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发表时间:2022-01-14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p2~p4)

    编者:刘玉琴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表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并能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已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一些几何图形的某些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归纳法。

    教学技术与教具:几何画板、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实物教具。

    活动准备:1、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台、球等。并展示实物教具和第3页下图,让学生系统回忆这些几何体的形状。

    2、就是由这些基本图形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下面是一幅城市一角的

    街景照片,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实投)从而引出新课——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板书)

    教学过程:

    1、课件展示一些建筑物照片和一些邮票(有建筑画面),让学生感受立体

    几何图形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同时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能找到哪些熟悉的几何体(让学生上台说明,看谁能找到最多和最准确,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2、展示课本第2页各图(实投),让学生仔细观察回答又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力。

    3、展示第3页上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再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台、球的几何透视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5、课件展示棱柱和圆柱,分组讨论这两个几何体具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分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对棱柱比较全面的认识。

    6、练习: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和球。jk251.COm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举的例子多。(如:机器零件的六脚螺母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桶开头茶叶盒,茶杯的开头类似于圆柱,有些冰琪淋的开头类似于圆锥,蓝球,足球等的开头类似于球,台灯的灯罩的开头类似于圆台。

    7、练习:将下列的几何休分类,并说明理由。

    小结: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你的周围都存在着数学吗?

    作业:

    1.动手做一做,想一想:

    ①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从圆中剪下一个扇形,(扇形要大些才好)

    ②把扇形的两条半径对齐,卷成一个几何休。

    ③你能说出这个几何体是什么吗?

    2.做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体。(注:做好后请保留)

    教学后记:

    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也能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属于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通过观察比较实物棱柱与圆柱,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但对于给几何体分类,却不会分,学生不知根据什么分,只有通过指点按平面与曲面分或按柱、椎、球分,则大部分同学会分。

    jk251.coM小编推荐

    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教案模板


    课型:设计制作

    教材分析:本课通过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更加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学习了解设计中的各种造型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创造意识,体验生活的乐趣。本课与上一课同属生活中的设计,同是用纸材料,技法上同样强调立体构成。不同点在于生活用品设计比座椅设计所涉及的范围大,更强调点线面的组合及色彩的合理搭配。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利用纸的各种立体组合关系,设计制作具有现代感的、造型美观新颖、色彩和谐的生活用品。通过立体组合的配规律。

    (2)隐性内容与目标:了解生活用品设计的美感,掌握设计的基本规律,即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品位性的统一。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增强敢于创造的信心,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设计的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难点:立体设计既要考虑生活用品的使用功能,又要使设计既美观又有新意。设计中需要立体构成的知识、纸工制作的技法及色彩搭配的能力。

    学习要求:设计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知识,学习应用色彩搭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课件演示增加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制作兴趣。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设置:假如我们要给自己的小天地设计一些生活用品比如我们要用的桌椅,台灯,还有一些装饰房间的工艺作品,想想我们今天如何用纸的立体组合来完成它们?1、课件演示,同学们欣赏图片中的纸组合的作品1、欣赏完后,讨论、交流,书记员记录,准备发言。1、学生早就等着这一节课的到来,所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2、通过学生对课件中作品欣赏进一步启发了对自己的小天地用品的制作兴趣。3、注重美术学科和生活的联系。4、这几点在制作过程中经常提及,现在通过师生的共同总结,为下一步展评作好准备。

    生活中的酸碱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重要性质:酸碱性;理解溶液酸碱性强弱与ph的关系;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2、初步学会探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酸碱性的方法。

    3.了解酸和碱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增进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酸和碱强弱程度及其实质

    教学难点

    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诊断:

    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

    2、nahso4是酸吗?

    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诊断上节课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情景引入:

    nahso4不是酸,但其水溶液显酸性。所以只要溶液中含有较多h+的显酸性,只要含有较多oh-的溶液显碱性。

    问题:厨房中有两杯醋溶液,你怎么知道哪杯浓度更大?

    可以通过尝的方法得出哪杯溶液浓度大

    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如何测定溶液的ph值?下面我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我这有一瓶待测液,取少量于试管中,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操作一下呢?

    仔细观察,了解ph试纸的使用方法

    进行规范的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时养成规范操作的好习惯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调: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用完后要进行洗涤)

    点拨: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只能准确到整数)要精确的测定就要使用ph计

    按照老师的点拨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旋转的三要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学生每人一套三角尺、长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旧知

    师:课前,我们观看了游乐场的情境,(课件出示相应图片)想一想,这些项目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二、走进生活,感知旋转。

    1.学生举例生活中旋转的现象?

    2.课件播放转杆视频(例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仔细观察转杆关闭和打开的过程,比一比,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揭示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3.学生亲自体验转杆运动,感知三要素。

    4.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发现,点、方向、度数都是决定旋转结果很重要的因素。

    三、实践应用,初建表象。

    1.完成书中想想做做1。

    2.由指针的旋转过渡到图形的旋转,欣赏并想象图形旋转的过程,激发学生设计和创造的欲望。

    四、实际操作,形成表象。

    1.(课件出示例2)提问: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1)想一想,绕a点旋转90°,三角尺到了什么位置?

    (2)摆一摆,用学具摆一摆,转一转,看看自己想得对吗?

    (3)画一画,把自己想的画下来。

    2.展示交流。反馈学生画的结果,展示两种不同的画法。

    3.画法演示:你们是怎么画出来的?请学生上黑板边画边说。

    4.小结过渡:把三角尺绕a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90°,每条边都要按同样的方向旋转90°。旋转方向不同,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五、巩固拓展,升华表象。

    1.课件出示练习,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1)师:想象一下,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会到什么位置?

    (2)学生在纸上独立画一画。如有困难,可拿出学具摆一摆。

    (3)反馈矫正。

    2.拓展,现在这个长方形继续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又会到哪里呢?想象一下,试着画下来。

    3.师:如果这个长方形再一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又会到哪里呢?(课件演示)

    4.小结过渡:一个简单的长方形,通过几次旋转,就形成了这样一幅精美的图案。

    六、总结欣赏,引导创造。

    1.生活中旋转图案的欣赏。

    2.学生作品欣赏,激发学生设计欲望。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实现。

    (2)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法律与公民的关系,法律与公民的生活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守法的习惯,依据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点: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教学难点: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四)教学设计:法律如何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纠纷以及制裁犯罪,涉及的知识比较专业。这对学生是有难度的。要具体案例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理论,教师再进行讲解。本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以学生为本。准备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引领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法律我们永远的好朋友》歌词思考:“法律是一盏引航灯”“法律是一棵大树,为我们遮挡风雨”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创设情境、共同感悟

    小品《不该发生的事》:两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争执,最后演变成大打出手,导致一同学骨折、一同学受到法律制裁。

    思考:执法机关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治安管理处罚法》。

    思考:上述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应如何行使权利和和履行义务?

    提问之后教师总结:课本第10页至13页。

    三、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阅读14页中学生张华的事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让法律这棵大树为我们遮挡风雨?从15页正文中找依据并续写协商和解、提起诉讼等不同途径的故事结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最后选出组代表在班上交流。

    思考:自己或自己的家人与他人发生过权益纠纷吗?是怎样解决的?

    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思考:法律是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

    学生回答:法律是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的。

    四、收获平台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同时完善板书提纲)?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放飞思维、巩固创新

    学生巩固本课所学。

    思考15-16页谢英的故事,书面回答课本问题。

    践行情景对话展示:一小组出示情景,其他小组思考应对措施。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播放歌曲《法律我们永远的好朋友》来结束本课。

    5.2 图形的全等(范文)


    教学目标:

    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实践操作重叠图形等过程,了解图形全等的意义,了解全等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图形的全等与全等图形的特征的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别全等图形及通过实践活动得出全等力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和观察法

    活动准备:

    把课本当中的图画在白纸上,带好剪刀和复写纸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两组图形.

    2.多举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能全等或不全等图形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想象全等力形与不全等图形的区别.例如:

    (1)同一张底片冲印出两张相同尺寸的相片与两张不同尺寸的相片.

    (2)同一人的两只手掌与一大人左手掌和一小孩的左手掌.

    (3)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3.把下列两组图形投影出来:

    (1)(2)通过观察,说出两组图形中上、下两个图形的异同之处,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二、做一做

    1.用复写纸印出任一封闭图形.

    2.把两张纸叠在一起,用剪子随意剪出一个图形.

    三、议一议

    1.从“做一做”中得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这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2.在看一看中,你的看法如何?

    形状相同且大小也相同的两个图形能够重合,反之亦然.

    形状不同或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不能重合,不能重合的两个图形大小一定不相同.

    3.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四、做一做

    按课本做一做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注意:把划分出的两个图形叠在一起应重合,通过数小正方形个数可知划分出的图形中应含有6个小正方形.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教后记:

    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对于全等图形的理解较准确,但在分图形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困难.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谚语中的氮肥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相当多的谚语(俗话说),其中一些谚语熔科学性、知识性、文艺性于一体。它内容丰富,天上地下,微观宏观;它叙述生动,深入浅出,富有科学道理。

    在学习《化肥》一节时,引用谚语“一天一个暴,田埂上都长稻”、“种豆不上肥,连种几年地更肥”,拓宽讲述自然界的氮的固定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在雷雨天气时,大气中的氮气在闪电作用下转化成氮的氧化物,一次闪电能生成80~1500kg的no,每100m2土地上空约有106kgn2,这是巨大的氮资源。生成氮的化合物随雨水降落被农作物吸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nh3+hno3=nh4no3(少量)。

    第二种方式是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把空气中的氮气直接转化成氮肥,一般高等植物不能直接吸收n2,必须将它转化为简单的氮的化合物才能被吸收。豆科植物的根部有许多根瘤,这些根瘤相当于一个个氮肥的加工厂,生产的氮肥能够满足植物对氮肥的需求。除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外,还有牧草和其他禾科作物根部的固氮螺旋杆菌、一些原核低等植物如固氮蓝藻、自生固氮菌等体内都含有固氮酶,这类酶有固氮作用。使n2转化为nh3,最终合成蛋白质。这类属于自然固氮的生物固氮。由于生物固氮的前景诱人,由此世界上掀起了研究“人工固氮”的热潮,人类研究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生产上所需要的氮肥就不需要通过化工厂生产,将会引起农业生产上的一场革命。人类的自然环境会有很大改善。目前,我国在“人工固氮”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前景非常乐观。

    上面引用的谚语只是这个大家族中的昆山片玉、桂林一枝。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谚语卷帙纷繁、浩如烟海,很多谚语的科学道理等待我们去挖掘和整理。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4828.html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