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收藏]《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发表时间:2023-04-17

    [收藏]《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木兰诗教学反思”。

    教案的写作格式是怎么样的呢?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作为一名老师总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修改教案。教案有助于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1

    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一向为人们喜爱,流传深远。木兰其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形象,她不慕名利、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发学生的敬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为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谨慎、机警。果然,有学生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学生都信服了。这堂课结束后,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应该有参与意识,要积极去思考,通过提出疑问来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2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到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又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抓住情节,了解课文

    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所以上课之初,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花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这是教学的基础。

    二、深化问题,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在课文的复习中,我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深化,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有些题目以学生自我感悟诵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诵读有侧重进行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诵读体会,激发感情

    诵读有利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书声琅琅,情趣浓浓。从学生们学习时的反映可以看出,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和多种形式的竞赛题目,引导学生去诵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听他们的朗读,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浑身是胆的花木兰驰骋在沙场上。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让学生通过背诵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朗朗书声中巩固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这一课时的内容挺多,但由于学生积极投入,整堂课感觉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难点

    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

    2、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花木兰》动画片片断:战场上骑兵千军万马,杀敌报国,喊声震天……

    这是迪士尼公司特聘600多名动画大师历时四年才制作成功的动画巨片。

    《花木兰》!由此可见《木兰诗》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并已蜚声海外了!

    二、作品简介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乐府:最早见于汉初,西汉是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

    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机杼: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四、听课文录音,全班朗读课文

    (第一遍听,第二遍跟读,第三遍齐读)

    五、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从对诗歌的诵读中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1、学生分步朗诵,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感情,互评得失优劣,并讨论归纳朗诵技巧

    学生分层模仿朗诵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者急切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答者沉稳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由沉思到下定决心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由轻缓到重快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由轻缓到重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既紧张又有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暮”“不闻”“但闻”重读

    不闻爷娘唤女声,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悲壮豪迈的气氛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急促高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雄壮悲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赞赏功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从容辞官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渴望还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活泼欢快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前高后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动词读得响亮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极力表现轻松欢快之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惊叹与赞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充满喜剧氛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由轻到重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赞美自豪

    2、再读欣赏:再听课文配乐朗诵,使学生在再次的比较欣赏中,体会录音中朗诵者高超的朗读技巧和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自由朗读,自己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全班配乐朗读。

    七、作业

    1、抄写全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朗读诗歌的情况。

    (抽查: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意,有感情地朗读了诗歌,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诗歌以时间为记叙顺序),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三、学习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朗读第一部分。

    2、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织女。“木兰当户织”。

    3、可是木兰在干什么呢?

    叹息。

    4“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

    5、第⑴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为下文设置悬念。(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为何呢?)

    6、背诵第⑴段。

    7、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卷卷有爷名”表明名册上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8、在这种情况下,木兰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9、背诵第⑵段。

    10、木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后,接着她干了什么?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排比。

    (虚写)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

    11、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的神速。

    1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写出了宿营地怎样的环境?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什么心情?

    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

    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思亲之情。

    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13、背诵第⑶段。

    四、多种形式朗读第一部分并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分组背诵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2、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夸张。这两句诗,写出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3、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4、背诵第⑷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分组朗读。

    2、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顶真。

    3、木兰凯旋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夸张,对偶,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4、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怎样回答?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品质?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5、背诵第⑸段。

    6、木兰回到家园后,家中各人怎样迎接她?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7、这几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8、木兰回家后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六个动词)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写出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9、木兰恢复女妆后接着做什么?

    出门看伙伴。

    10、伙伴们有何反应?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11、背诵第⑹段。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全班朗读。

    2、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对偶、反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3、“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其原句是是什么呢?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常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分辨。

    4、背诵第⑺段。

    五、小结木兰形象(概括法)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讨论概括──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七、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

    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之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利,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而不是战场的情形。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巾帼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八、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九、讨论

    生活在古代战乱时代的木兰忠孝两全(忠: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孝:代父从军),那么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又应以哪些具体的行动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

    十、全班背诵全诗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补充知识

    对偶: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和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互文:《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将军十年归。”按字面意思解释是:“将军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归来。”这就使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经历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都是“壮士”那?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为了追求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5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6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一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火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谈到木兰的形象时,我引入豫剧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及好莱坞花木兰电影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花木兰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明确对学生表示,会背这篇课文那么就完成了70%的学习任务,剩下的30%中,能翻译课文占20%能感知木兰的形象占 10%。虽然我这样地位,但是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没有抓住重点的字词开展教学,而且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如很难懂的”互文“也是教的很松散。所以,这样留学生在课堂中做练习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少。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回答“,在说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这句反映了木兰淡泊名利热爱家乡的性格,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木兰这么做是因为她害怕,因为她怕做官久了自己的性别会被别人发现,如果那样,她就犯欺君重罪了……“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好像完全脱离了正统的思想,但是也不能说毫无道理。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但却没有用很好的方式把她引到”正道“,我想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这样的学生也能锻炼老师的教学机智。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7

    在我执教的这节公开课上,有两大亮点:

    1、 让学生分享记忆心得,指导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可以就此借鉴背诵技巧,有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我事先布置创造性复述课文的作业,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加以个人想象,以文字构建画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发挥其想象力,也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不过,所有的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回顾这堂课,有3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教学目标宜上课伊始便确定。

    我确定的目标是“在欣赏课文详略安排的剪裁艺术时,让学生品味花木兰之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但是,我却是在背诵展示、想象故事画面展示之后才提出问题;而且,在讲析时,又把三者混杂一起,问题太大,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导致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改进办法:

    (1)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开始便呈现,然后,围绕“木兰是女郎”,按照“故事情节—木兰的优秀品质—如何安排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的教学思路,学生会觉得更容易把握些。

    (2)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一堂写作指导课,指导学生改写课文。

    在作业展示的过程中,指导改写的方法:

    1)加入对话 2)加入动作 3)加入心理

    4)加入人物 5)加入细节 6)加入环境等

    最后,归纳改写的注意事项:

    1)忠于原著情节 2)注意详略安排

    如我就针对班上一位学生在日记里想象“父母听说女儿要回来了,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这就不符合人物身份。两位年迈的老人只能是“颤巍巍的”,“互相搀扶着”了。

    2、 课堂教学内容宜做到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为了让学生学习背诵方法,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并让两位学生分享背诵技巧。而实际上,这一环节是与课文设计没明显关系的。为了一堂课的完整,应该忍痛割爱,舍弃这一个内容,以便课堂的教学内容之重点突出来。

    改进办法:

    (1) 删掉背诵环节。

    (2) 删掉想象作业分享环节(专门指导写作时适用此环节)。

    3、 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分段背诵课文时出现了几个字音错误,我没有及时处理。

    改进办法:

    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读音错误。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8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我想在一、二节课内通过深入品读语言来品析人物,又不想放弃对学生朗读诗歌的指导,两个方面都是需要大块时间重锤敲击的教学环节,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越是想两者兼得,越是两个都没有抓牢,这是遗憾之一;

    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能力,一直是我教学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节课显然也成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尾巴”,这是遗憾之二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来看,渴望让学生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从通过准确的语音、恰当的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到读出不同内容传达出的不同情绪,这个愿望显然有点理想化了,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品读诗歌” 环节,原先设计的赏析突显木兰女性性格和品质特点诗句的环节,应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然而由于前面朗读部分耗时太多而没有展开,这成为了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9

    设计说明

    趣味学诗。

    教学目标

    1、在畅谈中,分析木兰形象,理解中国女性的多种文学形象,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2、在表演中,领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

    3、在诵读中,掌握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铺陈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激趣

    抛砖引玉:同学们都知道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

    这个故事源于今天我们要学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这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创造出来的,学了本文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可就“考证木兰身份”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

    二分析木兰的英雄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说说:读了之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木兰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热爱祖国的性格。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木兰从军途中思念亲人的心态,可见她也是脆弱的人。木兰回家后对镜贴花黄的娇态,也体现她柔美少女的一面。

    (教师不要拘泥于自己的理解,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学生于无形中疏通文意)

    3、引申:在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像木兰这样令人敬佩的女性?

    学生畅言自己心目中女性偶像事迹。

    4、比较: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像林黛玉、崔莺莺这样的女性,哪一种更符合你对中国女性的定位?

    三、体会情节繁简处理

    1、教师:形象靠情节塑造,这首叙事诗按什么顺序,怎样展开情节的?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

    2、学生填写表格:决定代父从军──准备奔赴战场──艰苦作战数年──归来家人团聚。

    3、学生讨论明确: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为国效力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四、诵读练习

    1、让学生谈谈该如何朗读这首诗歌。

    2、教师指导:

    ⑴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调句转为坚定。

    ⑵第3段第五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⑶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秒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⑷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⑸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本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F、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读。

    5、请个别学生读。

    五、作业

    1、背诵本诗。

    2、小组合作将本诗排演成短剧。

    第二课时

    一、表演自编自演的短剧

    二、检查背诵

    三、把握诗歌特点

    1、教师:请说说这首诗与以前学过的古诗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学生回答中,教师适时点拨:

    ⑴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互文句还有哪些?

    ⑵文中的叠声词有何作用?

    ⑶数词有何特点?

    ⑷有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作用?

    ⑸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四、练习巩固(同课后)

    板书

    何所思何所亿

    (复沓)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铺陈)百战死十年归

    (虚指)东阁门西阁床

    (互文)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10

    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片段,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我却没有播放这些原先准备好的材料,这一点也说明了我教学应变能力的不足,上公开课时过分的紧张。

    总而言之,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反应不强烈,许多我事先认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视了教学的细节安排,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情感上不能够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是我的薄弱环节,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

    另外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前线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却没有很好突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学生翻译”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互文修辞讲得也过于匆忙,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种情况下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详实,教法却不尽得当;准备充分,实际教学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见习教师,在整个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都得到我们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使我感悟颇深,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十分希望在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内修外炼,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 篇1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

    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有的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有的又举起手:“男人与女人在生理发育上毕竟有所不同,比如从胸部、皮肤、声音、走路,都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女的,这靠机警是解决不了的。”学生都沉默了。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激动地说:“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木兰诗》称得上是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学生眼里流露着喜悦和满足的目光,快速地作好了笔记。本课的写作特点,本来想在下一课时解决,想不到学生的一个疑问,就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我不禁感慨万千: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收藏]《木兰诗》教学反思简短精选】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