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物理教案
  • 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2-02-14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

    b:分析题意:

    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则:F支=G+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压=F支=mg=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2:总结得到:【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1)当物体也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3、用类比法得到: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4、巩固训练: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小结:

    1:叫超重;叫失重;叫完全失重。

    2、产生超重、失重及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产生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压力、拉力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四、作业:

    课本练习六

    五、板书设计: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物理教案 弹【精】


    [教学目标]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物理教案 全反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掌握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2、理解临界角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公式确定光从介质射入真空(空气)时的临界角.

    能力目标

    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能运用全反射的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了解光的全反射在光导纤维上的应用.

    情感目标

    1、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现象进行充分的认识,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

    2、了解我国光纤技术的进展以及光导纤维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初中没有学过全反射,它对学生是一种新现象.建议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全反射现象,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全反射.

    2、全反射现象是生活中常遇到的,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全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一是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先疏介质,二是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光密”和“光疏”的概念,要知道“密”和“疏”是相对而言的,并且要注意不要把其与介质的密度混同起来.

    3、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临界角的概念、这就要做好演示实验,要让学生看到:

    ①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趋近于90°,再增大入射角,光密介质中的折射光消失.

    ②随着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的亮度不断增强,折射光的亮度不断减弱,当折射光消失时,反射光最强.

    4、要让学生会用全反射的知识对一些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进行分析.建议介绍一下光导纤维可以将市场出售的纤维饰品让学生看一下以得到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讲过全反射之后,建议小结一下,说明光射到透明介质界面上时,一般来说,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只有发生全反射时没有折射光线.

    教学设计示例

    全反射

    (-)引入新课

    通过光的折射实验演示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然后由光的可逆性推断可能发生的现象,并用实验证实全反射现象.

    (二)教学过程

    1、做好演示实验:光的折射和光的全反射实验.

    2、带领学生分析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光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不会发生全反射,而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先达到9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入射角必须大于一定的角度:临界角

    强调:

    全反射: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光线全部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全反射.

    A、产生全反射的条件:①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或者等于临界角.

    B、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在入射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反射光的能量逐渐增强,折射光的能量逐渐减弱,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折射光的能量已经减弱为零,发生了全反射.

    C、当光由光密介质射火光疏介质时,应先判断会不会发生全反射.为此应画出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的光路,然后再根据折射定律或反射定律进行定量计算或动态分析.

    3、棱镜:通常指截面是三角形的三棱镜.

    探究活动

    (一)

    1.利用光的全反射的有关知识自制光导纤维.

    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光纤的发展和过程.

    (二)

    实验研究:

    题目:“海市蜃楼”实验模拟

    内容:本实验的关键在于配置密度分布不均匀的蔗糖溶液,做法如下:先在玻璃缸析出时为止,这样就配置了浓度很高的蔗糖溶液,再在蔗糖溶液上面缓慢加入清水,加入清水时要注意不能让溶液与清水混合。过1~2天后,由于蔗糖分子内扩散,在玻璃缸中就形成了密度分布布均匀的蔗糖溶液,当光在其中传播时,可清晰的看到溶液中弯曲的光路,如图所示。

    建议:配置溶液工作应提前1~2天完成,不宜太早,也不宜太晚。

    物理教案 棱【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棱镜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上的作用,知道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路的光学元件一.

    2、理解全反射棱镜产生全反射的原理,知道全反射棱镜的应用.

    3、知道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在其他介质中速度不同,因而对同一介质的折射率不同.

    4、知道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知道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

    能力目标

    理解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

    理解不同色光通过棱镜的色散现象,分析相关现象.

    情感目标

    1、对比全反射棱镜和平面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学会选择更合理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2、由光的色散现象这一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色光叠加的效果.

    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会根据折射定律定性画出通过棱镜的光线、能够通过作图体会棱镜控制光法的特点:“光线向底而偏折”、要正确地、灵活地找到顶角和底面.

    2、要让学生知道全反射棱镜控制光路的特点、并让学生了解全反射棱镜与平面饼在改变光路上效果是相同的,但利用平面镜反射时,玻璃表面和镀层表面都要产生反射,并在镀层面会有一定的光能被吸收、所以实际中全反射棱镜优于平面镜.

    3、关于光的色散现象可以先通过演示实验,如让白光通过三棱镜在屏上或白墙上观察到彩色的光带而看到色散现象,再通过分析说明各种颜色的光偏向角不同反映了玻璃对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得出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设计示例

    棱镜

    (-)引入新课

    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可逆性原理分析光线通过三棱镜后将发生偏折现象,并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光路(利用激光演示器).做好演示实验:光通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尽量演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三棱镜

    棱镜:光学上用核截面为三角形的透明体叫做三棱镜,光密媒质的棱镜放在光疏媒质中(通常在空气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线经棱镜折射后向棱镜底面偏折.

    A、三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控制光路的光学元件.隔着三棱镜能看到物体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顶角方向偏移,但是没有必要去追究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

    B、光从棱镜的一个侧面射入,从另一个侧面射出,出射光线将向底面(第三个侧面)偏折,偏折角的大小与棱镜的折射率,棱镜的顶角和入射角有关.

    C、若三棱镜的介质相对于周围介质是光流介质,则透过棱镜看物体,看到的虚像向底边偏移;出射光线较之入射光线向顶角偏折.

    2、全反射棱镜

    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全反射棱镜在光学仪器中被用来改变光路.

    A、玻璃的折射率在1、5~1、9之间,相对于空气来讲,玻璃的临界角在30°~42°之间.

    B、光从空气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镜的直角侧面上,经过棱镜一次全反射,将改变光路90°,光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镜的斜侧面上,经棱镜两次全反射,将改变光路180°.

    3、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为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谱,这就是光的色散.

    A、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同一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B、复色光通过平行透明板(玻璃砖),也能发生色散现象.

    探究活动

    1、利用三棱镜自制潜望镜.并与利用平面镜制作的潜望镜进行效果对比.

    2、动手做一做光的色散实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物理教案 弹力【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物理教案 光的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

    2、知道光通过狭缝和圆孔的衍射现象.

    3、知道观察到明显衍射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了解单缝衍射、小孔衍射,并能用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勤奋作用;

    2、必须有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态度;

    3、在学习中也要有好品质、好作风.

    教学建议

    有关光的衍射的教学建议

    应该让学生了解,光的直进,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光的衍射现象并没有完全否定光的直进,而是指出了光的直进的适用范围或者说它的局限性.

    课本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光的衍射现象,不做理论讨论,因此与机械波类比和观察实验现象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结合机械波的衍射,使学生明确光产生衍射的条件.

    讲光的衍射要配合演示实验、要让学生能区分干涉图样与衍射图样的区别.单色光干涉图样条纹等间距,衍射图样中间宽两边窄.

    除了演示实验外,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观察.包括节后的小实验2,以及观察小孔衍射(在铝箔或胶片上打出尺寸不同的小孔,以小电珠作光源,距光源1~2米,眼睛靠近小孔观察光通过小孔的衍射花样--彩色圆环).还可让学生通过羽毛、纱巾观看发光的灯丝(对见到的彩色花样可不作解释)等等,以补学生对这一现象的不熟悉和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节教材中提到泊松亮斑--泊松原以为这下子可以驳倒菲涅尔的波动理论了,事与愿违,菲涅尔和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战,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结论,实验却成了波动理论极其精彩的实证,菲涅尔为此获得了科学奖金(1819年).这个科学小故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上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的检验作用;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今天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应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好品质、好作风.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光的衍射实验,可以将演示和学生实验同时在一节课内完成

    单缝衍射仍用激光演示仪.演示时可以再将双缝干涉演示一下,让学生从中对比干涉条纹等间距,衍射条纹中间宽、两边窄,然后让学生用游标下尺观察日光灯通过卡尺两测脚形成的窄缝产生的衍涉条纹.实验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侧脚间距从大到小逐渐变化.本实验也可用线状白炽灯使缝与灯丝平行,眼睛靠近狭缝可以观察到狭缝两侧的彩色条纹.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一、光的衍射现象

    上节研究了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衍射现象也是波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我们能通过实验观察到光的明显的衍射现象,那么也就能更充分地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二)教学过程

    所谓光的衍射现象,是当光在它传播的方向上遇到障碍物或孔(其大小可以与光的波长相比或比光的波长小)时,光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

    演示:

    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观察.

    取一个不透光的屏,在它的中间装上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用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在缝后适当距离处放一个像屏(如图).

    我们看到,当缝比较宽时,在像屏上是一条几乎与缝一样宽的亮线,除了这一条光线外,像屏上出现了阴影.这时光可视为是沿直线传播的.接着逐渐缩小缝的宽度,当缝调到很窄(缝宽与光波的波长相当时)在像屏的原阴影区内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实验表明光在其前进的途中遇上大小相当于光的波长的障碍物或孔时,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即光产生了衍射现象.上述衍射现象是通过单缝形成的,我们称之为光的单缝衍射.

    单色光的干涉与衍射都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但图案不同.干涉条纹是等间隔的,衍射条纹间隔不等.白光照射单缝时,可以在像屏上得到彩色条纹,它与双缝干涉的彩色条纹也不同,中央一级是又亮又宽的白色条纹,两边是较窄较暗的彩色条纹.

    用点光源来照射有较大圆孔AB的屏,在像屏MN上出现一个光亮的圆,

    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渐缩小孔的直径,可以看到屏上的亮圆也逐渐减小.但是,圆孔缩到很小时,在像屏MN上原阴影区就形成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这些圆环达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光按直线传播所能照到的范围,这就是光通过小孔产生的衍射现象.

    光的衍射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对确定光的波动说的正确性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趣事.1818年,当法国物理学家菲汉耳提出光的波动理论时,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理论推算出:把一个不透光的小的圆盘状物放在光束中,在距这个圆盘一定距离的像屏上,圆盘的阴影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斑.人们从未看过和听说过这种现象,因而认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泊松兴高采烈地宣称他驳倒了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接受了这一挑战,精心研究,“奇迹”终于出现了,实验证明圆盘阴影中心确实有一个亮斑,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

    光沿直线传播只是一个近似的规律:当光的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得多时,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的波长与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相比拟时将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提问:当光通过小孔或者狭缝时,在后面的光屏上会得到什么样的图案?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当缝很大时——直线传播(得到影)

    当缝减小时——逐渐会出现小孔成像的现象

    继续减小缝的大小——会出现光的衍射现象.

    探究活动

    1、用游标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2、考察光的衍射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10556.html

    【物理教案】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