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君子如玉读后感(范文9篇)
  • 君子如玉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1-17

    君子如玉读后感(范文9篇)。

    君子如玉读后感 篇1

    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同学没有写上。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古代比较早和比较系统的教育专论。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词句理解外,有意展开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感想,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谈。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们不禁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

    第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仅仅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作为经济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和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短线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这实在是悲哀。

    君子如玉读后感 篇2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才疏学浅,买书五车,而不是学富五车,汗颜,叫做读书人,读书大多带有功利色彩,要么英语教学,要么各种辅导资料,用于东抄抄西改改,变成自己所谓原创作品,其实不然,结果之一,给自己带来一些微薄收入补贴家用,都市生活需要的'一样少不了,没有脏兮兮的钞票寸步难行。带班主任几年来,多有案头班主任秘籍之类,大多寡淡无味,读之,弃之,来年整理书柜,多有滥竽充数之类,五毛一斤,换来两斤排骨,三斤牛肉。

    昨晚转载校长《荀子》一文,不读则以,一读让我惊呼不已,世上竟有这等精髓之书。《论语》学习由来已久,一知半解,感觉《荀子》与我们教学与学习关系更加密切,更有教育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各种文段中早有耳闻,大多被引用,后来者居上,学生超越老师。今人要想超越前人,首先要做到:学不可以已。要有空杯心态,要谦虚,勿燥,要坚持不懈读书,读书,知识就像木匠的墨线一样,让人成规矩,成方圆;知识就像砥砺一样让人思想锐利,读书可以明智,思维敏锐,也许就是这个道理,看来我们中国人懂得得要比西方人早上很多。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读这一段之后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读书不可以浮躁,不可以用于炫耀,不可以用于唠叨,不可以用于让别人看。读书是为自己修身养性,为自己远大目标,高尚理想,读书可以让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有思想,有境界,有目标。读书不是小人之学,是君子之学,为人,做事之学。饱读诗书,需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不好为人师,不乐善好施,不评头论足。别人需要帮助才出手,别人需要解答采取给出答案,有问有答,做到有礼有节。

    君子如玉读后感 篇3

    《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的上乘之作。顾名思义,劝学即鼓励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实在是可惜了!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连光阴都搭进去了,知识却未获得。这真是太冤了。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专心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你若是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奋发当诗人,后天又苦练钢琴,但即使你再接尽全力做到样样持之以恒,恐怕由于精力有限也只会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感觉吧!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要求人们对于事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要我们在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的学习,全方位的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有口碑接的人物,这都是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究其原因,就是这样。

    君子如玉读后感 篇4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行业的我们,应该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这些经典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未来。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这段话谈的是“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长善救失说的是: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优长和潜能,并克服其缺点,弥补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往更深一层挖掘:长善救失的前提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所谓“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讲的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教育和教学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许多教师研究教材有余,研究学生不足,因此教学缺少针对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另外,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

    我们也要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现在“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轻松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君子如玉读后感 篇5

    本期先来聊“君子之道”九项里的第一项。老余这人,除了姿态上有些矫情,学问做的还是蛮扎实的,而且文采飞扬,他的《文化苦旅》,俺通读过至少两遍,大学时期在图书馆草读过一次,后来工作了就娶了正本回家,夜夜淫乐,受益匪浅。

    闲言少叙,老余说第一道,就是“君子怀德”。德是君子的品行,是“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然后请出说这句话的原创天尊孔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德”和“土”为什么成了一个并列的概念?老余考究《礼记大学》说,君子心中的轻重关系分五个等级:第一是德,第二是人,第三是土,第四是财,第五是用。

    然后老余生怕古文浅薄的平某看不懂,直接翻译说:“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必须是道德。有了道德,才会有真正的人呢;有了人,才会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土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有所享用。因此,道德是本,财物是末。”他这么一通解释,平某才若有所悟,原来孔子还是注重递进的伦理关系的,原来,“土”是作为“物”的滋生者而出现的。现在流行的把我们周边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钱人称之为“土豪”,原来最早的出处也是这么来的。

    又谈常见的,老子也说过的“厚德载物”一词,有了老余的白话,突然间也就更加明朗起来:培植德性,才能承载万物;只有以厚重稳固的道德为基座,才能承载万物。可见人的“德性”是起点,原点,出发点。我也经常听到一句话,说是在单位上班做事,忠诚要比能力重要,那忠诚的背后呢?其实就是“德”,当然这里的忠不是愚忠,不是忠诚于个人,成为谁谁谁的人,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而是忠诚于集体,忠诚于价值,忠诚于道义。德性,就是自己的靠山和后台老板。

    君子如玉读后感 篇6

    读了余秋雨这本书,心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甚为敬服,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对君子之道的轮廓进行描述,又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等方面对君子的言行做了具体的阐释,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君子之交。人之为人,没有友谊是不可想象的。数千年来,人们因友谊而快乐,因友谊而安适,又因友谊而痛苦,因友谊而悔恨。作者根据友谊的等级,将友谊分为至谊、常谊、甘谊。作者表示至谊如高山流水,然而这种太高、太大的友谊企盼,必然会带来太高、太大的生存风险。对于这千古至谊,我们不抱奢望,却总在寻找。千古至谊虽不可得,我们却不缺少友谊,这就是常谊。常谊的好处就是“实用”。随叫随到,随取随放;不必恭请,不必重谢;大事小事,都在身旁。它熟悉、亲切,轻松,因此起点都不深刻,多是一些日常小事。往往是,不经意的帮助了他人,或被他人帮助。无论是“至谊”还是“常谊”,都让人感到温暖,但正如作者所说,友谊之道,充满了沼泽和陷阱。甚至可以说,人一生中最郁闷、最伤心的经历,至少有一大半,与友谊有关。被认为“安全地带”的友谊,其实也是危险地带。因为这世间除了高雅的至谊、广阔的常谊之外,还有一种称为“至谊”。至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黏,有点稠。这种朋友,范围不大,交往很多,并不在大庭广众中搂肩拍背,而是带有一点心照不宣、微微一笑的“隐享满足”。他们彼此信任、遇事相商、无事聊天,经常愿意愉快合作。然而这种朋友,常常遇到三个陷阱:体己的陷阱、功用的'陷阱、暗箱的陷阱。谈完友谊的三等级,作者总结交友莫过于庄子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之名。在很多君子心中,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甚至,是第一生命。看成是第二生命的,因馋而怒,拔剑而起;看成是第一生命的,因馋而死,拔剑自刎。它使生命高大,又使生命脆弱;使生命不朽,又使生命速逝。于是,作者就君子之名做了如下结论。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一旦名誉受污,基本不要在意。更高一层的修炼,排除“名执”、“我执”。面对他人之污,应该仗义执言。

    君子如玉读后感 篇7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荀子》。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诗经》上说:“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君子如玉读后感 篇8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性的、无知性的、被动性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性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性的两面性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性与恶毒性、上进性与堕落性、文明性与野蛮性、仁爱性与仇恨性、真诚性与虚伪性、全面性与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性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性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精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只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君子如玉读后感 篇9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xx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如玉读后感(范文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