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精华五篇)
  •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6-04

    最新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精华五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1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看到黄州突围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时的心情说给你听,说给大家听。

    余秋雨曾经这样写到: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去找他的麻烦吧?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距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在起哄式的贬损,这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当把苏东坡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贫瘠而又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从“乌台诗案”来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压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中国的独特国情千年以来难道就这样一直存在着?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问,又有多少人借着正义和爱国的幌子去指责、污蔑、谩骂、诅咒那些我们中国人本应该尊重并感激的可爱的人。千年过去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些丑陋的东西难道还没有去掉吗?

    我想应该可以的……

    乌台诗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端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2

    从文化大家的园子里归来,被露水打湿的衣领上还带着花的香气,脑海里保留着和这早晨一样新鲜的记忆。不揣冒昧地把这些既不连贯。又不准确的记忆写下来,不知能否对读书养气有所禆益。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我们去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都总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谁,修建的目的,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何许人也曾经到过这里等等。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譬如说,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之中挤出一声来源久远的喟叹。既羡慕沉睡江底的闲散,又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兴幸楚臣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惜滔滔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

    《文化苦旅》这本书,犹如一片巨大的花园,作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点点的花粉。这是要请喜花赏花的读者们原谅的。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3

    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百十来岁吧,延长的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有关。在交通困难,举步维艰的古代,很多人走不了太远。但他们心中的天地却很辽阔。是一些无畏的旅行家给予的,用他们的脚步,用他们的记述。这样的旅行家不仅提升了自身生命的质量,而且也提升了整个文明的力量。

    一直喜欢余秋雨的文章。从《霜冷长河》开始。自认为他的文章博古通今,讲每个例子都旁征博引,是不用读很多书就可以得到很多知识的捷径。是的,曾经我愿把他的书当作工具,最快捷最有效的.扩充我知识量的一条捷径。本以为自己的知识已够丰富了,可读过《山居笔记》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浅薄。

    余秋雨颠覆了众多当代人们心目中对作家的定义。作家不再是只会在书房中闷头写书查资料的主儿了。作家更应该做的是访历名山大川,访遍文明的踪迹,去提升整个文明的力量。

    不经过实践,是难有成就的。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适用于任何事情,同样包括写作。《山居笔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便是《千年庭院》。白鹿洞书院,岳簏书院,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华文明的催生剂。文革期间和文革之后,见到的景色固然不同,但不管怎么不同,都掩盖不了古老的文明氤氲出的文化气息。

    余秋雨先生说他有一个分工,把已经找到了结论的问题交给课堂,把能够找到结论的问题交给学术,把无法找到结论的问题交给散文。看了他许多散文后,我不禁要问,什么才是找不到结论的问题?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4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这本书。读罢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文化苦旅》,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久久难复平静。

    在读之前,我根本不会想到一处处名胜古迹的背后都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不会想到踏足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其实是踏足在千年历史的沉淀之上。那一段苦涩,那一段艰难,那一段早已成为历史的路迹是现今无法真切感受到的。

    就说说那个敦煌的罪人——王道士吧!他原是湖北麻城一个普普通通的可怜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不幸地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把持着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王道士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痛。读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这笔文化重债,我们又能向谁讨要呢?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从西北的敦煌走回东南的江南,江南,与敦煌是不一般的感觉,它也是美,不过它是若朦胧羽纱般的美,它是细雨绵延的美,它是柔情似水的美。与江南牵系的是一字“隐”,这是失意文人的隐归,他们隐去知识修养,他们隐去满腹才华,他们隐去对国家的满腔热情,孤傲、名声,一切都像是顺着江南的水一并隐去了,顺着时间悄悄地隐去了。

    道士塔,阳关雪、废墟、西湖……路,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飞,在沙山顶端,望着山脚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复杂。阳关外飘飞的白雪,你可记得古人的足迹?圆明园啊,你可想念当时的辉煌?仅仅只有悲凉吗?不,还有那无序的愁。

    中国当时的路迹早不再,璀璨如星辰的文化也在一点点被时间冲刷,如同坚韧的岩石也能被水滴穿破一样。闭上眼,静下心去走那一段历史之路,那一段苦旅,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时间所不能存留的情与景。

    闭着眼,仿佛能听到当时的中华大地在一顿一息,然而历史文化是它灵魂的一部分,有时会苦涩、挣扎、灰暗但永远深具哲韵、亘古不朽。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5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03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

    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shifanwen/254024.html

    【最新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精华五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