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石壕吏课件汇集
  • 石壕吏课件

    发表时间:2023-12-04

    石壕吏课件汇集。

    在开始上课之前,准备好适用于课堂的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撰写教案和课件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教案应该成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求的重要工具。那么,您认为好的教案和课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

    或许您对于“石壕吏课件”的相关内容感兴趣,接下来请您阅读以下的文章,感谢您的参考和支持!

    石壕吏课件 篇1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1、播放视频材料。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提示略)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石壕吏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石壕吏课件 篇3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诗史”的特点。

    3、情感目标:学习百姓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认识吏治的关键性作用。

    1、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诗史”的体现。

    1、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誉其诗“诗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1、自由大声诵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自主质疑,探究学习。积累一字、一词、一句。

    句子: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师的积累:

    4、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诗中的一句来概括吗?——“有吏夜捉人”

    1、读出情感。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

    在杜甫的叙事中,凸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试着揣摩一下这二者的形象特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3、读出起伏。

    仔细体会老妇的陈词的过程,体察百姓之苦。

    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读出三层无奈的苦楚。

    1、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的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我却有一个疑惑,文中鲜少描写石壕吏,却为之起名为《石壕吏》。请你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小结,其实这首诗还有很多地方值得鉴赏的地方,语言的简省来源于“尺水兴波”的艺术构思。

    语中有人、事中有理字字情深、言简意深、

    3、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故,请我们以悲沉的语调,再一次朗读这首诗。注意“一何”“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独”的语音、语调的处理。

    五、作业:

    1、改写《石壕吏》为一篇记叙文。

    3、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有吏捉人在夜半,老翁逾走老妇看。

    致辞娓娓辛酸泪,貌似绵绵却不然。

    石壕吏课件 篇4

    一、读准下列字音

    吏:逾:邺:戍:咽:妪:泣:

    二、文学常识积累

    古体诗是六朝以前通行的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对仗,是一种较少拘束的诗体;而古诗又因时代不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六朝以前的古体诗限制较少;唐宋以后,又受近体诗间接影响,免不了参杂了近体诗的平仄、对仗与语法。古体诗又称古风,可分为七种:1.四言2.五言3.七言4.五七杂言5.三七杂言6、三五七杂言7、错综杂言(请你在课后就上述七种体制各找一首)

    “三吏”“三别”

    三、速读诗歌,解释黑体字,理解诗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朗读诗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在文中找出语言根据来说明)

    五、朗读诗歌,体会加点词的意境(表达效果)

    1、本诗中为何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是何写法,有何作用?

    3、“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意境如何?

    4、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并作分析。

    六、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又想对老妪一家说些什么?

    七、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石壕吏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

    《石壕吏》语言凝炼、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初步尝试鉴赏诗歌,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法:

    1.朗读法: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趣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导演编导课本剧、情景对话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为什么隐去官吏的蛮横凶恶?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四、说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展示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设计意图: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检查背诵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设计意图:介绍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降低难度,铺平道路)

    (二)朗读诗歌

    步骤:听朗读录音——自主朗读——小组朗读——展示朗读(齐读,分角色读,二部轮读等)(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将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之中,在朗朗书声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三)复述故事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尝试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

    明确:本文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设计意图:在故事复述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既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内容及写作脉络。)

    (四)解读诗歌

    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立体化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层次走进文本,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且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听妇之苦

    齐读“听妇致词”一环节,思考:这一部分写了老妇人哪几方面的苦?

    明确: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

    2.观吏之怒

    (1)在表现差役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明确:捉、呼、怒;夜、夜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役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小组研讨交流,之后完成填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fw76.cOM 76范文网】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在梳理文章层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深挖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性格;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领会文章藏问于答的写法,体会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难点。)

    3.察作者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明确:矛盾,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忧国忧民。

    补充: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垂老别》

    (设计意图: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五)问读诗歌

    学习了《石壕吏》,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在问读中再次走进文本,查漏补缺,深化理解,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六)改写诗歌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讨论交流:对环境具体描写

    对人物细致刻画(参照插图)

    丰富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练习取舍和组织材料;同时有效利用文章的插图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七)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外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设计意图:强化基础,关注并规范书写;在背诵默写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做到准确无误。)

    石壕吏课件 篇6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诗史”的体现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并从中分析杜甫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诗歌风格的变化。并导入新课,提示学生找杜甫诗歌“诗史”的地方。

    1、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

    明确: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明确: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

    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可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确这是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使内容更加的集中。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最为典型。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诉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6)此一家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收留杜甫对其有恩,为何杜甫不加以指责?

    明确: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渴望早日平定叛军,唐王朝又急需补充兵力,所以没办法阻拦,大力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但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石壕吏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石壕吏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一一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

    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I i)逾(y u)邺(y P)城戍(sh u)老妪(y u)泣(qi)幽咽(y e)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

    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

    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

    “……”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

    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一一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呢?直接写官差是怎样抓人的、怎样逼问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凶暴、从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吗?诗人又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老师提示:我们国家现在还征兵吗?征兵的目的是什么?(保家卫国)唐朝当时发生安史之乱时为了平定叛乱也得征兵,只不过需要的兵力太多了,以至于征完了所有能够入伍的青壮年男子还不够,所以只好采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战场。诗人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毕竟身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认为唐朝统治者平息那场战争是正义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觉得唐朝政府“捉”人没错,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战争。

    6、全诗小结:(2分钟)

    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

    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话描写

    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7、再读诗歌。在《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中深情朗读,再次感受石壕村里这个七口之家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3分钟)

    8老师致课堂结束语: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

    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

    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视频播放和和平鸽动画音

    乐。

    9、作业:

    (1)想象并补写(300字以上):老妪和她的儿子如果不死,战场归来看到的石壕村会是

    怎样的情景?

    (2)背诵默写全诗

    【石壕吏课件汇集】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