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鲁迅课件
  • 鲁迅课件

    发表时间:2024-01-08

    鲁迅课件。

    教案课件是教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因此需要我们教师撰写好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呢?根据您的要求,我们对“鲁迅课件”进行了细致的编辑工作,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解决问题!

    鲁迅课件 篇1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作品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中心,揭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原来的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所在单元的标题为“精魂动天”,意在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习本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鲁迅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养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史料在传记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求真求实的精神。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入手设定目标,所以尽管一些目标看似明确,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了生硬的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乐意接受,目标自然不能实现。根据高中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本设计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入手,渗透方法指导,推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预设目标

    1、重新认识鲁迅,形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的意识;认识作者求真的态度。

    2、掌握通过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理解文章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切入点:本文节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第9节,《鲁迅评传》写于1956年,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本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一是鲁迅的“真”,即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作者的“真”,即作者的求真态度和方法。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言为心声,行为思表,鲁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的思想。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切入,设计问题,带动全篇的理解。

    问题设计:

    鲁迅是怎样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

    围绕这一问题可以衍生出以下子问题:

    1、鲁迅开始为什么没有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这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鲁迅后来为什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了?

    3、鲁迅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的?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以上是从鲁迅的“真”入手的,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真”入手,作者的“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鲁迅的评价上。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作者对它的评价,实际就是作者求“真”的体现。在文中主要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上:

    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抓住这句话,我们前后联系,就可以顺利理解文章。据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这之前鲁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2、他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又写起小说来了?

    3、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4、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5、“助阵”一词应该怎样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学步骤

    1、说鲁迅

    情境设置:读网上一篇介绍鲁迅生平的文章(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具体内容略)

    有人对鲁迅推崇备至,有人对鲁迅不屑一顾,你是怎样看待鲁迅的呢?

    (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争辩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的重心。另外,可以顺势补充一些背景知识,灵活处理背景知识介绍这一环节。当然,这只是很多方法中的一种。总之,此步骤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状况,及时调整教学。)

    2、与文本交流。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的平台,离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就失去了赖以提高的精神和知识资源。

    第一读——精读。读字词、读注释,熟悉内容。(本文多用史料,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在导入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些兴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顺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文章,要充分利用注释,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读时要勾画疑难之处。)

    第二读——速读。概括内容,画关键语句。(学生读过一遍后,再读往往容易疲倦或反感。但是这篇文章需要多读才行。由此,怎样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方法有很多种。我们这里采用问题带动法,用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第三读——跳读。细化问题,展开对话: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明确:它燃起了鲁迅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替先驱者助威、推动革命的思想和生活的激情。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明确:虽然鲁迅只是主观上支持新文化运动,但他的创作却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③鲁迅在这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明确:鲁迅一直抄碑,别的什么事都不管。

    ④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明确:鲁迅怀着满腔热情回国后,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朽、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乱,又加上不幸婚姻的束缚,陷入了彷徨的境地。

    ⑤“助阵”的观点表明了鲁迅怎样的想法?明确:表明了鲁迅当时对提倡白话文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要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⑥作者对鲁迅说要把他写成“人”(见课后“相关链接”一),那么,在作者的笔下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鲁迅也有迷惘的时候,并非未卜先知的导师。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能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此步骤是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是对文本的一种尊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学生在讨论中一般都能够解决。)

    ⑦结合步骤一的讨论,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3、拓展运用

    ①寻找其他关于鲁迅的传记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比较不同作者塑造的鲁迅形象和塑造手法的异同。)

    ②你是怎样看待下列人物的?人物:苏轼曾国藩拿破仑(以上只是随意列举几个,教师自己可以列举很多。通过这个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学习运用可靠材料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方法。)

    资料链接

    前期的作品之中,《狂人日记》很平凡;《阿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孔乙己》《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劣的随笔;《头发的故事》亦是随笔体;惟《风波》与《故乡》实不可多得作品。……集中有几篇是不能称为小说的,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成仿吾《〈呐喊〉的评论》)

    鲁迅,以及他所领导的革命的作家们,破天荒地打破了中国文艺封建意识的传统,用革命的人文主义唤醒了沉睡的现实的灵魂。由于他,文艺形象里面出现了人民的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同时也鲜明地被画出了这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不得不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现实苦斗的命运。处女作《狂人日记》,那立意,是为了叫出自我的燃烧的战斗要求,也是为了揭开社会的丑恶的实际。(《胡风论阿Q》)

    鲁迅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 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反思:

    高中语文新教材几经变动,文本有删有增,而《祝福》却始终是保留篇目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那么,如何让“老”教材焕发新意,也就成为我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源于目前一些学生日益缺失的情感现状。

    比如,在讲《包身工》时,读到包身工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他们会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无所顾忌地大笑(个别学生还会窃笑),因为他们觉得笑的理所当然,把课文的悲剧气氛全给毁了。诚然,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这段生活的了解可能只是止于历史教材般意义的理解,缺少直觉得生活感受,对此不能一下子走进教材,不能与教者的意图产生共鸣,也有可理解之处,但不管怎样,这是一种缺失,一种被割裂了的、被刺痛的缺失。

    面对这种情景,教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愤怒的指责毫无用处,而能奏效的,也许只能是理性的情感疏导。所以,对于此类文章,从教者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思索如何施教,如何导学,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这应不失为一种哀婉、凄切、厚重的审美指向,这也是我们理应要达到的审美效果。

    鲁迅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学习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

    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

    [教学方法]

    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

    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六、思考问题,下一课时总结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鲁迅课件 篇4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1、筹办:筹划办理。

    2、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3、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4、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5、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6、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7、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1、时间:

    2、事件(主要活动):

    3、原因:

    (1)一八八一年,出生。

    (2)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3)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4)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5)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6)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7)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8)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9)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0) 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11)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12)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鲁迅课件 篇5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

    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

    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鲁迅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我”对闰土的描写,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这篇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学习“看瓜刺猹”、“雪地捕鸟” 闰土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概括。 交流:(板书: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滩拾贝、沙地看跳鱼。) 这四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畅谈“看瓜刺猹”

    学生a:因为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再就是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所以印象最深。

    学生b: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

    学生c: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月下瓜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闰土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讲读“雪地捕鸟”

    (1)指名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板书:聪明能干)

    (2)作者是通过哪方面把闰土的聪明能干写出来的呢?(板书:动作)

    请同学们用笔划出来。( 扫、支、撒、拉)

    (3)看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板书:敬佩)

    大家齐读这一段,要读出敬佩之情。(教师指点:读的时候要强调动作) 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第六自然段,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海滩拾贝”、“沙地看跳鱼”两件事 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我”和闰土是怎么认识的? “我”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我”早就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弹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差不多、相仿、接近) 板书:“我”盼望 五、读 16 自然段(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1、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指名来回答:“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见壳)

    闰土城(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3、教师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我”们只相处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忘不了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一想到闰土,脑海里就会出现“看瓜刺猹”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请同学们再一次有感情的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板书:羡慕 佩服 向往 六、学习“话别”部分 过渡:因为闰土知道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稀奇事,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他们是怎样话别的呢?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同桌分角色想象表演。 板书:难舍难分 七、小结学习情况 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写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和收获。 八、布置作业 1、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老师或同学的外貌。要求不写名字,只写特征。写好后,请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比一比看谁写得最象。

    2、背诵第一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看瓜刺猹 机智勇敢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鲁迅课件 篇7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 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 —— 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 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 —— 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 —— 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鲁迅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预习课文

    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同学讨论。

    3、学习生字新词。

    三、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

    (2)分辨字型: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3)理解词语。

    (4)组词

    仪()悼()逝()餐()搞()

    议()掉()晰()参()稿()

    冠()悟()摊()咳()嗽()

    寇()梧()滩()核()漱()

    2、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

    3、读课文。

    4、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5、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6、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同学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鲁迅课件 篇9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教学目的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二次婚姻——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

    鲁迅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鲁迅,识记字词。

    2、能力目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细节描写,体会作者自然、细腻的描写。

    3、思想目标:学习鲁迅先生性格中率真、诚挚,对青年作家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研读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的质朴、真诚的个性。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自然细腻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自主式、探讨式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一位叱餷风云的伟人,他的倔强、他的批判精神给世人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而我们对他的了解也只限于这些方面。鲁迅先生有没有我们不熟识的一面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展现鲁迅先生的作为一位长者、恩师,一位普通人亲切平和的一面。

    二、介绍作者——萧红

    1911—1942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也是鲁迅先生培养的青年作家中最具有才华的一位。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

    三、检查预习效果

    1、字词

    鉴赏 混浊 窘掠 旷代

    深恶痛绝 抽屉 阖眼 搭讪 了然

    2、学生速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后明确:课文节选自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是鲁迅先生十分欣赏的文学青年。在她的文学道路和人生旅途上,鲁迅先生是最重要的领路人,文中作者倾入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深情。

    2、分析课文内容。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①课文中的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的印象较深?

    ②作者描写了鲁迅的哪些事情?详略如何?

    ③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看出鲁迅的什么品质?

    ④萧红对鲁迅先生十分崇敬,这种感情在文中如何流露?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概括

    明确:

    (1)这道题是引导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独特作用,只要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细节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具体感受就可以。比如在写鲁迅先生评判“我”的衣裳时,本来是“许先生”和“我”“为着取笑”,将“桃红色的”发卡“放在我的头发上”,没想到“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这一场景,细腻地刻画了鲁迅先生的一贯的率真诚挚和特定时刻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2)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

    ①“笑声是明朗的”

    ②“走路很轻捷”

    ③不大注意人的衣裳却对“我”衣裳细加评判

    ④热心待客

    ⑤拼命工作

    ⑥病中静卧

    ⑦阖然长逝。

    其中第三至第六件事详写,其余略写

    (3)说明: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并判断对鲁迅的认识。“以文解文”

    学生应该能看出鲁迅的认真负责,能看出鲁迅的平凡,或许能看出鲁迅的长辈形象。但鲁迅的充满生活情趣以及他的智者、学者型向不易看出,不宜判断,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明确:鲁迅的平凡是因为鲁迅招待客人、鲁迅走路姿势等;鲁迅的认真负责是因为他对年轻人的严厉要求;鲁迅的充满热情却因为他对“我”衣服的评价,体现了他对美的认识;鲁迅的长者、智者学者的形象是因为他对年轻的教育和他对时局的认识以及他对工作的认识。

    (4)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恩师,鲁迅先生在萧红心目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文中大多称“鲁迅先生”充分表现萧红对先生的崇敬和爱戴。更多的表现在对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等客观细致的描写上。

    五、精读课文,局部揣摩

    1、精读课文最后几段,讨论以下问题

    这几段写了鲁迅先生病危逝世情形的叙述非常简略而前面写到鲁迅先生生活中琐事却又不厌其详,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搜集整理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文风和人格魅力。

    讨论总结:

    明确:

    (1)鲁迅先生逝世使作者十分悲痛,这是她不愿意多提及的事情,所以她不多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采用了概括记叙的笔法客观的表现事实,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详细记叙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中发生的事情,是因为那些往事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值得回味,值得记念,从而感受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深厚的感情。

    (2)了解鲁迅生平事迹,体会伟人的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感觉鲁迅先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六、布置作业

    1、小写作:你最崇敬的人

    2、阅读其他写鲁迅先生的文章,分析作品异同。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长者恩师智者平凡的人

    鲁迅

    充满情趣的人认真负责的人

    鲁迅课件 篇11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能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吗?

    ⑴ 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1、自学全文,思考:

    ⑴ 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⑵ 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思考;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反馈。

    3、根据五件事来分段。

    4、你觉得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师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自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了解部分词义。

    1、师简单介绍单元提示。

    2、根据单元提示要求,学生读第一段。

    3、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4、你理解爱戴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划出句子,读。

    5、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段中解决了吗?

    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在课文的哪部分中?

    在二至五段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6、理清第一段与二至五段之间的果因关系。

    7、在这一段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学生谈谈。

    8、朗读本段。注意最后一句话的递进关系。

    追悼鲁迅讲碰壁为自己想得少,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鲁迅课件 篇12

    学习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学习内容简介: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给下列字词的注音:凛冽 褪尽 脂粉奁 馨口

    2把握字形:蜡梅——腊梅 胡蝶——蝴蝶 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3、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

    4、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鲁迅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