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系列10篇
  •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4-04-12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系列10篇。

    您在寻找好文章吗我们向您推荐“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准备教案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要求。教师可通过教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愿您在阅读中有新的领悟!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1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1、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1、出示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看看看这些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景色?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交流。

    3、师激情谈话导入:

    看到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我们情不自禁的想去看看呢。好,今天我们随作者一齐走进课乡下人家,去走走,看看,去感受一下那独特而迷人的风光吧!

    2、读后流交。

    3、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⑴过渡: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是如此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其实作者也就是描写了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那课文都描写了哪些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第1到地6自然段,选一个你喜欢的场景,试一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指导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学生抓住相关事物或是时间来概括说。板书:瓜藤攀檐图,鲜花竹笋图鸡鸭觅食图,夏天傍晚图,秋天月夜图

    1、品读课文:

    前三幅图中,你认为哪一幅图乡村风景最美?就去读一读有关的段落,划一划有关的句子,并给你的同位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

    ⑵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⑶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体会乡下人家的自然美。

    3、通过对比写作手法理解乡下人家的亲切棵爱的美。“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⑴联系生活实际“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在什么地方能看到?有什么感觉?

    ⑵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指导朗读:

    2、理解重点句:“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出示投影)”

    ⑴故弄玄虚说:“这句话里的“探”用错了,只有人能探头,笋怎么也能探头呢?应该换成“长”

    ⑵体会读句子:

    如果将“探出头来”换成“长出来”,会是什么感觉。(引导体会探出头来感觉雨后春笋生长的速度之快)

    2、学生体会读:“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拟人的好处,感受作者对这只公鸡的喜爱。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选择喜欢的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读的练习有感情的读,喜欢的积累背诵的就练习背诵。

    1、师小节: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却都是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引导总结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体会生活的写作习惯。

    1、师出示自己的小诗,激发学习课后“阅读链接”的兴趣:

    (附: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最美乡下人家。)

    2、布置作业: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2

    课文《雨点儿》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12课,它是一篇科学童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雨,孩子们大多不喜欢,因为它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是无法到户外去活动的烦恼,但相信学完了这篇课文,小朋友对雨的喜爱会多一层。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写“方、半、巴”。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雨水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感情地读好对话。

    2、教学难点:弄清雨水同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释词语:飘落、雨点、云彩。

    1、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在反复练习和教师指导的朗读过程中认识生字,并有效地解决低年级学生唱读的问题。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3、充分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雨水对植物的生长有帮助。

    1、播放不同的雨声。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啊?(学生自由说)。

    2、课件展示不同的雨景,让学生“耳闻目睹”雨声和雨景。

    3、揭示课题:下雨的时候,小雨点和大雨点也会说话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雨点儿》

    4、指导学生读一读课题,强调儿化音的`读法。

    1、组织学生初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会的认的字用笔先圈出来,然后想办法认识他。大雨点和小雨点说了些什么?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得很好,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识记游戏,教师适时给予奖励。)

    3、互相读读课文,加强记忆。

    学生自读课文后相互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

    1、这篇课文有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在课文上标上序号;

    ⑴ 读第一句:

    课文上说的云彩就是我们常看见的天上的云。

    ⑵ 老师相机告诉学生:云是由水滴和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当云碰见冷空气的时候就会变成雨点落下来,当天气太冷的时候就会变成雪花,所以我们冬天可以看见下雪。

    ⑶ 教师简笔画,画一朵云,先画三点水滴。

    老师这样画,可以吗?(估计有学生说雨点太少,再请学生上讲台画雨点)

    ⑷ 你们说这里有多少点雨滴?(数不清的雨点就是很多很多,没有办法数。)

    ⑸ 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飘落是怎么样的?谁来说说?然后拿出羽毛与粉笔,让学生比较下羽毛与粉笔在落下的时候有什么区别,然后解释飘落是飘飘晃晃地降落下来的意思 。

    ⑴ 自然过渡:这里面有大雨点,有小雨点,他们在说些什么?(引读对话)

    ⑴ 出示课件:没有花的地方,长出了花;有小花的地方,花长大了,草更绿了。你们看,这是课文哪一句话写的?找出来读一读。

    ⑵ 指名读,表演读。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后,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1、出示大屏幕识字:说说你认识了课文的哪些字,不会认的字怎么办?说说你的好办法。

    (认字时启发学生用上熟字、部件和偏旁。例如“青”加上“氵”就是“清”;“漂”去掉“氵”,加上“风”就是“飘”;“闪”去掉中间的“人”,换上“口”就是“问”;“房”去掉“户”就是“方”)

    2、开火车读生字。

    (字音重点:“彩”是平舌音;“数”是翘舌音;“清、空、方”是后鼻音)

    1、 读课后我会读中的三句话。

    2、 我们还可以说: 从 。(老师从教室里走出来、小花猫从树上跳下来、老鼠从洞里钻了出来、)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中的心理描写。

    3、学习鲁滨孙的精神,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应对生活中挫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悟: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理清人物心理历程,划分层次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问题:

    ⑴是生存还是毁灭,鲁滨孙的心理如何变化?(生存问题)

    ⑵怎样活下去?(物质问题)

    ⑶是像动物那样活着,还是像人一样文明?(精神问题)

    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学生可以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中解决疑难。

    2、问题研讨:

    ⑴深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那些活下去的理由?

    ⑵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⑶如果换成你,你会不会也像鲁滨孙那样勇敢的在荒岛自己生活?由此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课外拓展,感悟生活

    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挫折?你是如何克服的?思考一下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感悟生活的内容写下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课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4

    一、说教材

    小学五年制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写的是革命领袖或科学家的故事,据大纲要求,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周总理借书》是这个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周总理在大雨天到北戴河图书馆借书读的故事,赞扬了周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品质。初步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由于学生在第三册学过一篇写周总理的课文《一束鲜花》,对周总理的事迹、丰功伟绩已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学习本课可增强学生尊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形式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其中句式“请问……有没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同时,本文几个名词性词语组词方式较有规律。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积累。

    课文的插图也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周总理撑着伞,带着笔记本到图书馆借书,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三段的。但是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画面上色彩明亮(便于学生观察),但容易被学生误解为白天去借书,教师需加以说明,方利于学生领会周总理不管天黑路滑冒雨来借书的精神。

    二、说教材处理

    根据二年级儿童年龄特征、认识水平,以及我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预习,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习1、2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第3段中的生字词语及其内容,完成其他练习。

    现就第一课时教学作如下设计: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图、馆、值、册、济、阅、览”8个生字,理解“图书馆、读者、值班室、管理员、阅览室”5个词语。

    2.仿效例句,根据指定内容,用“请问……有没有……”这种委婉的语气说话、写话,能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中的对话。

    3.初步感受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制度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精神,5个词语和1个句式的学习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难点:本课生字同时出现了“馆”、“管”这两个音同形又近的生字,对于观察力不太好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区别这两个生字的形与义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再者,我们温州地区农村学生普通话基础比较差,而且平时用方言说话也较粗鲁,因此,要把“请问……有没有……”这个那么礼貌、那么委婉的句式训练成为学生的主体口语,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世界地图册》一书、幻灯片若干、生字卡片等。)

    五、说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采用归类法、直观法、比较法等:句式训练时,采用迁移法;讲读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比较花时间的问题,用讲授法。

    六、说学法

    学生自学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在自学字形时,用讨论的方法,同时又用加一加,变一变等具体方式记字形;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生字时采用练习法。

    七、说教学程序

    (一)承前启后导新课。

    学生在第三册时学过一篇写周总理事迹的文章,为使新旧知识取得联系,又能引入对本文的学习,设计导语如下:

    小朋友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生有许许多多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歌颂!谁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一束鲜花》这篇课文写的是他的什么故事呀?

    (二)启发设疑解课题。

    1.启发

    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周总理在什么情况下借书?为什么要借书?借什么书?向谁借书?怎样借书?书借到了吗……

    安排这个教学环节,一是培养学生看到课题,思考课文内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二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设疑

    在肯定了学生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我又有意设了一个小小的疑窦,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探求“谜底”的欲望: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一个令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爱戴的总理,他日理万机,他要借什么书的话你觉得容易吗?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说明了什么?

    (三)引导自学练双基。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使学生自学时有序可循)

    要求:(1)标好课文有几段,想想课文写周总理是怎样借书的?说明了什么?(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想想意思,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字形:

    用加一加、变一变、会意等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册”可用会意法记字形,“馆”、“管”的区别是难点,可用比较法。

    (2)字义:

    A.本课的词语组词方式比较有规律,可让学生用归类法学习词语,加深理解。

    a.这些词语中表示人物名称的词语是哪几个?(点出“馆”大“室”小概念上的区别)

    b.联系实际理解后扩词:宾馆、旅馆、文化馆、展览馆、教室、会议室、办公室、阅览室、作者、记者、学者、少先队员、党员、服务员、营业员。

    B.有的词语可用直观法、讲授法,一点而过,节约时间。如学“地图册、经济”时,出示《世界地图册》一书,告诉学生这是一本书,《世界经济参考》也是一本书。

    (四)组织导读解疑难。

    1.创设情境,读第1段。

    这一段只有一句话,理解也较容易,可用录音放出大雨倾盆的音响,渲染天气环境恶劣的气氛,并在这种音响效果下朗读第1段,使学生明白周总理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借书的,为下文学生感受周总理高大形象作好铺垫。其中“北戴河”一词可用讲授法加以简介。

    2.指导朗读对话,学习第二段。

    (1)生自由读并思考,是谁在电话里问、电话里说?你怎么知道?(联系上下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了解本段大意。

    (2)默读划出周总理是怎么问、怎么说的?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对话的形式。

    (3)指导读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并进行句式训练。

    ①读。幻灯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请问,图书馆里有没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

    喂!图书馆里有《世界地图册》和《世界经济参考》吗?

    讨论比较后,明白用上“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委婉、有礼貌。朗读。

    ②说。对“请问……有没有……”这个句式的理解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积极迁移。

    出示幻灯图a.想买明天去上海的火车票。

    b.想买一本《儿童图画字典》。

    要求根据内容,并结合看图用“请问……有没有……”句式说话。

    制作了这两张幻灯片,是为了化解学生直接根据内容按句式说话难度,让学生置身于图画的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写。学生说话后,直接完成作业本的第5题,把说的写下来,完成从说到写的训练。

    (4)读总理说的第二句话,让学生感受总理严格遵守制度的优秀品质。

    天下着这么大的雨,周总理为国家大事工作那么忙。小朋友想象一下,你若是当时的总理,你想借到书,会怎样对管理员讲?

    总理有没这样说呢?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学生读一读。

    (5)在落实了以上几个训练以后,指导朗读整段,同桌分角色练读(给学生一定时间的练习)。

    指名分角色读→全班男女分角色读→齐读

    这一段主要是安排学生读,先自由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是默读,找出重点内容;第三是重点指导读重点句;最后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样每次读有目标,层层推进,达到教学目标2,同时达到教学目标3。

    (五)安排练习求实效。

    在达成教学目标2、3之后,安排写字练习,以强化教学目标1。二年级学生,要保证在课堂上有充分的习字时间,提高写字质量,所以要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练写己学的生字。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按结构分类记字的方法;先写左右结构的字:值、馆、注(提醒注意这几个字是左窄右宽);再写上下结构的字:管、览;最后写剩下的字。

    (六)章回小说法结课

    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反映一节课的好坏,这节课选用章回小说法结课,找到一个像章回小说那样关键的“节骨眼”刹车,造成一种悬念,延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持求知欲望。具体设计如下:再一次播放倾盆大雨的音响,描述;雨,下得那么大,天又黑了,许多读者都因此没有去图书馆,周总理工作又那么忙,而且已打电话问过,他还会冒雨来图书馆借书吗?如果来了他会怎么做呢?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时,再来讨论。

    附教学流程图:

    方老师的课说得不错,特别是教材分析比较具体。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材的分析,是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方老师在说课中,正确地说出了教材在整册课文中的位置、编排的意图、前后的联系和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还说到了课文插图,包括插图的内容,课文安排插图的目的以及在学生观摩插图时,教师所要提醒的注意问题等等。这细致入微的教材分析,为后面的正确处理教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方老师说课的第二个优点是教法、学法也说得很具体,不仅交代了每种教法的名称,还逐一说明了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使用什么教法和学法。一般来说,教法学法在集中陈述时,只需概括说说,具体的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行为再详细说说。方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如果能说说教法、学法选择的理论依据就更好了),所以,这一块内容处理比较恰当。

    方老师设计的教学程序,也有不少优点,如教学流程比较简洁、明快,内容比较全面,有教学步骤、主要做法、重要提示、练习设计以及对教学的估计等等,符合一堂优课的标准。

    至于说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一是序号标得不对。文中的“一说教材”、“二说教材处理”与下面的“三说教学目标”及接下去的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并不是并列关系,前者是就整篇教材的,而后者则是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所以,在说到“现就第一课时教学作如下设计”以后,则应另立序号,重新和“一开始”这样就可避免顺序安排上的混淆了。

    第二点是第一块说教材里面,还应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后面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是属于第一课时这个局部的,就整篇课文来说,总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也是教材分析所必须包含的核心内客。

    三是教学过程阐述具体的做法多,而结合说理论依据的相对少了些,当然,这些都是高层次说课的要求,对一般的基层说课来说,恐怕有点过于求全责备了。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5

    预习提纲:

    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

    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

    教学目标:

    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心理描写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难点: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

    导语设计:

    同学们,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突然发生的事情会使我们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可让学生发言,如果没有发言,教师则适当举例,例如,上山打柴,天黑被困;放学回家,因大雨被困河岸等)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理智的头脑,乐观的精神去对待它,就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据说除《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在欧美国家是儿童的必读书。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侥幸保全了性命)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字词教学把还没有解决的生字词找出来,用以下三种办法求助

    1、工具书;

    2、同学帮助

    3、站在讲台上的助手——老师帮助。

    泅(qiú) 沮丧(jǔ) 搁浅(gē) 冻饿之虞(yú) 聊以自慰(liáo)

    泅:浮水

    作践:糟蹋。

    沮丧:灰心失望

    搁浅:本文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斫痕:用刀斧砍的痕迹

    抵御:抵挡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冻饿之虞:不用担心受冻受饿。虞:忧虑

    郑重其事:对事情严肃认真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知足安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三、整体感悟

    (一)课文中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1、生存问题(1~3段)

    2、物质问题(4~9段)

    3、精神问题(10~11段)

    (二)从课文中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的人。

    (三)鲁滨孙在海上遇难,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身陷绝境,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鲁滨孙刚流落到荒岛上感到自己的前途很暗淡,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特别是从搁浅的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他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四)鲁滨孙为什么要顽强地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

    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十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四、小结

    本文主要描写鲁滨孙被陷落荒岛之初所遇到的生存问题、物资问题和精神问题,鲁滨逊在前途暗淡的绝望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并顽强地活下来,活得潇洒,活出了人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研讨、探究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伤心绝望

    1、“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

    2、“孤零零”

    3、“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

    4、“不幸”

    5、“孤立无援”

    6、“沮丧无聊”

    二、第2自然段中“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

    指理智。他在悲观绝望时,并未失去理智。如果说第1自然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他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

    三、第2自然段中“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句话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来表达是什么?它表达了鲁滨孙的什么思想?

    这个成语是“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表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说明他已经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四、回忆:身陷绝境的鲁滨孙认识到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1、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

    2、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

    3、后文他在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五、接下来鲁宾孙做了那些事,为自己生存做准备?

    1、 第4、5两个自然段写鲁滨孙怎样计算时间,一个人在孤岛上时间对他有什么用处?他为什么要计算时间?

    他观测到初入秋分线的太阳,差不多正在头顶上,测出他的位置在北纬9度22分。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刻上上岛的时间并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个再大一倍的斫痕,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年月日。鲁滨孙既然决定活下去,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丢失了生存的意义。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板书:测定位置、计算时间)

    2、第6自然段提到鲁滨孙从船上除了搬下许多东西外,还弄到一些价值不大而用处却不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指什么?

    在鲁滨孙的海岛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这些东西是指给他温饱以外的东西,这里再提那些小东西,表明鲁滨孙决定“细细地”活下去,较高质量地活下去。因为文明社会创造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他极为有用。(板书:保留小物品)

    如何理解鲁滨孙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在这种荒岛上,相信上帝的存在是鲁滨孙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谁都需要有精神支柱。《鲁滨孙漂流记》第四章:“由于读《圣经》和祈祷,思想变得高尚了,内心也有了更多的安慰,这种宽慰的心情我以前从未有过。”

    3、鲁滨孙要生存下去如何解决今后的衣、食、住、行问题?

    (1)衣:没有针线,至于内衣之类,虽然缺乏,不久便习惯了。

    (2)吃:除了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还要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

    (3)住:差不多费了一整年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4)行:每天在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板书:安排衣食住行)

    句子理解:(1)这两句起什么作用?这些工具的缺乏使一切工作都进行得非常吃力。所以我差不多费了一整年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1、说明生活的艰难

    2、烘托鲁滨逊意志的坚忍不拔,生存信念的执着顽强。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把我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

    (2)鲁滨孙这时的考虑和开头有什么不同?课文开头鲁滨孙是匆忙中给自己随便找了几条活下去的理由,到这时,他是对自己的想法来一番系统的梳理,极其冷静客观地列出了那些“好处”和“坏处”。这无疑为他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鲁滨孙为什么要写日记?如何理解鲁滨孙写日记的行为?

    以对话的形式朗读鲁宾孙的日记,老师读坏处,学生读好处,要求学生把 “我”改成“你”,以增加对话气氛。鲁滨孙写日记为的不是留给后人看,只不过写出来给自己每天看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人们写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鲁滨孙写日记的行动,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日记中的“坏处”和“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身上所闪现的理性之光。(板书:坚持记日记)

    4、请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5、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六、思考

    1、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2、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 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要努力看到积极因素,改变悲观绝望心理。

    ②在逆境中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出质量。

    ③在逆境中,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执着顽强的生存信念。

    ④要用理性战胜感情。

    ⑤……

    七、小结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于,勤于创造。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生活的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鲁滨孙身上拥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鲁滨孙精神”。八、知识迁移与延伸

    1、你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某种不幸或挫折,是仿照课文中“借方” 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写在日记本上)

    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度过来的?请找时间与同学交流。(培养说话能力)

    3、假如你也像鲁宾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培养正确对待挫折的品质,写在周记本上)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6

    读疑研练 拓宽空间

    -《挂两枝笔的孩子》说课稿设计

    一 教材简析

    《挂两枝笔的孩子》是浙教版第十一册中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课。这篇课文是通过陆小亮从挂两枝笔到不挂两枝笔到又挂两枝笔的叙述,说明了只有认真踏实地学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的道理。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一是采用过渡句、过渡段联结段落意思,行文连贯自然。第一、二两段之间用过渡段(第3自然段)承上启下。“可陆小亮也有不挂笔的时候。”这句承接上段末句“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中间的秘密,只有班主任王老师清楚。”这句话启示了第二段的内容。第二、三两段之间用过渡句“后来,王老师知道了他的心事,找他谈了话”,从时间、人物、内容情节上承接起来。二是采用详写的方法,记叙了陆小亮一段时间不再挂两枝笔的缘由。三是有些词句比较含蓄,有的叙述跳跃较大,是教学上的难点。如第2自然段末尾两句话的意思怎么联系起来?又如第三自然段中“找他谈了话”是谈了什么话才促使小亮又挂上两枝笔?这些都需认真思考。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六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我确定以下几个目标:

    1、懂得只有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服务的道理。

    2、进一步认识过渡句和过渡段,能说出他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段和过渡句理解课文内容,选择文章中心。

    3、初步学会辩论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敢于对身边事物提出自己看法的重要性。

    4、让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的想象,把王老师找陆小亮谈话的内容写下来。

    三 教学重点

    5、借助过渡段、过渡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选择文章的中心思想。

    6、角色转换,让学生体验王老师对陆小亮的谈话。

    7、了解人物品质,认识到自己该做个怎样的人。

    四 教学难点

    8、陆小亮从“不挂笔”到“又挂笔”之间的跳跃性较大,学生难以理解。

    9、如何使学生组织好语言进行对“陆小亮该不该再挂两枝笔”为主题的辩论。

    五 教学方法

    1、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注重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六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在“初读质疑--研读解疑--品读积累--辩论升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掌握的语言功底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提高交际会话能力。

    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文本

    老师先给同学们猜一道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的:如果在胸前挂一枝笔的是小学生,挂两枝笔的是初中生,那么请问挂三枝笔的是干什么的?(修笔的、卖笔的……)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是一位在胸前挂两枝笔的孩子。(板书课题)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充满情趣的导语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入文本探究,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读全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提出预习要求:

    (1) 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 课文分几段?分别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

    (三)、再疑细品,引发探究

    1、探究品质:这位挂着两枝笔的孩子是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探究:读读--找找--划划--想想

    3、交流:

    (1) 板块一、他是个爱面子的人

    句子:

    ① 他想,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枝笔呢?于是,无论到哪儿,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

    ② 小亮听了,恨不得地下裂开一道缝,他好钻进去。

    a谈观点。

    b读句子。

    c品句子。

    ③ 小亮一听写信,就着了慌。他想,自己给爸爸写的信,爸爸就回信指出不少毛病。现在老奶奶让我写信,不答应吧,老奶奶会说我不像个红领巾;说没带笔吧,可明明挂着两枝笔。小亮左右为难,想来想去只好说:“奶奶,我写不好。”

    a谈观点:为什么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他爱面子。小亮明知道自己力不从心,可他没有拒绝,因为他担心老奶奶会说他不像个红领巾,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爱面子。

    b红领巾指什么?

    c“左右为难”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陆小亮之所以感到左右为难,是因为他想如果( )老奶奶,( );如果( )老奶奶,( )。请按你的理解填空。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d理解分号的作用。(表示并列的关系)

    e通过朗读体会小亮的为难之情。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 板块二、他是个不好学的人

    句子:老奶奶的信内容很简单,就是说包裹收到了,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挂念,可小亮却感到那么费劲。用钢笔老划破纸,用圆珠笔又不如用钢笔好写,笔换过来又换过去。虽说是早春,可小亮却全身发热,手心湿漉漉的。三四十个字的信,写了大半个小时。要写信封了,哪知道第一个字就把他难住了……

    ① 陆小亮终于答应老奶奶写信了,可他写得那么“费劲”,他费劲得怎样?请边读边想。

    ② 让学生谈谈看法。

    ③ 这么简单的一封信,可小亮感觉到他是多么的费劲,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着急)

    ④ 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其着急的心情。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 板块三、他是个懂礼貌的人

    句子:① 小亮左右为难,想来想去只好说:“奶奶,我写不好。”

    ② 他走进邮局,趴在桌子上,按奶奶的吩咐写了起来。

    ……

    a读句子

    b谈体会

    (4) 板块四、他是个虚心接受教诲的人

    句子:后来,王老师知道了他的心事,找他谈了话。不久,小亮的两枝笔又挂起来了。

    (5) 板块五、……

    (四)填写空白,体验角色

    陆小亮为什么又挂上两枝笔呢?王老师跟陆小亮谈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基础好的同学用上分号来写。

    1、学生练笔。

    2、交流反馈。

    (五)小小辩论,升华主题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进行以“小亮该不该再挂两枝笔”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说理:可以先挂一枝,再挂两枝;也可以说他以后再也不挂笔了;或者说等到他成绩上来了再挂。

    1、合作讨论(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互相讨论) 。

    2、现场辩论(教师作好组织工作,不偏向其中任何一个立场,给学生一片自由争辩的晴空)。

    (1) 代表发言

    (2) 自由辩论

    3、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舌战。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都能坚守自己的立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希望你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对身边的事物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分辨是非能力。

    (六)提领重点,总结全文

    1、找出课文中的过渡句,说说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利用过渡段,体会文章的中心。

    八 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体现精要有用,反映学生的研究成果,具体设计如下:

    挂两枝笔的孩子 是个 爱面子 的人

    懂礼貌

    不好学

    虚心接受教诲

    ……

    辩论主题:小亮该不该再挂这两枝笔

    (孙可杰)

    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的教学设计中,老师积极倡导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主体,焕发课堂活力。体现“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努力不使课堂成为“教案剧”的舞台,不是按照教案中的预先设计一成不变地实施,而是在许多环节上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现场生成教学:学生研究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习内容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充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发现的成果,展示他们在课堂中生命活动的焕发过程,就连板书也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二、注重语言实践,提高表达能力。以课本为内容,采用“填写空白”和“小小辩论”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打开学生心灵,享受学习乐趣。学习语文应该是一次美丽的畅想。

    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的教学中,老师把研读的专题建立在它的答案不是确定的基础上,这时学生的探究空间更广阔,畅想更丰富,从而促使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灵的花朵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挂两枝笔的孩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套”“逃”“娜”等十一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胆”“値”“刚”等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秋儿的心理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儿从胆小到勇敢的成长过程。

    4、细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感情进行分析,体验,让学生充分的朗读中体会秋儿的心理变化,发现秋儿的特点。

    重难点:

    1学会本课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秋儿的成长过程及心理变化。

    教学突破:

    让学生多读,提倡个性化的朗读,独处秋儿的害怕及内心的矛盾,感受秋儿的成长过程。

    教师准备:

    字词课件、卡片

    学生准备:

    字词卡片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你有没有一个人在家过过夜?如果让你晚上独自在家,你会害怕吗?

    鼓励学生如实回答。

    (轻松的谈话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为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奠定了基础。)

    2、师:有一个叫秋儿的小朋友,她有一个当医生的妈妈,一天晚上,妈妈要去值班,要秋儿在家等一个重要的电话。就是这个电话,让秋儿从一个害怕黑夜的女孩儿变成了勇敢的女孩儿。这个重要的电话会是什么呢?

    学生猜测

    3、师:请大家去课文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读,开火车读。

    4、师:这个“重要电话”到底是什么事?

    (明确:妈妈打给秋儿的,告诉秋儿她是个勇敢的小姑娘。)

    5、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轻声跟读课文,

    思考:这一夜,秋儿是怎样等电话的?她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勾画有关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后进行感情朗读。

    2、师:秋儿和妈妈住在哪里?

    明确:一套大房子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认识到一个人独自呆在大房子里的夜晚更让人害怕。)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读好“可小啦”“总要”,从中感受秋儿的胆子非常小。

    4、妈妈临走前是怎样吩咐秋儿的,谁来用妈妈的口气读读她的话?

    (秋儿,注意电话铃响。今天有一个重要电话会来。非常重要!引导学生由“非常重要!”去读好妈妈对该电话的重视。)

    5、妈妈是医生,如果你是秋儿,你听到妈妈这样说,可能会怎样想这个重要电话的内容?

    学生根据妈妈的身份去猜测电话的内容——与病人有关,事关生死。

    6、师:接下来就是秋儿一个人在家了。这一夜秋儿是怎样度过的?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组织学生交流描写秋儿心理、动作的语句,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语气。

    (1)妈妈刚走,秋儿就害怕了。她希望什么?

    (2)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秋儿是怎样过去接电话的?

    从“扑过”“抓起”感受秋儿对这个电话的急切期盼。

    (3)这个电话是谁打来的?秋儿这时的心情怎样?

    引导理解“懊丧”

    (4)天色渐暗后,屋子里发生了什么事?秋儿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明确:屋子里很静,秋儿非常紧张,似乎听到老鼠跑动,继而又听到远处的乐曲,心里平静下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生活体验,看是否如这段描述地一样。

    (5)乐曲声让秋儿稍微放松了些,但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

    地板上忽然的响声让秋儿打了个寒战,心儿乱跳,他打定主意,赶快上娜娜家,却又马上想起了妈妈的嘱咐,于是又留了下来。指导读好“我不能走!”以体会秋儿的坚决。

    (6)当秋儿坚决不离开后,也就不再想着快接了电话好去娜娜家了。她于是行动起来,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她是怎样做的?

    明确:秋儿关上房门,在门后放上凳子,躺在沙发上想故事中和电影里的勇敢的人,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秋儿的内心情感,感受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7、师:天亮的时候,这个重要电话终于来了。原来是妈妈打来的,她说了什么?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妈妈最后说的话。

    8、师:你能说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分析秋儿成长的原因。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秋儿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儿?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看法。

    2、全班交流,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3、组织讨论:

    (1)是什么使秋儿变勇敢了。

    引导学生认识到,是秋儿的爱心和责任心让她战胜了恐惧。

    (2)你觉得这个电话对秋儿重要吗?

    这个电话让秋儿从一个胆小的女孩儿变成了勇敢的女孩儿,是她的成长埋进了一大步,因此对她来说非常重要。

    (3)你是怎样看待秋儿的妈妈?

    学生可能觉得妈妈这样的做法是在帮秋儿克服胆小怕黑的缺点,认为她很聪明,也很有可能有的学生不赞成妈妈这样的做法。要鼓励学生的想法,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二、课外延伸。

    1、师:你遇到过类似秋儿这样一个人在家的经历吗?你原来是怎样做的?现在会怎样做?

    鼓励学生战胜自己的恐惧与不足,促使其不断进步。先说一说,课后把它写在小本本上。

    2、总结:老师相信大家都是懂事、有责任心的好孩子,今后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你能做到吗?

    三、指导书写。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较为简单,重点指导“逃”“哪”“静”“勇”“敢”,其他的字可让学生自行书写,互相评议。“逃”字可与“跳”结合起来写,引导学生回忆“兆”的笔顺;要仔细观察“哪”字的三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静”字可让学生用熟字相加地方法记忆和书写;“勇”字的最上部分是甬,下面的“力”要将上面的字托起;“敢”字的右边是“反文旁”,重点指导它与“折纹旁”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8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新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课文,11《,项链,》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项链》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11 项链 1.认识“蓝、又”等11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

    会写“白、的”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标点及段落间的停顿。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4.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积累运用叠词。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准“蓝、金、活”等11个生字的字音;

    会写“的”等4个生字。

    难点 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1.字词教学。

    本课共11个会认字,有7个出现在第1自然段,可以集中指导识字,特别要强调“蓝”“着”的读音。

    本课生字的学习,要结合词语教学和生活经验进行。比如“蓝蓝的”“又长又软”,要在了解构词特点的基础上识记“蓝、又”;

    “笑”可以示范各种笑,“金”可以展示一些金饰品。“娃”和“挂”通过比较,发现其部首在表义上的提示作用。要写的“白”提示撇短,横折横段较长;

    “的”左边的“白”横段宜短,撇画长;

    “又”注意横撇的走势,撇尖捺脚齐平;

    “和”左右等宽,左高右低,“口”在右半格的中下部。

    2.阅读理解。

    第1自然段的三句话分别描绘了大海、沙滩、浪花的美,可以让学生数数句子,一句一句地读,了解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视频、图片入手,交流曾经的经历或者看视频说感受,“说说你看到的大海”“学学海浪的声音”;

    第三句话要指导读好长句子,交流“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浪花”,感受浪花的淘气、可爱、慷慨。第2自然段第一个句子要指导读好长句子,第二句可以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思考、交流: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3.理解运用。

    本课中“的”字词语很多,是指导学生积累“( )的( )”的很好范本,可结合课后练习向生活经验迁移积累和运用。

    教学准备 1.借助拼音,尝试读一读课文。

    2.再读课文,圈出生字。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认识“蓝、又、笑、着、向、和、贝、娃、挂、活、金”11个生字。会写“白、的”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注意读好长句子。

    3.积累运用叠词。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项链是什么吗?你看见过谁戴项链了吗? 2.课件出示生活中项链的图片。

    这是一串怎样的项链?(生自由答)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板书课题:项链)

    4.课文会向我们介绍谁的项链呢?项链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吧!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亲切感,提出疑问,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趣味识字,扫清障碍。

    1.同学们,这些项链上的珍珠、海螺、贝壳都来自哪里呢?(大海)

    2.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大海看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圈出来。

    蓝 又 笑 着 向 和 贝 娃 挂 活 金 3.指读,开火车读,读准上述生字。教师随机指导,音形义各有侧重。

    (1)娃,wá ,读第二声。课文中“小娃娃”一词中,两个字重叠在一起,第二个读轻声。

    比较识记字形:娃——挂。

    (2)“笑着”的“着”读轻声zhe。

    ①回忆:第10课《大还是小》中的词语“盼着”的“着”也读轻声zhe;

    第9课《明天要远足》中的词语“睡不着”的“着”读zháo。像这样有不止一个读音的字叫作多音字。

    ②课件出示,根据字源本义帮助学生识记“笑”。

    “笑”原来表示竹被风吹弯时发出的声响,像人弯腰笑时发出的笑声。

    (3)活,单独念二声huó。在词语“快活”里读轻声huo。

    换词法理解“快活”(快乐、愉快)。

    (4)蓝,lán,声母是边音l。“蓝蓝的”,文中指大海的颜色。回忆课文《小小的船》,诗中写的是“蓝蓝的天”。

    (5)又,yòu,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朗读下列句子,理解词语。

    大海——又宽又远;

    沙滩——又长又软。

    (6)和,hé。加一加,记字形;

    换词法,理解字义(跟、与)。

    (7)“贝”字可通过字形演变识记字形。

    三、朗读课文,认识叠词。

    1.认识、读准了生字,我们就可以好好读课文了。请大家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

    2.听教师朗读课文,注意教师对长句子的读法。同学们边听边找一找表示颜色的词。

    3.课件出示。

    蓝蓝的 黄黄的 雪白雪白的 彩色的 金色的 (1)指导读好轻声“的”字。

    (2)轻声读,说说你的发现。(教师点拨:像这样两个相同的字或两个相同的词构成的词叫叠词。)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这些颜色?用上这些叠词说一说。如“雪白雪白的棉花”“蓝蓝的天空”“黄黄的沙漠”等。

    4.比较“白”和“的”,指导书写。

    (1)学习“白”字。

    ①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比一比、加一加等)。

    ②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每个笔画的注意点:起笔撇画不要长,竖画稍微向右斜,横折略向里面走,中间小横靠左不靠右,最后一笔收好口。

    ③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描红、临写。

    ④教师引导学生口头组词。

    (2)学习“的”字。

    ①学生自主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②“白”字单独写和在“的”字的左边相比较,写法有什么不一样?(在“的”字中要谦让、瘦长,留位给“勺”。)

    ③教师指导书写“的”字的横折钩。

    ④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5.结合课后练习题,学习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课件出示本课的“的”字词语。

    雪白雪白的浪花 小小的海螺 彩色的项链 金色的项链 蓝蓝的大海 黄黄的沙滩 (1)回忆以前学过的“的”字词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儿、闪闪的星星、数不清的雨点儿、红的花、绿的草…… (2)课件出示课后习题,学生连一连。

    6.文中还有一些不一样的叠词,找一找,读一读。

    哗哗地笑着 嘻嘻地笑着 (1)指导读好轻声“地”和“着”。

    (2)这两个词是表示什么的?还可以怎样的笑着?用上表示声音的叠词说一说,如哈哈地笑着、呵呵地笑着、嘿嘿地笑着等。

    把课文中出现的叠词分批展示,既能在词语中认识生字,又能通过反复出现,加深学生对叠词的认识,体会叠词的韵味,达到积累和运用的目的。

    四、读好第一自然段,读好长句。

    1.你们去过海边吗?看,这就是大海。

    (课件播放大海、沙滩和浪花的图片。)

    由图片唤醒学生曾经有过的直接或间接的回忆,有利于学生把形象思维和语言文字迅速建立起联系。

    2.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沙滩呢?课件依次出示: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指名读,提示逗号要停顿。

    把“又宽又远”“又长又软”变成红色字体,说一说这两个词分别写出了大海和沙滩的什么特点。你会用“又”字来说一说生活中的事物吗? 课件出示拓展练习:

    又( )又( )

    再读上面两句话。

    把相同句式的两句话放一起,有利于强化“又”字短语的印象,再从课内向生活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课件出示。

    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第3句话很长,除了逗号要停顿,句子中间也要停顿,听教师范读。

    反复练习,直到在“悄悄撒下”后能很自然地停顿。

    4.你喜欢大海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还要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哟。

    长句的朗读关键在于停顿,一年级孩子的模仿能力比理解能力强,通过示范教读,学生能直观感知长句的朗读技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布置作业:练写“白、的”二字,继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继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巩固本节课的识字成果和朗读目标,也是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第2课时 1.会写“又、和”两个生字。

    2.品读课文,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了解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一、复习运用“的”字词语。

    1.同学们,还记得课文中这些叠词是写什么的吗? 蓝蓝的 黄黄的 小小的 雪白雪白的 指名读以上叠词,并说一说在课文里分别是写什么的,并连起来说说“( )的( )”。

    2.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的”字短语。

    在上节课感知的基础上,继续积累并发现“的”字短语的组成特点,并由课内拓展到生活中,使得这一语言现象深入学生内心并乐于接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你们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教师点拨:把浪花当成人来写,浪花会笑,还会“悄悄地”做事情。多有趣啊! 3.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们有什么感觉? 预设:大海太美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看到大海的美丽景色,小娃娃是怎么做的呢?大家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交流第一句话。关注小娃娃的一连串动作。

    笑着 迎上去 捡起 穿成 挂在胸前 教师通过做动作,引导学生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

    3.海螺和贝壳是怎么串成项链的呢?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串项链,谈谈感受。

    预设:很好看。很想戴上这串项链。

    4.大海也和你们一样想戴上漂亮的项链。现在,大海有项链了吗?大海的项链是什么?课文中就有答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一定能发现。

    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1)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快活的脚印)

    这是谁的脚印?(小娃娃跑过的脚印)

    (2)小娃娃的脚印怎么能串成项链呢?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沙滩上,一串串小脚印印在海边,远远看去,就像金色的项链。

    (3)大海的项链漂亮吗?美美地读出来。

    5.你有过去沙滩边捡贝壳的经历吗?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小娃娃在海边快乐嬉戏的场景。小娃娃用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大海用小娃娃的脚印穿成金色的项链。多么美好,多么快活!朗读时语调要活泼、轻快。

    一串用海螺与贝壳做成的实物项链,教师不仅在导入课文时使用它,在指导朗读时更是用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海的项链是教学的难点,课件图片的适时介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为学生提取课文信息提供了帮助。对阅读难点的突破,设计由显性逐步指向隐性的坡度问题,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一个支架,实现逐步提升。

    四、认识“禾木旁”,学写“又、和”。

    1.课件出示:

    禾 和 你有什么发现? 提示:“禾木旁”是“禾”字演变而来的,做偏旁时变瘦了,捺变成了点。

    2.学写“和”和“又”。

    除了“禾”的变化,同学们观察一下,写“和”时还要注意什么?(提示“口”偏下挨近“禾木旁”。)

    “又”字的书写要领有哪些呢?学生观察后交流,师再小结:“又”里藏着小三角,横短撇长略倾斜,撇捺交叉在中心,左右对称要舒展。

    通过自己观察、比较发现独体字和偏旁的区别,有利于对字形的识记,提高书写的准确性。

    五、欣赏《踏浪》,布置作业。

    1.课件播放:

    歌曲《踏浪》

    2.布置作业:把课文朗读给家长听,并尝试背诵。

    《项链》犹如一部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

    沙滩金黄,绵软细长;

    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的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作者巧妙构思,把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教学中注意以下三点:

    一、词语识字,加强运用。

    识字是低年级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词语识字,把生字的识记和叠词的感知积累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圈画叠词,认读叠词,感知叠词的特点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运用叠词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记住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二、读好长句,了解课文内容。

    一年级孩子爱读儿歌,也会读儿歌,因为儿歌多为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他们识字量少,语感较差,很难读好长句,更难读懂长句,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指导读好长句与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通过示范和反复教读,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模仿中领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学会在没有标点的长句中间,根据句意做正确的朗读停顿。把课文读通读顺了,也就很轻松地了解了内容。

    三、比较独体字和偏旁,感知汉字的笔画和结构。

    写好汉字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笔画长短、位置和方向,但一年级孩子的总体把握能力还很差,在指导写字时,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形象易感知。本课中“白”和“的”,分别是独体字和合体字,但两个字又有联系。在指导“白”字时,要提示独体字写在田字格中间,稍扁;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的”中的白字旁,比较“白字旁”与“白”的不同,从而明白作偏旁时“白”要写得瘦一些,关键就是要把横折的横画写短。比较“和”和“禾木旁”,通过观察发现作偏旁时,“禾”的捺要写成点。在此基础上,告诉孩子们懂得谦让的道理,使汉字的书写指导和品德教育相得益彰。

    新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课文5《影,子》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二》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识字,8《小书包》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七》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四》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9

    1、认读9个生字,读准字音。

    2、会写:

    ⑴学写生字,重点写好“现”和“轮”。

    ⑵初步学会欣赏,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会读:

    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重点段能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⑵能结合重点词句朗读感悟,学习、积累语言,初步培养语感。

    ⑶能根据文本,恰当地演读,边阅读边体验。

    ⑵关心童话中的“人物”,能与他们“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受到启迪。

    课前“热身活动”:课件演示厦门英才学校的美丽画面,并适时引导对话。

    ⑵注意长句子的朗读。

    3、提问:有哪些动物参加了竞选?最后谁当上“万兽”?(生发言,师贴动物图片。)

    4、提出学习目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适当地演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试读。在评读中品词:

    ⑴学习“神气极了”一句:

    ③观察、想象、说话:你从哪里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如:拍动的双翅、瞪大和转动的双眼、昂首挺胸等)

    ④指导学生练读“立刻下令”一句,从读中体会“神气极了”。

    ⑤指名上台演读。

    ⑵学习“议论纷纷”一句:

    ①创设情境:听了猫头鹰的命令,你们同意吗?有什么意见,快跟周围的伙伴说说。

    ②引导:刚才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心中的愤怒或意见,这就叫做──议论纷纷。

    ⑶学习“叫苦连天”一句。

    ①想象、体验: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真是吃尽了苦头。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动物,你会怎样叫苦?

    ②学生发言,体会“叫苦连天”。

    ⑵生练读袋鼠的话,体会“激动”。

    ⑷引导想象、说话:动物们跳得怎样?(气喘吁吁、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等等。)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默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⑵生质疑问难,师相机归纳、梳理:动物们“担心”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非常担心”?为什么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大伙儿就“立刻欢呼起来”?

    ⑶生讨论、合作解疑。

    ⑷朗读训练。

    ⑵课件演示(将课文插图改造为动态课件,并配乐)。

    ⑶引导对话:这时,你想对小猴子、猫头鹰、袋鼠说些什么?

    1、课件:出示生字“现”“轮”,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撇的'不同写法及字的部件处理(伸展与互让)。

    5、生练写;投影展示,评议、欣赏。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1、审题,说说“小桥流水人家”会是怎样的画面。

    2、读通读顺课文,注意读正确下列词语的读音:潺潺、婀娜、干涸、点缀、螃蟹、唱和(hè)。

    3、跳读课文,按“流水→小桥→人家”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段。

    4、本文描写了家乡小桥流水人家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 )之情。

    5、自读思考,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作者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仿写开头、结尾。

    3、阅读迁移练习黄冈新课堂《外婆家》。 一、审题,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读通读顺课文,正音。

    2、指导学生根据提示分段,说说每部分的特点:

    3、指导读出江南水乡“美丽、自然、优闲、恬淡”的特点。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 小溪潺潺 柳枝婀娜 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 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 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⑵ 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⑵ 丢野花。

    【语文课教学设计模板系列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