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的教学方案
  • 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2-21

    一、本单元的地位

    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具备面对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挫折和意志品质的知识、应对挫折的方法、提高意志品质的方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挫折是难免的,当他们学会正确认识挫折和运用对待挫折的方法,就会形成乐观向上的态度,成为生活的强者。本单元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对意志品质的特点、培养方法的学习和活动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意志更坚强。

    本单元是上两个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和“做自立自强的人”的逻辑发展。学生通过上两个单元的学习后,渴望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但是,当他们努力去做的时候,挫折和困难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也是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而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所以,本单元是解决前两个单元,甚至上册书中的行为实践的问题。同时,也为下面各单元中的知识学习和行为实践做准备。本单元的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意图、内容和要求。

    二、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磨炼意志,选择坚强”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第六课“为坚强喝彩”组成。第五课设计了两框,即“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面前也从容”。第六课设计了两框,即“让我们选择坚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Jk251.cOM

    三、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

    1.设计意图

    “磨炼意志选择坚强”主题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掌握战胜挫折和困难的方法的一个实践活动。设计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动全体学生将成长中的问题与课本中所讲的知识结合起来,从战胜挫折的典型人物和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建立一个“互相援助,选择坚强”的信息资源库。这对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操作建议

    (1)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按“典型事例”、“方法和途径”、“自己的经历”等方面去搜集资料。

    (2)各组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3)各组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成果,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4)把各组的成果综合起来,装订成册,建成“互相援助,选择坚强”的信息资源库。

    3.注意事项

    一是主题探究“磨炼意志,选择坚强”只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引子和铺垫,不宜将挫折和意志的内涵讲得过多,点到为止。重点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是初一学生在写作上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可以请语文老师帮助指导一下。

    三是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不局限于已有的方法,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体验去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

    四是学生的阅历浅、知识不足,在探索中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要以信任、同情、理解的方式去激励和帮助他们。例如,建立信息资源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智慧。在这时候,教师应当用信任的话语和肯定的目光去激励和引导他们。

    五是这次活动是对学生人生道路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此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活动的成果,鼓励他们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jK251.COm精选阅读

    单元的教学方案


    第一单元亲近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第一框☆1.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2.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3.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4.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第一课第二框1.☆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2.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3.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4.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倒1)5.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第一课第三框1.☆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2.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3.☆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4.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第一课第四框1.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2.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3.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4.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第二课第二框

    ★1.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6.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第三课第一框

    ★1.什么是挫折?(p33.倒1)

    ★2.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p35.倒1)5.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第三课第二框★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44.1)

    众多的人口的教学方案


    第3课众多的人口【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理解人口政策的重要性。3、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理解其原因。【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分政策的内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用具】我国人口分布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前面学习了我国的行政区划,今天学习我国人口的情况,(提问)关于我国的人口情况,你了解多少、2、阅读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图,找出属于亚洲的国家。阅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板书:一、人口最多的国家讲解: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不平均,建国前速度慢,建国后速度快。结合课本14页插图,讲述自己的体会板书:二、计划生育阅读课本,找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人口政策的内容。(强调)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特别注意不能混淆概念,要准确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转承)那么,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匀呢?可以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讲解:沿黑河——腾冲一线,可以把我给分成两部分,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大家考虑一下这样分布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来考虑。总结:我国人口众多,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地区需要大力开发。结合自己的情况发言,世界人口最多,东多西少。亚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北美洲:美国,南美洲:巴西。非洲:尼日利亚结合课本垃圾成堆、开垦坡地、住宅占地,讲述人口多了造成的危害。读课本,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政策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3、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图,找出黑河到腾冲一线。看两测人口密度的区别。回忆世界人口分布原因,干旱、寒冷等。结合课本提示,给出答案【作业设计】分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中国的人口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5.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2.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3.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及其分布概况,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段中,运用“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示意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读一读”中的资料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口的这个特点。

    3.人口分布的知识是从“做一做”引入的。这部分内容即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而且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是某些自然环境区域的结果,又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4.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华侨和侨乡的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材通过“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也是本节必须使学生理解的重点知识。

    关于第一课时教法建议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除

    去利用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和“读一读”的材料之外,还可以联系一年级的世界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相当于西半部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用这些材料进行渲染,使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有深刻的印象。

    2.由于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人口密度的概念,并接触过人口密度图,在讲“人口分布不平

    均”这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量”图上,读出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约数(江苏6700万、山东8500万、新疆1500万、西藏200万),计算人口密度(江苏和山东每平方千米分别为670人和560人,新疆和西藏每平方千米分别为9.4人和1.7人),比较东部沿海两省和西部内陆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大小(江苏、山东人口密度大,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结合课文,自己总结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不均状况,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不宜把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均这一特征作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来讲。最好结合本段课文的内容,联系初中“世界的人口”一章的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搞清楚中国人口分布同地区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成为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人和环境的关系”这条主线的一个部分,为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地观打下基础。

    3.在讲授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列表讲述的方法。

    中国

    世界

    农村人口比例

    63.91%

    59%

    城市人口比例

    36.09%

    41%

    同时,应向学生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今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比重还将继续增加。至于我国城市

    发展的政策这一内容,教学中可一带而过。

    4.“华人与华侨”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区别“华侨”和“华人”两个概念,

    然后说明我国的侨胞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侨胞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

    很大贡献。同时,也要说明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关于第二课时教法建议

    1.“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三部分讲授: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看看我国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或者让学生简单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11亿人和100万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种计算不要搞得太多、太复杂。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应主要向学生讲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

    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

    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这段课文插有几副图,较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突出了人均的观念。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插图,谈谈这些关系。

    2.在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前,可先联系第一册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知识,让学生对为什么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所认识。

    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以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具体要求,应让学生牢记。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生产。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了,才能最终解决我国的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第一课时

    重点:我国的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

    难点: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引入〕:放一段录像。

    〔提问〕:从录像中我们看到中国人口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人口数量大)

    〔出示投影〕: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人口总数)

    〔讲解〕: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2.953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提问〕: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解〕:出示表格: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面积(万平方千米)

    1700

    997

    960

    936

    人口(亿)

    1.48

    0.26

    12.2

    2.6

    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他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了解数量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看图“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思考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多?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少?人口总数在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

    〔讲述〕:为了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多少,我们用人口密度进行说明。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上的人口数。

    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根据图表,填写“做一做”中的表格。

    〔提问〕:根据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提问〕: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1)找到黑河——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大于2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学生总结〕

    〔讲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这些地方多为平原区;该线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主性谖鞅辈康哪诿晒拧⑿陆⑶嗪:臀鞑氐仁∏庑┑厍辔咴蜕衬?杉夜丝诿芏榷看笥谖鞑浚皆笥诟咴蜕角U馐怯勺匀惶跫⑸缁峋靡约翱⑹奔涞某ざ潭龆ǖ摹?/P

    〔过渡〕:人口密度东西部存在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

    〔出示投影〕:“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比(人口构成特征)”

    〔讲述〕:我国的人口构成中,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于城市人口。2000年我国的总人口为12.95亿,其中农村人口达80739万人,占63.91%;也就是说中国有13亿人,其中有8亿农民,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也同时看到,与1950年相比,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为45594万人,占36.09%。比1995年的28.9%上升了7.19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990年上升了9.86%。

    〔提问〕: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1%,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仍低于这个水平,你认为今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分布将出现什么问题?城乡人口怎样合理分布,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总结〕:全国仍有8.5亿人口在乡村,乡村容纳不下这样多的劳力,应该就近建设新型城镇,以缩小城乡差别;为保护大城市的环境,应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过渡〕: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大致分为华侨与华人两种,前者指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后者指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又称为外籍华人。

    〔讨论〕:以华侨和华人热爱国家以及他们积极支援国家建设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讲述〕:我国赞成与鼓励华侨自愿的选择自己的国籍。我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正当权益。

    〔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了我国人口的分布、乡村、与城镇人口的差异,了解了华侨和华人的情况,这对我们学习问题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章和民族

    第一节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分布不均

    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四、华侨与华人

    关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第二课时

    重点:人口问题及对策。

    难点: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复习〕:复习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引出新课。

    〔新课〕: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年份

    人口(亿)

    1764

    2.1

    1840

    4.1

    1937

    4.5

    1949

    5.4

    1982

    10.3

    1990

    11.3

    1996

    12.2

    〔总结〕:由学生总结后,教师概括:(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1996年时就达到12.2亿。(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2.3倍,达到12.2亿。

    〔提问〕: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0%,10亿人口与1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前者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口)

    〔总结〕: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提问〕:(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得出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提问〕:读下表,思考人口的增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学生讨论)

    我国每年新增人口

    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

    约1500万人

    增产肉类的45.6%

    增收粮食的48.5%

    增产布匹的40%

    新建城镇住房的30.7%

    新增国民收入的20%

    新设医院病房的35%

    我国人口

    自然资源总量占世界的位次

    人均占有量占世界的位次

    12.2亿

    耕地面积第4位

    第67位

    森林面积第6位

    第121位

    年产矿石第3位

    第80位

    水资源总量第6位

    第88位

    〔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

    (3)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处?

    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

    〔总结〕:(1)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我国带来的是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障碍,我国大多数资源和工农业生产,按人口的平均数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由于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还存在着多子多福、生男比生女好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3)人口的控制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改善,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提问〕:上述环境、资源、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讲解〕: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学习。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3.我国的人口问题

    六、人口问题的对策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辩论会,题目为“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分正反两方,各持一种观点展开辩论,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最后使学生明确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重点和难点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探究过程【复习提问】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探究新知】[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第四章化学方程式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破裂成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②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的生成物的质量。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三不变

    [练习]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无变化的是__________。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占25g,b有10g,c有5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g,b为21g,并有新物质d。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4.将4.6g某化合物放入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问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哪几种元素?试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小结]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作业]课本p701、2

    美术教案-单元的教学方案


    计划课时2课时

    备课人:angeline

    前言:不论是普通儿童的绘画创作,还是著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例如线条、形状和色彩等,来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艺术语言。

    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的传统绘画,大多以线来进行造型表现,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这种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称为“线描方法”。

    第一课时

    欣赏与评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样的感受或意图。

    2、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自画像》、《宫娥》。

    教师讲解: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绘画,逐渐发展了一种借助形体、明暗、色彩、透视等要素来综合造型,以再现可变光线条件下的客观对象的表现方法,这种忽略清晰轮廓而在背景上凸现物象的表现形式,有人称它为“图绘方法”。

    达-芬奇典范地运用了他所首创并且十分偏爱的“明暗转移法”,画面色调从明到暗徐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而与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更加符合视觉真实的表现形式。

    《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

    伦勃朗非常善于表现集中光线下的人物,他常常让情所独钟的光线滞留在自己历尽沧桑的脸部,以便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欣赏名画家作品:《持太阳伞的女人》、《静物》、《曼陀林和吉它》。

    教师讲解:

    “印象主义”画派着力于光彩、色彩变化的探索,色彩成了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由于明暗、色彩的变化都以体面结构为基础,所以“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更热衷于建构坚实的形体结构。而形体结构的分解与组合,则成了“立体主义”的艺术语言。

    莫奈所着力表现的不是他夫人和儿子的个性形象,而好像是某个在阳光照耀和微风吹拂下正在花草丛中漫步的年轻女子,他运用光和色的表现语言塑造出一种给人明快视觉愉悦的光彩形象。

    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主张按锥、柱、球体来提炼物体的恒定结构,他画的《静物》以凝练的笔法和明确的体面,塑造出比实物更坚实的形体。

    作为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要求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一致性,表现自己头脑中重新组构而成的物象。画中的吉它、曼陀林和苹果被不同的颜色分开甚至拆散,又重新被组织在室内外的混合空间之中。

    第二课时

    讨论与研究:

    1、你能不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各自特殊的表现意图和表达方式。

    2、你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哪种表现方法与形式。

    教师讲解:

    单独的造型要素只有合乎规律的组合,才能构成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例如可以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画家对人物的热情感受。美术作品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都有着自己整体的有机结构,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类对形式美的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欣赏名家作品:《戴帽子的妇人》、《扎辨子的少妇》、《黄红蓝与黑的构图》。

    为了反对以“逼真”作为评价绘画标准的传统观念,马蒂斯常使用强烈甚至刺眼的对比色,这种颜色组合带有浓厚的主观而自由的倾向,因而被人们称为野兽主义画家。

    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和红、黄、蓝、黑、白等颜色构成的平衡组合,构成作品整体的平衡性和谐,明确而严格的体现出基本要素组合构成的原则。

    印象主义画家雷诺阿的这幅肖像画并没有表现外光,只是使用了印象主义的明亮色彩,颜色的对比和过渡非常柔和,使人物形象甚带有古典意味的清纯为亮丽美感。

    评论与总结:

    1、你是否认为造型要素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或交流的语言?

    2、你是否初步了解了中外美术作品常用的艺术语言?

    3、懂得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你欣赏美术作品有什么帮助?

    欣赏名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樱桃与桃》、《梅花》。

    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的构图组织的井然有序。

    大小不等的圆开统一而有变化地组织成面面的主体,衬托它们的是好似圣维克多山山峰起伏的衬布褶纹。

    画中梅花的竖枝与横枝靠近画面的横竖黄金分割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舒适之感。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2049.html

    【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