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设计(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07【教学目的】
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2、学习谴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并通过口头造句、书面写作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变“讲堂”为“学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性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赏析课文
1、详学“百草园”部分:
⑴作者回忆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标题?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答案不求一致:有《我的乐园──百草园》、《童年的乐园》、《童年趣事》等。
⑵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
第2段。
学生齐读第2段。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⑶讨论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⑷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仿例造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⑸春夏时的“百草园”是如此美丽迷人,充满趣味,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又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连贯,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情趣。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讨论:
⑴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表现?
读书的样子。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
⑵描写了教书先生的哪些方面才使人物形象如此生动形象?
答案略。
小结:作者并未表现出对私塾先生的厌恶感,尽管先生有些迂腐、古板,但不失为是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三、拓展延伸
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四、布置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鲁迅童年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和鲁迅先生一比高低呢?
jk251.coM小编推荐
从分数到分式
课题:从分数到分式
课时: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母不得为零是分
式概念的组成部分.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分式是
表示现实世界中一类量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
感,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类比
转化的思想方法研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准确理解分式的意义,明确分母不得为零既是本节
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探究与讲授结合.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
一般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
以最大航速顺流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
速逆水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活动二思考
活动三观察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
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
到结论:
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两个整式相除
②.分母中含有字母.
(4)整式与分数的不同.分工具有一般性.
活动四分式中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
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活动五:1、求分式的值.2、何时分式的值为零?
例1(1)当a=1,2时,求分式的值;
解:(1)当a=1时,
当a=2时
例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例3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解:由分子x+3=0得x=-3.
而当x=-3时,分母2x-7=-6-7≠0.
∴当x=-3时,原分式值为零.
例4当x取何值是分式的值为零。
解:由分子|x|-1=0得x=±1
当x=1时x+1≠0
当x=-1时x+1=0,分式无意义。
∴当x=1时原分式的值为零。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
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活动六课堂练习p课本第6页1——3
活动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1.分式的定义。
2、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3.分式何时有意义?
4.分式何时值为零?
作业
教材p10页第1—3题
教学反思:
从种到界相关教学方案
第二节从种到界
一、教学目标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二、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单位。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cai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动物类群分类的挂图或投影片。学生:四人一组,准备一副扑克。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分类的依据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界(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其他几个界)界以下又分为:门、纲、目、科、属、种。每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这个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所以,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分类的意义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四人一组,根据游戏要求,将扑克牌进行分类。小组讨论,归纳分类的依据,发解分类的等级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相互交流,质疑答疑。对存在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解惑,得出结论,明白生物分类的依据。四人一组,根据提纲,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得出结论。根据问题,看书思考,表述交流,相互补充,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解惑,得出结论。根据提纲,自主学习,汇报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根据问题,认真看书,思考分析,表述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创设情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学好生物学的最基本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做游戏。将一副扑克牌按照红色、黑色分开;按照桃花、梅花、方块、红心分开、然后,再按照红桃、黑桃等分开。质疑:在游戏中,你发现分开后的扑克牌有什么特性?它们的分类等级一样吗?指导学生思考、总结。对存在问题,由教师点拨指导,从而得出结论。质疑:重量单位有克、公斤、吨;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那么,生物有没有分类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其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最重要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指导学生看书,得出结论。出示提纲,指导学生看书,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质疑:同种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还是同界中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组织学生看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经典初中教案从种到界
一、教学目标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二、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单位。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cai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动物类群分类的挂图或投影片。学生:四人一组,准备一副扑克。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分类的依据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界(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其他几个界)界以下又分为:门、纲、目、科、属、种。每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这个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所以,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分类的意义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四人一组,根据游戏要求,将扑克牌进行分类。小组讨论,归纳分类的依据,发解分类的等级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相互交流,质疑答疑。对存在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解惑,得出结论,明白生物分类的依据。四人一组,根据提纲,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得出结论。根据问题,看书思考,表述交流,相互补充,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解惑,得出结论。根据提纲,自主学习,汇报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根据问题,认真看书,思考分析,表述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创设情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学好生物学的最基本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做游戏。将一副扑克牌按照红色、黑色分开;按照桃花、梅花、方块、红心分开、然后,再按照红桃、黑桃等分开。质疑:在游戏中,你发现分开后的扑克牌有什么特性?它们的分类等级一样吗?指导学生思考、总结。对存在问题,由教师点拨指导,从而得出结论。质疑:重量单位有克、公斤、吨;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那么,生物有没有分类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其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最重要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指导学生看书,得出结论。出示提纲,指导学生看书,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质疑:同种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还是同界中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组织学生看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经典范文:叫三声夸克教学设计4
叫三声夸克执教人:翟霄杨单位:安阳市第八中学【教学目标】1.了解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2.通俗,形象的语言。3.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通俗,形象的语言;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难点】多层次的物质结构的分类。【教学步骤】一.导语:实物——盒子导入,由学生上台打开盒子(层层剥“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与这位同学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有什么联系呢?——答案就在课文内容中。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题目的含义。三.初步了解物质结构。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原子,人的肉眼能看见原子吗?给大家打个比方。举例子,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原子,乃至夸克。四.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画出来。2.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五.思考问题:通过比喻,使我们对夸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那么夸克的发现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又产生新的疑问……试以夸克的发现为例说明这样一个过程。六.你认为物理学家最终发现夸克,*的是什么?(通过文中哪词语可以看出来)七.开拓思维训练:物理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物理研究不断深入,那么其他行业的人呢?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形式:先小组交流,再发言。八.总结:让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探索之花催开了现代化高科技文明的果实。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去探索世界中一个又一个盒子吧!最后,把屈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附板书设计】叫三声夸克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探索
美术说方案
美术说课方案
(标志设计)
作者:张丙永通讯地址:山东省章丘市实验二中邮编:250200
我说课的内容四年制初中第二册第16课《标志设计》(山东版)。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对构成设计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分类、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作全面的了解。标志是一门实用崐性很强的设计艺术,它要求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以大量的标志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以及设计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标志的应用分类、形象分类和构成手段分类。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标志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三、学法指导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印有各种标识的产品和印刷品,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再具体分析一种标志,得出标志的概念:象征性的表达事物特性和类别的一种设计形式。从而引出新课《标志设计》。
2.讲授新课
1 让学生掌握标志的基本分类
结合课本30页左上角图例讲受标志分类。集团标识:最早的标志,如原始部落的图腾,现在多是各种组织、机构的徽志;商标: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标记。节庆徽志:个别传统节庆活动和大型文体活动均设置专用徽志,有以宣传号召人们积极参加。识别符号:在公共场所、道路交通中用以代替文字的简洁形象,约定俗成为民众公认的标识。
2 标志的图形类别[分别打出幻灯]
具象: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直观的、有指代象征的两大类别。具体如:白猫洗衣粉、稻米消费宣传;动物园、加拿大复职代办处。
抽象:有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也有刻意构造的抽象形的组合。前者如:奥林匹克运动,用五个圆环表示五大洲紧密团结在一起;后者如: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用三十个圆点表示葡萄,圆点组成的图形则表示盛满酒的酒杯。
文字符号:有中文变形组合、有英文变形组合,还有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和其它的图形组合。‘中国铁路’是中文工和人的组合,‘美国柯达胶卷’和‘日本制帽公司’是英文变形。
3 标志的构成手段
因为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种类,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原则都可以为标志设计所应用。如课本31页右列所示的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均是标志设计的常用形式。
举例介绍中国银行设计思路和三金牌西瓜霜的标志设计整包装情况,并出示实物。
2、作业要求
1)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1)确定制作标志的大小
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
3)进行细部的加工
4)填充颜色
2)学生作业
从课本中选择太阳神、三联电子等标志中的一个标志,然后按要求进行临摹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
本课的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讲授20分钟,学生创作20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体育教案-初三体育与健康说稿的教学方案
体育说课
鱼跃前滚翻变向跑
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保健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初二学生好动、好学、兴趣广泛、模仿能力强特点,以及城乡交间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往往运动场地相对狭小、学生人数较多、体育器材充足的情况下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本着求实、拓宽、探索、创新的思路来展开,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既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又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模式上,本课采用“三自”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自己选择练习的手段、练习的难度、练习伙伴,学生自主的练习,依据教师设计的评价标准,由学生对自己的技术水平、运动能力、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练习手段、练习难度和评价标准。“三自”教学模式将僵化的教学分组转化成为动态的临时组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合作机会。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不同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身心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本着全面提高,突出个性发展的思想,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成,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体育游戏这一体育教育的好途径,通过游戏规则要求,教师言语激励,评价反馈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实事求是,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体育道德作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体现体育的教育性原则。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保健》二年级教材。鱼跃前滚翻(新授);变向跑(复习)。
二、教材分析:
二个教材从课的性质上看;“鱼跃前滚翻”属于滚翻类教材,“变向跑”属于跑类教材,从课的类型看,本课是一堂综合课。“鱼跃前滚翻”教材在初二教材中首次出现,虽然上过一次课,但是它难度较大,所以定为新授课,变向跑教材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教材中已经出现过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运用,所以把它定为复习教材。“鱼跃前滚翻”在本学期安排2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次。变向跑教材,本学期安排0。5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次。鱼跃前滚翻是在学习前滚惫和远撑前滚翻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为以后技巧联合动作教学服务。“鱼跃前滚翻”的蹬、跃、撑、滚等各技术环节,同其他滚翻类动作技术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学好“鱼跃前滚翻”对以后的滚翻类教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初中滚翻类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鱼跃前滚翻”动作要点概括讲四人字:蹬、跃、撑、滚;重点:蹬、跃;难点:跃和撑腰结合。变向跑:重点在跑进过程中,快速降低重心和快速变向;难点:控制身体重心和快速变向的协调能力。经常参加“鱼跃前滚翻:和变向跑练习可提高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培养学生动作灵活,反应敏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践指导作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邱隘实验学校初二年级,二(3)和二(4)班的男生,共40人。该两班男生特别喜欢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普遍较好,班级纪律好,集体荣誉感强,在鱼跃前滚翻第一课次后,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鱼跃前滚翻”基本技术动作,这为本课次授课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的关键,理解变向跑运动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2、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25%的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学习变向跑提高快跑过程中控制身体,调整速度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艺术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
收心热身---愉悦身心阶段。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
育心强体----增智促技阶段。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积极性评价法、分层递进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小团体练习法、小团体评价法、自我评价法。
恢复身心阶段。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积极性评价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收心热身阶段1--2’
教学步骤:
1、课堂常规
2、有效无效口令。5--6次
目的:加强组织纪律,明确教学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性。组织队形(图示一:见教案)
(二)愉悦身心阶段8’
教学步骤:
1、游戏“组着地点”3’
2、结合技巧特点: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做垫上健美操。六节,4*8拍5’
3、诱导练习:团身滚动,4次。半蹲后摆开始做兔跳练习,5次。
目的:为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为学习技巧做好身心准备。
组织队形:图示二(见教案)
(三)增智促技--育心强体阶段30’
1、鱼跃前滚翻18’
教学步骤:
A、前滚翻练习,2次;要求:在练习过程中两腿有伸直过程。
B、手撑标志线做远撑前滚翻练习3--4次;要求:双手远撑。
C、教师示范鱼跃前滚翻完整动作,并结合图解,归纳、诱导、讲解鱼跃前滚翻动作要领,及保护帮助方法。
D、学生在保护帮助下自由练习鱼跃前滚翻。
E、跃过同伴平举的手做鱼跃前滚翻动作并逐渐过渡到穿越呼拉圈动作。要求:根据练习者要求可自由调整平举手的高度和远度。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多次用语言强调学生在空中膝关节不要弯曲,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F、根据自己练习情况结合教师评价,组内讨论进行自我评价。选择练习难度,通过练习反馈,进行自我调整。练习难度分三组,基本完成组(A组)、达标组(B组)、创新提高组(C组)。
组织见图示三(见教案)。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分组后对基本完成组同学要进行重点辅导。
G、请2--3名不同类型的同学示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能分析动作,然后教师客观评价,并小结鱼跃前滚翻练习情况。
2、变向跑12’
教学步骤:
A、反应练习:背对或面对前进方向,从不同预备姿势开始,听信号转身跑2次3’。要求:不抢跑,转身快。
B、复习各种形式的变向跑:“之”字形跑、绕圈跑、折返跑,各2次3’。要求:变向一瞬间,动作要快。
C、变向跑接力游戏。要求:遵守游戏规则,相互鼓励。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巡回指导、评价、监督。
目的:培养学生控制身体能力,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应变能力。
组织队形:见图示四(1)、(2)
(四)恢复身心阶段5’
教学步骤:
A、教师领做放松操,学生模仿练习。1。5’
B、在音乐伴奏下,师生同做。2。5’
C、教师总结讲评,归还器械,师生道别。1’
目的: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机体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组织队形:图示五(见教案)
七、教学媒体:
48块小垫子、一块大垫子、录音机一台、磁带二盒、4根接力棒、20个呼拉圈、一个篮球场。
八、预计课的效果:
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预计课平均心率130--140次/分。运动密度35--40%。预计教学的技能目标达成: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25%的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协调素质。通过变向跑练习,培养学生控制身体和调整速度能力。学生不但在身体上得到锻炼,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运用“三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心理和生理上有一种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受;激发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身心基础。同时,学生互帮互学。小集体的共同意识、责任感,与他人的合作及人际关系得到培养,在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诚信做人到永远教案模板
第十课
1、什么是诚信
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
2、“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涵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一古训是说,人在理智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承诺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的涵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
4、不诚信的危害:
①交往中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②不讲诚信的人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既害了别人,也害力自己。
③敷衍了事、弄虚作假,什么事也做不成。
5、诚信的原因是什么?
①交往中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不讲诚信的人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既害了别人,也害力自己。敷衍了事、弄虚作假,什么事也做不成。
②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为人讲信用,能使我们立身处世。
6、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1)基本要求: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恪守信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即表现为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
(2)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3)不要轻易许诺(慎重对待承诺):承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诚实做人的核心是践约守信。
(4)做人无大事、小事:(践行诚信的要求)我们所做的大事、小事,都要认真面对,在做人方面实质上没有大事小事之分。生活是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的,诚信做人就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我们做大事的同时也要拘小节,把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7、诚信的重要性: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p119
8、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p120__121
诚信守则一: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
诚信守则二: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
诚信守则三: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诚信守则四:在情与法的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9、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作出诚信的正确选择:
(1)诚信要与具体的情景相结合:我们对诚信的理解应与具体的情景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诚信的正确选择。
(2)正确把握诚实与尊重他人的隐私的关系:a.以诚待人,以信交友.b.尊重他人隐私。c.二者冲突时,坚持原则,权衡利弊,妥善处理。
(3)正确对待诚信与谎言的关系:a.诚实一般不说谎。b.善意的谎言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4)诚信的核心是善:要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出于公心、永不自傲,拥有诚信的智慧,做一个诚信的人。
10、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我们要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出于公心、永不自傲,拥有诚信的智慧,做一个诚信的人。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三维教案(范文)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30
课题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解题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听介绍
了解文体常识
二、研习课文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
思考、讨论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
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二、重点研习
1.品读第1~5段
讨论交流
学习写驳论方法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
的,为何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教后
反思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时编号:31
课题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
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2.品读第6~9段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
讨论交流
学习写驳论方法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
3.欣赏品味
第1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
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交流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错误论调?
三、小结(略)
四、作业(略)
教后
反思
第29课马教案(范文)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是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善于借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节课我们采用“一课两读”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二、读“散文”———选点寻踪。
1.跳读课文,从描写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马的四字雅词,如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豪迈剽悍、相得益彰……
描绘马的佳句,如表现马高贵美丽的句子;表现马忠诚善良的句子;表现马勇敢无畏的句子;表现马生活自由的句子;表现马团结友好的句子……
结论:布封对马的描绘是用形象的语言来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
2.品读课文,从情感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问题探究:文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的马,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各有什么特性?
明确:人工驯养的马“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现其无畏的精神;“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现其驯良的性格。
天然野生的马“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其美质,“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现其美德,“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现其美貌。
结论:作者的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3.背读课文,从句式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的散文的原因。
要求学生背诵最喜欢的三句话,并仿写其中的一句。如“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结论:文章句式优美,长短相间,很有节奏感。
三、读“说明文”———整理练笔。
1.比读课文,了解科学小品文在说明手段上的特点。
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在前一部分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教师示范:第三段的中心句“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用富于哲理的句子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即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②重点阅读第五段,通过与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用图表的方式、平实的说明整理马的身材、颚骨、眼睛、耳朵、鬣毛、尾巴等外部特征。
2.选读课文,领悟写作方法。
要求:选取某一段落,以解说员的口吻写一段解说词,介绍马在某个方面的特征。
如选第五段:马,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
四、交流感受,激情结语。
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去感悟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创意说明:
本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了“一文两读”,采取多种形式来阐释课文。既有重表达的
“寻读”,又有重实践的“练读”,开拓出了阅读教学又一个新的境界,设计中所安排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的活动机会及灵动的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给学生思想上以深深的印记。
从“买布问题”说起初中教案精选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四)【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进一步感受列方程的一般思路;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及创新能力.4.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对话探索设计】〖探索1〗一项工程,甲要做12天才能做完.如果把总工作量看作1,那么,根据工作效率=________÷________,得甲一天的工作量(工作效率)为________.他做3天的工作量是__________.〖探索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6天,乙单独做要3天,两人合做要几天?(1)你能估算出答案吗?(2)试一试,怎样用直线型示意图寻求答案:如图,线段ab表示总工作量1,怎样在线段ab上分别表示甲、乙一天的工作量?通过示意图,能够很直观地看出答案吗?如图,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全部工作量1,怎样用扇形的面积分别表示甲、乙两人一天的工作量?通过示意图,能够很直观地看出答案吗?与直线型示意图相比,你更乐意用哪一种图形分析?〖探索3〗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12天,乙单独做要18天,两人合做要几天?解:把总工作量看作1,那么,根据工作效率=________÷________,得甲一天的工作量(工作效率)为______;乙一天的工作量为______;设两人合做要x天,那么,甲的总工作量为________;乙的总工作量为________;这工作由两个人完成,根据两人完成的工作量之和等于1,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解这个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这道题的解法与小学时的算术解法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探索4〗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p92例5)解:把总工作量看作1,那么,根据工作效率=________÷________,得人均效率(一个人1小时的工作量)为________.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那么,这x个人4小时的工作量为_______________(可化简为_________).显然,再增加2人后,参加工作的人数为x+2,这(x+2)个人工作8小时的工作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可化简为_________).这工作分两段完成,根据两段完成的工作量等于1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得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如果不是把总工作量看作是1,而是把一个人一小时的工作量看作是1,该如何解这道题?比较两种解法,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本身要认真备课,要敢于质疑,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业〗p93.习题3(3),(4);p94,8,9

手机端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