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荐]传递教学反思汇总
  • 传递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7-12

    [荐]传递教学反思汇总。

    岁月不待人,一学期过去了,虽然既辛苦又忙碌,但也收获了很多,当一名教师在经过了一学期的时间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做一个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总结我们就能看到自己还有哪些需要学习的,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荐]传递教学反思汇总,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传递教学反思【篇1】

    热传递教学反思

    篇一:热传递>教学反思

    《热传递》一课,是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概念教学,我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的。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便于自己操作,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兴趣很浓,但有些地方观察的不细致,汇报交流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今后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下功夫,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大胆演示。

    篇二:热传递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篇三:热传递教学反思

    《热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对>科学课的理解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我希望以后我的科学课堂上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束缚”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但是就这节课来讲由于我对学生的不了解同时又担心时间的问题,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空间,而是在出示了相关材料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固定的材料设计实验。虽然学生设计出了实验并且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但我总是觉得在某种成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三,我觉得设计好的问题是引导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提出“铝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能够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

    出下一教学环节。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导入时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导致实验报告单在课堂上都没有能够完成。同时教学中缺少鼓励学生自由猜想、设计实验的空间没能真正把实验的自主权和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等等还有些细节的地方也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失误。在这里我不想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来掩饰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哎!上了这么久的科学课现在真的是越来越觉得想真正上好一堂科学课是那么的不容易。真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力。战友们!加油吧!

    传递教学反思【篇2】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通过本节知识,学生基本了解到亲代怎样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也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一已经有初步了解,本节课讲知识加以强化,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易懂。关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设计多个习题,一点点加深难度,从一条染色体,一对基因导多条染色体,多对基因,从画图的形式到抽象的数字,尽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时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成功点;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推理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也是走向社会终身获益的能力和方法。

    2、创新点:设置有难易梯度、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阅读提纲,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3、机智点:在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时协调、组织,宏观调控。

    4、不足点:本节内容由两大块构成的:

    一是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二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但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急于求成,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学到最多的知识,将知识内化。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既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学,如果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就行了,何必要让老师费这么大的劲去备课,去授课?但我又想,作为老师,我们做的工作是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让枯燥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趣味性强、变得容易理解。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如何在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让生物课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这还是一个长期不懈探索的课题。

    传递教学反思【篇3】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分了几步走,第一步让学生从已知材料中去搜集信息,已知材料就是阅读材料,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收集信息传递的变化。第二步,做一次家庭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从那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在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发现什么。这一步对学生来说就是一大步,首先他们不能把信息记录完整和准确,其次他们不能从信息中进行分析。于是我一次次拿学生的家庭信息记录做例子,评论,修改。再经过三个课时和多次一对一的修改,完善中,这一步终于走完,第三步,获取信息,开展关于世界上有所成就的盲人的资料搜索,这时候学生收集的信息就又成了问题。首先,现实条件受限,上网搜索吧,学生水平不限,基本是靠老师搜索然后告之,只有二三个学生能自己搜索一些资料。其次,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多学生来说也成为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图书馆这方面的方缺乏。这样学生的研究报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组《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原本以为在第一组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完成,而且已经学习了阅读材料,可是事实却岂是一个难字了得。虽然大点都知道,可是内容没有啊。没有网络,没有书刊,没有访问,这样的调查报告怎么做?我反复问自己如何开展,但就是没有好的办法,我能教给学生的只能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和方法。

    从本次的综合实践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孩子能力也不弱,可是就是没有良好的条件,时间也不充裕,如果老师只是走过程,那么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本就不能提高。因此,我想下次有综合实践活动,我就让学生从开学开始分组进行时间活动,这样给学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充分的开展活动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去社会实践,去访问,去实地调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

    传递教学反思【篇4】

    《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对科学课的理解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我希望以后我的科学课堂上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束缚”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但是就这节课来讲由于我对学生的不了解同时又担心时间的问题,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空间,而是在出示了相关材料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固定的材料设计实验。虽然学生设计出了实验并且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但我总是觉得在某种成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三,我觉得设计好的问题是引导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提出“铝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能够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传递教学反思【篇5】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和物体内能的转移——热传递以及热量的概念。

    首先,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内能的概念,通过一个小实验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进而分析说明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例说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并进一步引申建立了热量的感念,同时联系八年级比热容的概念介绍关于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简单计算。

    篇五:《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王畈中心小学 刘 乔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第一个实验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部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第三个实验是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金属片上蜡的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在设计导入实验的时候,我想如果直接叫学生把铝棒放入热水中加热,这样的设计感觉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会禁锢他们的思维。于是我想到了先问同学们:谁能使我手里的铝棒热起来?这一问同学们果真踊跃回答,接着问铝棒为什么是热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费了不少功夫。因为书上的实验是用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在课前我动手试过,发现这样做有几个缺点:第一,用两个铁架台桌子小不好摆。第二,铁丝拉在中间很不容易拉直,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现用细铁丝,效果不行,然后改为粗铁丝,效果还是不明显,最后决定粗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然后自制腊环,,发现改造后的实验装置效果很不错,我就事先为每组准备好了这些材料。为了让学生既动了脑筋又能圆满完成实验,我提出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通过前一个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这次更是积极地想办法,在汇报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其他组的同学更清楚地意识到做实验时还得更加细心,我觉得孩子们的收获不小。

    第三个实验是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方向,书上设计有两个实验:1、从金属片的中心处加热。2、从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有前面实验做基础,我充分相信孩子们能很圆满地完成实验,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总结出了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热传递的概念。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在做每个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先让学生充分预设在加热后,哪一个腊环会先掉下来?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起到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异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能最终总结出这一课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消化”了。

    2、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教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几个实验都亲自实践了一下,所以发现了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及时做了修改,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也更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因此本节课的三个实验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在实验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及加热时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腊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纸接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验中学生敢想、敢做、敢说,达到了实验的真正目的。

    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桌摆成一字形,不利于两边的学生参与实验。整个过程时间没把握好,先松后紧,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精练。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问题,效果会更好!

    传递教学反思【篇6】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传递教学反思【篇7】

    整堂课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对热的传导、热的对流的感知,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热的辐射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波长随温度而变。温度较低时,主要是不可见的红外辐射;在500℃以上,则逐渐发射较强的可见光,直至紫外辐射。此外,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在前五课,学生不断的经历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也体会到水、气体和液体都会热胀冷缩,尤其是在研究固体上,学生感受给铜球、金属条加热,手握的地方会变热,热从哪里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对于本课反思:

    1、寻找生活经验,完善概念

    学生在平时就有用金属勺子浸泡在热汤中会慢慢变热的经历,大部分的勺子在手柄位置都会放置塑料等减慢传热速度,这不仅仅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关,为下一节课传热速度也打下铺垫,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需要合理的转化,设立疑问,为何会这样呢?孩子们感受到金属的导热性。

    2、联系先前经验,加深学习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热水袋中的水怎样被加热升温?学生初次感受温度由高到低传递,再加上实验操作,感受越接近热水,金属汤匙的温度就越高,让孩子们在猜测中验证热的传递方向和温度变化。

    3、课件演示,获得新知

    在本节课教学前,对于材料准备比较缺乏,因而采用课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热的传递方向,孩子们在直观课件中获得对热传递方向的再次感受,也加深自己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

    传递教学反思【篇8】

    一、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同学,尊重每一个同学,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课程内容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生活中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探究角色,开始探究活动。

    2、体现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乐于探究DNA亲子鉴定之迷,勤于动手绘制图表和模拟制作DNA分子组成染色体,善于观察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组内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组间互相交流,达到全班同学共同攻克疑惑的目的。

    3、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观点,以DNA亲子鉴定为线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二、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通过本节知识,学生基本了解到亲代怎样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也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一已经有初步了解,本节课讲知识加以强化,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易懂。关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设计多个习题,一点点加深难度,从一条染色体,一对基因导多条染色体,多对基因,从画图的形式到抽象的数字,尽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时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成功点;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推理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也是走向社会终身获益的能力和方法。

    2、创新点:设置有难易梯度、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阅读提纲,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3、机智点:在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时协调、组织,宏观调控。

    4、不足点:本节内容由两大块构成的:一是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二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但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急于求成,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学到最多的知识,将知识内化。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既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学,如果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就行了,何必要让老师费这么大的劲去备课,去授课?但我又想,作为老师,我们做的工作是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让枯燥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趣味性强、变得容易理解。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如何在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让生物课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这还是一个长期不懈探索的课题。

    传递教学反思【篇9】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热的传递》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冷和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设计上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导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出问题: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是怎样传递的?由此引出本课的重要环节: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知识源于生活,回归自然。

    在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这个环节中,传导、对流是有介质传递,是教材的重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传导这个实验的设计,结合课堂所呈现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

    教材中,传导这个实验只对金属匙进行加热,无论是从材料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另外,金属匙作为实验材料,可能是为了考虑更好地体现生活化,但是,没有必要非得选择我们的餐具作为实验材料,用金属丝完全可以代替。还有,用金属匙进行实验,会使学生认为:热在固体中是沿直线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沿着自身形状传递,我们在备课时,曾经想到用多种不同形状的材料,如直的,弯的,圆的,方的,长方体等等,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最后从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直的和弯的金属丝,和圆形金属片。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众多的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目的虽然达到了,但是材料的增加,使课堂的时间有些紧。

    二、介质的选择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我们看不到,而且还不能摸,这样在实验中,就需要借助其它材料在热传递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推想出热传递的规律。教材中,采用的是在金属匙上滴蜡油,等蜡油凝固后,再对金属匙进行加热,观察热传递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滴蜡油时,弄的到处都是,加热时,蜡油在匙上很快融化后,到处流,分散了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的注意力,效果不理想。后来在姜老师的启发下,我们采用了在金属丝上套蜡环,不但易于操作,而且效果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蜡环的制作,我用自制的模具10多分钟可以制作几十个蜡环,用起来很方便。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实验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三、实验的设计

    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只在金属材料的一端加热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所以我采用了一端或者中间加热两种方式,这样,学生实验后所看到的热从一端向另一端,从中间向两边,或者从中间向四周传递的现象,显然不能说明热传递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从温度上加以区分,从而得出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规律。由于是三种金属材料,并且有两种加热方式,学生会出现六种不同的猜测,在此,我引导每个小组验证不同的的猜测,这样可以从众多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热传递的规律。

    本节课,我在实验设计这个环节中,用了大量的时间,目的就是让学生弄清楚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用蜡环?

    ②用几个蜡环?

    ③蜡环怎么放?

    ④怎样使用酒精灯?

    ⑤为什么先放蜡环后加热等等?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能够说出操作的基本步骤,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欠缺,对于借助蜡环来观察实验现象这种方法,大多数同学都能想得到,这也为后面在水中放入锯末来观察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打下了基础。

    四、课件的设计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即使是通过实验学生也无法看到,只能根据实验的现象推想出热传递的规律,所以我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大家请看,这是一个Flash动画,任意单击一个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实验现象,这样做其目的.有三个:

    第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肉眼无法看到的情况下,通过课件揭示热传递的实质。 第二,它可以帮助学生看到其他组的实验现象。

    第三,在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播放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课件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就到这,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

    传递教学反思【篇10】

    《热传递》一课,是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概念教学,我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的。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便于自己操作,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兴趣很浓,但有些地方观察的不细致,汇报交流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今后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下功夫,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大胆演示。

    【[荐]传递教学反思汇总】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