,发现问题。暂停做实验。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用平面镜做实验,有的组用玻璃板做实验;有的用带走红色标记的当物体,有的用不带红色标记的做物体;有的同学不知道怎样放镜子?等等,什么情况都有,比较乱。现在暂停实验阅读课本77页到78页的第一块知识,然后再进行实验,并思考这些器材如何使用才能更容易探究黑板上的问题。3分钟的时间规范一下实验步骤再操作。

    生:阅读课本,规范步骤重新做实验。这时学生第二次做实验。大概12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引发预想的实验器材再到统一的器材,学生的思路可能被干扰了,实验器材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但是看到实验器材好奇心促使他们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这是让他们做,允许他们犯错,不怕他们犯错。提出质疑时再来引导,此时我引导学生能听进去,看书也能看进去,这样实验操作就规范了!两次操作实验使学生体验了从盲目到明白,从急切到用心,从无绪到规范,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5、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师:大部分组已经探究完成,得出结论,下面就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吧!每组的汇报员采用这种形式(板书在黑板上)组名、探究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实验的步骤。其他组认真倾听,有不完整的其他组补充。

    生:学生用模板展示,这一组不完整下一组,直到学生提出的5个问题全部探究完成!

    师:同学们都很用心,汇报的很精彩!掌声送给你们。把大家的实验结果合在一起就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能否用关键词简明扼要的概括。

    生:等大、正立、等距、虚像,学生展示。

    师:完善结论,送给大家20个字:正立等大、线面垂直、两距相等、左右相反、像为虚像!自由读两遍记下来!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能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孩子们物理语言的概括能力。

    6、释疑拓展,再次探究

    师:同学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是否思考其他问题,比如说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用方格纸,用白纸行不行?……让学生思考,讨论。

    生:提出了6个问题。

    分别是:

    (1)为什么要选用大小相同的物体?

    (2)为什么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

    (3)玻璃板不垂直桌面会怎样?

    (4)物体靠近玻璃擦,像会变大吗?

    (5)用白纸做实验记录什么呢?

    (6)玻璃板变大变小像会变化吗?

    师:同学们很认真的做实验,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探究。你们都很棒!现在利用这些器材去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吧!仍然采用刚才的汇报形式。

    生:学生积极投入实验,动作很迅速。大概十分钟,学生展示。

    师:老师总结。这么多问题大家都解决了,真的是办法总比问题多。生活中也是这样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老师为你们的探究能力点赞。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会再次遇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能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敢于质疑并提出质疑。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达成,又要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活动中各个要素都面面俱到。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侧重某些探究要素,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能力都得到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科学探究任务,而且能使所侧重的探究过程更加深入、具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7、归纳总结,针对练习

    师:讲解,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1)等效替代法,

    (2)实验归纳法。

    这些探究方法也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学生抢着回答,用玻璃板去替代平面镜,用方格纸替代白纸,用大小一样的物体替代物体所成的像!

    师:你们真的是学会了!鼓掌。(重难点结束)

    师:想想议议,为什么一开始六玲广场上廊桥的图片看起来是倒立的像?

    生:思考并回答,水面相当于镜面,根据像距等于物距,符合成像特点。

    〖设计意图〗

    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结合学生身边的景物充实在课堂中。把这些现实中的物理问题用于课堂交流,大大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孩子们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学以致用,做几道练习题试试吧!学生练习并展示。最后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者:汝阳外国语学校吴芳芳

    可以百度查询“原创资源共享平台”,本平台中提供平面镜成像的优秀flash课件,环节丰富、交互性强,可以免费下载查看

    制作步骤2113:

    1、在纸上竖一块玻5261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4102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1653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特点: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平面镜教案(篇7)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实验器材】

    1. 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平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镜、坐标纸等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讲授解析

    【评价设计】

    1. 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 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复习导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1) 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习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学习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2.新课教学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平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平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学生活动:通过平面镜观察自己或其它同学。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的“你”叫什么?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模块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环节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分组讨论:观察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环节二:提出猜想,交流发现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比较,选择合适的器材解决问题。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环节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学生活动:根据最终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环节五: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环节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环节七:评估(按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近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近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模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模块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建立“虚像”的概念

    环节一: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学生讨论:利用平面镜观察。

    教师引导:(用平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平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尝试用光屏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环节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模块四: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3.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4.当堂检测

    1.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图略)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

    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

    移近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

    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平面镜教案(篇8)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4)实验法。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平面镜教案(篇9)

    预习目标:

    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一、复习回顾

    1、当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不透明的物质的界面时,会返回到原来传播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 ,在这种现象中光路是 的。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 定律。

    二、学生自学活动

    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思考如下问题:

    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

    进行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内容:自学课本P77,边阅读边观察图4.3-2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带水银的平面镜,为什么?

    (3)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4)观察4.3-2两只蜡烛到平面镜的位置有什么关系?通过什么器材测量可以知道这个关系?

    (5)图4.3-2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蜡烛?

    (6)用直线把图4.3-3中的S与S1连接起来看一看这条线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有什么关系?

    平面镜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小组讨论:

    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

    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像

    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点拨:

    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

    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跟踪训练:

    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3 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小组讨论:

    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

    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

    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

    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

    教师点拨:

    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

    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

    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

    自主预习:

    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

    (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

    (2)潜望镜;

    (3)太阳能电站;

    (4)照镜子、

    小组讨论:

    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

    教师点拨:

    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解:

    学习指导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9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球面镜包括凹面镜和凸面镜;

    2、请举出一例说明凸面镜的应用汽车后视镜;

    3、请举出一例说明凹面镜的应用太阳灶、

    小组讨论:

    1、在暗室中(或在晚上),观察平行光线分别射向凸面镜、凹面镜后的情况、

    解:平行光线射向凸面镜后,光线散开;射向凹面镜后,光线会聚、

    2、观看金属制饭勺的两面,体会球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凹面镜可成多种像,凸面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教师点拨:

    1、球面镜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个非常微小的平面镜组合而成的整体,这样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2、可以根据球面镜实物来了解球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跟踪训练:

    如图a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b),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原理、

    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如图c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会聚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他把一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B与A在同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认真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听到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中的甲(填“甲”或“乙”)所示、

    平面镜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会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的现象;(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3)应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推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简单的物理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何建立已知与未知和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物理方法的学习。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推导过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解决平面镜问题的关键。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学生作图时要注意用虚线;平面镜成像,其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含义是像正立且与物等大。

    2.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澄清学生头脑中"像"的概念。要突破这一点就要让学生清楚物理中像的准确定义,生活中像、影、相又指的是什么意思。严格区分教学中的相似与物理的"相似"有什么不同。

    3.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三、教具

    1.平面玻璃,蜡烛两只(完全相同),火柴,大白纸一张(8开或更大一些),直角三角板,铅笔。

    2.教学用直角三角板、直尺。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到一些知识,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处处可见,平面镜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们有什么特性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光线和光束。

    光线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而从光束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物体发出的光束,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结果,实际是不存在的,而光束是客观存在的。在画光线时注意光的传播方式用直线表示,要用实线,而光的传播方向箭头一般标在直线段的中央部分。光束可分为平行光束、发散光束、会聚光束三种情况。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所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现象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只发生反射现象,但有折射现象的同时一定有反射现象,只是反射现象有时极不明显而不考虑。通过作图介绍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有能量损失(被吸收)。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反射或折射时也要有能量损失。

    3.光的反射定律。

    (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因果关系要注意)(2)(法线居中)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果关系)。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能成虚像的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反射光线仍遵从一定规律进行排序。

    (2)漫反射:入射光线是有规律的,而反射光线是无序的,不能成虚像的反射,但每一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是由于两介质的界面不光滑平整而造成的。

    5.平面镜成像。

    演示 在白纸中央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直线的一侧点一个点A,将平面玻璃垂直于纸面且与纸上直线重合放置,将一支蜡烛点燃竖直放在A处,在A点这侧看点燃蜡烛的像。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直线(平面玻璃)的另一侧,缓慢移动直至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好像未点燃蜡烛也燃烧起来一样。在纸上记下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在同学们都看清楚的前提下,将点燃的蜡烛熄灭。让同学讨论看到的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由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具作用为会聚的光线(或发散的光线)所形成的跟原物"相似"的图景。这里的"相似"一词与数学的相似含义不完全相同,数学中的相似是指对应处成相同的比例,而这里的"相似"有时不同对应处比例不同。例如哈哈镜中人的像与人相比相差很大,但仍认为是人的像。

    (2)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可用眼直接观察,可在光屏上显示,具有能量到达的地方。

    (3)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形成,不可在光屏上显示,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关于像的概念让学生一定要很清楚,特别是要区分生活中的"像"的概念。

    A.像片是物而不是"像",画像和像片具有相同的含义。

    B.照相,实质上是取得一个与人"相似"的一幅画片,只不过不是用笔画,而是通过成像的原理制作就是了。照"相"与长"相"具有相同的含义。

    C."看电影"也有人误认为是"看电像",在初中就学过像的概念。但人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是要看银幕上的图景,银幕上的图景对于底片(拷贝)来说是像的位置,像呈现在银幕上,作为物被眼晴看到,若真看"像"应眼睛向着放映机看,那是不可能的。

    D."成像是客观的,观像是有范围的".若电影院银幕处未放银幕,放影机放影时,拷贝上的像仍呈在放银幕处。戴近视镜的同学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物,而是这些物正立缩小的虚像。

    (4)平面镜成像。

    A.平面镜对光的作用,只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光束的性质。即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仍为平行光束。发散(会聚)光束经平面镜反射仍为发散(会聚)光束。

    B.平面镜成像为虚像,作图时用虚线表示。

    C.(将演示实验中的白纸呈现给学生,通过作图,测量得出)像点和物点关于平面镜呈面对称。

    6.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控制光路。

    例1 已知入射光线及平面镜的位置,控制反射光线。一束光线与水平成40°角射来,欲使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所放平面镜与水平面成____角。答案:20°或70°。

    【平面镜教案汇总】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