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巴金家课件(范本5篇)
  • 巴金家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11

    巴金家课件(范本5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巴金家课件(范本5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金家课件(篇1)

    8.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使星球再生

    嫦娥奔月

    巴金家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熨帖、平展,写出了梧桐叶的状态。那么,熨帖是什么意思?

    4、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巴金家课件(篇3)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孟子》二章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一、摆事实

    得道多助

    论据:战例治国人和生于忧患二、归纳基本观点

    失道寡助死于安乐

    结论:得到多助三、正反论证

    失道寡助四、归纳中心论点

    巴金家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xx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创设情境法B.疑读法C.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三分钟演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展示学生所绘的图,课件幻灯。(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目的:对刚才所遇到的问题,自主找寻答案,有据可考,引发新一轮的探讨。)(5分钟)

    (三)学生互相推荐疑难字词。幻灯展示,加深印象。(3分钟)

    (目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词汇积累,便于记忆)

    (四)感知作者简介,了解文章背景(2分钟)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主题与写作背景的关系)

    (五)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5分钟)

    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级别BBAC

    等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握两篇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调)

    (六)创写教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代表发言)(15分钟)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上多角度理解课文)

    2、寻读课文,续写“我从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从中品析、欣赏、感受。就课文内容,写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目的,让学生对课文美点进行赏析)

    (七)比较阅读《日》《月》,小组讨论、质疑、答疑。问题组幻灯显示。(5分钟)

    (八)学生小结。(让学生主动回顾课文知识点,畅谈心得。)(5分钟)

    (九)作业:对问题组思考。

    板书:

    飞蛾扑火―――追求光{理想,舍生取义

    嫦娥奔月――改变现状(寒冷)

    夸父追日―――追求热{理想,勇于牺牲

    巴金家课件(篇5)

    8、短文两篇

    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儿子:李小棠。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

    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巴金家课件(范本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