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4篇
  •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4-03-14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4篇。

    文档处理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述我们的要求,范文的作用和价值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 拥有一个好的范文模板可以使处理文书工作变得轻而易举,如何在范文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想法?本文将全面从多个角度解析“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篇1)

    浅谈小学识字教学方法探究

    【内容提要】小学低年级识字量大,汉字难记,字词教学效率低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时基础中的基础。在识字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对培养阅读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对教师来说,教学识字的方法还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最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孩子识字兴趣,交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是最主要的。

    【关键词]】识字教学;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所以,对小学识字教学方法做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我对小学识字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究,总结几条可以提高小学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识字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只顾要求学生自主识字,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来认识汉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但是,这种自主并不是放任,有些教师只顾自己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久而久之,教学就会走向低谷,教学成果就难以发生。

    (二)在教学中方法不当出现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认识要认的字时,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记不住,记不牢,所以只顾让学生分析、识记字形,结果呢,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认字的巩固率也不理想,不能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在生字教学中,哪几个字的字音容易读错,需要重点指导纠正;哪几个字的字形容易混淆,需要重点区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全面、缺乏对教材的理解。

    在教学中,即使我们取得了某一些成绩,但是也不能过于盲目乐观,如果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引起足够重视,我们的研究也会偏离方向,最终将会误入歧途。因此,我们还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我们的识字教学过程,提高识字效率,将识字教学方法研究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

    二、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不感兴趣。新课标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玩开火车的游戏

    方法是这样的:老师先说:“火车火车开起来。”接着学生回答:“开到这里来,呜——”接着教师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词组,其他同学轻声发出火车开动时的“呜一咔嚓、咔嚓”声。如果有人说错了或不会读,火车就停下来,选其他组的学生来把读错的字或者词组重新把正确的音读出来。读好后继续开火车。

    (二)编字谜

    我国的词语是丰富多采的,但是由于使用的是方块字,字形很难记忆,这乃是许多学生词汇贫乏的原因之一。为了突破字形关,有些小学语文教师除采用比较法、听写法等机械记忆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以外,还采用方块字80%以上是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理解记忆的剖形法进行记忆。而猜字谜和编字谜都是从剖析字形来揣摩和构思的,无疑也是识字教学中的理解记忆的一种方法。学生们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动脑筋编字谜,另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比如: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雷:雨点掉到田地里禾:一棵小树苗,头上戴草帽。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识字方法讲给家长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巩固了生字,又使学生产生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识字加减法

    识字加减法也就是对已经学过的字进行笔画的加减,得出所要学的生字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学生易学易记,又能延伸出一系列的汉字,从而可以扩大识字量,学生们也很喜欢。如在学习“李、林、秀、香、量、玩”等合体字时,学会了用部件相加的方法认识字记形,如“木子李,禾乃秀,旦里量,禾日香”等。又如学习“日”字时,用加一加的方法,学生们便认识了“旧、电、白、甲、由、目”等字。再如,学习“女、也、巴”等字时,学生们学会了用已学过的字减部件的方法认字:“爸减去父是巴”“妈减去马是女”“地减去土是也”等。这样的方法识字在我们小学教学中经常驻机构用到的一种,效果非常好。

    (四)自编谜语法

    猜谜语也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游戏之一,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想象力。如学习“意”字时,可以编出“一心一意听音乐”的字谜;学习“告”字时,可以编出“一口咬掉牛尾巴”的字谜,学习“春”字时,可以编出“三人日下去春游”的字谜。编字谜还可以根据事物的形状、特点,使抽象的文字符号与直观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学习“影”字时,可以结合课本编谜语;如:一条小黑狗,常常跟你走。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

    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就能够使汉字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有趣的谜语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生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认识字,学得好记得牢。

    除了以上这些,趣味识字法还有很多,如:点睛识字法、编故事、摘苹果游戏、唱歌游戏、答题游戏等等,这些都要靠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运用。

    三、培养巧识字的能力

    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史能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证明:学生在充分自学中如果能用多种方法思考,分析字形,记忆,是培养识字能力的好方法。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让学生自己学,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收获才扎实牢固,另外,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有趣的识字方法,增强识字兴趣。

    (一)故事识字法

    小孩子的特点就是喜欢听故事,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变成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愉快的气氛中记住生字,比如教学“望”字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所以,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不但有兴趣的学习,而且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

    (二)儿歌识字法

    郎读儿歌也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我们可以编一些适合儿童朗读的儿歌,让他们反复诵读,如:教学“坐”时念:“两人土上坐,坐,坐,坐,坐下的坐”;学“草”时,教学生念“草,草,草,早上长青草”;教“看” 时念“手放目(眼睛)上,火眼金睛看,看,看”。老师就可以从这些儿歌出发,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三)猜谜语识字法

    小学生喜欢猜谜语,猜谜语本身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根据儿童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编一些谜语让学生猜,这样能激起他们识字的愿望。例如: 两个人是什么字——天;大雨推倒一座山——雪;人在门中站——闪;一个人是什么字——大;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秋;这些字谜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丰富的联想还调动了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从而提高识字的能力。

    (四)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法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字,基本笔画,笔顺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后,上课时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然后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最厉害,能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然后告诉老师还有同学们。”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马上就来了,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基本字加偏旁”,“ 熟字去偏旁”,“ 同音字”,“ 拆部件”,“ 增减笔画”等等。如学习“玉”字,有的说“主字的点掉在腰间,就变成玉;有的说“国”字去掉方框儿,就是玉;有的说“王”字加上一点就是玉,有了这些简单生动、活泼的记忆法,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这些生字。

    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是孩子的天职,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天性,又照顾了学生的天职,何乐而不为呢?

    四、增加课外阅读,进行分层教学

    课外,我要求学生增大阅读量。并采取了“分层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读得有多么快,但求读音准确;稍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1、课内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开展活动提高兴趣;

    2、营造阅读氛围,增加兴趣;

    3、教师采用“展示图片、设计幽默、制造悬念、”等形式向学生精心推荐读物,诱发兴趣;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倡导快乐阅读,保持兴趣;

    4、开展比赛阅读课,让学生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

    5、以教师读书的兴趣影响学生读书的兴趣;

    6、尝试师生同读、同桌互读、小组交流,巩固学生的读书兴趣;

    7、在“诱导学生确立正确的阅读态度、阅读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兴趣变为——乐趣——意趣——志趣的层次逐步提高。

    (二)养成阅读习惯

    1、及时提醒并纠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2、通过“教师示范”对小学生要养成的阅读的基本习惯进行培养;

    3、纠正一个坏的读书习惯比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更费劲,因此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学抓起;

    4、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进而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5、好的阅读,需要长期习惯性的养成,所以教师需要诱导、强制、重复练习,直到学生形成习惯为止。

    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字,增加识字量

    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他们每天也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各种各样的,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可以在社会上,在家长和同学相处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为他今后的读写打下坚定的基础。

    (一)利用社会生活环境提高识字兴趣

    社会是个大课堂,有广泛的识字空间,要充分利用孩子所接触的事物进行识字。引导学生利用上街购物、旅游等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呀?那个店叫什么名字呀?不知不觉学生不但认识了很多字,包括一些次常用字,还增强了生活的能力。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广泛自创自编识字顺口溜、搜集字谜、自创字谜、增强识字的趣味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地识字。

    (二)利用学生在课堂上提高识字兴趣。

    语文是母语学习,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习,在开始学习前,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认字、写字、用字。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常常比赛谁在书中认识的字最多,谁读会的词语最多,谁最先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甚至有感情;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语文。

    (三)利用家庭生活环境提高识字兴趣。

    孩子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家庭的环境识字。在家庭生活的环境中识字是极方便的,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可以经常的问一问,考一考;有意识的让孩子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给予指导和帮助,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带孩子出去的时候,比如到超市、市场、广告等有意识的询问孩子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意识,遇到字时都会去读一读,这样孩子就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识会了很多字。

    (四)利用展示台激发识字兴趣。

    对于小学生识字,要从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我定期布置学生阅读课外知识,发现有不认识的字就要把它搜集在一本认字的作业本上,并定期交上来评奖,从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促进孩子养成识字习惯。这样的比赛,会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调动了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去认字,这样学生既有了识字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

    其实识字的途径是很多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注重引导,在日常生活中识字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利用生活中很多实物,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识字,并让他们觉得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要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就会很乐意地去学习语文。

    总之,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识字、认字。老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发现,使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适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参考资料:

    [1] 汪潮,集中识字教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97,7-8.[2] 苏秀秀,分散识字教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97,7-8.[3] 蔡雪萍,韵语识字教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97,7-8.[4] 苏立康,王鸿莲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科学出版社,97,6-8.[5] 贾国均 字理识字教学法,中国教育学刊, 96,3-9.6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篇2)

    摘 要:小学阶段教学中,英语学科占有重要地位。现时期,英语已然是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我国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已经重视起来。但是,小学英语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再加上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环境,直接导致了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根据小学英语教学具体情况,就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学;英语课程;方法探究

    小学英语课程对学生而言是初次接触的学科,而相对于其他学科,英语知识学习并不是很容易,所以小学生不爱学习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老师所要解决和必须要探索的问题。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将复杂的英语知识趣味化,为小学生学习英语增添动力。

    一、寓教于乐,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然后再去进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但是要注意不能忽视小学生活泼个性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但是整个过程不能脱离英语知识本身。比如,多媒体图像教学、课堂表演活动、观看简单的英语动画电影等都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二、英语实践教学方法应用探究

    1.关于英语词汇部分的教学摸索

    英语单词教学,一定得围绕“积累”进行,每个单词就好比如房子的砖瓦,只有砖瓦的层层叠加才会有高楼大厦,所以说老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英语词汇积累的重要性。要想消除英语记忆过程中的枯燥和乏味,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点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老师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英语课程内容,自编英语儿歌,帮助学生串记单词。英语单词有些是属于同类的,那么通过儿歌的形式组织在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将同一类型的英语单词词汇整理掌握。

    第二,注重英语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日常训练,可以鼓励学生把写有英语单词的小纸条贴在相对应的物品上,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水杯、铅笔、眼镜或手机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随着日积月累,学生看到一些事物就会自然地想到所学的英语单词,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单词累积水平的提高。

    2.关于英语口语的教学探讨

    首先,英语口语的锻炼是需要一定的学习环境为条件的,因此小学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创设趣味性活动情境,并有效融合英语口语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实施可以模拟实际场景,营造真实氛围,真切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

    其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实践证明,游戏是受小学生青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游戏活动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英语思维意识的教学目的。

    3.组织英语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大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比赛竞争可以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老师设计的比赛内容和要求,要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加大班级学生的参与性。比如说,老师可以就已经教学完成的三个单元课后单词进行拼写比赛,对正确率高的并且花费时间少的学生进行奖励。

    三、稳定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

    首先,无论是成绩突出还是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老师都要时常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说口头表扬或者小红花形式的表扬等。但是,老师不得不面对班级学生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不能过度惩罚批评,而是要表扬其亮点,称赞其长处,恰到好处地表扬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在游戏或比赛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好时间,整个过程不宜过长而影响到正常知识教学,但是也不能过短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過程中,要参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据课堂实际教学内容来进行规划组织。最后,老师一定要做好问题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等一系列情况的总结,以便对以后的工作进行及时调整。

    总而言之,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把控好学生情绪,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想法并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真正实现快乐教学。英语作为一门较难的学科,更需要老师去创新教学方法,开拓创造性的教学途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篇3)

    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趣味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文章对小学英语趣味教学的必要性、意义以及常见的一些趣味教学活动进行了阐述。在小学英语趣味教学的作业布置方面给予了简单分析。在趣味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素养又有什么要求,也作了概括,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趣味教学;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比较枯燥,再加上教师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使他们在死记硬背中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兴趣。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学观念,把自己当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意见;要营造一种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悦,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以使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中,不妨打破传统的课桌椅成行成列的排放方式,按课文要求,或两人一对,或分成小组,或随意换位置,用与好朋友谈心、打电话等方式,让学生能围在一起用英语对话、交流,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活泼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少数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性格大胆、外向学生的带动下,也敢于用英语交流,逐渐产生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探究的信心,增强其参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使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以培养。在课堂上,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和氛围,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二、通过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积极开发周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生活场景,促使学生在这一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创造性地进行具体英语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吸收与掌握。

    情景教学法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来可以使课堂充满无限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二来还可以使得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把握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真可谓有着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对于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重要作用,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在学习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这章内容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解了一些具体的知识点,随后便鼓励他们几人组成合作小组,分角色进行扮演。这样一来,就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使用场景当中,此举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对话表演欲望以及模仿兴趣,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促使学生在分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切实深化了对于“What are you doing?”“I’m doing...”这一重点句型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为日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与他人的更好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定保障。

    三、儿歌说唱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特别容易对一些节奏鲜明、旋律轻松、歌词简单易懂的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学习欲望。我个人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独特心理特点,利用儿歌说唱的方式开展具体英语知识点的教学活动,相信,同样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积极性。

    例如,有关颜色的英语单词众多,小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很容易混淆记错,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我特别为学生创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淘气,握画笔,蓝色天空是blue,朵朵白云是white,还有green绿草地。要问其他颜色有哪些?黑色是black,还有黄色是yellow,color颜色有好多,等待大家探寻小秘密。通过这首简单的儿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与调动,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通过这首儿歌还帮助学生实现了对于众多英语单词的深刻记忆,真正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小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实践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如在操练“Who’s …? How old is …?”句型时,笔者先让学生每人画一幅家庭成员的画,然后几个人一组相互看图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如在练习“I can ….”句型时,可以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着说:I can dance.I can sing.I can play football.小组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形象,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记忆。在教动物类单词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大耳朵,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是大象,教师就顺势提问:“想知道用英语怎么表示它吗?”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的同时,完整地呈现大象的画面,并播放单词录音,教授单词。在巩固环节中,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各种动物的各个部位,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并且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刺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摒弃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自然而然,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六、结束语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由此可知,兴趣不就是学习的动力,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的大小不光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这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引起重视的。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篇4)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第三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因此,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项内容开展工作的。

    一、阅读材料与内容的选择

    1、鉴于小学英语每星期只有3课时的英语教学时间,我们从三年级开始选用了相教材相配套的练习材料,里面内容分听力和笔试两部分,在笔试部分每个单元A、B两部分都有相应的阅读材料,阅读形式从小对话、小短文开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阅读。

    比如:三年级用补全对话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掌握规范的英语。四年级通过对所给句子的,判断是否和短文内容相符,以此来加深对短文的正确理解。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求能够通过默读、朗读、小组交流、师生问答完成阅读要求,并且能够用正确的语句表述出来。

    对于英语学习能力比较强、家庭条件也比较好的学生,我们鼓励家长给学生购买适合的英语读物,以满足学生的英语阅读需要。

    二、有效阅读方法的选用及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化

    根据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需要,也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我们选用了几种比较适合的英语教学方法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

    1、游戏阅读法:用游戏的形式对阅读材料里的单词、句型进行复习,练习新语言点,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比如:六年级英语Unit 1 B Let‘‘s read 关于不同国家不同的交通规则一文,学生在阅读前,我们先采用听听做做的游戏复习三个基本的交通规则,先是全班同学起立听口令:Left right, left right, left right, left right.就像是喊一二一,同学们在老师的口令声中,左右轻声踏步;然后教师再手执交通灯,亮红灯,学生站住不动;亮黄灯,学生双手交叉做出等候的姿势;亮绿灯,学生做走路动作。之后,学生拼读两个重点单词“left”和“right”,为学生下一步更通畅的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情景阅读法: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应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便于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这种练习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际功能,而且能变单调、机械的句型操练为活泼、生动的交际性练习。

    如六年级上册英语Unit 2 A Let‘‘s read 阅读内容是:Mike放学后想买双鞋,但不知道鞋店在哪里。课堂上,我们利用课前制作好的词卡,一边摆放一边进行师生交流,教师在放置词卡shoe store时问学生:“ where is it ?” “It‘‘s a shoe store.”学生回答。我从班级的后面往前走了一步又放一个词呀hospital, 同时问学生:

    --where is it ?--It‘‘s a hospital.--where is the shoe store?--It‘‘s next to the hospital.我继续往前走,在左侧放置词卡cinema, 往前走几步再放词卡bus stop 同时放一公交车牌No.301 bus, 之后教师开始向学生发问: T: I know the shoe store is next to the hospital.How can I get to the hostpital? Ss: You can take the No.301 bus.Get off a t the cinema„.小课堂大社会,学生就这样在不知觉中找到了shoe store, 而且还有了清晰的路线图,此时的阅读因为有了体验学生对阅读有了全新的认识,觉得很好玩很长见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英语阅读热情。

    3、活动阅读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发掘学生潜能。

    4、合作阅读法:让学生通过参加Pair work和group work活动,给学生练习语言并互相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三、英语阅读方式的的多样性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无论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还是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交流能力,学会英语阅读方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英语王国,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从而掌握英语。

    考虑到小学英语课时少,教学时间短,我们便从小学英语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出发,分层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1、大声朗读英语,朗读同样是英语阅读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出声的读。利用早读时间,我们指导学生听录音、领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英语的韵律美,尤其是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特有的“Chant”和英语歌曲,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我们都知道,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若干年过去,学生可能记不得他背了多少英语单词,记不得他读了多少英语故事。但我相信,他们曾经唱过的英语歌曲一定还记的几首,因为美好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总是久远的。有了喜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去阅读,这种出声地读本事就具有一种感染力,值得尝试。

    2、开课前3分钟的“English show”,鼓励英语学得好的学生尽显自己的英语才能,每节英语课前由有

    一、两名同学上台背诵一篇英语课文、英语小故事,或者讲一个英语小笑话。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全体同学喜爱英语,这也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读”的另一种方式的体验。

    3、编写小短文,鼓励学生学写英语小短文,三、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学了没多少,要求他们写英语小短文可能比较困难,我们只要求学生写

    三、两句话就可以了,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Let‘‘s talk,Let‘‘s read之后,要求学生用抄写、仿写或改写来锻练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4、办英语书写展览和手抄报,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范围。每学期要求四、五年级的学生办一期英语书写展,要求学生用作业本纸张,或抄写对话、或抄一篇短文,然后贴在A4纸上,再画上边框,选出写的好的学生作品统一展出;我们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制作英语手抄报,每期给学生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按照确定的主题选取内容,要求学生统一用A3纸,设计版面时要留有边框,最后和书写展一样展出,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范围。因为英语和我们的母语一样有谚语、格言、绕口令、幽默小故事等,学生在选择内容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而且,相信此时的阅读更有意义。

    让学生制作英语书写展览、英语手抄报,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用开放的视野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另一种化的美。

    四、阅读教学的收获与反思 收获

    1、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的学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理论依据,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更加坚定了我们研究教学的决心。

    2、将课题研究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在为课题研究献计献策的同时,不自觉地将好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同时,在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教学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小学英语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

    反思

    1、因为学校分两个校区,课题组成员的日常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相互听课,因为教学时间、每位课题组成员都有大量的学生作业要批,致使阅读教学的细节探究不够。

    2、小学英语阅读课,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不够,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准备的不够充分,多数学生是活而不动,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3、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地加强。也许是因为小学的瞬时记忆好于持久记忆,学的快也忘的快,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单纯的抄写、仿写还可以,而改写或独立完成一个小短文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课题研究下一步还要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上作进一步一研究。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课题研究即将结束,总结一学期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精选阅读材料和内容

    1、鉴于小学英语每星期只有3课时的英语教学时间,我们从三年级开始选用与教材难易程度匹配的阅读材料,有小对话和小短文,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阅读。

    比如:三年级用补全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掌握规范的英语。四年级通过对所给句子的,判断是否和短文内容相符,以此来加深对短文的正确理解。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求能够通过默读、朗读、小组交流、师生问答完成阅读要求,并且能够用正确的语句表述出来。

    对于英语学习能力比较强、家庭条件也比较好的学生,我们鼓励家长给学生购买适合的英语读物,以满足部分学生更高的英语阅读需要。

    二、有选用效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需要,也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我们选用了几种比较适合的英语教学方法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

    1、游戏阅读法:用游戏的形式对阅读材料里的单词、句型进行复习,练习新语言点,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比如:

    三、四年级的低段英语阅读教学,单词教学教师采用大小声朗读单词,看口型猜单词,闪词以深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在句型教学上,低段的英语教师更是用游戏的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学生俩俩一边玩石头、剪子、布游戏,一边嘴里说着:“Look at the cat.It is fat.“长长的句子就是这样不知觉学会了。

    2、情景阅读法:教师创设或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交流从中体验英语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实用性。因为交流的内容接近生活实际,变单调、机械的句型操练为活泼、生动的交际性练习。

    如六年级上册英语Unit 2 A Let’s read 阅读内容是:Mike放学后想买双鞋,但不知道鞋店在哪里。课堂上,教师利用课前制作好的词卡,一边摆放一边进行师生交流,教师在放置词卡shoe store时问学生:“ Where is it ?” “It’s a shoe store.”学生回答。教师从班级的后面往前走了几步又放一个词hospital, 同时问学生:

    --Where is it ?--It’s a hospital.--Where is the shoe store?--It’s next to the hospital.教师继续往前走,在左侧放置词卡cinema, 往前走几步再放词卡bus stop 同时放一公交车牌No.301 bus, 之后教师开始向学生发问: T: I know the shoe store is next to the hospital.How can I get to the hostpital? Ss: You can take the No.301 bus.Get off at the cinema„.小课堂大社会,学生就这样在不知觉中找到了shoe store, 而且还有了清晰的路线图,此时的阅读因为有了体验学生对阅读有了全新的认识,觉得很好玩很长见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英语阅读热情。

    3、活动阅读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发掘学生潜能。

    4、合作阅读法:让学生通过参加Pair work和group work活动,给学生练习语言并互相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三、英语阅读方式的的多样性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无论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还是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交流能力,学会英语阅读方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英语王国,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从而掌握英语。

    考虑到小学英语课时少,教学时间短,我们便从小学英语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出发,分层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1、大声朗读英语,朗读同样是英语阅读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出声的读。利用早读时间,我们指导学生听录音、领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英语的韵律美,尤其是小学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特有的“Chant”和英语歌曲,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我们都知道,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若干年过去,学生可能记不得他背了多少英语单词,记不得他读了多少英语故事。但是他们曾经唱过的英语歌曲一定还记的几首,因为美好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总是久远的。有了喜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去阅读,这种出声地读本事就具有一种感染力,是值得尝试的。

    2、开课前3分钟的“English show”,鼓励英语学得好的学生尽显自己的英语才能,每节英语课前由有

    一、两名同学上台背诵一篇英语课文、英语小故事,或者讲一个英语小笑话。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励学生喜爱英语,这也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读”的另一种方式的体验。

    3、编写小短文,鼓励学生学写英语小短文,三、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学了没多少,要求他们写英语小短文可能比较困难,我们只要求学生写

    三、两句话就可以了,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Let’s talk,Let’s read之后,要求学生用抄写、仿写或改写来锻练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4、办英语书写展览和手抄报,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范围。每学期四、五年级的学生办一期英语书写展,学生用作业本纸张,或抄写对话、或抄一篇短文,然后贴在A4纸上,再画上边框,选出写的好的学生作品统一展出;六年级的学生制作英语手抄报,并确立一个主题,学生按照确定的主题选取内容,统一用A3纸,并留有边框,最后和书写展一样展出,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范围。因为英语和我们的母语一样有谚语、格言、绕口令、幽默小故事等,学生在选择内容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而且,相信此时的阅读更有意义。

    学生制作英语书写展和英语手抄报,开放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让更多的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的书写和手抄报的同时,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另一种文化的美。

    四、阅读教学的收获与反思 收获

    1、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的学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理论依据,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更加坚定了我们研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决心。

    2、将课题研究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在为课题研究献计献策的同时,不自觉地将好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同时,在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教学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小学英语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

    反思

    1、因为学校分两个校区,课题组成员的日常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相互听课,因为教学时间、每位课题组成员都有大量的学生作业要批,致使阅读教学的细节探究不够。

    2、小学英语阅读课,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不够,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准备的不够充分,多数学生是活而不动,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3、阅读阅读,是先阅后读,也就是先浏览后才读出声来。我们的学生老师开始说:“Read by yourself.Don’t make sound.“(自读开始,不要出声音),我们的学生不是悄悄的默读,而是嘴里唸唸不词,仿佛不出声音就不会读一样,因此,学生阅读的方法仍需加强。

    4、读的不够。小学的阅读材料通常不是很难,提出问题的答案通常就在文章里,好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认真地多阅读两遍短文,阅读时一扫而过,还没完全弄短文的意思呢,就妄自下结论。

    5、阅读竞赛的方法非常好,但没有按要求实施,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失误。

    jk251.cOm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6篇


    使用文档处理工具可以减少文档的排版和格式化工作,积累好的范文素材是写作必须经历的过程。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的范文呢?经过教师范文大全的认真编辑以下为大家准备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本文档仅供参考实际方案可能有所调整!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篇1

    在小学这一阶段,正处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早期,多样化的数学运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有利于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以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数学是一个运用广泛的学科,在以后的物理化学的学习中都要求要有数学的基本运算基础,因此,从小学开始进行多样化的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具有培养小学生数学思想的深远意义。例如,在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时,很多学生采用的基本上是顺手方向的比较,而很少有学生会从“反面”入手。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的方式,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展示给全部学生。非统一化的运算过程,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这给那些优生和劣势学生都营造了一个思考的机会。例如,为了使小学生掌握9+5的运算方法,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利用一些具体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课本上展示了2个盒子,第一个盒子装了9个瓶子,第二个盒子装了5个瓶子,在这样的情境下再问学生两个盒子里共有几个瓶子。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在进行运算时,先拿出9个瓶子,然后又拿出5个瓶子,总共得了14个瓶子,也有的学生把另一边的1个瓶子移动到有9个瓶子的那个盒子中就总共得了14个瓶子。就是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得很多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不同的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多样化的计算。

    虽然小学数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取得了不少教学成就,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多样化算法是指算法要越适合越好,而不是单纯地指越多越好。这种误区使得学生常常违背数学基本的认知规律,使其盲目地去追寻各种运算方法。

    很多学生在进行多样化运算时,往往把自己所了解的运算过程认为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而不去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认为既然提倡要多样化计算,那么我这样计算既然能达到目的,又何必去浪费时间找其他的运算方法呢。但长久这样,小学生就会很难分辨哪种方法是最适合进行运算的,这对于形成学生的系统性数学知识是不利的。

    现在很多小学教师都持有这种观点,认为一个题目,学生能找出的解法越多,说明就达到了多样化算法的目的。但一题多解是要求学生要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多样化算法是指对于全部学生,要对一道题提出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进而找出最适合学生本身的计算方法,其本质是有很多区别的。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样化的算法不等同于很多算法,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最优化的算术。教师更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进行算术,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走出多样化算法的误区。在算法多样化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教授那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算法的教育,使全部学生运算技能得到提高。借助于小学数学的多样化算法,使学生形成最优化的多样算术意识,了解不同运算情况下要怎样选择运算方法。多样化的数学算法确实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运算思维能力,但是在追求多样化算法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要避免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合适的多样化算法中形成小学生自己的算术技能,使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篇2

    小数教学方法

    新课标有了新要求,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1.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遇面后的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4.创设平等愉快,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发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和面容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遗憾?”“今天的课堂,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观察分析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相似的学生。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我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学中的“突然”事例,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使所教的小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问题 探索

    创新

    数学教学是再创新再发现的教学

    根据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出课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篇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1.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3.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4.创设平等愉快,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发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和面容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遗憾?”“今天的课堂,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观察分析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学中的“突然”事例,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使所教的小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篇4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式学习----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 , 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结论 , 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 “ 再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 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 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 , 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 , 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 , 真正意义上的合 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篇5

    在我国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数学,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工作是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这一基础上能够理解数学以及灵活运用数学。新课标的应用,让小学数学的学习又多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并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一些见解,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依据新课标进一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不合理。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数学教师全面负责,数学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课堂的思路完全跟着数学老师的思路走,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只是顺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新精神,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违背,导致学生不能理解课堂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课堂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数学作为一门广泛性的学科,具有现实应用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课本知识上,守着教材不放,不敢脱离教材,以抽象教学为主,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严重同现实生活相分离,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数学,更不用说在生活中巩固知识,加深记忆了。这一点与新课标提出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以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为主的教学理念不符,因此学生不能将日常的观察、实验与交流等活动同数学更好地联系起来,从而给学生培养数学兴趣增加难度。

    1.改进教学内容,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数学本身就是实用性学科,数学知识大多源于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小学生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教授,让小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学以致用。例如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这些加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样不但让小学生理解数学、巩固数学知识,而且又能激发小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举多得。

    2.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按照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争取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数学教学方法,从而让小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数学,可以让小学生从视、听等不同方面了解数学,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及时改进,让小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篇6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选范文

    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 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 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 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 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 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 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 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 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 ’。”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 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 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 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习大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 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 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及其特征。为此,该课时的教 学目标可确定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及其在实际中的`简单应用,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从属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结合教学进行热爱解放军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

    为了实现平行四边形的教学目标,我们可选择或设计四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如下表)。当然教学方法的选 择和设计还远远不止这些。从表中四种教法的选择和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方案多法相辅的思想。方案但无定法的思想。在假定暂不考虑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的前提下,我们认为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案都是可以的。但若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小学习的难度来看,采用方案4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

    表中,方案这两条线平行吗?(演示 Ⅱ)这个图形是几边形?上、下两边平行吗?为什么?左、右两条边呢?(演示Ⅲ)随即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一 概念。表中的“练习法”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征而安排的一组图形判断题。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6篇


    根据您的需要我整理了以下信息:“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写范文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文档是我们在各种场合下展示自己的重要方式,我们别忘了还有很多精辟的范文可供参考。范文向我们介绍了整体构思环节和方法,欢迎你的到来愿这篇文章能够扩展你的知识并请与你的网友分享!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篇1】

    激趣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

    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映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兴趣。

    (二)巧妙设疑: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刀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音乐课中,巧妙设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推进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例如:在教《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时,导课是这样设计的:为什么每当奥运会健儿取得金牌时,会升国旗、奏国歌?为什么中国北京天安门升国旗是旅游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三)实践操作:

    音乐课上要用许多打击乐器。上课前,每生准备一份。根据小组特长在节奏学习中,各小组竞赛,每名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乐器练习节奏。在练习中,学生严肃认真唯恐自己组落后。通过学生边演边唱边击的教学形式,用朗读、拍手、拍腿、跺脚等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法训练节奏。在实践操作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师再也不是课堂的主宰。新课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者、参与者。在换位过程中,我努力研究认真思考认为换位决不是教师不主要。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固然重要,没有导演的精心编排,就不会有精彩的表演。所以换位:是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的换位,不是放手不管,是角色的换位,决不是与教师毫不相关,我试着从纯粹的师生关系转换成朋友关系,这样做提高了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紧紧与体育与健康、美术学科相关。只有巧妙地把体育与健康、美术知识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上好音乐课。例如:我在教学〈两个小酒窝〉时,先让学生听音乐,然后根据听到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画面,自创舞蹈动作。再放音乐,根据自己创作的画。有的同学两眼注视画面;有的同学轻轻拍打着节奏;有的同学随着乐曲小声哼唱;有的同学随着节奏点动着头。在这里,音乐美加上画面美展现了音乐深遂的意境美,使音乐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孩子们的心田,实现了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我校常年开设武术课,我常把学生学到的武术动作做为我授课的律动内容,使学生感到音乐舞蹈并不陌生。

    在节奏教学中,我把体育与健康的游戏运用到音乐课中。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如:《火车进站》该节奏游戏要求拍出正确的节奏。方法是:做几张大型节奏牌子,由二个一组拿着,作为火车站,另外由五人至八人为一列,搭成火车,2/4拍音乐开始,“火车”自由跑到“火车站”前集体按音乐节奏拍出“火车站”牌子上的节奏,如果全体同学能拍对,“火车站”牌子上举,“火车”进站,游戏继续。如果说拍错或不齐,“火车站”牌子放下,表示不能进站,搭火车的第一人退到最后一个位置。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体育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培养创新精神是各学科的教育学的核心任务,音乐也不例外,通过音乐教学,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幻想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幻想能力。教学中,我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低、中年级学生进行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简易词曲创作。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尽管课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

    随着电教媒体的广泛应用,音乐课件的出现,许多音乐教材都能以声像状态呈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法又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改变了过去那种只听音乐,看教科书上的图想象。例如:在教李奶奶片段时,我事先给学生准备了〈红灯记〉影片,从电影中,学生深深体会到这段唱词的情感与。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掌握所教内容。欣赏法生动形象,克服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所以这时适当的运用欣赏法教学更有利于音乐课堂教学。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是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姿体、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或者在教完一首歌曲时,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可以是童话角色,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种即兴表演不但能使学生更快、更独立地记住歌词,而且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总之,表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 小学生音乐教学中, 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 是当下所有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 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情况, 不断创新和改善教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以及自我修养。同时, 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及其兴趣爱好,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方法多式多样,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当地的教学条件, 应用游戏、多媒体、素材引入等方式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篇2】

    针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加强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小学音乐教学体系。笔者根据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探寻了几个发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途径。

    小学生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天性好动、爱玩、定性不强、对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许并不成熟,但是这并不影响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些孩子一听到音乐,身体就开始自然地律动,这是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反馈。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为出发点,寻找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关注的教学内容,并合理安排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主,引领学生进入音乐作品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去自主感受音乐的魅力,并配以适当的对音乐作品主旨和思想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从心理和内心感受上都能得到提升。

    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定型,在情绪上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受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从情感沟通和情感体验方面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就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中,轻松学习,能够获得的音乐审美的提升也更多,也能为今后审美能力的发展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此外,由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还是依靠其情感、喜好来支配的,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以及音乐教学的课堂需求来选择情感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投入音乐课堂学习中去。

    音乐教学是一门十分注重自我感受的课程教育,而小学音乐教学就是要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真实、自然的自我感受来不断深化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简单的音乐电影、歌舞剧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音乐小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学习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时,首先要向学生描绘一下歌曲内容,“小船”“湖水”“小鱼儿”“凉风”,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来表达一下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引领学生进入歌曲创设的情境之中,共同感受那美好的情景,然后再伴着优美的旋律一起欢唱。

    小学生天生活泼、外向,许多学生都很喜欢通过表演来表达自我。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各种音乐课堂活动的组织,为学生的自我表达提供充足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关于音乐的表演活动,例如:举行唱歌、乐器演奏以及舞蹈比赛等,努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音乐课堂活动可以进行组合式的表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孩子通过互相合作,提升其团队配合能力和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的音乐活动,带学生进行户外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并且可以结合一些户外地点设置课堂主题,例如:在公园进行户外音乐教学,可以选取一些与当时的情景相关的类似花朵、阳光等事物的歌曲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来学习音乐作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探究式教学是未来音乐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改变过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改而采用辅助、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音乐教学课程的探究式学习就是要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寻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问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开启对音乐的审美与感受能力。在教唱歌曲《同一首歌》时,如果采用原来的教唱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先预设好关于歌曲的问题,例如:《同一首歌》的演唱形式有几种?歌曲的哪一部分需要独唱?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其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通过自己演绎的方式来回答教师的预设问题。这种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音乐知识,而且也能够使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加强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对于发展小学音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发挥着积极影响。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坚持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探索。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篇3】

    尝试题一般是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仿的题目,是课本上问题的变形。

    出示尝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在学生尝试练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讲的。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有关的问题:如上题,“分母不同怎么办?”“为什么要通分?”

    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个问题认识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这时,就再出尝试题让学生试一试。一般采取让好、中、差三类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练习本上做的办法。

    在尝试练习时,可能有的同学做得不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学生会做题,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教师这时可按照一定逻辑系统向学生讲解所学的内容。这种讲解是有针对性的,是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学会了或部分学会了解题方法时进行的讲解,更能够突出重点。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篇4】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及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儿童的听觉和发声器官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使儿童的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有所发展,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摸索了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按一般心理,每个儿童都想了解自己唱得如何,都想听一听自己的声音,现场录放法是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演唱,老师把这一过程录下来,接着放给同学们听,然后大家一起指出他的演唱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加以纠正。采用现场录放法多用于唱歌课之后的巩固练习。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种手段能够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音乐趣味性,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丰富并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音乐课件具有形象性、真实性、主动性、感染性等特点,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诱导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使教与学变得容易。如在歌曲《愉快的春游多么好》的教学中,屏幕上出现蓝天白云、春暖花开的画面,随着画面的推进,同时响起了歌曲的优美旋律,“花儿开了,鸟儿叫了,多么好;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多么好;迎着春光,来到田野,多么美;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多么好。”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诗意自现,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同时也理解了歌曲所蕴含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提问总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思想、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使课堂结构紧凑、气氛活跃。音乐教学中的提问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如:“这首歌曲中是几拍子?以前听过吗?”;另一种是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唱,逐渐体会,寻找答案。譬如:在教唱歌曲以前教师范唱的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在欣赏歌(乐)曲时思考“本曲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这类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投入到欣赏中,并针对老师提的问题去听,听赏后要能谈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评论,然后让学生根据大家评论的问题再完整地欣赏乐曲,教师则做补充归纳。

    “体态律动法”是本世纪初由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1865--1950)首创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以加强对音乐的注意和记忆,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达到音、舞不分家。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编配简单的律动,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表演展示学生对歌曲、乐曲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现。例如通过歌曲《娃哈哈》(维吾尔族)的音乐,表演新疆舞蹈的形象;通过歌曲《洗手绢》(汪玲曲)的音乐,表演洗手绢时的愉快劳动情景;乐曲《游戏》(李重光曲)表演儿童游戏时欢乐的情绪;乐曲《骑木马》(刘诗昆曲)表演骑木马时的动作等。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事先安排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按部就班机械地跟着练,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夸大,而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削弱,故此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参与机会。自由参与的方法是教师无须点名提问,在教师不间断的伴奏下鼓励全体同学特别是胆小的同学逐个站起来接唱,面对挑战,勇于战胜自我,特别是胆小的同学有了第一次战胜自我表现的尝试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他们以后的学习,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唱歌课教学中,如果一味采取同时学习,没有一定的变化,会使学生疲劳、机械,失去主观能动性,盲目地随大流跟唱,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较难的歌曲学唱时尤其如此。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比较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较难的歌曲可以先集体学唱旋律,练习时分成两大组,第一组唱前半部分,第二组唱后半部分,一遍下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组都会集中注意力,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另一组会集中精神去听唱的一组是不是有错误,这样即使唱了局部旋律,也会对整体有很好的掌握。当歌曲学唱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分组进行巩固练习。这时的分组更可灵活一些,如:男生组与女生组;按排列分组;按前后位置划分等。这样的巩固练习引入了竞争机制,使每个小组充分调动积极性;使自己演唱更加完善。同时也可使听的一组在听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收获,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讲授法。教授法又称“口述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教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两种。它的优点是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教学大纲及教材中的所有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规(包括乐理、音乐表现手段、作品的分析处理等),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和技巧。但它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运用时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灵活变换讲授的具体方式。如果运用不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能就会受到压抑,甚至形成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并将影响讲授效果。教师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在叙述和描绘教学内容时可以穿插一些与讲述内容有关的趣闻,以增强讲述的效果。讲述法一般用于基本乐理的定义,含义等。教师在讲解时,可穿插直观的挂图、音响及练习法等,使讲解更明了、透彻。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演唱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直观性强,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教材进行范唱或范奏;配合教学内容出示相应的挂图及实物(如:乐器),运用录音、幻灯、录相等视听电化教具。但是在演示前要按照教学任务与教材内容,事先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范唱、范奏一定要熟练,最好能不看谱进行,能完整地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用来演示的教材要能够突出所学内容的主要特征。如音乐欣赏的录音带要将主旋律部分重新制作,在演示时能进行重点分析、欣赏,使学生对主题能加深记忆。范唱、范奏时,除了一般完整示范外,对作品的重点、难点部分可突出加以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学习。但演示要适时、适当。所谓适时,即不能过早出示,也不能过晚,用完后立即整理收藏,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谓适当,即演示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喧宾夺主,适得其反。要合理使用,才能获得教学效果。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直至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他们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律动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等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运用讨论法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提出问题,并做好一定的知识准备,以便不失时机的启发、引导、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讨论的题目要具体、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中心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后要有小结。教师对学生讨论中的各种意见,要进行辨证的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和评价,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法是融情、言、行为一体的教学法,是与音乐教学的特征相吻合的。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从而用歌唱、奏乐、动作等把它表现出来。人们常说: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就说明“情”在歌唱中的重要意见。情境法在音乐教学上的途径有: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

    如:在欣赏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时,初听作品我不出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带着“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等问题进行欣赏。从而让学生了解音色与音乐作品表现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分析音乐作品,通过听赏音乐的情绪情感变化,逐步领会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感受节拍、节奏、音色、和声、配器等音乐要素的对比与变化,通过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形象的情感体验,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与意境,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引起共鸣。因为在教学中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保持着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进行学习。用好问题欣赏法,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或者身边的事情,或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提出有一定特殊性的、有利于激趣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参加一定的活动,使他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这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得出结论,这更能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而且克服困难越多,心情就愈加愉悦,学习的兴趣就愈浓,学习效果也越好。

    总之,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我们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教学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让我们铭记柯达伊的告戒:“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儿童的音乐天才。”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神圣的,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篇5】

    提示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两种。

    优点:

    a.使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

    b.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课程标准及教材中的所有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识;

    c.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

    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的演唱、演奏,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练习法是为形成一定技能、技巧,培养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提问法”,是师生通过相互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启发式谈话和问答式谈话。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某一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

    欣赏法是学生在音乐教师指导下,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借以陶冶情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是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

    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扩大学生的视野,从现实生活中受教育音乐表演与欣赏,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各年级应有的传统的音乐艺术活动及定点参观访问的项目受学校射去经济文化条件限制。

    发展学生多种感观通道对音乐感受体验的能力,增强身体的动作协调性赏与音乐基本要素的学习以小学低中年级为主,不限其他各年级足够的教学活动空间受音乐学习空间的制约。

    发展学生音乐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即兴创作与表演,在教师指导下的作曲,具有多向、活跃、随机性强的特点,驾驭有一定难度。

    发展学生节奏感、动作协调性及对音乐速度、力度、音色等表现手段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动作形象的模仿、创作为主要内容以小学低中年级为主足够的教学活动空间活动内容与儿童年龄联系密切,受年龄特征及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的限制。

    歌唱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各个器官的配合,姿势正确了才能使发声部位正常运转。正确的歌唱姿势: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精神饱满的状态。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着力在前脚,身体自然平稳;眼睛保持平视,眉、眼、嘴要呈现积极状态。胸部自然挺起,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可使气息畅通无阻。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画蛇添足。[1]

    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一样的。我在呼吸练习方面,要求学生站立,每人将手放在腰围的位置上,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让全体学生一起吸气,吸后停留瞬间,在轻柔的“嘶”声中有控制地慢慢呼出,呼气时要轻柔、平静、均匀、舒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而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容易理解与记忆。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声音,启发学生联想有趣的动物形象,然后模仿出动物的叫声,以达到和声音程的目的。比如,小孩子都喜欢动物,我在课堂上问学生:“听过小鸡叫没有?”并让他们学一学小鸡叫。学生们十分开心地学小鸡“叽叽叽”的叫声。又问“听过小鸭叫没有?”让他们“呷 呷 呷”地学小鸭叫,再问“听过小鸡小鸭一同叫没有?”然后启发学生说小鸡小鸭单独叫是独唱,同时唱是合唱。这?泳褪寡?生形象地认识了合唱,脑子里初步有了合唱的联想。在教唱时,我把学生分成小鸡组、小鸭组,让他们同我一起按发声曲进行移调练习:

    在训练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高度重视我的手势:一只手代表小鸡,一只手代表小鸭。两只手交替,或分或合,引导学生反复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唱,学生就初步产生了和声的印象。

    同时我又对学生们讲:“老鸭与小鸭叫声一样不一样?”并让他们分别学一学。学生们学完之后,我告诉他们老鸭与小鸭同时叫是合唱。老鸡与小鸡一起叫也是合唱。这样学生们脑海里合唱的概念就泛化了。

    为了使二部模声的象声字语上下保持一致,我又把曲子进一步改编为:

    这段曲子要求学生唱得活泼、轻快,声音有弹性,中快速度。在这样的学习中演唱能活跃气氛、学生很有兴趣。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我十分注意用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方式、手段,对他们进行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训练。我准备了一些唱名的卡片,比如钢琴上1、3两个音,就出示了这两个卡片,让学生齐唱1、3,然后再同时出示两个卡片,让两组学生合唱|,这种方法作为常规训练的方法,我在低年级合唱教学中运用得比较普遍。

    同时,我把音阶手势“柯达伊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来,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种方法借助七种不同手势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并用手势位置的高低,从视觉空间上把音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以帮助初学者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在具体教学中我先告诉学生各种手势代表什么,然后用琴声和手势结合起来练唱。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弹琴、做手势,让学生听音、看手势练习听唱,从而把小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音高与视觉手势结合起来,化解了难度,做到了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在这些训练之后我进一步向前推进,只给一个固定音高让学生离开琴,看着手势唱音程。具体做法是单音练习先唱旋律音程,后唱和声音程。我把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左右手各指挥一个组。当我左手作出“mi”的手势时,甲组就齐唱“mi”;右手作出“do”的手势时,乙组就唱“do”;双手同时做出不同的手势时,两组就同时唱出各自的音,从而形成合唱。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篇6】

    高中音乐课是一门必修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高中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学生对于音乐课中的理论知识缺乏强烈的动机。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对学生情感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得到音乐的熏陶,促进他们情感和认知的健康发展。

    首先,高中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美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实际上是实施美育的过程,是对情感审美的过程,这就要求音乐教学要以情感人。音乐教育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立意、音韵和曲调。音乐教育陶冶了学生情操,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其次,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音乐教育中的音乐鉴赏、音乐创作等锻炼了学生的右脑,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高中阶段是对学生音乐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课上锻炼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力求音乐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首先,要明确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确定每个课时要完成的任务,以便引导教学工作的完成。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这样就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还要考虑自身的特长和不足,尽力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高中生一般都喜欢流行音乐,因此合理地利用流行音乐开展教学是可行的。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要结合学生的兴趣,选择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鉴赏。高中生多少会有叛逆的性格,而流行音乐中的摇滚音乐正好符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的摇滚歌曲,让学生产生兴趣,趁热打铁为他们讲解摇滚音乐的相关知识和音乐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例如,课程开始后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首五月天的《第二人生》,学生也会跟着唱,在播放完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理解这首歌的内涵了吗?”学生就会重新回想这首歌,思考歌词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再播放一遍,并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提供歌词,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这首歌的意思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会获得“第二人生”,这样就为面临着高考压力的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心,同时也收获了相关的音乐知识。对于流行音乐的选择要以积极向上的为主,同时还要适合学生的兴趣,以此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引导他们鉴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合理利用多媒体开展音乐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把音乐和情感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这一家喻户晓的作品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这一作品的视频,让他们观察演奏者是如何利用西洋乐器演绎中华民族音乐的,在播放完之后教师可以为他们介绍相关的乐器,与中国传统的乐器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收获了一些乐器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示《梁祝》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

    对比分析是指对比音乐作品的不同部分或者对比两个相似的作品,利用对比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例如,三部曲式的作品就充分利用了对比,在欣赏《江河水》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比作品中的三个乐段,让学生注意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让他们体会作者在这三个乐段中表达的不同感情,学生在欣赏时会有意地注意作品曲调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回忆、凄凉、悲伤、愤怒、无奈”等情绪变化,自然地让学生体会了作品的主旨,在思想上也得到了熏陶。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在课前的五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演唱,之后给予积极的评价。在课下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听取他们对音乐课的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还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音乐教师要通过音乐教学引导他们发现美和认识美。

    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音乐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和接受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曹薇。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反思[J]。青少年日记:教育科学研究,(05)。

    英语语法课常用的教学方法5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英语语法课常用的教学方法5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英语语法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1

    语法教学主要不是针对小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小学本身接触的语法现象很有限,没有多少需要系统处理的,二是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不太适合给他们讲语法。

    但常有老师问这个问题,小学英语教不教语法,不教的话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语法现象咋处理?教的话,怎么教法?

    这说明,小学英语虽然简单,可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语法问题,有些单靠听说活动任务来处理,效果可能不是最好地,也就是说,某些语法现象也有必要从结构形式上进行某种处理,也就是一般说的语法教学了,下面就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谈24个字的浅见,请大家指正。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这24个字就是:先例后法、意义领先、提醒注意、点到为止、随遇随点、适时归纳。

    “先例后法,意义领先”,是说不在接触足够实例的情况下解释语法现象,不脱离实例讲结构。解释语法现象的时候首先从意义出发,结合语言使用来解释,不离开意义讲结构,更不要背“口诀”

    “提醒注意”是在听说读写实际语言材料中遇到需要处理的语法现象时,教师明确点明这种用法,适当解释其形式和意义。“点到为止”是仅仅结合当时具体例子解释,不作不必要的拓展。比如第一次接触名词复数的时候,学生遇到了apples,可能会问这个s是干什么用的?这时候告诉学生这个S表示“不是一个”就行了。遇到teeth,学生会问牙不是tooth吗?可以让学生先记住,表示一个牙的时候EE,表示多个牙的时候就OO了,不必把名词复数的各种情况和变化形式全部展示给学生。

    “随遇随点”是说前面接触过的语法现象后面再遇到,比如名词的各种复数形式,每次遇到都应该结合当时的例子明确提示。“适时归纳”是当一类语法现象学生遇到的实例已经足够多了,比较熟悉了,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比如学生接触了名词复数的几种形式变化后,可以把学生以前学过的例子集中到一起,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但是不必要“求全”,没接触过得没必要急着“补充”。

    从反面说,主张“先例后法、意义领先、提醒注意、点到为止、随遇随点、适时归纳”也就是反对离开语境和意义讲语法规则,不主张离开意义背口诀;反对语法知识点支离破碎,主张适时归纳,但也反对没有足够感性积累的情况下过早归纳;语法规则的归纳反对教师灌输,提倡教师提供典型实例,学生或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反对不顾学生需要和接受能力追求全面。

    英语语法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2

    分享: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1.课堂讲解: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决不是照本宣读,而是抓重点难点,总结规律,深入浅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使用目的:语法课的特殊性决定了脱离教师讲解过分追求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仍然注重传统的课堂讲解,以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体系。

    实施过程:每节课使用一半的时间由教师就所涉及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实施效果: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原本抽象而且不容易理解的语法知识,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2.实践练习:课堂上除讲解以外的另一半时间用于学生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包括填空、改错、翻译、写作等。

    使用目的:适当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语法知识,并且学会把语言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启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作出解答。

    实施过程:练习讲解中我们一反传统的“对答案”的单调模式,而是鼓励学生先就同学们提供的不同答案进行解释和辩论,教师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作总结和解释。

    实施效果: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课堂上讲练习时再也看不到学生打瞌睡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热烈的讨论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灵感。

    3.互动研讨:针对语法学习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鼓励学生就某些课题进行研究,并组织讨论,写出书面论文。

    使用目的: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研究习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增强课程的互动性。

    实施过程:在学期开始的时候,由教师确定一系列和语法现象有关的研究题目,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书面论文,提交给任课老师。老师进行阅读修改后进行评分和反馈。

    实施效果: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法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语法不再是僵硬的条条框框,而是活生生存在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的东西。同时培养了学生写作论文的严谨治学习惯。

    4.沟通和互动:

    使用目的:保证学生和教师的充分沟通,启发教师的灵感,推动教学相长。

    实施过程:在课堂内外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提问,对于不习惯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我们增加了电子邮件等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交流。

    实施效果: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能够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教和学。

    英语语法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3

    英语语法教学方法浅谈

    1、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在情景中进行

    例如在教学名词的单复数时,在学生学会单数的表达后,马上出示多个物体的时候怎么说呢?于是就出现了名词之后加“s”或者“es”的形式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再如在讲现在进行时态、过去进行时态时,就可以创设一个学生比较喜欢的人物。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在做什么?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自己昨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自己喜欢的人物昨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这两种时态用法。

    2、在教学中不断归纳、总结

    学生从具体学习中归纳、总结,找出其中语法的规律。比如:在讲解动词的用法时,学生归纳出哪些动词后面必须跟动词的“ing”形式;哪些跟带“to”的动词不等式;哪些动词主动语态“to”省略,被动语态“to”回来等。

    3、句型和情景对话的方式

    句型是从大量的句子中概括出来的典型句子,是语言的结构模式。所以这样的知识呈现形式很适合学生反复操练达到对语法的掌握。

    4、通过背诵相关的语句

    比如背诵语法聚焦中句子,背诵喜爱歌曲的歌词、谚语、故事句子等来学习语法。教定语从句时,让学生记住谚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教学中我们可以想出很多的方法来教学生记语法,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适合自己的学语法的方法,效果一定会比枯燥乏味的讲解好得多。

    5、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它采用两人或多人活动或整组活动形式,避免了班额大,不同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参差不齐,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等教学问题。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状况,从而优化英语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实践,使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6、运用语篇教学

    语法教学应与听、说、和阅读活动紧密结合。阅读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阅读中遇到的一些语法现象,学生会加深对这些语法现象的理解,这绝非单纯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所能替代的。知识的印象,又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语法教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法知识,只有这样,新课改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才能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英语语法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4

    一、引言

    随着以“任务型教学”为代表的交际教学法思想被推崇,以及对新课标中“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理解的偏颇。有教师认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而误以为语法教学可有可无。于是“淡化语法”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双基”的薄弱,因此阻碍着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此,本文提出重新审视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语法作为形式语言的要素,是对语言存在的规则所做出的概括描述。其形式是一套规则,其作用是将负载语音的词汇组合成语言(language)并生成言语(words)。这样,语法就成了学习者掌握语言的完善而有价值的工具,学习者不可不学。

    对于中国的中学生来说,语法教学更具有必要性。因为中国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获得更多的是靠“学得”(learning)而不是“习得”(acquisition)(张正东,XX)。这是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崔刚,XX):

    第一,英语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而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

    第二,英语使用的环境差。在中国没有二语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的使用环境,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

    第三,学生学习英语是学业课程的需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多数没有直接的学习动机。

    第四,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大。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象形文字,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受汉语“负迁移”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要比其它拼音文字国家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

    这些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是作为一门外语,不能象第二语言那样习得语言。虽然外语相对于第一语言是第二语言,但作为目的语,并非在目的语国家(如英、美)为移民者开设的二语(英语),外语主要通过有意学习(学得)而掌握。在学校学得外语又有以下主要特点:(1)主要遵循知识(主要为语法)→技能→运用能力的线路发展;(2)输入之后在吸收之前都得经过理解,这种理解或采用归纳方式、类似“熟而生巧”,或采用演绎方式、类似“画龙点睛”,都离不了语法(戴淑静,XX)。

    三、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是一个接受知识与完全消化并贮存知识的动态过程。英语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因此,不能用语言“习得”模式去硬套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而应根据教与学的实情,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创新语法教学方法(杨金昌,XX)。

    1、归纳法。归纳法即教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语法。例如,在学习情态动词结构“shouldhavedone”时,教师可呈现例句:thedriver’scarelessnesscostmanypassengers’lives.接着启发学生:doyouthinkthedrivershouldhavebeencareful?学生会立刻理解句中“shouldhavebeencareful”的含义。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点明语言点的规则,而是应呈现更多的句子,以检验学生的对新语法项目的理解。教师呈现每个例句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待他们领会句意后再引导用“shouldhavedone”改写句子。(1)thismorningmarywaslateforschool.→sheshouldhavegotupalittleearlier.(2)ididn’tpasstheexambecauseihadwastedlotsoftime.→ishouldhavemadefulluseoftimetoworkonmylessons.

    ……在上述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和练习若干句子,既能很快理解“shouldhavedone”的意义,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即:“should+现在完成式”表示“本来应该做某事而实际上并未做”,常常含有责备、不满的语气。这样的归纳教学能让学生理解和活化语法规则。

    2、对比法。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困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关键点,发现差异点。例如,学生学习了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后,对that引导的从句究竟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深感迷惑。此时,教师可出示以下两个例句:(1)thenewsthathepassedtheentrancecollegeexaminationmadehisparentsveryhappy.(2)thenewsthathetoldmemademeverysurprised.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that引导的两个从句,然后让学生分析that在两个从句中的语法成分,很快学生发现that在句(1)从句不作任何成分,而在句(2)从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最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出that在同位语从句中不作语法成分,在定语从句中作语法成分。经过对比,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化难为易”。

    3、情景法。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如能为学生知觉和理解教材创设情境和构架,制作生动形象的语境,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清楚而又合逻辑的知觉组织,定能提高学习质量(万云英,1991)。如,―ing分词与―ed分词是中学语法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对其之间的差异分辨不清。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当水沸腾时,教师介绍短语boiling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呈现短语boiledwater,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的语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的区别:现在分词一般表示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完成的动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国情制约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是离不开语法的,应给予语法教学一片天地。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方法是人为多样的,正所谓“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其核心应是结合英语教学活动,体现“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的原则。

    英语语法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5

    当我们正式成为一名初中教师时,心中带着些许的不适应,因为环境的改变,我们对于英语教学的领悟也许会更加深入哦。这里与大家分享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有时间我们不妨学习一下,看看自己能够做到何种程度。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一、更新教学思想

    教学班是一个由学生组织,教师和学生互相支持、互相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对象,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探索教学方法

    1、激趣法

    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当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都很浓厚,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遇到一些困难,如单词记不住,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降低。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方面,我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学会动脑,传授可供思考的知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同时,采用新奇而“刺激”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在情意领域里,我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材料,明确学习目的,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性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目标体系,指导他们寻求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

    2、创设情景法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都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走出来,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昂扬、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

    3、活动育智法

    首先,我通览全学段英语教材,精研课文,然后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分单元设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如开辟“每周10题”的英语学习专栏,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或短文,供学生自学,以巩固新知,拓展知识视野。

    这些活动,既与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相配合,又相对独立形成一个活动课体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如此安排,克服了课外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了活动效果,真正使课外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教学在初中各科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设计课堂教学,积极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实物,诱发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每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其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内容力求新颖别致。通过游戏,将教学内容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达到了理解记忆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由此产生兴趣,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创设情景,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就餐的对话时,我事先准备了牛奶、面包等,上课时把讲台当成餐馆的柜台,将准备的东西放在上面。先是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把对话表演出来;反复几次以后,教师再用学过的表示吃、喝的单词套用句型,让学生两人一组扮演角色表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在这一关键时刻,一方面,我帮助学生学会动脑,避免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材料,明确学习目的,指导他们寻求一个个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克服困难,由浅入深,一个个实现目标。

    新旧联系,启发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易忘。对于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只要能和学过的单词或知识点联系上,就尽量让他们做比较。这样,学生既很有趣地学会了生词,又巩固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6篇


    将范文浓缩为模版,并在写作时运用, 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工作方法,让处理任务更加轻松,你是否在寻找值得借鉴的范文呢?编辑耐心挑选了一篇题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我们会持续更新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1】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初探

    摘要: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原动力。音乐犹如千军万马,是节奏把它们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如果没有节奏,音乐就会杂乱无章,根本形不成音乐,因此,在音乐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的训练不可忽视,为了达到掌握节奏的目的,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循序渐进的进行节奏训练。

    关键词:音乐 节奏 训练

    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感受到小学低年级的节奏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节奏创编活动的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去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那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去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例举几点:

    一、听说节奏训练

    对于低年级初学节奏时,我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听说节奏练习。

    ⒈只有在倾听音乐中,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各种听觉训练,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等。

    节奏,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我播放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如:火车声、汽车声、风铃声、走路声、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青蛙叫等),让学生猜一猜,由于猜一猜是低年级学生的爱好之一,固然兴趣浓厚,当我播放火车声呜—呜—,学生一听就知道是火车的声音,听着听着便会将词、节奏脱口而出,同时对节奏的长短、强弱、高低掌握的也不错。此外,还让学生听一些伴奏(包括前奏、间奏、尾奏),听多了,学生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节奏哼了出来。

    2.说节奏,结合刚才听了的声音节奏外,还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的节奏。此时孩子们就会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对节奏就有所感悟,慢慢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因此,听说节奏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动口能力等,也为以后的视唱练耳打下基础.二、模仿节奏训练

    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模仿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模仿成人的活动,模仿各种小动物,他们都乐此不疲,我们老师要给学生多多示范,在示范时,必须要准确、规范、到位,在音乐声中完整的进行示范,使学生对音乐的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认为模仿节奏应抓住这几点:

    1、进行语言节奏练习。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如:念句子、念儿歌,有节奏的念。如二年级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抓住节奏ⅩⅩ ⅩⅩ∣Ⅹ Ⅹ

    ①ⅩⅩ ⅩⅩ∣Ⅹ Ⅹ ②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Ⅹ

    自己 洗衣 服 呀 大家 一起 洗 手 洗手 洗手 洗 手

    自己 梳头 发 呀 大家 一起 刷 牙 刷牙 刷牙 刷 牙

    再如: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

    小房 子 大房 子 石头 房子 木房 子

    2、动作模仿。根据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师示范动作(拍手、拍腿、跺腿、耸肩等),让学生模仿,培养他们学习节奏的敏感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感知节奏。

    如节奏型:① 师(拍手)ⅩⅩ Ⅹ∣ⅩⅩ Ⅹ∣

    ②(拍腿)Ⅹ Ⅹ∣ⅩⅩ Ⅹ∣

    ③(跺腿)Ⅹ ⅩⅩ∣ⅩⅩ Ⅹ∣

    ④(耸肩)Ⅹ — ∣Ⅹ —∣

    3、语言动作同时模仿。师有节奏地边说边做动作,利用多种节奏(如二拍

    子、三拍子、四拍子等)给学生示范,学生模仿,培养他们动作的协调性。如:①师拍手(念)Ⅹ Ⅹ ∣Ⅹ Ⅹ Ⅹ∣ ② ⅩⅩ ⅩⅩ∣Ⅹ Ⅹ Ⅹ∣

    请你 跟我∣这 样 做∣ 请你 跟我∣这 样 做∣

    生模仿(念)Ⅹ Ⅹ ∣Ⅹ Ⅹ Ⅹ∣ ⅩⅩ ⅩⅩ∣Ⅹ Ⅹ Ⅹ∣

    我就 跟你∣这 样 做∣ 我就 跟你∣这 样 做∣

    三、激发欲望 表现节奏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音乐实践的过程。由于学生之间有着个性差异,因此对于同一个音乐作品的理解、想象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随之他们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动——是表现的一种形式,恰恰也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这一特点同样可以发挥到节奏教学上。

    例:教学 4/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1、让学生试着拍一拍并寻找这条节奏每小节之间的特点(熟悉整条节奏)

    2、教师范奏(打击乐器)让学生初次感受整条节奏的节奏感。(感受)

    3、自由练习,找出你觉得最困难的地方,我们一起学习。(难点节奏:x咚 –”像什么发出的声音引发到“x-”)。

    5、自编儿歌、口诀等,教师提醒可以是一首歌、一首诗、一串数字、一首童谣等等,并带上自己创编的内容按着节奏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听你们说的是同样的节奏吗?(理解、创编)

    6、把儿歌等展示给所有的同学看,教师要肯定学生优秀的文字创编,但同时更要让另外同学找出他在节奏上的缺点或错误,以求得其余学生更准确的节奏。

    7、教师借用学生的各种创编内容把节奏准确的念、拍,让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熟悉掌握节奏。

    例:4/4 x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1 2 3 4 5 上山 打老 虎 老 虎 呀 打不着 打到小松鼠

    床前明月光 疑是 地上 霜 举 头 呀 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8、齐说、生生互说、单个表演说等多种形式加以练习,并给予录音,让学生们看看自己的创编成果(身体动作拍手、跺脚等多种器官的参与)。

    这样,学生们表现异常积极,尤其在单个表演说的时候,气氛特别高涨。同时,允许学生不完全、不正确的念读,并及时肯定这些学生的创编闪光点,让不同的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节奏的魅力,从而在逐步积累与发展中学会如何去理解、表现音乐节奏。

    四、用各种打击乐器训练节奏

    打击乐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打击乐器很陌生,当我将各种打击乐器展现在他们眼前时,个个

    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非常的激动,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我及时捕捉他们这一份迫切,对他们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节奏训练。

    1、学习碰铃、三角铁、响板、木鱼、砂槌等打击乐的节奏,同时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除了认识的打击乐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可利用一些道具(如盆、铁桶、筷子等),去敲一敲,听一听,去创造自己的节奏。

    学生在学习打击乐器的过程中,一是爱玩乐器,二是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感受到各种乐器的音色,还懂得如何敲出特别好听的声音,可谓是一举多得。

    2、用打击乐器合奏

    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根据节奏型进行合奏,或给小乐曲配上伴奏,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

    五、开发潜能 创作节奏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小学音乐创作实践内容包括:(1-2)年级能运用人声、语言、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的节奏或旋律;对于刚刚接触到创作的学生来说,给一条节奏配上旋律似乎难了些,所以,我注重了对学生创作节奏的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在自主的音乐节奏创作中,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益。

    1、让学生给节奏卡上的节奏进行创作要求创作的节奏具有紧张、有趣、高兴、抒情等不同情绪的节奏短句,让他们从自己的创编中获得情感的认识和感受。

    2、用不同的节奏表示动物不同的行走和行走时的不同心情。

    例:愤怒的老虎 xxxx xxxx ;高兴的小白兔 x x x x x x 等以学生最喜爱的动物为切口进行教学,有利于避免学习的枯燥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学习了节奏创作。

    3、给予一些日常用语、运动项目等配上节奏,并说一说,做一做。

    例:①日常用语如:“你是谁?”(可以带上不同的节奏来问)你 是 谁? 她 是 刘 晓 芳

    3/4 x x x 和x.x x-等 4/4 x x x x x 和 x x · x x x 等

    ②运动项目:跳绳(单脚 双脚)、走路(快走 慢走)、跑步、跳皮筋(花样跳法)等都可以拿到节奏学习上,因为这些都是学生们经常接触的事,非常熟悉,而且给它们以多种节奏形式表现来得比较新奇,学生们都感到好奇,都想试一试,这也符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性格特征。

    4、改变已经学会演唱的歌曲的节奏,体会不同节奏带来的不同音乐特点,享受自己的创作成果,从而认识学好节奏的重要性。

    总之,学习节奏是小学唱歌、舞蹈、视唱、器乐、欣赏等诸多学科的支柱,学生学习节奏时,只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才能确切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学生的潜力也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这些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在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只有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样式和开拓新的教学领域,才能享受到创造带来的无穷乐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2】

    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方法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在体育教学设计上,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进程;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上,从过去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转向由教师指导、启发和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在方法主体性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为“启智、求知、调心、育体”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向促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在关注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下面谈一谈低年级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一、游戏教学法

    运动游戏,也称为体育游戏,是由基础运动动作组成的、具有情节的体育手段。是一项古老的、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活动。运动游戏具有基础性、简易性、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开放性、娱乐性等。孩子在幼儿园接受过的体育教育也恰恰正是这种运动游戏,为了使小、幼体育教育自然过渡,使孩子能很快适应正规的体育,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仍应多采用这种游戏教学方法。虽然教学以游戏为主,但是游戏目的应更加明确,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因此游戏的设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1.课堂常规方面的游戏设计。常规教学中的队列训练,学生不仅会感到特别枯燥而且不容易做对、做好。站队时,应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并能很迅速站好队。六、七岁孩子的空间知觉很差,对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别是方位认识模糊。但可以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向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的空间知觉得到较快提高。

    2.教材部分的游戏设计。小学体育教材与幼儿园的体育教材不同,它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它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这些技术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十足。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这一教材单纯理解为“齐步走”,只片面的强调整齐,而忽略了走步教材的真正目的。成人化、军事化的训练更是使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类教材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橇走”等等。跑步是孩子喜欢的项目,但教学的组织形式毫无变化,孩子也会很快失去兴趣。在教学中加一些游戏,如“

    老狼老狼几点了”、“邮递员送信”、“抓尾巴”、“小动物赛跑——圆周跑”、“迎面接力”等,这样孩子们就会自发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玩着、奔跑着,欢笑着。

    3.放松部分的游戏设计。放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使身心放松、愉悦。游戏方法较其它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舌头”、“给球打气”、“参观自然保护区——模仿各种小动物”、“风吹雪花飘”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4.过渡性游戏的设计。游戏不仅可以作为主要教材出现,它还可以作为过渡性教材出现。其目的是使课中所有教材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如在篮球和实心球教材中,拿球、放球的小游戏就要精心设计。“头上胯下传球”、“腰部左右传球”、“传地滚球”、“双脚夹球跳去跳回”等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孩子人手一球,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通常为两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2.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如学习立定跳远,可以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教师用语言描绘法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妈妈。于是引出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3.作为开始准备、整理活动的手段。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形态、各种人物状态,以及各种事物如小汽车、大火车、马车、大气球等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或由运动状态向相对安静状态过渡的目的.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4.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求学生(小组或个人)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的场地位置,或站成规定的队形,或完成布置场地、器材的任务而创设的情境活动。如将梯形队调成半圆形队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飞过去、蚂蚁搬家的游戏走过去、或者是四队可分别模仿开大汽车、开拖拉机、赶马车、推着小推车,跑到教师指定的地点。

    5.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模仿红军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习解放军叔叔那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集团”教学法

    “小集团”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协同,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在“小集团”教学中,学生除了直接与教师发生联系外,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帮、互练、互学、互相评价,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担当小老师的学生,会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在为别人指导动作的同时,动作的要点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被指导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胆小、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精神放松了,思想顾虑在融洽的气氛中消失了。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给予纠正与辅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创造,引导他们想了练、练了想、想中练、练中想,反复尝试体会。通过“小集团”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练习密度、提高了动作水平,还可增强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3】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的有效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方法,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小学生的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但普遍好动、好奇心强,尤其对新奇动人的事物较敏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数学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策略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一、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有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景,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但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应蕴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或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两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二、恰当使用教具、学具。教具和学具是连接学生生活实际与数学抽象的桥梁,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的物质基础,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新课标要求的非智力目标的达成。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而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它能起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的效果,如我们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如果我们使用教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教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又如在教:“小明有9本书,小红有5本,小明拿几本给小红,小明和小红同样多?”学生都错认为9-5=4(本)。如果事先让学生动手摆两排个数不等的圆片,从中可以发现一排圆片的增加蕴含着另一排圆片减少的相互依存关系,就能马上意识到此题的本质意义,不会出错。

    三、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于是,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让学生“创作”应用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杯牛奶5元,一个面包比它贵3元,我喝了一杯牛奶和一个面包,你们说我用了多少元?”;“我妈妈买了2斤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5倍,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斤水果?;小丽有45元钱,比小明多7元,小明有多少元?”由于题材来自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学生发言积极、语言流畅,思维呈多极化和多元化,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创造而倍感兴奋,更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厚,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要主要采用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画笑脸娃娃,在黑板上画苹果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适度的评价,不是无原则的夸奖,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老师还是应该给予纠正,在鼓励下纠正,在表扬中纠错。因为我知道,错误的做法往往蕴涵创新的思维,错误的行为往往会孕育创新的火种。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以上几点,只是从大体上说出了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当然也不是一陈不变的,在实践中还应根据时间、对象等条件的变化,因地制宜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有灵活使用各种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在课后用心总结修改,就会找到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简单易操作,自然适合。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习惯。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这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益。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探索、挖掘各种教学策略,不断地拓展、总结、完善,以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4】

    小数教学方法

    新课标有了新要求,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1.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遇面后的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4.创设平等愉快,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发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和面容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遗憾?”“今天的课堂,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观察分析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相似的学生。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我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学中的“突然”事例,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使所教的小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问题 探索

    创新

    数学教学是再创新再发现的教学

    根据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出课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5】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

    茶铺完小 肖秋群

    众所周知,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响到读和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可长期以来,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那么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人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呢?我认为应让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千变万化。

    一、轻松愉快,主动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时时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采用直观手段。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不约而同的迷上“动画片”。针对这一现象,识字教学时,可以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诱发学生探寻知识的强烈愿望。如教“春”字,先出示“三个小朋友在阳光明媚、杨柳依依、草绿花红的环境中游玩”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他们形象感受“春”是四季中第一季的含义。接着,凭借画面上三个小朋友在阳光中游玩的情景,与汉字“春”建立起识记联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个部件,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编识字儿歌:“三个小儿乐悠悠,红日晴天去春游。”然后,小结记字方法后指导书写。这样通过动画、儿歌等形式,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识字,效果十分理想。

    2、开展游戏活动。小学生天性喜欢游戏,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刚从绚丽多姿的游戏、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门,如果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过早地压上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不但达不到识字的教学目的,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要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儿歌、操作、动手模拟等活动,让他们的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以“动”激活识字教学。比如,琅琅上口,生动有趣的儿歌,对低年级的儿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把一些字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进行记诵,有利于学生主动识字。如教学“情”时,因“青”的构字率较高,前面也学过了“清”字,所以,利用识字儿歌:“山青青,水清清,心头有事情。看东西用眼睛,出太阳天气晴,说话嘴边常带请。”把“清、青、请、情、晴、睛”都编了进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记住了“清”这个字,复习了“情”,还渗透学习了“睛、情、青、晴”,妙趣横生。“己、已、巳”是易混字,“堵巳不堵己,堵了一半就是已”,孩子在一句简短的歌谣中加强记忆,分清了“已”和“己”的字形,又拓展学会了“巳”。又如“荷——有个小孩儿叫小何,头戴一顶大草帽,草帽圆圆绿油油,原来是片大荷叶。”“飘——二小头上飘西风。”“想——相片放在心口上,天天看了都会想。”从学生自编或在家长的帮助下编创的儿歌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的识字能力在逐步加强。

    二、充分利用“语文园地”,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教材中“语文园地”的设计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激励每位学生都去发现,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语文园地一”中“我的发现”向学生提出“今天发现了两种识字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哥──歌”“古──故”等 13组字,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发现了哪种识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可在互相交流中,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对这些识字方法,进行选择和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读书和识字方法。再如学习“语文园地四”中“我的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扌”旁的字和动作有关,在识字中,先让学生读一读“摔”“拦”“拾”“摸”“拨”“擦”这些字,而后将这些字编在句子里,如:“你摔了东西,我拦住你,又帮你拾起来,摸一摸你的手,拨开你额上的头发,擦掉你头上的汗水”,并引导学生自己来编,这种练习学生最喜欢参与,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识记形声字的方法,并让学生在识记生字过程注意发现、运用,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既认识了字,又有总结出汉字形体的一定规律,从而体味到汉字的构字特点,引导主动、高效识字。

    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识字

    阅读是识字的目的,也是识字的途径。因此识字和阅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识字。文中识字,主要是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有识字意识。如学生自读课文时,画出不认识的字。

    在汇报读书情况时,学生利用听读、指读等方式,强化在语言环境中记字;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读不正确的主要原因是字不认识),对认读字用投影、板书等方式加以强化。案例:《两只小狮子》

    第二自然段认读字较多,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分别打出这两句话,也可以在句中把认读字套红,指导学生边认字,边读文。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考虑识字的需要加以板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板书。案例:《棉鞋里的阳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情况(说说课文讲什么事),板书并认读字词: 棉鞋里的阳光 妈妈 晒棉被 小峰 晒棉鞋(摆)

    在读奶奶盖着晒过的棉被很舒服时,让学生画一画表示奶奶动作的词,教师在反馈时板书“脱、躺、合上眼睛”,指导学生认读。案例:《两只鸟蛋》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体会我对鸟蛋的喜爱时,必然涉及“取”和“拿”的不同,“凉凉的”等词语,板书认读。讨论:妈妈为什么说鸟妈妈一定会着急?(板书“一定”认读)“我听了妈妈的话怎样想,怎样做?”(板书“连忙”“轻轻地”“送还”认读)。

    这样把识字和指导朗读、理解内容、发展思维、培养语感结合在一起,使识字更有情境,也易于学生对识记字词的理解。

    四、贴近生活,主动识字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6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知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1、利用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教师用水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红色。教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绿色。教师又让几个学生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氵”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三点水、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字底”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扎在学生的脑海中,既准确地感知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学生熟悉的事物,是识字教学的最好教具。它既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化学生对汉字本源的认识,又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识字教学要与学生周围事物紧密联系”的观点。

    开学一周后,我们把教室里的可视物品贴上写有拼音及汉字的标签,平时触目可及,老师在拼音教学时可以适当引读,下课与学生闲聊时还可以随机抽查。这样利用生活环境,在熟悉拼音的同时,学生就能认识50多个难度较大的字。另外,我们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课程表里的汉字学生每天都要接触,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课前注意提醒一下,这样又帮助学生认识了不少字。给实物贴标签,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是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好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给学校或家里的用品贴标签,利用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识字,有益于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学生自制卡片或纸条,写上字词贴在物品上,例如在“筷子”上贴上“筷子”两个字,“写字台”上贴上“写字台”三个字,将家中的一些常用物品都贴满了字条。有的家长把“酱油”“麻油”“醋”上的标签揭下,让孩子自己去辨别,然后贴上自制的标签;把“味精”“白糖”和“盐”分放在三个一样的小盒中,让孩子去区分它们的不同并贴上正确的标签。在学校里,学生们也在课桌、讲台、黑板上贴上字卡。班级布置也尽量让学生们动手,如“卫生角”“图书馆”“自然角”的标牌都让学生试着写。陶行知先生说:“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在给实物贴标签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认识了许多字,而且激发了强烈的识字兴趣。

    3、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

    我通过以下方法,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一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识字。例如:第一组课文学完后,教材安排了找春天这一内容,我组织学生带着教材中的问题走向生活让学生在家里、学校、野外找春天,并要求学生把找到的“春天”表达出来:自己动手做成卡片,卡片上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写出来,或用图片代替,或让爸爸妈妈写出来,学生课余互相交换卡片,互相做小老师一起读一读,学生从中可以巩固课上学过的字,也可以新认识一些字。二是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生活中自主识字。教材源于生活,教材离不开生活。如读了《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称象》《看电视》等课文,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观察,或动手做一做,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巩固生字。再如提示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注意路边的广告牌、节假日记住节假日名称。注意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随时随地学语文、用语文,课内所学在课外得以巩固,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语文素材的习惯。

    识字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乃至于更多的后继者们来不断地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更多、更好的尝试。但不管探索和尝试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这个时代的特色就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汉字的历史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篇6】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的教学方法

    “音乐“是儿童生活是的灵魂,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这是我国已故著名教肓家陈鹤琴先生的音乐观。一个人不论什么年龄、性别、对音乐都有强烈的反响和自发的需要。作为”人类第二语言“的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对人的素质有着全方位的影响。《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从审美教肓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

    但是,客观地反思目前的音乐教学还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音乐教学往往存在着重课外轻课内,重尖子轻全体,重主导轻主体。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期望有着很大的差距。教材内容的编排,课堂教学的模式,陈旧的教学方式等都存在着缺陷 那么如何立足课堂走出目前音乐教学的这些误区呢?变原来单纯的训练和机械的灌输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音乐呢?

    一、重视音乐听觉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在欣赏教学中,其中心点是“听“。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围绕“听”来开展多种我样的教学活动。以音乐为主体,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来引导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很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肓学生学会安静的听音乐,只有这样,学生审美想象的翅膀才能张开,音乐才能进入人的心灵,才能与心灵的体验浑然一体。审美体验才能有所效果。在唱歌、演奏、创作活动,甚至在音乐知识的讲解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参与。一年级的唱歌教学多以听唱为主。一首歌学会了不如说是听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遍听赏音乐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不同侧重点去听音乐,并把它放入相应的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听的时候“用心感受使学生在反复听中全身心地融入音乐,这样一首歌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我尝试把这一方法用于其他年级的音乐课上,效果也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觉得在唱歌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赏参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不一定非要先经过视觉读谱。以往教学中常用的”视谱视唱“恰恰会使学生关闭了听觉,更谈不上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了,这或许也就是众多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的本质原因所在吧

    二、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

    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向。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课前演奏或播放音乐能唤起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热情。通过音乐旋律的活泼、激昂、舒缓促使学生兴奋或镇静,消除其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通过画面、背景的渲染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音乐学习的期待。渴望的情绪。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小木匠》一课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各样动物头饰,在美妙音乐伴奏下,以生动而赋予情感的语言语调,从容地呤颂着导言。我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之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中。有的摇头晃脑目光中充满着渴望,视线紧随着我。有的侧耳聆听,凝神屏气,脸部表情随着音乐 的变化而变换。时而紧张,时而舒展。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谈情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三、创设多种体验形式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要注意发挥音乐教学“通感“的作用,即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形式和通道。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参与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探究音乐的本质自主地表现音乐,在唱歌教学中反复听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情绪的对比,参与小组讨论,合作设计节拍节奏形式,创编伴奏方式及歌表演等都是重要的体验过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即兴唱一唱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断,用打击乐伴奏,随着音乐即兴律动,音乐表演和舞蹈动作,听音乐画图谱等也都是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体验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反复的充满兴趣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获得对音乐自主的感受,理解和表现。我在教学一年级欣赏曲《鸭子拌嘴》时,首先采用游戏性导入的方式通过故事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然后引导学生配合律动听赏音乐,再利用参与探索的学习方式,用小查进行即兴表演,自主地探究民族打击乐器各种各样的敲击方法,感受体验民族打击乐器丰富的音乐及表现手段,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多种体验式,使鸭子一摇一摆的走路姿态和蹒跚而行的情景跃然纸上。音乐形象的审美体验得到很好的落实,并在探索学习的基础上,扩大了知识范围,自主的表现音乐

    四、创设情境注重过程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择地而居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熏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在身临其境之感,从而

    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探究、表现、创造的欲望。比如在教唱一年级第六单元的《新年好》这首歌时,教师提问:过新年时,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沸腾“了起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没过几分钟教室里像换了一个场景,在教室的正中间摆上了一棵挂满礼物和彩灯的”圣诞树“并在教室的四周挂上了红灯笼,小鞭炮等装饰品,使教室呈现出了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师生在《新年好》的音乐声中欢歌跳舞,这时老师留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不要用太多的语言渲染,学生们便已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在课堂上表现较好的学生,我便让他们自己去”圣诞树“上挑选自己喜欢的礼物作为奖励,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7篇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7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1

    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教师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学生能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也能在课堂学习中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首先,要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其次,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后,预习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把预习当成一种习惯。小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还较为欠缺,在预习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例如教师第二天要讲鸡兔同笼的典型习题,教师就可以在前一天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例题理顺思路,并额外做十道相同类型的题目。第二天上课前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见解,为教师课堂讲授奠定基础。

    实现小学数学的阶段性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兼顾大部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内部互帮互助,在课堂上开设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问。除此之外,学案设计和作业布置也可以有所差异,基础较差的同学只需完成学案上的基础题目,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继续完成拓展题目。分层次、分阶段教学,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小学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高效的课堂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讲解几何体时,只能在黑板上给大家呈现出立体几何的某一个侧面,这样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黑板上的平面图形不够形象直观,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维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方法的几点体会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简单顺利”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许多教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简单”,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传统的教法是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肤浅。而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如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教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巡视时发现学生画的直角是一条水平面而另一条边竖直时,教师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在起始阶段探问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难点处以探问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四年级教学分数的意义时,“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无论是4米还是40米,平均分成4段,每段都是占全长的四分之一。这样,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后,教师可提问:“质数最多有几个因数,合数最少有几个因数?”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质数合数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3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思考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常常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学会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非常希望学生能够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回答,但没等学生回答,细心的教师就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很少能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杂乱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回答问题时增强了信心;(2)学生增加了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3)学生的回答更完整;(4)学生学会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对自己回答的语言进行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然而,大量的课堂反映,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学会思考,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教师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他们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学任务会完成不了。

    以扣紧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问题,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可以克服“满堂问”的缺点,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维。没有数学思维,也就难以谈“创新”,这一目的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提问总是与思维相伴,提问是思维的起因,就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样,数学思维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问题提出要自然,问题背景要清晰,问题进行要有梯度,思考问题要有时间。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问题过浅,提问所含信息量少,就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这样提问:“经过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有且只有几个平面?”学生会毫无困难地回答“一个。”这显然信息量过小,没有深度,如果改为:“经过三个点,有几个平面?”学生可能不好回答,要对三个点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分析,着重考虑三个点共线和不共线两种情况。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没有深度,信息量小,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处于适当的程度,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但是课堂的深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学生力所能及的程度,就不恰当了。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当,提问所含的信息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其实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方式上多下功夫,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进步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带着问题来又会带着问题去了。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让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江苏教育研究》曾刊载过一篇调查数据,反映某地区不同层次的20xx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其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竟占47%!这一惊人的数据给我们以怎样的警示?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五、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5

    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新课导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小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具体的看、摸、折、量、比、算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让小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并且从中摸索出一定的数学规律,非常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在进行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于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来引导小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探寻出一定的数学规律。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小学生拿出9支铅笔放在文具盒之中,每个文具盒中放的铅笔的支数是相同的,存在几种放法,能够放几盒?

    在小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得到下面的几种放法:(1)每个文具盒放3支,9÷3=3(盒);(2)每个文具盒放9支,9÷9=1(支);(3)每个文具盒放2支,9÷2=4(盒)多1(支);(4)每个文具盒放4支,9÷4=2(盒)多1(支);(5)每个文具盒放5个,9÷5=1(盒)多4(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认真地研究以上的几个除法算式,同时对于小学生进行提问:“具体的放法能够分成几种情况?”小学生会非常容易地发现:一种是能够刚好分完,另一种是在分完之后仍然剩下。这样,教师就可以告诉小学生,对于刚好分完的情况,是除法的除法算式,大家在之前的课堂上已经学会了,对于分完之后仍然剩下的情况,将其称之为“有余数的除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板书。同时,教师也应该教给小学生分完之后仍然剩下的数是“余数”。由此看来,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新课导入,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为小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在进行小学数学中“乘法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可以举例“9+9+8+9+9”,并且留出一点的时间让小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地讨论,通过何种方法可以既快又好地得到最终结果。

    小学生想出了:“(1)9×4+8 (2)9×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小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到:“假如加数8也看成是9,有5个9,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1。”从小学生们讨论的语言中,能够发现他们在不断地思考和创新。由此看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创新环境,有利于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6

    摘要:在应试教育背景影响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就无法得到提升。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则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创新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的结构以及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引言

    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需要在方法上进行优化和组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教学的方法,并且要进行灵活的运用,保证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自身只是作为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知识的来源主要就是靠教师的讲解。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数学的思维分析能力都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的观念、与时俱进,合理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现代教学观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要求,转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还影响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所用的方法和思路,是决定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主要因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细分教学大纲,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要求进行细分,将教学大纲从框架变为具体。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比如,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思路。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使教学的步骤有序的进行,控制课堂的节奏。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协调课堂教学的结构,减轻学生的课堂训练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以及达到教学目的的表现方式,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的。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这种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科学、合理。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要求来进行选择,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需要满足启发性、自主性等原则要求。要求趣味性是因为需要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要求启发性是因为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需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活动向教学的目标靠拢;要求自主性是因为应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出时代教育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

    五、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具体落实和实现的。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通常就是教师先在黑板上列出板书,讲解相关概念,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题目进行概念定理和公式的运用练习,这种反复单调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长久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热情,并且也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继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全面普及和运用,推动了各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和优势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多媒体教学继承了以往教学形式的所有特点,并且实现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创新。利用计算机来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图片和文字展示等多种功能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对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切实提升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应将以往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及时转变成为以学生为核心积极主动学习的全新数学课堂。在美国很多学校中,教师仅在课堂中讲解十分钟,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沟通、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教师则在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鉴于此,我们国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也在实践教学中大胆尝试,采用该种形式对课堂时间进行大胆分配,依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只讲解十到二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课堂时间结构进行规划和分配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规划和分配课堂时间。优化高效的数学课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快节奏和高标准。而应具备下述特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由浅入深、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并且,教师在处理和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时,应保证和学生以往知识结构相匹配;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新知在课堂上理解和内化;保证课堂训练的“精”和“简”;保证课堂信息反馈速度和科学评价;保证课堂时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7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以此进行教学——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不能把现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填鸭式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书本要进行二度消化。

    二度消化的定义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教过的讲授内容,作进一步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10篇


    动手搜集一些范文来借鉴是个好方法,范文有助于我们培养自己的正直勇气和坚定性格,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范文呢?栏目小编为您搜罗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你的阅读和留言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创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1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兼顾大部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内部互帮互助,在课堂上开设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问。除此之外,学案设计和作业布置也可以有所差异,基础较差的同学只需完成学案上的基础题目,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继续完成拓展题目。分层次、分阶段教学,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小学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高效的课堂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讲解几何体时,只能在黑板上给大家呈现出立体几何的某一个侧面,这样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黑板上的平面图形不够形象直观,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维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2

    【摘要】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做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启迪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路子、新方法,而不是千篇 一律地模仿别人的方法,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3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以此进行教学——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不能把现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填鸭式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书本要进行二度消化。

    二度消化的定义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教过的讲授内容,作进一步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江苏教育研究》曾刊载过一篇调查数据,反映某地区不同层次的20xx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其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竟占47%!这一惊人的数据给我们以怎样的警示?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五、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5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6

    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教师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学生能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也能在课堂学习中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首先,要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其次,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后,预习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把预习当成一种习惯。小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还较为欠缺,在预习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例如教师第二天要讲鸡兔同笼的典型习题,教师就可以在前一天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例题理顺思路,并额外做十道相同类型的题目。第二天上课前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见解,为教师课堂讲授奠定基础。

    实现小学数学的阶段性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兼顾大部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内部互帮互助,在课堂上开设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问。除此之外,学案设计和作业布置也可以有所差异,基础较差的同学只需完成学案上的基础题目,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继续完成拓展题目。分层次、分阶段教学,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小学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高效的课堂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讲解几何体时,只能在黑板上给大家呈现出立体几何的某一个侧面,这样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黑板上的平面图形不够形象直观,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维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7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快乐学习是学习的宗旨。数学知识本身偏于枯燥与抽象,其快乐学习的应用更是尤为重要快乐学习法即将学习的乐趣置于教学,使愉快教学,学在乐中。如讲“兔同笼”题:“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兔同笼”题即在愉快的教学中轻松的学习理解。

    综观之,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践操作法,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思维发散法,开拓思维、问题引导;生活链接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快乐学习法,愉快教学、学在乐中等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方式,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既与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一致,也符合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规律,是可采取的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

    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班初步形成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经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复习课的改革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难点。但在我们的实验班上大改过去的上法,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

    就拿分数应用题的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树枝图、迷宫图、实物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那种形式,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特别是有一个小组设计了一棵彩色的大树图,用根、茎、枝、叶把有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知识和解题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基本规律、把握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形象有趣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深刻地教育了老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8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小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具体的看、摸、折、量、比、算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让小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并且从中摸索出一定的数学规律,非常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在进行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于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来引导小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探寻出一定的数学规律。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小学生拿出9支铅笔放在文具盒之中,每个文具盒中放的铅笔的支数是相同的,存在几种放法,能够放几盒?

    在小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得到下面的几种放法:(1)每个文具盒放3支,9÷3=3(盒);(2)每个文具盒放9支,9÷9=1(支);(3)每个文具盒放2支,9÷2=4(盒)多1(支);(4)每个文具盒放4支,9÷4=2(盒)多1(支);(5)每个文具盒放5个,9÷5=1(盒)多4(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认真地研究以上的几个除法算式,同时对于小学生进行提问:“具体的放法能够分成几种情况?”小学生会非常容易地发现:一种是能够刚好分完,另一种是在分完之后仍然剩下。这样,教师就可以告诉小学生,对于刚好分完的情况,是除法的除法算式,大家在之前的课堂上已经学会了,对于分完之后仍然剩下的情况,将其称之为“有余数的除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板书。同时,教师也应该教给小学生分完之后仍然剩下的数是“余数”。由此看来,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新课导入,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9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教学素质有待提高。具大量的实践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许多地方小学教师,尤其是偏于地方小学数学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培训,导致诸多教师仍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与方法。第二,教师对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认识上存在偏差,吃不透教材,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科学的把握各个教学环境,也不能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科学的设置悬念,而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不能让学生开展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研究问题,慢慢的学生就失去了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完成。

    2.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2.1.教师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中包含了不少概念,部分学生会像对语文知识一样对这些数学概念进行背诵记忆。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概念的时候,尽可能为学生讲解这些概念的来源,只有这样,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加牢固的.记忆。有一些学生,即便理解了数学概念,但是运用时还是不知所措,此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如教学除法时,教师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把一些实物如粉笔或者棍子摆设成为与除法相似的形状,之后为学生分析除法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逐个对比加法、减法、乘法,进一步与学生共同对比讨论,还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的问题:妈妈给了18个苹果,你与哥哥、姐姐共同分,大家得到相同的苹果,请问每一个人可以得到几个苹果?通过设置这样简单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概念之后,更加清楚除法的作用。

    2.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接触数学、了解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比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垂直和平行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同一个平面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说每位教师都是煞费苦心。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生活中去了解知识。我们可在导入新课时,带领学生玩魔方,让学生在玩魔方的游戏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境中初步感知了相同的面、不同的面、同一个面等抽象的,难用语言让学生较快理解、消化的数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理解了知识。但这一情境的创设也容易引起学生对非数学因素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问:老师手上的魔方相同颜色的方块在同一个面上吗?这时,我们可以说相同颜色的方块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谁来说说红色方块都在哪个面上?现在颜色相同的方块都在同一个面上吗?教师紧紧扣住主体是否在同一个面这一核心问题,有效地设问,便能使同学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理解同一个平面这一教学活动中来,排除外界干扰因素,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3.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人教版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独立探究的模块,为学生创造了很大的自主挑战空间。这时,教师必须很好地应用这些模块,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例如:在讲到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时候,教师要科学设计,帮助学生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位数乘法规律。这时,相信很多学生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反应不过来,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已经研究出来的学生为没有研究出来的进行分析,这样不但能够令不明白的学生弄懂,还可以让明白的学生加深理解。之后,教师在课堂上统一分析,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提高课堂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充分感受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3.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从根本上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转变我们传统教学的观念、方法,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充足的时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效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篇10

    一、认清现实,总结方法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都比较差,这是由于小学生的普遍年龄都偏低,即使是在小学高年级段,学生的普遍年龄也不过十一岁左右,这就注定了小学生对于像数学这种具有较强抽象性、需要较强计算能力的科目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甚至比较困难。基于这一普遍现象,小学数学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企图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一系列客观情况,教师总结出要巧用“课堂教学导入”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生动化,积极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用心体会数学学习的精髓。消除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恐惧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正印证了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论断。导入就是以新奇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二、教学导入,巧用方法

    小学生一般年级偏小,由于还都是小孩子的原因,一般来说,这些小孩子的玩心都是特别重的,而且他们的自制力和意志力都相当薄弱,基于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只单纯地运用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明显行不通的,运用这些方法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讲小话、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便大大降低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所以,对我们小学数学老师来说,我们应该适当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不合时宜的弊端和缺点,并将它的优点与教学导入式的教学方法融合。

    在小学数学阶段开展教学导入的教学模式,数学老师应该积极创新,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设备,争取创造最好的教学体验。我们可以以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重点内容“苹果、玩具等物品作为教具。课堂教学正式开始,老师问“同学们喜欢吃糖果吗?”然后可以给学生每人发一个糖果。接着老师可以问“大家能告诉我你们手中有几颗糖果吗?”“一个。”学生回答。“那么大家还想要糖果吗?”可以再给学生发一个糖果,“那么现在大家可以告诉我大家手中有几颗糖果吗?”老师问。然后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植入抽象的“糖果”这些实物与抽象的数字“1”联系起来,而通过老师的`一系列演示和举例,学生会对“1+1=2”有一个偏于具象化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会觉得学习数学是比较简单和容易的,就不会再觉得学习数学非常枯燥,有了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就不会再出现开小差的情况。以上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如何对于课堂教学导入进行正确的运用。

    那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但要根据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而适当做一些科学的调整。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学主题是“位置”,就是要让小学生用数来描述一个确定物质的位置。对这个教学内容的导入,我们可以首先让班上的学生来进行一个小游戏。大部分班级的学生都是分排、分列来落座,所以我们可以将一个班级看作一个正向的坐标轴。在这个坐标轴中有横坐标就是同学们所坐的每一行、而纵坐标就是同学们坐的每一列。游戏开始“当老师随意说出一个坐标,例如(就代表我们班级的第一行第一列,那么我们班的第一行第一列的同学就要迅速站起来;在游戏过程中有人答错就要接受小惩罚,而答对者就有相应的小礼物。”游戏虽简单,但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坐标轴,也将数学知识融入了他们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更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课堂,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让他们觉得数学的学习是非常有趣的。

    以上便是本人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导入式教学方法的一些看法和具体实践情况。总之,教学导入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小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并能够让他们自觉参加与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方法3篇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方法”,可能你已经进行过各类文档的写作,范文对大部分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可以学习那些范文的写作方法。可以分享一些让"范文"文章更好的技巧和方法吗?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方法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②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副弹簧秤和挂件,一根绳子、

    四、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面的表,再试着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小时) 1 2 3 4 5

    s(千米)

    2、已知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那么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人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画面积为20cm2的圆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注:(1)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2)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

    (二)动手实验

    1、在一根弹簧秤上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填入下表:

    悬挂重物的质量m(kg)

    弹簧长度l(cm)

    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重物质量m(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用10d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的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用表格表示)、设矩形的长为xdm,面积为Sd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注: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了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

    五、探究新知

    (一)变量与常量的.概念

    1、在学生动手实验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上面的问题和实验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时间t、里程s、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等)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也有些量是始终不变的,如上面问题中的速度60(千米/时)、票价10(元)等,我们称之为常量、

    2、请具体指出上面这些问题和实验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3、举出一些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注: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并作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

    (二)函数的概念

    1、在前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生分析得出:上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惟一确定的值、

    2、分组讨论教科书P、7 “观察”中的两个问题、

    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表示函数关系的表达方式的印象、

    3、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例如在问题1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其函数值s为60,t=2时,其函数值s为120、

    同样,在心电图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

    在人口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

    六、巩固新知

    下列各题中分别有几个变量?你能将其中的某个变量看成是另一变量的函数吗?

    1、右图是北京某日温度变化图

    2、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长为4,BD的长在变化,设BD的长为x,则菱形的面积为y= ×4×x

    3、国内平信邮资(外埠,100克内)简表:

    信件质量m/克O邮资y/元O、80 1、60 2、40注:巩固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许多问题中的变量关系都存在着函数关系,初步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七、总结归纳1、常量与变量的概念;2、函数的定义;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注:通过总结归纳,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八、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P、18习题11、1第1题、2、选做题:教科书P、18习题11、1第2题、3、备选题:(1)下图是某电视台向观众描绘的一周之内日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①图象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②这周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低?大约是多少度?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高?大约是多少度?③14、15、16日的日平均温度有什么关系?④点A表示的是哪天的日平均温度?大约是多少度?⑤说说这一周的日平均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如右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①梯形面积y与上底的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自变量与函数、②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20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③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④当x=0时,y等于多少?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3)研究表明,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施肥量(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土豆产量(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4、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①上表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中的自变量和函数、②当氮肥的施用量为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③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为多少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④简单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九、设计思想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引入变量数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因此,设计本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变量与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姿多采的数学问题,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培养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探索、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方法 篇2

    这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正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就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是在学生已学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以及相似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反映的不是数值与数值的对应关系,而是角度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1、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较强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学生要得出锐角与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同于以前学习的数值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学生而言建立这种对应关系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了解锐角与锐角正弦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2、会根据锐角正弦的意义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已知边长求锐角正弦,以及已知正弦值和一边长求其它边长的问题;

    3、经历锐角正弦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4、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发出对正弦函数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锐角正弦的定义及应用;

    2、难点:理解锐角正弦是锐角与边的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3、难点突破方法:由特殊角入手开展讨论,自然过度到一般角;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正弦的概念,并结合多个实例从不同角度深化理解。

    五、教法及学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引导和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新的认知冲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三)巩固训练,落实双基

    (四)强化提高,培养能力(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六)反馈练习,自主评价。

    下面就几个主要环节进行解说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二)先让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知识,再从铺设水管引入30°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联。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先让学生猜想,再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角度的锐角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和这个角的关系。得出结论:

    当∠A的度数一定时,∠A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个比值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角度一定时,有唯一和它对应的比值。所以∠A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值是关于∠A度数的函数。

    再引出课题和正弦概念,给出正弦的含义和表示方法。认识几个特殊角的正弦值。

    (三)巩固训练

    讲解一道求正弦值的例题。

    (四)强化提高,培养能力

    出示三道提高题,第一道是关于直接利用正弦值求斜边的题,然后进行变式,第二题是关于不是直角三角形中求正弦的题,第三题是关于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

    (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方法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课本P8探究题。

    学生活动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索活动,回答问题,理解函数概念。(1)y=2x+5,y是x的函数;(2)y=2x+1,y是x的函数。

    四、范例点击,提高认知

    例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km。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教师活动讲例,启发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上述例1。

    五、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99练习。

    六、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表达式法(解析式法),它只是函数表示法的一种。

    2、求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

    (1)要使函数的表达式有意义;(2)对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把所给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表达式中,就可以求出相应的函数值。

    七、布置作业,专题突

    课本P106习题14。1第1,2,3,4题。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9篇


    写作范文时需要关注的几个点你都清楚了吗?人们越来越认可范文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阅读成功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塑造自我形象,我相信这份“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需求,我们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某个领域!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篇1】

    新课标中已经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点出发,创建有趣、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引入对数的概念时可用“一张纸对折20 次能否比珠穆朗玛峰高?”;引入排列的概念时可用“五个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早就被不懂数学的木工师傅在弹墨线时得到应用;房屋屋顶支架、自行车三角架、三角板等都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中通过建模,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和数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老的数学模型里有欧几里得几何、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还有物理学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伟方程组等全是数学建模的典范。当今时代,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生态、地质、航空等方面数学建模都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因此,从客观上讲,要培养现代化的高科技人才、数学建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时代赋予数学建模更加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数学建模表现出很大兴趣,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体现出数学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篇2】

    一、让数学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二、利用教具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利用教具教学就是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形成和接受新的数学概念和总结。它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几何课教学。教具演示法的要点是:根据教学中数学对象的特征,设计制作适当大小的教具,恰当适时地演示教具,揭示形成概念及其关系的特征,并用准备的数学语言叙述出来。教具演示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关系与实际的物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具演示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具的制作和正确的演示。

    三、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篇3】

    现在很多学生经常抱怨课下作业很多,做不完,甚至很厌恶老师留的作业,以至于出现很多抄袭作业的现象,这是很让老师头疼的事。课下作业是教学的重要一步,但是要学会科学地留作业,留有用的作业。不要一下子发好几张卷子,让学生做完后交上来,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们反感,而且没什么教学效果。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工具,这个环节做好了,可以很好地记忆课堂的知识。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近年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更是以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在不断创新过程中,除了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之外,教育管理机构也应当对教育体制予以高度完善,对教学机制进行创新,从而为语文的有效教学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现在的语文教学课本只是课堂的一小部分,很多老师过分地强调课本,跟着课本走,没有扩展其他课外的知识,一味地死板地讲授课本上的文字知识,讲台下也是一群眼睁睁看着老师的眼神,丝毫看不见学生有什么兴趣。高中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现在的学生都处于活力迸发向上的年龄,应该充分体现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不管对与错,都是可以激活课堂的,有时候学生发言引起的小笑话更可以很好地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语文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把课堂搬到课外,无疑会令绝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不要被“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所束缚。人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开发学生思维。

    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之前,必须拥有好的教育理念。新旧课程体系对教育理念予以了传承和创新。为了使新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能有所保障,教育的执行者就必须使自己对新课改的认知和执行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了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新目标,任课老师需要对自己的认识和观念予以转变和提高,对教育理念进行透彻了解,从而达到指导教学实践的目的。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篇4】

    在以外的备课过程中,总是通过查阅图书参考资料和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大篇幅抄在教案本上,而通过电子备课,除了得到课本知识和参考资料外,还有很多的课外知识补充给学生,备课内容也直接通过打印机打印,在电脑上增删内容简单,节约了备课时间,使备课过程由繁向简转变。

    传统教学过程总是将教学内容,以半数形势写在黑板上,学生学习以记为主,方法上缺少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力从黑板转向电视屏幕,学习内容从枯燥的文字转为优美的图象、图片、声音、动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乏味转向兴趣,学习方法转变带来了学习效果的改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粉笔充斥整个课堂,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取代了黑板,节省了课堂板书时间,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一些抽象内容通过影响变得直观,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环境的改变和教学效果的改变。

    总的来说,利用多媒体教学节约了备课时间,增加了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视野,收获菲浅。

    长期以来, 初中数学教学侧重于对教的研究, 但是对学生如何去学, 如何通过有效的目标来调整数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研究, 因此在新课标条件下,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就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篇5】

    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出色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重结果,轻过程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篇6】

    高一新生,刚来高中,学习的愿望强烈,况且他们头脑中没有形成条条框框,容易接受新思维、新方法。对他们来说,从高中刚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我们在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勤奋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求老师们要经常与学生一起研讨学习体会与学习方法,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讲清解题思路,要将解题的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不要就题论题,要多讲些如何想的,少讲些如何算的,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这样解”,“解此类题的思路是什么”。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当初你是如何想到这样解的?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下手。要注意讲清思路受阻的原因以及打开解题思路的步骤、方法。一方面,要注重习题的“一题多解”,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习题的“多题一解”,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归类、总结,完善对一类知识的变通,从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好主次问题。我们讲教学的三原则应当是:学为主体,教为引导,练为主线。大家注意,我这里讲的是教为“引”导,而不是教为“主”导。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我们的大部分教师至今仍没有搞清楚教与学的主次关系,长时间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同起来,形成教学并重的模式。更有甚者,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的“一言堂”的这种极不正常的教学方式。这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仍热衷于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讲代练、不分主次的一讲到底、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一听就懂,再做不会,学生能力低下。我们知道,教师只能教给学生如何走路,而不能代替学生如何走路,代替学生进考场,这一不争的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

    我们讲,教师不是录放机、不是抄书匠,而是设计师、是引路人。有这样一个现象不知大家是否经历过:做某个题时,教师先讲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不会的仍然不会,个别会做的仍用当初他自己做的笨法来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时间动脑思考、动手练习巩固,没有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记不住。所以,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具体要求是,实行五让:能让学生动脑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练习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描述的让学生自己描述;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要少讲多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要充分贯彻“两主”的课堂教学原则,也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入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篇7】

    小学数学的学法和七年级数学的学法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刚开始学起来好像都是那么简单,一听就懂,但问题就在于小学的知识是一听就懂,一做就会,而初中的就不一样。如果不及时地巩固,很容易一听就懂,一做就“懵”。初中的知识更多的是应用,题型千变万化,没有深入地去理解知识,根本就无法应用。比如,去括号法则,叫学生背,所有的学生都能背的出来。但如果出一个去括号的题目,特别复杂一点的(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同时出现)题目,很多学生又无从下手。因此,只有了解初中阶段的数学特点,才能够去确定自己该如何去学的问题,才能够确定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往往预在习完了之后,不知道自己懂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什么不懂。还有的根本不知道书里讲的是什么。因些,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让学生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反思,让学生知道自己有什么不懂,从而带着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及应用的疑问来上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预习前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指导学生听课,向45分钟要效率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其实一节课虽然有45分钟,但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可能是45分钟都集中的。有研究表明,13到14岁的小孩往往只有15-30分钟的精力是集中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在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刻把重点难点都提出来,而另外的时间可以讨论和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对重难点加以巩固及应用。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篇8】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 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 孔子曰: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情感性. 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 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 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 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 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 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 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长期以来, 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表现为: 教师权威高于一切, 对学生要求太严; 课堂气氛紧张、沉闷, 缺乏应有的活力; 形成了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违背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想等方面的能力, 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 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 因此, 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 同时,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 例如: 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路与教师同步; 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 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 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 也要注意听, 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 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向老师提出问题, 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 “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 例如: 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 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 在想象中去感受, 体验,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想能力的条件, 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数学老师教学方法技巧【篇9】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9篇


    今天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讲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文章,文档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内提交保持准确性和实用性,文档种类的错综复杂决定了我们需要用到范文。 通过范文,我们学习了如何将文章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范文类型的文章真的值得借鉴吗?希望我们的网站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帮助和信息请多多关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1】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策略,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方法,崭新的教学理念更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在如今社会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新课改的教学中,古老、呆板的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或者说不能再满足老师和学生对于课堂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能够让学生更有精神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小学生阶段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老师不能把教学局限于课本之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针对《乌鸦喝水》这一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发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可以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图文声像的形式来教课。一方面,既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缓解学生的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效率,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多元化的进行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以及学习的效率。所以说,改善教学的方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小学语文的学习以及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个和谐、自由、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和应付考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设置情景,让学生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人生阶段的开始,在小学阶段打好学习的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个挑战。然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例如,在学习《悯农》时,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情景?老师用诗画的导语进行描述,学生们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真正的快乐学习。

    所以说,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学生的效率提高了,那么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就随之而成了。

    三、认真备课,根据课本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备课是每个老师上课之前都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但是如何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每个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备课的目的在于让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中知识已经不单单是的目标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这就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更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如何将40分钟合理的利用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师不浪费一分一秒,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该仔细的阅读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上课时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加系统全面的学习语文知识。

    四、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基础,但是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只是枯燥的学习拼音和次对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和激情。介于这种枯燥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而对教学方法有效的进行改变,不能强制性的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更加的枯燥和乏味。

    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的建立轻松、自有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有安全感和自由感。在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而且对于学生的考验也较大。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到学生中去,并且鼓励每位学生用所学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

    例如,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鼓励学生讲课,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改下学生和老师们所需要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观察学生学习的动态,从而做出一定的改变,进一步促进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量的提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阅读所占用的时间是最多的,这也就更加证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会拼音和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前提,但阅读并不仅仅意味着只需要拼音和单词,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这才是阅读的真谛。

    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就目前而言,大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单一的为学生讲解课本中所提到的阅读知识,长此以往,学生接触到的也仅仅是课本中的知识。所以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利用课外的业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解一些书本里没有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这样一来,学生既能了解课本外的知识,丰富了阅读量,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幅度地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另外,老师可以在课外为学生收集一些合适的书籍文章推荐给各位家长,让家长在家里作为学生的睡前读物。久而久之,学生们就能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能达到随时随地学习却又不枯燥学习的目的。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大环境下的首要目标,而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们正式接受课堂的第一步,所以打好创新的基础十分重要。老师在课堂上要特别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电子化的教学软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愿意主动创新和思考,才能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就要求学校应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教学能够满足时展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加强课前准备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得到提升。

    一、增加课前准备的趣味性

    课前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应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教学中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课前应掌握教材内容,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心理及知识需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及探究,设计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课堂教学。同时,众所周知,兴趣是产生在需求基础上的,当人有需求才会对事物产生研究及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研究语文知识,善于思考及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定期组织与识字相关的竞赛,调动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主动性。在完成竞赛活动后,教师应对表现好或成绩提升迅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想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使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学习中,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自然而然就能提升自身学习进度。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有效性。

    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加强实践教学

    在现代化教学中,良好的学习观并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是为了学习兴趣进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学生获得成绩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产生积极性,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通过学习能够使自身能力及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学生认为学习不再压抑,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及掌握语文知识。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目标才能实现成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有效性得到一定提升。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在实践教学中,不应使用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尊重是相互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同样适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还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小学班级中成绩好的学生喜欢学习,学习不好的学生通常厌恶学习,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语文知识难以理解,无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掌握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讲解教材内容,但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应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从而使教学有效性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五、结语

    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总结,使课前准备内容充满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模糊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因为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师只重视教学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水平与接受知识的能力,而且使语文学科失去了本身的特性,也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精神理念,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内容模糊,目标设计空泛,没有了课文本身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本该有的丰富多彩。

    2. 教学过程脱离实际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节好语文课最重要的核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在学生与老师共同的努力下,达到语文教学目标要求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很多语文教师都会用到谈话导入,无论是什么样的文体,如《新型玻璃》是说明文,《观潮》是写景文,不一样的文体,但是导入方式却是如出一辙的,没有特色,大部分都是复习导入,不仅单一,还会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失去上课的兴趣。如教师在讲《观潮》《记金华双龙洞》时,只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欣赏几幅图片,就认为学生可以理解其中景色的美了,而学生对于这些和自己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内容兴趣不大,这只会让学生感觉课程很乏味无趣,失去继续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

    3. 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很多语文教师采取的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文重点段落提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思路想答案,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不给予适当引导。教师不设置开放式问题,学生也不主动参与课堂,这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乏味与枯燥,学生没有自己对课文的看法与理解,也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厌烦、失去兴趣,语文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板书设计过于简单

    板书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式、图画式、表格式等,更有线条、图画、颜色等构建内容,但很多教师只是单纯的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题目,或者象征性地在黑板的两边写上几个字,更有甚者什么都不写。学生只是观看文字并没有画面感,如果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把课文的板书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再配以颜色,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只采用一种板书设计,甚至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板书,时间一长, 这种单一而简单的板书设计会使学生厌烦,学习效率也不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2】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 因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所以促生了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都随着学习新课程标准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所有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来说,如何让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进而开创一个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互动 创新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各所学校的教育水平也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是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堂上知识点讲解的过少、不够细致,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减少、教学工作不够明确、所谓的课堂延伸和拓展显得过于生硬等。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

    一、坚持以学生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以往情况下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作为中心,如今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在传统模式下,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单一的传递、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对学习越来越厌恶。以往的教学中,习惯直接给出结论讲述结果,然后让学生去自己理解、记忆、练习和运用。如今应该参照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教学环境,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让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培养科学精神。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法分层的关注,根据不同教材和不同学生,借助启发性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动手实践、调查研究、交流辩论和自主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众多教学方式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仍然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只有优化了课堂结构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的效率受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励方法和检查办法互相组合形成的最优方案而决定。只有把语文教学认真的进行下去,而不是仅在乎形式,才能加深语文教学改革。所谓的语文课程改革,其本质就是踏踏实实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只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到了最好,这样最终的语文教学才可以做到最好。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课堂的引入和切换、机制和情感以及阅读和训练。只要把以上六种情况认真研究,并且逐渐在课堂上实施,就会让语文课堂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努力寻找师生和教学的最佳平衡点,以最大限度促进教学课堂结构优化。

    三、重建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学习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评价指标。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只是对于结果的评价,更是一种激励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方式。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急需和必须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模式的落后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是最大的短板,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改革时候,不可以忽略如下问题:牢记对以往工作进行经验总结,不可以忘记过去的工作带来的教训;要注意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寻找最合适的工作突破口,逐步加快评价改革工作。

    四、知识、能力、认知和情感要互相统一

    传统教学方式中过于注重对于目标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传统教学认为知识是根本,而智力、能力和情感等其他方式都是附庸,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严重的忽略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课堂教学完全没有素质教育的功能。而对于改革课堂教学,则需要首先加强对于发展的认知。让教学目标有原来的注重知识教学转变为现在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以此保证达到素质教育需求。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结论教学,忽略过程,这种方式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让原本有趣的结论的形成过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条纹背诵,传统教育将知识和智力完全的分离开来。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极探索新的知识,并且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众多困难和挫折,才能深深体会到,这是在学习、生存、生长和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过程。

    五、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这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时刻注意让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现代教育教学中,很注重情感教学。并且,也有实践证明,将情感教育适当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总结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的推进。所以,作为一个改革潮流中的语文教师,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教育,要保证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生活形成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是对于生活的反应。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原本的灌输式的语文教学缺点已经越来越多,“应试教育”让学习的初衷完全的扭曲,单纯的知识的训练,单纯的技巧技能的强化,全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传统而又错误的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所以,要加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并且深入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所存在的利与弊,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快速转变教学观念,将新课程改革更好的应用到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3】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 对话的过程”,“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由“授之与鱼”向“授之与渔”转变。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一、角色转变,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在 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遵守“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

    三、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激情高涨,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入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重视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进步。

    五、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

    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地进行口语交际。

    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课改理念,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创新,才能逐步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4】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思想转变为前提,以趣为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创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教学 创新理念 探究性学习以人为本 教育资源 课程改革 合作精神 角色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 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 呢?笔者认为 :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中摒弃繁琐分析、串讲串问的旧模式,实现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繁琐分析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情感、情趣和魅力,这样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的规律。在阅读一篇语言文字材料时,老师提出“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地阅读思考,梳理好自己读懂的内容;再提出“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的阅读思考勾画和记录疑难问题,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不是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当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听到一个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对阅读材料 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孩子掉进水缸爬不出来,情势十分危急时,司马光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伙伴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获救?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佳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四、以趣为径,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 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结合。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因此,造成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几乎为零。而当今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光有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从母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吧!“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时代相结合。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后羿射日的有趣传说。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总之,语文教学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并获得成功。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社会的巨变已初露端倪。新世纪的教师要做一名在21世纪的土壤中培养健康花朵的园丁,就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祟高的敬业精神为躯干,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智能品质作四肢,精心呵护株株幼苗,使他们长成参 天大树,支撑起祖国蔚蓝的天空。愿新世纪的教师们努力塑造自己,为21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鹿丽丽,王玉,小学语文有效策略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8)。2.朱红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J).成功(教育),2011(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5】

    小学的创新?学语言?方心语法教学

    教学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创新教育?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背景下,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赋予了新的内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核心与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上述目标。我认为中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创新教育的实施、新教学方式的实施,主要应集中在以下五点:

    1.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更新教学理念,结合角色转变。

    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严峻考验。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显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所以要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需要保证一些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条件是师资素质高。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了好教材后,就要认真研究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尽可能提高。进入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从教师转变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从居高临下的人转变为“平等的领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从注重知识转移转向注重学生发展,从统一标准教育转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首先,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和热情。现在,教师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地不断研究和实践,在为课程改革贡献力量的同时,努力成为新世纪的汉语教师。

    二是要更新观念。《中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充分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是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汉语教学资源,具备开发汉语教育资源的意识,具备整合教材等汉语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庄家,而应该是语言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语言课程的建设者。比如教“四个太阳”这个课文,就用你的三寸舌头给学生讲四个季节?

    太阳给大地带来美好

    p >

    优秀的东西远远不够。为什么不引导孩子在自己的生活和感知世界中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的美景呢?广阔的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其次,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汉语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您就有资格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导师、指导者和导师。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以课本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一一教学生读书,还是教学生读书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书:郎朗,地读、默读、味读、美读、背诵呢?在我看来:前者进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惰性,淘汰了创造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后者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再次强调,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地活到老,教书育人。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如今,不再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商业理论素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与时俱进,创造一流业绩。青年。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博大精深求“广”,学商求“专”,加强教研求“精”,开辟科研求路“新鲜感”。我们也必须从我们的教育目标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互相教导。

    第二,课堂教学?摒弃繁琐的分析、相声、质证的旧模式,实现学习与创新的结合?

    繁琐 分析将生动、感人、充满趣味的课文肢解。

    课文肢解破碎,使汉语教学失去情感、兴趣和魅力,违背了汉语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孩子的学习规律?阅读语言资料时,老师提出“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什么?”,让学生翻阅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仔细阅读思考,整理出你所理解的,然后提出“你还理解什么?”的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准备与同学交流。不是有人说吗?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课上独立思考后,能听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难道不值得吗?宽慰?事物?比如我在教课文《邮票穿孔的故事》时,我只是让学生借助参考书和小组阅读。

    课文,然后让学生讨论:“你喜欢这篇文中的谁?为什么?”做完后让他们跟班上聊,有人说喜欢Archer,因为他善于观察,能懂大脑,愿意学习,所以发明了打孔机;用大头针戳戳戳的人,因为遇到问题愿意动脑筋;另一个人问了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为什么?那个用大头针刺穿邮票的人?个人没有发明?戳戳?而在旁边观望的Archer却发明了它?顿时,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全班同学?

    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受益良多。有同学说:“以后一定要多动脑,多做。”有人说:“其实发明和创造一点都不神奇,它们是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的,关键是要多观察。”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实施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中国课程标准》 ”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于“语言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而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维和创造力。 ?力量。长期以来,汉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讲、教、解”为主要教学方法,强调记忆已成为汉语教学的一大特色。很少有学生的探索性、分析性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少理解,多灌输,少思考,单一的

    一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老师?在教授《司马光砸坦克?除了依法救助伴侣,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救助孩子?于是,学生们想出了很多与司马光的方法进行比较和选择的方法。经过讨论和探究,学生们自然会明白,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只有司马光的方法是最好的。这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关注众多假设来找到问题的现实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四,根据兴趣发展一些生动活泼、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精神。 ?协作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考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提问至关重要。这绝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好玩的装饰?

    花瓶。读书的疑惑来自于思考,是思考的结晶,是智慧的灯塔。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中的插图问老师:“章鱼不是有1条腿还是0条腿吗?为什么书里只有6条?” 1990 年代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体动物,但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仍有分歧。”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我从来没有注意到它有多少触手,更不用说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差异了。虽然学生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但他可以挑战教材,这是无价的。近年来,汉语教学饱受诟病,特别是存在形式主义、阅读时间不足、训练落实不到位、目标不切实际、基础不牢等现象。因此,教学陷入误区,陷入低谷。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运用学习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提问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留出足够的时间,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从敢于发问到敢于发问,再到善于发问;长期以来,汉语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台”,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座和繁琐的问答中,学生逐渐失去了说话的欲望、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圣人与圣贤、聋子与外界的悲惨境遇”。学生的实践能力几乎为零。在“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今天,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母语开始吧! “你抱着的孩子还没长大!”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望,从兴趣和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教学热情。表现力。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汉语教学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

    教育家Kua Minius曾说过道:“教法之光,是专注。专注的人,能保持心,不种族,能解脱吗?” “看得见的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示屏上显示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中带走”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进入绚丽的色彩世界,也有图文有声。它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可以轻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太阳》文字的时候,我利用多种媒体为孩子们播放了后羿射太阳的有趣传说,卡通的形式挡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前沿,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学得轻松。

    全面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写作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实施质量创新。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线。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机遇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以上只是对汉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长沙航天大学?学校何群

    20XX?五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6】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我教了多年的高年级语文,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要想教好语文,却并非易事。在我的经验中,我觉得将以下这几方面做好,会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做法: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我认为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我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在讲《老人与海鸥》这节课时,我采用看雕塑一群海鸥在老人身边翻飞盘旋,你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吗?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的欲望。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繁琐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

    二、教学过程

    (一)脱去老师的外衣,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待人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我会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 徐海花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我在提问时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我在处理课堂提问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老人与海鸥》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找到海鸥让你意想不到的举动谈感受和找出老人与海鸥与众不同的爱。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适中,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围绕中心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做到了问题适量。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这种做法在本质上仍然是注入灌输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需要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才能回答,答案不是死的,而是同学们自己的感悟。例如,体会老人对海鸥与众不同的爱,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什么呢?

    4、提问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我在提问时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这样就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三)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读的流利,读出感情,注重精读训练。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读出海鸥对老人的信任吗?能不能通过读,读出老人对海鸥这份特别的爱?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美文的欣赏、情感的交流、品格的塑造、素质的培养的目的。(四)注重写字指导,培养写好字的激情。

    高年级写字指导,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描红,后临写。学生要想写好字,培养写好字的欲望、激情很重要。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激励政策。

    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在语文课的结语中,我经常送给孩子们一些激励的话,或者对主人公想说点什么,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后我让同学们用心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的亲情。

    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跟着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材料上学到的,方法还欠成熟,以后还得多学习,多积累,争取早点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小学语文经验交流材料

    徐海花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7】

    语文教学中创新阅读教学法初探

    定西市安定区白鹿中心小学陈勇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也是创新的机遇。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阅读教学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了“问题法”、“经验法”、“绘图法”等几种创新阅读教学法。和“延迟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创新

    中文阅读

    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的转型向“素质教育”转变,开展创新教育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阅读教学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我。题法——从提问的角度培养创造力

    不断寻找问题,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学生提问后,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哪些问题好,哪些有启发性,哪些最具创新性,哪些最具挑战性,哪些学生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和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就是注重通过发现和提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法”,教师必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思考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有两种典型的表现:一是害怕或不愿提问,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首先,鼓励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只强调数量,不强调质量。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意识,保持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和课堂上的紧张感、抑郁感和焦虑感。确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彰显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一个合适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展示,各种异想天开、独立的意见层出不穷。比如我在教新课《蝶恋花:回复李淑仪》时,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的语言非常简洁,内涵丰富,请找到你的 仔细看看你喜欢的诗,认为它们有深刻的含义。

    1 品味,把你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然后让我们分享我们的一起发现,边读边品味。挖掘诗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光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于是,学生们的积极性异常高涨,问题接踵而至。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出有规律、有目标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举砖引玉”,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问题作为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二、体验方法——从情感的角度培养创造力

    在阅读课上,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字、词、句阅读、文章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一个彻底的“生理解剖”。学生绝对没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体验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师生共同营造体验环境。学生可以允许反复听老师朗诵,听朗诵录音,同级要求下听原声朗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还可以辅以强烈色彩的情感渲染、背景介绍、观看场景等。

    2.学生进入体验境界。

    3.师生分享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三、画法——从实践的角度培养创造力 著名文学理论家刘翔说:“闻不如闻,最好付诸实践。”这说明了示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没有实践,知觉就无所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朗读文章,让耳、口、手、脑进行综合活动,进行绘图和演示练习,更有利于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意思。文本。

    比如我在教“田骥赛马”课的时候,在学完第一、二跑之后,问了前后四位同学讨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匹配马匹?这些手段能否让田忌获胜?并让学生画图,然后上台讲解。从众多学员的图表中,学员们了解到,虽然有四种交换方式,但田忌在每种方式中都赢了两个,赢了一个。而能化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排马方式,才能明白孙膑是个细心、体贴、善于思考的人。然后让学生再想一想。齐威王若不轻敌,在第二局第一局后,及时发现对方的战马顺序发生了变化,推测接下来两局对方的策略是否还在。获胜的可能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寻求答案,在成功经验中逐渐培养敢于冒险和挑战的精神,不断增强创新的动力。 ,这样他们最终会被内化。成为创新型人格。

    四。坚持法——从想象的角度培养创造力

    转移法也叫转移想象法。也就是摆脱文本的束缚,从本土出发,开展相关的语言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能力,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要过程。

    在给《牛郎织女》讲“鹊桥会”这一集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问道:“牛郎织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一年见面了一次。 "有同学想:“这个结局是喜剧。因为牛郎织女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终于可以在七夕相见,而不至于迷茫。银河被阻,不能相见,这证明了人民的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了,你不觉得连喜鹊都会祝贺他们吗?”有同学觉得“结局很悲惨,奋斗的结果,我们一年才见一次,不惨吗?”双方争吵起来,形成了讨论的高潮。下一道题,同学们发挥了想象力,做出了精彩的动作。有人说:“我觉得牛郎织女两个孩子长大了,练就了高超的本事,打败了太后,让他们一家人在人间过得幸福美满。织女不喜欢这个世界的生活吗?” ?”有人说:“牛郎后来请来孙悟空,在天宫大闹,太后心烦意乱,只好放了牛郎织女。”还有人说:“牛郎织女被挡在了银河两岸,织女连云都没有织。现在,两人每天都很伤心,哭哭啼啼,但天上总是下雨。”天下,太后只好让两人重逢。”各种新奇的想象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题型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多角度探索这个民间故事的主题,体验人间真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提问法、体验法、绘图法和延伸法自成一体,相互关联。这些方法的科学、全面应用将有助于教育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曾设立《培养人才创造红利》,发表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的世界,每一天都是创造的时间,人人都是创造者。”陶老师的《创造宣言》永不过时,在21世纪的创新世纪,让我们做一名创新的老师,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书目

    p>

    1.《让学生从学习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概论”(康平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2.《研究性学习的一百个理论?研究型学习与创新教育”(王文琪、邓晓飞、李景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研究》(马晓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8】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课前的精心准备,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深刻的课后反思。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一、课前要精心准备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好课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平常教学中常用的就是, 即热身、温故知新是复习环节,情景引入、新知呈现是呈现环节,趣味操练、巩固拓展是巩固环节。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英语课。在教学中,我也用多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猜英语谜语或说英语笑话,让学生乐在其中,并有所收获。

    如在教授动物的单词的时候,我就在一开始设计了几个有关动物谜,“I am very big, I have big ears and big body.I have long nose and short tail.What am I ?” “I have short legs and long neck.I am white, I can swim very well.What am I ?” 2.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3.利用歌曲,激发兴趣

    在唱游戏《Hello, How Are You ? 》这首节奏明快,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时,教师可让男生先唱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然后女生接着唱 “I am fine, I am fine, 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I am fine, I am fine, and I hope that you are too.”围绕目标,唱歌热身。所选唱的歌曲或歌谣要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尤其要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为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服务。儿歌的内容可以选取书本上的,但教师若能把一些课堂教学中具有一些联系的知识编成简单易学的歌谣,则更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既提高了记忆效果,又丰富了课堂教学。

    二、课后延伸是课堂高效的保障

    教师以呈现的内容为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通过多角度、多样化、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理解、熟悉、深化新知识。如开火车、找朋友、抢答竞赛、角色表演、看图猜词、hide and seek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操练中的课堂评价要跟上。如Very Good!Cool!Great!Super!Wonderful!Clever!Good job!Well done!)等都会使学生有如临春风、如沐春雨之感。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总之,要实施高效的英语课堂,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建立起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9】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它在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新课改非常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训练小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好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坏的课堂教学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以新课改的精神为依据,笔者提出了几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措施。1.前移教学关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他们学习小学语文唯一的途径。他们认为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自制力不够强大,更不用说自学能力了,绝大多数小学生都不会课下复习或预习,所以教师认为应该把学习全部放在课堂上,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教多的知识点。但实际上教师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开始就要逐步培养,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拿预习这个学习习惯来说,教师可以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预习的意识,通过讲解或举例等方法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都要进行详细的预习,教师可从中引导学生预习,帮助学生制定预习纲领,以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向学生传授一些语文预习的一些常用的方法,避免学生预习效率低等问题。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生有好动爱玩的特点,所以他们上课时一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往往上课不太认真听讲,甚至有些学生说话打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一些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听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来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性强,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

    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自学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教学上通常采用的是直接教授的方式,把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不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当前的教育形势,改革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克服传统教学出现的弊病。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改革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静 听 花 开 的 声 音 ——民和县川垣学校课堂教学典型案例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漾着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2002年秋季,川垣学校根据教育局的安排也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十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川垣学校全体老师肯钻研,勇创新,对课程理念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理清了头绪,抓住了特色,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教师们以教学为主阵地,努力实践着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课改以来,我校的实验教师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自主探究,寓学于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本次课改的中心任务之一。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来自活动的结果或事物,而是来自活动本身。为此,我校实验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游戏、活动于语文学习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案例1:川垣学校李洁老师展示的声母学习的起始课“b p的发音和拼读”时,课堂上,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找宝贝”、“贴花瓣”、“摆字母”、“做试验”??独特、有趣的教学设计,吸引着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吸引着每位观摩课的教师,原来只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空间,枯燥、难学的拼音也可以在这么轻松的玩中学会。李老师教学学生深感枯燥乏味的拼音时,就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皮卡求带进课堂,由他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在进入创声母这一关时,老师便把学生易混的d、b、q、p采用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动画演示猜一猜,自己看看还有哪个拼音字母也可以变个魔术,考考大家,此时,即使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变起魔术来,孩子们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进行着有效的自主学习。

    案例2:川垣学校李玉兰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学习较为枯燥的

    拼音时,创编了“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事物创造性的识记拼音。案例3:川垣学校霍瑾老师在执教《窃读记》时,把生字熟词编成了儿歌 :“踮脚尖,钻腋下,贪婪窃读心惧怕。饥肠辘,腿难撑,挨饿受罪终长大。” 案例4:川垣学校安玉娴老师在持教《触摸春天》时,也把生字教学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小小盲童创奇迹,花间流连触春意。生活权利要珍惜,缤纷世界属于你。”编成了儿歌学生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愉快的读着,兴奋地做着,在同时巩固了生字,复习了熟字,渗透了识字,还进行了健身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

    2、尊重差异,以学定教。一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程度也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当然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校实验教师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定教。案例5:川垣学校陈晓荣老师在执教《字与画》时,根据学情摸底调查,发现本班大多数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识字,课本上的字大多数学生已基本认识,因此,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因为本课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而逐图逐字领着学生学习,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八幅图同时出示,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图与字的关系,然后让已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其他学生识记生字。因省却了教师繁琐的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上,教师还安排拓展练习,让学生给“门”、“墙”、“黑板”、“窗”、“课程表”等字在教室里找到“朋友”,为学生创设渗透识字的氛围,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案例6:民和县教育局在对本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后,提出了“让位教学法”,教师充分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带领小伙伴学习。因为教师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小小的教者兴致盎然,在带领别的同学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相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学习。与此同时,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又促使小小的学者鼓足学习的劲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争当教者。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案例7:川垣学校李晓红老师在执教《特殊的考试》一课的写字时,没有逐字指导,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难写的字,比如“考、试、及”等字,组织学生重点交流,其他的字则让学生当小老师或自学的形式解决了,虽然本课生字较多,而且笔划比较复杂,但因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及差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课堂上,看似教师“教”的少了,实际上是把“学”的权利留给了学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的能力和信心,而由此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更会促使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学习。

    3、平等交流,师生互动。

    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语文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在语文课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诵读、一起奇思妙想??语文学习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案例8:川垣学校郭秀萍老师在执教“梦想”这一单元时,当教师问及学生自己的梦想时,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的梦想是到月球上看一看”,有的说“我的梦想是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这时有位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你的梦想是什么?”管老师高兴的回答:“老师的梦想就是希望你们快快长大,超越老师。”提问的学生满意的坐下了,学习在融洽的氛围中继续着。这虽然只是一个教学的瞬间,但我们不难看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建立,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展。

    案例9:学习《乌鸦喝水》时,川垣学校马玉花问:“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有位不太喜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怯怯地说:“回家找妈妈。”轰的一声,同学们都笑起来,那个孩子立刻脸涨的通红,头陷得很低很低。我微笑着对大家说:“多听话的孩子呀,遇到事情先想到妈妈,你们能做到吗?”同学们静下来,乖巧的像妈妈怀里的宝宝。“让我们继续来帮乌鸦想办法吧,想到办法乌鸦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就这样,同学们又动脑筋为乌鸦想起办法来,而那个可爱的孩子也慢慢抬起了头,不再羞涩。案例10:川垣学校郭秀萍教师在教学《雨铃铛》这首欢快的儿歌时,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10篇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10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1】

    一、教学目标

    ①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②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副弹簧秤和挂件,一根绳子、

    四、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面的表,再试着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小时) 1 2 3 4 5

    s(千米)

    2、已知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那么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人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画面积为20cm2的圆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注:(1)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2)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

    (二)动手实验

    1、在一根弹簧秤上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填入下表:

    悬挂重物的质量m(kg)

    弹簧长度l(cm)

    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重物质量m(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用10d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的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用表格表示)、设矩形的长为xdm,面积为Sd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注: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了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

    五、探究新知

    (一)变量与常量的.概念

    1、在学生动手实验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上面的问题和实验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时间t、里程s、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等)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也有些量是始终不变的,如上面问题中的速度60(千米/时)、票价10(元)等,我们称之为常量、

    2、请具体指出上面这些问题和实验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3、举出一些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注: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并作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

    (二)函数的概念

    1、在前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生分析得出:上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惟一确定的值、

    2、分组讨论教科书P、7 “观察”中的两个问题、

    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表示函数关系的表达方式的印象、

    3、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例如在问题1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其函数值s为60,t=2时,其函数值s为120、

    同样,在心电图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

    在人口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

    六、巩固新知

    下列各题中分别有几个变量?你能将其中的某个变量看成是另一变量的函数吗?

    1、右图是北京某日温度变化图

    2、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长为4,BD的长在变化,设BD的长为x,则菱形的面积为y= ×4×x

    3、国内平信邮资(外埠,100克内)简表:

    信件质量m/克O邮资y/元O、80 1、60 2、40注:巩固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许多问题中的变量关系都存在着函数关系,初步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七、总结归纳1、常量与变量的概念;2、函数的定义;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注:通过总结归纳,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八、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P、18习题11、1第1题、2、选做题:教科书P、18习题11、1第2题、3、备选题:(1)下图是某电视台向观众描绘的一周之内日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①图象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②这周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低?大约是多少度?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高?大约是多少度?③14、15、16日的日平均温度有什么关系?④点A表示的是哪天的日平均温度?大约是多少度?⑤说说这一周的日平均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如右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①梯形面积y与上底的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自变量与函数、②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20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③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④当x=0时,y等于多少?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3)研究表明,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施肥量(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土豆产量(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4、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①上表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中的自变量和函数、②当氮肥的施用量为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③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为多少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④简单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九、设计思想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引入变量数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因此,设计本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变量与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姿多采的数学问题,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培养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探索、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2】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 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 孔子曰: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情感性. 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 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 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 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 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 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 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长期以来, 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表现为: 教师权威高于一切, 对学生要求太严; 课堂气氛紧张、沉闷, 缺乏应有的活力; 形成了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违背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想等方面的能力, 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 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 因此, 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 同时,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 例如: 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路与教师同步; 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 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 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 也要注意听, 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 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向老师提出问题, 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 “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 例如: 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 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 在想象中去感受, 体验,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想能力的条件, 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3】

    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作为教师,如何让四十分钟的课堂达到高效之一目的至关重要。本文中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首先解释了什么是高效课堂,再论述了如何建立起高效课堂,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最后浅析了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效果显著。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21-01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全身心投人到学习中去。倘若学生没有了兴趣,对学习索然无味,很容易就放弃学习。很显然兴趣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关键是要想办法引导学生,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我们从心理学上可知: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打造出生动、直观、形象有趣的课堂环境,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课堂问题。让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有所进步的喜悦心情,从而慢慢树立学习的信心,大大激?l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在备课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情境创设中,应通过做游戏,讲故事,设疑问,进行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在检测训练上上,应注重基础练习,使得学生通过训练能够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在题目的设计上要多注意各个难度梯度的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从而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例如,就有理数乘方这一内容,我先准备五颜六色大小不同的纸张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做成一个正方体的小盒子,让他们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在有趣中说出结论,并找出规律,总结有数乘方的意义。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教室充满家园般的自由氛围和实验室般的探究氛围。因而教师和学生是探究伙伴。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教师和学生是探究伙伴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经常向你吐露心思,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为此,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二要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全体学生。客观地看待全体学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三是利用课余时间,再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其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四即在保证教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忌讳的在课堂中发挥自己,展示自己。

    3.充分的课前准备,既导学案的拟定

    3.1 教学内容的拟定。“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还有,教师还要准备充足的时间在下节课前处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3.2 教学对象拟定。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学生课堂的拟定。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4】

    在以外的备课过程中,总是通过查阅图书参考资料和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大篇幅抄在教案本上,而通过电子备课,除了得到课本知识和参考资料外,还有很多的课外知识补充给学生,备课内容也直接通过打印机打印,在电脑上增删内容简单,节约了备课时间,使备课过程由繁向简转变。

    传统教学过程总是将教学内容,以半数形势写在黑板上,学生学习以记为主,方法上缺少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力从黑板转向电视屏幕,学习内容从枯燥的文字转为优美的图象、图片、声音、动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乏味转向兴趣,学习方法转变带来了学习效果的改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粉笔充斥整个课堂,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取代了黑板,节省了课堂板书时间,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一些抽象内容通过影响变得直观,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环境的改变和教学效果的改变。

    总的来说,利用多媒体教学节约了备课时间,增加了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视野,收获菲浅。

    长期以来, 初中数学教学侧重于对教的研究, 但是对学生如何去学, 如何通过有效的目标来调整数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研究, 因此在新课标条件下,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就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5】

    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出色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重结果,轻过程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6】

    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往往是针对考试的要点进行教学,考试考什么教师上课就讲什么,使学生完全被应试教育所束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数学思想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设置问题,大部分问题都让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告诉学三角形有很多种,让学生举出例子,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三角形的,并说出有什么特点,并且有哪几种三角形是最常见的,三角形都有一个通用的特点是什么,教师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布置,学生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问题,自己无法得出答案的当然就要向教师提问了。通过这种练习,让学生习惯发问,擅长发问,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方法

    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数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须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初中学生数学知识积累较为欠缺,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理解能力还很薄弱。对初中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讲述数学知识为主,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教师从开发学生的思维出发,将数学思想和方法慢慢地传授给他们,不可盲目地灌输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会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时机和方式,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吃透教材,把握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

    数学思想内容是庞大而丰富,方法难易有别。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层面。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融会,要依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状况,对学生分层次的进行思想和方法的灌输。这要求教师掌握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教材进行分析整理,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教材的内容知识相结合,合理地将数学中的思想和方法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

    在练习训练中,领会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内涵。

    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各种的方法的配合才能牢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也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训练才能真正的体会。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意识,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优化自我的数学知识结构。例如,教师在讲授数学方法时,对于同一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让学生们在对比中理解掌握。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7】

    自古以来,数学就以它独特的“逻辑美”著称。然而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都对它望而生畏,觉得它是一连串的不带感情色彩的符号,学起来枯燥、难懂、乏味,对其失去了兴趣。因此,有学者对初中1~3年级的数学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在此加以总结。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自从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无论成绩好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中学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差距大等问题。正如我们所知,目前初中各个班级人数大部分都比较多,有的甚至达到上百人,这就给老师上课带来了考验,尤其是注重理论教学的数学。主要表现在:有的同学因为基础太差,听不懂老师讲什么,课后再怎么努力,收效也是微乎其微,致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改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具体措施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以自己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着带有自己感情色彩的知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没有经过过滤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后很难灵活地运用。针对这点,新课标中就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起到协助合作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向学生讲授知识,更多的是讨论,要在相互讨论中学习,总结经验,共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把抽象的理论生活化

    众所周知,数学的理论、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略微枯燥、难懂。加之初中生学习能力有限,一时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将知识总结归纳成浅显易懂的语句。

    2.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初中生大多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数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数与形的体现。生活中的很多想象可以用数学来解决,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课上抛开枯燥的理论知识,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展现数学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这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成绩差的学生要求不要过高,应让他们从基础做起,由浅入深,慢慢培养学科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每道题的已知条件出发,明确考点,善于分析,在课后不断做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4.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融入各类教学当中。在枯燥的数学教学程中,利用幻灯片、计算机等把相对枯燥、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其变得立体、形象、生动。把学生带入神奇的数学世界当中,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

    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符号,还是科学推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处理过程或是一种思考方法。它更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是生活中数与形的体现。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是没有生气的。因此,我们更应该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去挖掘教材,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同时,也应积极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方面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感受生活的同时,去发掘生活当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带来的神奇魅力。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8】

    这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正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就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是在学生已学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以及相似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反映的不是数值与数值的对应关系,而是角度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1、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较强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学生要得出锐角与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同于以前学习的数值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学生而言建立这种对应关系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了解锐角与锐角正弦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2、会根据锐角正弦的意义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已知边长求锐角正弦,以及已知正弦值和一边长求其它边长的问题;

    3、经历锐角正弦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4、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发出对正弦函数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锐角正弦的定义及应用;

    2、难点:理解锐角正弦是锐角与边的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3、难点突破方法:由特殊角入手开展讨论,自然过度到一般角;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正弦的概念,并结合多个实例从不同角度深化理解。

    五、教法及学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引导和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新的认知冲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三)巩固训练,落实双基

    (四)强化提高,培养能力(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六)反馈练习,自主评价。

    下面就几个主要环节进行解说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二)先让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知识,再从铺设水管引入30°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联。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先让学生猜想,再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角度的锐角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和这个角的关系。得出结论:

    当∠A的度数一定时,∠A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个比值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角度一定时,有唯一和它对应的比值。所以∠A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值是关于∠A度数的函数。

    再引出课题和正弦概念,给出正弦的含义和表示方法。认识几个特殊角的正弦值。

    (三)巩固训练

    讲解一道求正弦值的例题。

    (四)强化提高,培养能力

    出示三道提高题,第一道是关于直接利用正弦值求斜边的题,然后进行变式,第二题是关于不是直角三角形中求正弦的题,第三题是关于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

    (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9】

    1、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目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2、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①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②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作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4)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人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篇10】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探究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