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推荐】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推荐】

    发表时间:2022-01-14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推荐】,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首先给出推断符号“”,并引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充要条件的初步知识.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2)在判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应该:

    ①首先分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然后尝试用条件推结论,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证法、间接证法(即反证法),也可以举反例说明其不成立;

    ③最后再指出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3)在讨论条件和条件的关系时,要注意:

    ①若,但,则是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②若,但,则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③若,且,则是的充要条件;

    ④若,且,则是的充要条件;

    ⑤若,且,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若条件以集合的形式出现,结论以集合的形式出现,则借助集合知识,有助于充要条件的理解和判断.

    ①若,则是的充分条件;

    显然,要使元素,只需就够了.类似地还有:

    ②若,则是的必要条件;

    ③若,则是的充要条件;

    ④若,且,则是的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条件.

    (5)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题逆否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当我们证明某一命题有困难时,可以证明该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从而得出原命题成立.

    (二)教法建议

    1.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与四种命题中的,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则”形式的复合命题.

    2.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结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3.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为此,教学时可以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

    4.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用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用幻灯投影):

    (1)若,则;

    (2)若,则;

    (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5)若,则;

    (6)若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则.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1)、(3)、(6)是真命题,(2)、(4)、(5)是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则”,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答:看能不能推出,如果能推出,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对于命题“若,则”,如果由经过推理能推出,也就是说,如果成立,那么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是成立的充分条件,记作.

    2.讲授新课

    (板书充分条件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已知,那么我们就说是成立的充分条件.

    提问:请用充分条件来叙述上述(1)、(3)、(6)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学生口答)

    (1)“,”是“”成立的充分条件;

    (2)“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面积相等”成立的充分条件;

    (3)“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是“”成立的充分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成立,那么其逆否命题也成立,即如果没有,也就没有,亦即是成立的必须要有的条件,也就是必要条件.

    (板书必要条件的定义.)

    提出问题: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叙述上述6个命题.

    (学生口答).

    (1)因为,所以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

    (2)因为,所以是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

    (3)因为“两三角形全等”“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4)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四边形是菱形”,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是菱形”的必要条件,“四边形是菱形”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充分条件;

    (5)因为,所以是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

    (6)因为“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而且“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所以“方程的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是“”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

    总结:如果是的充分条件,又是的必要条件,则称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

    (板书充要条件的定义.)

    3.巩固新课

    例1(用投影仪投影.)

    B

    A是B的什么条件

    B是的什么条件

    是有理数

    是实数

    、是奇数

    是偶数

    是4的倍数

    是6的倍数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出下面回答.)

    ①因为有理数一定是实数,但实数不一定是有理数,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②一定能推出,而不一定推出,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③、是奇数,那么一定是偶数;是偶数,、不一定都是奇数(可能都为偶数),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④表示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⑤由交集的定义可知且是成立的充要条件;

    ⑥由知且,所以是成立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⑦由知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⑧易知“是4的倍数”是“是6的倍数”成立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交流、思辩,在争论中得到了正确答案,并加深了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认识.)

    例2已知是的充要条件,是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的充分条件,试与的关系.(投影)

    解:由已知得

    所以是的充分条件,或是的必要条件.

    4.小结回授

    今天我们学习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学会了判断条件A是B的什么条件,这为我们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打下了等价转化的基础.

    课内练习: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第35页练习l、2;第36页练习l、2.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

    5.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习题1.81、2、3.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厂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1.教学时应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为主线,以合成氨知识为中心,结合工业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串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2.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合成氨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2.通过合成氨前景的展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化学学科中逻辑结构严谨深刻的科学美。

    教学过程

    学生按照自学提纲先自学约15分钟,后教师集中讲解25分钟,巩固训练10分钟。

    自学提纲: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2.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3.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反应:

    (正反应放热)

    要制得更多的,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就以上3个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认真的讨论。然后,教师集中讲解。

    1体积3体积2体积(正反应放热)

    参看课本P49的表2—5。

    1.压强。增大压强,有利于的合成,但在实际市产中,压强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因为压强越大,需要的动力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也越高,势必增大生产成本,降低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受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合成氨厂一般采用的压强是。

    2.温度。合成氨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氨的生成。但是温度越低,反应速率就慢,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而单位时间内产量低,这在工业生产中是很不经济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实际生产上,采用500℃的温度,此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3.催化剂。由于分子非常稳定,与的化合十分困难,即使采用了加热与高压的条件,合成氨的反应还是十分缓慢。为了加快化合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合成氨工业普遍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在实际生产中,不断补充、(增大反应物浓度),采取迅速冷却的方法(减小生成物浓度),使气态氨变成液氨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以促使化学平衡不断地向着生成的方向移动。

    合成氨工业

    (一)合成氨工业

    1.原理

    2.生产过程简介(出示挂图或模型)

    (1)原料气的制备:来自空气,来自水中

    再通过水除:

    得原料气。

    (2)的合成:见课本第50页图2—14。

    (二)化学模拟生物固氨

    氨的固定:将游离态的氨转化为化合态氨的过程叫氨的固定。

    1.人工合成氨:化学固氨法。其条件要求高、成本高、转化率低、效率低。

    2.根瘤菌,生物固氨。常温常压下进行。成本低、转化率高、效率高。

    模拟生物的功能,把生物的功能原理用于化学工业生产,借以改善现有的并创造崭新的化学工艺过程。

    (三)随堂练习

    1.合成氨时,既要使合成氨的产率增大,又使反应速率增快,可采取的办法是()

    A.不断充入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D.分离出

    2.合成氨所需的可由煤和水蒸气反应而制得,其中一步的反应为:

    (正反应放热),下列措施中,能提高CO转化率的是()

    A.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水蒸气浓度D.增大浓度

    3.合成氨工业有下列流程:①原料气制备;②氨的合成;③原料气净化和压缩;④氨的分离。其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四)总结、扩展、答疑

    在总结本节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扩展一些知识给学生。可先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百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条件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的,并将随之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时,要求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例12000年是勒沙特列(LeChatelier1850—1936)诞生150周年。请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如下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开冰镇啤酒瓶把啤酒倒入玻璃杯,杯中立即泛起大量泡沫。

    (2000年,全国)

    分析解答时应注意联系实际。饮料在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其中含有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啤酒中的就是其中一种,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溶液平衡:,化学平衡,上述平衡受压力和温度影响,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即可得到解释现象的原因。

    解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平衡按勒沙特列原理移动。

    点评理论联系实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释一些问题,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题就是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问题的一例。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54-56页的练习题。

    2.到一个化工厂搞一次课外调查,写好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

    (正反应放热)

    (1体积)(3体积)(2体积)

    1.压强:目前采用。

    2.温度:500℃,此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3.催化剂:铁触媒。

    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合成氨工业

    1.原理:

    2.生产过程简介(挂图)

    (1)原料气的制备

    (2)的合成

    (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氮的固定:把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

    1.人工固氮:(化学固氮)条件高、成本高、转化率低、效率低。

    2.根瘤菌:(生物固氮)常温常压、成本低、转化率高、效率高。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

    典型例题

    关于斜面物体的摩擦力的两种分析方法以及拓展

    例1如图,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20N,请分析物块受力并求其大小.

    分析: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解:

    1、方法1——用合成法

    (1)合成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

    (2)合成重力和支持力,其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3)合成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和重力,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相等.

    合成法的讲解要注意合力的方向的确定是唯一的,这有共点力平衡条件决定,关于这一点一定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明清楚.

    2、方法2——用分解法

    理论上物块受的每一个力都可分解,但实际解题时要根据实际受力情况来确定分解哪个力(被确定分解的力所分解的力大小方向要明确简单易于计算),本题正交分解物块所受的重力,利用平衡条件,,列方程较为简便.

    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分析使用力的合成法和力的分解法,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

    方法2的拓展1: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请分析物块受力并分析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其大小的变化情况.

    解:依题意用分解法将物块受的重力正交分解,利用,的平衡条件,得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为,

    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物块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关于这一点学生非常清楚),根据数学的知识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

    逐渐增大,最后等于物块的重力;

    逐渐减小,最后等于零.

    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分析的方法和结论;提醒学生极限法的应用,即倾角等于零时的极限情况下分析题目.

    方法2的拓展2:一物块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为,请分析物块受力的方向并分析当倾角慢慢由零增大到90°的过程,物块对斜面的压力受到的摩擦力其大小的变化情况.

    分析物块受力:时,只受两个力重力和斜面给的支持力,此时没有摩擦力;

    时,物块只受一个力,物块的重力.(此亦为极限法处理).

    借此,和学生一起分析,可知物块的运动状态是变化的,既开始时物块静止在斜面上,这时物块受三个力.

    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

    在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等于物块的下滑力时,物块开始滑动,此时物块依旧受三个力,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滑动摩擦力.物块处于加速运动状态.(这里学习应用了运动性质的分段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力的大小变化情况.(利用物体平衡条件和滑动摩擦力的性质来分析求解).

    重力大小不变;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的大小逐渐减小;斜面给物块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

    利用正交分解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2质量为的物体,用水平细绳拉着,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求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解:解决力学问题首先对(研究对象)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三个力:重力、支持力、绳的拉力.以作用点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平衡条件即,(找准边角关系)可得:

    由此得到斜面对物体的垂直作用力为:

    由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为:

    探究活动

    作图法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直尺(一般常用的是毫米刻度尺)去求几个力的合力或去求合力的某一个分力.利用作图法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虽然此种方法简洁、直观、方便,但由于在利用作图法过程中误差的存在(包括作图误差、视图误差、测量误差等)不可避免,得到的结果太粗糙.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一般不用作图法.而只是在探讨力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时使用.

    题1验证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关系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题2探讨随着两个共点力大小及夹角发生变化时合力的变化规律

    上面两个例题请同学们自己用直尺动手作一下实地的研究.

    高中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厂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1.教学时应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为主线,以合成氨知识为中心,结合工业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串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2.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合成氨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2.通过合成氨前景的展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化学学科中逻辑结构严谨深刻的科学美。

    教学过程

    学生按照自学提纲先自学约15分钟,后教师集中讲解25分钟,巩固训练10分钟。

    自学提纲: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2.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3.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反应:

    (正反应放热)

    要制得更多的,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就以上3个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认真的讨论。然后,教师集中讲解。

    1体积3体积2体积(正反应放热)

    参看课本P49的表2—5。

    1.压强。增大压强,有利于的合成,但在实际市产中,压强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因为压强越大,需要的动力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也越高,势必增大生产成本,降低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受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合成氨厂一般采用的压强是。

    2.温度。合成氨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氨的生成。但是温度越低,反应速率就慢,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而单位时间内产量低,这在工业生产中是很不经济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实际生产上,采用500℃的温度,此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3.催化剂。由于分子非常稳定,与的化合十分困难,即使采用了加热与高压的条件,合成氨的反应还是十分缓慢。为了加快化合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合成氨工业普遍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在实际生产中,不断补充、(增大反应物浓度),采取迅速冷却的方法(减小生成物浓度),使气态氨变成液氨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以促使化学平衡不断地向着生成的方向移动。

    合成氨工业

    (一)合成氨工业

    1.原理

    2.生产过程简介(出示挂图或模型)

    (1)原料气的制备:来自空气,来自水中

    再通过水除:

    [1][2]下一页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第12页

    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会计算力矩

    能力目标

    1、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典型例题

    关于残缺圆盘重心的分析

    例1一个均匀圆盘,半径为,现在在园盘靠着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的圆孔,试分析说明挖去圆孔后,圆盘的重心在何处.

    解析:由于圆盘均匀,设圆盘的单位面积的重力为,

    为了思考问题的方便,我们设想在大圆盘的另一侧对称地再挖去一个半径等于的小圆,如图所示,我们要求的是红色的小圆盘与灰色部分的重心位置,根据对称性,一定是大圆圆心与小圆圆心连线上,设,则.

    如果我们用手指支撑在点,则这个物体会保持平衡,这两部分的重心对点的力矩满足平衡条件.这两部分的重力分别是及.

    可列出力矩平衡方程

    解方程,得出:.

    关于一端抬起的木杆重力问题

    例2一个不均匀的长木杆,平放在地面上,当我们抬起它的一端(另一端支在地面上),需要用500N的力;如果抬另一端,发现这回需要用800N才能抬起.请分析说明这根木杆的重力是多少?

    解析:设木杆长为,重力为,已知抬起端时用力为500N,抬起端时用力大小为800N.可以假设木杆的重心距端为,距端为.

    抬端时,以端点为轴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抬端时,以端点为轴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联立上面的两方程式可得

    关于圆柱体滚台阶的问题

    例3如图所示,若使圆柱体滚上台阶,要使作用力最小,试分析作用力的作用点应作用在圆柱体截面的什么位置?

    解析:根据题意:

    在圆柱体滚上台阶的过程中,圆柱体与台阶相接处为转动轴.

    由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在匀速转动时圆柱体的重力的力矩应与作用力的力矩相等.又因为圆柱体的重力和它对转动轴的力臂是确定的,所以要使作用力最小其力臂一定最长,又因为转动轴在圆柱体的边缘上,作用力的作用点也要在圆柱体的边缘上,要想作用力的力臂最长就只有圆柱体截面的直径,如图;作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圆柱体截面直径向上,如图所示:

    高中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厂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1.教学时应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为主线,以合成氨知识为中心,结合工业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串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2.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合成氨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

    2.通过合成氨前景的展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化学学科中逻辑结构严谨深刻的科学美。

    教学过程

    学生按照自学提纲先自学约15分钟,后教师集中讲解25分钟,巩固训练10分钟。

    自学提纲: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2.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3.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反应:

    (正反应放热)

    要制得更多的,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就以上3个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认真的讨论。然后,教师集中讲解。

    1体积3体积2体积(正反应放热)

    参看课本P49的表2—5。

    1.压强。增大压强,有利于的合成,但在实际市产中,压强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因为压强越大,需要的动力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也越高,势必增大生产成本,降低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受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合成氨厂一般采用的压强是。

    2.温度。合成氨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氨的生成。但是温度越低,反应速率就慢,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而单位时间内产量低,这在工业生产中是很不经济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实际生产上,采用500℃的温度,此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3.催化剂。由于分子非常稳定,与的化合十分困难,即使采用了加热与高压的条件,合成氨的反应还是十分缓慢。为了加快化合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合成氨工业普遍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在实际生产中,不断补充、(增大反应物浓度),采取迅速冷却的方法(减小生成物浓度),使气态氨变成液氨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以促使化学平衡不断地向着生成的方向移动。

    合成氨工业

    (一)合成氨工业

    1.原理

    2.生产过程简介(出示挂图或模型)

    (1)原料气的制备:来自空气,来自水中

    再通过水除:

    得原料气。

    (2)的合成:见课本第50页图2—14。

    (二)化学模拟生物固氨

    氨的固定:将游离态的氨转化为化合态氨的过程叫氨的固定。

    1.人工合成氨:化学固氨法。其条件要求高、成本高、转化率低、效率低。

    2.根瘤菌,生物固氨。常温常压下进行。成本低、转化率高、效率高。

    模拟生物的功能,把生物的功能原理用于化学工业生产,借以改善现有的并创造崭新的化学工艺过程。

    (三)随堂练习

    1.合成氨时,既要使合成氨的产率增大,又使反应速率增快,可采取的办法是()

    A.不断充入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D.分离出

    2.合成氨所需的可由煤和水蒸气反应而制得,其中一步的反应为:

    (正反应放热),下列措施中,能提高CO转化率的是()

    A.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

    C.增大水蒸气浓度D.增大浓度

    3.合成氨工业有下列流程:①原料气制备;②氨的合成;③原料气净化和压缩;④氨的分离。其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四)总结、扩展、答疑

    在总结本节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扩展一些知识给学生。可先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百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条件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的,并将随之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在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时,要求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例12000年是勒沙特列(LeChatelier1850—1936)诞生150周年。请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如下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打开冰镇啤酒瓶把啤酒倒入玻璃杯,杯中立即泛起大量泡沫。

    (2000年,全国)

    分析解答时应注意联系实际。饮料在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其中含有一定量的化学物质,啤酒中的就是其中一种,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溶液平衡:,化学平衡,上述平衡受压力和温度影响,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即可得到解释现象的原因。

    解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平衡按勒沙特列原理移动。

    点评理论联系实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释一些问题,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题就是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问题的一例。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第54-56页的练习题。

    2.到一个化工厂搞一次课外调查,写好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

    (正反应放热)

    (1体积)(3体积)(2体积)

    1.压强:目前采用。

    2.温度:500℃,此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3.催化剂:铁触媒。

    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合成氨工业

    1.原理:

    2.生产过程简介(挂图)

    (1)原料气的制备

    (2)的合成

    (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氮的固定:把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

    1.人工固氮:(化学固氮)条件高、成本高、转化率低、效率低。

    2.根瘤菌:(生物固氮)常温常压、成本低、转化率高、效率高。

    此文章共有2页第12页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变为液态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第12页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

    典型例题

    关于斜面物体的摩擦力的两种分析方法以及拓展

    例1如图,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20N,请分析物块受力并求其大小.

    分析: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解:

    1、方法1——用合成法

    (1)合成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

    (2)合成重力和支持力,其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3)合成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和重力,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相等.

    合成法的讲解要注意合力的方向的确定是唯一的,这有共点力平衡条件决定,关于这一点一定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明清楚.

    2、方法2——用分解法

    理论上物块受的每一个力都可分解,但实际解题时要根据实际受力情况来确定分解哪个力(被确定分解的力所分解的力大小方向要明确简单易于计算),本题正交分解物块所受的重力,利用平衡条件,,列方程较为简便.

    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分析使用力的合成法和力的分解法,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

    方法2的拓展1: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请分析物块受力并分析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其大小的变化情况.

    解:依题意用分解法将物块受的重力正交分解,利用,的平衡条件,得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为,

    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物块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关于这一点学生非常清楚),根据数学的知识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

    逐渐增大,最后等于物块的重力;

    逐渐减小,最后等于零.

    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分析的方法和结论;提醒学生极限法的应用,即倾角等于零时的极限情况下分析题目.

    方法2的拓展2:一物块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为,请分析物块受力的方向并分析当倾角慢慢由零增大到90°的过程,物块对斜面的压力受到的摩擦力其大小的变化情况.

    分析物块受力:时,只受两个力重力和斜面给的支持力,此时没有摩擦力;

    时,物块只受一个力,物块的重力.(此亦为极限法处理).

    借此,和学生一起分析,可知物块的运动状态是变化的,既开始时物块静止在斜面上,这时物块受三个力.

    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

    在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等于物块的下滑力时,物块开始滑动,此时物块依旧受三个力,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滑动摩擦力.物块处于加速运动状态.(这里学习应用了运动性质的分段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力的大小变化情况.(利用物体平衡条件和滑动摩擦力的性质来分析求解).

    重力大小不变;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的大小逐渐减小;斜面给物块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

    利用正交分解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2质量为的物体,用水平细绳拉着,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求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解:解决力学问题首先对(研究对象)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三个力:重力、支持力、绳的拉力.以作用点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平衡条件即,(找准边角关系)可得:

    由此得到斜面对物体的垂直作用力为:

    由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为:

    探究活动

    作图法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直尺(一般常用的是毫米刻度尺)去求几个力的合力或去求合力的某一个分力.利用作图法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虽然此种方法简洁、直观、方便,但由于在利用作图法过程中误差的存在(包括作图误差、视图误差、测量误差等)不可避免,得到的结果太粗糙.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一般不用作图法.而只是在探讨力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时使用.

    题1验证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关系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题2探讨随着两个共点力大小及夹角发生变化时合力的变化规律

    上面两个例题请同学们自己用直尺动手作一下实地的研究.

    高中教案物理教案 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推荐】


    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会计算力矩

    能力目标

    1、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典型例题

    关于残缺圆盘重心的分析

    例1一个均匀圆盘,半径为,现在在园盘靠着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的圆孔,试分析说明挖去圆孔后,圆盘的重心在何处.

    解析:由于圆盘均匀,设圆盘的单位面积的重力为,

    为了思考问题的方便,我们设想在大圆盘的另一侧对称地再挖去一个半径等于的小圆,如图所示,我们要求的是红色的小圆盘与灰色部分的重心位置,根据对称性,一定是大圆圆心与小圆圆心连线上,设,则.

    如果我们用手指支撑在点,则这个物体会保持平衡,这两部分的重心对点的力矩满足平衡条件.这两部分的重力分别是及.

    可列出力矩平衡方程

    解方程,得出:.

    关于一端抬起的木杆重力问题

    例2一个不均匀的长木杆,平放在地面上,当我们抬起它的一端(另一端支在地面上),需要用500N的力;如果抬另一端,发现这回需要用800N才能抬起.请分析说明这根木杆的重力是多少?

    解析:设木杆长为,重力为,已知抬起端时用力为500N,抬起端时用力大小为800N.可以假设木杆的重心距端为,距端为.

    抬端时,以端点为轴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抬端时,以端点为轴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联立上面的两方程式可得

    关于圆柱体滚台阶的问题

    例3如图所示,若使圆柱体滚上台阶,要使作用力最小,试分析作用力的作用点应作用在圆柱体截面的什么位置?

    解析:根据题意:

    在圆柱体滚上台阶的过程中,圆柱体与台阶相接处为转动轴.

    由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在匀速转动时圆柱体的重力的力矩应与作用力的力矩相等.又因为圆柱体的重力和它对转动轴的力臂是确定的,所以要使作用力最小其力臂一定最长,又因为转动轴在圆柱体的边缘上,作用力的作用点也要在圆柱体的边缘上,要想作用力的力臂最长就只有圆柱体截面的直径,如图;作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圆柱体截面直径向上,如图所示: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推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