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精】
发表时间:2022-02-27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形成的晶体。
[课题板书]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分子晶体(有课件)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针对性练习]
[例1]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Na+共有多少个?
[解析]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Jk251.coM编辑推荐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精】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NaOHNaCl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2、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2、改离子3、去相同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氯气通入水中
4、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基础训练》P40、9题。
分子的热运动【精】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
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
一、扩散运动
1、演示实验
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
2、概念: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
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
二、布朗运动
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
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
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4、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现象以及产生原理
例: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运动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CD
评析:熟知布朗运动的实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热运动
由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不同物质形态间扩散速度快慢
组织:个人或分组
方案:比较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速度,并得出结论
评价:实验的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2、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
3、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书教学,了解科学假说在认识自然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掌握一些实用的磁性材料的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检验理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本节的重点是: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难点是学生对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深化物质微观结构观点使学生理解分子电流.
教法建议
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引入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是否磁体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有可能存在相同的起源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联系.在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总结规律.通过实验和讲解扩展磁性材料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磁性材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2、知道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
3、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本书教学,了解科学假说在认识自然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物展示,掌握一些实用的磁性材料的常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行物理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即实验基础科学假说实验检验理论.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精美的实验仪器展示,培养学生对物理仪器工艺美的审美感受力,通过物理学研究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对物理学推理过程的逻辑美的审美感受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复习提问法引入,通过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通过演示实验法验证,通过启发使学生理解电本质.
2、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本,分析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磁铁的磁场也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
2、难点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理解.
3、疑点
分子电流的微观本质.
4、解决办法
利用深化知识中学过的物质微观结构观点或理解分子电流.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条形磁铁、软铁棒、大头针、电源、通电螺旋管、小磁针、塑料棒、铝棒、铜棒、铁架台、变压器铁芯.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提问引入,学生认真思考联系.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总结规律.通过实验和讲解扩展磁性材料知识.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首先讲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是否有本质上的一致,然后介绍磁性材料的特点及常见的磁性材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磁体和电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周围空间都存在着磁场,且通电螺旋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和条形磁铁非常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电与磁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磁体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有可能存在相同的起源问题.
2、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身体中的电流是由大量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的,而电流的周围又有磁场,所以电流的磁场应该是由于电荷的运动产生的.那么,磁铁的磁场是否也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安培提出在磁铁中分子、原子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
磁铁的分子电流的取向大致相同时,对外显磁性;磁铁的分子电流取向杂乱无章时,对外不显磁性.
3、假说的验证
(l)能解释实验现象
现象一:软铁棒被磁化.演示:软铁棒未被磁化前无磁性;磁化后有磁性,能吸引大头针.
现象二:磁铁受到猛烈的敲击会失去磁性.
演示:猛击磁铁,观察小磁针偏转情况.
(2)近代的原子结构理论证实了分子电流的存在.
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微粒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核高速旋转,形成分子电流.
4、磁现象的电本质
科学假说在人们认识自然奥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研究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实验验证后的假说就升华为理论,即安培分子电流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
5、磁性材料
(1)不同的物质磁化程度不同
演示:通电螺线管上方悬挂小磁针,先在螺线管中先后插入塑料棒、铜棒、铝棒,观察磁针偏转情况.再分别插入软铁棒、变压器铁芯,观察磁钉偏转情况.
大多数物质对磁场的影响很小,只有少数几种物质如铁、镍、钴及一些合金等才能对磁场有很大的影响,能使磁场增强几千倍,甚至上百万倍,这些材料叫铁磁性材料.
6、介绍硬磁性材料和软磁性材料
阅读课文,请学生回答:
(1)什么是硬磁性材料?什么时候用硬磁性材料?
(2)什么是软磁性材料?什么时候用软磁性材料?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使我们认识到磁铁和电流的磁场本质上都是运动电荷产生的.电与磁的统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引导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引导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后引导麦克斯建立了统一的电磁场理论.
注意不要把一切磁场都看作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因为变化的电场也会产生磁场.另外注意和化学中极性分子知识相结合编写理化综合题考察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八、布置作业
普通磁带录音机是用一个磁头来录音和放音的,磁头结构如图所示,在一个环形铁芯上绕一个线圈,铁芯有个缝隙,工作时磁带就贴着这个缝隙移动,录音时,磁头线圈跟微音器相连,放音时,磁头线圈改为跟扬声器相连,磁带上涂有一层磁粉,磁粉能被磁化且留下剩磁,微音器的作用是把声音的变化转化为电流的变化,扬声器的作用是把电流的变化转化为声音的变化.根据学习的知识,把普通录音机录音的基本原理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放音的基本原理待学习了电磁感应后可知.)
答:声音的变化经微音器转化为电流的变化,变化的电流流过线圈,在铁芯中产生变化的磁场,磁带经过磁头时磁粉被不同程度地磁化,并留下剩磁,这样,声音的变化就被记录成不同程度的磁化.
九、板书设计
七、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磁性材料
一、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1、假说的提出
2、假说的验证
二、磁现象的电本质
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三、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十一、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精】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为形象起见,可以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喻分子力.
建议二:要充分利用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而已.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规律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1、分析图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2、填表
分子间距离
作用力
小于
平衡距离
等于
平衡距离
大于
平衡距离
大于10倍
平衡距离
引力与斥力大小关系
、近似为0
合力
斥力
0
引力
近似为0
三、例题
例: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有时只存在引力,有时只存在斥力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C、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时,表现出引力
D、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没有引力和斥力,所以表现出的分子间作用力为零
答案:B、C
评析:记住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图,对分析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题目很有帮助.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奇怪的分子间作用力
组织:分组
方案:设计实验,感受分子间作用力
评价:实验的创新性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小编推荐)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清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
3.了解原子学说的发展历史,认识α粒子散射实验的重大意义.
二、重点分析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和所说明的问题.
三、教具
1.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
放相机、彩色显示器、录相带.
2.分析实验现象.
α粒子散射实验挂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但是原子内部是怎样的结构呢?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意识到原子并非是不可再分的.原子内除了电子外还应该有带正电的物质,它们是怎么构成原子的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确定了阴极射线中粒子带负电,并计算出了它的荷质比e/m.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的电量跟氢离子的电量基本相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人们称之为电子.由此得出电子是原子的基本组成成分的结论.
简单介绍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明确:汤姆生认为原子内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其中,电子只是在振动,原子里是“实”的.
2.观看《我们的朋友——原子》录相带中有关α粒子散射实验部分.
边看录相边思考问题:
为什么α粒子大多数不偏转?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3.结合挂图归纳小结.
(1)大多数α粒子不偏转的原因是它们运动过程中没有受到阻碍,说明原子内几乎是“空”的.
(2)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说明有带正电的物质对它们产生库仑斥力的作用.
(3)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它们和某种物质发生了撞击,而且这种物质占据了很小的空间.
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卢瑟福于19xx年提出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他指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引导学生思考: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中描述的“绝大多数”、“少数”和“极少数”α粒子的径迹对于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有什么意义?
简单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
卢瑟福1871年出生于新西兰,小时候上学时学习很优秀,1892年从新西兰大学毕业后去了英国.后来在汤姆生门下当一名研究生,经汤姆生推荐到加拿大出任一所大学的物理教授.1919年卢瑟福接替他的老师汤姆生担任了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由于他对原子物理学的突出贡献.被人们尊称为原子核物理之父,并且在19xx年获得诺贝尔奖.
总结:从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到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学说,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α粒子散射实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结果又一次说明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当然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往往要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并非完美无缺,从经典物理的角度看,电子绕着原子核转,要不断向外界辐射能量,导致电子能量不断减少最终落入核内,这和原子的稳定性出现矛盾.可见人们对原子的认识理论还要进一步发展.
离子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和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发生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和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
[学生总结]2.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有明显的现象。
4.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
C.
D.
[作业]复习课本内容
书第18页习题