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故乡的课件热门
  • 故乡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01

    故乡的课件热门。

    无论您是谁请务必一读这篇关于“故乡的课件”的文章,本文请保存以备不时之需。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乡的课件【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故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它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2单元学会读书2中的第1篇课文。篇小说。《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本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新教材入选这篇小说,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初三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阅读写作能力。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幻灯片展示法、讲授法等。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通过一组关于同学们故乡的图片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1.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思考本文的叙事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1)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交流意见。

    (2)教师进行准确讲解“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个经过。(我设计这一环节是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心灵。

    回到课文,朗读描写闰土的部分,分析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主阅读,自主发言。明确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语言的变化,学生归纳,教师总结。教师简单分析杨二嫂的变化和“我”这个人物形象。

    3.思考:作者能够将这两个重要人物的变化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明生动,是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技法呢?(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明确)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将杨二嫂前后生活进行对比,将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此外,还有“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与水生关系的对比等。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符合新课标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也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尽可能从文本出发,在文中(含注释)找依据,结合预习作业所查时代背景资料,合作探究导致闰土命运的原因。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祸首。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画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故乡的课件【篇2】

    一、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

    ⑴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⑶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

    ⑴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⑵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

    ⑶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⑷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问题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三、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五、布置作业

    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下节课交流。

    故乡的课件【篇3】

    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学生复述情节)

    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4、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展示课件,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故乡的课件【篇4】

    一、教学内容说明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故乡》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兼备小说与散文的特长,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平实教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简介文体知识抓基础教学,熟悉文本;第二课时:生动教学,品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主题;第三课时:平实教学,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读写结合;第四课时巩固,品味语言特点,提示课后练习。本节课所说是第三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单元要求: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故我拟定如下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本节课学习人物形象的描写:本文作者运用对比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学习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人物描写,感悟对比手法的妙用。

    情感目标:感受名家名篇的艺术美,感知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三、教法、学法说明

    在学法方面,我选择“读写结合”法。先导读,引导学生跳读、品读,现学现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注意教学的灵性。运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将以“对比手法”的分析为切入点,按“温故——知新——小结——延伸”的思路进列教学,过程如下:

    (一)首先以设问导入,设两问:(3分钟)

    1、我们所学的《故乡》的体裁是——————————?小说有哪三要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多媒体显示)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故乡》中有哪些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对闰土有何印象?

    (二)从而引入学生对闰土两个不同形象的对比分析我将设置四个方面的问题,已达到学习对比手法的目的(22分钟)

    1、首先给学生介绍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列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接着用设问引导学生探寻:《故乡》中闰土的外表有何变化?只是因年龄增长而变化吗?请运用跳读方法从课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从文章里找出对比所在,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归纳、表达能力)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出闰土的巨大变化,和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判若两人。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小毡帽、银项圈”变成了“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都说明了生活的极端贫困;“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这是过度操劳的结果。教师引导:肖像的变化反映了家境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又折射出社会的.变化。20年后的饥寒交迫、极度贫困、难以维持生计。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的真实写照。

    2、语言对比。闰土与“我”的对话,从说话的态度到说话的内容分别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闰土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听说少年好友回来,他“实在欢喜的了不得”、“这一点子青豆……请老爷……”又表现出他的淳朴、善良。他觉得本人的生活“非常难……总是吃不够”,原因是六个孩子、“不太平”(兵匪欺凌)、“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官绅压迫)、“收成又坏”(饥荒)、“总要捐几回钱”(苛税)、“又只能烂掉”(经济破产),但对于为什么会“不太平”,又为什么“什么地方都要钱”等又想不清,说不明。因而他“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他只是摇头”,“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教师引导:本文语言描写虚实结合。前6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本人的心情和谦恭,结果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本人的苦况。这里(虚)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非常形象、逼真。

    3、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神态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重逢时的神情变化:欢喜——凄凉——恭敬。教师进一步引导:因少年好友的重逢而欢喜,因本人的现状而凄凉,因等级观念而恭敬。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交谈中用“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两个比喻句来刻画闰土的神情,故闰土的“呆滞、麻木”给人以深刻印象。

    4、除此外,作者在写闰土时还进列了哪些对比?(小结闰土的各方面的对比。多媒体显示)

    5、刚才我们分析了闰土的对比,下面请大家各自分析“杨二嫂不同形象”,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学生简述杨二嫂的对比过程。目的同上。提示: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扬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段,想一想,前后对比反映了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示:杨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变化也反映出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经济衰败的另一个侧面。)

    (三)课堂小结:这样对比,对文章有什么好处?(3分钟多媒体显示)

    (1)突出人物形象。,令主题更加鲜明。

    (2)突出人物的变化,使人物生动形象丰满。

    (3)对比手法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注意:对比的运用是为主题服务的!要处理好人物主次关系,突出主要人物,淡化次要人物。

    (四)联想运用:(15分钟)

    课堂练笔:用对比手法写你熟悉的人物。注意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来仿写。也可以从某一方面进列对比。(提示:中小学同学、兄弟姐妹、老师父母等。如有人写妈妈:“唠叨婆”变成了大老板。)

    学生速读片段,教师简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前后对比中感情基调不一;抓不住人物的特征变化;对比描写没有为主题服务等等

    (五)课外作业:当然,本文除了闰土的对比外,还有闰土与杨二嫂的陪衬、现实故乡与记忆故乡的对比、闰土、“我”这一代同水生、宏儿下一代的对比。请同学们在自习时间选其中一方面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反思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本节课我的教学理念:我以文章的“对比手法”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教材的“思维训练的价值”,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对比”手法的运用。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分解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实践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以设问来推进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否则教学效果不明显。

    故乡的课件【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鲁迅笔下的小说《故乡》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主人公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课文通过对比写法来揭示主题、通过议论来深化主题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教读课文。根据教材编排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材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故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文中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主题的写法,是开启本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教学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第六册第三单元《变色龙》教学的一把钥匙,可见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又反复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鉴于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新课程要求”、“教材单元目标要求”、“学情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相关的文体知识,已学的鲁迅的作品;预习提示中的有关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习对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产生无比的愤慨,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小说,其突出主题的关键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因此,《故乡》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2)理解议论在文中的作用。难点是:我离开故乡时心情与感受及课文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议论。

    二、说教法

    大纲及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鉴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点拨导学法;《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精品,全文共88个自然段,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宜长文短教,目标单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课时目标教学法”。

    三、说学吧法

    世界上没有哪种先进的教法,能离开相应的学法而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倡导“养习得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定势,以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学中要求学生牢记课时目标,速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感知课文,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复习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教学的。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达对故乡思念的情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融入了浓浓的思乡情,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又是怎样呢?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鉴于此,写作背景介绍采用学生介绍与老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复习初二(上)中国历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间中国的社会现实,上课时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写作缘由,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学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节课目标(目标(1)及目标(2)中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落实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完成以下几顶任务的情况:

    (1)预习提示及文中相关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的掌握情况;(2)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3)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明确:闰土、杨二嫂)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扫清语言障碍,落实目标(1);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2、对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实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故乡》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主题的,因此,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故乡》中的“三变”来分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的“闰土”“杨二嫂”20年前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一变”即“人物之变”。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男女同学在书上分别划出描写闰土、杨二嫂的有关文句;然后请男同学填写少年、中年闰土变化表;教师再指导学生细读描写这两个人物的重要语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特别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导学生摹拟人物的口吻读,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板书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二变”即“环境之变”。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阅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画出重点词语;然后请学生举手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3)“我”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此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和三变即“我的心情的变化”。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勾画、品味有关语句,并结合上述“二变”理解其含义,学生举手作答后然后教师点拨分析:“我”——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恋,不仅因为从此要迁居他乡,更因为故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孩提生活;对现实中的故乡,则只有怅惘失望之情,而这种心情之变,是因为故乡的人情、环境之变。

    落实文中“三变”分析后,我设计了问题(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变”来揭示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题。具体教师谈谈个人的见解。这样设计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写出自己的评价。

    (五)小结,点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无非是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先请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小说的体会谈谈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点拨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有三:赏人物、赏情节、赏环境,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赏人物和赏环境来认识小说主题的。

    (六)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结语,应收到余音绕梁的实效,鉴于此,我是这样设计结语的:

    闰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复存在,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变得如此萧索!难道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乡?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一定会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定会有!

    (八)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像十字架,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深重,像钉在十字架上。板书上部是闰土的前后变化,下部是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中间突出一个“变”字,体现了对比的写作特点。也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展示目标,落实目标”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抓住“三变”直奔主题的写法,好比牵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网捕鱼,纲举目张。既突出了重点,又避免了从头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兴趣,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故乡的课件【篇6】

    鲁迅的《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上一单元侧重“思想风采,哲理性较强。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情感目标。

    《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四步:扩展教学。从《故乡》入手,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重点是“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板书设计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以及我的情感变化为纵向线索,以典型人物“杨二嫂、闰土、我”为横向线索。简单明了。

    故乡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 “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四、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五、布置作业

    《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

    ⑴ 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 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⑶ 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节日祝福网 ZR120.cOm)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

    ⑴ 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⑵ 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

    ⑶ 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⑷ 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问题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三、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五、布置作业

    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就上节课的作业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每个学生既要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分析,又要给大家留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探究分析发生原则性、方向性的偏离,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纠偏。

    二、拓展阅读

    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见“教师用书”)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握要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要让文章自己来“说话”。

    故乡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感迁移,导入新课

    让我们共同聆听一段《回乡偶书》的深情吟唱。(播放歌曲《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久客他乡、怀念故里的经典之作。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时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可谓是落叶归根了。其实,不仅是贺知章,古往今来,故乡是所有游子的情感归宿。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子刘亚舟踏上思乡旅程,去追忆那 “难忘的故乡” (板书课题)请大家深情齐读。

    二、通读课文,整体回顾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眷恋、思念、难忘)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的?首尾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读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眷恋之情,深情齐读课文的第

    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把对故乡难忘的记忆比作什么?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现在,让我们拾起那一颗颗记忆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的叙事部分

    1、拟小标题

    快速浏览叙事部分,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板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

    打跐溜滑、争抢鸭蛋

    这四个故事作者是平分笔墨吗?(打跐溜滑、争野鸭蛋详写;江边洗澡、雪地喂鸡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作者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段知道的?(过渡段,使话锋一转,让后面的故事自然顺畅起来)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儿打跐溜滑吧。

    2、学习“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结合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样的人?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顽皮、撒野、毫无顾忌、任性、憨厚、朴实、沉默、好心肠)(指导朗读,体会动作的细节描写)

    任性孩子的吵闹声音犹在耳际,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犹在眼前。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引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对叔叔说:“ __________” 父老乡亲的纯朴乡情,让我忘却了寒冷,有的只是内心的感动。 3自主选学

    采用刚才 “读一读、画一画、抓细节”的方法,选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争抢鸭蛋三个故事当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1)江边洗澡

    这里的小鱼有什么特点?

    抓住“撞、一群又一群、铺满、啃咬”来谈。感受小鱼多、顽皮的特点。

    作者的所见、所感,也让我们兴奋起来:

    这里的鱼儿真___!

    这里的鱼儿真___!

    与小鱼亲密接触的感觉真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其乐无穷。 谁还想体验江边洗澡?站起来读一读吧。

    家乡依山傍水的环境,如梦如幻,怎能不叫人怀念呢?

    (2)雪地喂鸡

    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山鸡很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雪地喂鸡主要抓住了什么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动作描写,动笔画出本段的动词。抓住“扫、撒、拎、站、守”5个动词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认真劲)谁能读出“我”喂鸡时的认真劲?有我在,成群的山鸡再也不敢放肆了。这样的环境让我想起了老人们常念叨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奇场面。

    作者雪地喂鸡时那叫一个认真,可玩起来也是毫不含糊的(引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这里省略了什么?还可以玩什么游戏?(学生拓展,出示图片)简单说说你的快乐。

    这是我们东北孩子独享的乐趣!

    (3) 争野鸭蛋

    作者对这件事也是刻骨铭心的,哪一个词体现出来了?(终生难忘)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过渡段)

    “我”和铁柱的感情怎么样?(形影不离)

    可是江边的草丛里却传来了铁蛋的哭声,怎么回事呢?谁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一读?(指名读)大家有什么感受?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小摩擦,才使“我”和铁柱的友谊更浓更甜吧。 你有过类似的友谊吗?(情感迁移)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对铁柱是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些语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思念、悔恨)为啥要和他争那个鸭蛋呢?

    我真不应该________。(变成陈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 儿时纯真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个故事如同一部老电影,演绎着淳朴的东北乡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乡思。情到深处,不由得直抒胸怀(引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作者言未尽,意未歇,绵绵不绝的乡思牵动着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也来吐露心声,表达真情。

    1、家乡美

    我爱家乡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家乡的_____真____,给我们带来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

    2、诗歌《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合: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我们生活的美丽地方。

    男:肥沃的黑土地富饶、广袤,(mào)

    女:勤劳淳朴的人们为之骄傲、自豪。

    男:家乡的巨变让我们喜上眉梢,

    女:人们的幸福生活溢于言表。

    合: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这里,让离家的游子魂牵梦绕。

    合:衷心祝愿我美丽的家乡,

    像雄健的骏马一路驰骋。

    像展翅的雄鹰飞得更高!

    3推荐作业:借鉴文中的写法,记一件发生在家乡的童年趣事。回忆难舍的人,难忘的事,表达难割舍的真情。

    板书设计: 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回忆 雪地喂鸡 思念、眷恋、怀念

    打跐溜滑

    争抢鸭蛋

    故乡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聪明勇敢、活泼开朗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貌:西施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愤怒别离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

    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

    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书:

    悲(对比)变——农村破败人际隔膜

    教后反思阅读经验积累: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故乡的课件【篇10】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故乡的课件【篇11】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节歌唱课。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内心激动的心情。

    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仿佛感受到人物对故乡小路的真情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嗯”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歌曲轻松、自然的情绪特点,同时能够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由衷的赞美故乡,并抒发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聆听、分辨等方法,指导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知识与技能:掌握并唱好变化音,了解变化音在歌曲中的感觉,并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体验旋律的美感,并能够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难点是唱好变化音,了解变化音在歌曲中的感觉。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导入——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谈话法,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乡有哪些美景,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了解到同学们的故乡都有着不同的魅力,我会引导学生今天来看看故乡的小路上又有什么美好的事物,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播放歌曲并提问:从歌曲中同学们能听到哪些美好的事物?

    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总结出:歌曲描述了故乡的小路,路上的小花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

    紧接着我会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我会总结出:歌曲婉转优美,稍慢,给人一种舒缓、愉悦的感受。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能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学唱旋律,我会利用钢琴弹唱,学生看谱哼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变化音,这个阶段他们对变化音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会先给学生介绍变化音,随后用钢琴带着学生反复演唱变化音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准。

    其次,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引导他们说出歌词表达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歌曲中描写了故乡的小路美好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之情,抒发自身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最后我会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变化音;演唱熟悉后分成高声部、低声部两个小组进行演唱,请学生跟着我的指挥手势共同完成这首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创编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

    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并提醒学生注意打击乐器和歌曲强弱规律的搭配。

    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把今天学唱的歌曲唱给家人听,并搜集一些关于故乡的其他歌曲。

    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课程结束前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作业的布置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学生能够更好的传递作品表达的情感与人文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主要罗列出本节课的难点变化音的内容,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故乡的小路》说课稿,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更多招教面试资料可查看中公教师网-教师招聘面试频道。

    故乡的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故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2。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提示:闰土、杨二嫂)

    二研读与赏析

    1。这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这几个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提示: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入物的性格。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是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午后的杨二嫂则刁泼自私)

    2。能用课文中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两个人的性格吗?(提示:麻木、恣睢)

    3。二十年前的故乡和二十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提示:二十年前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则萧索、阴晦)

    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提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闰土苦得像木偶入)

    总结:闰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5。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

    思考:①理解“新生活”的含义。(提示: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了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作者十分重视实践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而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三拓展延伸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二十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绘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的故乡图增添上人物的话,画上谁比较合适呢?根据小说想象一下。

    四作业

    1。课本第二题。

    2。背诵最后三个段。

    评析

    1。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抓住重点。

    2。语言品味不够。

    3。缺少对段落的诵读。

    4。学生自主不够,仍被牵着鼻子走。

    【故乡的课件热门】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