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怎样与老师交往相关教学方案
  • 怎样与老师交往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4-23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那么如何写一份初中教案?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怎样与老师交往相关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来一次特别的班会。(出示标题)怎样与老师交往。

    首先请大家看以下内容:并把你的回答写在纸上。

    问卷调查:1、你跟平常跟哪个老师交往较多?

    2、你喜欢这个老师吗?你觉得他(她)哪一方面比较讨人喜欢?

    3、你觉得这个老师喜欢你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为什么?

    4、你有去注意怎么与老师交往的问题吗?

    5、你觉得跟老师交往应注意哪些问题?你能谈谈吗?

    (我问,学生回答)下面我们请我们的老师来谈谈我们同学在和老师交往时存在哪些问题。

    我提出出两点建议

    1、一定把老师当老师2、一定别把老师当老师

    (一定把老师当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给予老师应有的尊重。尊师是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前提。

    下面我想问大家,你觉得你尊重老师吗?觉得尊重的请举手。。

    那下面请大家对照一下。你是否尊重老师:1、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这是对老师的起码尊重,也是对知识、对劳动的尊重。这里有几个小细节请你不妨对照一下:

    A、你是否经常换座位、搞小动作、传纸条等;

    B、老师讲课时吃东西;

    C、喜欢接话、出风头,让人觉得你有个性,会引起异性注目;

    C、发现老师讲课或板书有疏漏之处,马上跳起来指出,自觉比老师高明;

    E、从不主动发言,认为太幼稚,或者因为成绩差怕人嘲笑而不敢发言;jK251.cOm

    F、内心里看不起所谓的“好学生”,认为他们是“马屁精”,所以总要与他们反着做。

    如果你有两点或两点以上,就应该思考一下了。

    2、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与老师说话要有礼貌。(我讲学生躲我的事)

    有的同学因为成绩不理想,不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见到老师常躲着走,甚至迎面撞上了不是低头就是扭头。不要以为老师不在意这些,久而久之,换来的可能就是老师的漠视。

    3、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请葛主任谈一谈)

    教师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除非有“虐待癖”,否则不会专门找哪个人的别扭。刚被老师说几句心里就冒火,时刻准备着与老师一争胜负,老师当然不会感到舒服。

    4、正确对待老师的缺点和不足

    老师也是人,是人总会有缺点和过失。要多看好的一面,多看有利于自己学习的一面。如果因为反感、瞧不起老师的某一方面,或是因为曾受到过冤枉而偏和老师拧着来,偏不给“他”好好学,实在是太不明智了。这是在因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

    二、一定别把老师当老师

    师生对对碰:1、老师和学生能成朋友吗?

    2、学生:我喜欢跟什么样的老师交朋友。老师:我喜欢跟什么样的的学生交朋友。

    别以为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也别把老师和自己的关系看成“猫和老鼠”,他们一样会有烦恼和快乐,所以要多与老师作朋友式的沟通交流。事实上没有一个老师不想走入学生中,在平时的交往中,他们更喜欢你把他当成同龄人中的一分子。一

    般来说老师都喜欢跟诚恳的学生交流,像学习成绩等敏感话题更不必逃避,老师也许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因为你的信任他会感到高兴,与你的心理距离也会拉近。

    学生谈体会(用一句话概括)

    校长点评

    班会结束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频数与频率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掷硬币的实验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意义。2知道重复试验中,各试验结果的频数之和等于实验的总次数,各试验结果的频率之和等于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意义,2知道重复试验中,各试验结果的频数之和等于实验的总次数,各试验结果的频率之和等于1.难点: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一次象棋比赛中,有两个最优秀的选手始终是平局,于是决定用掷硬币的方法来确定谁是第一名,把硬币抛掷地面,只有两种可能性,有国徽的一面朝上或者另一面朝上,猜中者为冠军,假设你是这两个选手中的一员,你认为怎么样猜好?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通过试验感受抛掷硬币时,出现有国徽的一面朝上的可能性。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掷一枚硬币的试验(1)体会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请你抛掷一枚硬币10次,并纪录抛掷结果,填入下表:次数12345678910结果统计:①在这10次试验中,正面朝上的有____次,反面超上的有____次。指出: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也叫频数。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以及总次数有什么关系?指出:在一组重复实验中,各结果的频数之和等于试验的总次数。②在这10试验中,正面朝上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反面朝上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指出:正面朝上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叫正面朝上的频率,反面朝上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教反面朝上的频率。思考:正面朝上的的频率和反面朝上的频率之和等于______指出:在一组重复实验中,各结果的频率之和等于1请把你统计的结果填入下表频数频率正面朝上反面朝上和(2)统计20位同学的结果填入下表(体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率差距大不大?)频数频率正面朝上反面朝上说一说:上面用抛掷硬币的实验来决定冠军时,猜哪面朝上好呢?2掷两枚硬币的试验如果是抛掷两枚硬币来决定冠军,两枚硬币有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呢?(交流讨论)a两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b两枚硬币都是反面朝上,c一枚硬币正面朝上,另一枚硬币反面朝上每次抛掷硬币都发生a,b,c三种情形中的一种,并且只发生一种,猜那种正面朝上好呢?我们来试验:每个同学抛掷一次,填写p121表格。思考:通过试验你发现了什么?发现:出现c的可能性多一些。为什么出现c的可能性会多一些呢?你只原因吗?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p122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创考p65---65

    人与环境相关教学方案


    第24章人与环境

    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粮食、淡水、土地、能源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也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资源。

    2.人口增长所面临的问题有:粮食短缺、水资源贫乏、升学就业困难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福利事业增加压力等。污染主要是指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3.粮食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紧缺,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消费不均等,还有气候变化和土地荒漠化及人为破坏和战乱等因素,所以我们中学生要人人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并且节约粮食也可以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还要发展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新品种,增加产量。

    4.水资源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均,总量不少。特点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记住: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养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好习惯。避免水资源的污染!

    5.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口激增会加速消耗能源物质,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耗尽。

    6.如何解决地球里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呢?实施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7.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医疗条件的提高,营养条件的改善。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的增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

    8.农药的危害: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所以要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防治害虫可以用化学庄防治和生物防治。

    9.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沼气发酵: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将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粪便等有机物投放在一个密闭的池内进行发酵,获得沼气的过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后可以产生光和热,可用来做饭和照明。发酵后的渣水也是一种有机肥料。生态农业使用的优点: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减少农药污染。

    举例说出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森林遭到滥砍乱伐后,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人为排放过多的废水废料到湖水中,导致湖水里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营养物质丰富而疯长,影响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

    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10.常见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有: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甲醛、苯、甲苯、氯仿、氨气、氡气等,植物性纤维、花粉、孢子、动物的毛发也可以引起人发生哮喘、皮疹等过敏性疾病。所以室内要通风透气,保持新鲜的空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我们的健康。详见课本p110。

    7.6 镶边与剪纸相关教学方案


    7.6镶边与剪纸

    教学目标:

    1、在制作剪纸和镶边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发展空间观念;

    2、欣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镶边中的一些图案,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在制作剪纸和镶边的过程中,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欣赏剪纸与镶边中的一些图案,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教学工具:纸,剪刀,投影仪.

    准备活动:

    收集镶边和剪纸,或用剪刀通过折叠和剪切,制作一幅幅漂亮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下面的图案是用剪刀剪出来的,漂亮吗?你能剪出这样的图案吗?

    二、探索练习:

    取一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纸条,将它每3厘米一段,一反一正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并在折叠好的纸上画出字母e.用小刀把画出的字母e挖去,拉开“手风琴”,你就可以得到一条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

    (1)在你所得的花边中,相邻两个图案有什么关系?相间的两个图案又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个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三个图案为一组呢?为什么?

    (3)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先把纸条纵向对折,再折成“手风琴”,然后继续上面的步骤,此时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先猜一猜?再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请你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在上面画出以下图形,然后将其轮廓剪下来展开,看看它是什么图形?你能仿此方法剪出一个蜻蜓或其他的图案吗?

    小结:

    在制作剪纸和镶边的过程中,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通过欣赏剪纸与镶边中的一些图案,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作业:

    课本p209习题:1,2,3.

    教学后记:

    学生很感兴趣,在制作剪纸和镶边的过程中,基本上能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但对欣赏剪纸与镶边中的一些图案,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就较困难.

    地理教案-与山为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情的材料。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我们刚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参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原来,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中国地形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师:点击天山、梯田两图。猜猜这是哪儿?师: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新课)第二课与山为邻师: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师: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师: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天山景观图)师: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师: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教师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看来,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议一议”: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突破了难点。)师(总结):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规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承转):哈萨克人很好的利用山地,而哈尼人也很会利用山地,他们又是怎样利用山地并过上幸福生活的呢?(点击幻灯,设问?)师:哈尼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又是怎样利用水资源?(讨论)(继续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师:山区要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度较缓的山地修成梯田,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哈尼族人正是随山势变化,因地制宜,修筑了梯田,被称为“大地的雕塑”。(点击幻灯)哈尼梯田不仅是外观美,对他们的生活更为重要,能否用一句哈尼俗语来概括一下?师: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更没有正常的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师(总结):将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因为哈尼人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改造了自然环境,并创造了“如画的梯田”。(板书)师: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哈萨克人与哈尼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独特的生产活动,这势必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影响,形成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下面有请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简单介绍一下:(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和创造性表现的空间,体会山区生活。)师:老师这里也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如果同学对这些民俗感兴趣,请课后去查阅资料。(点击幻灯,出示图片,简单介绍)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品味了有趣的民俗,感受到他们独特的生产和快乐的生活,也学到了很好的经验。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其实我们浙江也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同学们能否从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对浙江山区的发展作点设想,好吗?(点击幻灯:实践探究)(树立人地和谐观,进行情感教育,引发新思考。)实践探究:浙江境内多山地丘陵,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之路。请你收集有关资料,谈谈浙江山区农民应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教师指导,给出建议。)教师寄语:略。(在教师的祝愿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山区之美、祖国之美,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影片学生回答,指图生:纷纷回答生:哈尼族人从事农业生产,哈萨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生:畅所欲言生:看书、看图、填图、指图,分析得出“垂直的牧场”生:“四季放牧”生:指图说明生:……(学生根据课文讨论、回答)欣赏图片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生:“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学生:(角色扮演)生:欣赏图片,感受山区之美。小组讨论:学生合作,选定山区,进行探究,汇成材料

    美术教案-园林与民居相关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园林,既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的,园林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我国民居建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主要是实用性。

    教材中第一段先对中国园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说明;第二段对中国园林的分类、设计思想、艺术手法作了介绍;第三段讲的是欣赏方法与欣赏要点;然后是分别介绍拙政园、网师园、圆明园与颐和园。

    民居建筑一节,首先强调了其实用性及民居的分类,然后对南、北及少数民族民居分别加以概括的介绍。

    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

    3.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提问、欣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

    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自然山水风景园

    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

    (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

    (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

    小组讨论:

    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

    我国园林的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

    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要素:

    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占主导,园林是延伸部分,服从于建筑,使园林“建筑化”,建筑是孤立的,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中国园林三大要素:

    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

    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景的最佳位置,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景有多种形式:

    远借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

    邻借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

    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

    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

    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

    园林的景的欣赏

    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

    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

    动观(类似欣赏短片)

    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

    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庭园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引导学生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这些文化遗产,又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国园林,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与自然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

    欣赏了我国的园林建筑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显示一组民居图片),将各地的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概括我国民居建筑的特点:(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造型朴实,群体和谐,环境优美

    ?鲜明的民族特色

    (新疆喀什地区天旱少雨,居民喜爱户外生活,院落四周设廊,廊下砌土坑,上铺地毯,是平时待客及家人活动之处。

    福建永定县古竹乡圆土楼,为自卫防御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聚居环形大楼,外墙用土造,厚达一米多,大楼一般为一环,高2~4层,每层16间,多的有32开间,内部各间有回廊相连,外部下层不开窗,第三、四层开小窗。)

    北方寒冷,人口相对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间大些

    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为楼房

    少数民族由于安全因素——以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御

    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大于精神性追求。

    课后思考题:

    l请举例说说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及它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

    l当今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建筑越来越多,他们同园林建筑、民居建筑能不能相融合?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29629.html

    【怎样与老师交往相关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