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古诗(范本二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立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立秋古诗 篇1
一、背景介绍
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发生在公历8月7日或8日。这一天太阳黄经为135度,表示离秋分还有45度,算作秋季开始的标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如“喝新茶”、“吃秋鸭”、“晒秋衣”等。同时,立秋也是许多农作物开始成熟收获的时候,如西瓜、玉米、葡萄等。
二、立秋的气候特点
立秋是夏季末期,秋季初期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一时期的气候特征是“九月骄阳,十月寒霜”,有明显的气温下降和降雨增多的趋势。因此,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注意保暖:立秋虽然不是冬季,但气温已经开始下降,早晚也会比较凉爽,要注意添加衣物保暖。
2、调节饮食:立秋过后,气温变凉,人们的胃口也逐渐变大,此时可适当加入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
3、注意防病:气候的变化容易引起一些感冒、咳嗽等疾病,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增强抵抗力。
三、立秋的养生方法
1、打通膀胱经:立秋时节人们的膀胱经容易出现缺乏活力的情况,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来进行调养。
2、注意饮食调理:立秋时节应适当减少冷饮、生冷食物的摄入,多吃些粗粮、气温温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阳气。
3、加强体育锻炼:立秋时节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适合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
四、立秋的文化习俗
1、喝新茶:立秋是新茶时节,许多地方会举行新茶品尝活动。
2、晒秋衣:立秋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为了保持衣物干燥可以趁着立秋的阳光晒晒衣服。
3、吃秋鸭:立秋时节正是野鸭肥美的季节,吃秋鸭是许多人们喜欢的传统习俗。
五、结语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在这个时节,我们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同时也可以通过庆祝活动、文化习俗等方式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立秋古诗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立秋节气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时间、气候特点、物候现象以及农业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立秋的传统习俗,提升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兴趣,增强对自然变化的感知能力和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
立秋节气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西瓜、玉米、山芋等秋季农产品实物或模型。
粘土、画纸、彩笔等艺术创作材料。
2、教学环境: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确保学生能够自由活动并观察自然现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讲述:简要介绍立秋节气,说明它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
提问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期待。
2、讲授新知(15分钟)
立秋时间:明确立秋的具体时间,强调其作为秋季起点的意义。
气候特点:介绍立秋后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仍有“秋老虎”现象,说明早晚温差大、中午炎热的.气候特点。
物候现象:讲解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
农业意义:说明立秋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象征着丰收和喜悦。
3、实践活动(30分钟)
“啃秋”习俗体验:分发西瓜等秋季农产品,让学生体验“啃秋”的习俗,感受秋天的凉爽和丰收的喜悦。
“晒秋”模拟活动:利用粘土或画纸等材料,让学生模拟“晒秋”的过程,创作出自己心中的丰收景象。
“摸秋”游戏:准备多种秋季农产品实物或模型,放在篮子里用布盖上,让学生摸一摸并猜一猜是什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总结巩固(10分钟)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立秋的时间、气候特点、物候现象和农业意义等。
情感升华:强调立秋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人们庆祝丰收、感受生活美好的时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课后作业:
1、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立秋后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和身边的自然现象,如树叶颜色的变化、早晚温差的变化等。
2、鼓励学生在家中参与“晒秋”活动,将自家的秋季农产品进行晾晒并拍照留念,分享给老师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