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1000字模板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1000字模板

    发表时间:2022-12-22

    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教师总是会做好有备无患,教师要重视修炼备课这一教学基本功。教案应该具有艺术性。教案的基本结构和安排逻辑是怎样的呢?也许以下内容“《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合你胃口!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设想

    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让学生了解人生经历不同,会造就不同的人生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经历各异,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你还记得你得到的第一本书吗?

    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终身难忘,因为这第一本书的内涵太丰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二、作者的童年经历了些什么事情?

    三、哪些事情对他影响深远?这些事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为什么对他有这样的影响?你从他的经历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假如乔元贞也能继续上学,请你设想他现在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这第一本书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七、课外作业

    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与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⑵理解本文由物写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

    ⑶学习本文叙事清晰,语言平实顺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⑴课前让学生了解爷爷,奶奶或父母那个年代生活的情况,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

    ⑵置疑法,竞赛法,问答法,联想法,幻灯片演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⑵理解父母对儿子的深深敬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设置问题,导入课文

    2、教师点拨,总结。

    问:课文作者牛汗的地一本书,即不是名著也不是好看的漫画,而是一本普通的国语课本,可他为什么要为它写一篇文章那呐你从你的爷爷,奶,那里了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3、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作者介绍。1、学生积极作答。

    2、学生交流信息。(贫穷,茅草房,饥饿,寒冷,读书是有钱人的事情等)

    3、学生对照自己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可做补充,做好记录。

    二、默读课文,就内容进行男女知识擂台赛,整体知识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在5分中内默读完课文,注意用笔勾话疑难点。

    2、教师指出比赛规则:每组三个问题,关书作答,可有三次机会。

    在学生比赛中,教师进行提示,最后作比赛总结。

    3、提问:通过刚才的比赛,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谁来告诉我,这篇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1、默读课文,准备竞赛。

    2、男女分组提问,作答。可能出现的问题;我的第一本书酷似那里的一组画?父亲返回家乡,带回来那些书?我的课文为什么总是只有下半部分?父亲在怎样的灯下为我补书?二黄毛后来怎样了?我上课时有什么趣事?

    3、学生积极作答。

    (生活的艰难,孩子间的友谊父子的感情等)

    三、理清文章线索。理解由人物写作方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文章以一本书为线索进行叙事,请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

    2、抽学生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给机会。

    3、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父亲?我是怎样的孩子?你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4、教师总结,点明以物写人的方法。

    1、速度课文,分组交流。

    2、回答问题。

    明确:引出第一本出最初的启蒙,介绍父亲追问书的故事追问书的另一半,父亲灯下补书转学在次回顾上课趣事人物后话总结:人不能忘本。

    3、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作答。

    (慈爱,与同情心;“我”是一个懂事,乐于助人的孩子。通过“补书”“书”得出来的)

    4、学生记录。明确:恰当以物写人能生动表现人物的个性。

    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进行部分角色朗读。

    (父亲询问我的这一部分)

    2、请学生复速“第一本书”的故事。

    3、点平并总结。

    提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提问:作者在谈及两位朋友的一生时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理解“人不能忘本”的这句话?

    1、学生角色朗读,注意语气,停顿,感情运用及表情。

    2、学生速度课文后进行复速。注意抓住关键人物和情节,注意语气。

    3、回答问题。

    (孩子的天真,无邪,父子间的深深感情等)

    4、齐读课文,回答问题。

    (遗憾,同情;不能忘记以前的生活,以前的朋友忽然父亲对我的爱)

    五、创设情景问题,总结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问:如果你是作者,有一天你回到久别的家乡,遇见了正在买纸烟,花生,火柴的乔元贞你会怎样?

    2、教师总结。

    提问:“一本书”载着友谊,载者亲请也载着苦难那个时代的乐趣和温情那你有没有什么东西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那?

    3、教师点评,总结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们应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身边美好的一切。1、学生发挥联想,作答。

    2、学生联系自己情况作答。

    3、学生理解,体会。

    六、总结课文

    课文以“一本书”为裁体,运用平时的语言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朋友见的真挚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课文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拥有。课文以物写人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教学探讨与反思

    1、由与今天这篇课文的背景学会今天的学生较体会,在教学前要学生了解20世纪初的社会情况就比较重要,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2、“亲情“友情”都是学生熟悉,容易产生的共鸣话题,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感情;同时课文内容能对学生惊醒口语,写作进行和思维训练。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3

    本课内容与同学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示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掌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同学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其实这是一堂没有亮色、也无创意的常规课堂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一直为文本的故事所左右。感受苦难,我们心情繁重;体验温情,我们不觉感动。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同学能严肃地考虑生活和人生,从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达到了预期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第一,以同学的原有基础来设计教学的起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同学)的科学、客观分析确定“务实”的教学起点,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为基础来确定“理想”的教学起点。

    第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沛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材。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同学在有效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课本与生活的资源整合,同学体验与教师感悟的资源整合,课堂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资源整合,等等。有效的资源整合设计会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层面有一个目标不好掌握的问题。以前,一种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检验,看同学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这件事情非常值得考虑。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需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许多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同学去体验,逐渐积累而获得的。这正体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挑战。如何发明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同学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便成为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可见,大局部优秀教案,决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因此,教学目标便是整个优秀教案的“航标”,教学过程就是催生课程理想的“摇篮”。

    教学的过程不是“执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假如期望的是同学按教学设计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同学得出预设的答案,那么,课堂就成了“教学设计剧”演出的舞台,主角当然是教师,学习好的同学只是配角,多数同学只能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有效的课堂,一是同学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坚持有效互动;三是同学的学习资料、时间和空间能够得到充沛保证;四是同学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五是同学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六是同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简而言之,有效的大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回归生活,凸显体验,传送知识,增进交往,纯化情感,发展个性,促进同学发展,促进教师生长。

    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合作,探究。积极优化学习方式,就是使同学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应该不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课堂应是点燃同学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同学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要优化同学的学习方式,在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展开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同学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引导的发现性学习和有指导的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学会选择,主动发展。这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不只有效,而且高效,长效。

    总之,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不只仅关注教育理念,人文素养,教学思路,学科功底,组织协调,教学机智,更关注同学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让课堂成为同学的创意空间,成为教师生长的生动舞台!

    教学常规视同学校的法规。冷冷清清不象是课堂,热热闹闹未必是课堂。课堂上必需重视对全体同学的纪律约束,尤其是开放性的课堂更要强调规范性。常态课、竞赛课应该日趋同化。多些表示,少些扮演。既要务实求真,又要厚积薄发,一方面练好技能,一方面学习技巧,将技术上升到艺术,由艺术回归生活。

    同学的自主暴露必需成为可能。自我探究,质疑发问,在课堂上要更多些。敢不敢让同学暴露他们的考虑和发现,关键在于敢不敢暴露自身的缺点和盲点。

    多媒体不叫万金油,合适是选择的最佳原则。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合理贴切,恰到好处,要服务于教学。它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有些板书又是多媒体不可替代的。所以,既要正确使用,提高课堂效益,又要合理使用,降低教学成本。有的课堂完全可以返朴归真,提倡本性。

    台上精彩一刻钟,台下修炼三年功。加强课程规范的掌握,从教学语言、体态、板书表达上下功夫,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同学、琢磨教材、琢磨生动鲜活的生活,在实践中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自主阅读,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⑵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了解过去苦难的生活下,“我”读书的困难。

    ⑵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读书的好条件。

    教学重点

    感悟“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七年级(下)课文《华南虎》及诗人牛汉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速读课文,勾画字词。

    ⑵思考: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3、研读课文,思考理解:

    ⑴这么一本普通的书,作者为什么要写?而且还是充满感情的写?

    ⑵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中蕴涵什么样的情?

    ⑶你觉得这些人、事和情中作者重点要表现的是什么人、什么情?体现在哪些事之中?

    ⑷揣摩细节,体会读书的不容易,父亲创造条件给我读书的英明;体会我对父亲的崇敬。

    ⑸揣摩“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4、悟读课文,体验延伸:

    ⑴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悟?

    ⑵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让你难忘的人生的一本“书”?你能说一说吗?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5

    还记得两年前教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上课时的尴尬,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我认为是很简单的问题——“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学生也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本,因此回答此问题时很是不着边际,我就在气愤和无奈的情况下强行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勉强地记下了笔记,但是否真的弄懂,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深深刺伤了我,我自然也就知道答案了。

    两年后,我再次讲授这篇课文时,我还记忆犹新那份“伤痛”,所以之前备课时,我就冥思苦想,怎样让这篇自读课文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又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受益。突然灵机一动,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于是就从我小时侯的第一本书说起吧。

    70年代的时候,盛行一种“画书”,虽然书很便宜,一毛多钱一本,就这样便宜的情况下,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我仍然买不起,也就只能花一分钱去租这些书来看。我看的第一本小画书叫《铁道游击队》,为了对得起那一分钱,我足足看了三遍。虽说是当时盛行,可是也没有特别精彩的内容可选,不是《红日》,就是《地道站》,要么就是《红岩》。看同学们的眼神,似乎很茫然,但同时也表现出同情的目光,课堂上的我就暗自庆幸,因为学生的反应说明这个导入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情节,我想,如果采取传统的复述方式可能就会比较单调,而且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去掌握,我就想试试限时学习和竞赛的形式吧,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给学生2分30秒的时间快速阅读全篇和课下注解,然后合上书本,我开始提问。比如:文中的“我”是谁?学生回答牛汉,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顺便谈及我们之前学的一篇文章《华南虎》,也就勾起了学生的回忆。再如“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那是一本经过“修修补补”后“完完整整”的书,通过“修修补补”就引出了父亲,而这半截书的由来就引出了乔元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两个同学,于是顺势就导出这三个人物的命运。等等类似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故事情节。同时我的巧妙过度,又为下文的讲解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了解了最简单的情节之后,就需要开始对文章做深层次的探讨,而这既是文章重点,更是文章的难点。如果我再像两年前那样强行“填鸭”,可能仍然会重演两年前的尴尬,所以我就想,还是借学生的口来说答案,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设计了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在讨论之前,为了不使学生偏离讨论的方向,我就先给学生一个讨论前的指导。比如:在“我”上学的过程中,其中书本中有“狗”“小狗”“大狗”这样的词语,然而“我”和狗之间达到空前的默契,给我上学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所以“我”的第一本书中就包含着上学的乐趣。在这样的分析指导之下,学生开始讨论。于是,他们谈到了关心“我”学业且慈爱的父亲,说到了上学时的好友乔元贞,还有当年生活的艰难和辛酸。不经意间,“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爱和上学的乐趣就全都概括了,而这一切都是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两年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天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最后我觉得文中还有一处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当初父亲说乔元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大学者,而乔元贞却一辈子挎着小篮子卖一些小东西。是父亲的眼光出现了问题,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学生开始产生辩论,在各抒己见中自然就导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也让学生们明白,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价值和决定性的作用。

    说完这些,再回过头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竟然全在轻松的课堂中解决了。两年前的课堂和今天的课堂的对比,似乎是殊途同归,但学生的感受和课堂效果却完全不同。这也让我思索,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并实施改变,才能真正让自己提高。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6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诗人的经历、创作、贡献。

    ⑵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出其中包含的感情。

    ⑷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说出各自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课文的重点知识、关键内容。

    ⑵讨论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出其中包含的感情。

    3、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说出各自的性格特征。

    教学模式或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ù)似掺(chān)脊(jī)背枉(wǎng)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入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8

    一、导入

    从自己的书籍导入,联系到课文的主体内容。

    点到核心词语:“第一”。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结构

    把握课文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请一学生快速的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人物:我、乔元贞、“弄不成”、我的父亲

    环境:20~30年代、动荡;贫困落后的乡村

    情节:分书──深厚的同学情谊

    补书──对孩子的理解

    送书──真挚的同学情谊

    三、主题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1、这篇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人物:

    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乐于负责,同时也乐与助人。

    (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对照。)

    2、父亲为什么要修书:

    ⑴对孩子之间情谊的支持。

    ⑵与乔元贞父亲乔海的友情。

    3、我:同学间真挚的情谊。

    四、讨论问题

    1、乔元贞是一个很聪明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中途要辍学?

    (贫困)

    2、有人说文章的结尾交代乔元贞的处境是一个败笔,你是怎样看的?

    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3、从我和乔元贞的不同人生经历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人生启迪?

    4、“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的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5、这篇课文我们读起来喊沉重,在这沉重的氛围中,有没有哪些情节让我们可以的心可以活泼一点的?

    6、在品评文章的时候,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请你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语句。

    五、布置作业

    当我去送书给乔元贞的时候,乔元贞会说什么,请你写一段话?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9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实这是一堂没有亮色、也无创意的常规课堂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一直为文本的故事所左右。感受苦难,我们心情沉重;体验温情,我们不觉感动。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学生能严肃地思考生活和人生,从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达到了预期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第一,以学生的原有基础来设计教学的起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学生)的科学、客观分析确定“务实”的教学起点,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为基础来确定“理想”的教学起点。

    第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材。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有效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课本与生活的资源整合,学生体验与教师感悟的资源整合,课堂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资源整合,等等。有效的资源整合设计会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层面有一个目标不好把握的问题。以前,一种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测验,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这件事情非常值得思考。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许多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逐渐积累而获得的。这正体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挑战。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便成为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可见,大部分教学设计,决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因此,教学目标便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航标”,教学过程就是催生课程理想的“摇篮”。

    教学的过程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如果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答案,那么,课堂就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主角当然是教师,学习好的学生只是配角,多数学生只能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有效的课堂,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三是学生的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五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六是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简而言之,有效的大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回归生活,凸显体验,传递知识,增进交往,纯化情感,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

    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合作,探究。积极优化学习方式,就是使学生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不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展开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引导的发现性学习和有指导的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学会选择,主动发展。这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高效,长效。

    总之,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不仅仅关注教育理念,人文素养,教学思路,学科功底,组织协调,教学机智,更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创意空间,成为教师成长的生动舞台!

    教学常规视同学校的法规。冷冷清清不象是课堂,热热闹闹未必是课堂。课堂上必须重视对全体学生的纪律约束,尤其是开放性的课堂更要强调规范性。常态课、竞赛课应该日趋同化。多些表现,少些表演。既要务实求真,又要厚积薄发,一方面练好技能,一方面学习技巧,将技术上升到艺术,由艺术回归生活。

    学生的自主暴露必须成为可能。自我探究,质疑发问,在课堂上要更多些。敢不敢让学生暴露他们的思考和发现,关键在于敢不敢暴露自己的缺点和盲点。

    多媒体不叫万金油,合适是选择的最佳原则。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合理贴切,恰到好处,要服务于教学。它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有些板书又是多媒体不可替代的。所以,既要正确使用,提高课堂效益,又要合理使用,降低教学成本。有的课堂完全可以返朴归真,提倡本色。

    台上精彩一刻钟,台下修炼三年功。加强课程标准的掌握,从教学语言、体态、板书表达上下功夫,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教材、琢磨生动鲜活的生活,在实践中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1000字模板】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