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1篇
  •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发表时间:2023-01-03

    新课改心得体会。

    教师范文大全内容专辑推荐:“新课改心得体会”,敬请浏览。

    当我们对事情的理解与感悟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时,此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些有想法汇集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做能让自己更有条理化的梳理心得感悟,您知道写心得体会的大体框架吗?以下“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由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1】

    20xx年秋我有幸执教了我校第一轮新教材改革的实验班,如今整整三年的教学旅程,在这三年的从教中,可以说是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收获。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把课标要求真正得到落实,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出现了一幕幕喜人的镜头,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

    “喜人的日子里意伴随着忧虑”,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了许多,但是面对如今生活的现状,又出现了太多太多的困惑。

    1、随着教材难度的不断加深,班上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一年级时对识字教学的学习,班级学生还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的不断复习巩固,回到家中,有家长的辅导,学生的成绩理想;但到三年级时,阅读教学成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掌握其阅读方法,自主学习,并且从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拦路虎”,不愿多读,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样的问题,家长的素质不高,无法辅导,就这样导致这些孩子无兴趣学习,长此以往,学习便下沉,从而出现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

    2、辅助手段欠缺,学生学习出现较大的困难。北师版的语文教材,适合在条件好的城市运用,对于我们贫困的山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难运用的过程,学生知识不广,接触的范围不大,对于大山里的东西还比较熟悉,一提到山外的世界,他们就感到极其陌生,有时,老师所说的,孩子们还认为老师是在“吹牛”,他们不知道在美丽的海滩上还有新奇的贝壳,在浩瀚的沙漠中还有仙人掌的存在……如今,电教的条件较好,能充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我的教学,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是间接的事物,没有亲身的经历,他们总是有一些“不相信”,同时,现在教材中,要求学生课外查的资料太多太多,学生回家没有较多的课外资料,上网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象是天方夜谭,这一切又得要老师想办法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这一理念怎能得以实现?

    3、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较少,完成任务太难。每一册教材足足十二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其中“语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日积月累”“畅所欲言”“笔下生花”“开卷在益”“金钥匙”,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天地的内容比上三篇主体课文要的时间还要多,学生的“听、说、读、写、练”都在这里呈现。就拿如今来说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声了,而我们北师大版的语文还在不停地“追课”。

    4、学校的条件有限,学生的活动得不到落实。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许多活动,如“到附近的工厂去参观了解环境”,“到爸爸或是亲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时间表,了解他们的工作的情况”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许多。学生不亲自去活动,就没有把活动得到落实,让学生此时练习说话,就无从说起。

    5、考试类型多样,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书本中“死”的知识化作“活”的运用,书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检测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许是学生的能力有限,传统高分的影响,导致学生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和不理解,因而老师也觉得压力过大,有时感到无从施教。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课改毕竟是一个新的话题,它总有一个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避免不了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我想,即使困难重重,我总会勇敢地去面对,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堂改革恰如一阵春风,吹遍了乌兰察布,吹进了我们的课堂,使沉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20xx年的春天,由中国教师报主导的课改顺应时代潮流,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代。第三代课改的核心要义是从改变教学的意义走向改变教育的意义,从研究课堂走向研究教室,从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学习,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疑难多,困惑多。一路走来我们很辛苦。然而付出就有回报。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在体验式培训中接触了最新观念。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听、评课、研讨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也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堂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走进新的角色,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多的栉风沐雨,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四环20字”课堂模式,即: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提升。

    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直接参与者,教师应称其为“导学教师”。讲课应该称其为“课堂学习”“指导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依照导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围绕困惑对学、群学、寻求帮助。以小组为单位小展示,根据小展示进行大展示(全班展示);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要进行“三查”即查自学的进度和效果,查小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对子查,让每一位学生都过关。

    我们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张扬、提升,才能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课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作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课堂改革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如今,通过课堂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变得爱学习,更爱展示。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社会将如何生存”,这是美国商界一名人士的感叹!这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会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总之,通过教学中的尝试,我们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好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我校教师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喜悦,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要做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3】

    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1)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

    总之,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增养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4】

    一、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

    二、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方式上的发生了变化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到厌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经常布置一些要求走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题目,上网搜集资料的探究题,每当有这样的作业,学生都会欢呼,可见他们对这种作业的喜受,对书上记忆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求他们记住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Jk251.COm

    四、考查学生上发生了变化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能一样齐”。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比别的学生差一些的孩子。我们一直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我们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是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不承认差异,不承认不同,我们往往认为考90分的学生就是比89分的学生强。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对学生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都给以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不再恨铁不成钢,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学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考查学生,当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东西。

    当然,在一年的课改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从教师本身而言,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难免的。

    从时间上来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

    从最终的检查来说,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依然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现在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只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从评价老师的机制来说,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的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尽管如此,我觉得还是得比失多,最起码我们努力过了,实践过了,尽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尽管这行脚印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我们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在以后的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省的高中思想政治也已经进入课改,通过新课改培训,深切觉得对我们政治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学习新理念”不断探索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自觉追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率,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政治课的乐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正统一,是我们所有政治教师的理想追求。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第三篇

    xx年8月区教育局组织全区教师在运城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标准培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一、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的确定,更体现时代要求。

    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条基本理念变成5条基本理念,其中将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

    三、“双基”变“四基”目标,目标要求更具体,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四、10个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

    这样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会就题解题不会思考问题,也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举一反三,这样明确的梳理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加清晰该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及训练了。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更能真切地获得感觉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和教学《分类》课前,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可让学生摸摸、玩玩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触摸,直接体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同时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出9.47÷2.7竖式上的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47,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此题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我们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新课程的改革!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第四篇

    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1)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我转变这些还不够,更准确的应该是我们在对新课改的理解基础之上所做的所有转变.显然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压力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与新课改后教育之间的跨越!还来源于各个地方文化背景、经济、家长观念等。面对压力,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课改。

    总之,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爱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我们要始终树立:培养学生要从学生的长远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使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增养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第五篇

    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口说:“一样多”。我再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桃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桃多,香蕉少。”最后,我再出示3个桃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桃少,梨多。”这时,我又问:“刚才你们说桃多,现在又说桃少,到底桃是多还是少呢?桃、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桃比香蕉多,香蕉比桃少;桃比梨少,梨比桃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第六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堂改革恰如一阵春风,吹遍了乌兰察布,吹进了我们的课堂,使沉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xx年的春天,由中国教师报主导的课改顺应时代潮流,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代。第三代课改的核心要义是从改变教学的意义走向改变教育的意义,从研究课堂走向研究教室,从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学习,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疑难多,困惑多。一路走来我们很辛苦。然而付出就有回报。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在体验式培训中接触了最新观念。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听、评课、研讨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也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堂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走进新的角色,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多的栉风沐雨,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四环20字”课堂模式,即: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提升。

    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直接参与者,教师应称其为“导学教师”。讲课应该称其为“课堂学习”“指导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依照导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围绕困惑对学、群学、寻求帮助。以小组为单位小展示,根据小展示进行大展示(全班展示);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要进行“三查”即查自学的进度和效果,查小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对子查,让每一位学生都过关。

    我们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张扬、提升,才能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课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作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课堂改革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如今,通过课堂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变得爱学习,更爱展示。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社会将如何生存”,这是美国商界一名人士的感叹!这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会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总之,通过教学中的尝试,我们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好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我校教师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喜悦,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要做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5】

    新课改全面的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倡导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校教育教学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挖掘教学潜在的优势,创设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交流的空间。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用新的教学模式。我采用的“激、读、议、导、练、悟、归、思”八字教学法,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让学生好学、会学、善学、乐学。通过讲故事、猜谜语、演课本剧、做游戏、迁移法、悬念法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注意、思考,将知识引向深入。

    二、读——整体感知

    书不读不知。只有多读,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有所感悟。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想象生动的画面,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感知中认识问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议——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在“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部分问题、质疑问题,让他们掌握提问的多种语言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初步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并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

    四、导——讲解教材内容,解释疑难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并对“议”中质疑的问题进行重点辅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五、练——巩固知识

    所谓不练不会。对新学知识要精选习题,分层练习,分类指导,特别是学困生的指导。以练促使学生熟练巩固和应用知识,以培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悟——进一步理解

    所谓不悟不透。在学完一部分知识或讲解完一道题时,不能急于继续往下进行,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想、去回味、悟出其中的道理,畅通思路、再次感受方法,开阔思路,发现技巧,激活创新思维。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很好的实现知识目标和方法目标。

    七、归——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在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认识后,教师要利用最快的时间,对内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可让学生归纳,也可小组交流后小结归纳,构勒出要点、结构和方法,加深其印象,领会知识要点,形成技能。同时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合作精神、探索和创新意识。

    八、思——反思

    教师反思,主要指对自己从事教育的思想、言行、方式方法等的自我认识,自我知觉的调整,从而促使教师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课后,及时反思,对课堂中的优势、缺点、回归,作好反思记载。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不断地反思、总结、改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上课形式的定势思维,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以便为自己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有利线索,最终在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达到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和超越。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6】

    教师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_教师新课改个人心得体会(3篇)

    教师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一)

    听完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再加上和几位专家的网上交流,收获很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传授者、“独裁者”、“裁判员”、“演员”、“家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虚心、诚实、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田”。尽管这对于教师来说很难,但是教师们却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的意识。我们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回顾学习中的每一步骤,使他们在脱离这种结构化的情境之后,仍然会使用该方法。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评价新方法,让学生自己决定方法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愚见,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新形势下我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教师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二)

    3月24日,中心校在我校组织了课改课观课议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几年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习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

    教师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三)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的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7】

    一、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

    二、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方式上的发生了变化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到厌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经常布置一些要求走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题目,上网搜集资料的探究题,每当有这样的作业,学生都会欢呼,可见他们对这种作业的喜受,对书上记忆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求他们记住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四、考查学生上发生了变化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能一样齐”。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比别的学生差一些的孩子。我们一直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我们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是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不承认差异,不承认不同,我们往往认为考90分的学生就是比89分的学生强。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对学生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都给以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不再恨铁不成钢,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学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考查学生,当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东西。

    当然,在一年的课改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从教师本身而言,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难免的。

    从时间上来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

    从最终的检查来说,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依然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现在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只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从评价老师的机制来说,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的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尽管如此,我觉得还是得比失多,最起码我们努力过了,实践过了,尽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尽管这行脚印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我们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在以后的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省的高中思想政治也已经进入课改,通过新课改培训,深切觉得对我们政治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学习新理念”不断探索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自觉追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率,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政治课的乐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正统一,是我们所有政治教师的理想追求。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8】

    作为语文老师,消极的抱怨无济于事,职业道德容不得我们“怠工”。李镇西博士曾说:“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我是一个绝望的理想主义者”。吴平安老师的文字更是振聋发聩:“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濡染的杏坛传人,还是要有一点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要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要存有几分知识分子犬儒化而磨蚀殆尽的书生意气!”在这一点上,夏敏老师,董明实老师的确是我们的楷模!出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出于对中国语文的责任,我们应该放弃的是无谓的牢骚,迎接这个时代向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发起的挑战。我们无法改变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但我们可以搭课改的“顺风船”,通过自己脚踏实地而富于诗意的努力,改变自身的语文教学的小环境,影响自己班级的语文学习,进而为社会语文学习大气候的扭转有所贡献。那么语文的课改究竟应从何入手呢?

    一是改变教学内容。我并不是说要舍弃我们的语文课本,而去迎合社会上媚俗甚至庸俗的文化风气,而是在如何使经典艺术作品离我们近些下功夫。例如鲁迅作品,因时过境迁,学生对大师的作品产生隔膜在所难免,但其作品中映射出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的责任感,却永不过时,更何况,其针砭时弊的艺术手法于当今又有几人能超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语文教学“技术化”的问题,找回曾经精神失落的真正的人文性阅读。

    我们曾经以课文代作品,用习题代阅读,拿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从根本上动摇了阅读的本质,造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阅读场的缺失。没了灵魂的阅读,只剩下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而“思想是把火,阅读就是传承的火把;思想是声雷,阅读让雷荡涤灵魂;思想是把剑,阅读就是把血脉切开”。当我们与学生共同走进鲁迅的那个时代,共同追溯大师的思想历程,我们就不得不因大师的个性而热血喷张,我们的灵魂也将在碰撞中被荡涤、被洗刷。

    当学生的思想有了如此这般的精神底子,浮华、流俗的“麦当劳”式文字又怎能在学生的心海荡起涟漪?

    改“技术”为“艺术”,改“知识”为“文化”,重精神底蕴,在阅读中寻找“心灵世界”,从中体验自己的人生,获得的不仅是“共鸣”,也是一份人生的“传奇”。

    二是改变教学方式。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度过9年或者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指望他能够爱上学习,并通过学习获得快乐?我们怎么指望他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的生命灵动与新奇天性被不断销蚀,主动性、被动性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傀儡”,好的作品也会因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而变得让人生厌。

    改变理念,转变角色,认清身份,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常态,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教师应退下讲坛,协助学生思索、烦恼、迷惘、激奋、恍悟,成为他们成长的陪伴者。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我们的改变中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变得快乐,学生的生命变得滋润、丰盈、健康和俊朗,何愁语文课不成学生的最爱?

    但要谨防我们成为“牧羊人”,我们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与保持,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与有效,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我总认为,课改的基础就在这两个“改变”,有了这两个改变,语文将“杀出重围”,就如砖块下的小草,亦如石缝间的杜鹃,迎来生命的春天。

    挑战意味着机遇。当我们走上课改的道路,当我们困惑在路上,当我们挣扎在路上,我们就将课改变成生活,我们就将语文溶于生命,我们必将笑在路上当新课改的一切沉淀为我们语文课的信仰与信念时,我们,语文老师,将幸福在我们的语文中如泉水般自然展现出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9】

    3月24日,中心校在我校组织了课改课观课议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小组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几年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习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几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二、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5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是我们值得商榷的问题。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10】

    20xx年8月区教育局组织全区教师在运城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标准培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一、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的确定,更体现时代要求。

    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条基本理念变成5条基本理念,其中将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

    三、“双基”变“四基”目标,目标要求更具体,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四、10个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

    这样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会就题解题不会思考问题,也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举一反三,这样明确的梳理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加清晰该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及训练了。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更能真切地获得感觉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和教学《分类》课前,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可让学生摸摸、玩玩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触摸,直接体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同时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出"9.47÷2.7"竖式上的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在横式上写出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47,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此题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我们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新课程的改革!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篇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走向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上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的新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惟恐哪里没有讲到,哪里还没有讲透,学生则死记硬背,大量做题,师生同时感到疲惫不堪。但真的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新课改下思品课教学工作究竟怎样开展呢?就新课改下的思品课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前提

    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命令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被管理者、服从者,而新课程理论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关系,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传统教育模式重知识的学习接受,轻知识的迁移运用,而新课程理论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沟通,强调知识为生活实践服务。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能否真正成功的先决条件,面对新课改每位教师都必须有一个重新学习、不断反思的过程。

    现行的思品教材,内容每年都有所修改,特别是增加了活动课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动脑处理信息、合作探究的能力。教材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教研教改的新路子。

    二、课堂教法改革是关键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毕竟教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力争使教学过程精致化,在课堂上要做到“低起点、严要求、分层次、多活动、重反馈、勤矫正”,积极开展“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活动,开展“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新课改下的思品教材作了相应调整,删除了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实用性、趣味性、操作性强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让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科的学习兴趣。

    三、贯彻“三个一切”是宗旨

    新课程理念的“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三个一切”要求教育工作者既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又必须照顾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新课程理念把学生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教师要研究每一位学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及时表现,而不能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树立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意识;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对学生的其它事情不太过问,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些做法与“三个一切”的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自己对学生付出大量的情感和关爱,为学生着想,学生是会懂得“投桃报李”的,尤其是后进生,如果能及时给予他们多一点关爱,多一点鼓励,就会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能力是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核心和灵魂。新课改下的思品课教学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这就要求自己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空间。

    总之,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新课改下的思品课教学复杂多变,也是对我们政治教师的一种挑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有知、有情、有意、有行,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1篇】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