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理想国读后感实用11篇
  • 理想国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10

    理想国读后感实用11篇。

    有哪些作品的文案模板值得我们参考?阅读这些作品,我们的内心也仿佛被深深撼动。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的表达,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精心准备了“理想国读后感”的相关资讯敬请查阅。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书籍目录:

    第一讲 《理想国》与柏拉图的对话

    一、《理想国》的主题

    二、柏拉图的对话

    三、如何阅读柏拉图的对话

    四、苏格拉底问题

    第二讲什么是正义

    一、正义问题的提出

    二、正义与每个人的应得之份

    三、强者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

    四、考察色拉叙马库斯

    五、苏格拉底的方法

    第三讲为什么要正义

    一、《理想国》为什么需要第二个导论

    二、格劳孔的挑战

    三、格劳孔挑战的性质

    第四讲理想的城邦

    一、个人与城邦的类比

    二、理想城邦的建构

    三、对保卫者的教育

    四、保卫者的生活方式

    . 五、理想城邦的性质

    第五讲灵魂三分与四主德

    一、城邦中的正义

    二、从城邦到个人

    三、灵魂三分的方法

    四、灵魂三分的内容

    五、灵魂三分与意志薄弱

    六、个人的正义

    七、心理正义与日常正义

    第六讲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

    一、第三次浪潮

    二、谁是哲学家

    三、eidos和idea

    四、形式与具体事物

    五、形式与being(是,存在)

    六、知识与意见

    第七讲太阳、线段、洞穴

    一、哲学家与统治问题

    二、太阳之喻(504a~509c)

    三、线段之喻(509d~511e)

    四、洞穴之喻(514a~517c)

    五、对哲学王的教育

    六、形式论的问题

    第八讲哲学王与正义

    一、哲学王悖论与《理想国》的目的

    二、功能论证

    三、短的路:心理正义与城邦之王

    四、走向长的路:哲学家的正义和幸福

    五、回到色拉叙马库斯的问题

    第九讲不完美的城邦与灵魂

    一、堕落的开始与欲望的分类

    二、不正义的城邦与个人

    三、希腊哲学与希腊民主

    四、个体的正义与幸福

    第十讲诗与死

    一、为什么要对诗进行再批判

    二、批判诗的主要论证

    三、灵魂不朽与死后生活(608c~621a)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柏拉图的理想国简介

    名作导读 2004-12-10 13:29:39 点击:5339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这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它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丰富,涉及到柏拉图哲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的政治哲学和认识论。

    这本书的中文版本可以在郭斌和和张竹明的版本中找到,商务印书馆,1986年。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

    ”,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苏格拉底问其他人关于正义的定义。

    更是详细地批驳和讨论了特拉叙马库提出的观点,即“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他认为,统治者有时是会犯错误的。只有当统治者有知识防止他犯错误时,他才能统治自己和他人,正义的人民比自己更关心自己。

    统治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统治者的利益。

    为了证明正义的生命是有价值的生命,苏格拉底在第二卷中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是一致的。在他看来,每个城邦都有经理、警卫和劳工。这三个阶层都各有其责,各有其美德。

    当这三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时,这个城邦就是具有了“正义”美德的城邦。和城邦一样,每个人的灵魂都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个因素。因此,有三种美德:智慧、勇气和节制。当这三个因素在理性的控制下协调时,它们就变成了一个公正的人。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的国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统治者应该从有才能的人中选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

    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者应该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有治理国家的知识。 在第

    6、 在第七、二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思想理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并用三个著名的隐喻来解释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分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分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

    柏拉图强调了意义与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理解外部世界及其阴影,只有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理解思想。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

    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握最高的理念,得到真正的理性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

    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

    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公正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为王,以责任治国。

    与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一样,《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因此,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在问答、界定、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返回顶部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现在我们通过学***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称 “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天,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问题、民主问题、**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被划分为不同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理论是全面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柏拉图从第二卷开始论述城邦正义,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一个好的城邦应该有勇气、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

    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在柏拉图的哲学观中,哲学与政治间是存在一种服务关系,那么一旦解除了哲学与政治间的服务关系,将哲学从政治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让人们能够为哲学而哲学,哲学的境况又会怎样?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

    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

    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他建立了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

    观念本身是真实的,感知、具体和经验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

    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观念,不存在于客观可见的对象中。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

    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原创: 灵油菜花儿地

    柏拉图在哲学中的历史地位,以及他对哲学的贡献和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超出他的权利范围。写理想国的读后感,怕是我最为惶恐的事情之一了,不过既然要写,我只能本着以亿万分之一的角度去阐述一下在自己的视角里所观察到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以及这块巨石落到自己内心的“黑洞”里是否激起了些许涟漪。下面没有讨论其建国思想二十主要在围绕其哲学思想的层面来写。

    在阅读《乌托邦》的过程中,许多详细的描写和观点让我想起了许多历史名人,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我想选几个更有代表性的人来描述他们的想法。

    在第一卷中,通过对苏格拉底、格劳孔、赛勒斯、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和智者哲学家塞拉舒马胡斯的直接讨论,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正义是什么?正义与不正义哪个更有利?

    我首先想到的是维特根斯坦。其传奇天才般的一生我就不赘述了。不过我想到的是他八岁时向家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大概是如果撒谎有好处的话,为什么我非要说实话。

    这在道德常识上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然而,在哲学和逻辑学中,许多哲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争论。而由其衍生出来的理论也一直影响至今。这些哲学家中首当其冲的这位就是柏拉图书中的苏格拉底老先生。

    他的辩论者大概提出了四点:1。还债是正义。正义是适当地报答每个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公正会更快乐。接着苏格拉底老先生一一驳回。

    我们在这些观点中也不难看出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影子,甚至我们还可以为自己印证到一些大师的观点,比如我上面提到的维特根斯坦从小对第四条的“历史之问”。甚至对于第二点,我们甚至可以把孔老夫子找来撑腰,孔夫子对于以德报怨的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用什么来报答德呢,所以应该用怨来报答怨,用德来报答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但是,柏拉图认为你们都错了,至于为什么,在围绕着论述了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正义的完美的城邦后,其观点也渐渐浮出水面,总结就是“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完全不正义却有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人是一个不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生命体,关键要使各个部分和谐相处,从而达到正义。一旦人性(或神性)受制于自然的动物本性,那就是堕落和不幸。

    这也在城邦的建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个人具备的不同的品质,主要包括灵魂中的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不同的品质各司其职才有正义,城邦和国家也是如此,就是要让城邦的各个组成部分,安守本分,惟其如此,方有正义。那么问题是,具体怎么做才是各司其职,什么环境下,或者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各司其职呢。为什么不正义就没有各司其职呢?

    这让我想起第二位大儒,之所以成为“儒”,是因为他是我们儒学的学派代表人物。柏拉图在书中接着说,正义可以被看作是心灵的健康状态,而非正义恰恰相反,是心灵的不健康状态。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所认为的健康是“合自然的”,而不健康是“自然的”。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强调的需要进行后天教化,使人趋向于客观存在的“至善”,而这才是真正的合“自然”。大家如果曾读过王阳明的着作,有没有觉得这个观点有点似曾相识呢?

    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实际上是对儒家正统的朱子学的反叛,但它仍然致力于教导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治国,甚至用它来帮助自己打仗。这点跟柏拉图倒是也挺像的。王老先生在认识到他的学说之前也有一段苦苦寻觅天理以成圣的经历。

    甚至可以说他的一生一直是为此努力的。为此,不断尝试,期间不光是钻研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也去山上找和尚观里请道士,寻寻觅觅,转了一大圈,却觉得都不是天理,都很狭隘。最终成就传奇的“农场开悟”。

    他的研究简单概括是,一切天理存于心。只要在实践生活中试炼内心,扫去尘埃,内心就会自显真理,也就是天理。其中的试炼内心,扫去尘埃,就是其学说中有名的“明明镜”,我们内心原是明镜,但积攒了太多尘世的尘埃,以至于模糊,所显现的就不是我们内心原本的样貌,我们需要试炼内心把镜子上的灰扫除,这样才能感知到来自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并按照内心去行事判断。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 理想国” 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断地给人们灌输一种思想,认为像是理想国中的人们生活的样子,就是最美好的样子。但是他要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思考我们真的是要想成为理想国当中的民众吗。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畅游乌托邦:理想与现实之间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

    公元前4世纪问世的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乌托邦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描述的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是对美好却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子虚乌有,无所寄托,即乌有之乡。

    在乌托邦思想方面,东西方古代文化探索形成了经典著作。东方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礼记》,西方有《理想国》、《乌托邦》等。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的不同,东西方的乌托邦思想也不尽相同。

    如《礼记》“大同社会”推崇德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而《理想国》重视智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

    作为西方的乌托邦经典之作《理想国》历来是众多学科所列的经典,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哲学、政治、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许多学科因其博大精深的内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渊源。一本著作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带着对乌托邦的向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开始了《理想国》乌托邦之旅……

    《理想国》以问答的对话形式写成,此乃柏拉图著作一贯风格。对话充满了诗意、神话、隐喻、戏剧性和想象力。它充满了假设、归纳、演绎等辩证思维,反映了思想的碰撞和引人入胜。其中,通过心理助产的方法,层层设问,循序渐进地指导,找到答案,最后把重点讲清楚。

    这种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当今的启蒙教育中,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本人在一开始读的时候,把握不到主旨,总感觉思维在不同说话者之间不断地跳跃,后来才逐步进入柏拉图所设定的思路中。

    其实书中的每一卷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一卷叙述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关于“正义”问题的一场讨论;第二卷从个人的正义转入城邦的正义,引出城邦的定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什么人;第三卷讨论城邦中谁当统治者,人们如何划分等级以及实行共产同住的问题等等。在当今的现实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案例教学和无领导讨论的形式来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讨论和频繁的提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是《理想国》对世人的其中贡献之一。

    《理想国》是柏拉图基于一种对希腊政治危机的现实关切而提出的从个人到社会的第一救国方案。对社会未来的憧憬必然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正如托马斯·莫尔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方式的不满,撰写《乌托邦》。当然,柏拉图通过自己的哲学思考,提出了理想国家的理念,这也源于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时代的反思。《理想国》传达了他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主张统治阶级在维护“秩序”的借口下,可以采取一切措施无情镇压一切“犯上作乱”的人,主张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鼓励相互告密,恐怖统治。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

    掌握哲学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级,以及作为奴隶的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智慧和能力保护国家的人,也必须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城邦的正义。勇敢的战士应该努力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在所有权方面,柏拉图共和国的基本特征是财产原则上属于国家,即属于整个统治阶级。但是,统治阶级的个人成员(包括两级统治者和辅助者)不允许拥有私有财产。他指出,理想国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统治阶级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过简朴的苦行僧生活。除了最基本和必要的生活手段外,他们不允许拥有任何私人财产。

    要告诫统治阶级,谨防金银财宝玷污人的灵魂,否则国内仇恨就会滋生和激化矛盾,导致国家崩溃。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知识理性及相关的教育、智慧和科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柏拉图认为,“至善”是一切知识的根源,同时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本质的创造者,教育成为实现理想国、培养下一代统治阶级维持理想国的重要手段。

    在柏拉图看来,仅仅通过立法,而不是主要通过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理想国家的。强调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是抓教育。同时,教育要重身化,统治阶级要从一开始就重视产前教育,教育内容要多样化,包括数学、体育、军事、天文等。

    柏拉图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终身教育”这些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积极的,甚至是天才的,但是他的教育观念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仅仅是为奴隶主贵族的集权制服务的。柏拉图《理想国》的内容丝毫未提及个人的权利或对个人的尊重,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被漠视,人只是任由统治者支配摆布的工具。

    柏拉图的理想蓝图充满了憧憬,为后来的乌托邦所向往。即便是乌托邦,那么对现实社会有没有可鉴之处?《理想国》看似空远,但实际上对政治充满着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影响极大极深。

    从古希腊文化、中世纪神学乃至文艺复兴和当代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思想观念的根植性。另外,《理想国》虽然不能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提并论,更与共产主义理论有原则区别,但它毕竟启发了莫尔、康帕内拉等一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我国政治法制改革的实施和加强法治道德建设也给了一些启示。

    而且,柏拉图“理想国”中终身教育的理念,优生优育的观点在中国乃至世界仍然具有极其可贵的借鉴价值。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工程。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未停止过。面对历史进程和条件变化,社会在曲折中前进。理想的国家吸引人们,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走向和谐。这是一本值得常阅常新的经典著作。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 篇6

    理想国的读后感三篇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1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散文体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柏拉图。在这本书中,柏拉图阐述了自己贬低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的哲学观念,评价了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他认为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前期是民主政体,是“理想国”,而“理想国”的国王必需由哲学家来担任。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柏拉图认为,正义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这对后来人们在考虑国家正义、法律正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柏拉图的正义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是计算我们从社会获得了什么,而且还要计算我们为社会的顺利和成功提供了什么。

    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最高知识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认识自己和世界,明确认识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路。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2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关于理想国的读后感3

    以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自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个性关注了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自身所学,我针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正因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是强劲,就越能够显示出苏格拉底的英明,即显现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在仔细阅读后,我首先是对于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必须的认知。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咱们不应用生命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习并领悟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咱们应当为自我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我大致能够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就应是由哲学家来领导的,从寻求正义出发,来建构愉悦国家的模型。

    其次,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公民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就应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国家,务必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国家要承担教育的职责,无论统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从小都要理解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正因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咱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此刻咱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但是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透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理想国读后感 篇7

    谷老师让我们选读一本哲学原著,选来选去,最后决定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于是我在网上买了一本精简过的版本,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不是很厚,只有两百多页,但是却比较通俗易懂。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读哲学原著,所以希望选本自己读的懂的,但是读的过程中却发现还是存在有些不足之处,比如一般是分的十卷,但是我的是分的上、中、下卷,然后再在各卷下分了不同的章节,由于过于精简的,删去了很多内容,虽然比较容易懂,但是总感觉缺乏了点真正的哲学的味道,所有还是决定自己有空的时候再去翻阅下那些没有删减的版本。并且多去读一些其他的哲学书。

    读了《理想国》也有很多自己的收获和感悟,《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该书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领,它的诞生为统治者设计了治理一个理想的国度不可或缺的“法律”的蓝图,同时在书中也让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对话中的智慧,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不断的问答中慢慢去接近真理。本书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独裁、正义非正义、善与恶、民主、法律、道德、妇女参政、教育以及男女平等等诸多问题。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波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等哲学家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念参透其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

    该书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个方面,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一、关于国家

    本书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丰富多彩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而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家的宗旨是建立一个秩序完善的正义国家,即所谓理想国家。

    围绕这个目标,柏拉图很快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理想化了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和一切,从城邦到市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应该是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统治者、国民保卫者和普通工人

    首先,国家应该由少数人统治,我们的哲学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哲学之王。“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书中说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这就是哲学之王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充满智慧!

    其次, 国家的保卫者。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

    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勇敢就是作为国家保卫者的品性,这样才能是作为保卫者的样子。

    最后,国家中的劳动者。“国家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 ,“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因此,当这些伙伴和帮手住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条船上工作时,他们所形成的整体可以称为一个国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这样写到!在柏拉图认为,作为国家的劳动者,有自己的专长,要有固定从事的职业。他说:

    “牧人或织工也一样,各依其技艺吃饭,有技艺的人应该充分发挥其技艺,持续性地驾轻就熟地工作,如果他不看中自己的专长,东也想插一手,西也插一手,那么真正属于他的机会可能就会溜走。”作为一个劳动者,他应该也是节制的,节制与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保卫者,而节制却是“贯穿到全体公民,把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中是,也不论在智力上,人数上还是经济上最强的、最弱的和半强半弱的人都协调起来,形成完美的和谐”

    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共和国的宗旨是建立一个秩序完善的公正国家。围绕着这个目的,柏拉图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什么是正义

    二、关于正义

    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正义是把善给朋友,把恶给敌人。

    苏格拉底立即推翻了这一理论,其他人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体现了统治者和立法者的意志。苏格拉底立刻敏锐地抓住了一点:统治者会犯错。

    既然统治者的意志在犯了错误之后违背了他的利益,那么正义不是在改变,去做一些违背统治者利益的事情吗?其他哲学家也认为,不公正比公正更有益于人们的生活,不公正的人过着更幸福的生活。

    实际上,苏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国》中一个重要原则:正义来源于严格技术:当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发挥其所具有的技术时,才可实现最大公益即正义。

    萨拉苏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有一种技能,即牧羊人的技能并不是真正关心技能提供者的利益,这很好地描述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是否意识到,还有一个角色即“羊群所有人”。

    当牧羊人的角色与所有人的角色分离时会怎么样呢?即使二者不谋而合,他也必须认识到,牧羊人、统治者和所有不能在一个群体中充分实现自己意愿的人,都不能只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实现一定程度的正义。格劳孔的接替似乎使刚才没有明确的一个问题明确了:

    正义是否独立于,或者说,高于幸福?换言之,我们选择正义是因为它不好还是不好,而是因为它值得选择?当我们像那个悲剧性的正义斗士一样,我们还会选择正义吗?

    这种正义有益的观点与后来的契约正义何等神似!此处我们暂不对此作出讨论。阿得曼托斯前进了一步。他提出,正义的利益实际上使人们追求伪正义。

    选择正义本身似乎意味着它是轻松愉快的。这是否可能?

    且看苏格拉底的雄辩。此时真正引入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是:

    城邦对应着灵魂,城邦更大,作为美德的正义更容易被遵守。事实上,这是否意味着正义只能在一个好的城邦才能实现?所谓“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苏格拉底可能潜意识中想说明,正义与法律在一个好城邦内才能统一。

    书中关于正义的讨论,从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区分开始。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美德属于微观世界,更抽象、更难解释,需要用一种明显的、宏观的事物来解释。

    柏拉图采用比较个人与城邦的论证方法,通过对城邦正义的阐述来阐述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三、关于教育

    首先、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想国》中涉及到对“护卫者”这一群体的培养时,柏拉图指出: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为此他特别建议以做游戏、听故事和音乐熏陶等多种形式来教育儿童,以达到培养儿童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着重强调的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他指出,带领儿童做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给儿童听的故事、音乐都必须是经过严格审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最优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写虚伪、丑恶、妒忌等的故事必须被剔除,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我很赞同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视。但关于柏拉图,我们只能让孩子们接触到美好的事物,结束一切邪恶的事物。我认为:

    在这个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恶都是相应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

    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其次、对哲学王的培养。针对培养哲学家这个任务,柏拉图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一方面,他承认教育在培养哲学家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非常看重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天赋。

    柏拉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人在天赋方面的巨大差异,他说“虽然是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铜和铁……”这样的论述显然决定了城邦的统治者——哲学王,必然是从天赋金质的最优秀的人中产生的。他在第六卷的对话中还更为详细的讨论了这一点“综上所述,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是不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

    ”这种对天赋秉性的极为苛刻的要求是柏拉图推行自己哲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了此种优良的天赋秉性,个体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哲学家,并最终获得统治整个国家的资格。

    但在柏拉图接下来的论述中,他也明确指出“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并且,即使是拥有了完美天赋的个人“如果得到的是不适合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得到的结果更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合适的教导,良好的哲学家天赋才能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

    就个人观点而言,我不是很赞同柏拉图太过于强调人的天赋和出身。

    第四、关于男女平权。

    没有什么职业是专门为男人设置,也没有什么职业专门是为女人设置,柏拉图认为:男人可以从事的职业女人同样可以从事,只是根据他们的适应性不同而肩负的责任义务强弱不同而已。因此,女人应该接受和男人同样的教育,女人可以接受体育锻炼和文艺教育的倡导,尤其是妇女也到训练场去参加军事训练的建议,就不能顾忌会有来自反对革新的人的挖苦和嘲笑。

    这样,当我们谈起女子的成就时,同样也可以说她们懂得音乐,擅长体育,甚至还能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理想国读后感 篇8

    在童年时期,父亲发生了意外,被一个法国的陆军上尉戈蒂埃陷害而流浪他乡,卢梭则被送到博赛,在乡村中度过了两年快乐的时光,拥有了不少童年乐趣,乡村生活成为了他一生中美好的回忆。环境与人的成长、人格的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喧闹的城市让人性情急躁,而平静的乡村生活则使人心境平和。

    正如卢梭所说:“这种乡村生活的朴实给了我一个无价之宝。”乡村温和、亲切、宁静的生活方式给予了卢梭惬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在他十三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习“承揽诉讼人”的行当,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枯燥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马隆先生似乎不太喜欢卢梭。他经常责备他懒惰和愚蠢。而后,他便被辞退了。

    之后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由于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16岁时,他流浪,过着流浪的生活,他的本性逐渐改变。谎言,偷窃,贪婪,后来掩盖,卢梭当了佣人,在古丰伯爵家过着流浪生活。

    期间他体验到民间的贫困疾苦,感受到百姓备受欺压,并因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因此影响了他的下半生。卢梭的一生坎坷不断,令我感慨万千。

    纵览全书,正如卢梭所说“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真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自己反省,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卢梭坦率的、高尚的情操将使我终身受益。

    理想国》读书笔记

    对于《理想国》,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让我不禁遐想,一个理想的国度该是怎样,怀揣着一种好奇心,我翻开了这本神秘的世界学术名著。

    谈到理想国,不得不了解一下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贵族,曾执教40年。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在2300多年前创立了博大精深的两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欧洲哲学发展史两千多年,而且对整个人类思想史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也被称为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

    《理想国》与柏拉图的大多数著作一样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语言丰富多彩,奇趣生姿,环环相扣。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城邦。对于这本书,我应该仔细咀嚼,但时间有限,我只看到一个地方。

    柏拉图在这本代代相传的书中谈到了教育、道德、民主、宗教以及男女参军、参政等问题。它涉及面广,言辞深刻,令人感触深刻。其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柏拉图关于理想国、正义、哲学王以及教育的观点。

    1、关于理想国

    “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更为恶呢?”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局势,而稳定则需要大家的团结,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结合,荣辱与共,同时打击**。在古时,也早有安邦定国的思想,大家齐心协力,善于团结。

    只有这样,这个美丽的国家才能存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二、关于正义

    在《理想国》的开篇,就谈及了“正义”:“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在一个理想的城邦中,正义就是大家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作为统治者,要具备领导才能,运筹帷幄,擅于治国;守卫者英勇卫国,保卫疆土;劳动者矜矜业业,搞好生产。同时,柏拉图从城邦的正义推出个人的正义,讲述了每个人应自律其身,自身秩序井然,大家和谐与共,互帮互助,只有这样,才有城邦的“正义”。

    但如此**体制下的国度,任存在其弊端。

    三、关于哲学王

    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在柏拉图看来,政体有五种:

    君主制(哲学王)、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政体。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知道如何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才知道如何把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才知道如何让人民安居乐业。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

    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但哲学之王是否真的有能力突破各种弊端,这是个未知数。

    四、关于教育

    在《理想国》的第三卷中,谈及了有关教育的观点:“为了使我们的护卫者敬神明,孝父母,重视彼此朋友间的友谊,有些故事应当从小就讲给他们听,有些故事就不应该讲给他们听”,“……应该从小起模仿与他们专业有正当关系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一类人物”,“教育的方式是不能强迫的”柏拉图有着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德、智、体、美”。

    “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更体现了现代教育“因材施教”的观点,对世人有着深刻的启发。

    如今,《理想国》依然源远流长,柏拉图的种种观念,总是在引导人们朝着“智慧、至善、节制、正直、勇敢、正义”等优秀的方面发展,引导大家去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当中有不少我们可以借鉴的思想,但受时代限制,我们应去粗取精,汲取精华。我从中也受益匪浅,尽管文中多处任难以理解,但今后仔细研读,定能体会其中真意。

    理想国读后感 篇9

    **《理想国》中“铜铁当道,国破家亡”思想

    为了解决城邦内乱造成的困境,柏拉图提出在理智的安排下,实现具有德性与智慧的正义共同体来应对,即建立“理想国”。在这里,柏拉图认为将美德和智慧合二为一的哲学家拥有统治权,以此来实现城邦的正义,卫士则负责安全问题,而作为生产者的“铜铁”民众则居于底层,为正义城邦的实现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对于这种安排,柏拉图认为是合理的,认为只有各行各业的人都井然有序,才能实现公正的城邦。

    由于柏拉图的安排,很容易让人想起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引起批评。从表面来看,可发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三类人以及奴隶的划分与种姓制度有一定的类似,即最高统治者为垄断知识的“金质哲学王”与“婆罗门”,军队领袖或者卫士为“银质勇士”与“刹帝利”,而底层的为生产者“铜铁劳动者”与“首头陀”,最为底层的则是会说话的牲口——奴隶和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然而,区别在于,印度的种姓制度确确实实存在,而且拥有一套神学解释,从而为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提供精神动力且人们的这种身份世代难以更改;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并不存在,而且使用了所谓“高贵的谎言”来提供理论支撑,并允许金、银、铜铁三个阶层流动,从而保证城邦的正义。

    可是,关键点在于,无论是种姓制度还是金、银、铜铁三个阶层,都体现了一种对有序政治秩序的安排,这种安排的重点在于,每个阶层,都有自身的任务不能荒废,否则,整个统治秩序则会趋于崩溃。这种情况下,若是才能庸俗、品德低劣之人窃居高位,则整个社会世风日下,正义不复存在,内忧外患日甚一日,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被称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这是柏拉图对当时城邦走向不义的一种看法,也是其理想国理念中十分重要的命题,而且由于对“铜铁”的“歧视”使得柏拉图这种看法在现代社会极具争议性。

    因而,本文即通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言的“正义”原则来对“铜铁当道,国破家亡”做出简单的含**析与原因**,来分析“铜铁”特质为什么不能“当道”以及如何防止这类情况出现,从而对柏拉图这句话引起的争议与指责做出辩驳,解释“德性”与“智慧”对统治者的必要性和对公民福祉的重要性。

    一、“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的含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观”,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个人方面与国家方面。从个人来看,其认为人拥有理智、激情与欲望三个部分,当理智能作为主导并能控制其余两个部分时,这个人就是正义者;而从城邦来看,城邦是扩大了的个人,与此相适应,智慧、勇气和节制则是一个合理的城邦所拥有的特质,只有当拥有智慧的“哲学王”统治城邦时,并且勇士和劳动者各安其序后,此城邦才为正义城邦,城邦公民才能过上“至善”的生活。

    在这里,柏拉图展示出了自己的统治观:哲人统治,而勇士只能作为卫士,劳动者只能居于底层,不能干涉城邦治理。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此三者根本特质不同,哲学王是金的特质,勇士是银的特质,而劳动者只能是铜和铁的合体。

    柏拉图认为,上天在创造世人的时候,已经对此做出了区分,以此来告诫世人什么样的人才能作为统治者,进而什么样的统治才能带来正义的城邦。而如果违背了这个区分,则会导致城邦之乱,公民幸福毁于一旦,要谨以为记。“所以上天给统治者最重要的命令就是要他们(身上加入了**的人)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金属的混合情况。

    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下放到与素质适合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意外地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或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岗位上去。须知,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那么,对此,我们怎么理解“铜铁当道,国破家亡”这句话呢?这是一种对身份的歧视和人格的滥用吗?实际上,若如此理解,则不免浅薄了些。

    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的“金、银、铜铁”,并不是仅仅指某种社会身份或某类社会中的人,而是对不同生命性质的一种区分,用来解读政治生活中道德与智慧的不同层次,从而认识到“正义城邦”所需要的特有品质,这是一种对公众幸福与未来的一种责任,也是对生命性质的一种尊重。柏拉图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分析认为,当城邦里的这三种人各司其职时城邦被认定为是正义的,但支撑他们的理由并非仅仅是那个神话,而是根植于金、银、铜铁这三种人的灵魂。“‘哲学王’政制也是在人性差异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种差异不是等级的划分,它体现的正是柏拉图有意识地引导人按其心性发展和给人以在城邦结构中的合理定位。

    ”所以,柏拉图认为,身为金子的统治者发现后代若不能满足“金子”特质,他们就不能姑息,就应将这些不合格者放到与他们素质相符合的地方去,与此同时,那些出身“铜铁”的公民,若是素质符合,则应该让他们成为卫士或者统治者,而不是进行漠视乃至于打压。换言之,不能因为出身而使庸腐之人居高位来祸国殃民,也不能因出身而使得德才之士埋于草野之中。如《礼记·礼运》所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一种正义的体现,也是公民福祉的保证。

    那么,倘若不如此做,而是“铜铁当道”怎会怎样呢?换言之,如果把不称祉的膏粱子弟放在事关民生福祉的统治者的地位上,会发生什么呢?除了柏拉图的“国破家亡”说,中国经典《论语》也给出了答案:

    “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简单来说,将正直者放在高位,**服,将不正直者放在高位,**不服。《论语》也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也就是说,君子之德,犹如风一般,引导社会;而小人的德行,则如草般难以依仗。如果铜铁当家,礼节就会随风倒塌,**也会变坏。正义之城位于私心名利场。故而,《礼记》云: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即若想建立君子之国,民心培育是第一步,换成柏拉图所言,即拥有“金子”特质的哲学家为王,引导民众,否则,城邦之民蝇营狗苟,内斗不止,国破家亡为时不远。

    二、“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的原因

    理解“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的含义后,就可以分析为什么“铜铁当道”会导致“国破家亡”,对此我们需要从柏拉图对正义城邦的审视中寻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通过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来解释城邦是怎样形成的。首先是对基本物质的需求,比如食物和住房;其次是精神需求,比如艺术和绘画。

    换言之,在分工与交换中,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中,城邦逐渐产生并且不可逆转,只有物质的城邦只是猪的城邦,除了衣食住行外,满足公民精神生活的城邦才能是人的城邦。但无论怎么说,为了公民的生存,生产者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即便必不可少,生产者也只能是处于这个城邦的最底层,不能居于统治者的地位,这是由生产者的特质所决定的,即其“铜铁”身份。

    否则的话,通过本文第一部分对“铜铁”的分析可知,城邦将永无宁日,此时正义让位于不义。“柏拉图从正义推论至不正义,他指出,不正义就是三部分人之间的‘斗争与不和,相互反叛,相互干涉,灵魂的一部分起来反对灵魂的另一部分,被统治者企图夺取统治者的地位’,‘如激情和欲望占主导地位 ,背离了理性与智慧的行为则是不正义的行为’。他把脱离理性与智慧指导的状态称之为‘愚味无知’。

    ”我们在此可以将柏拉图的观点简单表示:社会中必然会存在三个阶层,城邦中的人,除了奴隶外,都必须属于某一阶层,并且这种阶层是根本性的,即根植于本性的。城邦若想正义,必须各安其序,互不干扰。

    那么,为什么生产者阶层必须处于最底层呢?原因在于其“铜铁”本质,换言之,这一阶层的公民具有“欲望”,而且是会摧毁正义城邦的欲望,柏拉图认为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仅有欲望的公民是可怕的,他们的治理更加灾难性

    “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

    ”很显然,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逻辑,可是对于并无“金子”或者“银子”特质的“铜铁”公民来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体现,他们虽然有节制的美德,可是他们没有哲人的智慧,他们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堕落。“铜铁”公民作为社会中的绝大部分,无法让理智来控制灵魂中的其它部分,仅以欲望作为支撑,从而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忘却他人的利益,个人毫无主见的情感或意见就会使得城邦变质,其破坏性难以阻挡,恰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在这方面,就像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从无知和破坏的程度上来说,“铜铁”之人和一群只会毁灭而不知创造的“乌合之众”极为类似。

    而从《理想国》中可知,柏拉图认为所谓正义,其精髓在于内在的和谐,也就是说一个正义的人应该是智慧而且道德的,对于城邦来讲,亦是如此。城邦的正义在于有道德有智慧的“王”,拥有忠诚的卫士,引领臣民,走向“最高而广的善”。从当时的政治现实来看,民主制度已经衰落,正义自然不存在。

    对于此种状况,首先,“柏拉图认为希腊城邦之所以陷入混乱,与财产私有作为追求的目标有关。他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容易支撑民众的私利和贪婪,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其次,“柏拉图认为当时的城邦政制很难消除内乱以及各城邦之间的战争,因为它们不是欲望统治就是激情统治,而欲望统治和激情统治正是战争的根源。

    在欲望统治的政制中,一方面,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肆意侵犯被统治者的利益,导致被统治者的反抗,从而引发城邦内乱;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必然要向外扩张,掠夺土地和人口,这势必与别的城邦发生冲突,从而导致城邦之间的战争。”

    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当时的城邦之所以战乱频繁、居民之所以流离失所,就是因为执政者人心不古,他们早已从“金子”特质退化成为“铜铁”特质,他们不再具有美德与智慧,只是充满了难以节制的个人私欲而已,从而难辨是非。从历史上看,苏格拉底的悲剧就在于此,“苏格拉底面对的问题是,雅典人民是否有能力分辨少数自由派知识人提出的政治指控与苏格拉底的申辩谁对谁错。”很明显,此时雅典人民由于生活在“铜铁”统治下的“不义”城邦,已无德行与智慧,难以区分对错,这样下去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三、如何防止“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面对衰败的城邦,柏拉图的解决之道只有三个字:哲学之王。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在一个城邦里,要么哲学家成为国王,要么国王理解哲学。

    坚持智慧与道德统一的统治者就是正义的统治者,让公民过上正义的生活。“既然人的品性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所以柏拉图认为,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就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而且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只有哲学家获得政权或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并对个人和城邦进行改造,才能使个人和国家达到善。”“柏拉图设想建立一个正义、共和的理想城邦,城邦内的经济安排都要服从于‘正义’这一原则。

    城邦内‘正义’的体现就是经济上财产共有、政治上的共治和社会福利的共享。城邦的治理者和护卫者(即哲学王和护卫国家的战士)因是由金子和银子铸造,所以应实行共产制,以德性来节制自己的私欲。国家的管理者不应该拥有私产。

    ”毋庸置疑,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个想法是虚假的,具有欺骗性,然而,“这个‘高贵的谎言’的基础在于,柏拉图相信,每个人就本性而言只适合干一件事情(《理想国》370b)。如果说一个木匠和一个鞋匠互换工作尚不会引起巨大的困扰,而一个第三阶层的人居然干预第一和第二阶层的事情,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甚至灭亡。在古希腊,秩序是善,而无序(apeiron)是混乱和恶。

    所以,至善在城邦中的实现一定是表现为秩序。”这种秩序,在当时的柏拉图看来,是避免城邦毁灭的解决方法。

    理想国读后感 篇10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读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而深刻的思想所淹没。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很难招架,也让我们觉得很难跟上他敏捷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在他看来,只有政治家是哲学之王,才能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意,如何使国家治理更加协调有序,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这些品质,即使是玛妈也不能挑三拣四。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

    柏拉图的人生志趣是培养学生,因此,他在《理想国》中也提到很多教育问题,这对后世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教育要注重人的素质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妇女也要接受教育。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像这样的教育**,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作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不能在一个不受欢迎的城邦里从事政治,因为他不能从事政治,保持灵魂的和谐,如果他是去灵魂的和谐,他就会偏离善的理念,不再是一个哲学家。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一个像古希腊那样有争议的国家里,这样的人才怎么会诞生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读书,要学***的学问,更要从学***品味人生。

    《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

    理想国读后感 篇11

    《理想国》是柏拉图政治主张的集大成者,在书中,他运用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物对话的方式,勾勒出一个集正义、美德、善念、真实于一体的理想城邦,也就是天下最完美的理想国,这种模范国度可谓“只应天上有”。

    在他的理想国里,柏拉图把国家划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军人”阶层、普通民众阶层。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是一个国家的保护者和辅助者,只有一个极其完美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统治整个城邦。哲学家是最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而那些做不到这一点,被千差万别的事物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的人根本不能与哲学家媲美。哲学家的本质是要有知识,有智慧、正义、善念和美德,所以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即善念的认识和把握。衡量让谁做城邦护卫者的标准是看谁能守卫城邦的法律和习惯,而哲学家是懂得实在知识和捍卫一切美德的人。治国作为一门知识和技艺,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和治理。治理城邦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定的认为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只有哲学家才可能拯救城邦和人民,拯救可能出现的一切危机。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统治者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哲学家就是当之无愧的领袖。

    此外,柏拉图还大篇幅叙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以为,教育是一种艺术,也是该产生实在影响的东西,一个人从小受到怎样的教育将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诚然,在漫长的人性教育中,后天的教育与实践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对人性教育起到不可或缺的关键影响。在各类必须教受的课程中,柏拉图认为教受算术和算学能把灵魂引导向真理,教受体育能增强体格,教受音律则使人身心和谐。前面说过城邦的领袖非哲学家不能胜任,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百无一用的书生,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教育就是政治教育。辩证法作为哲学科目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集合了算学、音律、美学、体育、艺术等众学科之精华,能够让人看到实在,能够不用假设就可以直接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让人们找到学习和研究其他东西的最初原理以及本然依据。“当灵魂的眼睛陷入无知的泥淖时,辩证法能够轻而易举的将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因此,教受辩证法才是教育科目之中最重要的,其他一切教学都只是为了给其作铺垫。

    在法律治理方面,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立法家不应当把力气花在法律和宪法一类的事情上,因为在政治秩序不良的国家里,宪法和法律是无济于事的;而在秩序良好的国家里,法律和宪法有的不难设计出来,有的则可以从前人的法律条例中很方便的引申出来。在立法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宗庙祭祀,法律可以由神使来传达并作相应的解释,这些宗教律令和祖先之法就构成了稳固城邦秩序的坚强堡垒!

    柏拉图从各个方面对理想城邦做了勾画、设计,最终形成一个集真善美和正义于一体的国家!

    这是不朽的作品,值得时时拜读!

    【理想国读后感实用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