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孔雀东南飞课件十四篇
  • 孔雀东南飞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02

    孔雀东南飞课件十四篇。

    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孔雀东南飞课件”。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必备工具之一。希望这些资源可以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入新课。

    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 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五、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见相关资料与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

    故事情节的直观化(课本剧)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话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教学形式:

    课本剧

    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莅临课堂指导教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上一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中涉及到的重点字、词进行了梳理,对整篇叙事诗的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上节课后安排了一个内容: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篇叙事诗。通过几天的准备,看同学们是否把握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呢?下面就请大家随同学们的表演,一起重温那段揪心的人间爱情悲剧吧。

    师:看完演出,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课本剧同学们演了几幕?请按演出情节拟出小标题?

    2、这些情节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线索又是什么呢?

    3、试着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明确上面三个问题(在课件上展示)

    4、学生采访。(对本节课的得失进行评价)

    5、参演学生谈演出体会。

    6、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安排下次课的内容。

    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莅临课堂指导的领导和老师们。结束。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3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1、.依据课文,改编剧本。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一、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二、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三、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四、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五、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频道小编推荐: | |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4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兼葭》中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还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相互间魂牵梦绕的执着痴狂,都让我们为之动容。同学们知道中古古代四大爱情故事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世界。

    二、文学常识—在学习这篇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关于这篇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

    1.复习提纲知识

    三、整体把握

    1.我们把相关信息填写一下:

    (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

    (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 2.依照情节的发展,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长篇作品加小标题的作用在于眉目清楚,便于记忆。如果小标题定语、状语一大串,就起不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小序

    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开端

    兰芝被遣 发展

    夫妻誓别 发展

    兰芝抗婚 高潮

    双双殉情 尾声 告诫后人

    四、分析课文 一.理解小序

    1.小序包含了哪些内容?

    这个序只有53个字,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梗概,交代了叙事作品中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对全诗有一个整体形象。2.“遣”的常用义是什么?课文中的“遣”是什么意思?

    “遣”的常用义是“送”“打发”“派遣”,课文中的“遣”是休妻或曰“出妻”,特指女子被赶回娘家。在封建社会,妇女只要“七出”就会被丈夫遣回家。这“七出”分别是:无子,淫泆(diē),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中犯了其中一条,就可被休,像刘兰芝这样的好媳妇也不例外。3.开篇第一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①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的传统手法;

    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a。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

    B。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二.研读“开端部分”“——兰芝被遣

    1.第二段内容是什么?——主要是刘兰芝的陈词,自请遣归。

    2.阐述了什么?——自述了十三——十七待字闺中所作的一切,以及嫁入焦家后如何为人的儿媳的。三.研读“发展”部分

    ——(3~12自然段)夫妻誓别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 2.快速阅读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 A焦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

    B兰芝走时的打扮及她与婆婆、小姑告别 C兰芝与焦仲卿告别,相约来日

    3.焦仲卿对母亲的谈话中,母亲的语言占了大部分,有何作用?

    ——因出生官宦世家,受到的教育孝敬父母,不能忤逆 4.兰芝走时的打扮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5.为何要细写这一部分?

    一方面写她的美,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6.兰芝与焦仲卿告别,相约来日,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A.夫妻感情甚笃,分开纯属情非得已,为后稳定 殉情奠定了基础

    B.刘兰芝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但是更加忧虑——兄长,为后文兄长逼嫁埋下了伏笔。四。分析“兰芝抗婚”部分

    1.封建时代被休弃的女子的命运如何?——后半生屈辱,孤独,悲凉

    2.那么兰芝回家后生活将会怎样?——“进退无颜仪”——伤心、羞愧、委屈 3..母亲的态度怎样?——大拊掌——惊诧 4.刘兄性格如何?——自私横暴,趋炎附势

    5.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允,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对兄长的性格了如指掌,哀求是没有用的,突然间的答应,是对前途完全的绝望。五。分析高潮部分——体会焦刘的生死爱情 1.二人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后“自挂东南枝”体现了二人什么性格特点?

    ——兰芝看透了封建家长制的本质,是她那坚强的性格,不能忍受的。

    仲卿出身于宦官世家,生性懦弱,有孝顺父母,所以他要彷徨,但对爱情的忠贞却使他富有叛逆精神。2.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愿望。

    六、分析人物性格

    1.刘兰芝——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刻画的

    勤劳能干,有教养,聪明善良,忠于爱情,坚强,忠贞,面对封建家长的专横和凶残毫不畏惧。2.焦仲卿:忠于爱情,但胆小怕事,拘谨懦弱,孝顺。3.焦母

    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的封建家长制的典型,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反面形象,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五、拓展训练:刘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5

    教学是教师人为创造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创造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就是要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能调动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新型的学习环境。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具有这样的课堂教学,语文新课程才能真正的落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歌。历年来,作为高中语文讲读课文出现在教材中,深受广大教师学生的喜爱,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以教师讲析为主,从导读全诗入手,把握情节和人物,从对话入手,分析人物的个性,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符合教学要求的,易于让学生掌握感知全诗的内容,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需要,巧妙地创设和利用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自己的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在两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创设了几个具体的情境,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来欣赏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学生通过音乐情境感受人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从白雪的歌曲《千古绝唱》所举的人间千古传唱的爱情故事讲到焦刘爱情悲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了,在梳理了课文词语,掌握了故事大概之后,重点安排学生通过对话探究人物的性格,这里我重点安排了几个具体的问题:

    1、刘兰芝贤惠、漂亮为什么会被休,被休之后又为何能再嫁,是否符合当时的道德准则?

    2、焦母为何一意孤行要赶走刘兰芝,谁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最魁祸首?

    3、焦刘爱情悲剧有什么广泛社会意义?

    围绕这些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理解探究问题的内涵,能从表面谈到深层,挖掘故事的深意,如在谈到焦母要赶走芝的原因时,有位同学不仅谈到了门阀等级观念问题,还谈到了佛罗伊德的理念,谈到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思考的问题就不仅仅停留在诗歌的表面,而能挖掘作品中深刻的内涵。在结束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兴致,又播放了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的这首歌曲,更加加深了学生印象。这样安排,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的解读中。学生也能从焦刘的爱情故事中感受到感情的真挚、生命的伟大和封建礼教的残忍。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不再是枯燥的说教,早已成为他们乐与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

    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上课时即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即使学生做到不够好,也用这一种鼓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信心。

    通过《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让语文真正上出味道来,教师必须切实贯彻的新课改的精神,树立教学新理念,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设计和封闭,封闭导致僵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激情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如何把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积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

    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书本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书本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融合。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终极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做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今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整个生命。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每一个节课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合生成过程。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命性。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6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

    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涉江(乐府诗)孔雀东南

    飞发展趋势

    1.形势四言杂言王言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抒情诗抒情诗叙事诗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爱国主义精神反封建思想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7

    背景音乐《梁祝》,学生进到教室就能感受到气氛,待学生坐定后,教师启发:同学们说说这支曲子演绎的是什么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学生谈论后,踊跃发言,并总结为四点:选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有生命力;结局是悲剧式,有撼动力(尽管有化蝶的尾声);作家一定被其感动,有感而发,有伤感义;主人公为爱情作坚决的抗争,有警醒义;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一篇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歌《孔雀东南飞》(出示幻灯,背景是温暖的夕阳下,有两棵苍劲的松柏置于两边,一对恋人相依坐在一起)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读完全诗,我们交流一下心得,好吗?

    生快速读完,讨论完交流(交流很积极)基本达成共识:此诗让人感动(二人对感情的忠贞);让人气愤(家长的无理刁蛮);让人有戒:怎样不让悲剧重演;让人有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读完本诗,你想了解或储备哪些知识,想提高哪方面能力?

    学生思考,提出如下问题:

    1、编者为什么要将此文编入教材?

    2、本诗与前后代的诗歌有何不同?

    3、人物通过什么形式完成勾画?

    4、诗歌开头和结束段落有何意义?

    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本诗在形式上和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解答的第一题,学生联系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生1:本诗与《诗经》和《离骚》的诗不同,它有叙事过程,有情节,有鲜明的人物

    生2:诗经的诗短小,四言形式;离骚的诗,长短相间,多用兮字

    生3:在手法使用上,《诗经》多用赋比兴,《离骚》多用赋比,本诗对其有继承和发展

    生4:我们学本诗,既能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又能知道汉乐府诗形式的特点,还能了解人物的性格

    师小结并出示幻灯

    师:提到叙事诗,同学们说说情节(按时间顺序)吧;提到人物,同学们想想都有哪些刻画方法,本诗主要用的是哪种方法,有何作用(讨论)(分工解决一个问题)(讨论热烈,发言踊跃)

    讲故事的同学存在顺序不当的问题,其他同学予以指正;人物刻画的方法统一为对话描写(有同学提出用其他描写方法不可吗?)(讨论:对话仅仅是对话吗?)(明确对话与人物的心理、情感、观念、情绪的关系,对话可以反映人的性格)

    师出示幻灯,将据情节作成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学生很好奇)(继而品头论足有说像有说不像的)师:猜猜我们要做什么?

    生有说要评价画面,有说要继续讲故事,有说找课文对应内容——————

    师与生商讨找课文内容,读出人物性格(学生很投入)

    学生对朗读者进行评价,谈到作者的感情,人物的感情,朗读者的感情的把握

    师肯定并拓展:解决上面同学提出的用别的方法刻画人物问题,进行效果比较(展示幻灯比较并得出结论)

    师:我们先看看老师为片头所选的背景图,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不求答案统一,只要理解这是一种愿望和祝福便可)学生又由此举出了好多作品这样的例子(《梁祝》的化蝶,《药》的坟头的花环——————)师导到浪漫主义手法。

    师:我们课后做下研究好不好?生:好。

    题目是

    1、《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本课比较阅读

    2、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任选其一)

    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⑴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如学生对“梁祝”和“孔”诗的比较,读后对课文从形式到内容的把握和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探索思考的结果,不但巩固了旧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渴望。

    ⑵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课堂上学生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把握、比较,对作者和编者写作意图和编辑意图的揣测和验证过程恰好说明这一点。而且作业题的选择从形式到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⑶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本课中学生提出的人物刻画方法能否替换成其他形式,对幻灯画面评价和意图把握的讨论,就是通过与旧知识的联系,认真思考的结果。速读作品后的心得交流是联系家喻户晓的梁祝故事迁移的结果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开课的音乐导入、学生对诗歌学习目标的参与、教师结合作品情节所做的幻灯,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这个作用。

    ⑵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情景的创设,从教学行为上讲,它可以是以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呈示为主的呈示行为,也可以采用以讨论、问答为主的问话行为。从形式上看,可以是真实的反映,也可以是网络上的虚拟。课堂上学生朗读(配合画面)就是为学生提供情景的一个手段。

    ⑶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本课中教师的几次点拨:情境诱导、新旧联系、感悟课文、迁移扩展,辅助的讨论,帮助学生总结规律。通过互评,澄清了认识。

    综观此课,授课效果极佳,是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大胆尝试。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8

    一、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二、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1、解有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3、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4、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四、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五、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六、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乐府诗特点,主要篇目

    2、了解本诗情节及人物

    3、通过对比诗歌和戏曲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三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两种文学样式

    课时安排:

    3第一课时接触本诗,了解大概。完成目标1、2。

    第2、3课时看电影完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营造怎样的气氛?全诗笼罩一股悲剧气氛,以仲卿兰之的别离抗婚殉情为线索叙述故事,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1,情节(诵读):

    起兴开头,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开头:兰芝自遣

    发展:夫妻誓别

    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人物形象:结合课后作业和文中语句分析(保留学生见解):

    刘兰芝:勤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忠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内刚、忠贞不渝、克尽职守。

    焦母:专横不讲理

    小结:一起回忆诗歌内容

    作业:找出文中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以及“相”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内容,提问:

    1,文学常识,主要内容,提出小序的作用

    2,情节回放:诵读铺陈排比部分。讲解末段浪漫主义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剧气氛更浓郁)

    讲解本节课内容:点出文中难点字词,如古今异义等

    1,同义复词:谓言无罪过女行无偏斜会不相从许伶俜萦苦辛留待作遗施今日被驱遣不久当归还逼迫兼弟兄卿当日胜贵

    2,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

    3,“相“字用法:

    a,副词,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

    比如:(你)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与卿复指)

    (我)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

    (她/他)好自相扶将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

    b,副词,互相

    例如: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

    c,xiang4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

    d,名词“宰相“或者动词“辅佐“

    4,互文修辞(注意翻译)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作业:全诗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叙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性格。我们将观看戏剧《孔雀东南飞》,比较诗歌和戏剧在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三课时观看戏剧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乐府诗歌的基本特点,把握重点字词,学会诗歌发的分析与鉴赏

    过程与方法:实践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分析本诗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刘兰芝与焦仲卿忠贞的爱情给予肯定,对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婚姻制度给予否定。联系现实,在肯定这份忠贞爱情的同时也要明确生命是可贵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乐府诗歌的特点

    3、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并了解乐府诗歌

    2、熟读全诗,概括其主要内容,解决疑难字词

    3、理清诗歌线索,划分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线索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从古到今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爱情的传说。说说你们知道的爱情故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明确“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爱情故事多以喜剧开场,以悲剧告终,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末建安中,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

    二、介绍乐府诗

    问题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那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乐府诗?

    明确::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问题2: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长篇诗歌。《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那么《孔雀东南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三、熟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解决疑难字词(纠正字音)

    明确: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纤纤

    踯躅

    奄奄

    2、二读课文,要求: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全诗分层。(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读完课文之后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东南飞”托物起兴

    开端(第2段)刘兰芝自请遣归

    经过(第3——12段)兰芝与焦仲卿离别

    发展(第13——21段)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两人殉情

    尾声(第32段)劝诫后人

    3、再理清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要内容。(学生自己总结,要求线索要清晰)

    明确:本诗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发展为线索,依次写了兰芝遣归、夫妻话别、兰芝抗婚、两人殉情的情节,表现了两人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义复词”及其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首诗歌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能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明诗歌发展的成熟。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全诗的故事情节,这节课针对诗歌中的人物,我们来分析其性格的特点。

    二、人物分析

    (一)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各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刘母五位人物中选择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刘兰芝:1、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织……十六知礼仪”,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单罗衫”——心灵手巧,勤劳,聪慧

    2、第九段“指如削葱根……精妙世无双”,第14、17段,兰芝回家后媒人络绎不绝——容貌美丽

    3、第十段“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知书达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第20段“兰芝仰头答……”,从刘兰芝应对婆婆、兄长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断坚决

    5、从刘兰芝拒绝其他说媒可以看出她不为荣华所动,忠于爱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第11段“誓天不相负”,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爱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蛮横无理,专横

    刘兄:第19段“阿兄得闻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趋炎附势,冷漠

    刘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爱惜子女,但本质上还是封建家长

    总结:焦母、刘兄以及刘母都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在当时社会,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刘兰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则凡事都要听从兄长。而刘焦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性格使然。

    (二)选取文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话别”、“刘兄逼婚”等,将其改写为短剧,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剧名称,小组合作,改写短剧并表演。

    三、偏义复词

    本诗中有些词语很有意思,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劳作休息,这里指休息

    3、我有亲父兄父亲和兄长,这里指兄长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马嘶牛和马,这里指马

    从这些词语的解释中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引出偏义复词)

    明确:这些都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本篇诗歌艺术特色

    2、探讨本诗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乐府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晋时期又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汉乐府有着自身的特点。本节课就本诗的艺术特色我们来进行鉴赏。

    二、鉴赏本诗

    问题: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来鉴赏。针对这首诗,我们从其表现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运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以时间为顺序,表现出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第九段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应。文中多次出现前后呼应的诗句,如以“孔雀东南飞”开头,以鸳鸯双飞结尾,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与后文刘母“十三教汝织……”相呼应,强调了兰芝的聪慧;刘焦分离时“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与兰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相呼应,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转折。

    三、讨论:联系社会现实,你怎样看待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都有封建家长逼迫,重新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看法,“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从本诗中可以看出两人婚姻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人,各自组建家庭。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乐府诗特点,主要篇目

    2、了解本诗情节及人物

    3、通过对比诗歌和戏曲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三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两种文学样式

    课时安排:

    3第一课时接触本诗,了解大概。完成目标1、2。

    第2、3课时看电影完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营造怎样的气氛?全诗笼罩一股悲剧气氛,以仲卿兰之的别离抗婚殉情为线索叙述故事,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1,情节(诵读):

    起兴开头,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开头:兰芝自遣

    发展:夫妻誓别

    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人物形象:结合课后作业和文中语句分析(保留学生见解):

    刘兰芝:勤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忠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内刚、忠贞不渝、克尽职守。

    焦母:专横不讲理

    小结:一起回忆诗歌内容

    作业:找出文中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以及“相”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内容,提问:

    1,文学常识,主要内容,提出小序的作用

    2,情节回放:诵读铺陈排比部分。讲解末段浪漫主义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剧气氛更浓郁)

    讲解本节课内容:点出文中难点字词,如古今异义等

    1,同义复词:谓言无罪过女行无偏斜会不相从许伶俜萦苦辛留待作遗施今日被驱遣不久当归还逼迫兼弟兄卿当日胜贵

    2,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

    3,“相“字用法:

    a,副词,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

    比如:(你)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与卿复指)

    (我)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

    (她/他)好自相扶将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

    b,副词,互相

    例如: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

    c,xiang4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

    d,名词“宰相“或者动词“辅佐“

    4,互文修辞(注意翻译)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作业:全诗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叙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性格。我们将观看戏剧《孔雀东南飞》,比较诗歌和戏剧在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三课时观看戏剧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语言和矛盾冲突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2、分析爱情悲剧的成因。

    设计意图

    中学阶段是人的性格的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对于优良性格和不良性格的区分还比较模糊,尚没有形成准确的认识。本节课针对这个问题,对作品中人物性格进行探讨,在探讨中渗透性格的优缺,使学生的性格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心理渗透目标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给学生以正确的性格导向,培养学生更加优秀的性格品质。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梳理复述情节

    三、引导学生对性格的关注

    具体分析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

    请大家谈谈你心目中的刘兰芝。(学生们自由谈谈人物留给他们的初步印象。)

    讨论几个问题: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引导问题:她还可以怎么做呢?不走行不行?)

    2、恋人分离本是痛苦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引导问题:内心痛苦的兰芝没有对婆婆落泪,见到小姑却“泪落连珠子”?)

    3、在封建社会如果女子被休了,一般会有什么下场?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引导问题:假设她不允婚,会有什么结果?)

    谈谈你心目中的焦仲卿:

    1、焦仲卿对爱情坚贞吗?对压迫有反抗精神吗?

    2、思考: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怎么做的?

    谈谈你心目中的焦母。(学生们自由谈谈人物留给他们的初步印象。)

    现在我们来说说还有什么优秀品质?大家一块来想想

    优秀品质:无私,助人为乐,正直,开朗,热情……

    不好的品质:狭隘,暴躁,自私,自卑,没责任心……

    我们在平常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优秀性格品质,有不好性格品质的要注意改正。

    思考总结: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今天咱们就来验证一下这句话,看看他们的悲剧命运是否由他们的性格决定,他们的性格是决定他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吗?跟性格有关吗?那么他们悲剧的主凶是谁?

    由此还可引发出这样的问题,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四、讨论

    1、从诗歌中看,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无礼节”和“自专由”,但刘兰芝的表现并不是这样的,可见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测一下焦母“遣归”的根本原因吗?

    (若同学们想不出来,就以“七出”提示。)

    2、在那个社会,假如你是焦或刘,你面对这样的磨难,你会做何选择?

    (遇到困难,我们应有什么样的心态?)

    在当今社会,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结尾处写他们化魂为鸟,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有无类似处理?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结语

    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更加优秀的性格品质,让阳光撒满我们美好的心灵!

    即使生活中有这样那样一些事情阻碍我们对美好的追求,大家也不要灰心失望,只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生活便会阳光灿烂!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互文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歌美丽的爱情。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感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这种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不屈追求。

    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关,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乐府”。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3、本诗出自南朝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3、教师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并指导学生理解归纳本课中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互文等文言知识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如:

    四、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②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封建压迫的反抗)

    活动内容:认识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感受封建专制制度下青年男女的不屈追求,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1、诗中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什么?

    2、对此刘兰芝是如何辩解的?

    3、事实到底如何呢?你认为刘兰芝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结论:

    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4、小结: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刘兰芝虽聪明能干,但性格坚强倔强,这是当时一般妇女身上少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品格才使她为焦母所不容。《礼记》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逼迫刘兰芝就是用的第一条。这样一个有着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的女子就这样被焦母以“莫须有”的罪名驱谴回家,封建家长的蛮横专制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焦母、刘兄的言行再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的这一特点。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出体现焦母、刘兄专制蛮横的句子,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

    3、小结:焦母蛮横无礼、独断专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刘兄性情暴戾、趋炎附势、冷酷无情,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们正是凭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拆散了这对对爱情有着美好追求的青年男女。

    1、刘、焦二人并未屈服在封建家长的淫威之下,看看他们是怎样执著于自己的爱情、维护自己的爱情的?(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人物语言回答)

    出示: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2、小结:美丽的誓言体现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举身赴死的行为维护了爱情的至高尊严。虽然在现实社会里他们是被摧残致死的失败者,但在精神世界里他们是无可置疑的胜利者。化鸟双飞,鸳鸯和鸣的浪漫结尾既寄托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又昭示了这对青年男女在精神上的胜利。在封建礼法日益严酷,“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时代氛围里,他们敢于举起反抗的旗帜,坚决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这无疑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

    1、在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下,为维护自己的爱情而痛苦挣扎?

    学生应该能说出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牛郎与织女、张生与崔莺莺、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等。

    3、小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甚至生命遭受无情的摧残!虽然他们大都进行过激烈的抗争,但在封建势力相当强大的时代,他们根本无法摆脱被吞噬的命运。鲁迅先生说过,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焦、刘二人的悲剧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众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热切向往。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小声齐读刘焦盟誓、举身赴死、化鸟双飞这几个段落,深入体会作品内涵,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

    结合本节内容以“美哉,刘兰芝!”或“悲哉,刘兰芝!”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1)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兴“这一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出示“兴“的诠释:

    ”所谓“他物”,即起兴之物;所谓“所咏之词”,是作者着重要叙述的事件或要着重表达的思想感情。两者并非同一事物,内容上不直接相连。“他物”的作用是或渲染气氛,或启发联想,或引起过渡。

    (3)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如: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花心》)

    ⑴出示“比”的诠释:

    ⑵从诗中找几个运用“比”这一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关于“赋”

    ⑴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⑵出示“赋”的诠释:

    即铺陈直叙。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⑶你能从诗中再找出几段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并说说其作用吗?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4、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离骚》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杰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悲剧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全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2、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

    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总之,《孔雀东南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和《楚辞》的优秀创作手法,成为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

    拓展思考:前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人才纷纷涌向沿海开放城市,一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潮流。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会不会转而向西南飞去?就此发表你的看法,和同学交流。

    孔雀东南飞课件 篇14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教案#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乐府民歌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

    【孔雀东南飞课件十四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