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优质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思考wps版
  • [优质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思考wps版

    发表时间:2022-10-31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优质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思考wps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本课学习之前,孩子们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bh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V=a3,为了沟通这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为以后学习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本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即底面积乘高。

    课始我引入了古代数学家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引入:

    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目的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已经明白了怎么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让他们明白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肯定能学得更出色,从而激发孩子们学好数学知识的情感。

    接着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这四个问题为孩子们思考、交流并推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起了一个导航的作用。它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渗透了几何变换的思想方法,也让孩子们感受我国数学的源远流长。

    在第三个问题的交流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和古代数学家总结出来的底面积乘高进行对比,在交流对比中明白长乘宽或者棱长乘棱长其实就是底面积,之后,在调整中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次对比,使孩子们对原有的计算公式进行了重组,使他们对柱体体积计算方法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为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奠定了基础。

    Jk251.coM编辑推荐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模板13篇


    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相关内容,若对此话题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本站。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内容是由老师们自行完善而成的。教案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及总结的教学指南。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6个面)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这6个面的一些知识、

    三、教学新课、

    (一)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

    “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老师先示范,学生再做)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教师明确: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1、这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分组讨论、

    解法(一)

    6×5×2+6×4×2+5×4×2

    = 60+48+40

    =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

    (6×5+6×4+5×4)×2

    =(30+24+20)×2

    = 74×2

    =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之和;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解法(二)是先算出上面、前面、左面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将解法(一)改变成解法(二)、

    四、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两种方法计算)

    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五、课堂小结、

    通过解答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宽+长×高+宽×高)×2

    六、课后作业、

    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2、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1)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2)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3)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2】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反思:

    在上两个星期我上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上第一次课时,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应该让4人小组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通过改进,在第二次课上,有了好的成效,让每3个小组动手做一种长方体,这样便于多样化和节省时间。

    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

    (2)能够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与所求面对应的棱。

    (3)通过练习学会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练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与所求面对应的棱。

    教学难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回顾旧知

    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要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根据给出的数据可以求出哪些面的面积?

    要求表面积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中列式计算→小组内互相检查→个别汇报

    二、变式练习探索本质

    课件出示图片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并不总有6个面,老师带来了一幅图,请看,这些物体的表面各有几个面,缺少了哪个面?

    学生看图判断,口头回答

    同学们的判断真准确,也就是在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要求物体哪些面的面积,而不能盲目地列式。

    下面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同学们先判断是求物体地哪些面,然后再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题目

    杂货店售米用的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米、宽0.6米、高0.8米,

    1.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木箱放在地上,占地多少平方米?

    当我们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首先要判断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缺少了哪个面;再确定所求的面对应的棱的数据,这样才不至于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3.如果木箱外面四周都刷上油漆(底面不刷),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抓审题,引导学生想出利用木箱的侧面展开图进行计算更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同位互相检查→集体讲评

    下面这道题,你们又能不能找准求哪些面,对应哪些棱呢?能准确判断地同学请列出算式。

    4.在木箱的四周贴上商标纸,宽度是0.2米,贴这个木箱要用商标纸多少平方米?

    学生尝试列式→提出审题困惑的地方→了解商标纸的“宽”实际上就是长方体的“高”发生了变化,长和宽都没有变

    我们刚才围绕售米用地木箱,解决了4道题,这4道题有的是求5个面的面积、有的是求1个面的面积,有的是求4个面地面积,所以我们再解决有关题目地关键在于判断要求哪些面,找准与面所对应的棱。

    三、检测练习巩固强化

    这是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是出现的5种列式方法,请同学们当当小老师,判断对还是错,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意见,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橡皮擦的外包装长3厘米、宽2厘米、高0.5厘米,做这样一个外包装至少要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

    (1)3×2×2+2×0.5×2()

    (2)(2×0.5+3×0.5)×2+5×2()

    (3)3×2×2+3×0.5()

    (4)(3×2+3×0.5)×2()

    (5)(2+0.5)×2×3()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三、综合练习发展提高

    同学们真不错,不仅能自己准确找到求哪些面的面积,还会对同学的错误进行判断说理,那你能够用你地本领解决下面地问题吗?

    课件出示题目

    学校要给美术室重新装修,美术室长8米,宽6米,高4米。

    1.工人叔叔给美术室的地面铺上地砖,铺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用4块地砖,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块地砖?

    3.粉刷教室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20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至少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独立完成→小组中进行互评、说理→选取代表说说小组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准确地运用方法列式计算以外,还要考虑生活地实际情况,才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4】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第33~34页例题1及P36,T1~3)

    教学目标:

    ① 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 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③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长方体牙膏盒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的教具各一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剪刀一把。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预习教材第33~34页例题1。

    2、同伴合作,一个人准备纸盒正方体,一个人准备长方体纸盒。指出它的长、宽和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3、把各自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是什么形状,并标好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面。

    4、思考:观察一下展开的形状中那几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5、练习:

    观察下面纸箱

    二、展示汇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2、交流汇报。

    (1)通过预习,我们已经观察了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的形状。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预习的两个问题:

    A、观察一下展开的形状中那几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教师注意订正。

    B、 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3.小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齐读概念后,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下面这个纸盒的表面积要怎么求呢?

    前后两个面:长0.7m宽0.4m,面积是0.7×0.4=0.28m

    左右两个面:长0.5m宽0.4m,面积是0.5×0.4=0.2m

    这个包装箱的表面积是:

    0.7×0.5×2+0.7×0.4×2+0.5×0.4×2

    =0.35×2+0.28×2+0.2×2

    =0.7+0.56+0.4

    =1.66m

    或者:

    (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 m 答:至少要用1.66 m 硬纸板。

    (2)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小结。

    1.、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2、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长×高+宽×高)×2

    3、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四、巩固练习。

    完成P34“做一做。”学生独立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没有底面”是什么意思?讲评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0.75×0.5”没有乘以2?

    五、检测、反馈:

    (一)完成P36练习六T1~3。

    2、选择:

    (1)已知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A、 2×7×2+6×7×2+6×2

    B、(2×7+2×6+6×7)×2

    C、2×7+2×6+6×7

    3、给一个长和宽都是 1米、高是3米的长方体木箱的表面喷漆,求喷漆面积的正确算式是()。(学生讨论)

    A、(1×1+1×3+1×3)×2

    B、1×1×2+1×3×4

    C、1×1×2+1×4×3

    讨论得出:底面周长×高=4个侧面的面积

    4、思考题:

    我们班级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得成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长×高+宽×高)×2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另外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29页到30页教学目标:

    1、探究、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掌握并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正方体(多个)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2、下面各图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物体里所含单位体积的多少。

    二、导入,确定学习目标

    1、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请学生猜猜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那么怎么能准确地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探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顾“以旧学新”的几何问题研究方法

    以前我们在研究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都用过哪些方法:数方格、割补法。看看这两种方法,哪种适合研究长方体体积。简单讨论后,确定用“数方块”的方法。

    2、教师PPT演示切割物体数方块,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是操作起来麻烦,有些物体是不容易切割,不能切割,而且,物体的长、宽、高必须是整厘米的。

    3、质疑思考: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量出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用计算的方法呢?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下面,我们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来研究这个问题。

    4、出示小组研究提示

    (1)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至少摆两种)

    (2)把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下表(29页表格)

    (3)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5、各小组学生合作学习后,让各小组汇报数据,汇总到一起填入表格,观察表格,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

    6、即使练习:(例1)出示例1,指名口答,指导用字母公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7、根据例1右边的正方体图形,让学生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a×a=a3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四、练习

    1、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一个要挖出多少方的土?(33页第8题)

    2、一块棱长3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33页第9题)

    3、一块长方体肥皂的尺寸如下图,它的体积是多少?要用硬纸板给它做个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31页做一做第一题增加一个问题)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6】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7】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知识点多,都是概念性的,巩固学习时,幼儿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以幼儿熟识的实物为载体,使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培养幼儿愿意探索的习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抽纸,长方体通风管模型。学生自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呢?

    (正方体也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师最后根据学生的口答小结。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前、后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左、右面的面积呢?

    学生口答,课件及时反馈。

    2、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底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件依次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逐个提问。课件及时反馈。

    3、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第一个是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第二个是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第三个是正方体。

    先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三、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的基础练习。

    (1)出示一组物体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能计算这些物体的什么,实际是求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想好以后,与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计算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的玻璃面积。

    先审题:要求玻璃面积,实际是求长方体哪几个面的面积?

    再口答算式,并计算。

    (3)计算火柴盒内盒和外盒的面积。

    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火柴盒内盒面积(5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下面一个面的面积=6×1×2+4×1×2+6×4=44(平方分米)

    火柴盒外盒面积(4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6×1×2+4×1×2=20(平方分米)

    (4)选择题

    (1)1、一个通风管的横截面是边长0、2米的正方形,长2、5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的通风管50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A、0、2×2、5×50

    B、0、2×0、2×2、5×50

    C、0、2×2、5×4×50

    还可以怎样计算?

    展示长方体通风管展开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帮助学生思考。

    还可以列式为:0、2×4×2、5×50

    (2)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20米,宽10米,深2米。在这个游泳池四壁及底面贴上瓷砖,要贴多少平方米?()

    A、20×10+(20×2+10×2)×2

    B、20×10+20×2+10×2

    C、(20×10+20×2+10×2)×2

    (3)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在它的顶点处切下一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表面积和原来相比()。

    A、减少了

    B、不变

    C、增加了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A、6B、48C、24

    (5)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那么它的表面积扩大()倍。

    A、3B、6C、9

    (6)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减少()面的面积。

    A、1B、2C、3

    2、拓展练习。

    (1)学校大门前有6级台阶,每级台阶长6米,宽0、4米,高0、2米。6级台阶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给这些台阶上铺地砖,至少需要铺多少平方米地砖?

    (2)设计包装纸。

    a、把两包抽纸拼在一起有几种拼法?哪种最省包装材料?

    b、把四包抽纸拼在一起有几种拼法?哪种最省包装材料?省多少平方厘米?

    3、思考题。

    下图表示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书第18页)

    (1)从上面、正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试着画一画。

    (2)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在这个物体上添加同样大的正方体,补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小区大门前有8级台阶,每级台阶长5米,宽0、4米,高0、2米。

    (1)8级台阶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2)给这些台阶上铺地砖,至少需要铺多少平方米地砖?

    2、一间教室长8米,宽70分米,高40分米,现在要粉刷顶面和四面墙壁,门窗和黑板面积一共是30平方米。

    (1)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需工料费1、5元,粉刷工料费共需多少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4~7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后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通过让学生复习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知识,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最后指导运用,解答例2。本课知识结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3.讲练结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做完例1,可以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做完例2以后再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是为本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投影出示)

    问:①这个长方体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②将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

    小结: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须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如果要计量一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导公式。

    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1)请同学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①每排摆了几个?②每层摆了几排?③摆了几层?④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3)学生口答结果,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4)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体积”代替“总个数”(教师在“总个数”下板书“体积”)

    (5)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知道总个数?

    2.教师出示长方体。

    请同学们还用刚才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

    3.通过以上两次操作,想一想: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与总个数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②如果每排摆6,每层摆4排,排5层,摆成的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让学生口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程。

    (四)、依据规律,归纳公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宽、高)②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例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通过计算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最后把例1填完整。

    (五)、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反馈信息中去判断,通过练习及时反馈,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下表,要求学生口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让学生口答后,提问: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棱长,求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应该是什么?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а3

    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把“53”是否写正确,解答后集体订正。

    (六)、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教师出示火柴盒,计算出它的体积。

    问:这个火柴盒没有数量该怎样计算?学生明确应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㈦作业。练习七的第5题。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体积长宽高

    143112

    243224

    3645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V=a·a·a

    V=a3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三、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一般都是( ),相对的面的( )相等;

    (2)正方体有( )个面,它们都是( ),正方形各面的( )相等;

    (3)这是一个( ),它的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它的棱长之

    (4)这是一个( ),它的校长是( )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 )厘米。

    2.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教师:我们再从立体图形上看一看。(用电脑动画软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图像要验证相对的面相等,展示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

    教师: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2】

    本节课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整理与复习,教材除了在编排上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加强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意从现实生活素材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些新的变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也为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空间。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极富探索精神。此时,如果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注重了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他们便愿意并想学数学。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沟通长方体、正方体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是:选择恰当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一、目标与要求

    1.认知目标: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的理解。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二、程序与设计

    本课我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和一份测试试卷贯穿课的始终。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学习新知识,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太乐意去复习、整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张暗藏玄机的试卷,其玄机之处就在于第一大题和第八大题。请认真读完试卷,然后在试卷的右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八、如果你已经读完以上题目,只需完成第一题即可。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有意思就笑在心里,等待2分钟的到来,好吗?)学生往往疏忽大意,没看完题就动笔做了,以致2分钟到了完不成任务。我安排此试卷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单元知识,二是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2.合作探究交流,形成知识网络

    首先,教师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将这单元知识很清楚、很有条理地展示出来?你们认为用什么形式比较好呢?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和容积及计量单位等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整理呈现。

    接着,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最后,学生反思、交流。

    这时,教师可提问: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错误?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练习

    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一是基础练习,分为判断、选择和计算三个小题,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实践练习,也就是课始测试卷中的第七题:“要计算一个牛奶盒能装多少牛奶,需要获取哪些数据?怎样获取?根据这些数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设计练习,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4.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课外延伸

    最后,我设置了这样—个情境:聘请学生当小设计师。

    牛奶厂想将20盒牛奶装在一个包装箱里,如果请你做设计师,你认为将这个包装箱的长、宽、高确定为多少最节省材料?请大家课后自己动手设计,然后把设计方案汇报给老师。

    这样设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让数学最大程度地影响着、激励着学生。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棱的关系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入新课:

    首先,课件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直观图形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识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目标,让学生合作学习,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引导他们观察,概括定义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长方体的外部构成。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课件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课件出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定义——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对于顶点的认识,让学生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学生可能说有一个角。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角,并画角研究它的构成,使学生知道刚才看到的不是角而是顶点。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指出顶点的含义: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这样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这部分重点教学我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方法,并动脑想一想,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探究空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充分或条理不太清晰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借助课件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如把长方体剪开,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的特点;也可以把面拓印在纸上,通过比较发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知道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关于面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探讨棱的特征时,可以问问学生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才能既不重复又不会遗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棱时把棱分成三组,每组4条,然后按顺序数。通过量每条棱的长度,发现规律: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通过课件的演示发现这四条棱是平行的。在与学生交流中通过观察、数一数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让学生结合课件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说出数的结果。

    探究出面、棱、顶点的特点之后,让学生看课件再简单回顾一下,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的总结。(课件出示:依次隐去6个面,再分组闪动12条棱,最后一次闪动8个顶点。)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指出,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观察、发现、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预设:学生在数面、棱、顶点时可能重复或遗漏,所以在此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数的时候不要随意翻转手中的学具。此外,学生可能会认为相对的棱只有两条,教师要再次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使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四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和学生一起观察、发现、归纳出了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立体图,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过渡语)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长方体,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表示长方体。

    让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观察后发现,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学生实践后用课件演示,如果把这个长方体放在左前方观察,所看到的图形就是这样的。(课件演示)在这个图形中,你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结合课件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这叫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上、下、左、右这四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书上立体图形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加以巩固。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实物与图形之间的相互成像是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课件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结合立体图说明,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中棱叫做宽,和地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然后,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接着让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再量一量手中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可能不同的情况,说明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的说法可能不一样。这样做的意图是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可以为大脑思维提供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我设计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以形成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有了研究长方体特征的基础,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用课件出示动画图像:长方体转换为正方体,学生观察后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归纳得出结论: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如魔方、积木等,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研究可以得到: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相等。

    通过观察、实践学生概括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此时需要对新课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出表格。然后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归纳出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的集合图。

    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判断。

    前3道小题为基本题,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第4小题加深了难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当学生有困难时,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可以在本上画一画,教师则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2、选择。

    让学生区分计算某一个面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哪一条棱的长度。独立探讨长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这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根据所求问题筛选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并且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新的信息。

    3、拓展题。

    变式拓展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在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第四环节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的探讨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粗浅的理解和不成熟的设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在思维的碰撞中方能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批评指正。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1、对于长方体长和宽如何确定

    长方体的长和宽到底如何确定?是以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还是以长方体水平放置后左右方向的棱为长,前后方向的棱为宽?这一问题在我校数学组内产生了争议。其实,如何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可能只是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无论如何确定,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大小都不会因此发生改变。但如果按左右方向为长、前后方向为宽,垂直方向为高,那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X高X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X高X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X宽X2

    如果按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则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推导过程中就必须根据物体的摆放来灵活确定每个面的面积如何列式了。这一问题如何处理,将关系到后继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在无法定夺的情况下,请教了教研员。结论如下:如果长方体是水平放置,人们习惯于将左右方向的棱称为长,前后方向的棱称为宽。如果长方体非水平方向放置,人们则一般以底面较长的边为长,较短的边为宽。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

    有人说“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才理解了。”听、看、做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有深有浅。今天的课堂教学很好地印证了上面这段话,也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课堂应该成为所有学生探究的舞台,而非老师或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

    以往开学,每位学生都会有数学学具盒供教学操作时使用。其中本册学具盒中就有可拼成长方体、正方体框架的不同颜色、长短的小棒。可这学期由于某些原因学具盒暂时还未发到学生手中。这节课,我又只要学生准备了长方体盒子,而没要求他们带不同长短的小棒及橡皮泥。所以例2,今天只能以个别学生上台用教具操作演示,其他学生当“观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学生通过观察框架也能得出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三组,每组互相平等的4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但到后面巩固练习中要求棱长和时就又迷糊了。有的学生必须看实物或框架图才能正确列出算式,还有的学生不知道是将长、宽、高乘3还是乘4……

    实践证明:教师的演示或部分学生的操作不能代替大家的自主探究,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个体储备,进而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拓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舞台。

    3、对棱长和的教学思考

    在教学完长、宽、高的认识后,我顺势补充了长方体棱长和的相关内容。原因有二:一是通过拼摆长方体框架,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推导出棱长和的计算公式;二是教材练习中对这部分有所涉及,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

    作业中相应习题建议调换一下顺序,先教学第7题,再讲第6题。因为第7题是要求长方体12条棱长之和,而第6题则需要根据实际灵活处理,只求出其中8条棱长之和即可(少了两条长和两条宽)。

    4、知识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些力不从心

    本课我既想让学生通过充分探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又想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能仅凭立体图就正确回答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该如何列式,还想让他们掌握棱长和的简便求法。

    我将长方体的特征定为本课教学重点,因此在探究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在方法与策略上注意引导,学生学得较扎实。但到后面两部分时,明显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只能囫囵吞枣。总之,感觉一节课40分钟难以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时常无法在预订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需要再花课外时间来补充,是否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失败?你们认为上述三个知识点是否应该在一节课内完成?如果是,又该如何分配时间较为合理呢?

    课件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如何写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课件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如何写》,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教学设计”。

    是不是一写起教案就感觉毫无头绪?一个好老师会在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作为教师要随时准备好属于自己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为您提供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 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

    难点:辨认这些图形.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圆?(投影片)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

    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怎样正确地数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师: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一样吗?(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相对的面一样吗?(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

    (3)举例.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体?

    (4)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板书:6个面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变换摆放方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长方体.如下图:

    2.初步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实物(魔方玩具、方积木块)

    师: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再拿一个正方形的纸放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比一比.师生共同得出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板书:6个面正方形

    3.认识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画成图,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贴在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左面.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2)选图形(投影片)

    三)

    巩固反馈

    1.教科书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和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然后集体订正.

    2.在长方体下面画√.

    3.在正方体下面画√.

    4.数一数.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

    长方形有( )个正方形有( )个

    5.动手摆.

    教科书练习七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不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实物对长方体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通过选图形、数一数、摆一摆三个层次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已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概括、迁移,在比较中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辨认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并说明: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

    3、出示反例

    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趁势说明: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

    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

    引导学生切第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引导谈话: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活动一:

    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未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活动二:

    用细木条核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

    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

    多少厘米?

    4活动三:

    剪下附页1的图样。

    (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量一量所作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二)认识正方体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

    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

    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培养能力。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也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的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2.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到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3.如图,这是一个纸巾盒

    4、这个粉笔盒是什么形状的?它的棱长时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1)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四、作业:

    1、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从生活中找一个长方听或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补充练习课)

    教学内容:

    补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及顶点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积累空间和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对策:

    设计形式多样又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提供学生练习,关注全体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整理:

    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分析与解: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的大小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一般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完全相同

    平行的四条棱长度

    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

    方体

    正方体

    6

    12

    8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个面的完全相同

    12条棱长都相等

    例2

    (1)、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①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②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③正方体不仅相对面的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④长方体除了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不可能有两个相邻面的面积相等。

    分析与解: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可以判断①、②、③是对的,④中说不可能有两个相邻面的面积相等是不对的,因为如果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除这两个面外的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2)、指出右图中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10厘米

    20厘米

    40厘米

    分析与解:

    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从一点发出的三条棱长分别是长、宽、高。而这道题的长、宽、高都不相等,所以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只要将对应的长和宽写正确就可以了。

    例3、下列三个图形中,不能拼成正方体的是()

    ①②③

    分析与解:

    可以把其中一个正方形作为底面,想象一下,其它的正方形围绕这个正方形应如何去拼。

    点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同的图,用剪刀剪开去拼一拼,看能不能拼成正方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如果出现4个连排的正方形,那么还有两个正方形就应该放在四个的正方形的左右两侧。

    二、基础巩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在一个长方体中,()的面完全相同,()的棱的长度相等。

    3、右图是()体,长是(),宽是(),高是(),5厘米

    这个形体的底面积是();它的右侧面是()形,长是(),

    宽是(),面积是();它的前面是()形,长是(),4厘米

    宽是(),面积是(),它的棱长总和是()。6厘米

    4、右图是一个(),它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它的棱长是()分米,所有棱的长度的和是()分米。4分米

    它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形,边长是()分米,4分米

    每个面的面积都是()平方分米。4分米

    5、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冷库,长12米,宽8米,高4米。这个冷库的地面面积是()平方米,最小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米。

    6、把一根棱长8分米的正方体木料锯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一共增加了()平方米。

    d

    a

    b

    c

    e

    f

    7、填一填。

    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

    与面相对的是()面,与面相对的是(),

    ()面与()面是相对的面。

    三、综合练习

    1.判断。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2)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4)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5)相交于一定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6)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判断,交流时说说判断的理由。

    2.填空。

    (1)如图(出示一个长7厘米、宽和高都是4厘米的长方体图片),图中的物体是()体,它的上面是(),长(),宽();右侧面是(),长(),宽();它的()面和()面、()面、()面都是一样的,面积都是()平方厘米。

    学生独立练习,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交流。

    (2)有一张形状如图的硬卡纸(每小方格上印有编号),把它沿虚线折叠,可以围成一个()。这时()号面和()号面相对;()号面和()号面相对;()号面和()号面相对。

    学生独立练习,注意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3.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恰好锯成3个正方体,锯成的正方体的棱长是2厘米,原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做一个长9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4)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了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框架,另一根围成了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高是多少厘米?

    这几题都是有关棱长总和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注意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解答后及时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5)把一个长、宽、高分别都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涂上黄色后切成一个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其中一面涂色和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来交流他们的方法。

    (6)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把左下图补画成一个长方体,把右下图补画成一个正方体。(提供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要注意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是否规范、正确,教师及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全课总结

    请同桌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上第13页的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充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2、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个长方体,小组四人中有一个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每人一张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谈话: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出书上的图片,也可让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回答。

    3、介绍: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板书:面),这也是一个面,摸一摸,数一数你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

    (1)生操作,指名一位学生数给大家看一看。

    (2)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摆好,有顺序地一起数: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板书:面6个)

    4、认识直观图

    (1)(出示长方体模型)提问:从你的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让三个不同角度的学生回答。

    (2)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

    (3)观察: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直接看到的?还有3个面在哪儿?从中明确,因为有三个面看不见,所以用虚线画出来。

    (4)辨析:上面是什么形状?右面呢?从中明确:由于透视,看上去是个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

    1、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在充分认识长方体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从同一个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而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然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上哪些面直接看得见,哪些面看不见,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以此加深对直观图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面的特征

    1、猜测。让学生猜测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并说说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

    2、操作。让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小组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面这一栏内。

    长方体

    数量

    特征

    顶点

    3、汇报交流。

    (1)面的形状

    可让学生观察小组内特殊的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

    小结:大多数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一些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贴: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面的大小

    ①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的验证方法可能有:量、比。可让学生结合实物投影演示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通过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发现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不仅面积相等,而且形状相同,可以说上下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左右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前后两个相对的面也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4、追问:通过研究,你知道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把探究面的特征与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区分开来,促使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探究棱、顶点的特征

    1、结合实物介绍:两个面相交于一条线,就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的棱和顶点分别在哪里。

    3、追问:什么叫作棱?什么叫作顶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定义。

    4、操作。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也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棱、顶点两栏内。

    5、汇报交流

    (1)明确棱的数法

    ①让回答有12条棱的学生上来在实物上数。

    ②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固定好,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数。明确数的顺序。先数左右方向的棱,再数前右方向的棱,再数上下方向的棱。

    ③电脑出示3组不同颜色的棱

    (2)棱的长度

    ①学生汇报,并说说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左右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前后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上下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贴: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在交流中明确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8个)

    7、回顾反思: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你能完整得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吗?

    8、结合直观图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棱、顶点的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扎实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奠定基础。

    2、在数棱的多少时,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规范地、有顺序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也为后面得出每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四、认识长、宽、高

    1、(结合长方体框架)介绍:我们知道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我们就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直观图上出示长、宽、高三个字,以及不同颜色的三条棱)

    2、说明:通常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3、练习巩固。手持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它的长宽高,换个方向,让学生再指一指。

    4、小结:不管长方体怎样摆放,都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1)口答。可以指一指其它的棱,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度,从中明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

    (2)观察:第三个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其余四个面有什么特点?

    在交流中明确: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练习三第2题

    (1)学生填空

    (2)校对答案。让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校对,校对时学生说到哪个面就把那个面用色块显示出来。

    [设计意图: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校对时,老师先用色块显示那个面,再让学生指一指那个面的长、宽分别在哪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3、

    出示图:

    (1)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2)出示完整图和题目。

    ①这个长方体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__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②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_______厘米;

    ③这个长方体的______面和______面的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

    让学生填空,并说说怎样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七、游戏

    根据提供的数据,猜猜它可能是哪种学习用品?

    13厘米

    9厘米

    3厘米

    5厘米

    1厘米

    0.5厘米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教时,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上关于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较多,所以将原先安排的第一课时内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两课时来教学,今天这一课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我想只有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才会为后面学习表面积、体积计算打好扎实的基础。

    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观察长方体,认识面、棱、顶点;二是动手操作,研究面和棱的特征;三是完成相应的练习。整节课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发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这两个班的男生都较调皮好动,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有点乱,也影响了教学进度,还有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发现可能是零散的,并且交流时的语言也不够精炼,但交流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整理发现和交流,特别是要重点理解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共享,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能够到位。

    从练习三第2题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说出长方体各个面上的长和宽,也就是说对于看长方体的直观图还存在困难。下节课上要花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影响后继的学习。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


    您要的信息我已经为您准备好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重要依托。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1)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所以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培养学生掌握技能技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6个面。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或正方体各自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合作探究,实现自主发现。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感知了表面积的意义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正方体的特征归纳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长方体牙膏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猜测质疑,引入新课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老师也收集到这样两个纸盒(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纸盒),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纸盒,谁用的纸板比较多呢?(学生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谁用的纸板比较多,使学生产生拆开纸盒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想法,从而主动探究体与面的关系,同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使其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1.感受表面积的意义。

    (1)把长方体牙膏盒沿棱剪开并展开,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并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①长方体哪几组面的面积相等?

    ②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汇报)

    师明确: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2)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剪开并展开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真正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际观察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从而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意义。

    2.探究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议一议。

    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

    长方体前、后面的面积=()×();

    长方体左、右面的面积=()×()。

    (3)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2ab+2ah+2bh。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ah+bh)×2。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翻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翻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玲玲妈妈的生日)玲玲:“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样的设计意图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翻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设计了2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翻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1---4题关于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练习,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玲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玲玲:“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同时出示下面的图:翻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长方体,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翻

    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课本27---28页的5---7题类似于制作一个没有盖子的鱼缸用多少玻璃,粉刷教室的屋顶及墙壁用多少涂料,这样的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粉刷教室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了在应用中学数学。翻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并进行学习评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翻

    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

    欢度国庆节,超市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翻

    八、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临床分析观察分析报告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手段。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力的大门,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果。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本学期九月十八日,我自己上了一堂六年级的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本堂课的提问(共提问25次)分析如下:

    1.提出问题的类型部分:①学术的:客观事实(19次);②学术的,观点性(4次);③非学术的(2次)。

    2.需要作出回答的类型:①思考性问题(9次);如通过动手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你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长方体的六个面?等带有思考性的问题。②事实性问题,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叫什么?总结时的提问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5次);③选择性问题比较少(1次)。无盖的正方体盒子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哪一种算式是正确的?①326②325,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一个事实,无盖就是少了一个面,因此选择第2种。

    3.挑选回答的人:①提问前点名(3次);②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18次)。③提问后请不自愿回答的人(4次)。

    4.在提问之后的停顿:①叫一位学生前,先停顿几秒(20次);②叫一位学生前,几乎没有顿(5次)。

    提问后停顿一下,让学生回答,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思考。而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这样的提问,虽然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但是我的意图是要提醒学生要专心听讲,当然这样整堂课也出现了5次,。

    5.陈述问题时的语调和举止:①问题表现出挑战和刺激性(3次);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22次)。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学生本身的学习自主和主人翁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按照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一步一步掌握教学要点,理解教学内容,对活跃教学气氛也有一定作用。提问是为了启发,但提问不等于启发,动不动就问,尽管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但是一堂课上完了,学生不一定收到最佳效果,在提问过程中,还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提问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知识要点,设计的提问既要无知识性错误,又要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应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层次性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课堂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教师所提的问题,对优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胃口。提出问题后,宜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或个别解答,或小组代表回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的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做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多思维互动,培养学生有意义的交际能力,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对答问的评价,要及时、准确、积极。评价要及时,要指出其正确与否,评价可教师评价,也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评。要体现激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答问兴趣及质量。好的评价能使师生的思维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有序和谐,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3.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创设境情,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双边性原则。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全神贯注地介入双边活动中,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领域、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的方法大致有:直问法、激问法、比较式提问法以及联系式提问法。

    直问法即对学生直接提问,这种方法往往用于概念的提问,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激问法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比较式提问法有利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不同认知对象的结合点和不同点,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式提问法多用于复习中,运用知识的迁移性,使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运用的时候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年级灵活交替运用,教师要设计好提问形式,真正地发挥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5)

    课题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文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6)

    一、设计思想

    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P19-2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沟通,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主要特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锤炼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浸润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表面积一课,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预设、生成教学过程的。

    1、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源于生活的、有趣的、有用的、可操作的、可探索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要提供丰实的现实背景任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生活数学与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做数学的乐趣。设计时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知识的形成发展是有层次的,且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课展开必须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新课的组织展开以有利于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同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为目的。

    3、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显现知识结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借助于实物投影、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抽拉、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协同互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课堂实录

    1、复习准备

    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

    生: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每个面相邻的棱各是哪两条?

    生(甲)手势表示:上面或下面长、宽(板书)

    生(乙)手势表示:前面或后面长、宽(板书)

    生(丙)手势表示:左面或右面宽、高(板书)

    2、引进新课

    师:老师想用铅画纸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生(甲):铅画纸的面积是多少?

    生(乙):长方体纸盒6个面的总面积。

    师:每个物体都有表面和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指长方体几个面积的总面积?

    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对。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师:谁能上来,摸一摸老师手中长方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面体纸盒,摸一摸它的表面。

    师:谁能用一个句话说什么叫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种叫做它的表面积。

    师:那到底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板书)

    师:真能干!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展开,看一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把组合图形恢复到原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演示展开、复原全过程)

    师:刚才大家通过观察、触摸、拼拆,知道了表面积的意思,表面积是有大小的,下面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补充板书课题)

    3、探究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师:请直觉判断这个长方体和方这个正方体的表面哪个大?(多媒体课件演示)

    生(甲):长方体表面积大一些。

    生(乙):正方体表面积大一些。

    生(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样大。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意见,到底谁的判断是正确的呢?我们先一起来学习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谁会求为个纸盒的表面积?(投影出示题目与图形)

    生(甲):S=542+532+432

    生(乙):S=(54+53+43)2

    师:每一步分别求出的是什么?

    生(甲):542是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

    生(乙):532是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

    生(丙):432是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生(丁):542+532+432的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戊):54、53、43分别是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积,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所以再乘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生:第二种方法简便。

    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生:必须知道长方体和长、宽、高和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生(甲):上面、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和宽。

    生(乙):前面、后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和高。

    生(丙):左面、右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长长方体的宽和高。

    师:长、宽、高在计算时有什么规律?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甲):长、宽、高分别使用了二次。

    生(乙):可能用长宽2+长宽2+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

    生(丙):用(长宽+长高+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简便些。

    师:试一试,谁能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演示图形)

    生(甲):(205+205+55)2=450cm2

    生:因为这个长方体有四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可以乘4。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7)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礼品盒。问这个礼品盒是什么形?(长方体),长方体、正方体各有什么特征?

    师:新年到了,老师想把这个礼品送给我一个长辈,我想要把这个礼品盒包装一下,你们能帮我算一算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彩纸吗?

    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如果你们小组有困难可以参考合作提示:

    1、讨论,要求需要多少彩纸就是要求什么?

    2、怎样求,列出算式,想想,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三、交流,汇报

    四、小结,提升

    1、师:要求需要多少彩纸就是要求什么?

    每个物体都有表面和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几个面积的总面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师:真能干!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展开,看一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把组合图形恢复到原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演示展开、复原全过程)

    3、汇总小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后逐步小结完整:

    上面、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和宽。

    前面、后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和高。

    左面、右面长方体的长和宽相当长长方体的宽和高。

    用长宽2+长宽2+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用(长宽+长高+宽高)2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简便些。

    4、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考虑粘贴部分问题

    五、简单应用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六、拓展

    1、课件演示,将刚才的长方体抽拉成正方体

    2、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结,

    师:求正方体表面积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5表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而正方体六个面面积都相等,所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后,乘6就得到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谁来说说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口答: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节烟囱长4米,口径是一个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做4节这样的烟囱,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3、一个火柴盒长4厘米,宽2.5厘米,高2厘米,如果材料的厚度不计,做这样的一个火柴盒的外盒和内芯,共需材料多少平方厘米?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旧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二、练习:

    1、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2.8分米,宽1.5分米,高4分米

    (2)棱长3.2米。

    2、长方体的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求它的前后左右四个面的总面积。

    3、做10个不带盖的立方体铁盒,棱长15厘米,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4、把3个棱长都是1厘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一间教室长8米,宽5米,高4米。要粉刷教室的顶棚和四壁,除去门窗面积24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一共要涂料多少千克?

    6、P10思考题

    三、反馈:

    四、作业:

    课后反思: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9)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5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四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地(20)题。

    4、做练习四第51题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四第3、4题

    长方体课件(汇总4篇)


    以下是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的“长方体课件”,请认真查看本文的表格和图表。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有效方式。

    长方体课件 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体积。看看这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2、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清楚,(添一个正方体)看看,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3、很聪明,知道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厘米。(再添一个)这个长方体体积呢

    4、也很棒,我这一堆正方体体积是多少怎么办(数数)数吧。太慢了,还可以怎么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分组数)数吧

    二、动手操作,展示交流

    1、小结:刚才我们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这一堆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把这些散乱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怎么数能不能计算出来呢试试吧!(巡视,提示用尺挡着摆,合作)

    2、展示

    (1)从同学们的表情和动作上,老师就看出来了,大家都完成了,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你们的摆法,说说你们的算法

    A,我看你俩操作能力挺强,你俩摆,你作个小解说员,告诉大家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大声点,让最后一排的.听课老师也听清楚。其他同学可要仔细观察,看看他们摆的对不对,看看和你们摆的一样不一样。说不好,老师教他说(每排摆个,摆了排,摆了层)

    B,你们怎么摆的我们已经看到了,现在请摆的同学说说是怎么算的追问:x算的是什么,再x呢

    C,你们组说的很好,现在老师把你们的结果填在表里。每排个,排,层,体积是40立方厘米

    3、展示

    (2)和他们组摆法和做法一样的举手,凡是和他们摆的一样的,你们同样优秀。和他们组摆的不一样的举手,你们是不是也很优秀呢哪组愿意像他们一样到前面去摆一摆,说一说实践证明,你们组也很优秀!老师把你们的结果也填在表里。、40立方厘米

    4、展示

    (3)还有没有摆法你说说(只说不摆)表达很有条理,你们的数据是40立方厘米

    5、展示

    (4)还有摆法吗说说思路很清楚,我也记上、40立方厘米

    6、展示

    (5)说的很有层次40立方厘米

    7、同学们想想,除了我们这5种摆法,还有其他摆法吗的确,还有很多种摆法。(……)

    三、积极思考,总结公式

    1、同学们观察你们摆的长方体,看看这组数据是长方体的什么(长)这组数据呢(宽)这组(高)

    2、刚才我们计算出了这么多长方体的体积,你们能不能把刚才我们的算法整理成一个长方体体积公式呢(2、3个学生说说)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现在我们又掌握了一个数学工具,长方体体积公式,下边我们试试这个工具好用不好用。

    1、看看,这是什么(砖)估计一下它的体积我们估计出了这么多结果,它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呢谁读一读一块砖的体积是1728立方厘米,再估计,你们还会估计、吗同学们又进步了!

    2、刚才我们紧张忙碌了半天,下面我们轻松一下,来一组口答(练一练1、2题,2题只列式不计算)

    3、太容易了!看看这个,自己做在练习本上这个5表示什么这个5呢

    4、小结:这节课我们把一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转化成了长方体,并且找到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其实这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

    老师给我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包沙子,你们能不能利用这节课的知识,求出沙子的体积在小组内说说想法。哪个组愿意说说办法动手试试吧!

    长方体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长方体的体积。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体积公式的运用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大小,复习引入

    1、比一比。出示书包、文具盒。问:谁大?谁小?

    其实刚才我们在比他们的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

    2、说出下列图形的体积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有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的)

    小结: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只要知道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3、出示橡皮。问:什么形状?它有体积吗?体积多大?请你估一估,猜猜它有多大?

    4、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拿出12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个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

    2、汇报交流。问: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四种不同的摆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再一次合作摆,小学数学教案《长方体的体积》。边摆边说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又是怎么摆的?

    三、启发探究,自主建构

    1、出示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

    问:要摆成这样的长方体需要多少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开始活动,发现不够摆)

    问:不够,怎么办?你能在头脑中想象,把它补充完整吗?(又开始活动)

    2、汇报交流。并演示摆的过程。

    3、出示长8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你能摆这个吗?

    4、听要求摆。

    (1)自己摆一个长6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并说说它的体积。

    (2)想象一个9米、宽7米、高4米的长方体,并说说它的体积。

    5、思考总结。体积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呢?并快速验证黑板上的数据。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解决橡皮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

    2、自己求数学书的体积。

    3、出示:亚光纸箱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8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小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五、全课总结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9页——30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体积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动手拼摆能力,观察、归纳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

    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学生分成2人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数量的小正方体、练习题单。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常用的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探究长方体的体积求法。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二、猜测、为学生指名探究方向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师:你有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2、课件演示:把长方体切割成一个个的小正方体,数出每排个数、排数和层数;并用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总个数(即体积数)

    3、师:(1)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长方体体积问题吗?看来有必要得出一个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猜测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和长方体的什么有关?

    4、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探究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1、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用小正方体通过拼摆,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2、同桌合作:课件出示:合作要求:(1)齐读要求

    (2)先摆,再观察,最后再填表。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1)小组汇报结果

    (2)观察表格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同桌先互说(3)全班交流发现

    (4)师补充提问: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方体的什么有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观察一个摆好的长方体,理解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多抽几个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5、师:你能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了吗?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6、回顾刚才的推导过程,同桌互说。

    7、及时练习:出示一个长方体的文具盒

    师:要求这个长方体文具盒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教师给出长宽高,学生计算,强调书写格式。

    四、课堂练习

    1、口算填表(见题单)

    2、小法官

    (1)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一定相等。( )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2倍。( )

    3、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一共要挖出多少方的土?(在工程中,1m3的土、沙、石等均简称“1方”)

    4、考考你:下列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的棱长1厘米)(见题单)

    五、小结下课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方法和知识两个方面来说)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每排个数×排数×层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课后反思:

    1、对推导过程的关键地方突出不够,即,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理解说理不够,应该让学生多说,还可以通过课件演示一下。

    2、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提出的数学问题还可以更加准确具有指向性,对于关键地方的引导还不够合理。

    3、应该板书出:1立方米=1方。加强学生对两个单位关系的理解。

    4、本节课对于时间的安排差不多,比以前的课堂要合理得多,基本上是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的,这是我本节课最满意的地方。

    长方体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学习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内容: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直尺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师:前面我们学习哪些平面图形?举例说说。

    师:出示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师:它是一个平面图形吗??生;它是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再由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游戏中掌握特征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学生能说出棱、顶点、面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特征,并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8页内容,并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完成学案中的第1题

    2.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有小组长记录下来)

    (1)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长方体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点?

    3、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并用课件验证(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1)面:板书??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棱:板书??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板书(8个)

    (4)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小练习:

    说一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辨一辩:一张A4纸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为什么?

    认一认:课件出示:学生指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小结: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想一想: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了变化,这个长方体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师小结: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提升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长度(??)。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填空,让学生巩固长方体特征。

    2、说一说(纸巾盒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从观察物体的角度出发,更够清晰地辨认长方体哪些面是相对的,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

    2、辨一辩.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辨一辨,再次巩固强化长方体特征。

    四、思维拓展.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习,总结出长方体的棱长和公式,即: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是对长方体特性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只要你平常留心观察,努力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不久的明天,同学们也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让数学真正为我们服务。

    六、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对

    棱:?12个??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推荐


    根据您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支柱。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1)

    一、教学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有关物体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基本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应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联系实际,创新应用”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和教学过程

    1.巧设伏笔,激趣导入。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我设计了两个基本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解答,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基础上点出课题,为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因此,我创设了义务劳动为班级粉刷教室的情景,让学生讨论需要做哪些准备,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然后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明确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感受长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再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计“为母亲包装礼品盒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包装纸是否需要留足粘贴处”,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本节课我按照“激趣→探索→迁移→应用“的思路进行设计,让学生主动地在探索,交流等教学活动中,愉快学习,长知识,长智慧。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建立表面积概念,会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探究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出新课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淘气的十岁生日,他的好朋友笑笑要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这个礼物准备好了,可是老师对这个包装盒却不太满意,你能帮助笑笑出一个好主意吗?

    生:可以在包装盒外面包一层彩纸。

    师:老师也是这么想的。看,老师用彩纸将这个包装盒包装了一下,请看(出示课件)。

    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现在新问题又出现了。要把这个包装盒包装好,需要多大的彩纸呢?要求多大的彩纸就是求什么呢?

    生:求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师:对,求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 初步感知

    1、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对长方体礼盒的哪些部分进行了包装?

    生:它的六个面。

    师:而且,刚刚我们知道的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你是如何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呢?(师提问)

    生:就是求六个面的总面积。(出示课件)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仔细地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包括哪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师对照长方体讲解表面积的含义。(出示课件,学生齐读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那么正方体呢?(请同学对照正方体说一说)

    师:他说得对不对呢?

    生:对。

    师:正方体的表面积也就是六个面的面积,它包括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和右面。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着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标出它的六个面。

    (同位之间互相指着模型说一说。)

    师: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你从任意一个角度,对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生:三个面。

    师:那么如果老师想看到六个面,应该怎么办呢?

    生:把它拆开。

    师:那么把它展开,是不是就能看到六个面了呢?

    生:是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长方体展开是什么图形?(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上讲台介绍自己展开后的图形,并分别指出它们所对应的面。对于不同的方法加以表扬。

    师:介绍长方体的展开图有多种。希望同学们课下动动脑筋想一想,想象展开后的图形。

    (师用课件展示长方体的展开图形,并质疑:观察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交流并回答问题。

    2、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正如大家所说所看到的长方体展开后的图形,相对的面完全隔开了,展开后每个长方体都有六个面。而且,我们知道长方体的对面面积相等,那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更加形象和直观了。由长方体变成了我们很熟悉的长方形。那么,你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吗?

    (出示课件,生相互交流并展示)

    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对好的方法加以肯定。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想先求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把它们的结果相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S表=S上+S下+S前+S后+S左+S右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应该表扬一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生2:由于长方体的对面相等,所以我只要求出一个面乘以2就可以了。我得出的公式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师板书)

    师:这个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是先求出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就可以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我得到的公式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高×宽+高×长)×2

    (师板书)

    师:你真聪明,大家表扬一下。(大家鼓掌表扬)

    师出示课件,介绍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3、应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算一算,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学生独立解答,指明学生回答)

    4、渗透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出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师:这个是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三、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1、出示长方体礼盒的包装袋,并质疑,求几个面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和依据。

    2、出示教材P18“试一试”,要求学生独立解答。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3、师:做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当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数学知识与我们密不可分,我们要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高×宽+高×长)×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例1以及练习六的第1—4题。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学习例1,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精神。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6、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一把剪刀。

    教师准备一套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本课时依据现代认识科学理论及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的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进行两次探究活动,设计三组层次训练”的教学步骤,通过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丰富的生活场景;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漂亮的礼品盒。)

    教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

    ①前面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②单独出示一个漂亮的礼品盒(出示图: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师指出小红想做一个这样的纸盒,可她不知道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2、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首先教师用课件示范,把一个长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开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放在桌上。(学生在剪的时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当学生都把展开的图放在桌上时,教师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字标明6个面。把标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指着黑板上两个展开图,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揭示课题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展开后的图形,思考两个问题:

    ①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②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合作交流,掌握方法

    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指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二是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学生读题后,明确这道题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出示想的过程,提出要求:同桌合作、讨论,完成P26例1下面想的过程。

    抽生汇报,并说说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同时,课件在长方体图中进行闪烁。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把学生的不同方法,特别是下面三种方法板书出来(课件出示)

    ①6×5+6×4+5×4+6×5+6×4+5×4

    ②6×5×2+6×4×2+5×4×2

    ③(6×5+6×4+5×4)×2

    并试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算式的理由。

    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简便的解法。

    4、引导总结,归纳学法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和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发现刚才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的,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归纳。

    5、分层训练,巩固运用

    第一层次——导练:(课件出示)练习六第1、2题,主要解决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的问题。

    第二层次——议练:练习六第3题,P26“做一做”用两种方法计算,主要巩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层次——自练:P28第4题,主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板书,全课总结

    (出示板书并简单进行说明)教师结合本课时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主要内容。学生回顾学习情况,质疑解疑,教师肯定学生优点,提出希望。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优势,使静止的变为动态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显示了教学过程,启迪了学生思维。通过“创设一个情境,进行两次探究活动,设计三组层次训练”的教学步骤,安排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又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学到了学习的方法,享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导入 :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一)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

    4、教师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第一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6个面积的和

    64+64+45+45+65+65

    =24+24+20+20+30+30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二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上下面面积+前后面面积+左右面面积

    652+642+45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副标题#e#

    第三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下面面积+前面面积+右面面积)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3.思考:你认为哪种解法简便?

    (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和第二个式子改写成第三个式子;第三个算式更简便些)

    4.教师小结: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5.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学习了有什么用?(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

    1.用两种方法计算自带.

    2.计算下图的表面积.

    ①计算.

    ②有几种计算方法?

    ③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五、课后作业 .

    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个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板书设计 .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64+64+45+45+65+65

    =24+24+20+20+30+30

    =148(平方厘米)

    =60+48+40

    =148(平方厘米)

    652+642+45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需要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2)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正方体表面积的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3)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②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 然后教师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例1的题目和图,指定学生读题,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提问: “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时,让学生将刚才展开的长方体再折回原状,并按照例题的数据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注明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然后提问:

    “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包括哪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 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归纳的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运用表面积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面的面积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

    学生:长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教师强调面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 、引入问题

    老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非常感兴趣,做了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制作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

    师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看了课题同学们想问什么?

    师生共议研究课题:

    (1)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展开图。

    师:同学们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围成长方体的是6个长方形。

    生: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展开后6个面的总面积。

    师归纳后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表面积,那么制作这个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粘合图

    师:同学们看完后,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也就知道了做纸盒所需要的面积。

    生:要知道做这个纸盒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就是求它的表面积。

    〔着重引导学生体会: 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没有数据。

    师课件出示数据,引导学生把数据放到长方体相应的位置。

    2.探究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又分别是长方体的什么条件呢?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

    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长和宽的关系:

    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

    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高); 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高)和(宽)。

    3、尝试计算

    问:现在你能求出做这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吗?

    学生尝试计算,出示活动要求:

    (1) 小组讨论,想办法求出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

    (2) 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哪个小组先上来,把你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在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仔细地听,认真地想,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向他们提问

    学生板演后说明想法:

    生1:我先用30x10求出上面的面积,因为上下面的面积相同,所以再乘2就是上下面的面积;用30x15求出前面的面积,再乘2就得出了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15x10求出右面的面积,再乘2,就是左右两个面对面积,然后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先求出上面、前面、左面3个面的面积,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所以再乘2就求出6个面个的面积。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准确性。

    师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汇报结论。

    指两生把板书上的数字换成对应的长、宽、高,引导学生总结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或者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多媒体出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或者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4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多媒体出示: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尝试计算,指生汇报并说明想法,引导学生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x棱长x6.

    四,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1、课件出示“我会选”,学生口答。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件出示“说一说”,学生口答,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运用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3、课件出示“聪明的你”,引导学生注意:

    (1)在处理长方体(正方体)实际应用时,要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一定是6个面);

    (2)计算时,关键是找准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汇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课件出示“攀登高峰”,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时应考虑几个面,问题课后讨论完成。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一)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 根据现实情境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 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索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 抽象概括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概念。   (三)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确定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方法:运用引导探索的教学策略,以“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为教学途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直揭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二  复习准备:(投影出示题目) 三  学习新课:   (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问:   ①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面?   ②我们把它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   ③如果要使六个面一眼全看到,有什么办法?(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2、让学生拿出各自的长方体纸盒,教师指导学生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以及右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   让学生将剪开的纸盒展平、合上,再展平,观察原来长方体的各个面展平后各在什么位置,并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教师注意订正。   3、教师选一个展开图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学生在展开图上指出原长方体的各个面。   4、学生和剪长方体的方法一样剪开正方体,并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原正方体的6个面,教师注意订正。   5、教师选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贴在黑板上,然后问: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面积相等的.面?每个面的边长是原正方体的什么?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很清楚的看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   教师归纳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学生齐读概念)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多媒体演示展开动画   观察展开过程,出示下列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有几组相等的面?上、下、前、后、左、右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   2、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和回答时可让学生对着长方体盒子说)   (引导学生答出: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宽和高。)   3、 空间想象   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立体的长方体形象;   4、练习六第l、2题。(第一幅图让学生说出前面的长和宽,再答出前面的面积,后两幅图直接答出前面的面积,每一幅图前面面积算出后,追问:后面的面积是多少?要求前、后面的总面积怎么列式?)     (三)教学例1:   例1(出示幻灯片5)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⑴要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用多少厘米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⑵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⑶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学生独立填空)   ⑷学生小组讨论并试作:如何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⑸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教师板书。   解法1: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2:(6×5+6×4+5×4)×2   =(30+24+20)×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厘米2纸板。   ⑹比较两种方法   ⑺教师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四、巩固反馈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然后汇报解法,并说出思考过程。   五、全课总结   (1)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2) 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六、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3、4题。 七、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呈现的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长方体的表面积》,本单元是属于我们小学数学四大领域里的“空间与图形”范畴内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本节课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起着铺垫作用。鉴于本课特点及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基于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形式多样的练习来突破难点,解决数学问题,内化新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点拨引导、讲解分析、类比迁移等方法进行教学,在主问题提出后,新知探究中,我会适时指导点拨,引领学生去学习,在学生内化新知中对于学生不够明确的知识适时进行讲解分析,照顾到所有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所收获。在检测反馈和巩固提升中,我将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将新知进一步升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构思,为了能凸显“有效教学”的理念,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本着“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

    一、回顾旧知,让知识“衔接”起来!

    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并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并在学习新知中加以应用。

    二、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提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活情境中的新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涂一涂、数一数、算一算、想一想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得到发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

    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本节课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的过程中,从而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当然,课堂上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照顾到学生全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还有待于我进一步挖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成长的路上,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教和点拨。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下册第33——35页《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将从目标的叙写、评价的设计、学习流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为此,在叙写目标前,我认真查阅了标准、教材、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

    1、基于标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基于教材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既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分三个层次:一是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展开图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二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利用公式解决例1和例2等一些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本节课学习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剪开,通过观察展开图来突破这一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两点:

    1、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计算方法。

    2、能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学习目标的设计和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学习重点是:

    1、重点:说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是: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如下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中明白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火柴盒、直尺。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为了检测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的评价方案:

    任务1:通过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能说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任务2: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以“四了”教学模式为宗旨,设计了四个环节,下面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流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巧设情景,质疑引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本节课我结合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他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小明出主意?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导入新课。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独立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已不是难点,难在如何从立体图形中找到每个面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1)复习旧知,巩固强化。教师先拿出长方体纸盒对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复习巩固为求表面积进行铺垫。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然后将自己剪开的长方体纸盒展开,标出“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位置。使学生明确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为进一步求表面积作好铺垫。

    3)讨论探究让学生观察展平的长方体图,分小组带着问题进行讨论:

    A、一个长方体剪开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B、展开后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有几组相等的面?

    C、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手动、口说、眼看、脑想发现长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所需数据。

    4)教师课件演示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学生说出每个面的算法。

    5)总结归纳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使学生从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类练习题。

    1、基础练习:

    引导学生练习书本中例题1和例题2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感性认识。

    2、巩固提高

    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我通过两道求5个面面积的练习题(课本33页做一做,35页第6题)进行了巩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解这种题时要注意什么,并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使学生懂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3、拓展延伸

    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测量火柴盒的长、宽、高,并计算做这样一个火柴盒需要多少纸板?学生经过动手测量,体会到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同时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你在本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肯定。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增强识记效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上是我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个人看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篇10)

    长方体的表面积

    园南小学

    方莺

    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切一切或剪一剪,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展开图的探究得出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增强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请学生利用受中的长方体纸盒,请将这个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

    (学生操作)

    我们将长方体沿着棱剪开,就得到了一个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出示学生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学生通过操作得到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由于沿着不同的棱剪开,就得到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也不同,因此会有多种展开图。]

    二. 中心阶段:

    1. 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的长方体的展开图,思考: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

    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组成,共有6个面。

    2. 想一想可以怎么求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方法(1):先分别求出前面的面积,再求出上面的面积,再求出左面的面积,然后将这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方法(2):先分别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再求出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和,再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和,最后将它们相加,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3. 请你试着求一求你手中的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注意:先测量棱长的尺寸,再计算,取整厘米数。(学生计算)

    4. 刚才我们计算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呢?书上有具体的介绍,请打开书,翻到P41,看书回答:(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1)长方体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共六个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ah+ab+bh)

    [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的观察,自主探究,得出了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的结论。最后通过看书规范自己的结论。]

    三. 练习阶段:

    1. P42/1 可以请学生利用附页2中的图形折一折,加深理解,怎样的图形可以折成长方体,可以让学生适当地进行记忆。

    2. P40/2 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解:S=2(ah+ab+bh)

    =2×(6×8+6×4+4×8)=2×(48+24+32)=2×104 =208(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08平方分米。

    3.计算下面正方体的表面积。

    解:S=2(ah+ab+bh)

    =2×(7×3+7×2+2×3)=2×(21+14+6)=2×41 =82(平方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2平方米。

    解:S=2(ah+ab+bh)

    =2×(2×10+2×1+1×10)=2×(20+2+10)=2×32 =64(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4平方分米。

    4.P40/3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利用多媒体讲解,使学生形象生动地解决问题。

    [练习时让学生适当地借助直观、现象的学具,帮助解决问题。]

    四. 总结:

    长方体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共六个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ah+ab+bh)

    2024课件推荐 《长方体》教学设计之二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课件推荐 《长方体》教学设计之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手段,在小组合作中,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长方体纸盒、长方体纸盒展开图,课件。

    2、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谜语”游戏,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请听题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红公鸡,绿尾巴,脑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你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彩纸吗?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求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学生找出后,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重新摆放长方体,它的前面在哪里?在长方体的这几个面中,那些面的大小是相等的?这几个面的面积大小也就叫做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始就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发奖品时,遇到的新问题引入新课。再现生活中的包装情景,使学生更能体会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使表面积概念更直观,形象化。】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 想想刚才包装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里?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观察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后,汇报交流)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那么怎样计算你的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哪?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试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哪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算式,引导观察,用什么方法计算表面积的?(对表达流畅,思维敏捷的进行鼓励)

    (2)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分析这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为什么这样算?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构建知识。利用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合作,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3、即时反馈、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算一算,老师的这个礼品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汇报)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初步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样化算法中,引导学生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实现化算法】

    (三)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指名反馈,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为什么要乘以6?

    1、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独立探索,再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正方体木箱没有盖,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正方体表面积,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含义。通过变式练习,体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

    2、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计算?

    [优质课件] 小学科学教学思考wps版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课件] 小学科学教学思考wps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研究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所以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供给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景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0__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团体主义精神、逐步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梦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本事和探究本事的科学本事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资料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资料,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我”“水”“纸”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资料,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资料。所以,教学设计便研究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本事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资料。所以,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生更为强烈和进取,所以,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因为,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供给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本事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我设计观察方案,并经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我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欢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本事。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我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进取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本事。

    4、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构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予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的方面

    1、虽有挖掘教材资料,但在拓展课外相关知识方面深度还不够。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构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经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能够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能够放手让他们去讨论。可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比如在米饭一单元中,没有让学生在初步区分石膏与淀粉同时,去拓展淀粉和石膏的各自不一样用途等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把握好教材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课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和生活有更深更广的了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科学实验。

    科学离不开实验。所以,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虽然在教学中,我都会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有些实验未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如,淀粉加热的实验,由于要用火,就没能放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当让学生明确明白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科学实验。当然,能有另外的教师协助更好。毕竟,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险性大的实验还是由教师来示范比较妥当。

    3、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科学不是自我的专业,又是第一次执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学当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没能够很好的处理,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完美。还需要日后不断提升自我本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开心。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我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进取撰写教研论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开拓教学更宽更广的前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经过甄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被教师范文大全编辑选为精品之作。我们致力于收集更多关于创业和创新指导的内容。老师在授课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但是老师也要明白教案课件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回顾教案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周长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看看它们是谁?

    依次出示: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形。

    1、指一指。

    师: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快速指一指)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2、算一算。

    问题:谁会算它们的周长?

    依次出现数字。

    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4+8=18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7+3+7+3=20

    五边形的周长: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5=20(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明确: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只要知道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师:我们已经会算一些图形的周长了,真了不起!圆的周长我们还不会,今后会进一步学习。

    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希望你有新的收获!

    课堂引入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用加法计算是学生上节课已有的认识了。有效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探究周长计算方法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用吸管围一个长方形。

    问:你是怎么围的?(一根一根围、两根围的)

    你用了几根吸管?(有的用了4根吸管,有的用了2根。)

    两种方法问题:你用了多长的吸管?就是要求什么?(周长?)你打算怎样去求?

    学生回答时展示:长、宽四条一一注明。

    问题:怎么知道你围的这个图形的长与宽?(测量)

    请你量一下长与宽,交流数据。标上。

    问题:你量了几次?(2次就可以了,4次)

    2、完成探究表格。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形条件周长计算(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146学生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说理。

    方法1:14+6+14+6=40厘米课件展示,一根一根相加。

    方法2:14+14+6+6=40厘米两条长加两条宽。

    方法3:142=28厘米,62=12厘米,28+12=40厘米课件展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师说明:加数相同,可以用乘法计算。

    方法4:14+6=20厘米,是算的什么?202=40厘米,长和宽和为什么2?。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可真不错,谁愿意再来说说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讲。

    学生说道理,课件展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相加,还有一组长与宽,所以再2

    师生一起看谁能再说说,加深理解。

    用手势表示(拇指食指上下相反连接,成长方形)

    4、比较择优。

    你做了几种方法?你又学到了哪一种方法?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明确相同点: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要求出四条边的总长。都要知道什么条件?(长与宽是多少)

    不同点:计算的方法不同、步数不同;越来越简便。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怎样计算的?

    5、生活问题。(课本篮球场的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出示图片。

    你会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请你算一算。

    生疑惑:没有条件。师给出条件。

    学生计算。

    交流:你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交流学生的想法,理解算理。鼓励择优。

    小结:你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一种计算。

    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学生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中有单根的吸管,还有弯嘴的吸管,都是有意识安排学生去理解难点;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手势表示也能生动地表示周长计算方法。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偏向,让学生感受到第4种最简便。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一块手帕,说明是正方形的。

    请你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完成表格二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量出边长,算4条边的总长)

    方法1:30+30+30+30=120厘米

    方法2:304=120厘米问题:根据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2、小结:求正方形周长也是要求出四条边的长度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用边长4这样的方法来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3、比较归纳。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图形、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且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真是了不起,你是怎样学到知识的?学生交流

    三、应用知识

    数学老爷爷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来考一考大家,能不能接受挑战?

    1、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5题。各选一个。

    2、第二关当个小裁判。

    判断: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5+4=9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66=36分米。()

    用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就是30厘米。()

    3、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①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长2m,宽1m的长方形的周长)

    ②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花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边长2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在实际建设花圃的过程中,如果工人利用操场边的围墙,围这样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出示图),那要用多少米的栏杆呢?

    学生练习,交流明确算3条边的总长。

    明确: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算。

    4、玩一玩。

    折手帕、拼手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巩固练习分了层次,首先是对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其次是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三是生活问题,在第三关又稍作拓展,能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一面靠墙后周长指哪些线段的长度,进而理解算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死套方法,要理解以后再选择合理的方法。玩一玩加深了知识点,通过折、拼,发现边长的变化,再求周长。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63例题,P64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测量、计算、拼图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生初步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拼图中图形边长以及周长的变化,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其中乐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周长计算的算法理解及交流喜欢的算法基础上逐步掌握长方形周长计算。

    师:同学们,你们手中的是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们想用它们来拼图形吗?

    1、出示题目“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2、师:用同样的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不会相等呢?今天就来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揭示课题)学完了这一课再来解答这一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谁来指指篮球场边的各部分名称。(生指一指)几条长?几条宽?

    师:篮球场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一起来看看。(演示课件: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

    师:根据长和宽,你能提什么问题?(演示课件: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师:谁来指一指篮球场周长。(生指)篮球场周长也就是围成这个篮球场几条边长的和。你会算吗?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3、交流:

    ①26×2+14+14,26是篮球场的什么?(长)为什么×2?14呢?为什么有2个14相加?

    ②14×2+26+26。同上。

    ③26+26+14+14,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④你根据什么来求周长?(长×2+宽×2)为什么×2?

    比较:③和②有何不同?(26+26-26×2,14+14-14×2)

    ⑤26+14=4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2(生指一指,1个长和宽,2个长和宽)

    第③④种,因为③④种比较好理解。

    5、师:要求长方形周长,必须要知道和宽,如果长和宽不知道,怎么办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提示:对边相等,只要量几个长和宽就可以了?)多种答案

    1、导入:刚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习的很好,你们想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吗?(课件演示: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边长是几条边的长?边长25厘米是哪一段,周长呢?请生指一指。会计算出正方形周长吗?

    (1)、25+25+25+25,25指什么?(边长),根据什么来求正方形周长?

    (2)、25X4,为何边长X4?

    4、你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提示:4条边相等,只要量几条边长就行了?)2X4=8cm 1x4=4 cm

    过渡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要用到周长的计算,(学生说教室周围用到周长的计算)

    师:镜子长2m,宽1m,镜子边框用铝合金材料做的,要求大约要多少铝合金材料,就是求镜子的什么?(周长)

    师:“四周栏杆”指的什么?(生上来指一指)求“四周栏杆”长就是求什么?

    4、(1)解决导入中的那道题,

    □□□□中,长宽各多少?为什么?周长是多少?

    □□中,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

    周长相等吗?

    (2)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出示黑板)

    □□□ 问:长宽各多少?周长呢?(生动手算)周长相等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3)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大板块。

    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根据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习,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课堂小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力求改变传统图形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既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以发展和提高!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4)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笼统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和同学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同学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同学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和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同学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局部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和周长的计算是同学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同学说出哪局部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同学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同学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同学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同学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同学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同学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学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同学自身考虑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同学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同学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同学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一起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

    2、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2、师:同学们,有一天,小狗和小兔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小狗用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小兔用绳子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兔说:我用的绳子长,小狗说,我的绳子比你的长。同学们,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判断谁的绳子长一点,谁的短一点呢?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5、2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边长。根据量的长度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6、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9、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谁用的绳子长?

    三、实践应用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教学设计

    总第20课时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7)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以后,着重研究两类规则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问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认知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也就在此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们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

    师: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预设:

    师:他们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怎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片,小组合作,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好?(注意在讨论之前要先选好记录员、测量员和监督员和汇报员。)

    (2)小组汇报解决方法,师板书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预设: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因为长方形有两个长边和两个宽边,所以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是:6×2+4×2=20(厘米)。(师板书)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小组的方法和结果都一样?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师:哪个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预设:

    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正方形卡片的一条边长是5,根据正方形的特点,用5+5+5+5=20(厘米)。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一般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预设:

    师:有这么多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呢?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总结出来了,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师: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兔子和乌龟赛跑的路程吧?

    师:开始小兔子说“比赛不公平”,它这种没有经过计算就下结论的做法对不对?这时小兔子会怎么做?

    师:是呀,小兔子知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师:在这次比赛中,兔子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一心一意的和乌龟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乌龟又不服气了,说:“跑得快算什么,我们一起来比比智力吧!”同学们,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比赛吗?(愿意)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比赛题目吧!

    (1)长方的周长=长+宽×2。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

    (5)用边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其中一个正方形周长的2倍。()

    3、量一量,算一算。

    4、拼一拼,算一算。

    两人一组,把两块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算一算所拼图形的周长。

    5、分一分。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师:和我们一样,这时候兔子和乌龟的智力比赛也结束了,在比赛中,乌龟取得了胜利。兔子跑得快,乌龟更聪明,兔子和乌龟各有所长,我们用掌声为它们祝贺!其实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对不对?

    兔子和乌龟的比赛结束了,我们这节课也要接近尾声了,请同学们想想: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课下请同学们: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63-6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

    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在动物王国里,有一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小兔(显示)和小狗(显示)。今天他们俩要沿着草坪进行跑步比赛呢。看,比赛已经开始拉。可是刚跑完,它们却吵了起来。

    (小兔:不算不算,你跑的路程比我少。小狗:不对不对,因为我跑得比你快。)

    引导:看来,如果没人来帮帮忙,它们可能会无休止地吵下去了。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它们走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的呢?(指名说)你觉得它们跑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非常欣赏你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揭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提问:刚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科学的办法来验证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好让大家心服口服。

    预设:(1)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

    (2)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知道了;

    (3)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计算。

    谈话: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小组讨论一下,在这里哪种办法比较合适。说说你的想法。(用绳子绕一圈太烦,有局限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用步测很好,这儿就不合适。)

    2、提问:小狗采用了你们的办法,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45米(显示),宽是35米(显示)。

    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完成。(师巡视)

    3、引导:从你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4、指名说一说,并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可能有这四种:

    (1)45+35+45+35=160(米)这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

    (2)45+45+35+35=160(米)先加两个长,再加两宽。

    (3)452=90(米),352=70(米),90+70=160(米)。

    (4)45+35=80(米)802=160(米)。

    5、小结:现在我们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你在小组里说说可以怎样算长方形的周长。

    提问:数学中简单明了的东西喜欢的人总是多一些。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算法优化一)

    7、解决了小狗的问题,我们该帮小兔了,她量得正方形边长是40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别忘了算完后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出示两种算法:

    (1)40+40+40+40=160(米)

    (2)404=160(米)

    8、提问:原来两人跑得一样多。知道了结果,小兔也对周长产生了兴趣。看,它来到了篮球场(出示书上的图)。

    你们愿意跟小兔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计算在草稿笨上。

    指名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你觉得用你刚才的方法计算简便吗?(算法优化二)

    提问:小兔有点累了,球场服务员兔子女士马上递上手帕,它并不急着擦汗,却问我们:

    显示: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

    过渡: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就请你们用已掌握的方法再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1、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2)指名回答

    (3)反馈。

    2、出示第1、2题:四个没有显示长度的图形。(让学生提出疑问)

    师:要想计算图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每条边的长度,现在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先动手量出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完成在练习纸上)

    3、生活中经常需要求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周长。这不,到了星期天,我们的史诺比又闲不住了。他去效外租了一块边长6米的正方形土地种花,考虑到这块地有可能被践踏,要在四周围栏杆,请你帮他算一算,栏杆一共长多少米?(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完成)

    提问:如果花圃的一面借用这堵墙壁,栏杆需多长呢?(电脑出示图片)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4、出示第6题,动手拼一拼。

    刚才我们根据给定的图形求出了它们的周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拼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然后再算出它的周长,好吗?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在桌上摆一摆。

    (2)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摆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四、总结全课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能把你今天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回家后请选择你喜欢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通用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方面的资料,如果我的文章能够启发你的思考和创意那就超出了我自己的期望。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编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米长的铁栏杆。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2)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3)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摸一摸。

    (1)请学生上来摸一摸长方体,指导正确的摸平面的方法,感受每一个面的特征。

    (2)学生按照正确的摸法独立摸一摸,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3)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摸一摸其他三个物体(三棱柱、圆柱、正方体)积各个面,说一说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描一描。

    (1)师生交流、讨论如何将这些面画下来。

    (2)教师示范描一描长方形。

    (3)揭示、认识长方形,提问:我们已经把这个面描下来了,你知道这个图形叫什么名称?(板书:长方形)变换长方形的大小、角度,让学生理解:不管大小、放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像这样的的图形都叫做长方形。

    (4)认识其他图形。请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物体,自己描出其中的一个面。

    (5)全班交流。

    ①认识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②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认识三角形。

    ④认识圆。

    ⑹结合板书揭示课题:认识图形(平面图形)

    3.想想做做1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1)出示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词准确。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第一关:围图形。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

    师介绍钉子板,并示范围一个长方形。学生同桌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并交流反馈。

    (2)学生实践操作,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

    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交流反馈。

    小结验证方法:他们围的是不是正方形,我们可以通过数一数每一边所围的点子数就可以了。

    (3)你还能围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围一围,并交流反馈。

    ⑷探究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在我们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中,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但围不出圆来。

    2、第二关:画图形。

    ⑴出示要求:想一想如何利用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画出今天学的图形呢?

    (提醒学生要借助尺子来画图形)

    师示范画长方形。

    ⑵学生活动画长方形,教师观察并指导。交流评价。

    ⑶学生独立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和三角形,并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3、第三关:涂一涂、数一数。

    (1)出示要求:你能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吗?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学生独立涂色,涂完以后,数出它们分别有多少个。集体交流。

    4.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画来发现,画时选择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来画,这样就可以画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5.用一个正方体可以画出几个正方形,画出的正方形相同吗?

    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在取币、付币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注意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养成爱护人民币、节俭的好习惯。

    (讲故事。小动物为发什么东西而争论,兔要萝卜,猫要鱼,狗要骨头……大象爷爷为难了。)

    师:发什么好呢?(钱!)哪些地方要用钱?我们平常用的钱又叫什么?(板书课题)

    2.重点认识1元纸币,请小老师介绍自己的辨认方法,结合国徽进行思想教育

    1.故事继续(小猪和小狗每人都得到了一个红包,小猪很得意,它有好多张。小狗哭了,只有一张)

    小朋友帮助数一数,揭示1元=10角,安慰小狗。

    2.小马也得到了一元。(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抽一张认认。(是5角)一共几张呢?为什么?师全部抽出确认。

    小猴子也得到了一元钱,(出示信封)里面的纸币是相同的,一共5张。都是几角呢?为什么?确认。

    3.一角钱在小朋友眼里很少,但丁老师小时候要攒这一角钱,还真难呢!出示三幅图片。(卖废品、卖青菜、干农活)算一算一共攒了几分钱?揭示1角=10分。

    小动物们有了钱,是怎么做的呢?

    1.小狗存钱,第一次存了两张,一共几角?

    (书本第70页第2题)第二次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

    ①棒棒糖(5角)的,不同付法。

    1.故事结局:小猪大吃大喝,把钱花光在哭呢!小兔把钱存进储蓄罐舍不得用,每天都要数一数。小猴攒了一笔钱,开了一家玩具店,生意红火,还捐钱办动物小学堂。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6)

    大头爸爸提出问题:在豪河岸边每隔10米装一盏射灯,要装多少盏?

    出示游泳池和网球场的图片,学生指出周长。

    师:刚才指的说的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

    出示影片中游泳池、网球场的画面,点击后隐去实物,留下图有填充色的两个平面图形。

    师:物体表面的周长都可以看作相应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小结:这些图形所描的一周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师:已经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了,但你求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同桌合作,学生想办法算出周长。

    小结:计算方法尽管不同,但求出的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4条线段长度之和。

    小组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活动,先讨论测量方法,在动手测量。

    2、活动结束后选出代表汇报。

    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汇报测量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1、绳子绕树叶一圈,在量出绳子的长度。2、软尺绕树叶一周,直接量出长度。3、树叶对折,量一半树叶的长度。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能和法家交流交流吗?

    视频:枕席围边,量腰围,做像框,织毛线帽子等生活场景。

    师:跟我们今天学的周长有什么联系?谁来选一幅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揭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探索特征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 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老师出示多媒体:

    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老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互相讨论,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提出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鼓励学生大胆的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增强合作意识。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验证,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

    老师出示课件,请学生照课件的样子剪出一个图形,判断是不是正方形,并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例如前面提到的折、量、比等方法。

    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感受他们边和角的不同。

    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

    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最后回到前面,解决小信鸽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形成牢固的空间观念,我在练习设计中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

    在练习纸上把长方形涂一种颜色,把正方形涂另一种颜色。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游戏“猜猜看”

    (1)小猴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呢?

    (2)小猴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长是20厘米,一条边长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3)小猴背后躲着一个四边形,一个角是直角,它是什么图形?

    (四)总结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师需要提前备好教案和课件,确保每一份课件都设计得尽可能完善。我们要明白,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必须与时并进,还应涵盖所有知识点。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一些与"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相关的关键信息,非常感谢您的收藏和关注,希望您能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信息!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篇1】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学习内容:

    教材第27、28页

    学习目标:

    我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能估计物体的体积。

    学 习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27页。

    回忆“乌鸦喝水”的过程,是因为乌鸦把( )投到瓶子里,( )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就会涨起来。我发现所有物体所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的体积就是( ? )的大小。

    (? )叫做物体的体积

    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中,(? ? )所占的空间最大,所以(? ) 的体积最大;(? )所占的空间最小,所以(? ) 的体积最小。

    要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 (?? ) 单位来测量。

    2、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三、合作交流

    1、常用的体积单位

    (1)打开书28页自学,完成下面习题。(合作要求: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小组长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给于帮助;对于问题用笔画下来。)

    *计量体积要用()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用字母表示分别为()()()。

    2、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1)、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生活中计算机键盘上一个按键的大小约是1立方厘米,我还能找出1立方厘米大小的物体有( )。我估计一根粉笔的体积约是(? )立方厘米。

    (2)、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生活中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我还能找出1立方分米大小的物体有(? )。教室中的电脑音箱的体积约是( )。

    (3)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这样围成的空间大约就是1m3,1立方米约可容纳12个同学。我还能找出1立方米大小的物体,如(? )。我估计教室的体积约是( )。

    四、归纳整理

    请同学们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________;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________;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_________? 。

    五、达标测评

    1、游戏说出一个比前一个同学的体积稍大一些的物体,稍小一些的物体

    2、我会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台电脑主机的体积大约是18( )。

    (2)一大堆土的体积约是15()。

    (3)一个墨水盒的体积约是168( )。

    (4)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5( )。

    (5)一个苹果的体积约是200( )。

    (6)一间客厅的面积约是30( )。

    (7)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10( )。

    3、判断:

    (1)一台家用冰箱的体积是500立方米()

    (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3)一条线段长12平方米 ()

    (4)墨水瓶的体积为是140平方厘米? ()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3,dm3,m3。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形成体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2个大小一样的杯子、米、1立方米的实物架、2块大小不同的积木、2个体积差不多大的正方体和正方体、火柴盒20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

    2.学生准备:每人4-5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直尺、奶箱子。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情况。

    1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体积和体积单位】

    2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你都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相应板书。

    3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有了一定的积累。

    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认识体积

    1.故事导入,初感空间。

    ①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②这只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水就会升高呢?【占空间】

    2.实验演示。

    实验一:感受物体占有空间。

    ①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了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有一样多的水,其中一个杯子放入一块积木,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

    实验二:感受物体占空间有大小

    ①这回我放这个积木块(稍大),再把水倒入这个杯子,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②实验演示

    ③溢出的为什么比刚才的多?

    ④小结:也就是说,这2个积木块不但占空间,而且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⑥那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⑦什么叫体积?(指名、齐读、领读)

    ⑧举生活中物体占空间的例子。

    三认识体积单位

    1制造矛盾冲突,引出体积单位

    ①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快看看哪个体积大?

    ②意见不统一了。看来光看是不能准确比较这两个盒子的体积了。

    ③怎么办?引出体积单位。

    2认识1cm

    ①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1cm有多大呢?谁知道?

    ②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体积是1cm的学具,举起来我看看。

    注意听要求:请你们用格尺量一量这个正方体到每条棱到长是多少?

    ④那我们就可以说【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是大约是1cm?

    ⑥老师这儿有个火柴盒,你估计一下它到体积是多少cm?

    到底谁估得准呢?同桌2人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算一算。

    ⑥汇报:

    3认识1dm

    ①刚才我们用棱长1cm到正方体测出了火柴盒的体积,

    那下面我们还用这个1cm到小正方体测测奶箱的体积。

    为什么?(刚才的方法不是挺好的吗?你看又是介绍方法、技巧的。)

    ②看来我们得需要一个稍大的体积单位,这个稍大的体积单位就是立方分米。

    ③1dm又是怎样规定的呢?(结合课件)

    ④课前大家也准备了棱长是1dm,也就是10㎝的正方体。

    ⑤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是大约是1dm?

    4认识1m。

    ①刚才,我们用体积是1cm的正方体测量了火柴盒的体积;用体积是1dm的正方体了奶箱的体积。

    现在老师想让大家用这些体积单位测量一下教室的体积。

    ②为什么?看来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大的体积单位。

    ③1m有多大呢?

    ④在这个体积是1m的正方体框架里大约能容纳多少名同学呢?

    ⑤想不想知道答案?我们来验证一下。

    ⑥演示验证。

    ⑦1m的.正方体大约能容纳7人,那我们教室的体积有多少m呢?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在横线上填出适当的体积单位。

    课件出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10

    VCD机的体积约是4

    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大小不同的物体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体积最大的物体的是什么?体积最小的物体是什么?

    2组成下面各图的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为1cm,把每个图形的体积填在横线上。

    延伸:你还能用4个1cm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图形吗?

    小结:也就是说无论物体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3用8个1cm的正方体,摆出体积是8cm的正方体或长方体,你能用几种摆法?

    四、总结

    除了用数体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求物体的体积,有没有更快捷、更简单的方法呢?(难道求高楼大厦的体积也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吗?

    是啊,有,一定有。

    时间的关系,谜底下节揭晓!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2、认识体积单位。

    1、导入:课件出示:乌鸦喝水图片,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2、出示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自学内容:认真看课本27页至28页,边看边画出重点。

    自学思考:

    1、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

    2、什么叫做体积?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1、生活中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体是( ),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体是( ),生活中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是( )。

    2、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

    1、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是度量什么的?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 )单位。

    (二)检测:

    1、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

    2、选择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 、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c 、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

    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

    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一个书包的体积大约是16.5 ( );

    一本数学书的体积大约是300( );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篇5】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篇6】

    教案背景:

    本课面向五年级学生关于数学科的学习。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的体积单位的模型。还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

    教学课题: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物体占用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的概念。教材通过迁移类推引出物体的单位来的。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活动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方法:

    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模型观察,再建立表象。通过做一做进行区分。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请大家用手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师:对,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

    生4: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

    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正方形来表示的。

    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师:请你们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 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 cm3。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 cm3。

    师:请找出1 dm3的正方体,与1 cm3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 dm3吗?

    师:你能想像出1 m3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样吗?师: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 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从粉笔盒的纸盒中拿出2盒粉笔)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 dm3,2盒粉笔就是2 dm3。

    指导学生做第4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发展,要通过表象建立深化认识,变抽象为形象。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篇7】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与上节课“表面积”完全不同,空间观念由二维上升为三维,这是一个极大的发展。

    本节课是“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基础”,知道“一个物体中含有的体积单位数就是它的`体积”,就能自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与推导。

    二: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包含两个教学内容,一是体积概念,二是体积单位,未含容积单位。目的是确保重点、分散难点、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因此,教学环节有三:一是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是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三是回顾总结。

    三:设计的意图

    物体、空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只能作描述性的解释和引导,借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建立表象,从而对“物体”、“空间”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实,学生对“物体”、“空间”并不是完全陌生,他们只是“茶壶里倒饺子――不易出、词不达意”,无法用规范、严谨的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通过数学课这一“媒介”,让他们学会规范表达、词能达意。

    因此,在此教学环节中,我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官;采用判断、想象、联想、体验、举例、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从而揭示“体积概念”。

    在“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这一环节中,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摆一摆、猜一猜等教学过程,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四:练习的设计:

    1、比较物体的体积

    练习的目的是:突出矛盾、引发思考、引出体积单位。

    2、猜一猜图形的体积

    练习的目的是:学习体积单位,是为了能知道物体的体积,可以用体积单位去测量物体的体积;

    这样,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教学内容就能通过一组练习使它们融为一体,能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更为下节课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二、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过程和方法目标: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39页中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我要回答以下2个问题:1、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难点是什么?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是什么?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接下来我分三点来阐述确定这一课时重难点的依据。(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

    第一点:原来知识结构里面: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的大小,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通过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从形的角度培养发展学生的三维空间,初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但本课时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是由一个具体的量来决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打破了原来的认知,从量的角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要揭示其本质属性。

    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

    第二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由认识一维点线,到认识二维面,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体,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可见,教材在每一个学段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第三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刚接触体积时,对于什么是体积倒还能有一个模糊的表象,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即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三维体。可是学到后来,当学生学习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后,他就会套用长*宽*高的公式来计算体积,对体积的认识又回到原来的一维二维上,什么是体积?线段*线段*线段,因此,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因计算而将体积的表象模糊了。因此学生刚接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理解他们的意义成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套用公式的现象,为后阶段学习计算公式的意义打下基础。

    下面我回答第二个问题:突破本节课重点的策略分别是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突破本节课难点的策略分别是对比交流,迁移类推,举例,想象

    下面介绍我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我是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又是如何进行使用后的一个提炼。

    一、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理解体积的意义,突出重点。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体积的意义

    对于体积概念建立,我分二层进行教学: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的空间有大

    小。

    这里我请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抽屉,说一说抽屉里有些什么?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演示,让学

    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2.实验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

    出示两个杯子,盛满(有)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头,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生说一说一块石头占的空间大,另一块石头所占的空间小。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3.对比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书包、铅笔盒、橡皮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对体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二、运用迁移类推,举例想象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突破难点。

    1.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出示两个体积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铅笔盒,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铅笔盒的体积大。由于无法直接判断,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计量物体的长度和面积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学生自然会由前面的知识想到,计量物体的体积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引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和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用迁移类推引出学习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理解体积的意义,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帮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观察感知,对比交流,初步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

    由于学生在平时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相对接触到比较多,先教学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我分别出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感知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空间大小。再同时出示这两个模型,进行一个对比交流,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3.游戏操作,想象举例,进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空间观念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m3和1dm3有多大,在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

    和1立方分米形成建模,并根据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划。举例生活中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如一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一个粉笔盒,进一步巩固建立1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对于1立方米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我借助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我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这里学生的身高已经超过1米,我会在一旁引导他蹲下去一点,头部不超过米尺的高度,让学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是与长宽高有关的,但这里不要做出解释,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通过一个量的刻画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和观察思考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策略之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

    以上是我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难介绍以及突破重点的策略的简单阐述。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件【篇9】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

    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

    教具运用:

    乌鸦喝水课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3,dm3,m3。

    【[优质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思考wps版】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