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8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那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系列(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1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小学趣味数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3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4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29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画出下列度数的角:70度110度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画150度角呢?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桌互说。
五、课堂作业:书29页2、3题。
六、板书设计: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没有倒数。()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六、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5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钟面教学具。
一、片段一
师:同学们20xx年我们北京要迎来一件大喜事,是什么呀?申办奥运会是我们国家多年的梦想,20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xx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日子,北京申奥成功了!当萨马兰奇主席缓缓走向主席台,当听到“20xx年举办城市是北京”时后,全国人民都欢呼起来,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呀?(幻灯出示申奥成功的标题画面)生:想!(课件播放申奥成功视频)
师:谁还记得这是在20xx年7月13日晚上什么时间?
生:10时xx分。
师:(幻灯出示申奥成功时刻的钟面)希望同学们能永远记住它。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个时刻——10时xx分。以前我们曾经学习了认识整时、半时和几时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伴随着申奥的时刻继续来学习关于时和分的知识。片段二: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面,谁还记得这两根指针的名字?(幻灯出示钟面)生:时针和分针。
师:除了指针,在钟面上还有什么?生:有很多格。
师:整个钟面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小组一起观察讨论。
生: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师:师生一起数大格。(出示大格可以闪动的幻灯)
师:在数小格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5个5个的数。可以用5的口诀算出来。师生一起数小格。
片段三:认识分
师:谁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分针走1小格)
生:1分钟。
师: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呢?(幻灯显示分针走1大格)生:5分钟。
师:分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多少分钟?(幻灯显示)生:(根据走了几个大格说出是多少分钟)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
生:60分钟。
片段四:时分的关系
师:时、分都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钟面。
(动画显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走一圈的画面)师:小组讨论: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生: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1个大格。1时=60分师:1小时有多长呢?1节课加两个课间。
师:1分钟有多长呢?(看1分钟动画片)生:太短了,还没看够呢
二、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师: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机的渗透德育。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数学教学的内容没有语文、思品、美术等学科那么有趣。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帮手。
这节课我首先把孩子们带入了申奥成功的那一刻,通过视频播放20xx年7月13日晚上的10时xx分,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奥运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记住了这一难忘的时刻。接着学生就在申奥成功时刻的带领下开始了有关时间知识的学习。在练习中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很多特别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如:上第一节课、做眼操、下第四节课等时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认钟表的练习。体现出时间就在我们生活中,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到不陌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加深理解。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制约,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理性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外显成直观、感性的实物形象,帮助、引导学生从对客观事物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
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性的客观实体。有些客观实体可信手拈来,有些客观实体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可能将实物或实景搬至课堂,这时,就只有请多媒体课件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了。
这节课讲的是认识时间的知识,通过观察钟面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教师如果单纯利用生活中的实物钟表进行演示,一边拨一边讲就会很耽误时间,而且钟面比较小,在数格子和观察时针和分针变化的时候,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钟面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了。学生通过课件中的钟面能够很清晰的看到钟面的指针位置,从而准确的辨认出时间。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运用课件真的很难说清楚。本节课就通过运用课件使学生见证了分针走一圈时针确实只走了一大格,由此推导出1时=60分,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取得了一点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它使我感受到:在现代教学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比较枯燥无味,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探索,不仅能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直观形象的特点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教,学生爱学乐学。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10-3-4=8-2-3=9-0-6=
9-2-5=10-1-6=5-3-1=
2+4+3=3+2+2=1+5+4=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
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
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
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具体表现:
“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本期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养成踏实、细致的学习态度,应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结合分物活动,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探索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
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图形与几何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2548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
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运算顺序。【wwW.ZfW152.COM 趣祝福】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5-10题。
3、拓展练习:计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
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jk251.coM小编推荐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9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9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过程(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小结(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概念,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难点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编制。
三、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交流与阅读文献。
四、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制 ?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
§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作有序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价值
1.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1)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2)促进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3)促进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把握;(4)促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5)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系统把握。
2.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1)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等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收获。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教学目标的设计 ? 教学方案的设计
?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与调整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1)从整体上掌握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把握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明确本单元或本节课所学内容在整个学段或学习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相关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2)思考教材是怎样呈现教学内容的,研究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以及如何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本课时或本单元要使学生学会哪些知识?熟练哪些技巧?培养什么能力?各个情境、习题的意图与作用是什么?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等提供创造性的最佳教学资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贯穿全局,带动全部,承上启下,在教材体系或课题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基础作用或有广泛运用的内容;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内容。
通常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训练等,都是教学重点。
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或难于形成的技能,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与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习新知识时对旧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的。
难点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等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
2.学生情况分析
? 了解分析学生是否具备将要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
? 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特点、对数学的价值取向;
? 分析学生在数学活动方面的群体差异,即班风、学风、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等;
? 对班级中特殊个体(如学困生、特长生)进行分析。
§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制
1.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
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的核心,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是教学设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形式。新课程提倡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源泉。新课程倡导教与学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拓展。
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在教学活动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运作,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教学目标的编制 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 ? 全面性 ? 具体性 ? 明确性 ? 可观察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编制的步骤
?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 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 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 ? 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陈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分为两类: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如“经历、感受、体会、探索”等。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即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或者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具体行为的动词。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范围。
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通过学习所应达到的最低水准,用以衡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1.确定课的类型
? 新授课 ? 练习课 ? 复习课 ? 考查课 ? 讲评课 ? 实践活动课 2.选择教学模式
? 讲练结合模式 ? 引导发现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 实践活动模式 ? 讨论交流模式 ? 自学辅导模式 ? “情境—问题”模式 3.设计教学顺序
? 数学教学内容呈现顺序;
? 教师活动顺序;
? 学生活动顺序。
? 教师是教学过程形成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赖以发生发展的主体。? 教师主导行为要能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教学过程才得以形成。
? 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应成为教学过程发展的主线,而教师活动(行为)的顺序和学生活动(行为)的顺序则应围绕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展开。4.设计教学活动
? 导入设计 ? 情境设计 ? 提问设计 ? 例题设计 ? 练习设计 ? 讨论设计 ? 小结设计 5.选择教学媒体
? 板书 ? 投影 ? CAI 6.编制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 课题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具和学具准备 ? 教学过程 ? 教学后记
六、思考题
1.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2.在前期分析中,教材任务分析主要任务有哪些?
3.通常,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包含着哪些基本的要素?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1+16)×2=34(分米)
拼法二(2+8)×2=20(分米)
拼法三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一、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设计思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播,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
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
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这
节课中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
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生动的课
堂还给学生,因为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
同时在这节数学课中增加知识含量和密度,穿
插美学、实践、艺术等学科知识,让学生的手、口、脑充分的动起来,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体会学习过程。从
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正确地画出来。
3、能够自己用多种方法动手验证结果,学会与同
学合作完成。
4、体验与感受对称带给大家的美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彩纸一张、自制几何图形、白纸、直尺、铅笔、剪刀、组长用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你熟悉你同桌的脸吗?请你观察你同桌30秒,看看他的五官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生:
师反问:如果某人的五官不是这样分布,而是双眉在一侧,双眼在另一侧,嘴和鼻子、耳朵随意分布,你觉得这个人还好看吗?为什么?
生:
师:(或师或生引出“对称”一词)对称体现了一种美,这种美
在我国的京剧脸谱中有着更加完美的表现,今天我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组脸谱图片,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找出与众不同的一 张来,并说明他为什么与众不同?
(配《说唱脸谱》乐出示课件:幻灯片1)
生:6号脸谱与众不同,因为左右不对称。(可视机提示)
师:京剧中的画脸谱就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对称”知识,对称分为
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件:幻灯片2)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哪些问题需要问?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则师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等等)
2、师:带着这些问题大家自学课本100—101页的知识,看看哪
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自己不能解决,不会的与本组的同学寻求合作完成;或者你又发现了哪些新的知识? 3、小组汇报结果与发现
(课件出示:幻灯片3)
①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
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
对称图形。④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4、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什么是对称轴,下面
我们就来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小组合作,组长记录结果。
(出示课件:幻灯片4)
(如果有分歧即用自制图形验证)
5、师:我们知道了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那我们怎样在图形
中表示呢?拿出自己的自制轴对称图形来画一画,画之前我先告诉的大家对称轴的表示方法:
板书演示:
师:画完之后与别人交流一下,评价一下,看看意见是否一致?
师生共同探讨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并不是唯一的。
强化练习:P101做一做第2题(先完成的检查后完成的)
(三)拓展延伸,迁移知识
1、师: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有关对称的知识你能够出一道题
来考考大家吗?或者设计一下今天的作业?
我这有两道题你想试试吗?
①使用学具三:画出另一半
②出示课件:幻灯片5
2、师:轴对称这么有意思,你想不想进行一下艺术创作?师示
范剪纸步骤:折→画→剪→展
(四)总结欣赏,体验美感
师:轴对称现象不仅体现在数学中,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也
处处存在,它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对称美,给我们以充实、匀称的美感,那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
针对《7 的乘法口诀》教材,就课堂教学目标及课堂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②初步掌握7 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③能用7 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7 的乘法口诀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 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 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 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 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 给小矮人当老师)
二
请阅读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②使学生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③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 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青蛙儿歌(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学生齐说:1 只青蛙1 张嘴,2 只青蛙2 张嘴,3 只 青蛙3 张嘴,4 只青蛙4 张嘴,5 只青蛙5 张嘴? 师:能说完吗?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生总结: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a 只青蛙a 张嘴。问学生说一 说下面这些字母或符号表示的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例:
三
请阅读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板书进行教学设计,并谈 谈你教学设计的理念。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 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②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 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③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 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 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 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 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学能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①在A点时,我们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②阻碍小猴观察视线的是墙,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墙的顶点叫“阻碍点”。
(板书:阻碍点)
③将“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猴能看到的离墙最近的点。这条线实际就是小猴的视线。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能看到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不到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盲区(如上图)。
(3)师提问: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生:根据我们在不同楼层看到的景物,我觉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师追问: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C点,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
(5)反馈:结合学生的想法,观察课件动画,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师生小结: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的范围。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可见,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联系古诗: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的百分数应用等有重要作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生活中对百分数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本节课的实施中,我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充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以及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六年级(2)班的学生。这个班是第二批使用新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的学生。经过近5年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学习,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探究的意识比较强,并有一定的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本班学生比较活跃,教师的引导和调控要讲究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百分数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体验百分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相关信息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9)
幕村小学2017数学“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尝试与猜测活动之一。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发现鸡和兔的异同点,学生得出鸡和兔都有一个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
2、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只公鸡()条腿,两只公鸡()条腿,五只公鸡()条腿。
一只兔子()条腿,两只兔子()条腿,五只兔子()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条。
3、得出关系式:鸡的数量×2+兔的数量×4=腿的数量。 质疑:如果知道了腿的总数能知道鸡兔各几只吗?
4、引出课题: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在《孙子算经》中提出了这样有意思的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鸡兔同笼)
(二)、开展活动,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题目:笼中鸡兔共8只,腿有22条,鸡兔各几只?学生猜测鸡兔各几只,按顺序整理所有可能性。
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关系式,计算找出正确答案。学生汇报正确答案是鸡5只,兔3只。
小结: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叫逐一列表法。(板书)
2、质疑:这个方法好不好?学生感受这个方法要一一列举,比较麻烦。下面就利用简单的数据总结规律,运用到复杂的情况中。
3、请同学们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鸡增加1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减少2条。鸡减少1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增加2条。腿增加和减少于兔保持一致。
4、游戏练习:
鸡增加2只,同时兔减少2只,腿()。鸡减少5只,同时兔增加5只,腿()。学生得出:鸡兔每对换一次,腿数增加/减少两条。
(三)、利用规律,实题操作。
利用总结的规律,做一道数目稍大的题,不用逐一列表,试试看。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有10个头,2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利用规律进行练习。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总结出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四)、练习
练习熟练运用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从鸡兔同笼问题中取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这里的鸡兔不仅仅代表鸡和兔,运用所学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停车场里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共11辆,总共有40个轮子,问三轮车和小汽车各有几辆?
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学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进行练习。
(五)、课外延伸
“鸡兔同笼”是一类中国有名的算术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此书约成书于
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许许多多数学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来解决,或者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来解决。
关于数学比多少教案系列9篇
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提供了数学比多少教案,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还学习了周长的概念。幻灯展示: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P1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P2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读一读:学习目标P3.
(1)进一步让同学们掌握周长的计算。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用平移的方法巧算周长。
(3)开拓思维,计算周长。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准备怎么算?
提示:这两个图形不是规则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如下转化。
转化后,周长变了吗?(PPT动画演示:这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完成计算过程。
3、画一画。
一个不规则的跑道,如下图(PPT展示)
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你是怎样想的?告诉大家。
三、练习小结。
1、完成PPT中的两个趣味题
2、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授。
1、小树有多少棵?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
2、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学生完成本道题
4、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5、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学生独立完成。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学生互相背诵,接力背诵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20+20+20=60
2、203=60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将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拓展到课堂外及放学后进行。
学生互相说一说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3
教材内容:
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是口诀教学的延续。
教材通过创设有多少粘贴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在探究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要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中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与数学的灵活性。2排、3排、4排、5排是利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得出得数,6排、7排、8排、9排可以利用连加的方法得出,也可以利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推算,为编制6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6的乘法口诀的含义,能独立整理6的乘法口诀,并与同伴交流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找规律整理并记忆6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用编写6的乘法口诀表等。
教学学情: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乘法口诀,知道了每句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并能应用这些口诀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
1、情景教学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学法: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如:你发现了6的口诀里有什么秘密!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副图,估一估粘贴画的张数,你发现了什么?
1排有6个,2排有12个,3排呢???
二、问题探究粘贴画的张数
1.估一估:粘贴画的张数
2.说一说
同学们,要很快数出共有多少粘贴画,你有什么高招吗?(先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现在,我们共同来一排一排地数一数,好吗?(手势一排一排的表示)一排有几个?(课件出示一排粘贴画)(一排6个)
师:一排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口诀是什么?
(板书:16=6一六得六)
2排是几个6,列乘法算式,口诀是什么?
(板书,26=12二六十二)
3排呢,4排呢??请同学们把课本中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3.试一试。
(1)学生尝试写算式。编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交流。
(边汇报,边出示课件)
4.引导学生编制6的乘法口诀。
P72(1)中的试一试,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
P72(2)在小组内交流。熟悉6的乘法口诀。
5.P73想一想。
三、体验感悟
1.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2.组织学生记忆6的乘法口诀。
四、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P73的第1题、第4题。
2.灵活应用,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算出方格,再组织交流。
学生没想到移动方格的方法,师可适当引导。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让学生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想一想,6的乘法口诀还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做一做,6的乘法口诀给我们的解题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六、布置作业
73页的第4题。
附:板书设计
有多少粘贴画
26=12二六十二
36=18三六十八
46=24四六二十四
56=30五六三十
66=36六六三十六
(总的来说,本节课彰显了以下特点: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2、丰富多彩的游戏贯穿始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3、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预期效果:
(1)以复习25的乘法口诀导入新课,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维方法。
(2)学生争先举手参与提问并解答,课堂气氛热烈、和谐。
(3)教师提问并指名解答时具有层次性,因人而异,增强了人人学习数学的信心。
(4)课中穿插找朋友、对口令,既巩固了6的乘法口诀,又符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特征,更体现了情景教学的无穷魅力。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4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课时:周长是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和周长计算的方法。
难点:能再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一根线、长3厘米和长5厘米的小棒各4根、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实际操作进步来认识周长的含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围一围。
1、拿出一根线,围成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2、指名说说你围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量最方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到,将围成图形的那段线拉直量最方便。)
三、摆一摆。
你能选出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吗?
学生自己操作或同桌一起操作,注意摆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问:你是怎么摆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的摆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1、用4根长3厘米的小棒拼。
2、用4根长5厘米的小棒拼。
3、用2根长3厘米和2根长5厘米的小棒拼。
4、用这8根小棒拼。
四、拼一拼。
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两人一组拼。
选择几种,算算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你有什么重要的发现?
五、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
1、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出示)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吗?(学生交流方法)
2、学生独立量一量,并算出图形的周长。
3、你量了几条边?是不是每条边都要量?说说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4、你有不同的算法吗?如果有,请说说想法。
六、估一估。
同学们可真聪明,通过围、摆、拼、量求出了不同图形的周长,老师手里的这块手帕你能估计它的周长吗?
1、估计手帕的周长
1)指定几个学生估计,记下数据。学生将自己估计的数据记下。
2)谁估计得对呢?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一下吗?(学生交流方法。)
3、指名量手帕边长,全班一起计算周长。
你还想估计哪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呢?自己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吧。
2、交流估计课桌面的周长。
指名交流。
七、小结。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
板书设计:
周长是多少
1、用一根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就是这根线的长度。
2、用几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和大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课前思考:
这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主要围绕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拼一拼,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开展。本次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在活动前让学生准备好响应的材料,并合理进行分工,这样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课后反思:
在互动共享教学模式下的数学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研究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在开放型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共同感受获取知识的过程,共同分享获得知识后成功的喜悦。这节数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并产生需要画一画草图的方法帮助解题的需要,为抽象的解题作了铺垫。尤其是在摆一摆和拼一拼这两项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自己独立地摆出自己想象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把课堂逐渐开放。并在拼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在比较中寻找规律。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意识的环境以及实践能力得以实现的空间。
课后反思:
本课是实践活动课,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能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也弄从中发现许多新的知识。在本节课前,我也准备了大量的教具,试图让学生能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学感兴趣的知识,加深对这一单元知识的印象,巩固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并延伸出了学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在操作、解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规律。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真正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
本堂课学生通过用小棒搭一搭,用小正方形拼一拼,用线围一围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学生虽然会借助学具摆正方形和长方形,但在做练习时由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情况不太好。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5
一、素材的解读:
位置: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后安排的实践活动。
意义:一是用数学,把学习到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感受数的广泛用途;二是积累经验,以万以内数的认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为基础,拓展认识,积累经验,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经验认识;三是感受变化,通过一系列数据的比较,感受国家的发展与生活的变化,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解读
1、情景图。
上图:是一幅在动物园调查的情形。
下图:是一幅在图书馆调查的情景。
右图:是一幅通过网上调查的情景。
2、教材分析:
教材适宜范围:从教材设置的三幅图来分析,此项活动比较适宜大城市的学生活动,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太适宜。动物园、图书馆、网上调查等手段的运用,必须以客观具备的条件为依托,没有这些条件作保证,活动的意义就不能较好地体现出来,活动的价值也不会从中反映出来。
教材改造思路:根据上面的分析,本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广大农村的地域性特点及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家庭变化知多少的主题活动。
教材价值体现: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线索、一个思路,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上述的变化就是对这种想法的最好阐释,但这并不是说教材没有价值。我们要按照教材所指示的方向及思路开展活动,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创造更好的活动,这本身也是对教材的最好运用。
三、活动建议
1、调查什么:家庭变化知多少主题活动,可以从衣、食、住、行、用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2、怎样调查:
向家长调查了解;
向书本调查了解,通过阅读有关的书籍,把活动引向更为广泛的区域,把它作为课堂的引申,以此来达到由点及面的教学目标。
3、活动准备:
要为学生准备调查用表格,这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准备,缺少了这个准备活动,调查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汇报交流环节将不能较好地进行。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理解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利用统计与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学生熟悉的实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个现实生活模型。其试验方法本身是一个统计活动,而估计方法的理论依据则是概率问题。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回顾概率的获得方法及其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的重点是方案的获得和模型的实验,难点是方案的获得,关键是模型的建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该班是根据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业成绩、兴趣特长以及性格特征平行分班组成的一个班级。有58名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智力水平一般,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意识,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偏差学习吃力。由于学校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加之乡村周边水库及池塘密布,学生接触养鱼的机会众多,应该说如何估计一个池塘的鱼的数目对于当地学生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本课题中也能得到最为直接的体现。教学中拟实行小组合作交流并适时营造组间竞争氛围,因人而异,分层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力求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问题:要想知道一个鱼缸里有几条鱼,只要数一数就可以了。现在我镇天龙湾百亩鱼塘的李老板想知道他的池塘里大约有多少条鱼,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办法。
(关键词:大约,由学生自主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生1:捞上来清点。
师:你这是一种思路,但还是不准确。我看干脆抽干里面的水逐一清点。
生2:这样做不现实,鱼会死掉;再说老板的目的只是估计,不必这样费事。
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怎样估计?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熟悉的实验。
【二】模型探究
问题1:一个口袋里装有8颗黑棋,32颗白棋,任意摸出1颗,摸到黑棋的概率有多大?若任意摸出10颗,你能推断这10颗中可能有几颗黑棋吗?为什么?
(教师演示后,学生顺利作答。)
问题2:一个装有若干围棋子的口袋里,只知道有8颗黑棋,那么有没有办法估计口袋里的白棋数?
(关键条件:其中已知有8颗黑棋,其余均为白棋。学生分组准备好实验器具。)
师提示:根据规则,棋子不能全部摸出来数,也就是说,棋子可以摸一颗后放回,也可以摸一部分后放回(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演示)。
(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交流。)
生(陈诚):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颗棋子,记下颜色后放回,多摸几次后,以黑白次数比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官双艺):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把棋子,记下黑白数目比后放回,以黑白数目比来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师:两个组的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陈诚同学说的是用摸黑摸白的频数比来估计全体,而官双艺同学说的是从部分看全体,即通过抽取样本进行分析来估计全体。为了鼓励他们,我们就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两种方案,分别称为陈诚法和官双艺法,大家说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大家想不想用这两种方法试验试验?
生:(跃跃欲试)师:那好,动起来。
在每个小组的口袋里放入8颗黑棋和若干颗白棋,分组利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两个方案的实验,并分发给每个小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投影展示两个表格):
(说明:1.各个小组均发放32颗白棋,这一点由教师控制,不让学生知道其数目,也不允许各个小组事先清点。2.各个小组在同一时间内先后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同时,依据表格1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0次,依据表格2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次,每次取出棋子总数统一为10颗。这样,一方面平衡了各小组的实验时间及进度,又不失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教者把握整个教学节奏,避免课堂局面的失控;另一方面在活动的组织上分组的同时又分两个方案并行,又不失学生探索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双向比较与评价,即纵向上的两种实验方案的对比和横向上各小组实验情况的对比,实现了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辩证统一。)
由此得到的估计结果是:_________
(说明:教师深入各个小组,观察并参与他们的实验,注意学生在每次实验前是否将口袋里的棋子和匀、每次实验后是否将棋子放回、记录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以便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实验交流:
1、打开口袋,数数口袋中白棋的颗数。
2、各组汇报两种方案的实验结果,比较同组的两种方案哪个更准确;比较同一方案各组实验的结果哪个更准确。
3、师问:为了提高实验估计结果的可信度,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生1:增加实验的次数。
师:很好,有敏锐的直觉,增加实验的次数,也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那么如果不再继续重复实验,就现有的实验结果,大家还有其他的改进办法吗?
生2:将各组的实验数据汇总之后再作估计。
师:非一般的思维,请问你是怎样想到的呢?
生2:因为汇总各组的实验数据,相当于增加了实验的次数。
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都明白了吗?
师: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带上记录表上台,分两组将各组的两种方案的数据分别汇总;然后再估算一下。
(投影展示:两种实验的全班汇总结果。)
4、大家还能根据刚才的实验谈谈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吗?
生:(众说纷纭)
师:大家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概括一下:
1.如果试验次数足够多,第一种方法结果比较准确,但实践中人们不能无限度地重复实验,故其实际意义不大。
2.第二种方法当总数较小时,其精确度可能较差,但对于许多总数较大的实际问题,此法方便可行。
【三】变式探究
问题:刚才实验中的棋子是有黑有白,现在如果一个口袋里只有若干白棋,又该如何估计口袋里的棋子数呢?谈谈你的看法。
生1:另外找几颗黑棋放入口袋就可以了。
师:非常棒的转化,再为难一下大家,假如找不到黑棋子,又该怎么办?
生2:将口袋中的几颗棋子染成黑色。
师:好主意,事实上也就是给其中几颗棋子做上了标记。
(说明: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变通。)
【四】解释应用
问题1:如果我们把口袋想象成池塘,那么围棋子可当作什么呢?(培养建模意识)
生:池塘里的鱼。
师:多有意思的想象啊,大家认同这种想象吗?
生:(纷纷点头)
师:这样看来,棋子问题与鱼的问题似乎有相似之处,解决了棋子问题,鱼的问题也就不远了。
问题2:现在你能为鱼塘的李老板设计一种估计池塘中鱼的总数的方案吗?
生1: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捞出一条鱼,观察是否有记号后放回,经过多次重复后,以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例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生2: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从中随机捕捞若干条鱼,并以其中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师:两个同学都动了脑筋,大家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从动手操作的角度来看,那种思路更为简便易行?
(说明:在完成了实验且解决了口袋中全是白棋的估计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该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步回到本节课的主题如何估计池塘里鱼的数目。学生课堂上口述方法,要求其课后书写详细方案,作为成长记录保存在档案袋中。)
【五】拓展应用
问题1:你能进一步设计一个方案,估算出鱼塘中鱼的产量吗?
问题2:往一个装了很多黑球的袋子里放入10个白球,每次倒出5个,记下所倒出的白球的数目,再把它们放回去,共倒了120次,倒出白球共180个,袋子里原有黑球约多少个?
问题3:宜都、红花两地对开的公共汽车共有黄色、绿色两种外观颜色,其中绿色外观的有10辆,张先生经常乘座公共汽车从红花前往宜都出差办事,他能用合适的办法估计宜都、红花两地对开的公共汽车总数吗?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交流,师不作过多评价,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悬念与空间。)
【六】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和疑问?利用今天的方法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举例说明。
生1:一个家庭一年要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生2: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锦鸡?
生3:一次抽奖活动中的中奖率有多大?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旨是希望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情景与话题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自已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三:
1.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在问题的设计中,让学生首先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现实场景池塘里有多少鱼?从而看到有价值的数学,促使其用数学观点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为生动活泼,学生也在这种生动的问题情景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2.设计动态平衡的活动方案,是激发学生积极动手的基础。
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考虑的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盲动和简单的图热闹。基于此,活动给了学生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白棋数目,相同的样本容量,相同的实验次数,相同的实验时间),这有效地协调了各组活动的进度,避免了课堂节奏的失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到达的终点却可能是不同的(不同小组的不同结果,不同方案的不同精确度,不同方案的不同可行度,不同成员的不同收获)。
3.组织实力相当的活动小组,是激励学生协作竞争的基础。
对于活动的分组,注意了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发挥了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的意识,不同的人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操作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估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又不失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持续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对话及交流。另一方面激发了组间成员相互竞争的意识,每个成员服务于自己的小团队,如果自己获得了成功,会感觉到为自己的小集体争了光,如果自己团队中的成员有上佳表现,自己也为自己在这个团队中而感到无尚光荣。
总之,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追求和探讨这种动的氛围和动态平衡,使得学生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就一定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下的课程改革。
六、案例点评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中学会学习数学这一课改的新理念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其一、注重让学生从学习素材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本课中选取的估算池塘里鱼的条数、公汽辆数等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对学生极具现实性和挑战性,学生从一接触便产生了浓厚兴趣。
其二、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摸棋子问题出发,将鱼与棋子建立联系,引导学生经历了建模的全过程,随后又让学利用模型解决身边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广泛适用性。
其三、注重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互助合作有机整合,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是,如何实现课堂上动与静的结合、点与面的兼顾,却是目前课改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难题。本节课,教师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组,使得组内互助与组间竞争能够同时得以实现;学习活动中,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统计分析分工明细合理,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恰有一份合适的工作;陈诚法、官双艺法等优秀学生的思维引领,既强化了具有首创精神学生的成就感,又是给学有困惑学生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启导。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第10-11页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理解面积的意义、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含有整格、半格的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一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用估计和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平移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熟悉的图形计算出面积,从而为下一单元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作些铺垫。
[教学目标]1.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突出图形变换在直接计量面积时的作用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3。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会分割、移拼等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转化、估计)的策略。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每位学生课前采集好一片树叶,剪刀。
[教学过程]一、分一分数一数这部分,教学分解与组合进行图形转化的策略。通过问题你能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吗引导学生把较复杂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的总和。让学生独立尝试数方格计算面积并汇报交流。学生可能的方法有1.直接数方格。2.先分一分,再数一数。争对这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把稍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再计算面积,更简单、准确。(板书:分一分数一数)接着4人小组活动,再次动手分一分并汇报交流每个图形的具体、多种分法。二、移一移数一数这部分,教学分割与移拼进行图形转化的策略。通过问题怎样移动图形中的一部分,很快数出它的面积既激活学生在前一个活动里初步获得的体验(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明确指出这里的转化方法是移动图形中的一部分。(1)让学生拿出图形,要求学生数一数图形的面积,在学生数的过程中,问:图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的怎么办?(2)4人小组讨论。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新方法,适合进行点拨,进行平移。学生计算好面积后将学生的多种平移方法展示出来,并指出在平移的过程中,形状变了,面积不变。三、数一数算一算这部分,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对方法的反思和评价及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教学时可以把问题拆成两组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变成自我需要、自觉行动。(1)出示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整体感知平面图)教师先指导学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体会这样做可以避免遗漏和重复,又指导学生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让学生体会不满整格都按半格计算是比较合理。(2)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面积的方法并交流讨论哪种方法更好。(4)小组讨论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样计算面积的方法是否合理。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最后得到的是近似的结果,是合理的。(5)独立计算银杏树叶的面积。四、估一估算一算这部分,继续估计其他树叶的面积和手掌的面积。用学生自己准备的树叶作为学习的材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增强合作的意识,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4人小组活动:(1)估计树叶的面积,并交流估计的方法。(2)把树叶描在方格纸上,再算出他们的面积并比较。(3)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先估再算。五、全课总结提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树叶的面积,又使数学知识用于生活。教师总结:这节课学习了用数小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这节课《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维方法。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算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计算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呈现的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的乘法口诀。课本的意图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编写意图,我就利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推到出六的乘法口诀。
1、情景教学法: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简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小组合作教学:找规律教学时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结构的连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可用原有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如:你发现了的口诀里有什么秘密!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用编写的乘法口诀表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1、估算
2、编写的乘法口诀
3、找规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的口诀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课堂练习
1、算一算,想一想
师:智慧老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谁知道怎么填?(点名学生说一说)
师:你们会填吗?(生:会)
师:那么现在来填一填P73页。(检查播放课件)
2、对口令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对口令(听好要求:女生说前面,男生对后面。)(出示课件)
师:看是男生棒,还是女生棒!(再交换进行一次)
3、找朋友
师:智慧老人对我们很满意,不过他还想考考我们,看看谁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朋友(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3题做在书上。(点名学生说一说)
4、想一想,算一算
师:智慧老人,夸你们今天真爱动脑筋,他还想考考你们,来看看是什么题目呢?(出示课件)
师:打开书P73页第4题
5、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小方格。
师:智慧老人说,你们太棒了,还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什么题目!
师:提示:不仅要会算,而且要巧算。(移动方格的方法来算)。
6、解决问题
师:智慧老人,夸我们今天真了不起,他要奖给我们童话书,每本书6元钱,12本书多少钱?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乘法算式怎么列?12×6=?(元)
师:怎么算呢?(可把12拆成6和6、5和7、4和8……)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数学比多少教案 篇9
一、引入新课
师:在数学课上我们学到很多数,课本上有,课堂上老师也讲过,哪里还有数?
生1:计算机里
生2:电脑里
生3:手机里
生4:电视里
师: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数,其实,不仅在课本上和生活中,我们的身上也有许多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1:身上有2只眼睛
生2:1双手有10个手指头
生3:1分钟心跳80下
生4:人有1个身体
生5:头发的根数也可以用数来表示
师:你说你的头发有多少根?(生摇头)
师:他提出了一个说不清的数,今天我们研究:(板书:你的头发有多少根生随师的板书读出课题)
二、进行猜测
师:人们做事往往很有序,科学家经常用猜测的方法进行研究(板书:猜测)
猜测很简单,但也很重要,猜猜你的头发有多少根?
生1:5万根
生2:1万根
生3:5600根
(师板书:5万根、1万根、5600根)
三、验证
师:猜测当然很重要,如果仅停留在猜测上行吗?下一步该干什么?
生:计算
师:我们根据什么计算?想一想,可能会用什么办法?
(生独立思考)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1:1根1根慢慢数
师:认真准确
生2:用计算器
师:依靠科学是可以的,但要有具体方法
生3:用估算
师:好
生4:把头发剪掉,一根一根地数
师:放在什么地方数
生4:白纸上
师:那刘老师的头发要是剪下来,该放在什么纸上?
生4:黑纸上(全场大笑)
生5:用红外线扫描
师:可以,方法不错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但有的实施起来很困难,我们小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要用学过的知识,和你的聪明才智,想想什么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1:估算
生2:加减乘除
生3:求平均数
师:头皮可以看作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呢?1平方厘米呢?能不能利用面积、面积单位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生1:可以先求出一根头发的面积
生2:可以先算出1平方厘米有多少根头发,再乘以头皮的面积
三、实践
师:方案提出来了,下面是具体工作(板书:实践),要真正地去做。顺序是:(板书:每平方厘米有多少根头发头皮面积)
师:每组发1张1平方分米的纸,分成100个小格,每格是1平方厘米,每组推选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生分组操作实践)
师:汇报一下,头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随生报板书:组1:600平方厘米
组2:700平方厘米
组3:600平方厘米
组4:720平方厘米
组5:600平方厘米
组6:800平方厘米)
师:想想怎样能准确测出每平方厘米的头发的根数?
(学生实践)
(汇报结果,师将结果板书:组1:55根
组2:50根
组3:50根
组4:55根
组5:60根
组6:50根)
师:第三步,可以计算了。
(生计算,师根据汇报的结果板书:
组1:33000根
组2:35000根
组3:30000根
组4:39600根
组5:36000根
组6:40000根)
师:我们所获得的数据不同,怎样才能比较准确?
生:求平均数
师:好,计算量大,要认真、细心
(生计算)(板书:大约35000根)
四、验证
师:6个小组的同学经过共同的努力,得到结论,实验工作基本结束,猜一下,下一步该干什么?
生1:总结
生2:验算
生3:检验
师:就是验证(板书:验证)要验证什么?
生:验证当初的猜测。
师:我们的猜测是5万根、1万根、5600根,35000根大约再5万根和1万根的中间。
五、反思
师:今天研究有没有成就感?你们真的很了不起,但是,很遗憾,我查了资料,一个健康人的头发有10万根左右,有的能达到12.5万根左右,和我们的计算有很大的差距呢!
(生惊讶)
师:那你相信哪一个呢?
生:相信我们自己
师:自信师好的,但不能盲目自信,我查的资料是许多人研究的成果,比我们的研究更可靠,我们要相信生活,相信科学。所以我们还要做一件事(板书:反思)
师:回头看看,基本思路是否正确?
生:正确
师:头皮的面积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每平方米头发的根数对不对?
生:对
师:(笑)那就没问题了(生大笑)
师:想想可能哪个问题比较大?
生:每平方米有多少根
师:我曾见到过别的同学有两种比较好的方法,一是在纸上挖出1平方厘米的洞,把里面的头发揪出来数一下,另一个是量一量1厘米的长度上有多少根,在求1平方厘米里有多少根。
师:今天我们花了这么多的精力,结果还得出了一个与实际相差甚远的结论,那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知道头发有多少根?
生:没有
师:对了,许多英雄都不知道,但丝毫不妨碍他们成为英雄。你知道哪些英雄?
生:王小二(全场大笑)
师:你能告诉我王小二是谁吗?
生:王二小
师:小英雄王二小不仅不知道他的头发有多少根,甚至也不知道他放的羊有多少根羊毛(注:此处刘老师课后做了更正,王二小放的是牛)
生:还有邱少云
师:连英雄都不知道,那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呢?这节课上了还有什么用呢?
生:头发有多少根只是一个例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方法,如果更复杂的问题,就可以去解决(听课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那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生齐读)猜测-实践-验证-反思。
备注:本课例来自走进新课程全国小学数学不同风格,不同流派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
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下面的内容只是提供参考请大家详细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51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三名学生因年龄小、习惯差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设计思路: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B.画其中一条边。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画150度角呢?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1.圆 柱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罐头盒、茶叶筒、树桩等圆柱体实物。它们都是圆柱体,简称为圆柱,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
1 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展示圆柱的几何图形
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画线的同时实物慢慢消失,只剩下轮廓。
计算机演示圆柱形的画法。并让学生画一个圆柱。
2、动手操作,整体感知
(1)分组活动,让学生拿着圆柱体实物观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直观操作形象感知圆柱的特征。(2)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圆柱的上、下两面是什么图形?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
(1)圆柱的底面:圆柱几何图形的底面逐渐分离出来,显示出上下两个底面重合的动画。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确实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
(2)圆柱的侧面
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它是一个曲面)(3)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出示一盒牙签,观察想象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然后提问:圆柱有几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拿出纸圆柱形模型,剪刀等,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沿高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
(2)提问: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小组进行交流。
(3)利用教具进行验证,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逐渐展开显示成长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再卷起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
得出: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三、课堂检测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2.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圆柱的高有()条。
3.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3厘米,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或()。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外延伸:按照教科书121页那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3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
高—有无数条
长 = 圆柱的底面周长
侧面—沿着一条高展开—长方形
宽 = 圆柱的高
课后回忆: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就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对于学困生来说抽象点,虽然做了教具进行了演示,还不是很理解。做一个这节课的课件估计会好一点。尤其是展开图中的长方形的长学困生怎么也理解不了,怎么会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呢?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例
3、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
4 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米?(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5(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3.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检测、填空。
1.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形,长是圆柱的(),宽是圆柱的(),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2.如果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形,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分步列式计算。
6 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作业 练习二第6题。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课后回忆: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不难,但是繁琐,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细心一点,开始学最好分步做。最容易出错的是加上2个底面积。还要注意最后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应用,像制作水桶、摸水泥的面积等求的是一侧面积加一底面积并不是表面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区分,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5-例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7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猜想、操作、讨论等学习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增强肯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1、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二、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三、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要计算圆柱的体积,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
四、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数据中。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V=Sh
V=πr2h
五、运用探究结果,解决问题。
出示例6,学生运用公式自己完成。
六、课堂检测、填空。
1.求一个圆柱形钢材占空间的大小,是求()。
2.圆柱的体积公式是(),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是()。、解决问题。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底面积是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V = S h
课后回忆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内容比较少,也容易理解,主要是圆柱切割拼凑成长方体抽象一些,不过学生还是能掌握的。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圆柱侧面展开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例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圆柱的底面积你会计算吗?侧面积呢?
①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②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③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12 长×高)3.尝试练习。
(1)求下面个圆柱的侧面积。①底面周长,高。②底面直径8cm,高12cm。(2)求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①底面积是40c㎡,侧面积是25 c㎡。②底面半径是2dm,高是5dm。4.课堂小结:说一说你的体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第5~8题。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课总
13 后结 本课时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发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在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放手给学生自己练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并会根据周长的含义求周长。
2.探究测量不同形状物体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联系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地计算周长。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绳子、米尺、蘑菇图一张
学具:绳子、卡纸一张、水彩笔一枝、米尺两人一把、书签(长方形、菱形、椭圆形、心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边线:
1.观看录像,理解封闭图形:
师:瞧,这几个小朋友在玩绳子游戏呢!他们从绳子的一端出发,看看是不是能走回原来的地方?(播放录像)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
生:想。
师:这四幅图就是刚才绳子摆放的图形。从A点出发,哪些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拿出作业纸,用手沿着指一指。
师:找到的同学和同桌讨论一下:为什么它们能回到原来的地方?
生1:第二和第三个图形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封口的。
生2:因为它们都是连在一起的。
师:像这样首尾连接的图形就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围图形: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围一个呢?用绳子在卡纸上围一个你喜欢的封闭图形,先想一想要围什么?
(学生动手围图形)
师:谁愿意把你围的图形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所围的图形,有小山、手、牙齿、飞船等等)
3.描图形:
师:这么一根小小的绳子在你们的手里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图形,真是了不起!想不想把这些精彩的作品保留下来?用水彩笔把你围的图形描下来。
【评析】: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教学开始,我利用周长的特征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用“玩绳子游戏”的方式切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让学生在沿着图形指的过程中体会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接下来就让每个学生围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象力非常丰富。围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图形,在这样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学生有效地体会了图形的边线。而这时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边线,我又让学生用描的方式把图形保留下来,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地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二、教师演示,揭示周长:
1.揭示周长含义:
师:老师也围了个图形,想看吗?是什么?(出示小蘑菇图)
现在我把绳子拉开,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这个蘑菇图的周长。(板书: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蘑菇图的周长。)
师:谁愿意上来读一下刻度,周长是多少? 生:周长是82厘米。
师:那么你知道你围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动手试试看。
生1:我围的小山的周长是62厘米。
生2:我围的手的周长是65厘米。
??
【评析】:教师进一步来揭示周长的含义,学生可以借助自己所围的图形,一些都水到渠成。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赋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纯真的儿童气息和快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切实帮助学生建构了对“周长”的理解,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三、计算平面图形(直线图形)的周长:
师:在我们数学上,经常还要研究像这样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出示图形)
谁能来指指、说说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边指边说:三角形三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想像一下,如果给出一个五边形,你能说说它的周长吗?
生:五边形五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是啊,围成这些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板书)
师: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任意选择一个,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计算)
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是量的。
师:量什么?
生1: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师:说得真好。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它的周长是9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也是先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的。
师:哦,原来你们都是用尺量一量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周长呀。
【评析】: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周长”,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感受“围成这些平面图形(直线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接着抛出探究性问题“它们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象这样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
四、方格纸上计算周长:
师:那么要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也一定要用尺量呢?
生:不要。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已经写了一个格子的长度是1厘米。
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完成作业纸)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1:周长是16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每条边占了四个格子,就是4厘米。四条边一样长,所以4×4=16厘米。
师:说得真好,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能灵活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呢。
师:那么另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周长是26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是看它有六条边,把六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一共是26厘米。
师:好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是把下面这条边移上去,把左边这条边移到右边。这样就只要算一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了,它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26厘米。
生4: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两部分,左边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右边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厘米,再把它们合起来,但是中间这条边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结果算出来,周长也是26厘米。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周长的方法,真了不起。
【评析】:在方格纸上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渗透了转化、割补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五、计算书签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板书:周长)
其实,计算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要遇到的问题。
(欣赏图片)比如:在黑板的一周订木框,在宣传栏的一周订铝合金的外框。那么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料或铝合金条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求黑板和宣传栏的周长。再比如:在枕套、衣服、伞边上镶上花边,在树木的四周订护栏,在广告牌上安装霓虹灯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周长有关。
师:我们学校大队部给为书香长廊赠书的同学准备了一个小纪念品,知道是什么吗?
生:书签。
师:瞧!(出示书签)多漂亮的书签啊,特别是在它的一周围上金线后,书签显得更精美了。那么围一个书签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呢?金线的长也就是什么?
生1:书签的周长。
师:你能想办法计算出书签的周长吗?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生1:我们研究的是长方形书签的周长,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长是11厘米和一条宽是5厘米,合起来就是16厘米,再乘2,就是32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大约32厘米。
生2:我们研究的是菱形的书签,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边是6厘米,因为四条边都相等,所以乘4就是24厘米,就是它的周长。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2:至少24厘米。
生3:我们研究的是椭圆形的书签,我们先用绳子围着它绕一圈,作个记号,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周长是30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3:大约30厘米。
生4:我们研究的是心形的书签,也是先用绳子绕一圈,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它的周长是36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至少36厘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针对不同形状的书签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一定把你们测量的数据提供给大队部,这样他们就能够放心地去购买书签了。相信不久,你们中就会有人得到这么漂亮精美的书签啦。
【评析】:测量方法的多样化是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书签的一周围上金线,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引发学生的探究。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材料,既有直接可以用尺测量出周长的书签(长方形、菱形),也有需要先用绳子绕一周,再借助尺子量一量的书签(椭圆形、心形),由此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形状不同的书签,体验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在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完全有能力来合作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而且在活动中学生的潜能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的学生在测量菱形书签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只量出一条边的长度,直接乘4即是周长;在量曲线图形的周长时,学生能很默契的合作,尽量使结果更精确。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作精神只有在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培养。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在从事“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体验数学。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有趣的游戏、充分的操作、有效的探究都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不断深入。显然,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主动参与、同伴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自觉校正思维的偏差,进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素养,促进新的认知飞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学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学:情景引入,完成学案“忆一忆”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1)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自学探究新知
1、结合自学提示学生自己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圆柱可以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拿出圆柱体体积演示器,动手试一下,可以把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
(2)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相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形状② 表面积 ③高度④底面积 ⑤体积)(小组合作探究)。(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4)如果已知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出现在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小组合作)
(5)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6)计算圆柱体的容积,与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方法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圆柱的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用底面积乘高,不同之处在于求圆柱的容积应从圆柱的里面量直径(或半径)和高。)
2、完成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三)展示与探究
1、小组内展示
2、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全班指名展示以上4个问题。
师点拨: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 V=sh(板书公式)展示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四)讨论探究
1、小组讨论一下问题:如果已知下面的2个条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⑴、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⑵、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d)和高(h)⑶、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
2、分别指定小组展示
3、小组讨论归纳求圆柱的体积有几条途径
4、自由展示求圆柱的体积的几条途径 5.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厘米,高12厘米
学生做后小组展示。(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6、课件出示练习题
(五)总结
1、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的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数学优质课教案:
课题 : 《圆柱体的体积》
(六年级下册)
执教人: 郭卫敏
单位: 临颍县城关镇樱桃郭小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内容简析:
分数在生活化数学和形式化数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是在学生对分数的生活化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最初步的数学化的整理和概括。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会进行简单比较。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这才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育教学观;更想寻求“生本”、“互动”、“生成”、“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突破和新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个部分的名称。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明确学习起点
首先,直接告知学生本课要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分数的了解程度。然后抓住其中一些有关分数学习的
有效信息,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建构新知
(一)实践、建模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一个分数(如:1/2.1/4等)的产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
2、动手平均分物体,把你心中的分数做出来,画出来。(折纸活动)
3、展示创作成果
做好了的且愿意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的,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4、讨论、建模
师:看,这些图形漂亮吧!其中蕴藏着许多分数的知识呢?
先判断这些图形的阴影部分都能用分数表示吗?在辨析中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再以这些学生自行“创作”的图形为材料,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其中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其中的'一份相同,就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第二层: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同样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会不同。
5、小结:像这些数就叫分数。
6、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7、规范读、写分数的方法。
(二)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第一层:以学生“作品”为材料,比较“数形结合”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第二层:直接给出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由此,让学生得到体验: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一、练一练
1、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2、用合适的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3、在○里填上“>”或“
二、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延伸
请你在自己创作的图形中,再涂上几份。想一想,这时候该用什么分数表示?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幕村小学2017数学“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尝试与猜测活动之一。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发现鸡和兔的异同点,学生得出鸡和兔都有一个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
2、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只公鸡()条腿,两只公鸡()条腿,五只公鸡()条腿。
一只兔子()条腿,两只兔子()条腿,五只兔子()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条。
3、得出关系式:鸡的数量×2+兔的数量×4=腿的数量。 质疑:如果知道了腿的总数能知道鸡兔各几只吗?
4、引出课题: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在《孙子算经》中提出了这样有意思的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鸡兔同笼)
(二)、开展活动,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题目:笼中鸡兔共8只,腿有22条,鸡兔各几只?学生猜测鸡兔各几只,按顺序整理所有可能性。
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关系式,计算找出正确答案。学生汇报正确答案是鸡5只,兔3只。
小结: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叫逐一列表法。(板书)
2、质疑:这个方法好不好?学生感受这个方法要一一列举,比较麻烦。下面就利用简单的数据总结规律,运用到复杂的情况中。
3、请同学们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鸡增加1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减少2条。鸡减少1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增加2条。腿增加和减少于兔保持一致。
4、游戏练习:
鸡增加2只,同时兔减少2只,腿()。鸡减少5只,同时兔增加5只,腿()。学生得出:鸡兔每对换一次,腿数增加/减少两条。
(三)、利用规律,实题操作。
利用总结的规律,做一道数目稍大的题,不用逐一列表,试试看。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有10个头,2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利用规律进行练习。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总结出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四)、练习
练习熟练运用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从鸡兔同笼问题中取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这里的鸡兔不仅仅代表鸡和兔,运用所学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停车场里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共11辆,总共有40个轮子,问三轮车和小汽车各有几辆?
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学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进行练习。
(五)、课外延伸
“鸡兔同笼”是一类中国有名的算术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此书约成书于
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许许多多数学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来解决,或者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来解决。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
针对《7 的乘法口诀》教材,就课堂教学目标及课堂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②初步掌握7 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③能用7 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7 的乘法口诀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 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 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 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 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 给小矮人当老师)
二
请阅读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②使学生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③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 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青蛙儿歌(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学生齐说:1 只青蛙1 张嘴,2 只青蛙2 张嘴,3 只 青蛙3 张嘴,4 只青蛙4 张嘴,5 只青蛙5 张嘴? 师:能说完吗?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生总结: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a 只青蛙a 张嘴。问学生说一 说下面这些字母或符号表示的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例:
三
请阅读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板书进行教学设计,并谈 谈你教学设计的理念。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 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②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 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③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 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 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 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 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通用9篇)
教师范文大全内容专辑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敬请浏览。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编辑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数点的悲剧》。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在输入一个重要数据时,把这个数据中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一位。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这位宇航员和连萌一号就这样消失了。同学们,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二、教学新课:
1、探究规律:
(1)师:大家想想一个小数中小数点的位置会怎样移动?
(小数点向左移动,或者向右移动)
师板书:向左移动.向右移动
(2)师:小数点向右移动后,原来的小数怎样了?(板书: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呢?(板书:小)
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分组来研究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3
课题:认位置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
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⑴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⑵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⑶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1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掌握平面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列行的规定,理解位置确定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将要开一次家长会,老师要求家长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准备告诉家长怎样的信息才能使他们对号入座呢?
师:同学们的办可真不少,你用你的办法,他用他的办法,交流起来显然不方便,怎么办?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统一的方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自学新知
1、师:把书打开到15页
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2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3用数对怎样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带着这些问题自学待会儿咱们交流
2、交流:你有哪些收获?
(生:列是竖排,行是横排)
师:请你到屏幕前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呢?
师: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生:列是从左往右数的行是从前往后数的)
师:确定第几列的时候都是从观察者的左边起往右边数,谁是观察者呢?(生:我们老师)
师:大家都是观察者,以观察者最左边为第一列,所以第一列在这,(课件闪烁第一列)一共有几列呢(课件分别闪烁23456列)
一共有几行呢(6行)
这些数都表示的是行
师:从邵老师的角度看教室里的第1列在哪呢?第1列的同学起立(列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数的)
从邵老师的角度看第1行在哪呢?
做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第一列的同学起立,第五列的同学起立第二行的同学挥挥手-------)
3师:小军在第几列第几行(板书)小兰、小强呢?
师:老师写的速度跟不上你们说的速度,怎样表示更简洁呢
生说师板书
像这样一组数就是数对(板书:数对)
小军的位置用数对表示(3,2)读作:三二
还能用数对表示出另外两个同学的位置吗?
拿出作业纸写一写(一生到前面写)
写好后交流
4这种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写法多简洁呀,这要感谢数对的发明者,300多年前的数学家(点击图)笛卡尔让我们带着崇敬与感谢大声地说出他的名字
5简化座位图变成圆圈
师:用数对表示的确很简洁
看这个座位图,老师也能把它变得更简洁一些
师:现在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出小军、小兰、小强的位置吗?
师小结:根据数对找位置时,先找列,再找行和列相交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位置。
6在圆圈图上找自己的座位
如果用这个图表示我们今天的座位,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拿出作业纸涂一涂吧
(生汇报)
7师:你的好朋友坐在哪呢说出他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
8师:现在老师换个方式在屏幕上提供一个数对,请相对应的这个位置的同学起立,看谁的反应快。
课件分别出示:(2,4)(5,3)(6,2)(6,6)(4,5)(5,4)(4,x)(y,3)
师:(4,5)(5,4)为什么数字一样位置却不同呢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数对知识不仅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1师:小明家在装修,为了美观,厨房的一面墙上贴了几块花瓷砖,谁能用数对表示磁砖的位置?
2师:学校的会议室要铺地砖,准备铺上九块花地砖,请你们根据数对找出铺花地砖的位置,在作业纸上涂一涂吧!
3师:同学们,我们森达小学是国际象棋的传统校,同学们都会下国际象棋,老师今天带来了棋盘:
黑王的位置在哪呢?交流白象的多种走法!
其实这种记录棋子位置的方法就是运用了今天学的数对的思想。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确定位置呢地球这么大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在这些高科技领域确定位置可不像我们今天学的这么简单,它又是如何确定位置的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继续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例一,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比较下面两组数的大小
0、84О0、8402、54О25、4
学生做完复习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引导学生说出0、84=0、84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接着问:2、54和25、4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生答: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由于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位数发生了变化,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过渡:我们看到2、54和25、4这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2、5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25、4,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新课:
1、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毫米
(2)0、04米=()毫米
(3)0、4米=()毫米
(4)4米=()毫米
让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填完后,老师提问:观察这几个式子,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生:0、004米变成了0、04米,4毫米变成了40毫米。)0、004变成了0、04,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生:一位)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哪一位上?(生:百分位上)4毫米变成40毫米,原来的数就扩大了多少倍?(生答: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
2、分小组讨论:
(1)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有什么变化?
(2)第三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归纳汇报,得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齐读一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4、我们刚才学习了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根据这个规律,来做一些练习: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评讲。
5、我们已经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这四个式子(指例1),如果从第四个式子起,依次往上看,(画),把第三、第二、第一个式子分别同第四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让学生小组讨论),得也下面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
6、我们又发现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这样的规律,现在根据这个规律来做一些练习: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0、50650、60、0506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然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96页。
7、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的规律和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的规律,现在根据这两个规律做练习题,看谁能够灵活应用这两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用手势表示)
(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2倍..()
(2)、一个三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4)、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2、填空:
(1)、3、29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变成(),原数就()倍。
608、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变成(),原数就()倍。
(2)、8、03是()位小数,80、3是()位小数,把8、03写成80、3,小数点
向()移动()位。
(3)、0、06去掉小数点,原数就()倍,在768中,6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原数
就()倍。
(4)、把93、1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时1在()位上,
把93、1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时1在()位上。
3、下面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7、65、428、296138、7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答略)你们学会了什么?(生答略)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的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即右移就扩大,左移就缩小;二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的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的倍数是1000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五、布置作业:教科书98页第1、2、3题。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7
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距离怎么确定?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1厘米代表50米”,150米便可以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它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完成课本21页练习三3、4题。
1、组织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辅导学困生
3、展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给出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大家的收获真大!
板书设计:
绘出物体位置
方向距离
绘制平面图
教后反思:
1、收获:学生在画图时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投入到这节课中来。
2、不足:同学在画图时对于物体的方向容易弄反,还有的同学在定距离是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积极纠正学生画图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努力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5~1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感受、体会数对的广泛应用,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具准备:练习纸(教材)白纸若干张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统一位置中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参观,你们愿意去吗?那好,就让我们整装待发,一起去小军的班级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坐得多端正啊,面对他们,你能说一说小军的位置吗?
生: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生: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
生:小军坐在从左往右数第4排的第3个。
师:小朋友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问?
生:用哪一种说法确定小军的位置比较好?
师:是啊,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统一的方法来确定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确定位置。(板题:确定位置)
二、抽象情境,在活动中认识数对
1、在点子图上认识行和列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先把每个同学都用小圆圈来代替,这样它就形成了一幅点子图。仔细观察这幅点子图,你觉得他们排列得怎么样?
生:很整齐。
师:是的,在数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定,凡是像这样的竖排都叫做列,横排都叫做行。如果要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比如这是第一列,如果要确定第几行,就从前往后数,比如这是第一行(课件演示)。我们看,小军在这,你能重新说一说他的位置吗?
生:小军坐在第3行第4列(板书)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看行数,再看列数。
师: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板书)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是先看列数,再看行数。
师:到底是写列数,还是先写行数呢?数学上是这样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总是把列数写在前面行数写在后面。我们看,小红在这,你能像这样确定她的位置吗?
生:小红坐在第2列第3行。(板书)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想不想写几个同学的位置?那好,就请你们拿出这张小白纸,老师提醒一下,下面我报位置的时候速度会越来越快,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全部都记下来呢?准备好了吗?(第6列第4行,第2列第4行,第3列第2行,第5列第4行,第6列第3行)
师:写好了吗?怎么没有写出来?有写出来的吗?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可以吗?(6424325463)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前面这些数表示的是?
生:列数(板书)
师:后面这些数表示的是?
生:行数(板书)
师:你真了不起,数学家们在记录位置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是他们将中间的空格用逗号来代替,两边加了小括号,并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数对。知道它怎么读吗?
师:读作64,接着我们一起读。
师: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小军和小红的位置吗?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师:如果老师还想确定一些同学的位置,你们认为是用前面的这种方法表示好呢,还是用数对表示好?为什么?
生:后面,因为这种方法很简单,简洁。
4、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5、在游戏中运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班长起立,你们能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请你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发现两种数对,一是(1,6)二是(6,1))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写(1,6)的同学是从左往右数的,写(6,1)的同学是从右往左数的。
师:我们来数数看,果真是这样,这可怎么办呢?这样吧,我们站到讲台上看看,我们的左边在哪里?对,也就是说同学们的右边就是第1列。这样,班长的位置就可以用(6,1)表示。
师:现在你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吗?就请你们将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在这张纸上,同时写下你的名字。
师:现在老师报数对,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到他是谁?(5,2)(1,6)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你朋友的位置,让其他小朋友猜一猜吗?
师:请数对是(1,4)的同学起立,请数对是(4,1)的同学起立。这两个数对里都有1和4,怎么表示的位置不一样呢?
生:(1,4)表示的是第1列第4行,(4,1)表示的是第4列第1行。
师:看来,这两个数对的确表示不同的位置。
6、练习三第3题
三、矛盾冲突,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让我们轻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去走一走。来到公园门口,我们看到这样一张平面图,这里的北是什么意思?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公园里每个地方的位置吗?
师:怎么不能?
生:这些点比较散,看不出列和行。
师:怎么办呢?
生:给它加个方格。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军班级的座位图,联系这幅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小军班级的点子是满满的,公园平面图上的点只有几个。
生2:小军班级点子图上没有0,公园平面图上多了一个0。
师:是啊,这个0我们既可以看作是列的起点,也可以看成是行的起点。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每个地方的位置吗?请你们在例2图上直接写一写。
师:进入大门,我们看到有两条路径可以通往盆景园,如果让你选择,你会走哪一条,为什么?
生:走左边的一条,因为这条比较近。
师:那你能用数对告诉小军这条路可以怎么走吗?请在例2图上写一写。
生:从(3,1)出发,往西到(2,1),往北到(2,3),继续往北到(2,6),拐弯往东到(5,6),最后向北到(5,7)。
师:现在让我们先到书报亭去看一看。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2、描点,连线。
师:你能将(X,3)(6,Y)(Z,3)所表示的点在方格图中标出来吗?
生:能
师:你想标在哪儿呢,请你来指一指。这个X一定是3吗?还可以是几?在这个方格图上可以是哪些数?
生:013。
师:也就是说,这里X的取值范围是有限的。但我们看,不管X取什么数,这些点子都应该在?
生:第3行。
师:现在你能给X、Y、Z各取一个数,标出这个点后将它们顺次连接起来,围成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可以吗?
(学生动手,围成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
师:现在让我们到儿童乐园去看看吧。来到儿童乐园,这里正准备进行一场有趣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那好,只要你能用数对告诉啄木鸟先生哪棵树上有害虫,它就会听从你的指挥飞到上面去捉害虫。
四、课堂总结,在回顾中反思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快乐吗?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竖着的一排叫做列,横着的一排叫作行。
生2:用数对表示位置很简单。
生3:写位置的时候把列数写在前面,行数写在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像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吗?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课件播放你知道吗)
师:其实,像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广泛的应用,课后请小朋友继续去了解。
关于小学数学位置的教案 篇9
1、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时,你的前面是()方,左面是()方,右面是()方。
2、傍晚,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3、黄昏时,当你背对太阳时,你的前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你伸开双臂,左臂向南,则右臂向(),你的前面是(),后面是()。
5、明明早上上学时迎着太阳到学校,则学校在明明家的()面,明明家在学校的()面。
6、如果你面向东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如果你面向西方,则你的左前方是(),右前方是()。
7、太阳总是从()方升起,从()方落下。
8、()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辨认()。
9、小东放学往西走,学校在他家的()面。
10、小明家在学校的东面,小强家在学校的西面,小强家在小明家的()面。
11、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的。
12、与北极星相对的方向是()。
13、三年级黑板在教室的西面,那么老实讲课时面向()面。
14、张丽面向南站立,当她向后转之后,她的左面是(),右面是()。
15、把手表平方在桌面上,用数字12正对着北方,正对着南方的是数字();数字3正对着()方。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系列(9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小学英语教学教案系列(9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轻松、有趣的语言学习情景,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
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进行听、说、读、画、猜的训练,使整个教学呈现出和谐而有序的场景。
3、 多媒体的介入,能实现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对知识的感知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4、 注重过程评价和总体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5、 依据学情重组教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度会有提高。
6、 知识拓展,增强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国际意识。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三年级起点《新标准英语》3B第三模块。在备课时,我们重组了教材,先教学时间(Time),并进行与时间有关的知识拓展。为下一课Activities的学习做准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表一个、单词卡片三张、卡通图片若干、脚踏风琴一架。
教学目标:
a) 认知目标:
掌握“整点”、“半点”时间表达法,并能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谈论。
b) 情感目标;
1)、通过有关的时间谚语,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自评、互评意识。
c)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听、说、读、画、猜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听、说、认读单词: o’clock 、 time 、 half past
2、能熟练运用句型并进行简单的交际:What’s the time, please?
It’s one/two/three/four/five—/…o’clock。
It’s half past one/half past two…。
教学方法:
观察、游戏、情景交际、唱歌等任务型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
采用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评价。
教学活动:
活动一:拨钟表,猜时间。
活动二:听音画画。
活动三:利用POWERPOINT 课件猜时间 。
教学流程:
1、Warming—up
Sing the song :”Stand up” 。
学生唱歌曲课前热身,可以很快地进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既可复习数字1—10,又可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
2、Presentation
1)Ss 猜: What are going to learn today?
T利用谚语导入: How time flies!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岁月不待人。
2)Teach : Time
T出示单词卡片和第一张幻灯片,教会这个单词。
3)T展示钟表引出: Look! It’s a clock。 What’s the time,please?
It’s one/two …o’clock。 学生跟老师学说。学生认读o’clock。
3、Activity 1
一名学生站到黑板前,猜时间。他/她只有三次机会。
其他同学一起问:What’s the time, please。
S1 tries to answer: It’s three /eight … o’clock。如果猜对,奖励给一张卡通图片。
(活动目的:巩固落实“What’s the time, please。”)
4.Activity 2
点击第二张幻灯片,学生听敲钟声画时间。然后分组讨论,自评、互评,老师给予奖励。
(活动目的:训练听力,落实新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及自评、互评意识。)
5.Presentation
再次用实物钟表引出半点“half past nine/eleven…”并教学 “half past” 。
6.Activity 3
展示第三张幻灯片。用一些图形遮住钟表图片,学生猜时间:It’s half past five/ seven…。
(活动目的:通过游戏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巩固“半点”的表达法,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
7.Summing—up
(1)。在老师的风琴伴奏下,用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的音调唱出本课主要单词及句型 。
What’s the time? What’s the time?
It’s four o’clock。 It’s four o’clock。
What’s the time, please? What’s the time, please?
It’s half past four。 It’s half past four。
(2)。师生共同评出本节课上的最佳表达奖3—5名,积极参与奖2—4名。
8.Extension
展示第四张幻灯片。对比、讨论北京、巴黎、悉尼和伦敦的时间,树立学生的国际意识。
9.Homework
(1)。让学生记录早上起床、吃早饭、上学等的具体时间
(为第二学时Activities的学习做铺垫)。
(2)。自制可活动钟表一块。至少与3位同学做英语对话交流。
(进一步落实所学知识,让学生逐渐养成应用英语的好习惯。)
10.Education
把格言:“ 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贴在教室。教育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将来做有用之才。
11.Gogo
如时间允许,放映第五张幻灯片,让学生观看VCD动画Gogo片段,使他们领会另一种询问时间的方式(What time is it?) 。
Bb design: (板书设计)
What’s the time, please?
It’s one /two…o’clock。
It’s half past one/two…。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 篇2
小学英语课堂是教师的主要阵地。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做好小学英语教学,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看了《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这本书,小学英语教师素质与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高尚的师德修养。师的高尚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和灵魂。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看不见的,但却是最有力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施教、心理性格、行为情操、仪表风范等方面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样。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小学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会话和文化素养。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和翻译。
其中,口语是小学英语教师教好英语的核心能力。文化素养是指要求教师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对英、美等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方面的知识有较系统的了解,熟悉中国文化,并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学组织、实施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平台。
2.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准确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知识表述科学、准确,教学过程思维科学、精细;思维的条理性——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有条理;思维的概括性——在课堂教学上对教材内容处理恰当,即反映全貌、有突出重点;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能多方向、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索问题、开展教学,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假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的变通性——能变通思路,产生超常的教学设想,提出教学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思维的独创性——能产生新颖的、别人未能想到的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3.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指教师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能吸引学生;较强的文字表达及板书能力——文字功底好、能写一手好字,板书结构好,既能反映教学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较强的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充分恰当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善于运用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指善于运用实验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多**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
4.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激发学生学***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 篇3
T: Please listen to a rhyme.
Ss:(listen)
T:(Teach “if”)
This time, follow the tape please.
Ss:(Read after the tape)
(Read by themselves)
(Read together)
T:(Divide the Ss into two groups and then read.)
Now, let’s try to recite it.
(Ask some Ss to recite,use the masks try to act, and T gives sweets)
Ss:Read together again.
Step 4 Play a game.
T:See, I put the apple in the water, you only can use your mouth to get the apple. If you can, it’s yours. I give you only one minute.
Step 5 Introduce other informations about Halloween.
(1) If you were born on Halloween you’ll enjoy lifelong protection against evil spirits.
(2) Your future husband will appear in the mirror on Halloween. The children in America also have the colouring picture. You can have a look.(分发图片)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课的目标要求是:能听懂,会说本课对话,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能听、说、认、读本课句型How much is(are) the ---?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本节内容是简短的对话,有对下节的学习做铺垫和打基础,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英语在文化背景方面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通过三年级的`英语学习,以及本书的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还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在平时的交谈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英语很有趣,同时又一致认为英语太难学了。平时的作业里,学生还不能很好的使用四线三格来拼写英语单词,单词与单词之间的距离把握不好,字母书写的流畅性和连笔缺乏一定的训练。
2、学生们现在处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心理还很笨成熟,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对单词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能读准音的孩子是及其少数的。学习本节内容,需要认真跟读,反复练习,角色演练,在兴趣学习中增加英语知识。
3、个别陌生的新单词对学生学习本节课产生了障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How much is(are) the ----?提问对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读和跟读录音学习新单词。
(2)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情景对话。
(3)通过反复听录音和反复诵读练习会听、说、认、读本课句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交流。
(2)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 的教学重点是能使学生熟练的掌握How much is(are) the ----?句型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二指导预习
1、 问答练习
2、出示图片
三学习新课
1、跟读新单词:train robot how muchaltogetherchangestop thiefwell done
2、学说:How much is the train? It’s ------.
出示任务卡片------
3、学说How much are -----?
4、看书上的插图和对话,听录音 ,跟读,再跟读。抽人读,老师纠正易错的地方。然后再听录音跟读,分角色扮演。
5、布置作业。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洪恩幼儿英语》是一套适合中国幼儿年龄特色和认知规律的教材,它以孩子的生活圈子为主题内容,从幼儿经常接触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用英语进行交流,逐渐地把说英语变成一种习惯。根据教学计划,本周英语课程开展到第4单元《Places》第二课时,通过365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玩中闹,在玩中学,在玩中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共场所。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听、讲等游戏环节,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2、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肢体的协调能力。
3、通过365教学法,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公共场所英文单词:Zoo Supermarket Hospital Bookstore。
句型学习:学习用“I am going to…”表述自己想去的某地。
活动准备:
空间准备:幼儿坐成半圆形
物质准备:闪卡 课件 音乐 地图
经验准备:已学完Park Bakery Restaurnt Kindergarten
活动过程:
一、Warm-up
__教学步骤:
1、课前英语口语练习。
2、Let’s play a finger game。
二、Word time。
__教学步骤:
1、复习单词。
T:I want to go same places,Do you want go with me?
S:Yes。
T:Let’s go。
S:Go Go Go 。
2、出示地图,学习新单词:Zoo Supermarket Bookstore Hospital。
T:I have a map,I want to go same new places。
S: Zoo Supermarket Bookstore Hospital
__教学游戏:
1、单词正音游戏。
2、请你跟我这样做。
3、谁不见了?
三、Story and Sentence time。
__教学步骤:
1、请幼儿欣赏故事,并提问故事的内容,引出句型的学习。
2、幼儿跟读句型。
__教学游戏:
1、Teddy go to same places。
2、开火车游戏。
3、伦敦桥游戏。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介绍家乡好风光
活动类型:阅读和口语
活动目的: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语言项目:(1)words:
(2)sentences: there is \are ……
适合水平:小学高年级
活动方式:个人和全班活动
活动步骤:
step1: 教师创设如下情境:暑假到了,linda 在一家旅游公司应聘兼职导游,经常要用英语向外宾介绍自己的家乡。你能像她那样用英语介绍你的家乡吗?
第二步:老师提供以下句型和模版,供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乡时参考。
model: there is……\there are……
wel***e to my beautiful hometown!
this is my hometown. there is
there arei love it very much. ***e and visit it !
第三步:学生们竞争,看谁用的英语词汇最丰富。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 篇7
在学完数字12345之后,我让同学们学习let’s chant 的内容。学习时,先让学生听录音,第二遍**时让学生低声模仿,第三遍再让学生一齐唱歌。这时,同学们的热情被激发了,因为歌曲是小学生们喜欢学的。
先不教,只让他们听,让他们自学,这就更激发他们的学歌的热情。等热情激发后我在逐词教授,不会读的词重点教授。我完成了教学,让学生们分组合作,给成员们唱歌。
这项活动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可以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当学生们学会了自己唱歌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自发地站起来,在两人之间鼓掌。
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室达到了高潮。然后挑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唱给大家听。这个小活动可以起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活动,参与热情很高。
这个小游戏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 篇8
初步体现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即“明确教学目标——自学前的指导——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点拨释疑——学生当堂训练”五步教学法。从复习旧知入手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本课主要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以“兵教兵”的方法,让先行学会的学生示范读、教师随机点拨、范读。遵循了“单词→词组→句子→对话应用”的教学思路,由简入难,分层推进,将本课教学难点得到有效化解。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英语老师应注意英语课堂教学用语,应规范严谨。同时还应注重自己的语音,不断学习。更多地关注班级里的后进生,给予他们赞赏的目光,鼓励他们进行口语训练,为他们创设更多的英语表达机会。
依然困惑的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仅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而且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力训练?对学生进行笔头练习,对学生所学语言进行复习巩固呢?这些都是值得自己不断思索和钻研的问题。
总之,有效实施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切实领悟新课改教学模式的精髓,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大家所期待的真正的新课堂!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应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从而使学生获得必须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前学生未开设外语课,对外语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对此教师要谨慎对待,并注意培养其兴趣,不要挫伤其积极性。小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注意照顾大多数学生。
二、教材分析
一册教材共同分为11个模块,内含一个期末分析模块。每个模块分两个单元。一般,第一单元呈现要学习的语言内容,第二提供任务型练习,包括一首歌谣和小诗。歌谣和小诗的学习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二是提高学生发音准确性,三是通过这些英语国家儿童所熟知的歌谣介绍一定的西方文化。不常用单词不要求掌握。希望学生结合语用和语词的基本语义,逐步获得最基本的运用英语的能力。课文呈现了一些新的语法内容,但不要求讲解,更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要求初步运用这些语句。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
1.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2.能运用英语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情景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初步交际,如问候他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消息。
3.能参加运用英语组织和开展的日常课堂教学和生活游戏,及其它课内外活动。
4.能听懂简单的指令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能读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进行口头描述,唱一些英语歌曲,背一些小诗和歌谣。
5.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基本方法;形成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和通过英语学习,获得更多知识的求知欲。
6.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礼貌策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7.乐于了解英语国家儿童的兴趣爱好,以及外国人的一般风俗习惯。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在课堂上尽量的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汉语。
3.合理确定教学要求。不要求学生自由地说出课文所有内容,甚至不要求能自由地朗读课文。
4.纠正控制性错误,不纠正非控制性错误。
5.多表扬多鼓励。
6.利用录音带、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图等。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 Module 1Greetings
第二周 Module 2Introductions
第三周 Module 3Classroom
第四周 Module 4Colours
第五周 Module 5Numbers 1-12
第六周 Rest
第七周 Module 6School
第八周 Middle Review
第九周 Middle Review
第十周 Mid-term examination
第十一周 Module 7Birthday
第十二周 Module 8Friends
第十三周 Module 9Family
第十四周 Module 10 Body
第十五周 Story Time
第十六周 Review Module
第十七周 Final examination
某月以前完成全册教学任务。
新标准外研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Module 1
Unit 1 I’m Sam
准备导入:
1.教师在走进教室时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说:Hello或Hi.与近处的同学握手,向远处的同学挥手。表扬那些用英语向师打招呼的同学说:Very good!Well done!或Clever boy/girl!
2.用英语告诉学生本人名字,说:I’m Mr Chen.并将名字写在黑板上。
活动1:听音指图
1.打开并举起书,让学生看到练习。指着各幅图用中文问学生图中的情景(校园中Sam,Daming,Amy和Lingling在介绍他们自己;在离开学校时,他们互相道别)。问他们认为图片上的孩子来自哪里?他们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每幅图上的孩子在说什么?
2.放录音或读对话。学生看书听录音。放录音时教师要举起书指着图上说相应话语的人物。再放录音,要求学生们指着相应的说话的人物。
活动2:听音说话
1. 读出前两幅图的对话,要求学生跟读。
2. 向学生解释老师将以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身份来介绍自己。每次老师说:Hello,I’m …(人物的姓名),他们要回答:Hello,…(同一人物的姓名)。
举例:
老师: Hello, I’m Lingling.
学生: Hello, Lingling.
3.用Sam和Amy做更多的例子。每个名字练习多次。
4.告诉学生老师要点名让一些学生做自我介绍。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句型结构。 老师:指向一个学生
学生: Hello, I’m Mr Chen.
全班: Hello, Mr Chen.
5.向学生说明Hi和Hello是一样的。重复这一活动,用Hi代替Hello,读出剩下的对话,每句都要停顿,让学生跟读。向学生说明Goodbye和Bye-bye是一样的。
活动3:向同学问候及道别
1.让学生们看书。告诉他们老师是A,他们是B。老师将会说:“Hello, class.”他
们必须说:“Hi, Mr Chen”。用Goodbye做同样的练习。和学生单独做练习。
举例:
老师: Hi, Sam.
学生: Hello, Mr Chen.
老师: Byebye, Kim.
学生:Goodbye, Mr Chen.
2.要求学生向身边的人说“Hello”和“Goodbye”。让他们参照书中的例子。一个学生做A另一个做B。当他门说“Hello”时,必须握手,当他们说“Goodbye”时,必须互相挥手。和学生做一些例子。要求他们介绍自己,至少向班上四个同学说“Good-bye.”
补充活动1:
1.把四个生词写在黑板上: Hello,Hi,Goodbye,Bye-bye。
2.读出这些词,要求学生跟读。
3.要求学生从中选出一个单词,记住它。
4.点名,让他们说出选的词。其他学生要说出相同意思的另一个词。
举例:
S1: Hi.
全班: Hello.
补充活动2:
1.在纸上分别写出Hello,Hi,Goodbye,Bye-bye。
2.将这些纸片放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告诉学生老师要读出单词,学生要指着并大声读出相应的单词。
举例:
老师:Hi.
学生:(指着写有“Hi”的纸片)Hi.
3.告诉学生老师读出单词,他们要说出相同意思的另一个词。
举例:
老师: Hi.
学生: H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